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亦6294
-
2 # 手機使用者60429491149
中國經歷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由於生產力的約束,改朝換代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正統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祟禎帝自縊殉國後,農民起義領袖,大順皇帝李自成入京後在面對清軍和吳三貴的鬥爭中旋即戰敗,一路西逃至陝西老家,於是清軍就這樣入關了,而明朝的首都北京也落入清軍之手。清兵一鼓作氣準備統一中國,於是清兵兵分兩路,一路向西追擊逃跑的李自成,一路剿滅在南方立足未穩的南明政權。
而這個南明政權,實際上是明朝的延續,崇禎帝死後,明朝實際上還控制著全國大部分的國土.,尤其是長江以南,全部是大明的國土。於是大從北方逃難到南方的很多大臣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為帝,稱為南明,年號弘光。史料記載,這個弘光帝喜歡吃喝玩樂,沒有領導能力,是個典型的昏君。
南明政權起初討論擁立誰當皇帝的時侯,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文官集團認為福王素質太低,不適合做皇帝,而武將集團為了所謂的"擁立之功,積極迎立福王。於是福王登基之後,武將的地位蓋過文官,這導致武將直接一方面勢力膨脹,另一方面互相傾軋,亂成一鍋粥。
與此同時,祟禎帝殉國時,鎮守在武漢重鎮的左良玉兵團擁兵達到20萬,但是這個左良玉卻為敵不前,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害怕自己打敗仗之後兵力損失導致失去自己現有的地位,因此他非但沒有去迎戰清兵或者是農民軍,反而卻順著江東去攻打自己宣誓效忠的南明政權,企圖挾持弘光帝確保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也成了罪魁禍首的人。
就這樣,南明王朝看似擁有半壁江山,擁兵50萬,結果皇帝昏庸,文武不和再加上大將反判,南明政權徹底辜負了老百姓的期望,成為一盤散沙。而此時,西征的清軍已徹底消滅了李自成的農民軍,闖王本人也在湖北九宮山被殺,於是這一路請兵也將鋒一轉將矛頭對準了南京。
而南下的清軍雖然遭到了明朝忠臣史可法的阻擊,無奈史可法守孤城,南明將領居然沒有一個人前來救援,最終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殉國。揚州百姓遭到屠城,揚州城成為一座空城。揚州城被破後,南京城直接暴.在清軍的鐵蹄之下,建立不到一年的弘光政權也即將迅速覆滅。
清軍很快攻破了按兵不動的南京市鎮的軍閥勢力,此時左良玉也在東進的途中病死,他的20萬大軍也在部將的率領下一夜之間全部投降了清朝,聽著這一個一個的惡耗,洪光帝感覺大勢已去,他顧不上通知群臣,自己僅僅帶著幾個心腹就連夜出逃。不過,隨著南京城被攻破,清軍也很怯抓住這個狼狽的弘光帝。
弘光帝在安微蕪湖被清兵抓獲,送|往北京。第二年,這個南明首任的皇帝朱由崧在北京被處死。就這樣,擁有50萬兵馬的南明弘光政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徹底擊垮,皇帝也被擒殺。而之後,南明的地盤越來越小,繼任的幾個皇帝也沒逃過清軍的屠刀。南明隨著最後一位皇帝永曆皇帝被抓而徹底宣告滅亡。
-
3 # 一點點歷史
明之亡,將鍋甩給任何一個人都是不公平的,南明之亡將左良玉定為罪魁禍首更不合理。
我們先來說說左良玉在明末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左良玉是山東人臨清人,同年的遭遇頗為悽慘,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的左良玉十歲出頭便往遼東投軍,在遼東和滿清的作戰中左良玉逐漸升遷,好不容易一刀一槍的熬到了軍官級別,卻在“寧遠兵變”中被免職,左良玉只能繼續拼殺來積累戰功,後來左良玉遇到了他的貴人,時任兵部右侍郎的侯恂,才真正開啟了升遷之路。
