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夠愛001
-
2 # 平安才俊
狸貓換太子,
陳世美與秦香蓮案
包大人執法如山,不怕丟烏紗,硬是頂著國太、公主的天大壓力,殺了那負心欺君的陳世美,演出一幕流傳千古的"鍘美案"。
烏盆記
定遠縣小沙窩村有一老者,姓張,排行老三,以打柴為生,人稱“別古”-與眾不同謂之“別”,不合時宜謂之“古”。此人耿直,好行仗義。一日,閒暇無事,偶然想起:“三年前東塔灣趙大欠我一擔柴火錢,四百有零,今日無事,何不走走。”於是拄了竹杖,到了趙大的門首,只見房舍煥然一新,不敢敲門, 問了鄰舍之人,方知是趙大發了財,如今都稱他“趙大官人”了。老頭子聽了,不由得心中納悶,暗想道:“趙大這小子,長處掐,短處捏,連柴火錢都賒著,他怎麼會突然發財呢?”轉到門口,便將竹杖敲打那門,口中叫道:“趙大!趙大!”只聽裡面答應道:“是誰這麼大叫大嚷的?”門開啟,只見趙大衣帽鮮明,果然不是先前光景。趙大見是張三,連忙說道:“我道是誰,原來是張大哥啊!請到家裡坐”。正說間,只見走出一個婦人來,打扮得怪模怪樣的,捏著腔兒問道:“官人,你同誰說話呢?”張三一見,向著趙大道:“好呃!你還幹這個營生呢!怪得發財!”趙大道:“你休得胡說,這是你弟妹。”張三無奈,只得隨著進來。只見一摞一摞的瓦盆,堆得不少,彼此讓座,趙大叫婦人倒茶。張三道:“我不喝茶,你該我的四百多文錢,總要還我的,不用鬧這些軟局子。”趙大道:“張大哥,你放心,哪能短了你的區區四百多文錢!”張三道:“大兄弟如今發了,還把四百錢瞧在眼裡!”說話間,只見趙大拿了四百錢遞與張三。張三接過,揣在懷中,站起身來說:“不是我愛小,我上了年紀的人,夜裡時常起夜,你把那小盆子給我一個,就算該我的零錢罷,從此兩下開交。”趙大道:“你還是如此的倔強!這些盆子俱是揀選出來的,並無沙眼,你挑一個就是了。”張三挑了一個,夾在懷中,轉身就走,也不告別,徑自去了。
一天夜裡,張別古在似夢非夢中聽見盆子叫喚道:“我是揚州客人,你如何向我口中小便?”張別古大驚,問道:“這盆子,你若是冤枉,請分明說來,我與你申雪。”烏盆遂答道:“我是揚州人,姓李名浩,本是做緞行生意,只因乘騾回家,行李沉重,那日天晚,在趙大家借宿,不料趙大夫妻好狠,將我殺害,謀了資財,又將我血肉骨胳燒化,和泥做成這盆子,望求老伯替我在包公座下申明此冤,報仇雪恨,就是冤魂在九泉之下,也是感恩不盡的!”張別古醒來,越想越覺得箇中必有蹊蹺。可憐那李浩,無緣無故被惡人所害不覺動了他的俠義心腸。
次日,遂帶這盆子去縣府首告。包公問其備細,張三將趙大夫妻情況及夜來烏盆所言訴說一遍,包公遂喚手下將烏盆攜進階下問之,烏盆全不答應,包公怒道:“你這老頭兒將此妖惑官府,還不速速退去。張三被責,將烏盆帶回家下,悔恨不已。夜來盆子又叫道:“老者休悶,今日見包公,因無衣裳蓋掩,這冤枉難訴。願以衣裳借我,再去見包公,待我一一陳訴,決無異說。”張三不得已,次日以衣裳掩蓋烏盆,去見包公,訴說詳情。包公又問之,盆子哭訴冤情,發出的嘰裡咕嚕聲音,眾人皆懵然不知所云,唯包公大駭。遂貼出告示:三日後,包公審烏盆案。包公這時把隨從丁千、丁萬喚到跟前,附耳吩咐數語。
趙大村上的人,聞得包公老爺要審烏盆,誰不覺得稀奇新鮮?男女老少議論紛紛。趙大夫妻聽了嚇得心驚肉跳。
三日後,公差押趙大夫妻二人到堂,包公細問殺李浩因由,二人不肯招認。包公喚出丁千、丁萬當堂把趙大夫妻夜間對話陳述一遍,二人嚇得渾身哆嗦,直喊要喝水。包公令收入監中跟勘。將夫妻二人分開問之。先問其妻,包公道:“你二人將李浩謀殺了,奪取黃金百兩,將他燒骨為灰,和泥作盆。黃金是你收藏了,你夫分明認著,你還抵賴什麼?”其妻驚恐,遂告包公道:“是有金百兩埋在牆中。”公差果於牆中取出黃金。包公問趙大:“你妻子卻取得黃金百兩在此,分明是你二人謀死,還不招認!”二人面面相覷,只得招認了。包公判二人謀財害命,俱以死罪斬訖;“別古”首告得實,賞銀二十兩;將烏盆並原劫銀兩,著令李浩親族領回葬之。
包公審驢
故事背景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窮人叫劉五。他有一頭驢,他用它運送乾柴和木炭,掙錢養家餬口。這頭驢是劉五唯一的財產,因此,劉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由於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誇獎一番:“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
