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儒姐在北京
-
2 # 七七談歷史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公元1279年,經過五十多年的抵抗,南宋最終還是無法抵擋住蒙古軍隊的鐵蹄,隨著陸秀夫揹著幼主趙昺跳入大海,南宋也宣告了滅亡。
鐵蹄可以征服肉體,確征服不了精神。
此時,文天祥正被關在監獄中,元朝從皇帝到丞相再到大臣,都勸說著他投降,但是他的回答都是一樣的,誓死不投降!
蒙古人不明白,他們不知道人心中的氣節比他們的鐵蹄強大數千倍!文天祥堅守住了氣節,千千萬萬的宋人也堅守住了,這也是南宋堅守長達50年的原因。
元朝政府開始折磨文天祥,把他關在最骯髒的牢籠中,給他吃最不能下嚥的飯,他們要折磨文天祥,試圖打敗那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氣節。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文天祥寫出了千古名篇《正氣歌》,“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一個人的氣節和尊嚴,只有在最艱苦的時候才能夠體現出來,這句話也是對文天祥這位民族英雄最好的寫照。
1283,無計可施的元朝政府將文天祥押往大都的刑場。
南宋遺民紛紛前往刑場,文天祥面無表情的奔赴刑場。在這時,他提出了人生中的最後一個問題:南方在哪邊?立刻有百姓指給她看,他理了理衣冠,鄭重的向南方行跪拜禮,隨後慷慨赴死。
元朝的統治者們至始至終都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支配著他,其實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冠當中,那是他的遺書:“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孔子教導成仁,孟子教導取義,只要把道義做到了極點,那麼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極至。
按照現在的歷史課本所將,這些都是沒有順應歷史潮流的愚忠,但是如果你瞭解那段歷史,真的會被那寥寥數字所打動,一個人的氣節竟能夠如此偉大。
引用木心先生的一句話:現在的我們,顯然早已丟失了那把開啟舊時文明的鑰匙,但是丟失的東西並不意味著永遠找不回,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找到丟失的密碼,尋回我們的傲骨。、
-
3 # 風情侃歷史
提及這個問題,我不禁有些感傷,遺言,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最後留下的幾句話,有的遺言是總結了自己的人生,有的遺言是安排自己的財產,更有些遺言是給後人留下警示,希望後人不要走自己的老路以免重蹈覆轍,而今天我們文章的主角就是明朝(這裡的指的明朝不包括南明地方性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即崇禎皇帝!
崇禎崇禎出生於公元1611年是泰昌帝朱常洛的第五子,天啟皇帝朱由校在公元1627年誤服臣子上貢的仙丹又在遊玩時落水後朱由校預感到自己來日不多,便召五弟信王朱由檢入臥室,說:“來,吾弟當為堯舜。”命他繼位,次日,召見內閣大臣黃立極,說:“昨天召見了信王,朕心甚悅,身體覺得稍微好些了。”八月十一日,朱由校駕崩於乾清宮,朱由檢同年登基即崇禎帝!
朱由檢的帝王生涯朱由檢繼位後的大明王朝實則早已搖搖欲墜,在崇禎在位的幾年裡全國各地大旱不斷、瘟疫也於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爆發,全國農民起義層出不窮,邊疆又有滿清人的騷擾和進攻,可謂幾百年一遇的大亂世全讓崇禎帝給碰上了,作為皇帝他穿的衣服上還有補丁,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勤勉與政,改善吏治,據史書記載1天僅僅只睡兩個小時!!!!崇禎帝一共在位十七年,一天工作超過八個時!!!,屢召平臺,而且自己跑到文華殿去和閣臣一起辦公,不論酷暑嚴寒,這一點是明朝歷任皇帝都沒有的,崇禎這麼一來,自然加重了自己的工作量,要知道屢召平臺這種事,在武宗朝後,幾乎就消失了。
然而即便這樣依舊無法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或許也是明朝氣數已盡,王朝就像公司一樣,已經延續了276年了,夠意思了。)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帝一生髮過6次罪已詔,而今天也就是他人生當中最後的一次罪已詔了,今天也將是大明王朝統治的最後一天。
臨終遺言崇禎帝,處理完皇子的事情後,隨即在宮中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女兒,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長女長平公主斷臂重傷,一生賢德的周皇后於坤寧宮自縊。十九日凌晨,天將曙明,崇禎帝,決定自盡,他想要用他的行為來表達他的三個觀點!
