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7360587248

    所謂低自尊狀態,是一種在人際關係中感覺非常壓抑、低價值和不安全的痛苦狀態,在這個狀態裡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對別人不重要,甚至被別人厭惡,隨時可能遭受別人的攻擊,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痛苦而強烈的負面情緒,包含了屈辱、孤獨、無助、恐懼等感受。

    為了抵禦這些痛苦,人有可能會降低自己的期望,忽視自己的欲求,陷入壓抑的狀態來儘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以避免激惹到他人。又或者進入一種“全能”的強大偽裝狀態,對別人的要求來者不拒甚至刻意討好,以此來提升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並試圖用這個重要性來化解可能出現的攻擊。

    不管是自卑退縮還是自大討好,都會壓抑自我需求,並讓人為了維持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而付出遠超必要的努力。可以想象得到,這種生活就像總是在加班卻只有微薄的薪水,讓人感到精疲力盡卻很難真正提升自我價值感,但只要稍有鬆懈那些痛苦的感受又立即排山倒海般湧來,讓人根本沒有辦法得到片刻喘息。

    很多時候遭受著低自尊痛苦的人都不禁會問自己:“為什麼我要這麼折騰自己,為什麼我就不能有高一點的自尊,為什麼我就不能更愛自己一點,更灑脫一點?”

    然而真實的情況很可能與感受有所不同,一個人在低自尊狀態感到痛苦並不是因為自尊比別人低,恰好相反,在那個狀態下這個人反而是進入了一種“脆弱而極端的高自尊”狀態,所謂的低自尊痛苦其實是脆弱的高自尊崩塌的感覺。

    低自尊者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是因為不能忍受被忽視、被拒絕,但這個世界上恐怕就連最有權勢的人都不敢說,他能讓所有人都重視他、服從他。那低自尊者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提出這麼高的要求,是因為矯情公主病嗎?其實,僅僅只是因為他們不得不這樣做而已,甚至還會一邊這麼高要求他人,一邊也會覺得自己太脆弱矯情,也怨恨自己如此沒有用,內心衝突的痛苦真是難以言表。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低自尊者不得不陷入這種內心衝突呢?

    往往陷入低自尊痛苦的人在成長經歷中都或多或少會有被忽視、苛責甚至虐待的經驗。人對心理痛苦的耐受能力並不像肌肉力量,並不能透過不斷吃苦來鍛鍊得更強大,甚至吃過一次苦頭後就可能永遠不想再嘗試,進而對這些痛苦產生“經驗性迴避”,這些無法觸碰的痛苦經驗逐漸就形成了心理創傷。撕裂傷口總是很痛的,所以每當可能要遇到這些痛苦時,哪怕只是極小的可能性,也會讓低自尊者產生本能的防禦行為。有時這些防禦行為還帶有明顯的強迫特徵,即使明知道沒有必要防禦,卻依然不敢鬆懈。

    理解了這一特點以後,就需要談到如何自救的問題了。

    首先,低自尊狀態極易引發抑鬱症狀,如果已經有非常強烈的症狀(比如SDS自評抑鬱程度在中度以上),並且症狀持續數月無法消退,那還是需要及時就醫,否則抑鬱症狀連帶引發了軀體症狀後,身心的相互作用極易導致情緒的持續惡化(比如出現睡眠障礙,這直接會導致情緒管理能力直線下降),這時想要單純透過心理調整就變得非常困難了。很多人因為懼怕抑鬱症或者藥物副作用而諱疾忌醫,事實上很多心理問題都會導致抑鬱症狀的出現,而抗抑鬱藥物也並不存在成癮性和強烈的藥毒性,完全沒有必要過分擔心,比起藥物副作用,反倒是長期處於抑鬱狀態對身體的傷害更大一些。

    在能夠有效控制抑鬱症狀的基礎上,尋求心理諮詢或者自己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也是有幫助的。像卡倫霍尼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我們內心的衝突》,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對走出低自尊狀態都有非常好的幫助。另外,在人際關係中出現過多的緊張感也是大腦邊緣系統過分活躍的表現,透過正念冥想有助於訓練邏輯思維大腦的活性,降低邊緣系統的敏感性,從而減少邏輯思維被邊緣系統劫持的可能。