一天,劉五牽著驢馱了木炭到小市鎮上,他把驢拴在市鎮門口外的樹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賣。等賣完木炭回來,他大吃一驚。驢還拴在樹上,驢背上的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我的驢這麼一會兒就病成這個樣子了!劉五驚慌失措,東奔西走,到處尋找,可是,自己的驢還是蹤影全無。王五又氣又恨,懊惱極了,他想了想,把這頭瘦驢牽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該是誰,最後決定告這頭瘦弱的驢。
包公來到公堂,開始審理案件。輪到劉五時,他把瘦驢牽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這畜牲不知來自何方,竟敢冒名頂替!”驢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衙役們差點兒沒笑出聲來。站在“法官”旁邊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當然不敢笑了。衙役們只好遵命,他們把這頭瘦弱難看的驢被告關進了空蕩蕩的圈欄。與此同時,這個訊息向四面八方傳開了,人們都十分吃驚,這真是有生以來聞所未聞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這次,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十號人,而是有好幾百人了,他們個個都想來看看熱鬧。
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們立即把驢牽來。這驢的嘴已陷下去了,腦袋耷拉著,看上去怪可憐的。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
“是!”衙役們齊聲答道,紛紛拿起板子痛打驢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驢子又蹦又跳,放聲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兒就上哪兒。”
這頭瘦驢三天沒吃沒喝,又捱了四十大板,受夠了驚嚇。於是飛奔出了公堂,跑得那個快啊,一下子就不見了。
包公隨即命令一個差役和劉五一起跟蹤前去,看個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們一起去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看熱鬧的人。他們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頭驢跑進了某田莊的一戶人家,人們跟著走了進去。當然,他們在那裡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頭好驢,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包公審石頭的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爸爸死了,媽媽病了,日子可不好過了。小孩每天一早起來,提著一籃油條,一邊跑,一邊嚷:“賣油條咯,賣油條咯:又香又脆的油條,兩個銅錢買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條全賣完了,坐在路邊一塊石頭上,把籃子裡的銅錢一個一個的數了一遍,正好一百個。他賣油條,把一雙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數銅錢,把銅錢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著這些油乎乎亮閃閃的銅錢,可高興了,心想:“今天賣了一百個錢,可以給媽媽買藥了。”
小孩跑了一個上午,可累壞了,他把頭一歪,靠在石頭上,就呼呼地睡著了,睡了好一會兒才醒來。“哎呀,我得趕快給媽媽買藥去了。”小孩站起來一看,糟了,籃子裡的銅錢一個也沒有了。小孩又著急,又傷心,嗚嗚地哭了起來。這時候,正好包公帶了人馬打這兒走過。包公是什麼人呀?包公是個官,黑臉黑鬍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辦事公道,又很聰明。包公看見小孩哭得很傷心,就問他:“小孩,你為什麼哭呀?”“我賣油條得的錢不見了,嗚——嗚。”“誰偷了你的錢?”“不知道。我靠在這塊石頭上睡著了,醒來一看,錢就不見了。嗚——嗚。” 包公想了一想說:“我知道了,一定是這塊石頭偷了你的錢,我來審問這塊石頭,叫它把錢還給你。”人們聽說包公要審問石頭,覺得很奇怪,都跑來看熱鬧。包公對那塊石頭說:“石頭,石頭,小孩的銅錢,是不是你偷的?”