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給靈魂一點味道

    因為吳三桂先叛明,吳三桂為了證明自己的忠心親手處死了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後又造了大清的反,已經不是侍奉二主了。乾隆感覺吳三桂太過卑劣,且背叛了大清,不配進入《貳臣傳》,單獨給他和耿精忠李建泰、王輔臣等人建了個《逆臣傳》,可見要進入《貳臣傳》最少要忠於我大清的,雖說貳臣傳是為了鞭撻那些明朝降臣,乾隆認為只有逆臣才能符合吳三桂這種人,乾隆覺得把他放在《貳臣傳》裡都便宜了他,貳臣已經不能形容吳三桂這種人了。

  • 2 # 日慕鄉關

    《貳臣傳》,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編纂的,分甲乙兩編,共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餘人。

    經過百餘年的統治,清朝在中原早已站穩根基,物質文明建設告一段落,精神文明建設被擺上議事日程。乾隆認為有必要對明朝投降的大臣進行一次總結分析,以區別對待,目的在於弘揚愛國時代主旋律,打擊投降主義,進而緩解民族矛盾,最終把思想統一到忠君愛國上來。

    對此乾隆毫不諱言: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此實乃朕大中至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

    經過廣泛收集意見,加上專家評審,最終呈交皇帝稽核批准:孔有德、尚可喜、洪承疇、祖大壽、吳六奇、孫之獬、錢謙益、孫可望等一大批著名漢奸成功入選!(此處有鞭炮!)

    當然乾隆也留了一手,把貳臣傳分為甲乙兩部分,甲等是對滿清有大貢獻的人,縱然大節有虧,但瑕不掩瑜。乙等屬於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透過區分對待讓這些漢奸互相看不順眼,成功轉嫁矛盾。

    吳三桂同學是前明舊臣,投降滿清,按說符合入選標準的,據說在編纂之初,工作人員也是把吳三桂納入考察範圍的,但乾隆皇帝覺得無論是甲編還是乙編,對清朝都還算忠誠,而吳三桂投降以後再次反水,已經從貳臣進化為“三姓家奴”,不符合入圍條件。

    但乾隆也沒有放過吳三桂,額外出了一本《逆臣傳》,排名第一的就是吳三桂,除此以外還包括王輔臣、耿精忠、尚之信、鄭芝龍等名人!

    所以說:做漢奸是沒有好下場的!

  • 3 # 溫讀

    《貳臣傳》:乾隆時期編撰的一部官方史書傳記,其中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餘人。分為兩編,甲編為那些明朝舊臣,但是投降後清朝赤膽忠心,作為很多貢獻的人,比如過洪承疇(貳臣傳榜首),李永芳等人。而乙編則收錄的就是投降清朝後碌碌無為,甚至依舊有不臣之心的人,比如馮銓,龔鼎孳,錢謙益等人。

    其實一開始吳三桂是被《貳臣傳》乙編收錄的,但是乾隆感覺吳三桂太過卑劣,先是背叛了對他吳家恩重如山的明朝,而後又叛清朝,這種人,如果與那些對清朝赤膽忠心的明朝降臣放在一起,未免不妥。

    因此,乾隆單獨給他和耿精忠李建泰、還有鄭芝龍等人建了個《逆臣傳》,吳三桂高居榜首。

    可憐吳三桂為滿清立下汗馬功勞,殺死永曆帝作投名狀,都沒有保住平西王這個爵位,更是被康熙卸磨殺驢,不得以起兵造反,然後永生永世釘死在恥辱柱上,最後被乾隆收錄《逆臣傳》高居榜首。

    可憐吳三桂也算是一代英傑,最後竟然落的此般下場。

    隨手關注,祝幸福。

    以上。

  • 4 # 歷史風雲天下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叫做貳臣,即變節、不忠者,也就是在前朝做官又在新朝當任官職的人,當然這些人不可一概而就,畢竟有些時候大勢所趨,在高官厚祿面前,人終究是貪婪和感性的,但是也有不少人為了個人生死榮辱而背叛了對之有大恩的前朝,而轉為清朝開疆拓土,如李永芳、孔友德、洪承疇、祖大壽等。

