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柄微曲,首端曲起作橢圓形、花形、雲頭形、靈芝形等,一般作為饋贈、玩賞之物。清代如意尤為盛行。
如意是由古代的搔癢杖演變而來的,因為騷癢時能恰如人意,故名“如意”。早在晉代如意就產生了。《晉書·王敦傳》:“每酒後,輒詠魏武帝樂府歌,以如意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世說新語·汰侈》記載,晉時豐愷以珊瑚樹示石崇,崇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向壁懸如意,當窗閱角巾。”由此可知,當時如意還作為一種用具使用。
最初的如意柄端作手指形,以示手所不及,撓之可如意;也有作“心”字形者。“如意表人心意”,這種功用為世人逐漸接受且日益深入人心。因其形狀頗似靈芝,而靈芝是祥瑞的仙草,福壽的象徵,所以歷代如意多仿靈芝形狀。至宋代,如意已成為吉祥物。宋人《果老仙蹤圖》中,有如意執於仙女手中的畫面。而到了清代,它更成了一種極為貴重的禮物,每逢吉慶佳日,王公大臣們以如意作為禮物互贈;皇帝選妃以如意作定情之物;皇帝皇后常以如意賜大臣,祝其事事如意,歲歲如意,吉祥如意。日常起居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如意。
如意質地有金、銀、銅、玉、瓷、珊瑚、犀角、竹根、紫檀等。大者長達1米,小者只有3釐米左右。有的如意是用一塊材料製成的,也有的是用木料或金屬製成,而在其頭尾或柄中間鑲上玉或寶石,做成二鑲、三鑲或五鑲如意。如意多雕琢紋飾,多姿多彩,斑斕華貴。如雕飾鳳凰、鴛鴦、鹿、蝙蝠等,分別寓意大吉大利、夫妻恩愛、功名利祿、洪福齊天等;如雕飾石榴、佛手、牡丹、月季等,寓意多子多福、寶貴在握、雍容華貴、青春常在等。
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中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中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裡皇上、后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如意的品類有琺琅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
如意,柄微曲,首端曲起作橢圓形、花形、雲頭形、靈芝形等,一般作為饋贈、玩賞之物。清代如意尤為盛行。
如意是由古代的搔癢杖演變而來的,因為騷癢時能恰如人意,故名“如意”。早在晉代如意就產生了。《晉書·王敦傳》:“每酒後,輒詠魏武帝樂府歌,以如意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世說新語·汰侈》記載,晉時豐愷以珊瑚樹示石崇,崇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向壁懸如意,當窗閱角巾。”由此可知,當時如意還作為一種用具使用。
最初的如意柄端作手指形,以示手所不及,撓之可如意;也有作“心”字形者。“如意表人心意”,這種功用為世人逐漸接受且日益深入人心。因其形狀頗似靈芝,而靈芝是祥瑞的仙草,福壽的象徵,所以歷代如意多仿靈芝形狀。至宋代,如意已成為吉祥物。宋人《果老仙蹤圖》中,有如意執於仙女手中的畫面。而到了清代,它更成了一種極為貴重的禮物,每逢吉慶佳日,王公大臣們以如意作為禮物互贈;皇帝選妃以如意作定情之物;皇帝皇后常以如意賜大臣,祝其事事如意,歲歲如意,吉祥如意。日常起居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如意。
如意質地有金、銀、銅、玉、瓷、珊瑚、犀角、竹根、紫檀等。大者長達1米,小者只有3釐米左右。有的如意是用一塊材料製成的,也有的是用木料或金屬製成,而在其頭尾或柄中間鑲上玉或寶石,做成二鑲、三鑲或五鑲如意。如意多雕琢紋飾,多姿多彩,斑斕華貴。如雕飾鳳凰、鴛鴦、鹿、蝙蝠等,分別寓意大吉大利、夫妻恩愛、功名利祿、洪福齊天等;如雕飾石榴、佛手、牡丹、月季等,寓意多子多福、寶貴在握、雍容華貴、青春常在等。
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中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中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裡皇上、后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如意的品類有琺琅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