石頭會說話嗎?不會。包公又問了:“石頭,石頭,小孩的銅錢,是不是你偷的?快說,快說!”石頭還是一聲不響,它不會說話呀。包公發火了:“石頭,石頭,你不說實話,打爛你的頭。”手下的人聽包公這麼一說,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頭來,一邊打,一邊喊:“快說,快說!” 看熱鬧的人哄的笑起來了,唧唧喳喳地說:“石頭怎麼會偷錢?”“石頭怎麼會說話?”“人家都說包公聰明,原來是個胡塗蛋!”包公聽了很生氣,就說:“我在審問石頭,你們怎麼說我的壞話。哼,你們每個人都得罰一個銅錢!”包公叫手下的人借來一隻盆子,倒上水,讓看熱鬧的人往盆子裡丟一個銅錢。看熱鬧的人沒辦法,只好排著隊每人往盆子裡丟一個銅錢,“撲通,撲通,撲通……”有一個人剛把銅錢丟進盆子裡去,就給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著這個人說:“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賣油條得來的銅錢!”大家都覺得很奇怪,這是怎麼回事呀?包公說:“你們瞧,只有他丟下的銅錢,水面上浮起了一層油,他的銅錢一定是趁小孩睡覺的時候偷來的。” 那個小偷沒辦法,只好把一百個銅錢還給小孩。 大家都說,包公真聰明。
-
3 # 張兆明彩雲之南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包公一生斷案無數但奇案要案以下十大案千古流傳…
1;情花劫,2;雙城記,3;怒鍘公孫,4;狸貓換太子,5;洪州遺恨,6;金玉盟,7;失嬰記,8;饕香樓,9;三朵金花,10;端溪血硯。
-
4 # 草莓愛旅行
1、《狸貓換太子》《狸貓換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裡的一個文學故事講述宋真宗時,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狸貓調換李宸妃所生嬰兒,李宸妃隨被打入冷宮。真宗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併為其平冤,迎李妃還朝的故事。因故事膾炙人口,被後人競相傳頌。2、《鍘美案》這是包公故事裡一個很有名的段落,講述了陳世美家境貧寒與妻子秦香蓮恩愛和諧,十年苦讀的陳世美進京趕考,中狀元后被宋仁宗招為駙馬。秦香蓮久無陳世美音訊,攜子上京尋夫,但陳世美不肯與其相認,並派韓琪半夜追殺。韓琪不忍下手只好自盡以求義,秦香蓮反被誤為兇手入獄。在陳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蓮被髮配邊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殺她,幸為展昭所救。展昭至陳世美家鄉尋得人證祺家夫婦,半途上祺大娘死於殺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證物證,欲定駙馬之罪,公主與太后皆趕至阻擋,但包拯終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3、《鍘包勉》《鍘包勉》根據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第四十六回、四十七回、四十八回改編,內容皆不同。原著裡包公的侄子叫包世榮,戲曲裡改編叫包勉。原著裡是龐太師設計陷害包公,戲曲裡的包勉果真違法。原著裡是此段放在五鼠鬧東京的時候,戲曲裡是陳州放糧的時候。原著裡包三公子是被冒名冤枉的最後洗清了罪名,戲曲裡為突出包公的大公無私被鍘。4、《雙釘計》周青松的兄長周青柏無故暴斃,他懷疑是大嫂周吳氏與其姦夫胡西霸所為,三度告到縣衙,縣太爺李城南三度開棺驗屍皆查不出死因,故判其大哥無他殺之嫌。周青松不服,欲越衙上告開封府,途中遭到胡西霸的黨羽數人追殺,幸為中牟俠士王魁所救,王母贈予銀兩,周青松繼續趕路。胡西霸的手下追至王魁家中,殺死王魁,並搶走其妹平兒,關在胡西霸經營的妓院念奴嬌內。公孫策扮作相士,在周吳氏面前說出周青柏鐵釘致死的真相,周吳氏心慌不已,欲奪門而逃,被李城南帶回縣衙。公堂之上,周吳氏但求速死,不肯供出共犯,李城南無措,只得將其還押大牢。包拯問起王家兄妹被殺被劫之事,李城南苦無線索,包拯提醒他可從胡西霸的黨羽黑豹查起。李城南數次傳訊胡西霸不果,他告訴包拯胡西霸經營一家名為念奴嬌的妓院為生計。胡西霸將包拯、公孫策和平兒私下關押,隨後趕至周家,欲殺王母滅口,見到王母寬容待人,和周青松互親互愛,心下動容。 念奴嬌的朱麗兒到牢房探望包拯,道出十多年前自己的父親被一名叫做張銀花的女子以鐵釘貫頂的真相,包拯請她到縣衙通知李城南自己身陷囚牢。 