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民鵬飛
-
2 # 一哥於一
一哥“美食與心之旅”之――好吃不過手擀麵
尋覓曾經的腳步,追尋記憶的美食,品味老家的味道,真是一縷鄉愁,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一句習慣性“在俺家吃麵條子吧”的邀請道出了老家人對面食的執著,麵條子當然要先選好面,一句話就是選有面味的面,在失去原味的世俗裡,原味自是一種本真。和麵是白案的基本功,“三淨”是要求,面的筋道與適度是麵條的功底,有加蛋清與鹽的,有用涼白開的,有用冷水的不一而足。疊面的用料也頗有講究,直接用麵粉的有,用玉米麵的也不在少數,用點澱粉之類的吃不去更加滑溜爽口,美食之美,自開端已是差異。手擀的最好,擀麵條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面要反覆揉揸,小擀杖沿邊推圓,大擀杖擀幾下一錯邊,勻撒面撲,反覆數次,一張圓薄透亮的面片已然成形,一團面鋪開如紙,一擀杖瀟灑如筆,美食一幅畫,人生真多彩。
白水湯麵現在人已覺淡而無味,“起熟水面”則是其升級版,小蔥韭菜蒜苗等切末醃製衝湯撈麵,食之清爽滑口、香氣四溢,農村多有以此為喜麵條者,圖的是熱乎長久。一碗熗鍋面更是家常做法,懷舊版的也不少,供銷社的大眾食堂師傅把肉絲、麵條上稱,熱油肉絲,嘩嘩噝噝,蔥薑蒜爆鍋,底菜下鍋翻炒,高湯熱熗,麵條下鍋,青菜豆芽提味,明油提鮮,一碗出鍋,滿屋鮮香,芫荽、香醋隨意,一口下去,痛快淋漓。人言那時物資不豐,肉香面香回憶香,我說千載美食不變,品味韻味人情味。
當然不得不說重頭戲手工撈麵,直接就鍋撈的面香四溢,吃起來酣暢淋漓;熱水撈的不失綿軟,吃起來彈性十足;冷撥的筋道爽口,吃起來風捲殘雲。一海碗下去,吃出個通身透汗,再來碗麵湯,老家人叫原湯化原食,實在是個痛快。其時,這一撈一抖一裝碗瞬間的口味變化,何嘗不是完成了這面的華麗轉化,隨從味蕾的更新變化於每一個細節,才是成就美食的關鍵。一碗好的撈麵的味道不同還來於不同的澆頭,澆頭類似蓋澆飯的蓋頭,是手工撈麵錦上的花,使一碗素面煥發出萬千生機,根達菜熬粉條熱烈,西紅柿炒雞蛋家常,豆角炒茄子香濃,還有臊子類似豫菜中的大鍋燴菜,各樣搭配,葷素不一,色彩迥異,然而為這一碗麵提味的永遠是心靈之約。
如果說澆頭是一碗手工撈麵的錦上之花,那麼就老家人而言一羮好蒜汁則可以稱得上這碗麵的靈,蒜要本地產的大蒜,過夜不餿,蒜香濃厚,紅石碓舀搉出最好,調料要放全了,愛吃辣的也可放入青紅辣椒,愛香加上小米醋,愛酸加上柿子醋,不要澆頭只加蒜汁而食者亦不在少數。蒜本辛辣,獨做一菜而觸味蕾、舒口舌、通胃腸,家人獨快乎?
-
3 # 一茗一浮沉
按區域劃分,應該算南方人,但從小愛吃麵,現在也是如此,早上要是吃的話基本上都是在外面吃麵,大致算了下小區四周的四條路面館不下十家,有當地的奧面、湯麵、紅油麵、燒澆面,安徽的牛肉湯麵,蘭州拉麵,河南燴麵還有陝西油潑面,從分佈來看,當地麵館最多,其次是安徽牛肉湯麵。食客也是如此。
雖然喜歡吃麵,但接觸的麵食不是很多,而且家人都是以米飯為主,所以在家很少做麵食,偶爾做也是以餃子為主,麵條大多都是直接買。
自己買過麵條機,做過手擀麵,也做過西部的扯麵,但都是做過幾次都不做了,太費事。
吃麵最主要是湯,澆頭,自己在家做的面基本上都是以雞湯,羊肉湯。澆頭比較多,適合自己就可以,我個人比較喜歡在家做泡椒冬筍肉絲做澆頭,給孩子常做西紅柿炒麵當早餐。
-
4 # 小吃學院
麵條起源於中國。具科學家考證,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曆史的麵條,長約50釐米寬0.3釐米,是由粟製成,是最早的有文字和實物佐證。
麵條的流傳。是因為煮沸的麵條最為潔淨,可以極大地減少腸胃疾病的發生,因此麵條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從而遍及全國。
麵條的製做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磨成面,加水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而成,再切或壓,再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好的麵條一般都是溫和而筋道的, 這也是流傳全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做出好吃的麵條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首先掌握好配比。高筋麵粉與水與鹽(也可加些鹼)之比為100:35:0.5較為合適。
