回覆列表
  • 1 # 一米八2022

    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定下的規定,當時有權表決新皇帝人選的,只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共計7個人。其他人最多隻能發表意見。

    豪格作為皇長子,自己統領正藍旗,父親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鑲黃旗也支援皇長子豪格繼位,索尼、鰲拜、圖賴等兩黃旗的勳貴幾乎都支援皇長子豪格繼承皇位。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十四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鐸全力支援自己的同母兄弟多爾袞繼承皇位。確實,從年齡、才華和經驗來看,32歲的多爾袞最合適接掌清朝的最高統治權了。

    因此二人勢力幾近相同,誰也沒有辦法壓倒另一方,而雙方又不願因為這個問題大打出手傷朝廷元氣。但實際上,此時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意見才最重要。為什麼他們的意見最重要?因為這兩人德高望重,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是多爾袞的二哥,比多爾袞大29歲,他在努爾哈赤時代就位居四大貝勒之首;濟爾哈朗是多爾袞的堂哥,比多爾袞大13歲,此人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是皇太極時代的四大親王之一。

    所以後由睿親王提議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福臨當時只有6歲,為了保障國事正常運作,可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 2 # 麥田裡的盾

    簡單點說:這是各方勢力最終相互妥協、平衡的結果。

    1643年,皇太極在盛京猝死,注意,是猝死,所以,當時是沒有絲毫關於繼承人的準備的,這也就為各方勢力的爭奪皇位留下了機會。

    按理說,按照“立長”的傳統,應該由豪格繼承皇位,而且豪格本人也確實力大超群,屢建軍工。但是,問題就出在,皇太極生前並沒有絲毫要立豪格為嗣的舉動,這就給其他有實力的人留下了機會。

    多爾袞、朵鐸和阿濟格三兄弟在軍中的影響力很大,功勞眾多,因此,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皇位的另一個有力競爭者。

    在當時,豪格主要得到了兩黃旗的支援,實際上他們支援的是皇太極的兒子。因為兩黃旗是八旗中等級最高的,如果皇位換了別的旗主,兩黃旗就要換成別人,他們的地位就會降低,此外,豪格自己掌管正藍旗,同時也受到了鑲藍旗的擁戴,所以,在初期,豪格是擁有巨大的資本和優勢的。而同期,多爾袞的主要實力來自於他身後的兩白旗以及自己兩個兄弟的支援。所以,最終討論皇位歸屬的時候,最後的矛盾也是集中在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多鐸為主的兩白旗身上。

    在最終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甚至眼看要發生武力衝突的情況下,精明的多爾袞隨機應變,提出了以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由自己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的提議。這樣,皇位還是在先皇的兒子中,豪格最有利的支援力量兩黃旗的態度發生變化,不用擔心自己的地位會被降低,由福臨繼位的提議自然而然獲得透過。豪格就此與皇位失之交臂。

    豪格的結局是悲慘的。在清入關後,豪格繼續各處征戰。初期,為了團結的需要,多爾袞作為攝政王,對豪格的打壓還不明顯,但是順治五年,隨著全國大部分已經平定,多爾袞開始了對豪格的迫害。多爾袞利用攝政王的身份,以豪格隱瞞其部將功勞、冒領功勞以及起用罪人弟弟的罪名,將豪格下獄。兩個月後,豪格死於獄中,年僅四十歲。而豪格死後,豪格的福晉被多爾袞所納。