1632年左良玉入關來到中原腹地河南開始鎮壓農民軍,正式開啟了做大做強之路,由於童年的遭遇以及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前程,左良玉深知這一切得來不易,隨著實力越來越大左良玉開始學會儲存實力。
明末名將井噴式誕生在孫傳庭、曹文詔、盧象升等人面前左良玉的戰績並不亮眼,在和農民軍的戰鬥中左良玉互有勝負,但是憑著儲存實力的精髓左良玉的部隊越打越多實力越來越強。
崇禎十一年左良玉全家在“許州兵變”中被滅門,僅剩下唯一的兒子左夢庚。雖然遭遇劫難但是左良玉在仕途上卻非常順利,崇禎十三年左良玉大敗張獻忠並擒殺張獻忠妻妾,因此功左良玉被加封為太子太保。但是在與李自成的作戰中左良玉卻大敗虧輸躲在九江不敢露頭,趁著張獻忠入蜀後才收復趁機收復武昌並盤踞於此。
1644年,大明王朝最後一年,朝廷數次命令左良玉出兵剿賊,左良玉磨磨蹭蹭擬定了出兵報告遞交朝廷,但是還沒有收到回覆就得到了京城被攻破崇禎上吊的訊息。
左良玉之所以背上南明滅亡罪魁禍首的罪名主要是因為左良玉曾借“假太子案”率大軍順江東下,釋出檄文討伐弘光政權首輔馬士英,加速了弘光政權的滅亡。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京城雖然丟失但是明朝政府還有大量軍隊,而且佔據江南富庶之地,劃江而治似乎不成問題,但是左良玉為一己私利挑起內鬥,借用顧誠先生的一句話“左良玉心目中既無朝廷,也無百姓。其直接後果是導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左良玉本人則在“清君側”的路上病逝,其子左夢庚最終降清。
但如果將南明滅亡魁首安在左良玉頭上也太不公平了,雖然左良玉加速了弘光政權覆滅但是此後幾個南明政權還有數次恢復中原的機會,最終幾乎都是亡於內鬥,所以南明滅亡這個大鍋左良玉被不住。
用宿命論來說明朝滅亡是氣數已盡,而客觀的分析則是各種原因的集合,要詳細闡述估計能寫一本書,在這裡就不加贅述了。
-
4 # 東海龍王
明朝滅亡,左良玉應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說他是罪魁禍首確實是不公平。
看看明末清初的那段歷史覺得最讓生氣的人就是左良玉,覺得這個人能力是有的,作戰勇敢,多次打敗農民軍,但人品不怎樣,居功傲慢,不聽用,心胸狹隘,一點大局意識也沒有,好多大好局面都壞在他的手裡。以下件事可以作證:
一、從崇禎元年至崇禎七年,這段時間是他一身最努力的效力的時段,戰績頗多。也就在這期間他曾因遼東兵變受到朝廷處罰,被撤職留用,戴罪立功,後來不久恢復原職,但因此心懷不滿,經常鬧情緒,開始滋生私心雜念,消極怠戰,不聽調遣,私自招降民軍擴充勢力,漸漸顯示驕橫自恣的端倪出來。
二、崇禎九年,總兵湯九州從嵩縣深入,與左良玉夾攻剿農民軍。左良玉中途逃回,湯九州乘勝追擊四十里,由於孤立無援,戰敗而亡。左良玉卻把此役當作捷報遞呈朝廷。陝西總督洪承疇知道此人驕橫、傲慢,難得聽用,於是,儘可能不用他,但他的兵力最強,在開封之戰中左良玉故意迴避敵人,受到巡撫楊繩武彈劾,朝廷責令他立功贖罪。
三、崇禎十年,越來越跋扈,膽子也越來越大,多次不聽命令,不肯救援,還縱兵擄掠婦女,甚至暗中指使中州計程車紳聯名上書挽留自己。朱由檢知道是左良玉自己的意思,也拿他沒辦法。因為朝廷正是用人之際,現在朝廷要求著他,這也是他敢放肆的緣由。
四、崇禎十三年(1640年),督軍楊嗣昌薦左良玉有"大將之才,兵亦可用"楊嗣昌雖拜左良玉為平賊將軍,打敗張獻忠,取得了很大戰績,又越加恣狂,楊嗣昌覺得此人傲不可用。暗許賀人龍取代他,但由於左良玉又大勝民軍,又語賀人龍取代之事後議。賀人龍因此懷恨在心。並將此事告訴左良玉。左良玉記恨在心,張獻忠進攻襄陽,楊嗣昌九令左良玉,左良玉就是袖手旁觀,置之不理。由於左良玉觀戰不至,致使,張獻忠從容攻佔襄陽,農民軍大勝,楊嗣昌一氣之下湯水而亡。崇禎十四年(1641年)又將左良玉削職戴罪立功自贖。
五、崇禎十七年,更牛,崇禎已經窮途末路了,現在只有左良玉手握重兵,是明朝最後的希望,崇禎對其不敢怒,不敢罵,更不敢殺,只能向其祈求討好,期望他發兵北上勤王,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還沒等北上,聽說北京被李自成攻下。
