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城小夥

    這次戰役,對於敗者章邯將軍而言,是走近低谷的起點。

    章邯,字少榮,秦始皇統治時期助秦滅六國,得統一。在秦二世當政時期任少府。章邯是不斷延續即將沒落秦朝的生命的關鍵,只可惜最終也沒能讓秦朝復興。

    激怒百姓,導致農民起義的原因,是秦二世變本加厲的暴政。秦始皇統治時期,築長城,修馳道,建驪宮。百姓肩頭壓著繁重的賦稅與徭役,在嚴酷的刑法下敢怒不敢言。在秦二世統治時期,因為朝廷內部更加昏庸,趙高一人獨大,被壓迫至極點時候,農民憤然忘卻生死,開始聲勢浩大的革命。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反秦起義團最強。

    秦二世胡亥大驚,正是章邯給出主意,驪山勞工眾多,長期工作孤陋寡聞,並不懂什麼起義,另外人數比現有軍隊多出兩三倍,正所謂“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為何不率領他們去抗壓?

    之後一次又一次的農民反抗,朝廷鎮壓的戰役中,章邯率領的軍隊勝多敗少,近乎屢戰屢勝。打敗了大澤鄉起義的領頭人陳勝,攻破楚軍於楚陽,殺死了項羽叔父項梁。章邯的軍事能力,作戰頭腦確實不次於另一個秦朝名將王離,也正是章邯率領二十萬刑徒軍對起義農民的阻攔,使得秦朝苟延殘喘。

    可是,沒有人能夠永遠取得勝利,章邯與王離在鉅鹿之戰中首次聯合,與項羽作戰失誤了。

    這場失誤帶來的空前的勝利,也帶來了致命的打擊。秦朝滅亡。

    趙高將政局攪成一灘渾水,腰斬了忠臣李斯,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加之鉅鹿之戰的失敗,章邯也開始懷疑:忠誠於一個毫無希望的朝廷,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再殊死反抗也不過是垂死前的掙扎,真的值得麼?

    章邯對此十分失望。即便手下有二十萬大軍支撐,可是面對秦朝心灰意冷,不願再赴死抵抗。據《趙正書》記載,章邯殺死了趙高,接著毅然決然離開亡秦,投奔於項羽手下,封為雍王,開始為項羽效力。

    且說項羽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自己的楚國,而另一邊劉邦軍事實力雄厚,倆人勢不兩立。秦已亡,大楚興,必然又開始新一輪權利的角逐。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為劉邦獻出此計,直接導致章邯的徹底失敗,章邯萬萬沒想到自己被正面迷惑,聲東擊西,突如其來的偷襲使章邯措手不及,被逼至廢丘,最後用水攻城,章邯走投無路,拔劍自刎。

    從章邯的經歷來看,滅陳勝,掃六國,確實是歷史上很有影響力的一位將軍,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最後會走至險境,輸給劉邦呢?

    為之前的敵軍項羽效力,章邯和項羽真的可以摒棄前嫌,毫無雜念嘛?

    當然不能。要知道章邯手下的刑徒軍足足有二十萬,如果人數一直保持不變,從軍隊陣勢就足以碾壓劉邦軍隊。可是,項羽曰:“秦吏足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於是,項羽抱著不能放虎歸山的心在夜裡偷襲了章邯的軍隊,殺害了秦朝降兵二十餘萬人。“二十餘萬人”,其中大部分是章邯的徵徒軍。

    交出兵權,章邯已經不能控制局面。只能任由項羽擺佈。

    可是項羽的性格恃強凌弱,空有高志而目光短淺。項羽只能勝任一個好的將軍,卻不是好的君主,最終也迎來烏江自刎的遺憾結局。

    章邯的心態及環境變化

    效力於秦朝,畢竟是自己的國家,不留餘力的反擊楚軍。加之鉅鹿之戰之前,屢戰屢勝,鼓舞軍心,士氣大增,章邯自然有百倍信心。可是鉅鹿之戰一敗,使他從自信滿滿到猶豫不決,他開始向內看,看見了自家朝廷的紕漏處,看見逃不過的結局,看見頹敗,章邯倍感無助。

    投奔項羽之後,直接從無助到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肉。揹著叛逃的罪名,曾效忠不爭氣的胡亥,寄敵人籬下。沒有人能夠抵禦流言蜚語的功擊,縱使坐上了雍王的位置,豈能日夜安穩入眠?