    所幸,四年之後,順治帝親政,此時多爾袞已死,順治帝處置了多爾袞,多爾袞生前製造的冤案也得以昭雪。順治帝為豪格平反,重新封為和碩肅親王,並立碑。

  • 3 # 紅雨說歷史

    志得意滿的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經過了松錦之戰役,俘獲了明朝大將洪承疇,獲得了入關的得力助手。正在他準備入關的前夕,命運的死神沒有給他這樣一個機會,鐮刀揮下,皇太極猝死軍中。夙願未了,卻也留下了難解的癥結,皇位的繼承人沒有選好。當時正值人生黃金年齡都皇太極長子豪格和皇太極弟弟多爾袞因為戰功卓著,威望極高成為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豪格作為皇太極長子,受到皇太子所領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支援,兩旗重臣甚至說,如果不立長子豪格,他們寧願追隨皇太極而去,血濺金鑾殿,四大貝勒之首統領兩紅旗的愛新覺羅代善也支援立長,還有鑲藍旗統領德高望重的濟爾哈朗開始也對豪格十分認同。這樣八旗中加上豪格自己所領的正藍旗有六旗的勢力都比較傾向於立長子繼承皇位。但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兄弟率領兩白旗極力反對,再加上三兄弟戰功卓著,威望甚高,所以皇位的歸屬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多爾袞敏銳的政治意識讓他十分清楚的認識到,這個時候自己和豪格無論誰來上位都不會有好的下場,都會遭到強烈的反對。於是他拉攏豪格勢力的濟爾哈朗和代善,以取一個折中讓年僅6歲的莊妃之子福臨來繼位,這樣減少了爭奪和血腥。他承若濟爾哈朗,福臨登基讓他做攝政王職位,代善和嶽託父子本來地位在哪裡,他們只要是皇太極的後代嫡系登基就可以,所以很快同意了多爾袞的提議。本來佔有優勢的豪格一下子失去了兩大得力的支持者。關於多爾袞為什麼要擁立福臨這還牽扯了清宮案之一的“太后下嫁”。

    莊妃其實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博爾濟其特氏,歷史上傳言他與皇太極弟弟關係不明,甚至說他嫁給了多爾袞。後期順治皇帝與孝莊太后關係不和的原因也是一方面因為多爾袞和她的關係,另一方面孝莊太后一直干預順治是感情,不讓他立最愛的董鄂妃為後。順治廢后之後,孝莊太后又在在自己的孃家博爾濟其特氏裡幫順治皇帝選了第二位皇后,也就是後來的孝惠章皇后,康熙時期太皇太后,親自撫養了康熙第五子胤祺。

    福臨登基之後,按照規定作為豪格一派的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一同擔任了攝政王。多爾袞攝政之後清軍破關,順治成為第一個入關的皇帝。但是朝廷權柄實際上掌握在多爾袞的手裡,豪格則處處被多爾袞打壓。俗話說:

    瘦死旳駱駝比馬大

    所以多爾袞不能對他打壓過度,削爵後很快恢復了他的親王爵位,但是卻把豪格派去四川平叛。豪格在四川屢立戰功,肅清了四川動亂,平定了張獻忠。凱旋迴朝受到了順治的親自接見,多爾袞卻趁此機會,誣陷豪格手下急功近利,隱瞞豪格戰功,面對權勢滔天的多爾袞,順治帝只能表示無奈。凱旋歸來的豪格不僅沒有得到實質的獎賞反而被削爵幽禁,幽禁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直到多爾袞去世後,順治處理多爾袞時,豪格才被平反追諡。

  • 4 # 歷史在記錄

    1643年9月21日,生前未指定儲君的皇太極殯天,雛鷹般的大清面臨著可能出現的嚴重分裂危機。數名皇位爭奪者——努爾哈赤的次子兼在世的長子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第十五子和碩豫親王多鐸以及皇太極之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開始逐鹿皇位。皇太極的弟弟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及多爾袞(31歲)掌有正白及鑲白旗,代善(60歲)掌有兩紅旗,而豪格(34歲)則獲得其父兩黃旗的支援。

    議政王大臣會議著手議立新帝,此會議直到軍機處在18世紀20年代出現以前一直是滿清的主要決策機構。許多親王、貝勒主張多爾袞這個久經考驗的軍事將領成為新皇帝,但多爾袞拒絕為帝,而是堅持讓皇太極的一個兒子承襲父位。

    會議接受多爾袞的具有權勢的主張,繼續讓皇太極的後裔繼承大統。此時除豪格外,皇太極的兒子中,尚有葉布舒、碩塞、高塞、常舒、韜塞、福臨、博穆博果爾七人。其中葉布舒、高塞、常舒、韜塞四人中,有三人年長於福臨,但皆生母地位低微,無法越過福臨、博穆博果爾繼承皇位。而碩塞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則早被皇太極賜給大臣,博穆博果爾則年幼於福臨。最終商議決定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承襲父位為新皇帝,但亦決定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他掌有鑲藍旗)和多爾袞作這個五歲孩子的攝政。1643年10月8日,福臨正式登上大清皇帝位;定年號為“順治”。由於記載順治年間的文獻語焉不詳,所以這段時期同整個清朝歷史相比顯得較為鮮為人知。