一,大明王朝決不妥協!
二,大明皇帝決不當俘虜!
三,尊嚴!
隨同崇禎帝上山的還有一個叫做王承恩的太監,就這樣他留下了他人生當中的最後的遺言即罪已詔。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隨即自縊身亡,崇禎帝死時“以發覆面,白夾藍袍白細褲,一足跣,一足有綾襪”,衣上以血指書,公元1644年甲申年的3月19日這一天,就是中國歷史上統治華夏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的亡國祭日,每逢此日,黃宗羲、顧炎武等明末遺民必沐浴更衣、面向北方、焚香叩首、失聲慟哭.
-
4 # 香茗史館
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一旦去世,那麼曾經的一切都將再與自己無關,然而有的人在臨終之際能夠放下,有的人卻心存不甘,因而留下了或慷慨、或悲涼、或遺憾、或悔悟的各種遺言,那麼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遺言呢?藉此分享一下我認為比較經典和有意義的十則。
【排名不分先後,僅以時間為序】
伍子胥: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出處:《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乃是春秋末期的吳國大夫、軍事家,其本為楚華人,但因其父伍奢和兄長武尚被楚平王殺死,伍子胥逃至吳國,併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與孫武一文一武,輔佐吳王。
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吳國逐漸強大,並在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之中率領吳軍大敗楚軍楚軍主力,攻陷郢都之後,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挖出屍體,抽打了三百鞭,以報父兄之仇。後來,在秦國的幫助下,楚軍才避免了亡國之危、艱難復國。
吳國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逐成為春秋末期的霸主。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王勾踐的戰爭中重傷身亡,吳王夫差繼位,隨後吳國擊敗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多次建議夫差殺死勾踐,徹底消滅越國,但並未被採納。而伯嚭更是趁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前484年,吳王夫差下令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憤恨之餘,留下遺言,要求家人在自己死後將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城門上,他要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果然被越國所滅,吳王夫差羞於見到伍子胥,於是用白布矇住雙眼後舉劍自盡。
李斯: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出處:《史記·李斯列傳》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李斯逐成為秦始皇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李斯的一生,一直奉行著自己的“老鼠哲學”,雖然充滿智慧,但卻留戀名利。
李斯因看到廁所老鼠和糧草老鼠的區別,從而悟出了“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便是影響他一生的“老鼠哲學”。此後,不甘平凡的李斯先是隨荀子學習帝王治國之術,之後又前往秦國輔佐秦始皇,併成為其極為倚重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病逝於沙丘之後,李斯由於貪戀權力,且不想自己與秦始皇的努力付之東流(扶蘇偏向儒家治國,李斯主張法家),逐與趙高合力將胡亥推上皇位。然而,在秦二世統治時期,趙高愈來愈受寵,而李斯則逐漸被疏遠,李斯也曾努力想要挽救已經即將崩塌的秦國,奈何最後為了保住權力還是選擇了妥協。在天下叛亂已起的情況下,李斯與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勸說秦二世應該減少徭役,卻因此惹惱胡亥,被逮捕入獄。趙高則藉機說李斯與其子李由謀反,對其嚴刑拷打,李斯最終被迫承認。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判處腰斬,在被押往刑場之際,因見到兒子也在被殺之列,忽然悲從心來,愴然曰:“ 我真想能像你兒時那樣,父子倆牽著愛犬阿黃,帶著獵鷹,出上蔡城東門去追捕狡兔啊,如今是不可能了! ”李斯堅守了一輩子的“老鼠哲學”,卻直到臨死之際才最終看透。
韓信: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兵權謀家”代表人物。秦末天下大亂,韓信先是投奔項梁、項羽,因未能受到重用而轉投劉邦,是劉邦贏得楚漢戰爭的關鍵人物之一。