六、福王繼位後,晉升左良玉為侯,蔭封他一個兒子為錦衣衛正千戶,把長江上游的事專門委託給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為太子太傅。當時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了,左良玉利用這個時機收復了湖北西部的荊州、德安、承天。又立大功,可每一次立功他的脾氣就長一次,崇禎都沒放在眼裡,你福王算什麼,根本不甩你,坐鎮武昌,擁有八十萬兵力,號稱百萬,不去北伐收復中原,反而在長江上架起大炮不許部下順江東下,整日在武昌歌舞昇平,通宵達旦,《桃花扇》中有對他的精彩描寫。
八、最大罪過是臨死前參與了與馬士英、阮大鋮的黨爭,並且竟然帶兵東下造反,同室操戈,此時被袁繼鹹質問以及部下的焚掠場面而愧恨交加氣絕而死。死年是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後來其子左夢庚率餘部投降清朝。
可惜,白白的浪費了這支龐大隊伍,不能為國效力,坐視大明亡國,就這麼便宜了清朝。縱觀左良玉的所作所為,多少次飛揚跋扈,喪失了多少良機,一點團結意識也沒有。可見此人,素質太差,膽大妄為,明朝的滅亡他要負有很大的責任,雖有才能也不堪大用,如若不是國家危難之際,就衝他慫恿河南士紳上書要挾崇禎一事,崇禎一定會殺他一百回,滅他九族。如果崇禎不死,等緩過勁來也不會饒過他。凌遲他一萬刀也不為過。可是,這件事不用崇禎做了,早有人幫崇禎做了,崇禎十一年底,許昌兵變,左良玉被滅了門,這就是報應。
-
5 # 冷兵器研究所
南明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這口黑鍋……左良玉還真是背不起……因為這口鍋太大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十月二十四日,清朝釋出了征討明朝的檄文,公開宣佈要問罪征討。二十五日,清軍任命和碩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南下江南。到了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初七,多鐸部開始兵分三路大舉南下。
結果三月二十五日,左良玉在與馬士英有舊怨的黃澍的極力鼓動下,扯起了“清君側”救太子的大旗,結果導致南明防線出現了大漏洞。
這也是有人說,左良玉是南明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的由來。
不過,不過左良玉針對的不是南明,而是當時在南明朝廷裡掌權的馬士英。那為啥左良玉要針對馬士英呢?因為左良玉是東林黨一派的。而很不巧,日後這位殉國而死的馬士英是東林黨的政敵……
所以哪怕大敵當前,那些士大夫們想得第一件事情還是內鬥。比如馬士英終於證實了左良玉東下的確切訊息後,他要面對的是一個深受東林黨支援的、在中部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一個老資格軍頭。根據記載,馬士英跺腳罵道:“袁繼鹹、黃澍二豎儒(輔助左良玉起兵的謀士)壞了我的大事,早晚我會取這兩豎儒的腦袋掛在藁街上,就是放棄江北我也願意。”這說明,馬士英只想著怎麼收拾這些反賊給他們一個教訓。至於清軍南下?我就是被清軍幹掉也要先收拾你們這群反賊啊!正是這個心態,讓清軍在後面幾乎沒遇到多少抵抗。
此時,東林黨一派的史可法則忙著上疏要求入朝,結果被朝廷中人給擋了下來。有旨稱:“如今寇警很急,愛卿應該專心料理,待奏凱後朝見。”史可法接旨後嘆:“‘奏凱’二字,談何容易!面君真不知道在哪一天了!”這說明,史可法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很難打贏敵軍。同時對無法面見聖上而感到惋惜。這句話也可以看出史可法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歷史上的史可法也確實是能力不夠。明遺民山村樵夫就曾評價他:史公好賢而不能擇,用人而不能任,外無良將,內無智士,又哪兒是撥亂之才呢?
但史可法也對明軍的不抵抗行為進行了抨擊:“清兵分兵南下,李成棟放棄徐州南逃。鎮將平日裡花費眾多,但在關鍵時刻卻完全靠不住!”
四月初九,朝廷在接到史可法的報警後,回覆稱“上游急則赴上游、北兵急則御北兵。”對此,史可法又回奏道:“上游左良玉不過是清君側之奸,根本不敢與君父為難。但北兵一到,宗廟社稷可就危險了。不知輔臣為何會如此遮掩。”然後他又給馬士英寫信。然而馬士英根本不予理睬,他只關心左良玉的事情,對清軍的威脅根本置之不顧。
可能有人問了,國難當頭,為啥雙方不能同舟共濟?問題是就算馬士英想,東林黨也不幹啊!