    外界環境對章邯影響很大,不乏困窘狼狽,定會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為項羽效力,即便全力以赴,也無法一如從前拼盡全力,更別提當年常勝風光。

    帶著迷茫的心情走向戰場,章邯的心態也成為失敗的導火索。

    劉邦的策略

    謀士韓信的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章邯防不勝防。劉邦入蜀之後,燒燬了懸崖上的棧道,表示再無東顧之意,消除了項羽的嫌疑。同時避開章邯的正面防禦,從側面繞道偷襲了章邯,一路追擊。被麻痺的章邯也奮起抵抗,可是為時已晚,加之軍力不足,導致悲慘結局。

    劉邦的策略則成為軍事上成功又典型的謀略案例。到是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至於項羽。透過《鴻門宴》,我們可以清楚窺見他自傲自大,缺乏戰略眼光,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更是透過坑殺秦兵可見他暴戾,易被讒言迷惑的特點。這與劉邦謹小慎微,任用張良、樊噲、韓信等賢良之才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

    這次偷襲,項羽並未能即使給予章邯幫助,章邯唯有孤軍奮戰。事過之後,項羽也並未有所思慮與反省,一心空志高,卻沒有鋪平當下的路。

    莫看身為雍王方可安下心來,章邯身為秦朝最後一名將軍,從報效祖國到忍辱負重,見證一段無可奈何的歷史鉅變。就章邯本身的特性來看,軍事才能不容忽視,在帶軍打仗中也有策略性失敗。可是,章邯失敗的主要原因不單是個人原因,朝代交接和特定的環境背景也固化了章邯的命運。

    正值秦朝最為黑暗的階段,章邯成為唯一把握生命線的人,重負如山,可謂“成也章邯,敗也章邯”。到底是秦朝辜負了章邯,還是章邯推動了秦朝的走向,好似牙齒與嘴唇的關係,唇寒齒亡。章邯是秦時代典型的犧牲者,章邯以自刎為結局,正好似秦朝最後的一聲哀嘆。

    雍王敗給劉邦,時代演進成為最大導火索。這是將每一次偶然積聚而起的必然。

  • 2 # 史海覓蹤

    章邯當秦朝將軍時,一度橫掃起義軍,鉅鹿一戰負於項羽,從此惟項羽馬首是瞻。秦朝滅亡後,章邯被封為雍王,不久後就被劉邦殲滅,一年後自殺身亡。

    為何一位叱吒風雲的將軍在短短時間內就淪落為喪家之犬?

    1 身份變化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章邯之前為秦朝大將,擁有七十萬人馬,雖然很大一部分士兵不是什麼精兵,但起義軍也都是來自普通平民,人多者勝。秦軍的戰鬥力本就比較高,章邯作為著名的秦國大將,也必須承認他有兩把刷子。

    章邯之所以敗給項羽,一方面是項羽勇冠三軍,一方面是秦國朝政動盪,章邯已無心戀戰。於是,章邯率秦軍投降,沒想到項羽將數十萬士兵全部坑殺,只留下章邯三人,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章邯便是劉邦進軍中原的第一關。

    章邯雖坐鎮雍地,但原來的秦軍已被坑殺,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他手上哪有多少像樣的部隊來抵抗士氣高昂、身經百戰的漢軍?這就像一個大將軍落草為寇,正規軍變成了土匪窩。

    2 失去人心

    章邯之前雖為秦將,為秦朝而戰,關中都是秦國的子民,面對國破家亡之際,關中老百姓其實和章邯是一條船上的人。可是章邯投降項羽後,一是丟了秦人的氣節,二是辜負了萬千關中子弟的期盼,三是犧牲數十萬秦軍的性命換來自己的王位。本是捍衛國家的英雄,現在成了賣國求榮的叛徒,誰還會擁護他?

