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明朝的開國功臣是歷史上最慘的一屆,沒有之一!

    明朝開國功臣的代表是開國六公: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繼承的常遇春爵位)、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後來還陸續封了涼國公藍玉、信國公湯和、潁國公傅友德等等。

    哪些是善終的我放到最後,先來說說朱元璋為什麼要濫殺功臣,哪些國公死得最悽慘。

    是什麼原因促成朱元璋濫殺功臣?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出身農民,從小被地主和官府等權貴階層壓迫,恨透了他們,也養成了嫉惡如仇的性格;

    第二:當了和尚到處雲遊討飯,受盡世人的冷嘲熱諷,感受到世態炎涼,讓他變得生性淡薄;

    第三:從農民變成皇帝,他滿腦子想的是如何保住現在的一切,所有能威脅他的人都會被無情剷除,這是主要原因。

    死得非常悽慘的有南韓公李善長、涼國公藍玉、潁國公傅友德,一個比一個慘。

    南韓公李善長,開國六公之首,被朱元璋譽為自己的“蕭何”。他很有能力,幫助朱元璋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架構,但是他有一個毛病——“鄉情味太重”!在朝堂之上喜歡任用自己的老鄉淮西人,再加上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將多是淮西人,如淮西二十四將,兩者一結合就在朝堂之上形成了橫跨軍政兩界的“淮西集團”,他們黨同伐異搞垮了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完全把持了朝政,特別是李善長致仕之後,他的女婿胡惟庸做了獨相,愈發不可收拾,屢屢“幫”朱元璋做決定,比如說秋決勾選,這是生殺大權,只有皇帝才有,結果胡惟庸就敢不上報擅自勾決。這些已經觸碰到朱元璋的底線,於是在洪武十三年,一場轟轟烈烈的“胡惟庸案”爆發,胡惟庸一黨被屠戮殆盡。朱元璋本以為可以就此摧毀“淮西集團”,結果過了幾年發現“淮西集團”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淮西集團”裡面的勳貴仍然有朝堂影響力,特別是李善長,雖然已經返鄉,卻還是被“淮西集團”奉為首腦,這下朱元璋忍不住了,藉口李善長牽扯胡惟庸案,下令將其滿門抄斬。白髮蒼蒼,已經70多歲的李善長帶著全家老小顫顫巍巍走上刑場,看著一旁發抖的兒孫們,不知道此刻他的內心是該怎樣咒罵朱元璋!跟著李善長一起被殺的還有“淮西集團”一眾伯爵們。

    涼國公藍玉,徐達去世之後大明第一武將,戰功卓著,捕魚兒海一戰擊潰北元,徹底讓蒙古人迴歸到草原放牧的狀態。也正是巨大的軍功,讓藍玉有點猖狂,屢屢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說私納北元皇妃,回軍途中因為關隘守將未及時開門,他便下令攻打關隘等等,不過這些朱元璋都忍了,因為藍玉對他還算忠誠,更關鍵的是他要把藍玉留給太子朱標,讓藍玉幫助朱標平衡一眾開國功臣,藍玉與朱標私交不錯,對他也是忠心耿耿。可是意外發生了,朱標突然去世,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的皇太孫,朱允炆對藍玉沒有恩德,在軍中又沒有威望,未來肯定壓不住藍玉,有主弱臣強的危險,於是朱元璋決定清洗藍玉,為朱允炆保駕護航。就這樣悲催的藍玉被安上謀反的罪名殺害,死後還被朱元璋剝皮充草,各地巡遊,他在軍中的親信也被屠戮一空,“藍玉”一案,被殺者超過1.5萬人,史書記載軍中再無善戰之將。這也導致“靖難之役”發生時,朱允炆無人可用,只得啟用60多歲的耿炳文。

    潁國公傅友德,他的死真正讓我們看到朱元璋是一個多麼涼薄之人。藍玉被殺後,傅友德就知道該輪到自己了,因為他與藍玉親近,又同樣戰功赫赫,他活著朱元璋不會放心交權。因此傅友德處處謹慎,儘量不讓朱元璋抓到把柄,可是意外還是發生了。傅友德的兒子傅讓在宮中當差,這天朱元璋在宮中舉辦宴席,邀請大臣君臣同樂,朱元璋率領眾人走入宴會大堂時,突然發現門口的侍衛沒有按照規定佩帶劍囊,定睛一看正是傅讓。宴會進行正酣,朱元璋突然提起此事,表示對此很生氣,傅友德心中大呼不妙,連忙出列謝罪,朱元璋認為傅友德對兒子的過錯處理得過於敷衍,是對他的不敬,這時他竟然下令讓傅友德取自己兒子的首級,傅友德心中悲憤,毫不做作,來到殿外當場殺了傅讓,割了首級帶到殿中,朱元璋“大驚”,忙問:“你怎麼敢這樣?”前一秒他下令讓傅友德取兒子首級,如果傅友德不做,那麼就是抗旨不尊,到時候全家可能都會被問罪,現在傅友德做了,朱元璋又在這讓假惺惺,看著兒子的首級,傅友德終於忍不住了,他質問朱元璋:“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首級嗎?”說完便自刎而死!一代猛將,功勞與常遇春不相上下的潁國公傅友德就這麼屈辱地被朱元璋逼死了,足見朱元璋之涼薄。

    除了以上三位國公外,鄭國公常茂自己作死後被流放,宋國公馮勝在傅友德死後第二年被“無罪賜死”,善終的只有魏國公徐達(病逝於洪武十八年)、曹國公李文忠(病逝於洪武十七年)、衛國公鄧愈(病逝於洪武十年)、信國公湯和(洪武二十二年主動告老還鄉,洪武二十八年病逝)。

    除了這些國公爺外,明朝開國功臣還有一大堆伯爵,以淮西二十四將為代表,也基本上被朱元璋殺乾淨了,以致於到後來大明朝傳承的勳貴都是幫助朱棣靖難的,而沒有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了。

  • 2 # 聊史論今

    朱元璋之所以要處死那些開國功臣們,歸根結底,其初衷就是要給繼任者開闢好一個相對穩定安寧的統治環境。當然了,得以善終的倒也有,但可以說是寥寥無幾了!

    大封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起於微末之間,歷經近20年的征戰,終於一統天下,於1368年開創了威名赫赫的大明王朝,定年號為洪武,其文治武功,堪稱千古一帝!

    洪武三年(1370年),隨著天下逐漸安定,朱元璋對多年來跟隨自己南征百戰、立下赫赫功勳的開國元勳們給予了豐厚的回報,他開始大封功臣,此次封賞,共賜封了34位公、侯爵,其中公爵6位、侯爵28位,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與生俱來的矛盾

    自古以來,歷代帝王與臣子們(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能征慣戰的戰將)可以說是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矛盾,朱元璋也不例外!