對於這個馬士英曾說過:“不是我要背叛東林,而是東林拒絕我。”復社的陳子龍也表示:“馬士英對門戶鬥爭並沒有多少研究。”中間派的李清也說:“馬士英開始的時候也有意為君子,後來在廷臣的刺激下才鋌而走險。”夏完淳甚至毫不客氣地說:“馬士英本想為君子,但史可法一走,天下人(東林)都紛紛群起而攻,斥他為奸雄。馬士英見滿朝都是政敵,遂和內侍宦官以及江北四鎮結為統一戰線。”
所以,惡性黨爭才是毀滅南明王朝的罪魁禍首!
-
6 # 手機使用者51962634987
那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左良玉順江東下,南明被迫將江北四鎮部分力量抽調迎戰左良玉,導致江淮一帶佈防空虛,清豫親王多鐸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就直抵南京門戶----揚州城下,揚州陷落,南京政府就投降了。
-
7 # 陸棄
左良玉這個人,並非名將,但卻是南明政權擁兵最多的將領。他曾在遼東與清軍戰鬥,一度功勞排在第一位。後又多次與農民軍李自成部、張獻忠部發生戰鬥,重創張獻忠,在多年的戰鬥中擴大軍隊,擁有八十萬大軍,號稱百萬。左良玉全家在許州兵變中被滅族,只有他自己和兒子左夢庚僥倖存活。
明朝崇禎帝上吊自殺後,左良玉成為南方最大的軍閥。南明政權朱由菘為了收買左良玉,加封其為太子太傅,加官封侯。但朱由菘政權內部並不和,一部分人認為朱由菘不配得天下,比方著名的抗清名將史可法就認為:朱由菘“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主天下”。東林黨人大多持此觀點。左良玉在仕途上,東林黨人侯恂是他的伯樂,因此左良玉也持此觀點,與擁立朱由菘的馬士英、阮大鋮意見相左,左良玉在監軍御史黃澍的鼓動下,以“清君側”為名,不但沒有起名抗清及打擊農民軍,反而率軍進攻南明朱由菘政權,並在戰事膠結之時病死。左良玉死亡後,其子左夢庚率部降清,極大地消弱了南明的抗擊滿清及農民軍的力量。有史家認為,左良玉內戰、降清,成為南明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不過,實事求是地講,南明政權的滅亡,也不能全怪左良玉,朱由菘本人就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沉緬酒色的敗家皇帝,而他重用的馬士英、阮大鋮也非善類,滅亡是早晚的事。
-
8 # 軍武次位面
南明王朝滅亡這口黑鍋太大了,左良玉在崇禎十八年不過是一個不算大的寧南伯,手底下有三萬左右的戰兵(然後加上老弱病殘、吃空餉、隨軍雜役等等水多加面愣是吹到了二十萬大軍),這麼大的一個歷史命題,怎麼可能是他一個小小的左良玉能背得起的?
說左良玉要為南明王朝的滅亡負責(而且還是為南京弘光政權的滅亡負責,之後南明還有隆武與永曆兩個政權與魯王朱以海的舟山小朝廷),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左良玉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摻合進了極其敏感而讓南明政權撕成一團的立儲之爭——左良玉並非如江北四鎮一樣屬定策元勳,同朝中大佬馬士英等人本來就尿不到一個壺裡。現在有部分研究傾向左良玉同部分在朝清流有沆瀣一氣之嫌,清流們想倚重左良玉的這三萬戰兵在南明朝廷重建影響力,抵消江北四鎮與馬士英的勢力,左良玉也想玩一把富貴險中求,沒準老爺我幹成了也能過一把定策元勳的癮呢?於是就出現了多鐸大軍從河南過皖北動地而來、劉良佐劉澤清部紛紛南逃的時候那頭左良玉卻扯著“清君側”的旗號打上門來的奇葩事件,分散了南明王朝的兵力。
講真,就算左良玉不來這麼一下子,實際上從軍事角度來看,南明弘光政權也完全抵擋不住滿洲軍事貴族的南進兵團——江北四鎮那個爛樣子,完全不可靠也不可用,而傳統的守江必守淮的格局在大運河開通及長江中下游成為魚米之鄉後實際上也失去了意義。指望築壘防禦卡住傳統的濠河、渦河河口來增加南進兵團後勤困難的傳統戰法,在擁有強大攻堅能力的滿洲軍事貴族面前也是完全無效的。就算左良玉在多鐸部隊南下的時候不公然搞事,就算江北四鎮這群作戰無方擾民有術的軍閥能盡到最後的責任,最好的結果也無非就是把滿洲軍事貴族的作戰難度從1提升到2,沒有本質區別。
