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安中浪
-
2 # 糖糖的五千年
原因很簡單,因為有以下二點:
1.商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國內外怕他恨他的人太多! 尤其是,秦孝公曾經有意禪讓給他,讓商鞅當秦王!
2.公子虔代表的舊世族,仇恨商鞅,隨時會叛亂! 這時候年輕的惠文王一招完成雙殺! 按照公子虔的舉報,逼反商鞅,處死商鞅!追究公子虔的誣告責任,徹底清算反對舊世族,繼續變法,繼續富國強兵!
具體說下: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觸動了秦國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尤其貴族階層。當時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孫賈和贏虔就是其中之一。贏虔除了是太子贏駟的老師之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秦孝公的兄長。
商鞅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考慮到太子尚未成年,所以按法令處理了他的監護人,即他的兩個老師公孫賈和嬴虔。商鞅的解釋是:“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為了推行其變法也真是拼了。於是公孫賈被處以黥刑,也就是在臉上刺字並塗上墨。而嬴虔也捱了板子!而在商鞅新法實施四年以後,公子虔又因觸犯新法,結果被判處劓刑,也就是把鼻子給割了。
雖然這一系列舉動讓商鞅名聲大噪,也樹立起了自身以及法度的威嚴,但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俗話講,打狗還得看主人。商鞅對太子老師公孫賈和贏虔的懲罰,疼在他二人身上,但也傷在了太子的心上,打的是他太子贏駟的小臉。果不其然,在公元前338年贏駟登基成為了秦國第一王——秦惠王以後,仍然對當年被“打臉”之事耿耿於懷。這便是商鞅殺身之禍的原因之一。
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打破傳統,去除貴族勢力,為君主回收權力,為秦官僚階級匯入新鮮血液,激勵人民耕戰,立功,升爵位,得土地,極大程度提高了秦國的生產力和戰爭能力。在變法基本成功以後,舊貴族嗓門依然很大,但權力幾乎被架空,商鞅以及他的變法團隊就成最後的權力集團,也就成了君王集權的阻礙,也是變法最後的墊腳石。從這個角度看,商鞅還是死在了自己手裡,革命革到自己頭上,才是真正的,偉大的革命。這是最核心的原因。
總之一句話,功高震主,這樣說應該也沒錯!
-
3 # 烏斯渾濤聲
因為惠文王要平衡關係,鞏固統治。
一 、樹立威信。商鞅變法,秦國地位驟然升高。朝廷官員和部隊將領都支援商鞅,他在秦國的地位和權利太大了,威脅也太大了,惠文王要讓大家知道誰才是秦國的主人,必須處死商鞅。
二 、平衡勢力。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商鞅變法嚴重觸犯了秦國老貴族的利益,傳統勢力被改革派嚴重打壓,所以惠文王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讓一家獨大,除掉商鞅,保守派就會導向惠文王,改革派也會實力大減,兩派旗鼓相當,惠文王漁翁得利。
三 、個人恩怨。惠文王當太子時,封地納貢被調包,他遷怒於百姓,造成民變。而商鞅變法要求天子犯法於庶民同罪,惠文王被判處流徒之刑,他倆結下了樑子。
-
4 # 雙林居士
商鞍(前390年-前338年)
商鞅是衛國公室之後裔,源出姬姓,因此又被稱為衛鞅。到了商鞅這一代,由於是旁系子孫,家庭已經破落了,流落到異國,給魏國相國公叔痤當門客。此人不甘心久處人下,少年時刻苦向學,史稱其“好刑名之學”。
自從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就開始了真正的強大,可秦孝公一死,繼位的秦惠文王就迫不及待的殺掉了商鞅。商鞅的死,從表面上看起來是秦惠文王報私仇或者是維護統治的需要,可要是我們好好的看一下商鞅做過的那些事,就會發現,其實他早就給自己挖好了墳墓。