    在開疆拓土、征伐天下時,朱元璋要深深地依靠這些能征善戰的將領們,然而,一旦天下大定,這些人就不再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而是成為了對國家存在著無窮後患的危險因素,對此,朱元璋是有著清醒地認識的。

    他很清楚,所謂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只是吉利話和美好的願望而已,自己雖然貴為皇帝,但皇帝終究還是人,是人都會老去、死去,手下這幫能征善戰的將領,個個手握重兵,自己倒還駕馭得住,可一旦自己駕崩,如果繼任者威望不夠、能力不行,將領們都不服他的話,那就麻煩了,因此,為了給子孫鋪好道路,在朱元璋看來,是時候要好好解決一下這個棘手的問題了!

    一次飽含深意的談話

    朱標是朱元璋的大兒子,明朝開國之後,就早早被立為了太子,可見,朱元璋對這個兒子是極為滿意的,而朱標也的確沒讓父親失望,處理政務老成獨到,再加上威望也還不錯,可以說是將來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可就是對於這樣一位各方面都不錯的儲君,朱元璋還是不放心,生怕將來駕馭不了那些開國功勳們,因此急切地去想替兒子鋪好道路,於是就發生了這樣一次飽含深意的對話。

    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殺掉大批功臣,朱標看不過眼,勸他:“陛下殺人太多,恐傷了和氣。”朱元璋不作聲,只是叫人找了一根帶刺的木棍丟在朱標面前,讓朱標去撿。朱標看見上面有刺,自然不動手。這時,朱元璋冷冷的看著他說:“我殺人就是要替你拔掉這根木棍上的刺,這些都是危險人物。”

    從這次對話中,朱元璋殺功臣的動機可謂是呼之欲出!

    太子早逝,清理加劇

    總的來說,朱標是帝國最好的繼承人,以他的能力和威望,即便進取不足,但守成必定有餘,對此,應該說朱元璋也是很滿意的,可惜,世事總不隨人願,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太子朱標竟先他離世!

    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及時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將其作為接班人來培養,但在朱元璋看來,更大的問題也隨之出現。

    朱元璋很清楚,當時的朱允炆年紀還小,在朝中又沒有什麼威信,對於朱標他尚且不放心,更別提對孫子朱允炆了,因此,為了孫子將來順利接班並穩定地統治下去,他加速了清理開國功臣的步伐。

    就這樣,自洪武八年(1375年)開始,到他駕崩前,朱元璋先後多次掀起了清理開國功臣的狂潮,什麼胡惟庸案、藍玉案等等,前後殺掉數萬人,其中就牽連了大批開國功臣,以至於到最後,開國功臣被殺的所剩無幾。

    結語

    應該說,即便說有些開國功臣確實有諸多不法之事,也不至於統統都是死罪,可朱元璋還是毫不手軟地處死了他們,其目的正是要為繼任者開闢好相對穩定的統治環境,這才導致了大批開國功臣被殺掉的結局,當然了,善終的倒也有,比如說湯和、郭英等人,但卻只是寥寥數人而已。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可一帝功成,何止萬谷枯!

  • 3 # 味哎兒

    治理國家不是治老百姓的生產勞動製造者,而是保護老百姓,生產勞動製造的,否則國家不繁榮昌盛。

    那麼治理國家治理誰呢?就是治欺負老百姓的強人。

    強人就是偷摸詐拐欺,強盜土匪流寇,欺行霸市之徒。也就是可以獨霸一方的那些人。

    而獨霸一方的人,最有可能的正是地方官員。

    所以治國就是治地方官員和獨霸一方的強人們。老百姓之間的打架和摩擦屬於治安問題。

    朱元璋是第1代帝王。扶持他上臺的是一幫殺人魔王。

    可以想象, 這幫人殺舊政權的軍隊都不在話下,如果這幫人活著,自己的兒子當權時,能控制駕御住這波魔王嗎?

    因此要把自己的王朝傳給自己的兒子,對這幫人該怎麼處理呢?

    所以漢朝時候的韓信就總結過這種局面。鳥獸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就這麼簡單。

    所以當今世界步入了換屆政府的形式,不再用帝王傳承製的政府形式了。因而不再需要殺功臣了,也逃脫了不足三四百年的王朝週期律了。

  • 4 # 樓哥看歷史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明朝的開國功臣集團人數最為龐大,可惜結局卻最為悲慘。

    在大多數的人的印象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殺人魔王”。野史中甚至還有一個神乎其神的“火燒慶功樓”傳說。大概意思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怕開國功臣們懷有二心,奪了自己的天下。於是派人建造了一座慶功樓,請文武功臣們來赴宴慶功。趁大家喝得酩酊大醉之時皇帝本人悄悄離席,並派人將慶功樓燒燬,赴宴功臣及侍衛宮女數千人全部葬身火海。功臣中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基劉伯溫因為看穿了朱元璋的目的,跟著皇帝一起出門,這才逃過一劫。

    小說家胡編的故事固然是漏洞百出,但是也反映了民間對於明太祖的看法,即這位開國皇帝殺害了許多功臣。實事求是地說,雖然明初善終的功臣不在少數,但遭到朱元璋清算的也更多。那麼這位明太祖為何要誅殺功臣呢?真的是道德的淪喪或是神經的失常?今天筆者就結合史料,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太師南韓公李善長劇照

    最初的美好:與功臣共享天下

    朱元璋雖然是農民出身,但他依靠後天的努力學習,對歷史上的王朝興亡了如指掌。漢太祖劉邦殺功臣,這罵名一背就是上千年,朱元璋自然不想重蹈覆轍。所以在明朝開國初年,老朱是真心實意打算和功臣們共享富貴的。

    舉個例子,明朝第一次大封功臣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共冊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但是在十二月的時候,卻單獨封了一位侯爵,隨即將其發配海南島充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薛顯,徐州蕭縣人。在洪都保衛戰,剿滅張士誠,大破王保保,痛擊賀宗哲等各大戰役中均有傑出表現。在封爵之前,薛顯的官職已經是江西行省右丞相,在侯爵之中足以排名前十。對於薛顯的能力,朱元璋有一個極高的評價:“其勇略意氣,逈出眾中,可謂奇男子也”。可他性格暴躁,在軍中濫殺無辜,甚至連從小追隨朱元璋的天長衛千戶吳富也被他隨意殺害。按薛顯的罪名,足夠砍頭。但是開國之初的朱元璋並不想背上屠殺功臣的惡名,所以在經過深思熟慮後,老朱單獨封其為永城侯,但卻讓他到海南島去思過反省。至於他的俸祿則一分為三,一份用來贍養他自己的老母和妻兒。一份用來贍養吳富的家小,一份用來補償其他被他殺害的無辜軍士。同時太祖皇帝召集剛剛受封的開國功臣,將薛顯樹為典型,對他們進行告誡。