  • 5 # 唐朝的長老

    讓順治繼位不是皇太極的意思,而是八旗宗親推選出來的結果!同時從努爾哈赤時期,繼承皇位的未必是皇帝的兒子,也可以是皇帝的其他宗親。

    皇太極死的太突然了,並沒有來得及指定繼承人。而在八旗有勢力的愛新覺羅宗親裡面,數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勢力最強,因此多爾袞和皇太極進行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而當時推選王位的方式是由八旗各位旗主,以及愛新覺羅宗親共同推舉的。當時推舉的結果其實是豪格的。豪格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推舉,於是決定謙虛一下繼位的,說道:“在下福薄德淺,當不得王位”。這時候多爾袞兄弟立馬錶示贊同:“我們也是這樣認為的,既然這樣你就別當了”。

    但是多爾袞和豪格對皇位都是志在必得的。多爾袞有兩旗兵馬,豪格有三旗兵馬,所以他們勢力都很龐大,誰也不讓誰,甚至他們已經把皇宮包圍,兩方隨時可能會開打。

    鑑於局勢太過緊張了,所以他們兩個都不能當皇帝,如有一人成功,另外一人必會反叛。最後在爭論了許久之後,不得不各自退讓一部,另立新君。

    福林當年剛好6歲,最好控制,所以豪格和多爾袞都同意讓福林當皇帝。因為6歲的福林根本沒有能力親政。因此,皇權實際上還是掌握在多爾袞和豪格的手中。

    但是可惜的是,豪格雖然兵馬多,依然不是多爾袞的對手,最終死於非命。從此多爾袞權傾朝野,再無人可與之相抗。多爾袞雖非皇帝,卻勝似皇帝!

    可惜多爾袞也是命運不濟,早早的得病身亡,而且並無子嗣,多爾袞從此斷子絕孫。而且多爾袞死後遭到了順治的瘋狂報復,甚至掘了多爾袞的墳墓。

    不得不說,在多爾袞和豪格的皇位之爭中,順治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6 # 漁經獵史小仙女

    又是一場為了朝廷政權的角逐。

    結合事件發生時的背景來看的話,可以發現順治能夠成功繼位的原因有幾個。

    皇太極猝死,眾人措手不及

    根據《清史稿·本紀三》記載:

    “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

    皇太極無病無痛,突然就駕崩,享年五十二歲。

    不過,不少人相信,皇太極的身體狀況之所以會急轉直下,是因為他最心愛的女人,宸妃不幸病逝而導致的。

    自從兩人成親以後,就一直恩愛非常。後來,宸妃順利產子,皇太極更是高興得頒佈了大清建立後的第一道大赦令,足見他對宸妃的愛戴。

    可惜,兒子兩歲就早夭,但這並不影響皇太極對宸妃的疼愛。到了皇太極五十歲的時候,宸妃因病去世,皇太極大受打擊,時常食不下咽,睡也睡得不好。

    此後,皇太極的身體就大不如前,接著就突然離世了。死前沒有立下遺囑,也沒有和任何人提起過繼承人的事情。一時之間,各方勢力都想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勢力互爭,只能取其平衡

    據《清史稿·本紀四》所記:

    “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儲嗣未定。”

    在沒有立儲的情況下,每位大臣心中都有自己所中意的繼承者。當時,在選擇繼承者的時候,主要是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皇太極長子豪格為首,另一派則是以睿親王多爾袞為首。

    按照常理來講,豪格身為嫡長子,身後有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支援,加上以前立下了不少軍功,已經三十四歲的他,實在是最佳的人選。