其在秦執政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六國之上,公元前前340年,商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商鞅在魏國時的朋友,商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顧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商鞅在會談後生擒魏將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頒佈嚴厲而明確的法律;獎勵軍功;鼓勵農桑;推廣郡縣制。其中有一項內容對後世影響極壞,即“告奸”,鼓勵民間相互告密,告密者可獲得官府獎賞,而知情不報者則連坐。另一些內容則得罪了秦國的既得利益集團,將他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他用法律剝奪了舊貴族的特權,如以軍功而不是以出身定爵位,敢拿貴族開刀。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五個月後,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君繼位。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文君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於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況且君上您與商鞅有仇,願君上早下決斷。”公子虔等人也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於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至邊關,晚上想住宿旅店,因未帶身份證件,店主不知道是商鞅本人,害怕新法連坐而不敢留宿。商鞅感嘆到:“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
商鞅帶領親屬及手下隨從逃亡至魏國,魏將穰疵怨恨商鞅用欺騙的手段俘虜公子卬、擊敗魏軍,將其驅逐回秦國。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地,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商鞅死後,他所推行的新法並沒有被廢除,而是一直影響著秦國乃至以後的秦朝。
-
5 # 淡墨青史
秦孝公死後,商鞅最大的保護傘沒了,大秦的宗室貴族對其更是恨之入骨,此時新階級(商鞅)和舊貴族(公子虔)矛盾達到了極點。而此時的秦惠文王十九歲繼位,面對這場危機,如果處理不好,那麼老秦人這幾百年的流血奮鬥將付諸東流。因此他的心情複雜,迫於大局著想不得不以犧牲商鞅來穩定局勢,同時也可以做到殺商鞅而不廢法律這一結果。
商君變法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縱橫紛亂,要想強國必須實施變法,但變法的路上荊棘叢生,一不小心就會死無葬身之地、屍骨無存,前有吳起、後有商鞅,這些都足以證明。
分封制、世襲制這些制度在歷史的長河中養起了多少腐朽的貴族,因此變法就要改變社會形態,舊貴族的地位將不保。而商鞅變法卻極大的觸及了他們的利益:
《墾草令》: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一次變法就使得貴族從養尊處優的地位變成百姓一樣需要勞作、需要建功立業方能保住自己的地方。
第二次變法: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 、推行縣制、初為賦 、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這次變法極大的削弱了貴族的權力,並以重重的刑罰來約束和限制一切人員。
綜上大秦的宗室貴族對商鞅的仇恨入骨。
秦惠文王的心態和舉措秦惠文王嬴駟的成就不亞於秦穆公、秦孝公,因為他是大秦的第一位帝王,野心和能力自然不低,怎麼會公報私仇呢?
秦孝公一死,舊貴族就以公子虔為首以“謀反罪”要捕殺商鞅,嬴駟不傻,但他卻同意了,這是為何呢?
因為此時的商鞅早已經積怨太深了,舉國上下無不畏懼痛恨商鞅,嬴駟也才十九歲,繼位初期根基不穩,為了順從大局才同意施加在商鞅身上這莫須有的罪名,逼其而反,最終被車裂!
秦惠文王此時的心態是比較複雜的,因為他要在貴族之間進行周旋,怎麼樣才能做到殺商鞅而不廢法律。至於為什麼要殺商鞅,因為商鞅已經沒有用處了,他的變法早已經深入民心,所以說殺他來洩憤是最好不過!
