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民謠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應體現構建性原則,互動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原則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設計的靈活多變性。本文闡述了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原則 作為新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改革是不可預設的重要一環。改革課堂教學就是要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設計,轉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課程標準下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不僅要以新課程標準界定的課程理念為指導,而且還要遵循下列課堂教學的設計原則,來逐步實現新課程標準的各專案標,讓學生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應用、學會創新。 一、學習方式的建構性原則 以怎樣的方式和途徑來獲取知識,這是一個學習方式的問題。新課程倡導建構性學習,主張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初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發現”。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認知方式的設計應遵循建構性原則。由於建構性學習具有自主性、獨立性等多項優良特徵,使學生從“我要學”出發,樹立“我能學”的自信,最終尋找到適應自己學習的個性化方式。 二、合作方面的互動性原則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進行角色轉換,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換為學生學習“合作者”、“組織者”和“促進者”。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必然會出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學習。學生在參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改變了師生的交往方式 ,由原先的“師→生”的單向交往演變為“師→生”、“生→師”及“”生→生的互相交往。從另一角度看,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斷進行資訊傳遞的過程。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互動性原則。 三、引出新問題時的創設情境原則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學生在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歸納類比、空間想象、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資料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對客觀事物中蘊含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判斷。但這一思維過程離不開直觀感知、觀察發現,而用實際的例子(即適度的形式化)來加以表達,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數學課堂教學的設計應遵循情境性原則。 有效的情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情境童趣性和真實性。這是情境有效的基礎,不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感到虛假而不樂意參與,沒有童趣的情境引起不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2.注意情境的數學味。這是數學課中情境有效性的核心,沒有數學味的情境雖然也讓學生興趣盎然,但體會不到數學學科的特點,無法把數學與生活有效地聯絡起來,不能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感受情境,不利於培養學生數學思考。 3.情境必須具備問題或能及時引出有針對性的數學問題。這是情境有效性的關鍵。一個有效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這能緊扣學生的心絃,“緊扣心絃”並不是光指故事性情節和生動的畫面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更重要的是能在情境中遇到數學問題,用問題引起認知衝突,讓學生在面臨挑戰中嘗試成功,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 4.創設的情境要體現教材的基本思路,使得情境符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和邏輯發展,讓情境和問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都有一個的連續性和發展性特點,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對同一情境的理解也會不斷地深入。 5.創設的情境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童話卡通圖故事與實物等具體情境對低年級學生的效果好,但圖表、圖文、數學事實等現實較強的情境更有利於高年級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6.創設的情境要體現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在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尤其到了高年級,數學知識的本身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和起點。每一個數學知識和問題都能成為學生進行新學習的邏輯起點,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能引起思考的問題情境,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科本身的內在的魅力,才能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情境,熱愛數學。 四、模式方面的開放性原則 過去的教學設計,總是教師“牽”著學生走,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講,學生聽”的經典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處於被動、客體的地位,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限定在預定的軌道上執行,教學的唯一功能就是傳授知識。新課程強化“雙主”理念,即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於是新課程理念下就有了新的教學觀。教材不再是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全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學生的直接經驗、學生髮現的現實數學問題,都可以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成為教學內容。這樣,數學學習的內容就是開放的。新課程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於是單一的師傳生受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替代,表現出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因此,數學課堂教學體系的設計應關注開放性原則。 為了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開放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情境”,當前已被數學教師所接受。兒童學習數學的本質是一種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所有的問題情境只要能引起兒童思維的衝突,就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就能達到有效學習。開放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激勵學生去“做數學”。蘇霍姆林斯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於探索的強大內驅力。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他們樂於探究。 2.設計開放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現代教學教育觀把思維教育作為數學教育的潛在目標,把創新教育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評價一節教學課是否符合現代教育觀,關鍵要看兩個方面:一是看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二是看學生活動的創造性,不能簡單的圖熱熱鬧鬧的形式,要看實實在在的效果。課堂教學中適當地設計“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數學課堂教學。 3.巧設開放性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教師要巧設開放性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每一個學生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學生透過嘗試,感受數學的趣味、品質,探索成功的喜悅。 五、應用方面的實踐性原則 數學科學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科學的基礎,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正在不斷滲透到經濟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不斷地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數學教育中開展“建模”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有利於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注重實踐性原則。 六、思維方面的創新性原則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把“提高空間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資料處理等能力”列為課程目標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靈活性、獨特性、批判性是創造性思維的幾個主要特徵。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必須引導學生勇於用懷疑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數學,這樣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創新性原則。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原則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設計的靈活多變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把握。參考文獻:[1]蘇梅.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南方論刊,2007(S1). [2]冷衛.芻議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高中數學教與學,2005(1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admini4和ipadair2哪個好ipadmini4和ipadair2區別對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