    但偏偏多爾袞不同意,而由於他也是位文武兼備之人,加上有兩白旗,還有其餘不少大臣的支援,一時之間兩派就陷入了僵局。

    其實,除了這兩派主要勢力,濟爾哈朗也是能夠影響局勢之人。他手握鑲藍旗,雖然沒有真正參與皇位角逐,但是隻要他表明支援豪格或者多爾袞,那麼勝負就立分了。不過,濟爾哈朗並沒有明確說出支援哪一派,這也讓多爾袞對他有了敵意。

    後來,由於一直僵持不下,又害怕引起不必要的內亂。原本支援豪格的索尼、鰲拜等人,開始退了一步,提出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自然就有資格繼承大統。雖然這句話看似在支援豪格,但實際上不然。因為除了豪格,皇太極還有好幾個兒子仍在世。

    身為皇子,年齡幼小易操控

    這個時候,多爾袞已經看清自己想要成為皇帝已經不可能,那麼就退而求其次,把攝政權抓在手上。但是,已經成年穩重的豪格根本不需要人協助攝政,所以多爾袞想出了讓幼子繼承皇位的方案。

    這樣一來,既可滿足眾大臣的要求,又能夠替自己爭取到有利條件。多爾袞非常清楚,只要是幼子稱帝,自己一定能夠攝政。經過了商討,最後,眾人決定由僅有六歲的福臨即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攝政。

    據《清史稿·本紀四》所記:

    “和碩禮親王代善會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定議,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

    順治在這起事件中可以說是天降大餡餅,本來皇位看似離他很遙遠,突然間就被捧上去了。不過,順治剛開始即位的時候,的確處處都被多爾袞牽制著,甚至一度被後者蓋過光芒。

    後來,多爾袞早逝,他的罪行都被揭發出來,順治大怒,歷數了多爾袞的罪狀,褫奪了他死後的各種榮耀。

    綜上所述,福臨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其實都是因為各方勢力為了自己的集團以及個人利益,相互制衡之下,才做出的抉擇。

    一個統一天下,能夠影響百姓蒼生的人,因為這樣而被選舉出來,真不知是百姓的幸還是不幸。你們覺得呢?

  • 7 # 貓爺歷史觀

    根據史料顯示,皇太極因為肥胖突發心血管疾病猝死。由於死的太突然,所以並沒有留下遺囑把皇位傳給誰。於是呢,皇太極死後就引發了一場皇位之爭。

    根據史料記載,這場皇位之爭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一個是皇太極的兒子肅親王豪格。這兩人都是戰場上的勇士,誰也不比誰差,並且背後勢力勢均力敵。

    到了商議誰來繼位那天,各大貝勒和大臣都聚集到了一處。這時鰲拜等人就提議由皇子來繼位,但此時多爾袞想自薦繼位。所以多爾袞先是提議讓努爾哈赤次子大貝勒代善來繼位,但此時代善由於年老無意於皇位。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無論是實力還是資格他都是最合適的繼承人。但多爾袞就是不同意豪格繼位,最後雙方爭來爭去,多爾袞提出了一個折中的建議那就是讓六歲的福臨,也就是日後的順治繼承大統。

    皇太極死後滿清不是後繼無人了,非讓一個六歲的孩子來繼位。只是當時最有實力的兩個人,多爾袞和豪格誰也不服誰,最後爭來爭去的最終結果只能是雙敗讓漁翁得利。

    多爾袞提出讓福臨繼位,其實是覺得福臨當時是個孩子好控制。並且當時多爾袞想繼承大統,只是群臣都非要讓皇太極的皇子繼位。多爾袞沒轍,他是想拿福臨做個過渡。但怎料最終結果並沒有如多爾袞的意。

    所以綜上所述,不是皇太極沒有讓長子繼位而選擇了六歲的福臨。只是他死的太突然,並且事先也沒有寫好遺囑。最後福臨即位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 8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皇太極突然去世的這種情況若是發生在中原王朝的身上,毫無疑問長子豪格擁有無可爭辯的優先繼承權,原因有兩點一豪格是長子,二也是最重要的豪格有軍功,有能力且又掌握實權,可現實很殘酷,皇太極當時建立的滿清還未入關,雖然受中原文化習俗的影響,但畢竟是邊關民族有著自己的一套繼承方案,所以豪格所擁有的先天優勢被弱化。