-
6 # 綠色安陽
秦惠文王出於以下心態,處死了商鞅:
1、忌憚商鞅的權威
商鞅變法始於秦孝公,秦國在商鞅的謀劃下很快發展起來了,巨大的成功給商鞅帶來了很大的權力和威信,因此當秦孝公死後,他的兒子秦惠文王一繼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商鞅的權威對皇位的直接威脅,因此搬掉這塊大石頭是新皇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2、向貴族妥協
商鞅在變法過程中法令極其嚴酷,不管是百姓,還是貴族,反對其變法的一律嚴懲,甚至連阻撓變法的太子,雖然給了面子,但是把太子的兩個老師一個割鼻,一個砍足。商鞅對待太子都是如此霸道,對待其他貴族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
7 # 平凡人讀史記
秦惠文王處死商鞅,不是恨他的變法,而是恨他這個人。所以,秦惠文王只殺其人,仍用其法。從當時形勢分析,殺商鞅主要出於以下三點:
1、安撫舊士族,穩定新位
商鞅變法嚴重打擊了秦國舊士族的勢力,削弱了他們的權力,剝奪了他們的利益,舊士族對其恨之入骨。自商鞅實行變法以來,保守派與變法派的爭鬥從來就沒有休止過。
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舊士族勢力,為了奪回昔日的權勢和利益,一心想滅變法,讓秦國改回舊法。同時,被商鞅處罰過的秦公子嬴虔(秦惠文王伯父)也出來聯合舊士族,要求處死商鞅。
嬴駟剛剛即位,為了安撫舊士族,維護王位的穩定,只能先殺商鞅。
2、做儲君時結下的恩怨
秦惠文王做太子時,由於受到了甘龍的誘導,違法秦國新法犯了錯,差一點引起民變。但是嬴駟作為儲君,商鞅無法處罰他,既不能刺面,割鼻,更不能砍手腳。
於是,商鞅為了平息民變,也為了維護新法權威,只能處罰了太子的老師,一個是太傅嬴虔(秦孝公異母哥哥),一個是公孫賈,前者入獄,後者被刺面。
然而後來,嬴駟再次犯法,商鞅只得再次處罰太傅,將嬴虔割鼻,秦孝公也將太子流放民間,以做處罰。
從此,嬴虔、嬴駟兩伯侄對商鞅恨之入骨。嬴虔八年隱居,嬴駟流落民間多年,吃盡世間疾苦,才得以迴歸秦都。
3、打壓權臣,防止新貴再次產生
隨著變法的成功,秦孝公賦予商鞅的權力太大了。做過秦國的大良造、左庶長,後來戰勝魏國,收取河西之地,秦孝公封地十五割城邑,封其為“商君”。
秦孝公生前對商鞅言聽計從,一心一意支援他實行變法,不惜打擊秦國各方勢力。然而,變法獲得極大成功的時候,變法派的大小官員,逐漸也成了秦國的新貴族。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嬴駟即位之後,防止變法派太強大,擔心起左右朝政。
於是,趁著嬴虔職責商鞅謀反,藉機將商鞅殺掉。
正史記載,商鞅逃亡後,回到封地,集結部隊,攻打鄭縣,兵敗後被殺,屍體被運回咸陽車裂。
秦惠文王作為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其志向和雄才不亞於其父,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三年後,卻公然對舊士族霸氣地宣佈:商君之法,乃富國強兵之法,秦國以後仍用商君之法。
-
8 # 小馬紮上聽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覺得說的對可以關注。
秦朝能夠迅速崛起,離不開商鞅變法,這場效率型改革在秦國獲得了迅速的成功。秦孝公與商鞅君臣相得,留下美談,然而當秦孝公死後,兒子秦惠文王即位,他的做法相當分裂:一方面,繼承商鞅之法;另一方面,又將總設計師商鞅五馬分屍。他為什麼這個這麼做呢?
一、外在的原因:報當年的私仇報私仇,這是比較公開的說法,那麼秦惠文王與商鞅有什麼私仇呢?還得回到惠文王當太子的時候,那時候惠文王還叫嬴駟。
正當商鞅變法如火如荼之時,正當守舊勢力做勢猛撲之時,太子嬴駟(後開的惠文王)犯法了。犯得什麼法史書上沒說,不過《大秦帝國》這個歷史小說上給了一個比較合理的猜測:說太子嬴駟的封地已經撤銷,然而嬴駟卻依然縱容自己手下在自己封地收租。這是一種表態:我不同意新法——當然這時的太子,毫無政治經驗,年少輕狂,很容易被人左右。
所有守舊大臣都在盯著這件事。你商鞅不是說一視同仁嗎,不是說要保護新法嗎?太子反對,你怎麼辦?假如你不處罰太子,那麼新法就成了擺設,守舊貴族便會乘勢而起,理直氣壯的廢掉新法。
商鞅自然知道其中關節,於是他決定處罰太子,只不過太子是國家的繼承人,於是真正處罰的是太子的老師嬴虔,把嬴虔的鼻子割掉了——這是對太子的奇恥大辱。
掌權之後的太子,變成了王,有了政治經驗,他當然知道新法對於國家的好處(搶回了河西),但仇恨不得不報,於是必須殺死商鞅立威。
但這不是根本原因。
二、為推行新法,和貴族做出適當妥協,只殺掉變法者商鞅變法,廢除分封,觸犯了老貴族的利益,老貴族一直時刻準備著反撲。當年秦孝公在位的時候,還能治住他們,但現在新上任的嬴駟可以嗎?試想一下,估計嬴駟也再打鼓——誰還沒個第一次啊!