    朕欲加以極刑,恐人言天下甫定,即殺將帥。欲宥之,則富死何辜?今仍論功,封以侯爵,謫居海南。—《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九》

    朱元璋劇照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六月,為了達到保全功臣,共享富貴的目的,朱元璋特製了一塊鐵榜,上面明確強調了哪些是皇帝的底線,任何功臣不得觸碰。包括功臣不得以私恩結軍心,包括但不限於“金帛、衣服、錢物”。此外功臣不得私役官軍,強佔民產,其親屬及奴僕亦不得仗勢欺人。老朱明確告訴大家,只要你們自己不作死,能夠約束家人奴僕,那我是願意“保全”你們的。

    朕觀古昔帝王之紀及功臣傳,其君保恤功臣之意或有始無終,使忠良股肱不免受禍,誠可憫也。間有聰明聖主,待功臣之心皎如日月,奸臣不能離間。故君臣得以優遊,終其天年。在社稷有磐石之安,在功臣之家享富貴無窮,朕甚慕焉。—《明太祖實錄卷七十四》

    但即使如此,功臣們仍然漸漸懈怠,甚至“私取材木,廣營室宇”。到了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的時候,江夏侯周德興“有罪當下獄”。朱元璋雖然將其特赦,但還是對功臣們苦口婆心的諄諄教導,希望他們遵紀守法,這才可以“爵祿傳之無窮”

    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為功臣者不能守法自保,使朝廷屈法保汝,乃不得已。苟至再三,朝廷亦難處矣。—《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十六》

    由此可見,開國之初朱元璋確實沒有動過屠殺功臣的念頭。這其中的原因,一來在於老朱不想像劉邦一樣揹負罵名。二來彼時大明剛剛建立,四川、河西、雲南乃至北元殘餘尚未平定,朱元璋仍然需要藉助開國武勳來為他打天下,保江山。所以像劉基、汪廣洋這樣的文臣說罷黜就罷黜,哪怕是像胡惟庸這樣權勢遮天的丞相說清理也清理了,但對於武勳集團,老朱始終存著最大的善意。然而在洪武二十一年明軍迫降故元太尉納哈出,掃蕩捕魚兒海北元王庭之後,形勢漸漸發生了變化。

    朱元璋劇照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案

    爆發於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的李善長案,是胡惟庸案的餘波,主要針對的是“淮西勳貴”,多為朱元璋老鄉。在這場大案中,南韓公李善長自殺。申國公鄧鎮、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遭到誅殺。

    據筆者在之前文章的分析,李善長案實質上是由太子黨提供證據,以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為首的文官勢力所發動。其根本原因在於支援太子的江南地主及新貴勢力,和忠於朱元璋的老牌淮西勳貴道不同不相為謀。洪武二十三年的時候,朱元璋已經63歲了,誰都不知道他還能做幾天的皇帝。

    事實上朱元璋為了保全那些老兄弟做了不少努力,包括把詹徽系的人馬調離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的核心位置,讓與南方地主有矛盾的北方官僚接管三法司審案。但隨著所謂的封績和李善長之間的書信被丟擲,淮西勳貴終於被踩上一隻腳,再也難以翻身。

    胡惟庸劇照

    封績是前元舊臣,後來投靠明朝。當年胡惟庸密謀叛亂之時,曾經派封績出使沙漠求見北元皇帝,打算將北元結為外援。胡惟庸被殺後,封績就留在了漠北,不敢南歸。洪武二十一年大將軍藍玉大破元軍於捕魚兒海之時抓獲了封績。事隔兩年之後,所謂的書信才被恰到好處地丟擲,真的沒有人從中做局麼?藍玉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小舅子,皇太子正妃常氏親舅舅,鐵桿太子黨的身份。

    隨著李善長的倒臺,此前得到善終的部分開國功臣紛紛慘遭清算,被一概打為胡黨。這些人包括追封滕國襄靖公顧時、追封海國襄毅公吳禎、追封陝國宣武公郭興、追封永國桓襄公薛顯、追封許國襄簡公王志、追封沂國武毅公金朝興、臨江侯陳德、汝南侯梅思祖。其後代或被殺,或被流放,爵位也被削除,這些人包括濟寧侯顧敬、靖海侯吳忠、鞏昌侯郭振、六安侯王威、宣德侯金鎮、遼東都指揮使梅義。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

    如果說朱元璋在李善長案還有迫於無奈的因素,發生於太子死後的藍玉案則是其一手策劃。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於九月冊其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上文說過,以藍玉為首的新晉勳貴,原本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政治班底。但現在朱標已死,皇太孫年幼,根本壓制不住這些驕兵悍將。藍玉這個人,《明史》對他的評價是“長身赬面,饒勇略,有大將才”,但卻有一個最大的毛病:驕橫。朱標在世的時候,這都不是事。但現在朱標死了,藍玉及其同黨也只能陪著殉葬了。

    藍玉劇照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首告藍玉謀反。朱元璋立刻動手,將以涼國公藍玉為首的大批在京勳貴及文武官員抓捕歸案,並迅速處決。而此前已經被調往山西練兵的藍玉黨羽,則由朱元璋第三子晉王朱棡實施抓捕及處決。

    藍玉案涉案勳貴: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會寧侯張溫、瀋陽侯察罕、普定侯陳桓、舳艫侯朱壽、宣寧侯曹泰、東平侯韓勳、安慶侯仇正、懷遠侯曹興、全寧侯孫恪、西涼侯濮璵、東川侯胡海之子胡玉,東莞伯何榮、徽先伯桑敬。值得注意的是,當初一手炮製李善長案的詹徽也在本案中被一併處決。

    結語:藍玉案後,明初開國勳貴所剩無幾。但為了一勞永逸,朱元璋仍然在兩年後先後賜死了晉王岳父永平侯謝成、親家穎國公傅友德,周王岳父宋國公馮勝和楚王岳父定遠侯王弼。

    最終,既在朱元璋手下得以善終,爵位還得以世襲的只有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信國公湯和、西平侯沐英、江陰侯吳良和安陸侯吳復。此外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一直活到了朱元璋去世。老朱本人從開國之初願意保全功臣,到後期幾乎屠殺一空,一切的一切都是保住朱家江山而已。

  • 5 # 一棵青草

    要了解朱元璋為什麼處死開國功臣們,就要了解朱元璋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怎麼坐上皇帝的位置,不管是皇帝或者普通百姓在時代的背景下都有一定的侷限性,這個侷限性就是自身經歷塑造出來的性格。

