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代號峨眉峰之史記

    此人是明朝的一個書生,建立了一支強悍的軍隊,人送綽號“閻王”

    讀書好嗎?當然好。在古代能考上秀才的那差不多都是祖墳冒青煙,幾代不愁富貴。就算咱不是萬里挑一的天才,考個三甲也能混個芝麻官噹噹光宗耀祖,故讀書參加科舉一直被老百姓認為是最正經和最有出息的門路。可假若身處亂世該如何?這就要看英勇的武將士卒了,畢竟打仗的事情可不是鬧著玩的。今天咱就來說道說道明代晚期的傳奇書生將軍-盧象升。

    盧象升,1600年生,老家是宜興縣,號稱民風柔弱的江南。盧象升年級輕輕就考上了進士,任大名知府。按理說應該正是其年少得意的時候,可當時的背景已是明朝末年,也就是崇禎當皇帝那會兒。

    咱想想,這可是個不太正常的君王,盡忠職守的將軍差不多都被他弄死了,可偏偏膽小怕事的廢柴總是能得到重用。一個不會用人的君主何以挽救氣數盡失大明?

    這裡要交代一下,崇禎當皇帝其實是接了個燙手山芋,在其登基元年民間各地就常有兵民暴動,尤其是陝西一帶賊寇十分猖獗。本就因為遼東問題而疲憊不堪的大明這下子又要在陝西耗費更多的兵力和錢財。儘管後世都說崇禎勵精圖治,可最後明亡確實多多少少與他有些關係。今天咱們的主人公是盧象升,為什麼要提到崇禎呢?別急,咱們接著往下說。

    崇禎二年,皇太極帶領軍隊從蒙古發兵,避開了遼東最前線的袁崇煥部隊。此時他準備直搗黃龍,攻破北京從而生擒崇禎。一時間北京戒嚴。坐在皇位上的崇禎倍感淒涼,他不由得望向臺下慌張的臣子們。在如此關鍵時期,能有多少人心甘情願的保護自己呢,即使自己是所謂的天子。天空中的Sunny照射到了古老的城牆上,極目遠望一支人馬竟從南方奔了過來。他們沒有官方的制服,也沒有莊嚴的旌旗。是一支完全由布衣之士組成的民間部隊。隊伍最前方的正是盧象升,前不久他招募了各地豪傑,為的就是能在此危急時刻發揮一些光熱。最終北京城還真的守住了,這支部隊被叫天雄軍。盧象升作為自古印象中就文質彬彬的江南人士竟能與草原上驍勇善戰的胡人之師血戰,著實讓人佩服。崇禎從此將其當做心腹,可崇禎的心腹有幾個能得以善終?

    而這盧象升閻王的稱號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前面說過全國各地時常有暴民造反,而盧象升作為大名知府肯定是要管一管的。拿什麼管呢,拿那一萬自己招募的民兵。說有一次盧象升帶兵去山西鎮壓,因其戰況慘烈一時間打的天昏地暗分不清東南西北,最後把暴民逼到了山崖邊,本來勝利在即,可偏偏在這最後時刻盧象升腦袋中了一箭,可是都這樣了人家還要嚷嚷著往前衝,這不是瘋子嘛,自此活閻王稱號的帽子便卡在了盧象升的腦袋上。

    如日中天的滿洲,也就是後來的大清,軍力日漸上升。明朝方面卻是士氣低落,腐敗盛行。盧象升在遼東拼死血戰,拒不投降。身邊的副將高起卻不想和他一起送命,就連身後的崇禎此時也只想求和。諷刺的是,盧象升作為位高權重的大都督此時竟然只有一萬兵馬,關寧鐵騎與大軍精銳全都被高起暗自留著。就算是這樣盧象升所率軍隊還是沒有放棄戰鬥,最後僅存的幾十人也在其帶領下發動自殺式進攻,最終全部壯烈殉國。

    一位書生竟然有著比許多抗敵將士擁有更強大的戰爭意志,實在令人佩服。後世將其尊為盧忠烈,我也相信關於這位英雄的傳奇故事與濃烈的愛國情懷不會被世人忘記。

  • 2 # 河道十三太保

    打仗很厲害的書生,戰略型的有劉伯溫,然後還有靖難之役裡面的鐵鉉,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哪怕朱棣最後打到南京都是繞著鐵鉉走的。之後就是于謙於少保,拯救大明江山。再接下來就是陽明先生王守仁,一個月不到平定寧王叛亂。同時代的楊一清也不錯。中後期戚繼光勉強算一個吧,雖然不是書生,但是算得上一個有文化的名將,也有詩書流傳下來。明末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盧象升能力以及個人人品要好於袁崇煥,是個難得的人才。期間應該還有,我才疏學淺沒了解那麼多

  • 3 # 昨夜夢迴

    古代文人,讀書讀到極致,能夠讀出一身浩然正氣,到了國家危難之際,就會挺身而出,比如宋朝的辛棄疾、文天祥,這就是文人的風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朝末年,也出現了一批進士出身的書生,孫承宗、孫傳庭、楊嗣昌等等,他們換上戎裝,馳騁沙場!