    《貳臣傳》是乾隆41年而編纂的,畢竟是十全老人,武功上平定準噶爾,以及西藏大小和卓,威震周邊,同樣的文治上也是不能落人於後的,也應該是時候來加強和規劃一下思想建設,由此各種傳就出現了,如《忠臣傳》、《逆臣傳》等。

    上《貳臣傳》的人,總共有明末清初120多人,分為甲乙兩編,而甲代表的是對清王朝有大功勳的人,雖然他們背叛了前朝,可是其功績還是不可磨滅的,代表人物:孫之獬、洪承疇、張天福、祖大壽、李國英等,都是將屠刀轉向同胞,而為滿清立有赫赫功勳的人,值得誇耀,也要面對後世之人的諷刺,兩難啊。至於乙編就是投降滿清之後,卻沒有什麼作為,甚至有不臣之心的人,其實按照這麼一算,吳三桂不正是很符合乙編的條件嘛!

    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令得滿清統治一度岌岌可危,一度迅雷之勢,直指京城,朝廷震恐,如果不是因為其戰略原因,而其缺乏雄才,如果一鼓作氣打過長江,天下誰屬還真是未可知的事情,朝廷艱難抗戰8年,這令得滿清統治階層對其恨之入骨,所以作為“英明偉大”的乾隆皇帝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踐踏吳三桂的機會。

    《貳臣傳》的確是短暫的收錄了吳三桂,可是這還不足以彰顯吳三桂的可恨,以及其大逆不道,因此從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禮儀”出發,而將其列入了《逆臣傳》,還是位列榜首,看來乾隆對其還真是念念不忘,煞費苦心啊。

    其實要說到對前朝的背叛,對滿清的功勳,范文程、洪承疇比之吳三桂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特別是洪承疇,我都懶得再說了,世受聖恩,崇禎對其不薄,竟然背主求榮,還轉向同胞沾滿了無數的同族鮮血,當然吳三桂也是大漢奸,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而其名更是如雷貫耳,也算是其咎由自取吧!

  • 5 # 史論縱橫

    因為吳三桂直接上的《逆臣傳》,在乾隆看來,貳臣有點便宜吳三桂了。

    乾隆這個人標榜文治武功天下第二,(第一是他爺,他連他爸都不服),而且號稱十全老人,一生創作幾萬首詩,也算一個大溼人了,可見乾隆對文學藝術的喜愛。

    在說正題之前,先來說說乾隆哥的對古文物的“愛惜”,乾隆得到一個《富春山居圖》後(其實是贗品),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就在畫上又是作詩又是考證,自己寫的字的墨水比原來的作品都多,除此之外,乾隆哥還愛惜了一大批作品。

    就是這樣一個皇帝,登基之初就開始編纂《四庫全書》,其實名為編書,實為毀書,其負面作用,不亞於秦始皇焚書那啥。

    除此之外,乾隆還讓人編纂了《忠臣傳》《貳臣傳》《逆臣傳》。

    自古以來給忠臣做傳的很多,給逆臣做傳就少,關鍵乾隆還整了一個《貳臣傳》,貳臣傳是什麼呢?

    就是乾隆以“忠君”思想為標準,把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為貳臣,當然,乾隆在下令編纂貳臣傳的時候,也沒有一棒子全打死,有些表現好的,被編進了甲卷,像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祖大壽、洪承疇這樣的,清朝比較得意的,都編在這了。

    而那些清朝不得意的像左夢庚,孫可望,錢謙益等都被編入了乙卷,說白了,編進《貳臣傳》並不可怕,尤其是編入甲卷的,乾隆還親自為他們辯解,“遭際使艱,不能為其主臨危受命”。

    後來,乾隆覺得編貳臣還不夠,還要編逆臣,乾隆認為修國史是為了揚善除惡,為了讓人永遠記住這些逆臣,特意編纂逆臣傳,將這些犯上作亂的人統統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因此,這吳三桂當然是首當其衝了,作為逆臣之首了,當然,也說明當時的吳三桂對清軍的確造成了重創。

    乾隆希望透過編纂《忠臣傳》《貳臣傳》《逆臣傳》來樹立封建忠君思想,在後世的統治中,能夠讓臣子增加對清廷的忠誠度。

    乾隆1799年死,50年後的太平天國運動從廣西起步(三藩之亂也在廣西左右),一度控制長江以南絕大部分,幾乎和三藩之亂時,影響差不多大,說明乾隆的這套措施根本就不起到說明作用,如果你的統治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援,你再怎麼控制輿論也是沒有用的。