    朱元璋是什麼樣的人。

    無可爭議,起家是貨真價實的平民百姓一個,家人大部分都是餓死,後來放過牛,去皇覺寺當過和尚,再後來起義一路征戰殺伐坐上皇帝的寶座。

    他這一路的經歷堪稱逆襲之旅,就這樣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所知所見所聞都是非比尋常,還有重要的一點,在這一路中朱元璋在當時是真正的領袖,他的殺伐果決及軍事才能不比任何一個當時的名將差,在很多次生死攸關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都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帶領著所有人奔向了Sunny大道。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個做的每一步都正確的人,會在當時產生一種什麼效果呢?給大家舉個例子吧,就在現在的生活中,你和朋友們一塊做生意,剛開始你們的目標就是掙個生活費能夠維持家人的生活,你們一起努力努力再努力,但是生意還是一般般,後來你們其中的一個人站了出來,說這樣做不行啊,我們要這樣這樣這麼幹才行,結果你們試了一下真行,每個人獲得了收益,再後來你們的生意又進入了瓶頸期,又是這個人站出來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就這樣你們的生意越做越大直至壟斷了全國,那麼,這個在每一個關鍵點解決問題的人,就會讓大家形成一個共識,這個人所做的決定就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人就擁有了一樣東西叫做權利,其實這也是權利產生的本質。

    這個做什麼都正確的朱元璋皇帝,由於這一系列的經歷,就逐漸形成了一個權利慾極強的人,那麼現在他壟斷了全國,就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怎麼來維持這個權利,以及怎麼讓權利延續。

    朱元璋皇帝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利,第一步就是向丞相開刀,估計他當時心裡的想法就是,我辛辛苦苦得來天下,怎麼可能讓一個丞相來分權。

    那麼怎麼開刀呢?總不能自己提著刀去砍吧!

    放心吧,現在的朱元璋已經不是從前的他了,這一路上他經歷了太多,他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等等這樣的梟雄都被他打敗了,收拾一個丞相的職位也是自有手段。

    雖然朱元璋皇帝擁有最大的權利,但他深知為所欲為不得民心,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的話說說就行了,真要是動刀砍人,還是要名正言順。

    那麼朱元璋皇帝是怎麼做的呢?有句話叫什麼來著,想殺人就有人提刀把,這時候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和浙東集團首領劉基,這兩個人就是提刀把的人,這兩個集團真是龍爭虎鬥,那叫一個激烈,大有不死不休的氣勢,朱元璋皇帝心想,這就好辦了,你們鬥我就看在適當的時機加把火。

    這兩個人真應了那句話“鬥則兩害”,最後兩個人一看這不行啊,再鬥下去自己都快被玩死了,這兩個人也真是有才,覺得自己帶頭這樣搞不划算,那就找個代言人吧,於是胡惟庸和楊憲就出場了,這兩個人也是猛人,上來就動真格的,這時候朱元璋皇帝一看,可以了也該結束了,這樣整下去也不是辦法,最後在朱元璋皇帝的支援下胡惟庸勝出,劉基被砍。

    現在胡惟庸勝出了,沒有鬥爭了,是不是朱元璋皇帝就辦法達到目的了,放心吧不會,我們的朱元璋皇帝太瞭解這些個官員了,現在不是沒鬥爭了嗎,那好,就讓你胡惟庸一家獨大。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就是朱元璋皇帝的新辦法,你胡惟庸是朝廷最大的官,你幹什麼我不管不問,你想怎麼來就怎麼來,我讓你膨脹,胡惟庸真是沒有辜負朱元璋皇帝的期待,自己的黨羽遍佈整個朝野,現在的他覺得自己做皇帝都行,其實朱元璋皇帝對他真是瞭如指掌,胡惟庸拉了這麼多黨羽,歸根結底還是懼怕,因為胡惟庸心裡想,殺他一個人容易,你朱元璋總不能把朝廷大臣都殺了吧,他這是給朱元璋皇帝出了一個世紀性的難題!

    但是,這個世紀性的難題是對於他胡惟庸來說的,這個難題到了朱元璋皇帝這裡就不是什麼難題了,因為朱元璋皇帝夠狠夠絕,你不是覺得我不能殺盡嗎,好,那我讓你看一下,我是可以殺完的,胡惟庸案前後幾年的時間殺了兩萬多人,這就是朱元璋皇帝,他要讓天下人看看,丞相這個職位禍害太大不該存在,心裡想權利只能屬於我朱元璋。

    朱元璋皇帝就是用這樣一點帶面的方式清除了那些開國功臣,讓天下人覺得他做的還是正確的。

    權利的延續不多說了吧,大家都明白,他朱元璋皇帝不殺那些個開國功臣,那他的孫子朱允炆當了皇帝就不一定殺的了,權利不穩是皇家大忌。

  • 6 # 棲鴻看紅樓

    肯定有善終的。“開國功臣”不過是個大致的概念,幾十萬跟著朱元璋打天下計程車兵,理論上都算是“開國功臣”,總不可能全殺掉吧?

    歷史與小說中,有世代鎮守邊陲的,有修道出家的,還是中年病逝的——病逝也算自然死亡,而且不是朱元璋的迫害,可以算是“善終”吧?

    朱元璋大殺功臣,實際上殺的,是位高權重、聲名顯赫、對皇權造成威脅的。而能威脅到皇權的功臣,能有幾個?不是你想不想威脅,而是事實上有沒有這個能力。

    比如說吧,朱元璋出巡,威風凜凜,路過有人看見了,悄悄地感嘆:“唉,大丈夫就應該這麼威風!”或者“那個位置真不錯,我要代替他坐上那個位置!”結果會怎麼樣?

    如果說這話的,是孔武有力、飽讀兵書、具備聲望、有可能統領一支起義軍的潛在造反者,朱元璋肯定不會饒了他。但如果說這話的是個四五歲的兒童、或者八十多的老頭、或者手無縛雞之力的閨閣女子,朱元璋,或者朱元璋的手下官兵,會把這話當真嗎?有必要抓起來問斬嗎?

    人不遭忌是庸才。雖然功臣被殺是悲劇,但也要知道,想被朱元璋忌憚、殺害,也不是普通人都能得到的待遇呢。

  • 7 # 辛哥的生活日記

    直奔主題。無非是有兩點:一是為了給太子鋪路;第二就是懲治驕兵悍將,削弱開國將領的實力。咱們就簡單的分析一下。

    我們都知道,早些年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就早早地成為了太子,朱標無論是在威望和能力來說都是其他皇子的標杆,完全能夠當好他們的太子大哥,在軍隊裡面的威望也是很高的,不需要朱元璋太費心思,所以朱元璋剛開始也沒有去濫殺大臣。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英年早逝,這個徹底的打亂了朱元璋的規劃佈局,費盡一生的傾心培育無奈付之一去,可萬萬沒想到他竟然隔輩兒立朱標的兒子朱允文為太子,這不僅是歷史之謎,也是讓人非常費解的。朱標無論是見識還是威望都不足以讓他鎮的住那些驕兵悍將和開國功臣們,況且他常年在皇宮裡,對治兵一道完全不懂。朱元璋正是從這兒開始製造出了驚世駭俗的洪武大案,開國功臣大都付被誅殺,唯有湯和等幾位低調的老功臣安享了晚年。