    6歲的順治帝也就是福臨為何能繼位?可以說巧合運氣成分居多,當時皇太極突然猝死,又沒有留下遺詔,因此繼承人是誰成當時懸而未決的問題。

    當然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當時滿清的現實問題,滿清當時採用八旗制度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滿清當時有八支有實力的隊伍,而這八支實力劃分是這樣子的:皇太極擁有兩黃旗和正藍旗,

    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擁有兩白旗,

    皇太極的哥哥代善擁有兩紅旗,

    皇太極的堂弟也是他的堅實擁護者濟爾哈朗擁有鑲藍旗,

    皇太極的堂弟從繼承關係來說有點遠,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皇太極的哥哥代善當初和皇太極爭奪皇位時就已經失敗,現如今年紀又大,子孫中又沒有突出的,所以也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格,去除這兩位就剩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子嗣。

    前文說到豪格憑藉自己的身份和能力是最應該繼承皇位的,最起碼宗室大臣也是這樣認為的,可有實權的多爾袞不同意,原本多爾袞與豪格就不和睦,若是讓豪格登基為帝,不用想都知道多爾袞的下場,所以多爾袞是萬萬不會同意讓豪格繼位的。

    若是不同意豪格繼位,多爾袞自己自立的話,又有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怎麼應對其他六旗的問題,尤其是皇太極的兩黃旗,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很聰明的將問題折中考慮。

    既然豪格不能立自己也不能自立,倒不如以退為進從皇太極的其他子嗣中選擇一個來化解難題,一來兩黃旗在意的是皇太極子嗣能否繼承大統,是否是豪格他們並不是太在意,六旗反對勢力一下解決三個,至於鑲藍旗他們雖然支援豪格,但若是沒有兩黃和正藍旗的支援,實力也比不過多爾袞。不過畢竟是一方勢力還是要安撫的。

    為了安撫鑲藍旗,宗室商量讓鑲藍旗主與多爾袞一起出任攝政,就這樣最終經過妥協6歲的福臨幸運的繼承大統。

    至於為何是福臨而不是皇太極的其他子嗣(除豪格外)?這就涉及到他們母親身份尊貴與否以及背後的勢力問題了,福臨的母親和他的嫡母自以及皇太極生前最寵愛的宸妃三個人是同一部落,且關係親近,所以宗室在考量繼承人時不可避免的要考慮這個問題,綜合考量之下福臨脫穎而出。

  • 9 # 白玉湯1975

    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突然去世,於是圍繞著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

    大清入關之前,繼嗣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貴族諸王議立。當時,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有兩位。

    一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時年34歲。他自幼年就追隨父親皇太極征戰於沙場,頗有戰功,當時已被晉封為親王,與叔伯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直接擁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的勢力,其中正藍旗由豪格統領。這三旗代表皇權勢力,而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因此三大旗大臣都主張立豪格為君。

    二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的異母弟弟,比豪格小三歲。在皇太極當政時期,年輕的多爾袞作戰機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戰功、出眾的才幹和對兄長皇太極的忠心,超越幾位兄長,被封為睿親王,參決軍國大事,在軍隊中威名赫赫,地位已然躍居諸王之上。

    當時,多爾袞身邊人才濟濟,武英郡王阿齊格是多爾袞的同母兄,豫親王多鐸是多爾袞的同母弟,多爾袞三兄弟握有正白、鑲白兩旗,兩白旗都主張立多爾袞為君。

    就這樣,清廷內部形成了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兩派的嚴重對立。爭奪雙方都握有重兵,一時間劍拔弩張,各不相讓。但雙方又各有顧忌,一旦刀兵相見,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鑑於此時的形勢,多謀的多爾袞決定另謀出路,以變通的方式掌控大權。

    皇太極死後的第四天,多爾袞召集了諸王大臣們在崇政殿議立新君。

    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們在大清門盟誓,派精銳部隊包圍宮殿,宮內氣氛緊張。會議一開始,雙方勢力就皇位歸屬問題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一時間亂作一團。