彭城之戰後,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建議,令其開闢北方戰場。韓信先後率兵攻陷趙代之地,又迫降燕王臧荼,繼而攻陷齊地,後向劉邦請封齊王。項羽在派龍且攻擊韓信失敗後,派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但被韓信拒絕。後來,又有齊人蒯通勸說韓信自立,再度被韓信拒絕。
天下平定之後,劉邦奪取韓信兵權,並將其改封楚王,之後又以“有上書告楚王信反”為由將韓信逮捕,並將其降封為淮陰侯,遷居長安。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造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平叛。呂后則和蕭何謀劃,將韓信騙入長樂宮鍾室,將其殺死。韓信臨死之際,說道,“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人、小人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劉備: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漢昭烈帝劉備,乃是漢末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政治家。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後參與鎮壓換金起義、討伐董卓等,其雖為西漢中山靖王之後,但自身實力卻實在有限,東漢末年亂世之中曾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為曹操所敗,在投奔荊州劉表的同時,開始積極聯絡當地豪傑,經過“三顧茅廬”之後,見到了“臥龍”諸葛亮,諸葛亮則根據天下形勢為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之計,這便是後世著名的《隆中對》。
赤壁之戰後,劉備以劉琦(劉表長子)的名義奪取荊南四郡,這才有了根基之地,之後又以荊州為跳板奪取益州。但由於荊州的戰略重要性,東吳在劉備佔據益州之後開始與蜀漢爭奪荊州歸屬,最終趁關羽攻伐襄樊之時偷襲荊州得手。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同年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結果於次年遭遇夷陵慘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而退往白帝城的劉備也就此一病不起,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三月託孤於諸葛亮,言道,“如果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PS:這段話到底該如何理解,至今爭議較大)
嵇康: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出處:《晉書·嵇康傳》嵇康是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竹林七賢”領袖,其自幼聰穎,博覽群書,廣習諸藝。後娶魏武帝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拜郎中,調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在司馬昭掌權之時,嵇康因屢拒為官而遭司馬昭忌恨。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好友呂安的妻子徐氏被呂安的兄長呂巽迷姦,呂安本想告官,嵇康卻勸其不要揭發家醜。而呂巽則反而先發制人,誣告呂安不孝,呂安逐被官府逮捕。嵇康憤怒之下為呂安佐證,結果卻就此觸怒司馬昭。再加上嵇康與鍾會素有恩怨,鍾會也趁機向司馬昭進言,司馬昭逐下令處死嵇康和呂安。
嵇康行刑當日,三千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予以赦免,但朝廷並未同意。臨行前,嵇康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後嘆息道,“過去袁孝尼(袁準)曾經想要跟我學習《廣陵散》,我卻沒有傳授給他,《廣陵散》自今日起便要成為絕響了!”
冉閔: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出處:《晉書·冉閔傳》冉閔是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建立者,其以果斷敏銳、勇猛過人著稱。先委身於後趙,曾任遊擊將軍,封修成侯,石虎死後又擁立石鑑,然後屠胡滅石。永興元年(350年),即位稱帝,建立冉魏。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冉閔率兵抵抗慕容儁,與前燕將領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慕容恪挑選五千士兵,以“連環馬”組成方陣發動進攻,冉閔戰敗,衝出重圍向東逃跑,但因戰馬死去而被擒,後被押送到薊城。
慕容儁讓冉閔站在面前,問其道,“你這個奴僕下人,為何妄自稱作天子?”