    其次,如韓信所言,劉邦當初入駐關中時,老百姓也是恐懼不已。但是劉邦遍告百姓,漢軍將約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援和擁護。

    3 遇上高手

    章邯一戰輸給項羽,二戰輸給韓信。至少面子上也過得去。被譽為兵仙的韓信,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足智多謀,項羽都被他的楚歌唱得寧願自殺也不願過江東,更何況是項羽的手下敗將章邯呢?

    於是,恭喜章邯,成了韓信試用期內的第一位對手。兵者,詭道也。韓信只一招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章邯就輸得不知東南西北。他哪裡是韓信的對手啊!

    所以,不是章邯之前有多厲害,而是他沒有遇上真正的高手。

    結語:

    章邯,一位秦朝末年的猛將,曾經橫掃起義軍,殺死項梁而令眾諸侯聞風喪膽。但是,對不起,並不是他有多厲害。當他遇到西楚霸王項羽的勇、兵仙韓信的謀時,等待他只能是折戟沙場以及令他恐懼已久的死亡。

  • 3 # 傲虎樓主

    章邯可以說說是秦末的最後一位名將,率領70萬犯人和奴隸,打敗了號稱百萬的陳勝吳廣的軍隊,擊殺了項梁,圍困趙國,想畢其功於一役,沒成想被項羽以少勝多,被迫投降。最後終敗於劉邦之手,自刎而終。

    我們先看下章邯為什麼能夠打敗諸侯軍隊。章邯的初始戰役是與周文的戰鬥,周文曾經跟隨過春申君黃歇,就是羋月青梅竹馬的那個,自稱懂得兵法。當時章邯的軍隊大約是70萬人,周文的軍隊人數說法不一,一說是十萬人左右,一說是一百二十萬人左右,我個人估計,以陳勝的性格,不會將上百萬人的軍隊交給周文,故十萬人左右的部隊應該合理。且當時吳廣正在全力進攻滎陽,以奪取糧倉,結果兩軍相持不下,這才派遣周文直逼函谷關。據陳勝吳廣的判斷,咸陽城內應該沒有可用之兵,秦二世採用章邯的建議,赦免驪山修築宮殿的罪犯,編成軍隊。較為有名的九江王英布曾經就是其中的一員,不過在章邯之前就已經逃走了,並未參加章邯的部隊。章邯的兵力大約是70萬人,70萬對10萬,周文最後被迫自殺。章邯乘勝進攻,偏偏這時起義軍內亂,田藏對吳廣不滿,殺死了吳廣,造成了起義軍的分裂,結果在敖倉大戰之時,戰死,繼而造成了滎陽的陷落。陳勝集團也是出現了嚴重的分裂,陳勝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後,個人有所飄飄然,專信寵臣,私自用法,失去了追隨人員的信任。且手下的大將紛紛自立為王,且各不相合,逐步被章邯逐個擊破,陳勝最後被圍困城父城,大致是今天的安徽亳州地帶,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所殺。陳勝吳廣集團的勢力基本消滅殆盡,在殘餘勢力的擁護下,項梁又挑起了反秦的大旗。

    章邯與項羽的交鋒的起因就是項梁,因為項梁的連續作戰勝利,引起了秦朝的重視,由章邯主攻,其他部隊合力增援,最終在定陶打敗項梁,並將其擊殺,當時項羽正在雍丘征戰。

    章邯逐步的攻破各個反秦勢力,並根據當時的形勢,進攻趙國,準備來一個圍魏救趙的方法,吸引各路義軍救援,將其全部消滅,畢其功於一役。但是由於各國的軍隊並不多,且都是各自為戰,雖然名義上在懷王的領導下,但只是名義上的,加之懷王信任的大臣宋義對於救援並不積極,各國心懷鬼胎,只是圍觀,拒不救援。項羽與章邯有項梁之狠,主動請纓參戰,懷王撥給人馬六萬,宋義為上將軍領導,途中因為宋義的畏懼不前,項羽殺死宋義,自帥6萬人馬前往趙國,與章邯在鉅鹿展開大戰。當時,章邯軍隊20萬,王離軍隊20萬,項羽軍隊6萬餘人,加之各國圍觀的軍隊不詳,但是從後來項羽坑殺秦軍的理由來看,總數應該和章邯軍隊數量相差無幾,甚至可能還少一些。在項羽的衝擊下,章邯軍隊建立的甬道被破壞,但是並沒有被項羽打敗,而是因為糧草和各國軍隊的威脅下,被迫撤退至漳水與項羽對峙,一是陷入了僵持狀態。由於趙高對章邯的撤退很是不滿,另一方面對章邯率領的大軍有所顧忌,想召回章邯,章邯派司馬欣打探情況,瞭解到了趙高的真實意圖後,與項羽議和,項羽答應其投降,項羽大封王侯的時候,封章邯為雍王。