    政治鬥爭,既需要勇氣和智慧,還需要耐心,要沉得住氣。然而豪格沉不住氣了,他“呼”地站起來,怒氣衝衝地說:“我福小德薄,不敢當此重任。”說完竟拂袖而去。

    多爾袞看到與豪格相比自己並不佔優勢,兩黃旗與正藍旗堅決支援豪格,鑲黃旗主旗濟爾哈朗、正紅旗主旗貝勒代善也傾向於立豪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勉強稱帝,必將引火燒身。

    於是,多爾袞起身說道:“諸位王爺說得都有道理,但豪格情願退出,沒有繼承大統的心願,因此我建議立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我輔政,等福臨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福臨為皇太極的莊妃所生,當時只有6歲。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出乎在場人的預料。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兩黃旗大臣無話可說;濟爾哈朗的利益得到了尊重,他也就表示了同意。

    多爾袞讓手下人請回了豪格,他回來的時候,吃驚地發現,一切與開始不同了,支援他的兩黃旗將領們已經沒有了剛才的氣勢,對於豪格,他們似乎只剩下了滿腔的歉意。看著這些,豪格也沒了脾氣,只好委屈求全,同意了多爾袞的意見。

    於是清朝的諸王大臣盟誓效忠新君,就這樣,6歲的福臨(順治帝)被推上了皇位。

    這場皇位之爭的和平解決,在客觀上避免了滿洲貴族的公開分裂和混戰。對於下一步協調一致入關作戰,奪取全國政權,無疑是很重要的。同時,愛新覺羅 · 福臨也就成為了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位皇帝。

  • 10 # 千百年前

    主要可以歸結為當時局勢的發展以及多方權力的制衡。

    皇太極駕崩,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一六四三年八月初九白天,皇太極像往常一樣處理政務,沒有任何異常。可是一到晚上,皇太極就突然去世,一點徵兆也沒有。

    《清史稿》裡這麼說,“是夕,亥時,無疾崩。”可見,皇太極死因不明。不過,不管他是怎麼死的,有一點可以明確——皇太極死得太突然,以至於一句遺言都沒有留。

    皇太極死後,諸王貝勒商議輟朝三日,並令舉國哀悼。但是,在這“悲傷”背後,卻是暗流湧動。

    四方勢力

    當時,最有權力的四個人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

    禮親王代善

    禮親王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年方60,本人已經對皇位沒有太大的念想。而且,代善已經多年不曾打仗,最有才幹的兩個兒子又都英年早逝。子輩中戰功卓越有兩個,但一個不被代善喜愛,一個根基又不穩。

    綜上來看,代善一族爭奪皇位不太可能。但是別忘了,禮親王可是掌管著兩紅旗,輩分最高,有著不小的發言權。所以他的支援,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皇位的歸屬。

    鄭親王濟爾哈朗

    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從血統上來說,他沒有其他三方純正。但是靠著皇太極的支援,濟爾哈朗成了鑲藍旗旗主。和代善一樣,他不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卻可以左右皇位的歸屬(偏向肅親王豪格)。

    肅親王豪格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長子,皇太極去世時,他年方34,年齡合適,這是其一;而他軍事才能極高,年紀輕輕就與幾個叔叔平起平坐,這是其二;皇太極生前為了鞏固皇權,把兩黃旗和正藍旗給拉攏到自己手下。而豪格是皇太極長子,這三旗肯定擁立的是豪格,這是其三。

    豪格無論從威望、權利、地位、年紀、血統上來說,都遠遠勝過禮親王和鄭親王,按理說,皇位就該是他的了。但是,一個攪局者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平衡”。

    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的異母兄弟。和豪格一樣,他年紀輕輕(比豪格還小三歲),就立軍功無數。而且,他又掌管著兩白旗,又有多鐸(同母兄弟,豫親王)支援。同時,正黃旗、正紅旗、鑲黃旗也對多爾袞示好。

    由此來看,似乎皇位就會誕生在豪格和多爾袞二人之中,可為什麼最後是福臨(順治)即位呢?