    烽火戲諸侯小說《雪中悍刀行》裡面,有個先生賣給了世子幾斤仁義道德,他叫盧升象,其原型應該是明末的書生,被農民軍稱之為盧閻王的盧象升。

    《明史》中記載:象升白皙而臞,膊獨骨,負殊力。

    意思是盧象升長得白皙,又瘦瘦弱弱的,好聽點是小鮮肉,難聽點是小白臉,一點兒也不像是一個帶兵打仗的。不過,他的雙臂骨架很大,力氣驚人,小體格里蘊含著無窮的力量。

    天啟二年,盧象升考中進士,殺進官場後,穩步升遷,戶部主事、戶部員外郎、大名知府。

    按常理來說,盧升象的仕途,絕對是一帆風順的,最後很有可能混個內閣大學士,甚至期待一下內閣首輔。

    但是好死不死,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道蒙古,避開袁崇煥堅守的寧錦防線,帶著數萬八旗兵,直逼北京城!

    去他丫的!盧象升接到崇禎天下勤王的聖旨後,覺得身為大明官,不能幹坐著不做事,就拉起一支約莫萬人的兵馬,前往京師勤王。

    不過,盧象升知道,這匆忙組建的隊伍,只能夠上城牆擴張聲勢,真要跟八旗兵到野外幹架,不現實。

    所以這時候的盧象升,是在一邊看著關寧鐵騎耍威風,於是決定效仿辛棄疾訓練飛虎隊,也要把自己的這支部隊,弄得像模像樣。

    待到皇太極退去,盧象升立刻著手整頓兵備,史稱:天雄軍!

    天雄軍的兵源比較特殊,以鄉親朋友家人組成,用血緣關係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能夠在短時間內把背部交給戰友們。

    在陣仗中,一旦有人傷亡,就會激起旁邊計程車兵的血性,一群人就是個小團隊,因此戰鬥力極為強悍。

    但是,天雄軍有個很大的缺陷,萬一有個人跑了,很多人會跟著跑,戰陣出現缺口,致使戰鬥潰敗。鎮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就遇到過此類現象。

    盧象升這一點做得很好,他和曾國藩不一樣,他與士兵們一同訓練,同甘共苦,有次軍中三天沒得糧食,盧象升不搞領導特殊化,三天裡滴水未進。

    只有經過戰爭洗禮的軍隊,才能看出戰鬥力!自崇禎六年開始,盧象升的天雄軍,就參與鎮壓農民起義。他從北京出發,一路往南打到湖北,並在崇禎八年巡撫湖廣,之後,又命他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山西、陝西等7地軍務,升任兵部侍郎。

    要知道,大明朝除去南北兩個直隸地區外,全國的省級單位還有14個,亂世中軍務第一,而盧象升總理7個,相當於替崇禎管理了半壁江山!

    盧象升不負崇禎期望,三年時間裡,高迎祥和李自成,他見一次打一次,總體上看,盧象升的崛起,扼制了農民軍的發展。

    盧象升畢竟是新人,才三十多歲,怕他不服眾,在他總理7地軍務的時候,就御賜一把尚方寶劍,准許他便宜行事。崇禎九年,北方告急,傳召回去拱衛京師,崇禎帝又賜予一把尚方寶劍,盧象升帶兵來到宣府、大同一線,大興屯田,以拒建奴。崇禎十年,盧象升父親去世,他‘疏十上’,十次請求回家奔喪,崇禎不許,奪情起用,升為兵部尚書,並且賜下了第三把尚方寶劍,總督天下勤王兵馬!

    盧象升主戰,得罪了主和派的太監高起潛,而高起潛手握關寧大軍。

    崇禎十一年,多爾袞毀壞長城,帶兵入關,盧象升能夠呼叫的,僅宣府、大同、山西三地吃空餉嚴重的兵馬,不足兩萬人。

    數萬關寧兵馬,距離不到50裡,卻在高起潛的授意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總督天下援兵,兵力不過兩萬。盧象升與多爾袞會戰蒿水橋,結果左右翼總兵怕死逃跑,只餘下數千人,他率領天雄軍,死戰不退!