    我們再看下章邯與劉邦的交戰情況。章邯所在的封地正與劉邦的封地相接,也是劉邦出關的第一個關隘。看一下當時的情況對比,章邯封為雍王,兵力應該不多,當時鉅鹿之戰時手頭兵力40萬,後被項羽坑殺20萬,加之大戰時的損傷,大約只剩下10萬左右,但是這十萬能不能讓章邯全部帶走,就是項羽能讓他帶走,范增也不會同意的,也就是所章邯應該是王侯的標配,45000人,也就是有不到5萬人的武裝力量。當時跟隨章邯的名將如司馬欣、董翳也都封王,王離、涉間等大都戰死,至此以後,再未見有關章邯身邊名將的記載。反觀劉邦,劉邦打打殺殺,逐步成長為一支與諸侯平起平坐的人物,封為漢中王后,項羽給了劉邦3萬人馬,加之有主動跟隨劉邦的人馬大約有1萬餘人,劉邦的人馬不超過5萬,與章邯的相等。但是劉邦有個老鐵,那就是王陵,他正在河南之地,隨時可響應劉邦人馬。當時劉邦身邊除了沛縣老鄉之外,更是有了張良、韓信等人。

    項羽此時正在哪裡?齊國田榮不滿分封,殺死田榮、田安自立齊王,項羽正在征伐田榮,無暇西顧,而劉邦也信誓旦旦的只是想取得漢中王的封地,絕不染指其他區域。項羽不可思議的相信了他的鬼話,在項羽的觀念裡,田榮佔據三齊之地,遠比劉邦威脅要大。劉邦採納了韓信的建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與章邯相戰於陳倉,當時又有趙衍給劉邦指了一條小路,從而出兵偷襲了章邯,章邯一敗再敗,在廢丘被劉邦用計水淹城郭,自刎而死。

    章邯不可以不說是一個名將,無論兵法策略,還是用兵用計方面,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不過章邯命不逢時,偏偏遇到了項羽、韓信兩大天才級軍事家,輸在這兩個人的手下,章邯不虧。

  • 4 # 秉燭話春秋

    章邯是秦末名將,是秦末群雄逐鹿中成就了章邯,也是秦末的霸主項羽和劉邦毀滅了章邯。章邯是秦帝國的捍衛者,也是秦帝國的毀滅者。

    因為秦末農民起義陳勝打到到咸陽,具有大將之才的章邯才走進我們的視野,面對數十萬陳勝的軍隊,秦的大部隊遠在北疆防禦匈奴,修築長城,都城空虛,本無治國之才的秦二世慌亂不知如何應對,作為少府的章邯為秦二世提出釋放當時正在咸陽城建造阿房宮的數十萬刑徒,充做軍隊,抵禦陳勝。

    章邯從此開始自己人生中最為亮麗的一段崢嶸歲月。章邯帶領二十多萬刑徒,可以說所向披靡,滅陳勝,掃六國,歷經幾次艱苦的戰爭後,斬殺項梁,讓項羽痛失親人與大將。這時的章邯可以說走向了自己為將人生的巔峰。本來秦帝國復興看到了希望。這時秦帝國內部動亂,丞相李斯被趙高殺害,趙高專權,秦二世偏聽偏信趙高,為即將覆滅的秦帝國填雪加霜。使章邯被迫倒向項羽。

    這樣戰功赫赫的將軍為什麼投降項羽最後會落得敗給劉邦自刎的結局?