第二和麵。把鹽放入水中化勻,慢慢倒入麵粉中,邊到邊攪拌,使水面充分結合,而後再和成團,靜醒半小時以上。
第三壓面。把靜醒好的麵糰放在壓面機中,反覆多次的壓成光滑細膩的麵糰。最後再壓成0.5毫米的面片。
第四切面。壓好的面片撒些麵粉,摺疊好,再用刀切成1毫米以內的麵條。
第五煮麵。鍋水開後下麵條,用大火燒開轉中火,點兩三次水既可撈出。
可以澆上臊子、炸醬等。
-
5 # 家常美食小廚房
好吃的麵條太多了,夏天人們喜歡吃涼麵、炸醬麵等等;冬天,就沒有比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更讓人溫暖的了。恰好早餐做的白菜肉絲雞蛋麵,味道非常棒,挑食的老公和孩子連東加面吃得乾乾淨淨。
白菜雞蛋肉絲麵的做法:
1、裡脊肉切細條,白菜葉切粗絲;切蔥花、薑絲備用。雞蛋兩顆備用。
2、熱鍋涼油,放入一顆八角、倒入肉絲翻炒,炒至油清時加入薑絲、蔥花翻炒。
3、磕入雞蛋快速劃散,炒成雞蛋碎兒。倒入白菜翻炒幾下。沿鍋炒烹入香醋、生抽翻炒。
香醋和生抽比炒菜的量多一點,不用擔心太酸,醋的酸味在翻炒及加水煮的過程中會揮發,只留下一股特殊的香味。
4、倒入熱水,加鹽調味。水快燒開的時候下入乾麵條,煮至麵條熟透關火。
這種麵條跟牛肉麵那種清湯麵不同,牛肉麵面要筋道,湯要清才好吃;但這種麵條要適當軟爛一點,湯有點濃稠的樣子才好喝哦~
另外,如果是鮮麵條,那麼必須等水開了再下麵條。如果是用乾麵條則在大概七八度的時候下入即可,這樣麵條比較容易快速煮透。
吃麵喝湯,味道鮮香,這種家常麵條最讓人百吃不厭了,冬天的早上熱乎乎的來上一碗,讓你身上馬上暖和起來。
-
6 # 鄭州晚報
河南人愛吃麵條,湯麵、撈麵、蒸麵各種花樣。只是澆在麵條上的滷,手巧的主婦們都能用手邊的食材做出各種花樣。
1.選擇比較熟的西紅柿,選兩個西紅柿加水榨汁。
2.牛腩可以提前燉一鍋,到吃的時候撈兩塊就行。燉牛腩的方法是:冷水下鍋,加足夠的水,撇去浮沫,加姜、料酒慢燉。
3.番茄汁下鍋,直接煮麵,麵條選擇粗一點的圓麵條比較好吃。
4.燉好的牛腩也加入到番茄面中一起燉。中途加入生抽,出鍋之前加入食鹽。
5.煮麵的時候 另一個鍋煮青菜。
6.吃的時候如果能拌上點香菇醬更好了。
這種省事版的茄汁面,做起來方便,而且省時間。還非常好吃。希望您也會喜歡這種做法。
回覆列表
做為平涼人我來說說我們平涼人怎麼吃麵老人過壽吃“長壽麵”,正月初一吃“過年面”,麥子割畢吃“掛鐮面”,新媳婦結婚第四天做的面叫“試刀面”,對於有“隴東糧倉”美稱的靈臺來說,面是人們日常飲食中最不可或缺的。
相傳周文王伐密凱旋築臺祭天,東海龍王途經大喜,口水流下即成“達溪河”(“大喜河”諧音),龍鬚浸入河水變成麵條,萬民食用共享太平,由此演變為靈臺手工面,俗稱“涎水。 和麵 臺手工面用優質小麥麵粉做出,以細、香、柔、長著稱,做法考究,正宗手工面的製作必須經過四道程式:和麵、擀麵、切面、煮麵。 擀麵 和麵時,婦女將溫的鹼水摻入盆中的麵糰,鹼水邊滲入邊攪拌,把所成軟面反覆揉搓和勻,柔韌、軟硬度合適後,用傢什蓋在盆中幾分鐘便好;將麵糰放在案板上,反覆揉搓,用拳頭將麵糰壓成餅狀,把麵餅卷在細長的擀杖上,反覆滾動碾壓,完畢之後將擀杖抽出,案邊便留下薄而均勻的面“皮”;將面一正一反疊成四寸寬的一沓子,用切面刀(長約一尺五寸)根據需要,切成寬窄不一的麵條,倘需特細的麵條,須用特製的刀精細得“犁”開。 切面 據說“刀把式”(切面高手)切出的最細的面能穿過針鼻。將面下到沸水的鍋裡,勻稱的麵條如花綻放,又有一番情調,“下到鍋裡蓮花轉,挑上筷子一條線”一句打油詩傳神的描述了面在鍋中、筷頭舒展的樣子。用笊籬將熟面撈入涼水盆中,稱為“冰面”,能起到阻止熟面撈出後粘連一塊的效果。 煮熟的手工面加上面料和酸湯就大功告成 靈臺農家面的作料特色在面料和酸湯。夏秋季節多用青菜炒成的“面料子”,一碗麵看上去白底綠菜紅花,煞是好好,調人胃口;冬春季節則用碎肉塊炒就的“肉料子”,香味撲鼻。做湯的醋必須是味酸咂舌的陳年釀醋,且色要正。醋、醬油、辣子油以最佳的配分做出酸嚅嚅、辣簌簌的酸湯。細長的面和多彩的湯相得益彰,面料子、麵條、麵湯分層而陳,從上而下粉紅、乳白、深紅顏色有致,光一看就胃口大開。這時你需要吸口氣,筷頭輕挑,咕嚕嚕一氣吸完,你會發現碗底沒有面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