    天雄軍有親人,盧象升的親人,也加入了抗清鬥爭。

    盧象升有三個叔叔,三個弟弟,皆是在崇禎十七年,一同戰死!後來滿清南下,盧家先後赴死者一百多人!

    滿門皆忠烈,不外乎如此!

  • 4 # 小白80166432

    于謙北京保衛戰功臣。

    孫承宗遼東防線締造者。

    孫傳庭明朝最後守衛者。

    洪承疇明末三大主力洪兵的統帥。

    戚繼光名族英雄。

    等等。。。。。。。

  • 5 # 三觀粉碎機

    大家都說王守仁(王陽明)打仗厲害,但估計並不能準確知道王守仁打仗到底厲害在哪裡。所以這裡就說說王守仁平寧王亂的事,看一看王守仁的恐怖。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寧王朱宸濠經過多年的經營和謀劃在南昌登基稱帝,年號順德,集兵號稱10萬,釋出檄文,聲討朝廷。隨即派人攻下九江、南康(治今星子縣)。七月初一,朱宸濠留宜春王朱拱樤留守南昌城,率10萬水師,戰船千艘出鄱陽湖,蔽江東下,攻打安慶,指向南京,欲攻取南京即帝位。

    要知道南京為明朝留都,是明太祖定都的地方,如果讓朱宸濠順利拿下南京,那麼可以說寧王之亂就成功一半了。再加上其來勢洶洶,南昌和南京距離如此之近,寧王幾乎勢在必得,整個朝廷譁然。但是好巧不巧,此時的王守仁正奉命前往福建平亂,路過江西豐城,可問題是王守仁兵符還沒到手,寧王拿下南京又是指日可待,這對王守仁提出了極大的考驗。

    於是他先是使用疑兵之計,假裝傳檄各地勤王,聲稱朝廷已經集結二十四萬大軍要進攻南昌了,並且在南昌城內到處張貼告示。這就使得寧王非常被動了,畢竟南昌才是他的老巢,二十四萬大軍一到自己肯定受不住的,於是便按兵不動。等了十多天,朱宸濠見沒啥動靜,才明白自己中計了,於是立馬派大軍攻打安慶。

    但是這個時候王守仁已經集結好了八萬義軍,按照正常人的邏輯是趕快去救安慶,但是王守仁偏不,寧王前腳剛開始攻打安慶,王守仁就轉而攻擊南昌,氣的朱宸濠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回守南昌。結果王守仁在番陽湖以逸待勞,直接生擒了寧王朱宸濠。寧王籌劃近十年的大計就這樣僅僅過了35天就被王守仁給破了。

    實際上王守仁本身就是明朝的軍事家,平常沒事幹就到處平叛,自然知道怎麼做才能把仗打成漂亮。比如發生在嘉靖六年(1527年)的盧蘇、王受造反,當他們聽到朝廷派王守仁做總督的時候,直接就嚇投降了。

    只是可惜的是,終武宗一朝,王守仁都沒有得到重用。等到嘉靖帝上位之後,才位列朝廷重臣,可惜嘉靖七年便去世了,不然哪會有嘉靖後期那些亂七八糟的事。

  • 6 # liucan91

    宋朝辛棄疾文天祥只是宋朝書生中的特例,明朝打仗厲害的文人一抓一大把!

    于謙,王陽明,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每一個都是進士出身,以文人掌軍事,軍事指揮能力個個都堪稱一流。

  • 7 # 於左

    明朝打仗特別厲害的書生很多,這個和明代軍制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明代開國之初,朱元璋麾下的軍將基本上是草莽出身,有一些是元朝的軍人。此外,像李善長、劉基這樣的文人,也會參與軍事行動的決策,但不會親自帶兵上陣。

    靖難之役,有一個鐵鉉在戰場上表現突出。鐵鉉是山東參政,協助大將盛庸守衛濟南。朱棣率領大批燕軍圍困濟南三個月,曾經被鐵鉉欺騙,差一點被俘。最終朱棣只能從濟南撤軍,毫無收穫。此後鐵鉉升任兵部尚書,後來被朱棣殘忍處死。

    朱棣和隨後的時代,每有徵戰之事,仍然是武將擔綱,一般會選派公侯伯或者五軍都督府的高官為總兵官,掛某某將軍印,帶兵出戰。征戰結束,交回印信。而兵部尚書、兵部侍郎等官員,可以參贊軍務,只是起一些輔助性的作用。