    崇政殿中劍拔弩張

    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極去世五天後,嗣皇帝都沒有定下來。

    一些人已經等不及了,比如說多爾袞,他首先詢問了正黃旗大臣索尼的意見,結果被告知必立“先帝之子”。多爾袞知道,自己要想當皇帝不容易。

    八月十四日,崇政殿內,諸位王公大臣齊聚一堂,商量儲君之事。不過,與其說是商量,不如說是權利與武力的比拼。

    兩黃旗的護衛軍已經把崇政殿包圍得水洩不通,鰲拜、索尼等兩黃旗大臣帶著佩刀闖進宮殿,來勢洶洶,大有逼宮之勢。

    多爾袞知道,這事如果不處理好,搞不好會演變成一場殘酷的廝殺。

    多爾袞的提議

    索尼和鰲拜兩個人首先發話,“再怎麼說,都應該立皇子為嗣皇帝。”明眼人都知道,他們的意思是擁立豪格為君。

    多爾袞脾氣可暴,看到親王還沒發話,兩個“小嘍囉”就開始耀武揚威,就厲聲喝退了他們。

    多鐸知道,自己得推一把手了,遂勸多爾袞儘早提出稱帝的想法。哪知多爾袞看到宮中氣氛緊張,有所顧慮,遲遲不肯發話。

    也不知道多鐸是來搞笑的,還是怎麼的,竟然對多爾袞說,“如果你們都不想當皇帝,不如立我為君。”多爾袞瞪了他一眼,潛臺詞就是,如果你不是我親兄弟,我非把你剝了不可。

    多鐸隨後又提到,“禮親王輩分最高,威望最大,不如立他為君。”代善聽到別人提到自己,連忙擺擺手,說自己年紀大了,無力勝任,明擺著就是要坐山觀虎鬥。

    豪格看到大家都沒有明確支援自己的意思,所以憤然離席。接著又是鰲拜和索尼,他們說道:“若是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陪先帝一同死去。”說完便紛紛拔劍,他們哪是要自盡,分明是誰若是不同意先帝之子當皇帝,我們就把誰砍死。

    代善看到豪格劍拔弩張,遂提出自己年事已高,無力再議政,準備起身離開。

    在這千鈞一髮之刻,多爾袞提出,“不如立先帝九子福臨為帝,由我和鄭親王分別接管八旗的事務,等到小皇帝長大,我們再把權力歸還給他。”

    一箭多雕

    多爾袞的這個提議,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首先多爾袞不好搞定兩黃旗的大臣,原因就是他們怎麼樣都要擁立先帝之子,立福臨無疑滿足了他們的這個願望;

    其次,讓鄭親王和自己分管八旗事務,無疑是解決了豪格這個心腹之患。豪格也沒辦法反對,因為鄭親王本來就是自己這方的人。

    當然,豪格同不同意對多爾袞的影響不是最大的,關鍵是另外兩方。多爾袞的提議中說道讓濟爾哈朗作為“攝政王”,他本人肯定不會有什麼反對意見。而立福臨這個“外人”,也是代善希望看到的結局。

    為什麼要立福臨為帝

    皇太極死後,還有七個兒子在世,在福臨以上還有除豪格以外的四個皇子。但是,這個皇子都是庶出。

    地位比較高的就只有博木博果爾,他的母親是皇后,不過這個兒子年方兩歲(福臨六歲),不是很合適。況且,這個皇后的冊立還跟政治有很大關係,皇太極封她為皇后只是為了籠絡蒙古諸部。

    剩下的就只有一個福臨了,他的母親是大名鼎鼎的莊妃,是皇太極生前最寵幸的妃子之一。立他為皇帝,似乎也符合皇太極的心意。而且,多爾袞和莊妃似乎還有著一層不明不白的關係。

    接著,多爾袞為什麼要立個小孩子為帝王呢?很簡單,小孩比較好控制,多爾袞當攝政王,基本上國家大事都是他來處理。所以若立福臨為皇帝,自己就是事實上的皇帝。

    最後,雖然鄭親王是豪格那邊的人,但是他比較好對付,畢竟不是豪格和自己一同當攝政王。

    參考資料:

    《清太宗皇太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渣男是如何定義的?你喜歡渣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