    第二個原因就是開國將軍中有很多驕兵悍將目無王法,真的是讓朱元璋恨的牙根兒疼,尤其是侯爵一級的將軍們,例如藍玉、唐勝宗、陸中哼、費聚等結黨營私、燒殺搶掠,真的是猖狂至極,朱元璋如果不治他們,國家是會出亂子的,所以這也是原因所在。

  • 8 # 歷史逸事

    《明史》本紀記述太祖朱元璋的共三章,然後再結合《明史演義》看了有關朱元璋的記載,對朱元璋殺開國功臣,心裡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主要有徐達、湯和、鄧愈、李善長、外甥李文忠等人。他們跟隨朱元璋攻城掠地,為朱元璋的草創基業立下汗馬功勞。都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而且他們各有所長,李善長主要負責管理,負責後勤保障工作,類似劉邦的蕭何。而其餘幾位,在戰場上都是獨當一面的傑出將領。

    朱元璋稱帝后,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也認為應該大力褒獎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這些兄弟,大封開國功臣,總共封了34人,全部封為了公爵、侯爵。李善長為南韓公,徐達為魏國公,李文忠為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常遇春子茂鄭國公,湯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因為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去世了,所以他的爵位是由他兒子繼承了。湯和也因為他後來的南征北戰,在洪武11年,從侯爵晉升為信國公。

    衛國公鄧愈在洪武10年去世,洪武17年,曹國公李文忠也病逝了,也是同年,因為平雲南功勞巨大,傅友德從原來的潁川侯晉封為潁國公。洪武18年,徐達去世。

    也就是說,在朱元璋大開殺戒之前,最初分封的公爵六人已經有四人去世。按照他們去世的時間,分別是常遇春、鄧愈、李文忠、徐達。

    而活得久的李善長、馮勝、傅友德就沒那麼幸運了。湯和算是得以善終的一位。

    他們沒有善終與兩件事有關係。這也恰恰就是朱元璋要殺功臣的兩點內心陰暗想法。

    第一件事就是胡惟庸謀反案。

    胡惟庸在洪武十二年做上了宰相位置,當時他為左丞相,汪廣洋為為右丞相。因為兩人來自不同政治集團,常常意見相左,還是胡惟庸鬥爭藝術更高,當年12月底,汪廣洋因為過錯被胡惟庸抓住辮子,貶去廣南不久賜死。

    胡惟庸這下心情大爽,大權獨攬,快要飄上天了,膽子也越來越大,開始露出謀反跡象,朱元璋很有耐心,背後冷眼看他賣力表演,等到最後開始算計朱元璋的皇位了,朱元璋忍無可忍,來個一鍋端,大開殺戒。

    而南韓公李善長很不幸,在家安度晚年,於洪武23年,因為胡惟庸案被牽連,李善長當時已經77歲了,全家70多口人被抄斬,就一個兒子李琪因為是駙馬躲過去了,朱元璋確實夠狠辣的。

    那許多侯爺更不要說了,也跟著胡惟庸去見閻王了。比如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江南侯陸聚,宜春侯黃彬,靖升侯葉升、豫章侯胡美,即胡定瑞。滎陽侯鄭遇春等,一併坐獄論死。朱元璋還條列諸臣罪狀,作奸黨錄,佈告天下,震懾官員。

    朱元璋這一次處理胡惟庸謀反案為什麼波及那麼廣泛?那要看看朱元璋的經歷是什麼了。

    朱元璋是個趁亂打出來的皇帝,他不但看到了龐大的元帝國的突然坍塌,而且還看到了各路義軍內部的你爭我奪。朱元璋從自己走向皇權的經歷中也逐步體會到:

    這人世間一切的仁、義、禮、忠都只不過是表面的東西,唯獨擁有真正的實力才可以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為此,朱元璋覺得只有剷除一切擁有實權或者可能成長為擁有實權的人,才能夠保住不被動搖的皇權。

    說到底,朱元璋太想牢牢地抓住權力,皇權與相權制衡,讓他心裡不舒服,透過這一場政治清理,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朱元璋終於把皇權集中在自己手裡了。

    就連外甥李文忠的權力也被大大的削弱了。當時國家的軍事管理機構為大都督府事,是由李文忠掌管的,後來,李文忠也感覺到他這個舅舅對他也不是很信任,讓他很鬱悶。他後來的死亡也與心情有關係。

    在洪武25年,又發生了一件讓老皇帝方寸大亂的事,讓他再次對功臣痛下殺手。

    在這一年四月份,朱元璋精心栽培的太子朱標薨了。而僅僅過了兩個月,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也在雲南去世了,他們兄弟倆感情深厚,據說是因為朱標的去世讓他太過於傷心,再加上疾病纏繞也去世了。同一年死了一個親兒子一個義子,而且都是他非常器重的。讓老皇帝朱元璋情何以堪。

    太子早亡打亂了朱元璋的所有計劃,他愁苦不堪,因為對兒子太過於思念,在當年的九月份立了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允炆和他爹性格很像,仁慈寬厚,朱元璋看著這個孫子,擔心他鎮不住那些驕臣猛將。決心為他的孫子掃清障礙。

    洪武26年,涼國公藍玉謀反,這下,老皇帝終於抓住了把柄,立命錦衣衛發兵抓捕,自藍玉以下,一個也沒放過,朱元璋親自審訊,無論是真是假,一股腦兒當作實事,一併正法。總共殺了一萬五千人,所有元功宿將,幾乎一網打盡。

    潁國公傅友德應該也是沒點眼力,隔了一年,也就是洪武27年,竟然要求在懷遠給他千畝田,人家都躲得遠遠的,他卻往槍口上撞,結果賜死。定遠侯王弼,在家只是發了點牢騷,說老皇帝殺人太多了,擔心小命不保,結果也被賜死。

    宋國公馮勝也是有點高調,在自家府第外築稻場,埋了一堆罈子在下面,上面鋪上架板為走廊,加以碌碡,讓馬匹在上面走,有鞺鞳聲,讓他很懷念曾經武將歲月。結果卻出事了。

    有仇家密報朱元璋,說馮勝府邸稻場下藏有兵器,打算謀反,朱元璋那根臣子謀反的弦時刻緊繃著。於是召來馮勝飲酒敘舊,還不時安慰馮勝,讓他放心,自己絕對相信他,馮勝盡情開懷暢飲,誰知酒醉回家,當夜暴病,七孔流血,不一會兒就完了。

