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璽子玉
-
2 # 小鄧教師
最典型的是教育史上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John B.Waston 1878-1958),他把巴普洛夫(IVan Pavlov 1870-1932)的“條件反射”應用到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都是透過條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應(S-R)連結而成。即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行為手段一定能培養成醫生、教師、律師......。行為主義理論奠定了人類學習理論,但是行為主義者堅決拚棄人類感情的作用,把人類學習徹底程式化。
讓我們熟知的是華生根據自己的理論創造出所謂的“哭聲免疫法”,對待兒童要要超脫情感因素,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對待自己的子女一直踐行自己的理論。但悲劇的是華生的大兒子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這種悲劇甚至延伸到第三代人。可見,一個缺乏愛的家庭培養的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缺乏愛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一種極端是極度需要愛,不斷的獲得他人愛來彌補自己童年失去的愛,而自己又無法輸出愛,這會導致個人感情生活非常混亂。一種極端是極度排斥愛,此類人格多疑、敏感,對別人的愛總過度解釋為對自己不利,利用暴力捍衛自己內心脆弱......
這個問題是兩面性的,有可能這個孩子會發展的很好也有可能這個孩子會成為社會的蛀蟲要看他的人生經歷如何不同的經歷有不同的發展所以這個並不能一句話概括缺愛家庭不一定孩子就壞也不一定會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