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筠怡純郎
-
2 # Anyi6699
我是60後,從小生活在農村,我覺得至少有兩種習俗發生了變化:一是農曆大年初二拿肉、粽子去敬外婆,外婆的粽子多到吃不完,如果生的女兒多那就更加不得了,那時農村沒有冰箱,有時來不及吃就變質了。現在的年輕人覺得這個是一種浪費,慢慢把這個風俗改變了,拿個紅包、提著糖果去敬外婆,不用很辛苦的包粽子、煮粽子,外婆拿到紅包比拿到粽子開心多了,真是兩全其美。二是農村以前請酒,肉都是用旱藕葉打包回家吃,因為那時沒有塑膠袋,現在已經是隨便吃,為了避免浪費,吃不完才用塑膠袋打包回家。
-
3 # 穎姐說說VLOG
我們這裡的葬禮流程越來越簡化,主要原因是政府提倡文明葬禮。
城市裡再也不會出現擺設靈堂,晚上送燈,十字路口燒紙的現象,通常都是到火葬場,做個遺體告別儀式,然後在火葬場焚燒各種祭奠死去人的東西,最後到墓地下葬。
整個流程簡化很多。
-
4 # 子圓
大家好,我的家鄉是在素有“歌山畫水”之稱的東陽市,這裡有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橫店影視城”揚名天下。但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種很多人都不敢吃的“美食”,在黑暗料理界它名列前茅,這就是浙江東陽的“童子尿煮雞蛋”。
在我的家鄉,每到開春這個季節,農村裡都會煮童子蛋。老人們說吃了這個蛋春天不會犯困沒力氣、夏天不會中暑。一般東陽人都吃過,從小就吃。在2008年這童子蛋入選了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童子蛋在東陽曆史悠久,據老人介紹,煮這個蛋最難的是收集童子尿。這童子尿需要4-8歲的小孩的尿,歲數小了或大了都不行,女孩也不行,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幼兒園裡都是排隊接童子尿的。
煮蛋的尿不能超過24小時,煮一鍋蛋還需要不少的尿量,少了還煮不成,且不能加水。煮蛋過程也有講究,一般不在自家灶裡煮,而是在院子裡搭個臨時的小灶臺燒。灶上放一個大鐵鍋,煮蛋的過程,先將雞蛋放入收集好的尿中,不放其它調料,用大火煮開,然後取出雞蛋,將蛋殼敲碎(這個過程估計是讓蛋更入味)。將敲好的蛋放入鍋中繼續煮,煮一定時間還需將蛋上下換位,讓蛋入味更均勻些。就這樣用小火慢煮一天一夜,這童子蛋就算完成了。剛出鍋的童子蛋特別香,味道特好。
據中醫藥古籍《本草綱目》,記載:童子蛋性味甘平,能安五臟、安心神;能定驚、安胎,具有養陰、健脾、補肺等作用,且補而不燥,常吃能去病延年,童子尿,氣涼,無毒。徹清者良。”外用可以解毒療瘡。
童子蛋雖然在東陽已經流傳已久,但現在基本很難在市面上看到了,也許是它特殊的“味道”沒法適應大眾的口味?也許是它特殊的“配料”導致產量太少?總之,希望這樣一種特殊的地方習俗不要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
5 # 不像是自己
在小時候我奶奶在七夕節時,會帶著我和妹妹拜七位娘娘。當我長大讀了點書後,覺的這是封建的,落後的,跟奶奶爭吵不情願的去拜。而如今已經成人的自己反而去奶奶準備,不是因為相信有用,是想順應奶奶的心願讓她輕鬆快樂點。當我為人父母,或許我不會去做祭拜儀式。這個習俗就慢慢消失了。
-
6 # 暴走行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也逐漸走向多元化,個性化。由其農村的變化更大。我們這城中村改選擇比較多。農民從農村到城市的發展,許多風俗淺移默化地發生變化。
就說過年,以前大年初一早上拜年,滿街人來人往,祝福聲,歡笑聲,聲聲入耳。而今電話拜了年,省了事,當然也少了味。以前過年放炮,戶和戶,村和村互相比。煙花照亮星空,響聲震耳欲聾。氣氛雖好,壞處也不少。如今禁炮,雖說少了味,生活一樣多彩。總之千變萬變,人們對生活美好向往不會變。我們的祖國會越大越強大,人民越來越幸福。
-
7 # 蘇耿仁蘇氏資訊平臺
我用《消失的年味》為主題來回答這個提問,我是六十後期生的人,深深體會到過去與現在的年味變化,不用思索就可以用:現在是沒有年味的過年了這句話來概括,我們一直在追問到底是我們變了,還是年味淡了?看這下面我舉幾個普遍存在的例子來對比,你就會明白...