    開國功臣裡,就屬湯和命運最好,但他過得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洪武二十三年,湯和進宮與朱元璋閒談,閒談中,朱元璋詢問他家鄉的“稀奇事”。湯和害怕落個對皇帝不忠的罪名,便如實彙報李善長在家鄉興造新宅時,曾向他借用300個衛卒,但是被他給拒絕了。朱元璋讚揚湯和忠誠可嘉,湯和聽到讚揚並沒有感到高興,反而是心情更加沉重了。

    因為,此時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已被牽進了胡黨案中,李善長也處在岌岌可危的境地。為了洗刷自己,湯和卻幹了一件落井下石的卑鄙勾當,這實在是愧對老友,也有失仁心義德。對此,湯和也感到痛苦難耐。

    風燭殘年的湯和,經不住精神上的折磨,他在京城中病倒了,病症是中風不能說話。朱元璋得到奏報後,立刻前去看望,並親自派人把湯和護送回鳳陽家中休養。等到湯和的病情有些好轉之後,朱元璋又命湯和的兒子將其護送到京城,設宴款待,百般撫慰。

    曾經一起浴血奮戰、一起拼殺的兄弟們,一個個都被自己打發去了黃泉路,對此,朱元璋也感到有些冷清與悲涼。總算心腸軟了一些,留下了湯和。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久病的湯和溘然長逝,享年70歲。湯和死後被追封為東甌王。在開國重臣中,湯和是少數幾個得以善終的人。

    總計開國功臣,只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鄧四公,都死在胡藍黨獄以前,沐英留鎮雲南,在外無事,得以考終。

    多說兩句

    朱元璋殺盡功臣,總算可以瞑目了,可他萬萬沒想到,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那些兒子個個不是省油的燈,竟然和自己的孫子爭天下,孫子朱允炆和叔叔朱棣打起來,竟然無將可用。不知在九泉之下的朱元璋,有沒有想到這一點?

  • 9 # 最後一片葉子wangjian

    疑心過重,害怕別人奪權。私心過重害怕別人分享他的利益。殺雞儆猴,以防別人造反。心胸狹窄,嫉妒成性,不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既保住江山又留下千古英明。

  • 10 # 夢沉古道

    漢朝和明朝的開國君主都是出身貧寒,尤其朱元璋,被迫出家,趕上元末戰亂加入紅巾軍,逐步成長為起義軍領袖,後稱吳王,並逐步統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貧苦出身的朱元璋能夠很好地體恤百姓,懲治貪官,為明朝奠基200多年的基業。但人無完人,他最讓人詬病的是殺功臣。真的是君臣只能一起吃苦,不能享福嗎?

    一、皇權容不下外人

    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到朱元璋結束元末割據局面,經過1000餘年,功臣與皇帝之間似乎就沒有過幾次和諧的時候,劉邦除掉了一起打天下過程中最重要的人,包括一代將星韓信,異姓王八個收拾了七個。檀道濟被劉宋自毀長城。南宋名將岳飛對金兵連戰連捷,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死風波亭。這些人或是受王朝的威脅,或參與了王朝皇族內部的事,如立儲、立後這樣的大事。這對皇權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如荊棘之刺,不拔出早晚是危害。後周大將趙匡胤陳橋驛兵變的例子就是前車之鑑,自己活著的時候,還可以控制他們。一旦自己死後,很難擺佈這些大明功勳,唯一的辦法就是除掉。朱元璋作為帝王,在義和權面前,他選擇了權,權是留給子孫的,義很容易葬送子孫。在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開始了不斷收拾功臣派的過程。

    二、出身的不自信

    如此大規模的殺功臣,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人。而兩人的共同特點都是,出身低微,逐步做大,推翻了一個強大的王朝。朱元璋的出身比劉邦更差,一個實實在在的貧農。這樣的出身決定了朱元璋權力來得不如楊堅、李淵、趙匡胤這樣的世襲家族容易,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都在他幼年離世,朱元璋家族幾乎沒有近親,這一點比劉邦還要慘。這些註定了朱元璋對皇帝的保護,需要儘可能的除掉一部分功臣。為了維護皇權,朱元璋和劉邦一樣,選擇分封自己的兒子。等到兒子們羽翼豐滿,具備獨當一面的時候,朱元璋就開始不斷掃除威脅。

    三、勳貴專權太重

    明朝能夠建立,朱元璋主要倚重的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其中實力最強的是淮西集團,這些人屬於朱元璋的老鄉,是奪權天下的核心班底,包括李善長、宋濂、胡惟庸等文臣,還包括常遇春等武將。而浙東集團理論上講就劉基一個人,這一派就劉基一個強點,在能力上,劉基是超群的,但沒有好隊友,處處不得意。在取得天下以後,本來最有希望和能力成為丞相的就是劉基,但朱元璋兩次機會都沒有選擇劉基,除了人單勢孤外,還有劉基曾經在元朝做官,讓朱元璋很瞧不起,明朝建立後,只給了劉基一個誠意伯。這個誠意伯給的一點都沒有誠意,很大程度是貶低。能力是認可的,氣節是不認同的。浙東集團勢力過弱,淮西的新貴們逐步掌控朝堂。尤其在胡惟庸成為丞相的時候,大權獨攬,殘害反對自己的人。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感覺到了胡惟庸對權力的危害,選擇了動手,1380年,朱元璋殺掉了胡惟庸等人,1390年,在胡惟庸案的基礎上又除掉李善長,前後誅殺3萬多人。

    四、朱標意外死亡

    如果朱標活著,依靠多年積攢的和明朝老臣的感情,還是能夠控制局面的。可惜的是,朱元璋辛苦培養多年的繼承人先於他兒子,1392年5月17日,朱標年紀輕輕地就去世。這對朱元璋是很大的打擊,甚至也可以說朱標之死是大明王朝的轉折。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正常情況下,朱元璋會選擇傳子,但他繞過眾多兒子,直接確定孫子朱允炆為繼承人。對於朱元璋的這個選擇,更像是對朱標的補償。朱標出生在1355年,此時朱元璋事業屬於剛剛起步,但是如果說他能稱帝,完全是扯淡。朱標可以說是在戰爭風雨中長大的,朱元璋以及和朱元璋一起打仗的這些人都是看著朱標長大的,在感情上也是非常好的。如果朱標順利繼位,這些明朝開國功臣,幾乎不會有反叛的可能,畢竟感情在。比如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朱標太子妃常氏的舅舅。這層關係,使得朱元璋對藍玉非常放心。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武人集團,成為朱標為了繼位,最強大的保障力量。朱允炆則不同,屬於孫輩的,屬於蜜罐里長大的,和功臣根本沒有什麼聯絡。而朱允炆是呂氏所生,與藍玉並沒有親屬關係。