展昭拜訪李城南,問起包拯蹤跡,遇上前來報信的麗兒,一行人即刻趕往營救。胡西霸有了一絲悔意,終於放下屠刀。麗兒告訴包拯,李妻正是當年的張銀花。5、《烏盆記》蘇州人氏劉世昌一日騎驢回家,因為行李承重,便在沿途的趙大家中借宿。未料趙大夫婦見財起意,將劉世昌殺死,奪走了劉世昌的資財。又將劉世昌的血肉混在烏泥中燒成了一個烏盆。劉世昌因為思念家中的妻兒老母,其魂魄不肯離去,便附在了烏盆之中。他日,一個叫做張三的老頭(綽號“別古”)因記得趙大四年前尚欠其400文的柴錢,便前去趙大家中討債,討回欠款後,又向趙大要了一個“黢黑”的烏盆作為利息。不想在回到家中,“烏盆”向“別古”述說其了他被害的遭遇,並央求“別古”帶他到包公處鳴冤。“別古”帶著烏盆到了包公處鳴冤,包公隨即把趙大夫婦傳喚到堂,分開審訊。包公先使詐術,讓刁氏相信其夫趙大已經認罪,並說全是刁氏的主意。刁氏怒其丈夫無情義,便向包公承言了所有罪狀,並把贓款的餘額如數上繳。包公再將趙大喚來與刁氏當堂對質。不料趙大死活不認,包公大怒,命衙役動夾棍,不想趙大經不住大刑,便死在大堂之上。趙大死後,包公隨即把刁氏上交的贓款餘額還有趙大的家當變賣折現後的所有錢款一同交與劉氏婆媳。劉氏婆媳因為感激“別古”替丈夫鳴冤,願為他養老送終。“別古”也受了劉氏魂魄所託,願照顧其遺孀小孩。最後三人一同回了蘇州。而包公因為妄動大刑,致趙大斃命,被上級革職。一時無處可去,帶著家僕包興回去京師。不想路上又遇到山賊,於是便有了《三俠五義》第六回。
-
5 # 七追風
現在流傳的包拯斷案,多數都是民間故事,不見於正史記載。
(電視劇中的包拯)
《宋史》當中真實的包拯斷案,是大名鼎鼎的“割牛舌案”。話說有人來找包拯鳴冤,說自己家的牛舌頭被人割掉了。包拯告訴他:“沒事,你回家把牛殺了,賣了吧!”沒過多久,就有人來報官,說某某私自殺牛。於是包拯就問:“你把人家牛舌頭割了,這會兒又來控告人家殺牛?”此人只好承認自己是割牛舌的人,非常佩服包拯。
其實這個案子就很簡單,包拯的思路是這樣的:宋代不允許私自殺牛,牛舌頭被割了,牛吃不了東西,只能等死。對於牛主人來說,要麼等牛餓瘦餓死,要麼把牛殺了。割牛舌的人,肯定是與牛主人有仇,想誣陷牛主人——所以,看到牛主人殺牛,立刻就來報官了。
真實的包拯到底斷了哪些奇案,我們確實不知道,不過他只在開封擔任知府一年三個月的時間,估計也查不了幾個大案子。
包拯最主要的特點,是為官清廉,執法嚴峻,以及不畏權貴。(真實的包拯一點也不黑)
為官清廉就不多說了,包拯在當時最出名的地方,就是“鐵面無私”。不管是誰,和皇親國戚有啥關係,你犯錯了我就彈劾,絕不手軟。大臣們見了包拯都捏著一把冷汗,就連仁宗都十分無奈,怕包拯激動起來連自己都罵。(話說,包拯確實指責過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雖然說包拯斷案的記載不多,但是作為一個不畏權貴的好官,老百姓自然要把他當成“正義的化身”。
(電視劇太深入人心)
所以,宋朝之後,民間傳說開始把包拯神化,順便豐滿了一個又一個曲折離奇的案子。尤其是到了清朝,《三俠五義》讓包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很多人也就把那些奇案當成真的了。
所以,狸貓換太子和鍘美案是假的,宋朝也不會用鍘刀處刑,包拯手裡沒有尚方寶劍,公孫策和展昭也是虛構的人物……
-
6 # 逗B的沙雕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京城開封發生一起因房屋歸屬產生的糾紛案。當時京師有個叫劉保衡的富商開了一家酒場,但卻經營不善,欠下官府一百餘萬文酒麴錢。三司屢次派人督催劉保衡還債,劉保衡自然不敢與官府抗衡,不得不變賣家產以還債。劉保衡的房屋甚是豪華氣派,三司使(主管國家財政)張方平在劉保衡拍賣家產時,以較低的價格買下了他的房屋。
這件事後不久,平地再起風雲,劉保衡的姑姑到開封府告狀,說劉保衡並非劉氏後代,而是一個無賴地痞,無權賣掉劉氏祖宗基業。開封府派人調查後,發現劉保衡姑姑所說的情況屬實。如此一來,當初購買劉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張方平就成了風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極大。包拯當時任御史中丞,立即上書彈劾張方平,指責他身為三司使,卻乘人之危,賤買所管轄富民的住宅,寡廉鮮恥,實在駭人聽聞,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處之以高位。張方平由此被貶。