剛剛即位的嬴駟,為了得到老貴族的支援,只得做出來適當的妥協,那就是殺掉商鞅。這樣來平息他們的怨恨,以便繼續推行變法。
這一點,其實也只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層原因,就是嬴駟想要露出自己的牙齒!
三、爭權,爭權:必須幹掉上一個被神化的大人物商鞅變法的意義實在太大了,要說在變法的過程中,商鞅沒有自己的班底相信誰也不會相信。還記得後來當商鞅逃亡之時住店,旅店的主人怎麼說的:『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看到沒,普通老百姓說的是『商君之法』,而不是『大秦之法』,商鞅個人的魅力已經到了何等地步,不言而知。
如果讓商鞅擋在秦惠文王面前,所有的光芒都被他搶走了,自己這個新國君如何自處?所以必須殺掉。
說了這麼多,其實大家大體上了解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其實,還有一點,性格決定命運。
四、性格決定命運:說說惠文王秦惠文王嬴駟,是一個活在父親與商鞅陰影下的少年,他遭逢了一個歷史未有之大變故:上千年分封制度廢除了,上千年的井田被廢除了。面對變局,他會是什麼感覺呢,可能正如現在八零後末期出生的那些孩子一樣:獨生子女來了,工作不包分配了,不給分福利房了……都他媽讓我們趕上了。我們普通人無法改變命運,但他可以,他是國君。可是當他回首四顧之時,他才發現,貴為國君,他什麼也改變不了,因為這是大勢所趨。
苦悶久了,就必須找到發洩口——商鞅就是你了。
從惠文王以後的日子裡,我們也看到了他狠辣的一面。他稱王了,他成為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沒錯,我嬴駟就是要超越父親與商鞅!
這種內心是一顆種子,發芽之時商鞅非死不可。
最後這一點是我的猜測,只是想獻給那些也曾想過超越父輩、無畏無懼,到最後卻發現無能為力的孩子們。從這點說,我們都是那個無奈的嬴駟。
-
9 # 胡楊侃大山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秦獻公之子,秦王朝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啟用商鞅,實行變法,是秦王朝走向強大並統一華夏的根本。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在位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也是秦王朝一代明君。
商鞅又名公孫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衛國頓丘人,衛國國君後代。公元前359年開始輔佐秦孝公,實行變法。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這樣看來三人都是一代人傑,為什麼商鞅為秦王朝立下這麼大的功勞,卻還是被秦惠文王逼死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商鞅功勞太大,正所謂“功高不賞”。商鞅當時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可以說對秦國實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不亞於一次革命。在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在軍事上,更是統率秦軍收復了被魏國佔據近80年的河西之地。正因為功勞太高所以被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到秦惠文王繼位時,商鞅在秦國擁有了極高的威信,再加上他全方位的才能,因此其時已經對秦惠文王的王位構成了嚴重威脅,秦惠文王不得不消除這種威脅!