    秦二世讓章邯寒心,項羽令章邯痛心

    為秦帝國傾心竭力,力挽狂瀾的章邯,不但沒有得到秦二世的封賞,反而因為功高,秦二世預謀害於他,這令章邯寒心,章邯感到這樣的君主不值得誓死效忠,不想成為第二個被秦二世迫害的蒙恬。在鉅鹿之戰敗給項羽後,出於項羽的英武的崇尚,章邯認為自己是棄暗投明,成為項羽的部下。可章邯不曾料到寄希望的這個楚國貴族項羽,只是個多才將帥,卻缺少政治遠見,這位風雲英雄居然坑殺投降的二十萬秦軍,其中大部分就是章邯的部下。這些人隨然曾為刑徒,但曾與章邯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也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不能不令章邯痛惜,痛的是二十萬生命因他而逝,卻不是戰死沙場;惜的是從此自己再無嫡系,從此戰神將不復存在。

    失去勇往直前嫡系的章邯也失去了戰鬥力

    章邯失去的二十萬嫡系部隊,雖不能說是久經沙場,但也是經過多次戰爭的歷練,作戰經驗豐富;曾為刑徒計程車兵對於重獲自由恩德,他們會用生命回報章邯,戰場雖然殘酷,可對於刑徒們來說,阿房宮的勞役並不比戰場好多少。戰爭讓他們從此獲得了自由,並看到了未來和希望,他們期許有一天能透過軍功改變命運。所以章邯帶領的囚徒們都是全力奮戰,戰鬥力非常強。

    章邯的失敗是善於收買人心知人善任的劉邦與剛愎自用軍紀渙散的項羽較量的失敗

    秦末首先進住咸陽城的劉邦,對咸陽城秋毫無犯,和百姓約法三章,很快獲得關中百姓支援。項羽卻防火焚燒了咸陽城,放任官兵在咸陽城中燒殺搶掠,大失民心。所以當楚漢戰爭時,百姓都支援劉邦。

    劉邦善於用人,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才,對楚漢戰爭的勝利起到關鍵作用。章邯隨然被項羽封為雍王,卻被項羽派往與劉邦戰爭的最前線,這讓章邯更加不悅。

    再加項羽卻因擔心投降的秦軍反叛,坑殺了多二十多萬。失去軍隊的章邯無可奈何,沒有實力反抗項羽,卻還得為項羽戰鬥。這不僅讓章邯項羽產生嫌隙,也讓留下為數不多的秦軍新生對項羽產生仇恨,自然在戰場上不會全力以赴。後來與劉邦的戰爭中,章邯帶領烏合之眾自然沒有戰鬥力。

    章邯事實上是敗給韓信

    論軍事才能,章邯可以說和韓信不相上下,但是論策略計謀,韓信在章邯之上。與劉邦的一戰,韓信運用聲東擊西的計策,打的章邯措手不及,加上烏合之眾,軍心不穩,章邯最後兵敗。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章邯投降項羽後,再也無所作為,最後盡然敗給劉邦而自刎。成為楚漢戰爭中的第一個悲情英雄。

  • 5 # 平凡人讀史記

    一個將領能打勝仗,有三個前提條件。這三個條件,一旦有一個出了問題,都必敗無疑。

    1、為了誰而打:思想與目的上的差別

    章邯是秦朝將領,受秦國恩,滅陳勝、掃六國時,心中想的是報國恩,保衛秦朝。雖然他當年帶兵攻打陳勝,手下二十多萬人都是修長城的苦工,但是仍然把陳勝起義軍悉數滅掉。

    因為,那個時候的章邯,他認為自己是在幹正義、偉大的事情。後來,章邯喪失秦軍主力,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

    此時的章邯,已經心死。

    他曾經被秦二世懷疑,被趙高汙衊陷害,一方面對秦朝心涼之至(否則會寧死不降),另一方面投降項羽之後,並未受到信任和重用。他被安排在三秦之地,被當做阻擋劉邦的箭牌。

    章邯不傻,他與劉邦、韓信對戰中,必定不會竭盡全力,大敗而去,也不足為奇。

    2、帶什麼人打:所帶士兵的差別

    章邯滅陳勝、掃六國,帶的雖然是修長城苦工和戍邊計程車兵,但是畢竟還是秦國的兵。

    到後來,章邯打敗項梁,雖然有項梁驕縱輕敵的成分,但是也證明了章邯部隊的戰鬥力。

    之所以章邯能打勝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是秦將,帶的是秦兵。章邯與劉邦、韓信交戰時,帶的是楚兵。