    從正統年間開始,情況悄悄起了變化,文臣從參贊軍務,變成了提督軍務,而且也不限於兵部的官員,有時候會讓御史提督軍務。文臣逐漸成為軍事行動的統帥和主導者,總兵官仍然由武將擔任,但要受到文臣的監督和領導,地位越來越低。

    以後,巡撫、總督的出現,武將的地位更低,總兵官的含金量也越來越低,專指邊鎮的最高軍事長官,要聽命於巡撫和總督。

    於是,我們看到明朝的中晚期,越來越多的巡撫、總督成為戰事的主導者,他們都是文臣。

    這些文人當中,許多人擁有高超的軍事智慧,很能打仗。

    最早的一位於謙,是兵部尚書。後來的王守仁,是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率軍平定寧王反叛之後,進封為新建伯,這在明朝是極為罕見的。

    晚明時,內憂外患交至,許多文臣以巡撫、總督、經略、督師的身份,率軍出戰,表現突出。比如熊廷弼、楊鎬、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等。

    個人認為,這其中的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等人都是不錯的軍事統帥,都親自指揮過重大的戰事,取得過很好的戰績。

    因為是文人出身,他們有更好的理論修養,戰略視野更寬廣,有更好的統籌和協調的能力,畢竟,戰爭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人類活動,武力比拼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 8 # 嘟嘟讀讀

    有,而且特別牛逼!牛逼的打起仗來你連專業出身的將軍都害怕;更牛逼的是,他一輩子沒打過敗仗,而且帶著一群臨時湊起來的人都能打贏一群訓練已久的軍隊。

    這個人就是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

    “一生俯首拜陽明”——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在殲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勝利慶功宴上,面對人們問他制勝的之道;東鄉平八郎拿出了隨身攜帶的一塊木牌,上面刻的就是這句話。

    王陽明打仗得特點是:他知道你要幹什麼,但你不知道他要幹什麼;你不知道他有什麼,他知道你有什麼;你以為不選A就選B,但是他會選C。總之,這個人不僅是知己知彼,還能引導敵人幹自己想要得事情;王陽明是罵的過書生,打得過流氓。

    這個人不論從他得相貌還是學識上,你都不會把他和軍事家聯絡在一起,更不要說常勝將軍了。

    中國聖人的標準是——立德立言立功,符合這個標準的有兩個半人。第一個是孔子,儒家鼻祖,立德立言,孔子相魯九個月,路不拾遺,難免大敗越國,東面使齊國不敢侵魯。

    第二個聖人就是王陽明——就是開篇說的一生俯首拜陽明的主角。王陽明原名叫王守仁(王守義可不是他兄弟,別搞混了,之前有人這麼問過我);如果一個人是哲學家,那這個人在人們的印象中就不可能是軍事家,但王陽明是——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

    王陽明出生書香世家,老爹是狀元出身,叫王華。這是一個嚴格的書香世家,當王守仁年齡很小的時候,他老爹就發現這個兒子與眾不同。大家看一下7歲的王守仁寫的一首詩:蔽月山房 山近月圓覺越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這首詩一出來,他老爹王華一個標準十分高得人,突然覺得眼前一亮,我去,這小兔崽子詩裡面有哲學。

    當王守仁長到差不多十來歲得時候,果然印證了他爺爺得夢——這不是一個遵守規矩得人。整天讀兵書,還把學堂裡得學童叫在一起排兵佈陣,搞得學堂裡得先生氣的鼻子都歪了,於是告狀到他爹王華那裡。王華把王陽明叫了過來,訓斥他:為何不好好讀書。王陽明答道:保家衛國報效國家,聖賢書有何用。老爹差點沒把鼻子氣歪了。不僅如此,16歲得王陽明還親自騎馬到關外檢視——那裡經常有少數遊牧民族出沒。這下把老爹王華給驚呆了。後來上書朝廷請求帶兵剿滅敵軍,但是沒有被採納。

    突然有一天,王陽明不折騰了。開始在家好好讀書了,王華見兒子如此。感到十分得欣慰,於是問兒子立志做什麼?王陽明得回答讓王華這個狀元爹驚得半天沒合上嘴——做聖賢。這就等於說,我要當孔子,一個和尚說我要做佛祖。王華氣的當時抄起手上得書就砸向了王陽明……

    不過在經理了宮廷痛罵劉瑾權奸,上山把主持說得還俗……一系列事件後,王陽明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加上之前學得兵法,運用起來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明朝開國時,朱元璋和陳友諒鄱陽湖大戰勝利,使得朱元璋有了爭奪天下得資本。王陽明同學也進行了一場鄱陽湖大戰,把一場叛亂以極小得代價極快得速度。

