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夜思160519196
-
2 # 123只為蒼生說人話
說曹操是奸雄,沒有問題,但是說曹操禍害漢朝就有點問題了,在曹操發跡以前,從桓靈二帝到漢獻帝,宦官把持朝政,寡母幼主,奸臣當道,再加上年年災害,導致黃巾軍起義,四方擾攘,盜賊兇起。整個國家從上到下無不顯露出每個封建王朝後期都會出現的,似曾相識的頹敗。在這種情況下,先是大將軍何進和宦官爭權,引來董卓進京為非作歹,把持朝政,禍亂朝綱。後有討伐董卓的各路侯,和周邊其他少數民族的勢力,無不是擁兵自重,磨刀霍霍,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勢力。而此時的曹操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趁機拉起了自己的隊伍,雖然挾天子而令諸侯,但是一直到死,都沒有篡漢,勢力最大,卻一直以丞相自居。到了最後,漢獻帝除了還有皇帝的名號外,其他什麼都沒有,而曹操正相反,有人勸進,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所有的對外戰爭和兼併,最起碼在名義上也是為了維護東漢的完整和統一,所以曹操的是非功過,在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上說得比較真實,也挺實在,“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坐在了進無可進的位置上,沒有稱帝,現在看來實屬不易。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漢朝氣數已盡,中央政府幾乎癱瘓的情況下,群雄割據,如果沒有曹操的話,也許還會出現王操,李操,這樣的人,也或者袁術和袁紹兄弟兩個精誠團結,在稍微有點出息的話,那麼東漢的歷史就會提前幾十年結束了。
-
3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打這麼一個比方——歷史和漢獻帝選擇了曹操,就像是在兩杯毒酒裡面,選擇了一杯性子沒那麼烈、死的沒那麼快的毒酒。
好多罵曹操的,都說他是竊國大盜,說他攫取了漢朝的權力,把漢獻帝架空,如此這般。其實在我看來,這些東西,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簡直就不是黑點,尤其是在漢末那個背景之下,罵曹操的大概都是選擇性眼瞎。
讓我們把時間退回到李傕郭汜之亂的時候,此時的洛陽已經被燒燬,長安也變成了一片廢墟。天下的形勢用後來魯肅的話,就是“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所謂的漢朝,除了一個小皇帝和一幫大臣以外,已經是啥也沒有了。
說句實話,在許昌附近如果漢獻帝遇到的不是曹操而是其他的軍閥,估計一刀剁了他的可能性都有,原因很簡單——此時的皇帝,有你沒你也差不離,殺了你老子做天子,豈不美哉?
但是偏偏曹操就沒有這麼幹,不僅沒有,他還極其尊敬漢獻帝,不僅給了他口飯吃,還儘可能讓他的生活過得更好。這個時候的漢獻帝,估計對曹操是感恩戴德;而這個時候的曹操,似乎也真的是忠心漢室的。
很難說,後來是因為實力的膨脹導致曹操野心的膨脹,還是說曹操本來只是想借殼生蛋。畢竟,曹操在赤壁之戰以後,功勞不見有多少,對官爵的迷戀卻越來越大。又是封公爵又是拜魏王,還加了九錫,一切都在重蹈王莽的覆轍而已。
但是這並不能掩蓋曹操曾經拯救了漢獻帝的事實。要說他後來為什麼變得那麼擅權、暴戾,也許只能用一千五百年後一位滿洲詞人的話來概括:
-
4 # 基因科學專家夏中
不是。曹操是一代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沒有造成漢朝的動亂和禍害,而是漢朝本身的朝政昏暗,以至於出現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亂政”和“董卓暴政”,漢朝本身已經不足以維持正常的運轉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此時曹操作為北方諸侯的傑出代表,出臺了一系列安定軍政民的措施,穩定了北方的民生,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並且最終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曹操一生直到他的離世,並沒有逼迫漢朝皇帝退位,維護了漢朝的統治。雖然有些朝政措施沒有體現傀儡皇帝的意志,但更多的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和潮流的。至於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逼迫漢朝皇帝退位取而代之,已經是曹操身後的事情,是曹操所不能左右的。如果以此給曹操安一個奸賊篡漢的罵名,有點委屈他了。
