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潛伏之李涯
-
2 # 拼搏27842
而且國家關於企業資質的評審辦法也在進行改革,要求一名建造師只能擔任一個工程專案的專案經理,而且要求專案技術負責人和公司總工都必須有一級建造師證書!這樣會使一級建造師的需求量增加一倍多,所以建造師的含金量會越來越高!我們一起加油努力考證吧!
-
3 # 土木工程圈
隨著國家建築業投資不斷增大,建築從業人員需求將繼續增加。當下建築施工企業將近20萬,從業人員近5千萬,一級建造師數量只有一百多萬,遠遠不能滿足行業需求。
近年國家嚴厲打擊掛靠證書行為,且社保聯網終將聯網,很多掛靠證書將不能使用。這也導致了部分掛靠心裡人員打消了報考一級建造師的念頭。打擊掛靠使一建考試報考者變得更加理性,真正建築從業者的報考數量其實變化不大。
今後掛靠證書將退出歷史舞臺,人證合一是必然趨勢,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建造師證書的從業人員將非常搶手,一級建造師的含金量相對也會更高。
-
4 # 合肥政哥
我是從五個方面來論證建造師的數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滿足現有企業的需求的。既然供不應求,就得“物以稀為貴”嘛。下面就再次簡析一下:
1.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於是,新一批建設類企業誕生,無論辦理資質還是承接業務都需要大量建造師。
2.四庫一平臺及全國社保聯網的政策會越來越嚴,導致一部分靠掛靠證書賺外塊的人員淘汰,特別是事業單位、高校教師等公職人員。
3.隨著各種大建設的持續推進,會需求大批建造師的。
比如雄安新區建設、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建設、大都市群建設等等。這些專案包括道路交通、水利水電、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產業、產業園、房地產、特色小鎮等等。你說哪個又離得開建造師呢?
4.投標
一名建造師不能同時從事多個專案管理,企業想賺錢,就得投標,投標就需要建造師。
5.“一專案需要多證(建造師證)”上崗的政策可能會盡快出臺。
2017年7月24日,住建部就下文(建辦市函【2017】512號)關於對《建造師註冊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153號)修訂的徵求意見稿。見下圖:
第三條規定(檔案截圖如下):
本條解讀: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必須要持建造師註冊證書上崗,專案技術負責人也是如此。檔案中專案負責人(專案經理)和原檔案要求一致。
第二十一條規定(檔案截圖如下):
本條解讀:專案負責人必須持證上崗和原檔案一致,增加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必須持證上崗。大中型專案技術負責人必須持證上崗,且不得有專案負責人兼任,但小型專案可以由專案負責人兼任。
如果徵求意見稿的最終政策出臺並實施的話,會需要一大批的建造師。
另外,再補充一點:有好多企業需要發展,就得升資質,升資質也需要大量的建造師。
總之,目前建造師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發展前景是可以想像的,含金量會逐步提高的。
——END——
-
5 # 清茶挖電影
國家取消了很多證書,但建造師沒有取消,還是國家准入的資格證書,現在工程造價年年增長,小工程也要幾千萬,作為專案經理的必備證書,含金量穩穩的增長,大的趨勢是職業,建造師+高階工程師+安全B證,專案施工責任制,一句話責任越大收入也越高。
-
6 # 流雲
一是226號文只是資質無要求,但在工程現場核查,資質續期時你沒有試試?。226只是針對無業務的單位減少空轉負擔而己。還有招投標中要用呢?二是人證合一,社保聯網要擠出那些非專業人員,三是技術負責人也要證。總之不會差
-
7 # 小百102059651
不好說,真正的人才,是不需要本本的。但是,發現人才不容易,目前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考試選拔,不過選拔的內容與知識點,隨著考試的次數變多,都去背題庫去了。實際施工情況處置能力,太差了。
-
8 # 消失的島
寡人一級房建,在親戚單位一個月5000不交社保!一建有沒有用不知道,但是絕對別給小氣的親戚打工,別人找你不是為了給錢你掙,而是覺得用你比外面便宜~~
-
9 # 減隔震一體化設計安裝
怕地震怕颶風就裝智慧避震系統-地震颶風真正的剋星
《關於地震災害或颶風災害的最佳解決方案》
《關於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既工程設計新思路》
智慧避震系統,地震颶風真正的剋星!