    當然,並不是說楚兵的戰鬥力不如秦兵,士兵沒有變弱,是將領變了。

    秦朝降將帶楚兵去打仗,而且打的是沒有正義之爭的爭霸戰,而且還是被當做箭牌的阻擊戰。

    戰鬥還沒有開始,章邯在氣勢和心態上已經輸了一半。

    3、跟什麼人打:對手強弱的不同

    陳勝只是一個出身農民的戍卒,對於帶兵打仗並不在行,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麼軍事素養。他帶領的起義軍,幾乎全部都是扛著鋤頭、木棍的農民。

    陳勝是史書所說的甕牖繩樞之徒,並沒有讀過什麼書,也沒有接觸過正規的軍事訓練。短短六個月之後,他就封自己為陳王,開始了驕奢淫逸的生活。起義軍內部不但發生了內鬥和分裂,派往各地的部隊都接連失敗,陳勝自己都被車伕殺死。

    再看關東六國部隊,這些王都是被六國舊人擁立的,除了楚王,其他並非正統。而且,復國後的六國,離心離德,各自為戰,並沒有團結抗秦。六國的部隊並沒有什麼戰鬥力,抗秦,只是他們用於復國的一個口號。

    跟這樣的部隊打,章邯即使帶領修長城的苦工,也可以將起義軍消滅殆盡。

    而章邯後來當雍王之後,他面對的是韓信這樣的兵仙,是張良、陳平這樣的謀士,吃幾場大敗仗,也是預料之中。

    由此可見,章邯所處的境地不同、精神心態不同、帶領計程車兵不同、對手強弱不同,老年之後打敗仗也是正常的。

    章邯自己變了,他所處的形勢也變了。強秦已不在,章邯投降之時,其實心已死。

  • 6 # 劉一千五

    章邯確實前後反常,主要是情勢變化太快一,章邯至少沒掃到燕國,在齊國的東阿打了幾仗折身就走了。

    趙國竟然沒被王離和章邯自己率的四十餘萬打敗,反倒是秦軍在鉅鹿城下折戟沉沙,歸於覆滅。趙國也未被掃蕩。

    其實,要說秦末有兩個罪人,趙高之外,就數章邯了。趙高自不必說,單說一下章邯的崛起,鼎盛和末路,就明白他為什麼當將時呼風喚雨,當王時打不過劉邦。

    二,章邯當將軍時,手頭有兵有糧有後臺

    章邯的機會在於秦二世逼反了人民,人民反對他的王朝,而王朝的砥柱們被秦二世殺光了。這才輪到管工地錢糧的少府出頭,他帶一支囚徒軍救火,還真把周文大軍燒跑了。這樣,章邯突進中原地區,先滅吳廣等人於滎陽,再滅張楚於陳縣,追田榮於東阿,殺項梁於定陶,逼懷王遷都於彭城,揮帥北進,止於鉅鹿。這是他的鼎盛期。在這期間,章邯是獅子大開口,向趙高要兵要糧,惹得趙高光火。趙高為早日安穩,盡力給章邯物資。章邯沒等到想要的,就等!他這樣一來,延遲了許多機會。

    鉅鹿之戰,他的幾十萬人馬難道僅僅只守一條"甬"道嗎?王離二十餘萬圍住鉅鹿城,曠日持久,竟然攻不下一座孤城。如果章邯的軍隊投入過去,早就攻下來了。然後以逸待勞,對抗項羽的六萬人馬。鹿死誰手還不知道該是誰?