冉閔回答,““天下大亂,你們夷狄之族,人面獸心,尚且意欲篡位謀反。我乃一世英雄,為何不能做帝王呢?”慕容儁大怒,斬冉閔於遏陘山。
宗澤: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過河!過河!過河!出處:《宋史·宗澤傳》宗澤是北宋末期、南宋初期的名將,其雖是進士出身,但卻最終因戰功而聞名天下。早在靖康元年(1126年),擔任磁州知州的宗澤積極備戰,多次抵禦金國進攻,甚至一度擊敗金兵。
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包圍開封,宋欽宗任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師。宗澤率軍趨李固渡,途中遇敵,大破之。次年正月,率軍至開德,與敵十三戰皆勝。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宗澤被任命為東京留守,,知開封府,招集王善、楊進等義軍協助防守,又聯絡兩河“八字軍”等部協同抗金,並用岳飛為將,屢敗金兵。金人畏憚宗澤,都稱他為“宗爺爺”。
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二十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宗澤最終憂憤成疾,背長毒瘡,宗澤勉勵逐將要繼續堅持作戰,之後嘆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彌留之際的宗澤仍然念念不忘北伐,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後溘然長辭,享年七十歲。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出處:《宋史·文天祥傳》文天祥是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而下,文天祥逐籌集資金,招募勤王之兵五萬,入衛臨安,但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後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但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議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兵進攻江西,但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進駐潮陽縣,因潮州盜賊陳懿暗中勾結張弘範,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數次自盡而未成。
至元十九年(1282),忽必烈見始終無法招降文天祥,再加上懷疑文天祥與各地叛亂有關,以及文天祥主動求死,文天祥逐被處死。其妻歐陽氏為其收屍時,在其衣服中發現其所作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朱由檢: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出處:《明史·崇禎本紀》明思宗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初為信王,天啟帝朱由校駕崩之後,朱由檢繼承皇位,年號崇禎。在位期間,雖然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但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致域內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隨即向東進軍,並於三月中旬抵達京城,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京城告破。得知訊息的朱由檢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但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臨終之際,崇禎帝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曾參加和領導戊戌變法,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緒十二四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至中南海瀛臺,併發布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得知訊息之後不僅沒有逃走,反而多方活動,意圖營救光緒帝。在計劃落空之後,逐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三天之後,即同年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並於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臨終之際,譚嗣同曾於獄中寫下絕筆詩,言道“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縱觀中國歷史,其實經典臨終遺言數不勝數,以上僅是我認為比較經典和有意義的十則。
-
5 # 磨史作鏡
1.劉備白帝城託孤,囑咐劉禪弟兄,事丞相諸葛亮為父,並對諸葛亮說,君才勝曹丕十倍,若劉禪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君可自取。這也留下了一樁公案,有人說劉備虛偽,有人說劉備是真心實意的,也有說劉備的意思是並非讓諸葛亮自立為主,而是從劉備兒子中選擇新主,也就是有廢立之權。在這次託孤時,還留下了劉備最有名的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2.諸葛亮(如圖)臨終給後主寫過一封信,說了自己成都有桑樹八百株,田十五頃,其餘各仰於官,家無餘財,不負於陛下。(大意如此)。
3.抗金英雄岳飛遺言: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4.南宋詩人陸游而《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5.抗金將領宗澤臨終大喊:過河、過河!(指過黃河收復失地)。
6.大詞人也是抗金將領辛棄疾臨終大喊:殺賊,殺賊!
7.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臨終就義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行刑時: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6 # 歷史吐槽機
最坑的遺言
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也有11日的說法),巴比倫尼布甲尼撒二世宮殿中,戰爭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生命即將走進終點。他虛弱的躺在床榻,那雙曾緊握世界的手終歸握不住時光,看著來送別的夥伴們,大帝依然對生命充滿眷戀。
亞歷山大倒下的如此突然,以致於最緊密的夥伴都措手不及。就在幾天前,32歲的他還和朋友一起飲酒聊天,幾天之後,這些朋友不得不聚集到床邊為他送行。而且他的夥伴們必須得到一個答案——帝國由誰繼承?
大帝尚沒有子嗣出生,即使懷孕的王后生出子嗣,一個嬰兒也無法掌握如此龐大的帝國,最理想的方式是由一位將軍來繼承王位或者暫時攝政。可是大帝的團隊結構非常具有東方智慧,這個團隊裡沒有二號人物,卻有一大堆三號人物。
馬其頓的佩爾狄卡斯、希臘的克拉特魯斯、埃及的托勒密、波斯總督塞琉古、副官菲萊泰羅斯等人均有資格角逐這個繼承資格。當夥伴們問起帝國由誰繼承的時候,大帝吐出了改變歷史的單詞——最強(tôikratistôi),然後溘然長逝......
這個遺言堪稱史上最坑,因為那個單詞的發音和希臘將軍克拉特魯斯的名字極其相似,於是克拉特魯斯堅定認為繼承者是自己,其他人則堅定認為自己才是最強的那個。問題在於最強這玩意靠嘴炮肯定是不行的,那就開打唄!