    為了孫子天下的安全,朱元璋選擇了進一步下手,1393年明朝出現了藍玉案,藍玉等一眾武將被朱元璋除掉。藍玉案,朱元璋共誅殺了1.5萬人。如果朱標不死,藍玉案不僅不會爆發,而且藍玉還會被重用。藍玉存在的問題都是很久以前的了,要殺早該殺了。藍玉的謀反更不可能成立,只不過是皇帝需要他死,完全就可以確立他謀反。

    朱元璋殺功臣的背後是皇權與相權、將權的矛盾。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將相和,取得天下。在做天下時,昔日功臣的威望和權力,成為皇權延續的障礙。輕者打壓如劉基,重者大開殺戒如胡惟庸、藍玉。不是沒有人做到善終,信國公湯和1395年病逝,作為朱元璋的兒時玩伴,也是朱元璋手下最早的一批將領,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為了避免功高蓋主,選擇解除兵權,告老還鄉。還有鎮守雲南的沐英,朱元璋的養子,在義母馬皇后和太子朱標去世的過程中,表現得悲傷至極,在朱標去世後兩個月病逝雲南。沐家世代鎮守雲南到明朝滅亡。

    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待久了,就要考慮遠離複雜的權力之爭。殺功臣,雖不義,卻是權力延續的保證。朱元璋為朱允炆掃清了一切外人,卻不能除掉自己家人。虎毒不食子,當年,藍玉就和朱標建議過燕王朱棣的異常,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若留藍玉、傅友德在,燕王豈敢造反。到最後,朱元璋還是沒有幫助寶貝皇孫守住天下。

  • 11 # 歷史的陪伴者

    朱元璋為什麼要誅殺那麼多開國功臣?那些功臣有善終的嗎?

    其實,歷史上開國皇帝殺功臣是很平常的事情,所謂“狡兔死, 良狗烹”。除了劉邦、朱元璋殺功臣外,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也是殺過功臣的,只是他殺的那些功臣名氣太小,又沒人替他們喊冤,而且楊堅殺的面積小,人數少,所以很少有人知道。那麼,朱元璋這樣的開國皇帝為什麼要殺功臣呢?

    首先,為了政權的穩定

    不管是劉邦還是朱元璋,他們誅殺功臣都是從政治的立場考慮,目的是想讓自己建立的政權更加穩固,更加安穩。我們都知道,建國之初都會出現不少的名將,他們性情豪放,行事不拘一格。在亂世的時候,他們在沙場可以建功立業,但是天下一旦太平,他們就容易惹出事來。因為他們常年的南征北戰,讓他們養成行事直率的性格,而且他們做事膽大包天,再加上自己軍工累累,那麼難免產生驕橫跋扈。

    如果此時不加以制約,那些武將就容易變成驕兵悍將,對帝國的穩定產生威脅。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面對尉遲恭的驕橫,他也動了殺機,要不是後來尉遲恭行事低調,難免落個“狡兔死, 良狗烹”的下場。朱元璋原本就是疑心很重的主,當天下平定後,那些曾經跟隨他南征北戰的部下就成為了他的威脅,因此除掉他們是遲早的事。因此,朱元璋藉助“藍玉大案”、“胡唯庸大案”、“空印大案”將開國功臣幾乎一掃而空,誅殺人數高達幾萬人。

    其次,是為下一任皇帝掃清障礙

    如果太子朱標沒有病逝,朱元璋應該不會殺那麼多人。因為他相信以太子朱標的能力和威望,應該可以鎮得住那些驕兵悍將。公元1391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因為喜愛皇太孫朱允炆,打算把皇位傳給朱允炆。這樣一來,年僅十四歲的朱允炆如何能鎮得住那些驕兵悍將?朱元璋決定再次幫孫子掃清障礙,為將來皇太孫朱允炆能夠坐穩皇位。

    公元1393年,朱元璋利用“藍玉大案”誅殺人數高達兩萬五千多人。“胡藍之獄”後不久,朱元璋找藉口誅殺潁國公傅友德,同時宋國公馮勝亦被賜死。經過幾次黨獄,朱元璋幾乎殺光了明朝的開國功臣,間接導致了他死後靖難之役中大明帝國居然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這也許就是朱元璋過度誅殺功臣造成的惡果,但是明朝並沒有因此沒有滅亡,反而間接導致了“仁宣之治”的到來。

    那麼,朱元璋是否殺光了所有的開國功臣呢?

    並沒有,在眾多的開國功臣中,湯和、徐達、耿炳文、沐英,這些人並沒有被朱元璋誅殺。當然,很多電視劇都說徐達被朱元璋害死的,正史上並非如此,他是病逝的。湯和也是病逝,湯和與徐達一樣,行事低調,為人謹慎,因此才得以善終。耿炳文除了低調外,他的作戰特點是善於防守,而不是攻城,即使他想造反,那也翻不出什麼浪花。沐英在雲南,身兼守衛邊疆的責任,是朱元璋的養子,深得馬皇后的稱讚,更得到朱元璋的賞識和重用。因此,朱元璋在掃除開國功臣中沒有沐英,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朱元璋誅殺功臣的目的是想讓大明帝國能夠長治久安,讓朱家政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和鞏固。

  • 12 # PS菜鳥

    讓我來直奔主題,朱元璋殺死開國功臣,原因無外乎有兩個:

    1、為了自身政權鞏固,從皇帝自身來說,這些開國功臣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掌握的權利也很大,可以說是位高權重,而且這些在決策中心的大臣中又有自己的門生,可以說是樹大根深,甚至嚴重的影響到了皇帝的政權,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防止結黨營私,必然會拿大臣開到,可以說是殺雞儆猴。事實上每個皇帝都怕大臣們功高震主即使他本人不想造反,但是前車之鑑就有“黃袍加身”,潛在的威脅太大。

    2、為了家天下皇權延續考慮,朱元璋怕自己的後代駕馭不了這些權臣,畢竟這些功勳卓著的開國權臣來說,很可能會不把新皇帝放在眼裡,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殺了這些開國功臣,讓新皇帝選擇之的人來任命,確實對鞏固皇權有很大的作用,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太子朱標去世的太早,朱元璋之後愛屋及烏,又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了皇太孫,那時候朱元璋年事已高,而朱允炆又是個小屁孩,肯定無法駕馭那些開國將領。所以不殺不行,不殺的話對朱家皇權的延續構成極大威脅。

    事實上,“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不少。原因無他,功高震主,這就是原罪

  • 13 # 處女座老頑童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就開始大肆屠殺功臣,涉及人員多達數十萬人,後人震驚,令人髮指。清代史學家趙翼說,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後,盡取天下之人殺之,其殘忍變態程度亙古未有。

    屠殺功臣的原因:

    朱元璋屠殺功臣的所有原因,首推的一定是他的人物性格。此人疑心特別重,具有嚴重扭曲的心理,可以說是心理變態。二是由於他的階級所導致,他出身最為低賤,導致他的暴發戶心理膨脹。再由於從小吃盡了苦頭,所以最恨的就是貪官汙吏。第三就是看到自己精力一天不如一天,力不從心,而太子朱標也病逝,只好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文,而這個朱允文明顯壓不住這些大臣。功臣手握重兵不聽調遣,尾大不掉。開國之君要樹立新秩序,有些功臣集團不得不幹掉。為新皇鋪路,功臣大權在握,功高震主,不解決了他們,新皇帝皇位可能坐不穩。

    慾加之罪何患無詞:

    朱元璋審視元朝失敗的原因,得出結論:元朝的實力,天下無敵,但是這麼快就滅亡,就是因為中央沒有實權。大權都在地方手裡掌握,導致國家尾大不掉。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訓,改用中央集權制度。在朱元璋看來,這些功臣對王朝的長治久安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要無情地清洗。尤其對其子孫構成威脅的人,必須除之而後快。而他在給官員安置罪名方面也是簡單粗暴,就兩條:謀反和結黨營私,只要沾上這兩樣的人,毫無疑問不會有好下場,並且株連九族。

    處死的功臣

    1.嚇死常遇春

    朱元璋曾聽聞常遇春懼妻,曾以皇命贈予愛將兩位美女,但常遇春之妻藍氏霸道善妒,兩位美女進門後,藍氏不允許常遇春多看一眼。一日,常遇春不小心碰了一下一位美人的手,藍氏知道後怒斬美人之手,並用木盒裝著呈給常遇春,常遇春見了大驚,失魂落魄了好幾天。朱元璋見常遇春這個樣子,問清原由後一言不發。不久,朱元璋召常遇春與眾大臣喝酒,酒席上賜予每人一碗肉湯,併名曰"妒婦湯",另外還給每人分發了一塊肉。常遇春欣然喝下肉湯,帶著肉回到了家。到家之後,常遇春卻找不到自己的老婆了,經過再三盤問,常遇春才知妻子已造皇帝斬殺,而自己喝的那碗湯、帶回的那塊肉,就是自己妻子的。知道真相的常遇春突發癲癇,不久後去世。

    2.毒死徐達

    開國第一功臣許達為人忠厚老實,是朱元璋的發小。朱元璋有一次故意把徐達灌醉,然後扶他到自己的床上睡覺,結果徐達醒了以後,嚇得魂不附體,趕緊給朱元璋磕頭,如同搗蒜一樣,朱元璋看了哈哈大笑。朱元璋自作主張把謝再興的女兒嫁給徐達,謝再興懷恨在心,投奔張士誠。朱元璋對此耿耿於懷。先是送給徐達兩個美女作為小妾,沒想到徐夫人是個醋缸,居然把小妾的手砍下來。徐達也不敢說一個不字。朱元璋聽說以後,邀請徐達吃飯,跟徐達說今後你在家裡就說了算了。結果徐達回家一看,妻子沒了。後來才知道當晚吃的飯就是用自己的夫人做的。徐達還是敢怒不敢言,就是這麼個老實人。可就這麼一個老實人最後身上長惡性腫瘤,朱元璋聽說這種腫瘤最怕吃鵝肉,就派人送去燒鵝給徐達吃,徐達不敢不吃,吃完以後,立即斃命。

    3.滅李善長滿門

    李善長早年間加入朱元璋義軍,“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後被封為南韓公,左丞相,位居功臣第一,朱元璋將他比作蕭何。之後李善長一度與劉伯溫在朝中博弈,後推舉胡惟庸任丞相。後來朱元璋以“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將77歲的李善長處死,並將其一家70多口人全部斬盡殺絕。

    4.清胡惟庸黨

    唐勝宗18歲時就加入朱元璋的義軍。1370年被封為延安侯,曾因“擅馳驛騎”,被奪爵,但不久又恢復。平涼後費聚在濠州加入朱元璋義軍。1370年費聚被封為平涼侯,此後又參與平定雲南之戰。陸聚元末時繕城保境,後以徐、宿二州歸降朱元璋。這批人都在最後被歸為胡惟庸黨羽,全部被抄家滅門。

    5.賜死的功臣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於一些功勳卓著並且所謂的過錯不是十分嚴重的功臣予以賜死的方式。宋國公馮勝早年間與兄長馮國用結寨自保,後歸順朱元璋。朱元璋還稱馮勝兄弟親同骨肉。藍玉被殺當月,馮勝被召回京。兩年之後,馮勝就被賜死。穎國公傅友德元末加入紅巾軍。先後在明玉珍、陳友諒麾下,後歸順朱元璋。後被封為潁川侯,此後他大放異彩,平巴蜀、徵西塞、伐雲南,戰功赫赫。1394年被賜死,據說是當著朱元璋面自盡的。德慶侯廖永忠之前與兄長廖永安在巢湖聚眾,後投靠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評價廖永忠“功超群將,智邁雄師”。 第二年朱元璋以僭用龍鳳等一系列罪名賜死廖永忠。胡美原是陳友諒的麾下,陳友諒失利後,胡美歸順朱元璋。他曾獨當一面,率軍攻取福建。1392年論處胡惟庸黨時,朱元璋下詔列舉奸黨,說胡美因長女為貴妃,偕同其子婿擾亂宮禁,因此胡美被賜自盡。定遠侯王弼號稱“雙刀王”。早年間聚眾鄉里,結寨自保。1393年藍玉被殺,王弼與傅友德私下頗有微詞,被錦衣衛告發,遂被賜死。

    得善終者僅一人

    郭英的姐姐是朱元璋最寵愛的妃子。但是他能倖免於難和他姐姐一點關係都沒有。他自身也是十分的謙卑和聰明勇敢的,他的功名是靠自己玩命換來的,並不少因為他姐姐。他的一生立過無數戰功,參加的戰爭數量就有五百多場,可謂身經百戰。俘虜和斬殺的人就能多到十幾萬人,自身也是受過七十多處的傷,真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了。身為國舅而自身的功勞也是很高,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大人物卻從來沒有為了自己添過任何財產。然後朱元璋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我本來也就是一個普通的百姓,如果不是您的栽培,我怎麼有現在的成就,現在能享受到的富貴已經知足了,所以我什麼也不要。人都是愛聽順著都話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他聽後心花怒放,大讚郭英的為人,這是個好同志。郭英其實罪行也不輕,私養家奴150多人,還擅自殺害其中5人。因為是朱元璋的心腹,才放他一馬。朱棣發動兵變後,建文帝命令耿炳文率軍鎮壓,遇挫後被撤職。朱棣稱帝第二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彈劾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龍鳳圖案,玉帶用紅皮腰帶,有謀反的跡象。耿炳文是也是個老實人,明知朱棣秋後算賬,嚇得自殺了。所以準確來講得善終的只有郭英一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前覺得比自己差的朋友現在都比自己過得好,自己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