    最後,分享一些認知調節點,透過認知調整,也可以降低敏感性。

    一、注意非黑即白思維模式,以及警惕這種模式連帶產生的攻擊性。

    通常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會讓人在認知世界的時候的感受要麼完全好,要麼完全壞,通常嬰兒認知世界的方式就是完全的非黑即白,如果後天不斷被環境壓迫和懲罰,這種二元認知模式就會一直持續,很難擴展出多元維度。

    這種認知模式再疊加上低自我評價,人們很容易衍生出一種攻擊性邏輯:“消滅了不好的,剩下的就是好的。”畢竟毀滅是生物的本能,根本不用像建設一樣還需要大量的學習,而且毀滅的速度和效能也比建設要快很多,這些好處都會讓人逐漸依賴上攻擊性,用攻擊來化解焦慮。

    比如一個低自尊狀態的孩子考試考砸了,除了面對大人的數落和懲罰,還會同時面對自我攻擊。這個孩子會拼命攻擊自己的愚笨和懶惰,試圖以這樣的方式來重新獲得學習的動力。在不斷的自我攻擊下,孩子會誤以為自己正在消滅不好的自己,這樣自己就理應變得更好,這種錯覺會極大地緩解挫敗感和焦慮感,也連帶著緩解了來自人際的壓力,畢竟如果自己正在變得好起來那就不應該再受到懲罰了。

    然而自我攻擊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壓力,但只會造成在學習時更加沒有動力,只要學習遇到阻力就會開始擔心自己身上還有“遺毒”沒有清理乾淨,於是本來應該用來求教和分析的精力就再次被浪費在了自責上,而可怕的是痛苦並不會真正消失,而是像過山車一樣劇烈起伏,孩子最終會因為再也承受不了學習的壓力而自暴自棄,或者轉而在其他地方去尋求自我實現的感覺,這也是造成青少年沉迷遊戲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走出非黑即白的毀滅陷阱,就必須要重新學會多元視角。比如,一個老師除了兇巴巴的一面,還有沒有好的一面?如果實在對某個權威特別懼怕,那這個組織裡除了這個“壞權威”還有沒有“好權威”呢?自己的學習很差,到底是某一科很差還是所有的都差?

    二、注意僵化思維,切實著手提升能力。

    人類總是喜歡找規律,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來認知世界。這為我們探索世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讓我們可以忽略一些不重要的資訊,防止了我們因為資訊過載而無法思考。然而過分簡單的思維定式也會造成僵化思維,讓人困在很小的區域內動撣不得。

    比如很多人會認為能力是一種天賦資源,是恆定的,一旦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就立即陷入絕望無法前進了。每個人都害怕絕望帶來的恐懼感,尤其是很多能力是我們在社會立足所必須的,所以為了避免感受到能力不足而導致自尊受損,人就容易陷入到脆弱高自尊的防禦模式,既不承認自己能力不足,也拒絕面對任何可能檢驗能力的挑戰,又或者只是不斷制定各種“偉大”的計劃,卻從不敢付諸行動。

    然而如果真的去檢驗現實就會發現這個說法有問題。像是那些年邁的院士,應該是代表了人類的頂級智力,但是隨著大腦的不斷老化,這些老人家的絕對智力是肯定比不過年輕人的,那他們是如何保持優勢的呢?

    答案是:堅持。

    能力包含的維度有很多,它並不恆定,是一個可以隨著時間不斷提升的東西。就像那些年邁的院士,雖然絕對智力在下降,但這只是影響了他們處理未知資訊的速度,他們其實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優勢來協調一個龐大的組織,透過把一些不必要的運算交給別人來處理或者藉助高科技計算裝置的方式彌補自身絕對智力的下降。然而在這個領域裡的經驗和人際關係網路形成的巨大優勢卻只會隨時間的增加而不斷提升。人家失去了不得不失去的部分,卻加強了可以留住的部分,而要想留住這些東西,就必須不斷花時間,不斷與現實的人際互動。

    僵化思維恰好會極大消耗人堅持的動力,因為既然無論如何都會失去,那在僵化思維下看來就只會越來越糟糕,這實在太可怕了,努力到最後還是會失去,那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堅持了。低自尊者如此堅信自己會被傷害和拋棄,其實也是因為對提升能力感到絕望導致的。