  • 6 # 穿越再現彼岸

    時代在變化,乾隆即位幾十年後,國家統一穩固。為了更好的保持統一穩固的王朝,乾隆皇帝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褒獎那些為了保護大明王朝而壯烈殉國的仁人志士,其目的是瓦解漢人對滿人的敵對意識,達成在滿族人統治下,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大統一思想。大統一的王朝需要忠貞不二的仁人志士來共同維護,拋棄了清朝建國初期對漢人抵抗著名人物的敵對意識。

    史可法、黃道周、劉宗周(對抗清軍)、孫承宗、盧象升(對抗李自成起義)等,凡是維護明朝陣亡的人士大都得到褒獎,乾隆給史可法上諡號忠正,南明給史可法諡號忠靖。乾隆皇帝還特別為史可法題詩如下:

    經文已識一篇篤,予諡仍留兩字芳。

    凡此無非勵臣節,監茲可不慎君綱。

    (史可法像)

    乾隆為何修編《貳臣傳》?

    1776年年底,清朝建國130多年了。乾隆下達詔令,修編《欽定國史貳臣表升傳》,簡稱《貳臣傳》。成語有“忠貞不二(貳)”,意思是指忠臣只忠心於一個王朝,不會忠心於第二個替代的王朝,貳臣則是指哪些明末清初的明朝臣子又追隨大清的那些人了。

    乾隆的詔書非常明確,直接點名了某些重要的明朝大臣投降清朝再做到大臣的那一批人(乾隆詔書部分內容):

    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如洪承疇以經略表師,俘擒投順;祖大壽以鎮將懼禍,帶城來投。及定鼎時,若馮銓、王鐸、宋權、金之俊、黨崇雅等,在明俱曾躋顯鐵,入本朝仍忝為閣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夢庚、田雄等,不可勝數。

    有清朝入關之前就投效大清的洪承疇、祖大壽,入關之後有馮銓、王鐸、宋權、金之俊、黨崇雅等。很多在清朝入關後擔任高官的原明朝官員幾乎一個不拉全部羅列其中,乾隆對他們一點都不客氣。因為他們的德行有虧,追隨了兩個朝代的皇帝,並不是忠心不二。(洪承疇像,他沒想到自己成了貳臣)

    1778年,乾隆對《貳臣傳》再次進行修編,將貳臣分成甲乙兩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對清朝忠心不二,屢建功勳者,列為甲等;在清朝毫無建樹者,列為乙等。將貳臣進行區別對待,也是那些投降清朝有功勳的人的一種褒獎。

    《貳臣傳》甲等人員有:

    李永芳,尚可喜,洪承疇,祖大壽,吳六奇......。

    《貳臣傳》乙等有:

    劉良佐,孫之獬,周亮工,錢謙益,駱養性,陳之龍,孫可望......。

    合計共有157人,這些人都是乾隆皇帝親自審查,分編為甲乙等級的。列為甲等投降清朝的明朝舊臣,忠心清朝,沒想到百年後成為“貳臣”!至於列為乙等的如錢謙益、孫之獬等人,清政府始終看不起他們,他們大多是明朝的“黨人”。

    為何吳三桂等人沒有被編入《貳臣傳》?

    吳三桂投降清朝,建立功勳,但最後反叛了清朝,他連進入《貳臣傳》的資格都沒有。乾隆皇帝標新立異,於1783年10月25日下詔,按照《貳臣傳》的體例編寫《逆臣傳》。

    吳三桂為明臣,投降清朝再次反叛,兩朝都是逆臣,乾隆皇帝的詔書稱:

    至於叛逆諸臣,如吳三桂等,也應明正罪狀,另立一門,以昭斧鉞之嚴。

    在《逆臣傳》中,乾隆皇帝劃了一個界限,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前所有叛逆的大臣都列入其中,有滿漢大臣、蒙古王公等等,具體名單如下:

    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芝龍......。

    這裡面的絕大多數是三藩之亂追隨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當時的清朝大臣,合計41人。

    乾隆別出心裁在《國史》中分列《貳臣傳》,分甲乙等級,列《逆臣傳》以區分忠奸,這是其他王朝所沒有的!