集賢院修撰宋祁繼任三司使職務,由此再度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右司諫吳及上書彈劾宋祁任,說他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時,不但政績平平,還縱容家人借貸公使庫錢數千貫,擔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時則奢侈過度。包拯上彈劾宋祁任益州知州時遊山玩水,宴請賓客,不理政事,並指出宋祁的親兄弟宋庠此時正擔任執政大臣(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職務,因而宋祁不能出任三司使職務。
為了避嫌,參知政事宋庠不得不主動上書宋仁宗,說明自己處於執政之位,而弟弟宋祁又被提拔為國家財政大臣,權力太重,於政事大大不便。於是,在一系列輿論的壓力下,宋祁去職,由包拯接任三司使。
包拯的任命剛剛下達,翰林學士歐陽修立即上書彈劾包拯:認為官僚士大夫理應重義輕利,珍惜名節,輕視官位高低,但包拯卻恰恰相反,他大肆攻擊三司使張方平,迫使張方平下臺;宋祁剛剛接任,又不遺餘力地抨擊宋祁的過失,宋祁被罷免後,包拯順利地擔任三司使職務,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包拯是個奸詐小人;更何況包拯才疏學淺,雖有剛直不阿的美名,但於事無補,恐怕難當三司使之任;而且包拯不孝順父母,品德欠佳,這些事實是有目共睹的。
不過,此時宋仁宗正為三司使一職焦頭爛額,因而並未採納歐陽修的意見。但歐陽修的彈劾並非沒有任何效果,過了一段時間,包拯才走馬上任。
包拯任三司使後不久,河北都轉運使李參下令裁減禁軍年老年弱者一萬餘人。被裁員計程車兵怨氣滿腹,大發牢騷。驍騎士兵張玉也在被裁之列,他懷疑是三司使包拯為了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所以才暗中支援李參裁減士兵。憤恨之下,張玉直接闖入三司衙門,當眾破口大罵包拯,由此引發了另一起風波。
包拯開始認為張玉有精神病,先委託醫生檢查,得知此人正常後,便將其擒送殿前司。皇城司查明事實真相後上報朝廷,宋仁宗下令開封府審理此案。臺諫官們紛紛上書指責張玉目中無人,竟敢當眾欺凌大臣,不得不殺。於是,司法官員按照士兵違反階級法,判處張玉死刑,張玉被杖殺。
斷雞蛋
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此人是三朝元老,白鬍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麼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
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僕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
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借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
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隻蛋時,主意來了。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
秋菊說:“老太師儘管吩咐。”
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隻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後再賞你。”
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
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後寒暄了幾句,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
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
“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隻五香蛋當早點。今日,剛吃了一隻,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隻蛋竟不見了。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裡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乾淨的人?”