2,商鞅之前就已經嚴重得罪過秦惠文王了。史載“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大白話:開始實行變法,人們都不習慣,實行不下去。商鞅認為,要想實行變法須從上層開始,太子剛好也犯法了,按法應當割鼻刺臉,但太子將來要當國君,就把他的兩個老師,一個割鼻,一個刺臉。於是這之後秦國大治,人人守法。有了這件事,秦惠文王上位後也想報復一下。
3,商鞅變法觸犯了秦國舊貴族的利益。舊貴族在變法前,無論有無才德功勞,都可以世享榮華富貴,變法後,再想富貴,一要軍功,二要生產。簡單說,無功不封祿。因此這些舊貴族也是恨商鞅之入骨。秦惠文王剛繼位,為了拉攏這些舊貴族,也只好把商鞅做犧牲品。
秦惠文王在逼死商鞅後,卻並沒有廢除已經實行的變法,這就說明他並不反對變法自強,只是想清除商鞅個人,這也可以從另一方面證明秦惠文王不愧為一代秦國明君。而商鞅卻死於只知建功立業,不懂如何自保上。
-
10 # 沒有跨不過溝
“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這個評價是切合實際的,商鞅的變法使秦國的實力迅速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商鞅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改革家,自古以來備受歷代變革者所推崇。宋代王安石也是改革家,曾賦詩:
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但作為個人而言,商鞅又是悲慘的,因為秦孝公死後,繼任者秦惠王聽取了商鞅謀反的讒言,竟讓車裂了千古功臣商鞅。車裂商鞅的影檢視片
作為秦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為何要車裂商鞅?難道僅僅是為了公報私仇?還是說真的怕商鞅推翻自己當秦王?自古帝王最無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殺死了商鞅。秦惠王劇照
一、為了權利;
商業變法最先觸動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一力主張變法,商鞅受到君主的支援,把朝堂大臣的反對從不看在眼裡。秦惠王即位後,第一個對手就是手握重權的商鞅。從當時情況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在廣大的秦國群眾建立了崇高的威信,秦惠王和商鞅他們同時擁有巨大的權利,而君主治下象徵只能是一人。如何消除商鞅的影響力、樹立新君的絕對權利是秦惠王的頭等大事!對此,秦惠王順水推舟,借用舊貴族公子虔對商鞅的怨恨,打擊誣陷直至除掉了商鞅。
秦惠王在除掉商鞅後,以商鞅造反查無證實,純屬誣陷為由,順手除掉了公子虔和公孫賈及其大量的舊貴族。除去商鞅與舊貴族,秦惠王完美的掌握了秦國大權。
二、民眾苦法久已,需要宣洩口;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時期刑法嚴苛,使全國上下對新法畏懼,對商鞅即怨恨又崇信。商鞅的變法雖然使秦國日益強盛,但從貴族到百姓都是怨聲載道!貴族失去了原有的權勢與地位;百姓,很大一部分男丁被徵召入伍,造成了無數家庭的妻離子散!
秦惠王作為秦國君主,必須保證國家的安穩,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透過十幾年的變法,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商鞅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像商鞅這種人,秦國不用,也必然是不會讓別國來用的;那麼只能殺掉商鞅,即能給民眾一個交代,以平民憤,又能不讓其它國家所用。所謂的“謀反”只是藉口,秦惠王需要一個“替罪羊”,而商鞅就是最好的宣洩口,可以獲得國內貴族與民眾的支援,可謂是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
商鞅被車裂後,百姓爭啖其肉,屍骨無存,秦國上下載歌載舞。秦惠王為了自己的權勢,以利己,殺了商鞅,自古帝王多無情,“狡兔死,走狗烹”這就是帝王心術。
回覆列表
秦惠文王贏駟,是秦孝公的兒子。他在位期間,仍實行商鞅的變法政策,但是卻不得不殺了商鞅。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秦惠文王的父親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在秦國推行新法,屬於法家的法治派。秦惠文王少年為太子時,曾經受惡人的蠱惑,誤以為封地裡的村民繳納的糧食不合標準,一怒之下,殺害了一些村民,根據秦法,由於太子還未成年,商鞅處置了太子傅,即:贏虔,割掉了他的鼻子。贏駟被流放。這是結怨的開始,但是不是主要原因。
電視劇中的商鞅
2、秦孝公死後,贏虔復出,為了報復商鞅,讓贏駟殺掉商鞅,但是贏虔擁護秦國新法,根據秦史研究者的推測,贏虔認為,商鞅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應該殺掉。
電視劇中的秦惠文王贏駟
3、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老氏族,在秦法的限制下,一直想殺掉商鞅,並且勾連義渠。秦惠文王為了朝局,只能被迫殺了商鞅,然後再處置老氏族,這樣還能堅持秦國新法。
綜合這些因素,秦惠文王殺掉商鞅是迫於無奈,或許內心是很痛苦的,畢竟,商鞅變法讓秦國實力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