  • 7 # 太極小書蟲

    首先先要說明一下什麼是《貳臣傳》。

    《貳臣傳》,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編纂的,附錄於《清史列傳》卷78、79兩卷中,共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餘人。“貳臣”指的是那些在明末清初降清的明朝官員。本來拿著明朝皇帝給的工資卻不好好幹活沒能站好最後一班崗,最後卻投降了明朝的敵人“我大清”。雖然,這些人對“我大清”是有貢獻的,但瑕不掩瑜,他們從忠君的角度來說有道德瑕疵,從職業生涯的角度來說是有職業汙點的。所以,乾隆皇帝一出於收買人心,二出於忠君思想的政宣需求,所以下旨編撰了這套書。這套書分甲編和乙編。進甲編還好點,乾隆皇帝還是承認這幫“帶路黨”對“我大清”是有貢獻的,只是在道德上要旗幟鮮明的譴責一下,免得以後“我大清”也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有人立場不堅定。進入乙編的就慘了,乾隆皇帝認為這幫人既無品又無能,投降過來也沒啥大用場,光拿工資不幹活,混吃等死。

    而吳三桂對滿清無關肯定是“居功至偉”的,但為啥沒編進這套書呢?因為乾隆認為吳三桂更不是東西,不僅叛明降清,還叛清自立。這種貨色怎麼能用“貳臣”來評價呢,根本就是“逆臣”,所以又下旨出了《貳臣傳》升級版——《逆臣傳》,吳三桂排在第一位。《逆臣傳》中收錄了41名人物,幾乎全是吳三桂、耿精忠這樣的“降而復叛”者。在乾隆皇帝看來,投降一次的“貳臣”已很不堪,“降而復叛”的人自然更是大逆不道了。

  • 8 # 種花家孤寡老人

    乾隆在閒著沒事幹得時候,就喜歡縱論古今,他在位時,清朝江山穩固,需要提倡忠義,《貳臣傳》就是在這麼個背景下出來的。

    《貳臣傳》裡面都是前明官員,後來又在清朝為臣的著名人物,吳三桂在明朝爵位做到了平西伯,在清朝是平西王,本來應該是在《貳臣傳》里名列前茅的,可有兩個原因讓他沒進去。

    第一:沒有吳三桂,清朝就不可能入關爭天下,這個是公認的,他獻出的山海關從地理上把清軍牢牢的擋在關外,清朝在崇禎朝的每次入關都得繞幾千里路。

    如果吳三桂不獻關,清軍要進來還得繞道,基於後援的壓力,即使擊敗李自成,也待不久,就和以前的幾次入關一樣,只能搶完就跑,所以吳三桂對清朝入關是有定鼎之功的。

    有這麼個大功擺在這,清朝無法否定吳三桂,吳三桂是貳臣的話,清朝入關就不是那麼名正言順了,畢竟當初清朝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口號進來的,吳三桂也是以這個理由獻關的。

    第二:吳三桂在康熙年間反清了,他反清之後,就不能再認定是對清朝忠心的臣子了,叛明歸清,反清建周,嚴格來說就是三姓家奴,《貳臣傳》格局太小,哪夠他老人家混的。

    如果吳三桂不反清,乾隆也不大可能把他定為貳臣,就是因為吳三桂對清朝的貢獻太特殊,無法否定,好在吳三桂後來又造反,這樣就可以貶一貶,最終是把他寫進了《逆臣傳》,比《貳臣傳》要高一個檔次。

  • 9 # 風光藝境

    貳臣,古時指的是前朝的官員歸降後一朝代,而又擔任官職服務於新朝的人。清國史館所編輯的《貳臣傳》與中華書局排印本《清史列傳•貳臣傳》記載的是明朝降清的文臣武將,約有一百二十餘人,如洪承疇、孔有德、尚可喜等叛明降清者皆名列其上。

    逆臣,古時指的是背叛並武力對抗朝廷的犯上作亂的文武大臣。這些人是朝廷的叛逆,是十惡不赦的亂臣賊子。

    作為明朝的總兵官、平西伯的吳三桂,降清仕清,封平西王,官拜平西大將軍等要職,屬於貳臣範疇。後來(1673年)他又起兵反清,發動“三藩之亂”,自號周王,稱天下都招討大元帥,兵鋒及於江南九省。1678年三月,吳三桂于衡州稱帝,更是同康熙帝分庭抗禮,這些行為便是標準的逆臣。故吳三桂沒有資格列入《貳臣傳》,而是被編入性質更為惡劣的《逆臣傳》。