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
“不長。頭尾半頓飯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家裡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
“沒有。”
“老太師問了家裡眾人嗎?”
“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氣。”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裡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並不把新府尹放在眼裡。
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
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秋菊站在那裡,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於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
牛舌被割案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包公斷案
一日,包公出巡江南小鎮,見一牧童正坐於一小道旁啼哭,便喚展昭上前問詢。
牧童正哭得起勁,忽覺有人拉他衣袖,擦擦淚眼,朝上一瞧,見是包大人一行,立刻上前跪下,直喊冤:“冤枉啊,包大人! ”
“當今天下太平,何來冤枉?”
“大人啊,我家那頭小牛說我欺負她!”
“這可奇了?你慢慢道來。”
“大人,您可知道,我每天為她梳毛、喂水,找最好的草給她吃,還吹最好的樂曲給她聽,可她竟不識好歹,說我欺負她!好心卻不得好報,這不是冤枉我嗎?包大人可要為小民作主啊! ”
“真有此事?展昭,傳小牛!”
……
“小牛,你家牧童說你冤枉他,可有此事?”
“大人,您是明白人。俗話說,人善被人欺,牛善被人騎。我這主人天天騎著我到處閒逛,我累的夠嗆,他倒有心情吹什麼短笛,聲音也真夠難聽的,還說什麼‘牧童橫笛頻頻吹’,吹得我心煩意亂。您說,是他冤枉,還是我冤枉?請包大人明鑑!”
“恩,恩,恩……”包公捻著鬍鬚,沉思著。
此時,展昭上前,附在包公的耳畔,輕聲道:“大人,清官難斷家務事,我們還是儘快脫身吧!”
“咳,咳……”包公故意乾咳了幾聲,道:“牧童,小牛,你們聽判,牧童,罰你下輩子做小牛;小牛呢,罰你下輩子做牧童。角色互換,試試看!展昭,起轎!”
“啊!……”
“啊!……”
回覆列表
狸貓換太子,
陳世美與秦香蓮案
包大人執法如山,不怕丟烏紗,硬是頂著國太、公主的天大壓力,殺了那負心欺君的陳世美,演出一幕流傳千古的"鍘美案"。
烏盆記
定遠縣小沙窩村有一老者,姓張,排行老三,以打柴為生,人稱“別古”-與眾不同謂之“別”,不合時宜謂之“古”。此人耿直,好行仗義。一日,閒暇無事,偶然想起:“三年前東塔灣趙大欠我一擔柴火錢,四百有零,今日無事,何不走走。”於是拄了竹杖,到了趙大的門首,只見房舍煥然一新,不敢敲門, 問了鄰舍之人,方知是趙大發了財,如今都稱他“趙大官人”了。老頭子聽了,不由得心中納悶,暗想道:“趙大這小子,長處掐,短處捏,連柴火錢都賒著,他怎麼會突然發財呢?”轉到門口,便將竹杖敲打那門,口中叫道:“趙大!趙大!”只聽裡面答應道:“是誰這麼大叫大嚷的?”門開啟,只見趙大衣帽鮮明,果然不是先前光景。趙大見是張三,連忙說道:“我道是誰,原來是張大哥啊!請到家裡坐”。正說間,只見走出一個婦人來,打扮得怪模怪樣的,捏著腔兒問道:“官人,你同誰說話呢?”張三一見,向著趙大道:“好呃!你還幹這個營生呢!怪得發財!”趙大道:“你休得胡說,這是你弟妹。”張三無奈,只得隨著進來。只見一摞一摞的瓦盆,堆得不少,彼此讓座,趙大叫婦人倒茶。張三道:“我不喝茶,你該我的四百多文錢,總要還我的,不用鬧這些軟局子。”趙大道:“張大哥,你放心,哪能短了你的區區四百多文錢!”張三道:“大兄弟如今發了,還把四百錢瞧在眼裡!”說話間,只見趙大拿了四百錢遞與張三。張三接過,揣在懷中,站起身來說:“不是我愛小,我上了年紀的人,夜裡時常起夜,你把那小盆子給我一個,就算該我的零錢罷,從此兩下開交。”趙大道:“你還是如此的倔強!這些盆子俱是揀選出來的,並無沙眼,你挑一個就是了。”張三挑了一個,夾在懷中,轉身就走,也不告別,徑自去了。