亞歷山大的帝國瞬間分崩離析,一票將軍開始死磕,最後事實證明最強的那個只有亞歷山大,將軍們打到最後也沒法複製他的統一,那個有機會流傳下去的帝國就這樣一代而終.......
最逗逼遺言東漢建安25年正月,一代梟雄曹操率軍從漢中返回了洛陽,他的生命已經走到盡頭,有太多事情放不下的人妻愛好者寫了一份堪稱史上最逗逼的囉嗦遺書。然後在23日病逝,終歸未能將天下重歸一統。他的遺書是這樣的:
昨天老夫半夜就醒了,覺得有點不舒服,熬到天亮才混了碗粥喝,喝完之後出了一身汗,又灌了點當歸湯。
我在軍隊裡推行依法辦事兒肯定是對的,你們得堅持;至於沒事兒發點小脾氣、犯個大錯誤啥的就別學了,我也覺得丟人。
現在天下亂糟糟的還沒安定,古代那些禮法啥的就別整了,太費錢。可有一樣啊!我有腦袋疼的毛病,你們先幫我把頭巾給戴好,我掛了之後就穿現在這身衣服了,不用特意定做,手頭真的不寬裕。千萬別TM忘了。
文武百官到我靈前哭喪的,嚎個十五聲意思意思就得了,等我埋好了,你們就把喪服脫掉,該幹嘛就幹嘛去。駐防各地的部隊就別離開駐地了,萬一被劉大耳朵搞一下子不值當,官吏們都幹好自己事兒,也別過來湊熱鬧了。
下葬時候就穿平常的衣服就行,埋在鄴城西邊的山上,跟西門豹的祠堂挨著。千萬別陪葬金銀玉器啥的,我養的摸金校尉我知道多厲害.....
我的婢妾和伶人都很勤苦,就讓他們住銅雀臺上吧,好好善待他們。在銅雀臺中間放個六尺長的床,掛上靈幔,早晚供上點肉鋪啥的,我這人嘴饞。每月初一和十五就讓他們對著大床唱歌跳舞,俺是真喜歡藝術的.....
你們沒事也常上銅雀臺來,站上邊就能看到我的墓地,重點警覺摸金校尉之流。我房間裡還有點進貢的香,給我那幾個媳婦分了吧,好歹留個念想,就別拿來給我燒了,確實挺貴的。
另外各房的人要是閒著沒事就學學編鞋子賣,劉大耳朵的生存技能還是靠譜的。我這些年當官得的綬帶你們在一個庫裡放好,我的衣服和皮草可以再找一個庫房安放。要是實在沒地方安置,你們哥幾個就分了吧.....
以上就是魏武《遺令》的白話文版,我是沒啥話說的,只能表示老曹大抵真的不想死,這份磨嘰勁怎麼看都像個老太太....
-
7 # 悠哉憂在
明嘉靖二年的一個秋天,54歲的唐伯虎帶著一生的喜和悲,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只留下了他的《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亦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泊在異鄉。”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畫家、詩人,他展現給我們的是風流才子的一面,至今令人不忘的是唐伯虎點秋香,可是他卻將人生的苦難深深埋在心裡,吞著淚,含著笑,面對生活的磨難。
年輕時候唐伯虎的人生開了掛,家庭事業雙得意,16歲的唐伯虎參加秀才考試拔得頭籌,在蘇州文化圈成了膾炙人口的人物,和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從此天下誰人不識君,19歲的唐伯虎娶了徐氏,不久生下兒子,人生好不快意。
有人說人的心臟有兩個心房,一個住著快樂;一個住著悲傷。只怪笑得太大聲,才會吵醒了旁邊的悲傷。
唐伯虎從24歲起,人生陡然來了個急轉彎,老天似乎要收回曾經賜給這個才子的所有好運。 25歲的唐伯虎一年失去了5位至親:父親、母親、愛妻、兒子以及外嫁的妹妹。
他在《答文徵明書》中寫到: 不意今者,事集於僕。哀哉哀哉!此亦命矣!不幸多故,哀亂相尋,父母妻子,躡踵而歿,喪車屢駕,黃口嗷嗷。
此前恣意縱情的日子,恍然隔世。
唐伯虎面對命運的做弄,唯有寄情於酒,無奈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 這時候他的好友祝枝山提醒他不如振作起來,考取功名。
唐伯虎在29歲時中瞭解元,又娶了一房妻子。人生似乎再次對他展露了笑顏,躊躇滿志的他準備第二年赴京會試時轉年赴京會考,途中結交了同樣參加科考的徐經。
考前,唐伯虎和徐經沒有避諱瓜田李下的嫌疑,拜訪了主考官程敏政,由此被捲入了一場政治鬥爭中。 有人啟奏皇上,稱程敏政受賄洩題,孝宗皇帝信十分惱怒,下旨將程敏政、唐寅和徐經押入大理寺獄,派專人審理。