實際上,你要說南明政權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誰,個人覺得從軍事角度來看何騰蛟與孫可望的責任反而更大一些。在守江必先守淮的傳統戰法破產後,南明政權真正的機會應該是以武夷山/仙霞嶺、南嶺、巫山/大巴山/川東高原為基礎,重新構築起關河防禦體系,同時,著力經營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依託這三省的複雜丘陵與水網地形以及每年5-9月的溽暑炎夏提升滿洲軍事貴族的作戰難度,同北方的南進兵團在這一線長期纏鬥,等待時機。結果,何騰蛟把湖南經營得一泡汙,還把真正有戰鬥力的大順軍餘部忠貞營直接氣走(大順軍餘部在湖北西部一直打到1664年)。至於南明政權最大的叛徒孫可望,真的是……這口黑鍋還是他孃的讓他來背一下吧。
-
9 # 歲七夸父
南明的徹底覆滅,左良玉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此外東林黨,這些自稱為正人君子的人,與馬士英為首掌權者的官場內鬥,才是南明滅亡的罪魁禍首。
(東林黨)
崇禎死亡,北京失守,大明江山只剩下江南了。但東林黨人史可法,仗著自己的文人氣節,不顧政治大局,依然與馬士英內鬥。
而馬士英,是一個不錯的領導人,不像明朝晚期許多無用的才子,馬士城政治才能還是不錯的,而且做事務實,依據明朝政治先例,很快決定擁立在崇禎的堂兄。
(馬世英)
本來這也沒什麼錯啊,但這個時候,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人又變了,說擁立君王要立賢不立長,擁立潞王。一時之間,關於儲君的問題,南明搞的焦頭爛額。
為了儘快解決問題,史可法私底下結交馬士英,約定了一個折中的方法,擁立桂王。最後大家,終於達成了共識。
但史可法雖然以清流自居,但政治手腕卻較差,最後擁立桂王的訊息走漏,福王、潞王的支持者紛紛來討個說法。此時,只要史可法據理力爭,以國家大義為主,自然能平復南明的分裂,但史可法卻遮遮掩掩,啥也不說。
最後,大家各懷鬼胎,南明的皇權爭端就此埋下了!
馬士英當機立斷,率兵直接擁立福王,成立弘光政權。一個統一的南明政府成立,大家就算為了大局,也要和平相處吧,但東林黨人還是沒有歇息,繼續內鬥,想要取締福王。
很快,南京城內,爆發了南明三大疑案,這些案子真偽難以說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考慮的,這些前來謊稱是崇禎太子、汙衊福王皇位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各地反對勢力、聯合東林黨人做的。
這一切,只因為弘光政權掌權的人,是馬士英,不是東林黨的人,曾經犯過罪。還是黨爭!
這三件疑案一出,南明內部發生了巨大變化,黨爭已經逐漸白熱化,各地將領要動刀動槍了。
這時,有東林黨人一手提拔起來的左良玉亮劍了,以討伐馬士英為名義,直接派兵攻打南京,準備奪權;而馬士英為了應付左良玉,調集前線軍隊對抗;清軍得知前線沒有守兵,大軍開進,直逼南京!
(左良玉發兵 劇照)
最終南京失守,自此南明開始逐漸滅亡。
細看南明弘光政權覆滅的過程,結局的左良玉只是一個導火索,徹底點燃了南明的黨爭,讓南明的守軍,從防守清軍到防守自家人;
左良玉也是糊塗至極,自己用兵,摧毀了明朝,以為奪權就可以解決問題,熟不知自己、已經成了南明最直接滅亡的原因。
-
10 # 小米兒悶飯
這哥們肯定在滅亡明朝這件事上給了敵人老大的幫助,不怕狼一樣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明朝的滅亡因素那麼多哪裡是某個人能背起這麼大一口鍋,某一類人,甚至某幾類人,人禍肯定是主要因素再加上天災。
當然追究責任的時候要讓某個人承擔要比某個大團體要容易的多吧
回覆列表
嗯嗯,確實這話說的有點重。
在崇禎死後,明朝實際上的牛人已經沒幾個了,諸如盧,袁等,左也可稱為明朝最後為數不多的猛人!但是,是最終偏安一隅,擁兵自重,儲存實力,對於明朝來說,是罪人也是不假的!
但在歷史的大潮下,以一人之力扭轉乾坤這就有點滑天下之大稽了……畢竟歷史大潮不可抗,其也只不過是明末的跳樑小醜一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