1、過年回家:
以前每個過年總是喜歡回家,與各奔一方的發小們聚聚,聊聊與他們在這一年間的變化,那一幕,心中總是暖暖的;
2、吃團圓飯:
以前,一家人圍在一塊做飯、炒菜、包餃子,在家裡吃上豐盛的年夜飯,飯後上鄰里長輩家拜年祝福;
現在,吃頓年夜飯,為了方便,去外面包席,大魚大肉,滿漢全席,稀罕物平常也都吃得到,那些肉卻也是也來也沒味道了,吃完有的會去KTV唱歌,或是各自回家;
3、拍全家福:
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怎麼都不夠,拍一張全家福是多麼幸福的事,我在八十年代就買了部照相機(記得是黑白的),常幫助鄰居們拍全家福;
現在,一回家總無所事事,全家福什麼的絕對想不起,因為每個人都擁有手機,拍照是時刻可以有的,自拍倒是挺樂意;
4、過年新衣:
以前,一年一次的春節新衣,是多少小孩子夢寐以求的期待,就眼盼著過年了,能換上一套漂亮的新衣服;
如今的小朋友,開啟櫃子都是嶄新的衣服和鞋子,不需要等到過年,吵著媽媽買新衣服等到大年三十再穿了;
5、玩具遊戲:
以前,過年的時候,小夥伴們最得意的玩具,就是各式各樣的鞭炮,人手一盒的擦炮或者小禮花,都開心的不亦樂乎;
以前,小時候守著電視等中央電視臺春晚一起守歲,一大家子一看就是一晚上,一樂就是一個年;
如今,娛樂方式千萬種,唱歌電玩打牌數不盡,即便春晚節目組再努力出來的晚會,也成了年度最大的吐槽會;
7、趕廟會:
以前,初三下午,總要踩著單車,上十多公里的普寧縣城汽車站坐近三個小時的班車,趕到陸豐碣石玄武山佛祖廟裡燒高香為全家祈福;
如今,開著自己的轎車,帶著家人,名義上是遊山玩水,卻把高速公路當成了停車場。其實,我是服從孩子們的意願,因為難得有了這個假期,平時他們在遠方讀書,首要是當一個好父親。什麼廟會燈會這些孩子們都不喜歡;
8…9…還有很多很多,年味在消失真的一下子說不完,這為什麼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是過年本身變了嗎?
圖片1:碣石玄武山廟會;
圖片2:海灘旅遊。
-
8 # 清川流夢
我打小生長在農村,滿滿的兒時回憶,至今想起來都特溫馨,特享受,終生難忘。
逢年過節,生日喜慶那是兒時最愜意的時光。不知怎地特崇拜羨慕那架著老花鏡,捋袖磨墨,懸腕揮毫的老先生。那時候大多數的對聯都是即興之作,照搬照抄的少之又小。每當一幅即興之作完成之後,老先生搖頭晃腦吟誦的形態,活脫脫的就是三味書屋中的先生,那種自我陶醉的感覺,於外人而言可能永遠也感受不到。當俯身一氣呵成的一幅墨跡未乾的對聯平放在平地的時候,那種大功告成的感受遠勝溢於言表,旁人怎生體會得到!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生活節奏快了,人也變懶了,人工書寫的對聯很難再看到了。春節時,集市上買來的對聯,也會在庚飯前準時地貼在門的兩旁,雖說是中規中矩,卻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好像是被人忽悠了似的。生日喜慶,即興的對聯沒了,隨心所欲龍飛鳳舞的字消失了,好像是小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喜慶的氛圍也減了不小。特別是喪事,沒有了那白紙黑字的輓聯,哀傷悲慟彷彿己不存在,即使有那古板生硬的現成輓聯,掛在那兒特顯得生硬死板,象極了那沒有生命的殭屍,哪裡還有悲痛可言!難怪有人說,喪事也是喜事,“紅白喜事”這個詞真是一語中的。
別了,那個性鮮明的手寫對聯,還有哪早已遠逝已經“泥銷骨”的老先生!