雖然最後查無實據,可是三個人的命運從此被改寫了,程敏政和徐經鬱鬱而終。
唐伯虎由此看破人生:“鏡裡自看成一笑,半生傀儡局中人。”在人生的低估,不僅曾經追捧他的人避之不及,連他續娶的妻子也捲款而逃。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唐伯虎開始寄情于山水,唐伯虎遊遍了祖國大好河山後,獨自居住在蘇州的桃花塢中,自號桃花庵主,以賣畫為生,雖然清貧,卻也怡然自得,時而邀約好友作詩對飲。
如果生活就這麼平靜地過下去,也挺不錯的,可是唐伯虎終究是唐伯虎,每一個懷才不遇的才子心中都燃燒著一團火苗,不甘的火苗。
1514年,江西寧王徵召天下文士,唐伯虎心中的火苗再次被燃起,他欣然應召,原以為前途燦爛錦繡,卻原來是海市蜃樓。
唐伯虎看出寧王有造反之心,卻苦於無法脫身,只好每天放浪形骸,裝瘋賣傻,無奈中寧王將他打發了事。
五年後寧王果然造反,唐伯虎有幸躲過一劫,但是心中失去名節之痛又有幾人知,他心中的那點火苗終於被塵世一場場無情的大水給澆滅了,澆了個透心涼。
也許是那個時代無法容下唐伯虎,也許是老天也嫉妒他的才情,讓他一輩子鬱鬱寡歡,不然也許塵世間只是曾經多了一個官場中人而少了一個雅士。由此我們才有幸見識了唐伯虎留下的詩畫,他的大名得以千古流芳,這對於唐伯虎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呢?
-
8 # 花開時節思春秋
這兩位皇帝,一位是宋太祖趙匡胤,一位是明代宗朱祁鈺。他們的遺言中都有一個關鍵詞“好”字,且意味深長。取其在某些方面的相同相似點,可以歸納為:異口同聲卻意味深長的臨終遺言。因為爭議比較多,都可以算是著名的臨終遺言吧。
死因成謎的宋太祖、明代宗正史記載中,關於宋太祖、明代宗之死的關鍵詞,《宋史》用的是“崩”,《明史》用的是“薨”。這本是記述帝王死亡的正常用詞,但兩位皇帝的死因成謎,前者可能與“燭影斧聲”疑案有關,後者與“南宮復辟”事件有關。
宋太祖:正史不載卻傳說紛紛的遺言宋太祖崩於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或癸丑夕,即十月十九日晚上至二十日凌晨。如果是正常夜中病死,那麼,是不大可能留下臨終遺言的。如果“燭影斧聲”疑案存在的話,那麼,宋太祖的臨終遺言是對其弟晉王趙光義說的,一種記載是:“好為之!”(《宋史紀事本末》),另一種記載是:“好做,好做!”(《續湘山野錄》)。這兩種記載中“好”字意味深長,均含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意思。正面的意思自然是你好好做皇帝,是太祖對太宗的囑託;反面的意思是你好狠,是太祖對太宗的反諷。
明代宗:不是臨終遺言勝似臨終遺言明代宗朱祁鈺薨於英宗復辟一個月之後,即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十七日,正史沒有記載具體死因。但從一些史料記載來看,“奪門之變”前生病的朱祁鈺,在此後已經逐漸痊癒,基本可以排除病死的可能,那麼,《病逸漫記》等“景泰帝之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的記載就應該是可信的。
英宗復辟後,朱祁鈺帝號被廢,復為郕王,被軟禁於西苑,生死已經不能自主,自然不可能留下什麼臨終遺言。但正月十七日早上,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以兵迎英宗於南宮,英宗御奉天殿升座復辟後,明代宗的一段話可以視為最後的遺言。
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楊瑄《復辟錄》這雖然是臨終前一個月的話,但是想來臨終的遺意估計也無非是這個“好”字。按照重要的事件說三遍的說法,那就是“好,好,好”。這三個“好”字代表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幸好。慶幸自己沒有辜負老朱家的江山社稷。從上述引用的對話來看,帝王的無情表露無疑,我們只能感嘆皇帝的關注點和思維點果然與眾不同。而冤死的于謙同學表示,我一心“要留清白在人間”,你居然懷疑我謀逆,我不想說話,我很傷心。