-
5 # 納蘭談史
我覺得當東漢遇到曹操應該是一種幸運,不僅沒有禍害漢朝,反而是給了漢朝一個體面的結束,並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國家迅速的整合為一,為下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奠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擺在曹操面前就兩條路:
第一,要麼修補東漢這艘千瘡百孔的巨輪,替漢帝打天下,自己當水手,雖然打沒打的下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大漢早已名存實亡,只是突然之間四海之內的仁人志士和尋常百姓心裡難以接受這個事實罷了。往好了說曹操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魏王,成為青史留名的名臣。往壞了說,他這是功高震主,會招致劉姓皇室成員的怨恨,最後即便不落得個韓信兔死狗烹的下場,在悠悠青史上也難能有個好名聲。第二,要麼就不管那艘無可救藥的破船了,自己再建造一艘新艦,這倒是挺有意義的。不僅自己可以做到名留青史光宗耀祖,還能和秦始皇、漢高祖這樣的千古一帝站在一排,人生價值也得以彰顯。
很明顯曹操走的是第二條路,但是時不他待。曹操畢其一生只不過才統一了北方地區,而且還是以漢臣的身份收復的,這種做法是很高明的,曹操深知沒有統一天下僭位稱帝只是徒有虛名,所以在未統一之前是不會輕易稱帝的。
曹操的一生都在以一統天下為己任,雖然有些遺憾,但他對天下的大一統是有重大貢獻的,也對東漢王朝做到了仁至義盡。
-
6 # 聖誕考拉
曹操的黑化得益於宋朝,趙宋自己辦事打仗不咋的,幹這些抹黑別人,給自己貼金的事幹的倒不少,真讓人噁心。什麼程朱理學啊,什麼玉皇大帝地位的提升。
-
7 # 嗶哩嗶哩嘣啪嘣
不然吧,順應當時時代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開始他也不知道最後自己能如此強大,後續自己的強大,漢庭的沒落已經沒有能力去支撐江山了,所以不存在盜取,沒有曹操,還有另一個吳操,劉操去取代。悠悠華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時的中央政權出臺的政策手段不足以安撫天下,諸侯格局各自為政是順行時代。
-
8 # 趣談國史
所謂曹操禍害漢朝,所謂曹操是奸雄,這些觀點實際上出自《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並不是歷史,而是歷史小說。既然是小說,很多東西都是虛構的。而且《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一個立場問題:整個小說,他都站在劉備的立場,於是劉備的對立面曹操必然就成了反面人物。
實際上,如果沒有曹操,漢朝早就亡了。當東漢的洛陽宮殿被焚燬,漢獻帝帶領著一群迂腐的大臣惶惶如喪家之犬無家可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時,漢朝實際上已經就亡了。
是曹操把漢獻帝接到了自己地盤上,讓漢朝重新續命。雖然是名存實亡,但總比直接滅亡強一點吧?
當然,曹操也不是善男信女,他迎接漢獻帝也是出於自己的目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不管怎麼說,在客觀上,是曹操救了大漢朝,而不是禍害了大漢朝。
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如果沒有他曹阿瞞,天下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朝代更迭是歷史規律。你強,無人可亡你;你弱,那就怪不得別人。哪朝的江山不是從前朝的手裡奪來的?難道說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是奸雄嗎?