智慧避震建築,隔震建築的創新升級!
智慧避震結構,減隔震一體化合成工藝!
智慧避震技術,防抗救相結合創新理念!
智慧避震系統:地震或颶風時,既能讓建築物與地面基礎主動相對滑動(隔震),防止建築物被動切割;又能使建築物主動控制平衡(減震),防止建築物搖擺晃動放大;更能促進建築物保持整體平動(避震),防止建築物共振傾覆。
智慧避震技術與傳統抗震技術最大的區別:地震或颶風時,建築結構自身直接硬性的對抗技術被稱為為傳統抗震技術;地震或颶風時,建築結構自身透過間接的柔性對抗技術被稱為智慧避震技術,也稱智慧抗震技術。
智慧避震結構與傳統抗震結構的抗震效能與抗風效能完全不同:傳統抗震結構,其實是單純的、被動的、直接的、硬性的結構對抗,以靜制動。既增加了建築材料用量,且抗震效能與抗風效能提升有限;智慧避震結構,其實是複雜的、主動的、間接的、柔性的結構避讓,以動制動。不僅減少了建築材料的用量,而且抗震效能與抗風效能提升數倍(採用官方的權威資料)。
總之,智慧避震建築比傳統抗震建築更安全、更節能、更綠色、更環保,也是隔震建築的智慧升級。
近日,地球出了點毛病兒,大小地震連續不斷。地震訊息刷屏了整個網路。地震專家因無法準確預測預報地震,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無情指責。抗震專家因與自然規律相搏,採用被動對抗思路,使建築物震後效果並不理想,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廣泛質疑。中國著名防震專家、智慧避震技術發明人、德新防震技術公司總經理張德新根據自然規律,研發並智造了《建築物主動避震技術及防震裝置》,使建築物在特製的振動平臺上震後毫髮無損,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點贊與支援!經過兩棟智慧避震樓房建好並投入使用後,現已多棟智慧避震樓房開工建設。張德新自豪地說:“雖然無法得到任何支援,但研究防震減災的決心沒有改變”。
關於地震、地震災害及防震減災的科學分析:
地震,其實是地球運動正常能量的釋放過程。
地震災害,其實是地球表面建築物的工程災害。
防震減災,其實是應對地震災害的技術活兒。
地震災害的破壞程度,其實是建設科技與自然力量抗衡的結果事實。
堅持走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之路。轉變傳統抗震設計老思路,增進減隔震一體化設計新思路。建設科技的力量雖然無法征服大自然的力量,但可以適應大自然,實現建築工程的科學避震,確保建築安全與人類安全。地震是地球運動釋放能量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或地震波本身對人類生命沒有直接威脅。對人類生命構成直接威脅的是建築物的倒塌。
一組公式一幅圖,快速瞭解減隔震一體化智慧避震新技術:
智慧避震新技術=滑移隔震+耗能減震+柔性抗震
小震時,使建築物保持柔性抗震狀態;中震時,使建築物保持耗能減震狀態;大震時,使建築物保持滑移隔震狀態;特大震時,使建築物保持減隔震一體化智慧抗震狀態。
-
10 # 廣建築才網1號小編
隨著國家建築業投資不斷增大,建築從業人員需求將繼續增加。當下建築施工企業將近20萬,從業人員近5千萬,一級建造師數量只有六十多萬,遠遠不能滿足行業需求。
回覆列表
不!只會越來越低!
我們來看組資料:根據住建部公佈的資料,截至2015 年底,全國共有註冊建造師200餘萬人,註冊建築師5.5萬人,勘察設計註冊工程師12.3萬人,註冊監理工程師16.6萬人,註冊造價工程師15萬人。
國家為了打擊掛靠,一方面逐步弱化資質,去年更是出臺了226文!取消了資質關於建造師人數的要求,直接導致建造師需要大減。另一方面,隨著考過的人數逐年在增加,而蛋糕就那麼大,只會越來越貶值!
不過從事建築行業的人,還是要考的。一方面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增加自己的收入。混這個圈子遲早要人手一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