一天夜裡,張別古在似夢非夢中聽見盆子叫喚道:“我是揚州客人,你如何向我口中小便?”張別古大驚,問道:“這盆子,你若是冤枉,請分明說來,我與你申雪。”烏盆遂答道:“我是揚州人,姓李名浩,本是做緞行生意,只因乘騾回家,行李沉重,那日天晚,在趙大家借宿,不料趙大夫妻好狠,將我殺害,謀了資財,又將我血肉骨胳燒化,和泥做成這盆子,望求老伯替我在包公座下申明此冤,報仇雪恨,就是冤魂在九泉之下,也是感恩不盡的!”張別古醒來,越想越覺得箇中必有蹊蹺。可憐那李浩,無緣無故被惡人所害不覺動了他的俠義心腸。
次日,遂帶這盆子去縣府首告。包公問其備細,張三將趙大夫妻情況及夜來烏盆所言訴說一遍,包公遂喚手下將烏盆攜進階下問之,烏盆全不答應,包公怒道:“你這老頭兒將此妖惑官府,還不速速退去。張三被責,將烏盆帶回家下,悔恨不已。夜來盆子又叫道:“老者休悶,今日見包公,因無衣裳蓋掩,這冤枉難訴。願以衣裳借我,再去見包公,待我一一陳訴,決無異說。”張三不得已,次日以衣裳掩蓋烏盆,去見包公,訴說詳情。包公又問之,盆子哭訴冤情,發出的嘰裡咕嚕聲音,眾人皆懵然不知所云,唯包公大駭。遂貼出告示:三日後,包公審烏盆案。包公這時把隨從丁千、丁萬喚到跟前,附耳吩咐數語。
趙大村上的人,聞得包公老爺要審烏盆,誰不覺得稀奇新鮮?男女老少議論紛紛。趙大夫妻聽了嚇得心驚肉跳。
三日後,公差押趙大夫妻二人到堂,包公細問殺李浩因由,二人不肯招認。包公喚出丁千、丁萬當堂把趙大夫妻夜間對話陳述一遍,二人嚇得渾身哆嗦,直喊要喝水。包公令收入監中跟勘。將夫妻二人分開問之。先問其妻,包公道:“你二人將李浩謀殺了,奪取黃金百兩,將他燒骨為灰,和泥作盆。黃金是你收藏了,你夫分明認著,你還抵賴什麼?”其妻驚恐,遂告包公道:“是有金百兩埋在牆中。”公差果於牆中取出黃金。包公問趙大:“你妻子卻取得黃金百兩在此,分明是你二人謀死,還不招認!”二人面面相覷,只得招認了。包公判二人謀財害命,俱以死罪斬訖;“別古”首告得實,賞銀二十兩;將烏盆並原劫銀兩,著令李浩親族領回葬之。
包公審驢
故事背景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窮人叫劉五。他有一頭驢,他用它運送乾柴和木炭,掙錢養家餬口。這頭驢是劉五唯一的財產,因此,劉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由於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誇獎一番:“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
一天,劉五牽著驢馱了木炭到小市鎮上,他把驢拴在市鎮門口外的樹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賣。等賣完木炭回來,他大吃一驚。驢還拴在樹上,驢背上的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我的驢這麼一會兒就病成這個樣子了!劉五驚慌失措,東奔西走,到處尋找,可是,自己的驢還是蹤影全無。王五又氣又恨,懊惱極了,他想了想,把這頭瘦驢牽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該是誰,最後決定告這頭瘦弱的驢。
包公來到公堂,開始審理案件。輪到劉五時,他把瘦驢牽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這畜牲不知來自何方,竟敢冒名頂替!”驢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衙役們差點兒沒笑出聲來。站在“法官”旁邊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當然不敢笑了。衙役們只好遵命,他們把這頭瘦弱難看的驢被告關進了空蕩蕩的圈欄。與此同時,這個訊息向四面八方傳開了,人們都十分吃驚,這真是有生以來聞所未聞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這次,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十號人,而是有好幾百人了,他們個個都想來看看熱鬧。
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們立即把驢牽來。這驢的嘴已陷下去了,腦袋耷拉著,看上去怪可憐的。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