事實上,曹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真正的既懂軍事又懂政治。同樣是看到漢獻帝無家可歸,世代漢朝重臣的袁紹無動於衷——袁紹就不懂政治。但袁紹好歹還懂軍事。更不堪的是袁術,既不懂軍事又不懂政治。手裡那點兵馬,僅僅因為得了一塊破石頭——傳國玉璽,就敢貿然稱帝,真是活夠了。
相比而言,曹操成熟得多。他是想一統天下的,還黎民百姓以太平——這是他的大情懷。同時,他又比較務實,知道無法實現夙願,便也不去強求。
如果假以時日,讓曹操一統天下,光明正大地代漢,那麼曹操在歷史上就不會有這麼大爭議。正因為沒能一統天下,因此留下了話柄。
可見,結果最重要。
-
9 # 過路閒人路過
應邀。
首先搞清楚,幾百年的亂世始於東漢末年,但凡有百姓集體起義的朝代離滅亡也不遠了,屢試不爽,所以天下大亂來自東漢朝廷,一堆神操作後引來董卓,別亂甩鍋,沒有東漢朝廷的胡作非為就不會有往後的亂世,這點誰能否認?有人嗎?
曹操宦官之後出身並不光彩,但飛鷹走狗鬼混一生足夠有餘,挾天子後和董卓一樣只顧自己玩樂也可以,有人反對嗎?曹操挖墳得來的財寶是用來個人享樂還是用於增加自己力量要統一天下,這問題很明白了吧?劉備入川還將百姓財產歸公換取一堆沒神麼含銅量的所為貨幣,別說含銅量與百姓購買力無關,有這想法的,我可以給你們科普一下最簡單的經濟學。
漢末的天下大亂,最重要是什麼? 難道不是儘快統一天下讓百姓迴歸正常生活? 中間用什麼手段重要嗎?對於曹操最後統一大半天下,也是天下大部分的百姓不用每天顛沛流離,有什麼比這貢獻更大的? 有人可說來聽聽嗎?求賢領是隻要有才,不是出身名門或道德有瑕疵的都會重用有問題嗎?有誰說說在刀光劍影的年代沒本事只會每天嘮叨這仁義的那道德的人,在亂世有什麼用? 有人反對嗎?。
就當歷史沒曹操這人,劉協與百官逃亡誰去救?當時劉備有什麼勢力? 能做什麼,劉協能否保命都成問題還有漢朝最後那幾十年? 當時那個諸侯有本事統一天下? 是建議邀董卓入宮的袁紹還是趕著稱帝的袁術? 沒有曹操的話,天下肯定是回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人敢說不是嗎?
那些說曹操獨攬大權,殺皇后不應該,要還權給漢獻帝的人,請問曹操把權力交給劉協,劉協有沒本事統一天下? 衣帶詔事件是劉協要去掉曹操,面對這環境不讓劉協畏懼萬一自己真是有生命危險怎麼辦?更何況曹操協天子後每天都南征北討一步步的要統一天下,相比統一天下的大目標,那怕殺皇后,殺他九族又如何?噴子們只會說什麼屠城是殺你一家或者皇后是你女兒這些廢話,那你們有沒想過這些人的死換取了天下大半百姓的穩定生活? 用一部分死亡的抓住不放,忽視那天下大半百姓,有沒人出來說說為什麼不值的?
曹操抵抗北方外族再把天下統一成十三週佔其九,這貢獻有誰可以相比? 請問劉備除了個宗親身份外,對天下有什麼貢獻?劉備自己打下了什麼天下? 請問劉協禪讓後劉備為何能稱帝?
-
10 # 生而為仁
說曹操為奸雄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受到《三國演義》演繹的影響!
世人皆知“若天下沒有我曹操,將人幾人稱王,幾人稱霸!”
如單看這一句話,似乎這豪氣千雲的一句話,就已經暴露的曹操的也行,可是如果你要是看過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也就是上一段話的出處,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可以說此文概括了曹操的210年之前的所有功績,以及他的無奈之處,而且此文足以表明當時曹操對漢的忠心!沒看過的朋友,可以自行閱讀下。
曹操雖然走的是王莽的路線,封魏公,加九錫,看似竊國已成定局,可是曹操致死都未稱帝!
而此生以光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劉豫州(劉皇叔,是三國小說的稱號,正史上漢獻帝根本沒稱過劉備為劉皇叔!別被三國演義給誤導了。)卻在漢獻帝未死之時就稱帝,兩相對比,誰忠,誰奸,一目瞭然!