    然而,那個自己可以憑藉天賦資源永遠絕對領先的天堂真的存在麼?沉浸在天賦優勢論的人就像是抱著一個巨大的寶箱在不斷下沉,其實這個寶箱註定只會在巨大的水壓下越來越難以開啟,而且還會帶著人一直下沉,但這些人還是堅信只要開啟這個寶箱就可以獲救,哪怕已經憋得快死了,而且離水面的親人朋友越來越遠,都還是捨不得鬆手。

    當然,也有些幸運兒意外打開了這個寶箱,卻發現裡面其實什麼都沒有。為啥很多大學在新生入學時都特別緊張新生的安全問題,事實上就是因為有很多抱著“寶箱”的學生進入大學時才發現這根本就不是噩夢的結束,而僅僅只是另一段噩夢的開始,這實在是太可怕了。沒人想死,但也沒人敢在漆黑壓抑的深海獨自面對那些可怕的壓力。

    三、集中資源,縮小自我邊界。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縮小自我邊界的過程。”一開始我並不能理解這句話,自我邊界縮小為什麼自我反而會強大呢?但要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陷入低自尊狀態的人的確存在強大的控制慾,他們必須要保證所有的人際環境都是絕對安全可靠的,不能出現一絲被排斥的風險,這讓他們在遭受拒絕和忽視時感受到了巨大的屈辱感,彷彿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與自己有關,自己必須對所有人的痛苦負責,所有人也必須對自己負責,而這恰好就是自我邊界過於膨脹的體現。這種必須對所有人負責的心理會讓人陷入追求完美的困境裡,不能忍受一丁點的瑕疵,也會為了防止被拒絕為過度犧牲自己的利益和尊嚴,讓人總是在與不好的事情戰鬥,沒有更多的心理資源來專心建設自我。

    所以,嘗試縮小自我邊界,關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放棄對絕對完美的追求,反而有助於強化自我,建立真正的掌控感——即控制屬於自己的,接納無法控制的。自我邊界越精煉,需要我們去控制的事情就越少。時間是一個不可再生而且有排它性的資源,用在了一件事情上就註定需要放棄對另一件事情的投入。需要負責的事情少了,在心理上會遭受苛責的壓力也會同步減少。

    很喜歡一句話——我喜歡你,只是我的事,而你喜不喜歡我,那也只是你的事。

    四、提升現實檢驗能力,注意區分想象與現實。

    其實要執行這麼多的檢查專案簡直就像是強迫症,很多時候連女孩自己都清楚自己檢查得太多,這些檢查也搞得她沒法好好生活,疲憊不堪。但她太過害怕自己想象中被拋棄的場景了,以至於她只能一遍又一遍不斷地校驗男友的感情。

    女孩之所以這麼強迫自己和男孩,就是因為持有一個錯誤的信念:“關注=重要”。這個信念為女孩構建了一個虛幻的想象世界,在這個世界邏輯裡,每當她感覺不到男友的關注時就會萬分恐慌,好像自己對男友已經不再重要,自己已經被拋棄了一樣。為了不斷驗證自己的重要性,女孩就只能不斷攫取男友的關注。

    然而關注和重要性真的可以劃上等號嗎?總之在我看來是不行的。霸道Quattroporte在談大業務的時候女主跑過來硬生生打斷,還可以當場拖走Quattroporte去為愛鼓掌,這種情節只能出現在小黃文裡。現實世界中的Quattroporte們開會可是要關掉手機的,你能說他們不接電話就是不愛自己的家人?過分脫離現實,沉浸於和想象的可怕世界搏鬥,只會把生活搞得越來越糟。

    真正的關注源於共同目標產生的協同感,而低自尊的人由於太過關注“毀滅不好的事情”,而缺乏建設性目標,這樣天然就造成了很難跟別人有協同感。就像上面提到的那個女孩,她反覆消滅“不忠男友”的目標並不能被男友接受,甚至最終導致了男友提出分手。

    總之,不管提出再多的點,都不能完全涵蓋“低自尊自救”這一話題,所謂自救,並不是自己救自己,我們都需要回歸人際關係才能獲救,人是不可能獨自生存的。所以真正的自救,反而是放棄一些無謂的掙扎,接納一些無法改變的事情,真正開始建設自己的健康人際關係,接受人際關係對我們的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昕火了,謝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