    王陽明當江西巡撫得時候,寧王朱宸濠已經著手招兵買馬,組織軍隊準備搞起來,自己當皇帝。而且朱宸濠已經把朝廷上上下下都收買了——包括當朝得首輔楊廷和。可是,寧王沒有收買得了王陽明。如果寧王能夠站在站在歷史得角度上看問題,他大概不會選擇造反,即使造反大概也不會選擇和王陽明打——儘管王陽明是個文官,還是個光桿司令。

    富得流油得寧王,把自己得十萬兵馬武裝到了牙齒。此時得王陽明王巡撫,終於湊齊了兩萬軍隊——其中四分之一是老弱病殘,四分之一沒上過戰場,剩下二分之一是臨時來湊數得。他們面對得是蓄謀已久得寧王十萬叛軍。這其中最關鍵得是,這支軍隊還沒裝備,大將伍文定只不過是個不怕死得縣令。

    但是,他們有一個殺手鐧——王陽明。王大人行事之高深莫測,打法之詭異;不但敵軍看不懂,我軍也特麼看不懂。但是敵軍和我軍都佩服得一點是——王大人總能打勝仗。寧王最初看不起王陽明,但是很快他就後悔了,自己面對得王大人不是個書呆子——這是個比人精還人精得主。王大人得一通操作,愣是讓寧王搞得暈頭轉向,吃了好幾個敗仗。

    寧王終於憤怒了,媽了個巴子。老子傾家蕩產,一身豪華裝備,簡直是人民幣玩家;居然連連被一個新手村出來得,毫無裝備得王陽明連連幹趴下,最關鍵的是自己得老家也被王大人給端了。於是,寧王把自己最後軍隊全部拉到鄱陽湖,幹了這一仗贏了請叫我萬歲爺,金鑾殿上見;敗了請叫我朱宸濠,天牢裡見。

    朱宸濠對手下許諾了真金白銀,面對王大人得軍隊——此時已經戰力很強了,畢竟打了好幾場勝仗,裝備也是鳥槍換炮了。儘管寧王有好裝備,可是無奈王大人得打法太風騷……戰役很精彩,請自行查詢。

    最終得戰鬥結果就是,寧王束手就擒。朝廷得軍隊還沒到達現場,戰鬥就已經結束了。

    後來,朝廷大軍到了,聰明得王大人把戰俘朱宸濠交給了一個還算有良心得大太監——張永,看遍了爭名奪利得張永,面對王大人徹底拜服了。王大人面對明武宗朱厚照身邊權奸得挑釁——派軍人在巡撫門口罵街,但是王大人卻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病了給藥,餓了給吃的……老百姓對這幫人也是指指點點。最終這幫人有點罵不下去了。但是,壞蛋總是有得,劉瑾得人請王大人視察軍隊,看著瘦弱得王大人,提出了讓王大人射箭。擺明了要王陽明出醜,眾軍士都來圍觀,王大人肯定要出醜了。

    王大人推辭道:射不好!但是,劉瑾得人堅持要王大人射箭。

    於是王大人走上去,拿起弓箭,拉弓!啪得一聲,箭射出去了,正中靶心。

    接著第二箭,第三箭,全部命中靶心……

    全場死一般得沉寂,接著爆發出雷鳴般得喝彩聲……

    王大人完勝,自此軍隊全部拜服於王大人,再也不去鬧事了……

    過了若干年,王大人又被派道雲貴一帶,那裡到處是土匪叛亂。但是王大人到了之後,發現壓根沒有土匪。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土匪們知道王大人來了,一盤算,自己這點道行跟王大人鬥法,那簡直是沒有勝算得可能,朱宸濠都那樣了,於是土匪們自己主動下山了從良了。就這樣土匪平息了下去。

    到了清末,有一個人30歲之前一直不得志,直到他學了王陽明得心學,這個人不但成為了朝廷支柱,更是被成為半個聖人,他叫曾國藩。

    分享心學四句箴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致知。

  • 9 # 雲捲雲舒152754837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孫傳庭!

  • 10 # 贏了自己就贏在江湖

    明朝有王陽明,還有戚繼光,還有袁崇煥

  • 11 # 使用者93529188499

    石亨就是,打瓦拉有功,最後變壞。

  • 12 # 朕驚歷史

    說個他們都沒說的——殷正茂。打戰很厲害,不過生活作風不太好。

  • 13 # 海天一色6298

    大明第一牛人,王陽明你瞭解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到一個關於志願填報讀醫學的圖,那麼理性討論一下,哪幾類學生適合讀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