“是!”衙役們齊聲答道,紛紛拿起板子痛打驢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驢子又蹦又跳,放聲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兒就上哪兒。”
這頭瘦驢三天沒吃沒喝,又捱了四十大板,受夠了驚嚇。於是飛奔出了公堂,跑得那個快啊,一下子就不見了。
包公隨即命令一個差役和劉五一起跟蹤前去,看個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們一起去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看熱鬧的人。他們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頭驢跑進了某田莊的一戶人家,人們跟著走了進去。當然,他們在那裡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頭好驢,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包公審石頭的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爸爸死了,媽媽病了,日子可不好過了。小孩每天一早起來,提著一籃油條,一邊跑,一邊嚷:“賣油條咯,賣油條咯:又香又脆的油條,兩個銅錢買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條全賣完了,坐在路邊一塊石頭上,把籃子裡的銅錢一個一個的數了一遍,正好一百個。他賣油條,把一雙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數銅錢,把銅錢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著這些油乎乎亮閃閃的銅錢,可高興了,心想:“今天賣了一百個錢,可以給媽媽買藥了。”
小孩跑了一個上午,可累壞了,他把頭一歪,靠在石頭上,就呼呼地睡著了,睡了好一會兒才醒來。“哎呀,我得趕快給媽媽買藥去了。”小孩站起來一看,糟了,籃子裡的銅錢一個也沒有了。小孩又著急,又傷心,嗚嗚地哭了起來。這時候,正好包公帶了人馬打這兒走過。包公是什麼人呀?包公是個官,黑臉黑鬍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辦事公道,又很聰明。包公看見小孩哭得很傷心,就問他:“小孩,你為什麼哭呀?”“我賣油條得的錢不見了,嗚——嗚。”“誰偷了你的錢?”“不知道。我靠在這塊石頭上睡著了,醒來一看,錢就不見了。嗚——嗚。” 包公想了一想說:“我知道了,一定是這塊石頭偷了你的錢,我來審問這塊石頭,叫它把錢還給你。”人們聽說包公要審問石頭,覺得很奇怪,都跑來看熱鬧。包公對那塊石頭說:“石頭,石頭,小孩的銅錢,是不是你偷的?”石頭會說話嗎?不會。包公又問了:“石頭,石頭,小孩的銅錢,是不是你偷的?快說,快說!”石頭還是一聲不響,它不會說話呀。包公發火了:“石頭,石頭,你不說實話,打爛你的頭。”手下的人聽包公這麼一說,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頭來,一邊打,一邊喊:“快說,快說!” 看熱鬧的人哄的笑起來了,唧唧喳喳地說:“石頭怎麼會偷錢?”“石頭怎麼會說話?”“人家都說包公聰明,原來是個胡塗蛋!”包公聽了很生氣,就說:“我在審問石頭,你們怎麼說我的壞話。哼,你們每個人都得罰一個銅錢!”包公叫手下的人借來一隻盆子,倒上水,讓看熱鬧的人往盆子裡丟一個銅錢。看熱鬧的人沒辦法,只好排著隊每人往盆子裡丟一個銅錢,“撲通,撲通,撲通……”有一個人剛把銅錢丟進盆子裡去,就給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著這個人說:“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賣油條得來的銅錢!”大家都覺得很奇怪,這是怎麼回事呀?包公說:“你們瞧,只有他丟下的銅錢,水面上浮起了一層油,他的銅錢一定是趁小孩睡覺的時候偷來的。” 那個小偷沒辦法,只好把一百個銅錢還給小孩。 大家都說,包公真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