    鉅鹿失敗後,連戰三次,均吃敗仗,二十餘萬降楚國,二十餘萬不久被坑殺。章邯是幾十萬人出函谷關門,回函谷關門就他哥仨。後來嚴安說"趙王,章邯要市於外,以成其私"即是為此。

    三,章邯當雍王時,身處秦國之中,他的雍國的秦人恨之入骨於他,兵少將寡不得民心,兵少,是關中雍兵少,項羽不可能給他關外兵,最多把劉邦的十萬人馬中的秦子弟給他一部份。但這劾份對主子有仇視心。肯定不盡力的。將少,只有個弟弟章平,不久被韓信捉了去。關中父老"怨三秦王",自然不肯擁護章邯兼有項羽的重任所託,壓制劉邦,心理壓力山大。後來被韓信包圍,苦守待援一年之後,才讓劉邦回關中放水灌廢丘城,章邯不降自殺。劉邦徹底佔有了關中。

  • 7 # 94310417小云

    章邯乃秦未雄霸天下的擘天巨將,剿滅了陳勝吳廣天下毛賊的興風反叛之勢,功高蓋世威鎮環宇。但其部將王離在鉅鹿以優勢兵力,敗於項羽的楚國義軍,令章邯及眾將恐懼萬分,按秦律兵敗當斬將帥多人,加之趙高禍國殃民必連座強屠眾將,時章邯仍部將40餘萬,分佈於三秦各雄關要塞。其時項羽軍中以斷糧人心惶惶,準備次日一早下令退兵,章邯經一夜苦思冥想,被迫派史上降✍2O餘萬人投降。但項羽部將聞知秦軍異動軍心不穩,告知項羽乃下令屠殺2O多萬秦兵將士,而章邯和其餘三將被封王卸爵,從此三秦人民恨毒了項羽,章邯之輩。~~~~~韓信先燒戰棧,復修戰棧令章邯項羽狂笑不止非十年之攻不可復也。從此失去戒備似馬放南山。突然一日韓信帥十餘萬大軍暗渡陳蒼奇襲雍城,章邯冷不極防被殺的大敗,章邯此時亦垂垂老亦,軍將兵心有怨,豈墾奮命拼殺,為章邯染紅紅頂子,韓信大兵順勢入陝甘多處約法三章傳席而定。項羽暴劉邦仁,所以有天下,自古得民心者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章邯敗於三秦軍民奮其活而屠2O餘萬關中子弟。

  • 8 # 風乘桴

    章邯當將軍時,雖然戰績逆天,但他依然打不過項羽。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資治通鑑》)

    後來,章邯在內外交迫的情況下,投降項羽。項羽擔心章邯手下的20萬秦軍生變,於是進軍到新安時,坑殺20萬秦軍降卒。

    這20萬降卒被殺,秦國的父老鄉親都恨死了章邯。後來項羽封三秦王,章邯封為雍王(咸陽以西甘肅東部),司馬欣為塞王(咸陽以東至黃河邊),董翳為翟王(陝西北部)。

    雍王章邯所統領的軍隊,不會太多,戰力也沒有以前帶的刑徒高。加之他以為天下已定,被劉邦修棧道的舉動忽悠而麻痺大意,疏於防範。又秦地方父老鄉親痛恨章邯,喜歡劉邦。軍事上,韓信帶領漢軍出其不意,暗度陳倉,直接兵臨城下。最終章邯只能戰敗自殺!

  • 9 # 時光山人

    章邯的境遇以降楚為轉折點,今天引用古人對他的評價來分析前後命運的轉變。

    明代人張燧在他的史論隨筆《千百年眼》中評價說:“秦之亡也,諸侯並起,爭先入關,秦遣章邯出兵擊之。秦雖無道,而其兵力強,諸侯雖銳,而皆烏合之眾,其不敵秦明矣。然諸侯皆起於群盜,不習兵勢,凌籍郡縣,狃於亟勝,不知秦之未可廢也。於是章邯一出,而殺周章、破陳涉、降魏咎、斃田儋,兵鋒所至,如獵狐兔,皆不勞而定。後乃與項梁遇,苦戰再三,然後破之。梁雖死,而秦之銳鋒亦略盡矣。”

    我是比較認同明人張燧的觀點,在沒遇到項羽之前,章邯的對手大都是造反的義軍,章邯屢戰屢勝倒也沒打過什麼硬仗。在鉅鹿與項羽對決失敗後,章邯不斷地走下坡路,後來因為秦朝趙高專權和義軍的攻勢,章邯選擇了投降。

    與章邯同時期的名將韓信曾說:“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我覺得韓信的這句話,道出了投降後章邯的境遇。章邯投降項羽之後,項羽在新安坑殺了二十餘萬秦軍,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翦存活。項羽坑殺秦軍戰俘,這是讓章邯始料未及的,當時的他應該是痛苦、悔恨吧,有何面目去見關中子弟?雖然項羽封章邯、司馬欣和董翦三人為王,他們在關中之地已失去了秦人的信賴,在與劉邦對陣之時,誰會願為他們出生入死呢?