  • 10 # 歷史不退貨

    時間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早已承平日久,在乾隆的統治下滿漢民族矛盾也不再那麼尖銳,此時乾隆打算編撰一本旨在“鼓勵忠貞”、“讚美臣節”的書,哪怕是那些曾經與清朝對抗的袁崇煥,在乾隆年間依然得到褒獎(讚美一個死人對清朝不會有影響,反倒能收攏漢族士子的心,當然其核心希望那些臣子能像袁崇煥一樣忠於大清)。

    再看《貳臣轉》的全名為《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名義上是“罵”,實則為“表”。表的是大清皇帝順天應人,明察秋毫。《貳臣轉》一共有甲、乙兩編,甲編是那些對清朝有功者,比如洪承疇,雖然是貳臣,那是因為皇朝皇帝“昏庸”;乙編則是投降清朝以後毫無建樹之人,比如馮銓、錢謙益等,他們在明朝就是奸佞之人,到了清朝也毫無建樹,這種人是被乾隆批判的!

    總之,《貳臣傳》其目的是為了鞏固清朝統治,名義上是“罵”,實則上以有褒獎的含義。再說吳三桂,先叛明,後叛清,他已經不算是貳臣,而是“三姓家奴”,在乾隆四十八年被編入《逆臣傳》!如果說《貳臣轉》多少有些隱晦,那麼逆臣就是撕破臉開罵了,可見清朝統治者對吳三桂有多麼痛恨!

  • 11 # 滄海拾遺錄

    作為明末清初險些幾度改寫歷史的重要人物,吳三桂當然有資格在清朝時期修定的《明史》中佔有一席之地。作為背叛明朝的降臣,吳三桂之所以沒有被列入《貳臣傳》,並不是因為清朝帝王寬宏大量,主要是因為乾隆皇帝認為,像吳三桂這樣反覆無常的叛將,將其列入《貳臣傳》便宜了他,不足以宣洩對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的憤怒,也不足以起到鞭撻對手警示後來人的作用。因此,吳三桂雖然沒有被列入《貳臣傳》,但是卻被列入批判意味更重的《逆臣傳》,乾隆皇帝此舉可謂是煞費苦心。

    《貳臣傳》的由來和選擇標準

    應該說,官修史書往往會帶有政治考量,對不符合政治判別標準的人物,在後世所修的官方史書中,往往用春秋筆法,褒貶不一。《貳臣傳》就是這樣的例子。在清朝入關後,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清朝政府組織人員修定《明史》,這部官史斷斷續續休到了乾隆年間,此時滿清入關有上百年了。

    作為封建帝王,乾隆皇帝很重視文化建設,很希望用修史的方式鞏固皇權,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正式提出編纂《貳臣傳》,分甲乙兩編,共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餘人,附錄於《明史》列傳第78和79卷。乾隆帝以忠君為標準,在上諭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為“貳臣”。這其中又分為兩種情況:對清朝赤膽忠心,積有功勳,如李永芳,洪承疇,祖大壽等二是毫無建樹,甚至惡意反對滿清。如馮銓,錢謙益等人。因此,乾隆要求對貳臣們區分對待, 將前一種人編入甲編,後一種人編人乙編。

    《逆臣傳》的入圍

    很顯然,吳三桂雖反覆背叛,但不符合貳臣傳的入選標準,因為吳三桂先叛明,又背叛李自成,再背叛清朝,可不止有二心,把他列為貳臣太便宜了他,把他列入普通列傳又心有不甘,不給吳三桂立傳又不符合明史的編撰目的。 於是,乾隆皇帝考慮了一番,在乾隆四十八年要求參照《貳臣傳》前例,編撰《逆臣傳》,其目的就是為了嚴厲批判降清後又叛清的文臣武將,“至於叛逆諸臣,如吳三桂等,也應明正罪狀,另立一門,以昭斧鉞之嚴。”,第一個入選的就是吳三桂。其它還有耿精忠等人。在滿清統治者看來,投降一次成為貳臣,就已經人品很差了,“降而復叛”更是罪不容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豆沙冰棒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