在董卓亂政之時,天下之人,無不恨之,可敢真正行刺董卓的僅此曹操一人而已,而當時的曹操雖算不上董卓的心腹,但也可以算作是近臣,他完全可以依附董卓,在謀求發展,或者找一個藉口離開董卓身邊,可曹操沒有,為了漢室,他依然冒著生命危險選擇刺殺董卓,而成為全國通緝犯!
又是曹操在陳留起兵,首先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才有十三路諸侯會盟(十八路是三國演習戲說的)討伐董卓。
董卓兵敗,撤退長安,各路諸侯為了自身的利益,拒不發兵,唯有曹操獨自率領本部人馬進行追擊,結果險被殺死,大敗而回!回到營帳看諸侯把酒設宴,大慶勝利之時,唯有曹操說了一句:“豎子不可於謀也!”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因為各路諸侯的行為,曹操的忠心有些動搖了。全天下的漢家諸侯都精心發展自己的實力,無人在把漢室放在眼中,唯曹操一人,獨木難支,曹操第一次知道,如要光復漢室,唯有兵強馬壯爾!
沮授勸袁紹迎漢獻帝,袁紹不從,理由,我在這當土皇帝多好,你個沮授什麼餿主意,讓我迎漢獻帝,讓我給人家當臣子?哪有我這土皇帝舒服!(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迎漢獻帝的乃是袁紹手下沮授非荀彧)
荀彧勸曹操迎漢獻帝,曹操乃漢臣,尊天子,迎之!要知道迎漢獻帝雖在政治上有極大的優勢,可他的負面因素也一樣巨大,要知道當時的曹操還依附於袁紹,實力還不算強大,又處於四站之地,任何一個諸侯有心的話,也都可以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對曹操發動攻擊,官渡之戰就是以此為藉口的。官渡之戰時,劉備就曾進言劉表偷襲許昌,迎漢獻帝,劉表不允!
出兵荊州,一舉定天下,慘遭赤壁之敗,休養生息,平定西涼。為掩悠悠眾口而寫出《讓縣自明本志令》雖為掩飾,但也可以說是發自肺腑的!這時候的曹操還沒有封公加加九錫。雖有稱帝之心,卻依然心繫朝廷,為朝廷盡忠。
曹操最後之所以封公,加九錫,進而封王,在我眼裡,就如同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一樣,擁兵,擁權,只為自保而已!要知道當時的曹操已經功高震主了,曹操的功績越大,他得罪的人也就越多,只要曹操將權利還給漢庭,曹操在時,漢庭不敢做什麼,但要是曹操死後呢?試想一下,漢庭會怎麼對付曹家人?劉邦借呂后之手殺韓信就是個先例,其後代漢宣宗,也就是打造宣帝中興這個局面的明君,霍光在時,宣宗如坐針墊,霍光死後,就被滿門滅族?這是為什麼呢?從霍光滅族這一層面上看,曹操的做法是對是錯?如若是你?你會怎麼做?有先例在眼前,曹操不得不為自己的族人考慮!我敢斷言,如若曹操把權利交給漢庭,曹操死後,其族人必備滅族?
所以歷史上沒有誰忠誰奸,一切皆是歷史的必然性!人的選擇沒有錯,錯的是那個時代!
回覆列表
曹操最初是想消滅軍閥,誰知道最後自己竟成了最大的軍閥。權利這東西就像毒藥,會上癮,掌握了就不會輕易放棄。畢竟誰不想把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不是受制於人。曹操自己都說了,要我辭去所有職務,退居武安侯的封地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曹操有這麼高尚的情操,那些嫉妒他,仇恨他的人會放過失去權利的曹操。為了自己,為了家族,曹操也只能一路走到黑了。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他稱魏王,在自己的封地開府建牙,有文武大臣,有軍隊,已經是一個獨立於中央政權的國家了。要知道東漢不比西漢,東漢的諸侯王只是一個空架子,封地的民政,軍隊都不歸他管,就是混吃等死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