  • 10 #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章邯是秦帝國的最後一位名將,歷史上對其軍事才能有較高的評價,比如蔡東藩說:“邯不敗,則秦不亡。”這位名將本可以挽強秦於累卵,卻為何投降項羽在先,敗於劉邦在後,落得自刎而死的悲慘下場?且讓我們看看他的曾經的輝煌,他的迷茫,他的進退失據,他的恥辱。

    秦二世元年,章邯奉秦二世之命,率驪山刑徒70萬(據《前漢紀》),鎮壓大澤鄉義軍,戰無不勝,在涵谷關重挫義軍,最後逼殺陳勝;又率軍橫掃六國武裝力量,並殺死項羽的叔父項梁。這一系列輝煌的勝利,維繫著一度搖搖欲墜的秦國大廈。這,是章邯的人生巔峰。然後他遇到了項羽。

    一、鉅鹿之戰:

    章邯帶秦軍把趙國君臣圍困在鉅鹿,形勢危急,趙王歇派人向楚懷王及各路諸侯求援。楚懷王任用宋義為大將軍,率兵救趙。 然而宋義到達前線後,卻隔著漳河只作壁上觀,妄圖坐收漁翁之利。項羽知道,如果秦軍吃了趙國,必將更加強大,於是他果敢地殺了宋義,率領楚軍打了一場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一戰成名,而秦軍一敗塗地,名將王翦之孫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焚而死。

    二、趙高的威脅:

    章邯作為秦軍的主帥,此時尚有20萬大軍的實力,如果朝廷能夠舉全國之力予以支援,亦並非迴天無力,但是有一個跳樑小醜似的著名歷史人物,為大秦的滅亡注射了一支催命劑。他就是指鹿為馬的奸臣趙高。

    在章邯圍困趙國之時,秦國朝廷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趙高陷害丞相李斯,李斯被殺。這件事發生在那年冬天,而次年夏天,章邯被項羽打得節節敗退,秦二世派人訓誡他。章邯誠惶誠恐,派長史司馬欣向趙高請示彙報。卻受到趙高的冷遇和追殺。長史司馬欣抄小路逃回前線,勸章邯投降項羽:“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章邯當時是很迷茫,二世昏庸,奸臣弄權,他不知為誰而戰?他進退失據:進,打不過項羽;退,趙高絕不會放過他。降,是惟一活命的出路。

    但是,還有更大的坑在等著他。

    三、項羽殺降:

    章邯率領20萬秦軍降楚,本來還有些擔心不受項羽的待見,畢竟是章邯殺了項梁啊。還好,項羽並不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他很重視章邯和他的手下將士。但是,20萬秦軍卻私下裡密謀作亂,項羽得到情報後,當夜將20萬秦軍全部擊殺。這,這,這讓章邯情何以堪啊:一個元帥帶20萬大軍投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本已是恥辱之極,結果是自己得到重用,得享榮華富貴,追隨自己計程車兵卻被斬盡殺絕,有這麼打臉的嗎?這件事,令雍王章邯及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受到秦人的厭惡和憎恨,甚至敵視,這以後劉邦還定三秦那麼順利,可以說與章邯三人盡失民心,得不到秦朝百姓的配合,有極大的關係。

    四、戰神韓信:

    項羽封章邯等三人為三個秦王,其實是派他們防禦劉邦的捲土重來。而劉邦手下的名將韓信,用了一招”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打敗章邯,還定三秦。司馬欣和董翳降漢,章邯逃到廢丘,獨守孤城。劉邦久攻不破,後來採用韓信的計謀,水淹廢丘,章邯兵敗自殺。

    章邯之死,時也,命也?歷史的偶然裡暗含著必然,如果他從沒遇到項羽,也不曾遇到韓信,他完全有可能力挽狂瀾,延續大秦帝國的命脈,但是,他真的逃得出奸臣趙高的魔爪嗎?

    喜歡請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信用有信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