第二層意思是也好。我反正無後,把帝位還給你也是命運的安排。
第三層意思是好狠。我尊你為太上皇,你廢我為王就算了,居然叫人殺我,這大約是朱祁鈺死於宦官蔣安之手前最想表達的意思。
-
9 # 微史春秋
諸位介紹的多是中國歷史人物的遺言,我來說幾個外國曆史名人的著名遺言吧。一、歌德:光明……再多一點光明……不,小女人,就讓我在撫摸一會你這隻溫柔的小手吧
1832年3月22日11點半,星期四,歌德病逝。
根據記載,歌德的臨終遺言是:
光明……再多一點光明……不,小女人,就讓我在撫摸一會你這隻溫柔的小手吧。
說最後一句話的時候,歌德是抓住兒媳的手
二、馬克·吐溫:我們要告別 ,可是我們還會相逢的1910年4月21日,馬克·吐溫因患心臟病和支氣管炎而危在旦夕。臨死前也保持著幽默的秉性,他遺言是這樣的:
我們要告別 ,可是我們還會相逢的。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再見了,如果還能再見的話。
說完這句話,他便去世了,時年74歲。
三、 培根:我的凍雞呢?我的凍雞怎麼樣了?他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1626年他不顧疾病纏身,在實驗室做動物防腐試驗,他親自殺了一隻雞,在雞膛中填充冰雪。
可惜隨後跌倒在地,直到死前,他口中唸叨的都是:
“我的凍雞呢?我的凍雞怎麼樣了?”
四、契科夫:好久沒喝過香檳酒了!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結核病情惡化,前往德國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在那裡逝世,享年僅44歲。
臨終時,他太太遵醫師之命,給他一杯香檳酒,他高興地說了最後的話:
好久沒喝過香檳酒了!
五、丘吉爾:唉,煩死了英國前首相、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臨終前對身邊的妹夫說:
“唉,煩死了。”
隨即就閉上了眼睛。
回覆列表
談到遺言這個話題,想必大家都還蠻感興趣的;特別是歷史上的那些或悲涼或有趣或無奈的遺言,更是讓人生出了許多想法;對歷史人物,和他生活的時代,會有更立體的認識。
最大氣的,首推王陽明先生的:“此心光復,亦復何言。”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讓人對先生的格物致知有著更深的理解了!
最溫情的,當屬魯迅先生,先生在彌留之際,安排後事的時候,不知道他是以怎樣的心情對他的孩子說:“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他牽掛的是自己的孩子始終記掛他這個逝去的人,而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最雲淡風輕的,當屬瞿秋白先生:“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永別了。”寫完一首絕命詩後,從容就義。
最悲壯的,當是名將岳飛的師父宗澤將軍:“過河!過河!……”他一輩子的心願就是盼望收復中原失地,而不是窩窩囊囊地偏安一隅。
最瀟灑的,當然是金聖嘆了。“五香豆腐乾與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可惜一直沒有試試這兩種食物一起嚼;前段時間香蕉配冬棗大熱的時候,和朋友·心有靈犀地想起了金聖嘆的臨終遺言,又是一番唏噓!
最孤獨的,居然是才子唐伯虎;大多數人眼中的唐伯虎,透過《唐伯虎點秋香》臉譜化了這一人物形象。事實上,唐寅漂泊了大半輩子,就連在他的《絕筆詩》中,讀到的都是滿滿的孤獨。“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亦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泊在異鄉。”縈繞不去的還是羈旅之思。
這些或孤獨或溫情或悲壯的臨終遺言,最打動最震撼你的事哪一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