-
9 # 張懷明想走天下
我是生活在農村的,好多習俗在農村逐漸減少和消失了,比如春節寫對聯子,現在沒有人寫了,而且不管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的話字好像都沒有幾個能寫好字的。以前有人工挖的掛浪,作為過春節貼在門上的,現在都在市場買現成的。磕頭以前在春節大年初一拜年晚輩給長輩磕頭的行為現在沒有了,種草或者割草用於製造肥料,現在讓化肥代替了,以前親戚串門相互走動走動現在逐漸減少或消失了,都在忙著掙錢了,情親在消失中。以前上街趕集的多,現在有事沒事上超市的多,蹲家就能購物,俗稱剁手黨多了。以前哪裡挖個坑,挖個河的都是人抗車推,現在都在用挖掘機,且速度是人無法比較的,農村的土房沒有了、瓦房正在消失,替代品是樓房起來了,世界變得你無法想象,也變得你充滿信心和希望。還有好多好多…
-
10 # 關山聽風
最近幾十年,我的家鄉位於湖南邵陽綏寧苗鄉已經或者正在消失的習俗太多了,寫出來是一個大篇幅,一時半會兒說不完。這裡我單說與牛與關的已經或者正在消失的習俗農耕習俗,這裡只選擇其中的六個。
在古老傳統農耕文明時代,農業生產是人們生存的根本。種植農作物少不了人牛一起耕作,產生了不可割捨感情,更重要的是牛是家庭除土地外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我的家鄉農村過去那些年代有“牛是半個家”之說,牛是維繫那時農耕民族生存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牛不僅僅被當作是家庭的重要勞作工具 ,且被看成是一個家庭的重要成員,祖先也就留下了諸多關於牛的習俗。
一、人牛共屋
家鄉農村人在建房時,他們先要把牛住的地方規劃好,一般與自家住在一個屋院,牛住的地方一定要大而寬敞。有的人家的倉樓(偏房)上面住人,下面住牛。這樣就形成了人牛住一房的情況。
二、人牛共飲
家鄉人好飲酒,有豐富的酒文化。他們把酒文化也融入到牛的生活之中。每年春耕開始的時候,牛的主人和牛來到稻田裡。第一步,牛的主人向牛作揖,用竹筒裝上一筒稻米烤的酒,倒一半,把倒出來的酒面對牛舉過頭頂向牛敬酒,然後喂到牛嘴裡,再喂幾個烤好的餈粑。並將剩餘的酒也面對牛舉過頭頂,自己一飲而盡。稱鄉人稱此為“開犁酒”,祝願自己和牛夥伴春耕勞作合作愉快,有一個好收成。當牛的主人插完最後一蔸水稻秧的那天,主人要把牛牽到溪邊或者河裡洗澡,讓牛清清爽爽上岸。在岸上,牛的主人又要與牛同飲一竹筒酒,也是牛飲一半,牛飲一半,喝完灑後,主人要喂煮熟的稻穀,酬謝牛在春耕中的辛勞。此酒被稱為“洗腳酒”。
三、牛的生日
農曆四月八是牛的生日,在牛生日這一天,家鄉農村有讓牛牛休息一天的習慣。這一天,農家還要備好酒好菜到牛欄裡祭祀牛神,用米灑和煮熟的稻穀喂牛。
四、水牛嘗新
水稻八成熟的時候,牛的主人到稻田之中割一捆長勢最好的稻穀,脫粒、煮熟,讓水牛飽食一餐。因為這是水牛比人要早吃到當年的稻穀,當地稱之為水牛嘗新。但是黃牛就享受不到這個待遇,家鄉人的說,黃牛見水稻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通吃,最愛偷吃。水牛則不然,水稻結實泛黃後,水牛再也不吃了,人們更喜歡水牛的這種靈性。
五、倒死一半
公牛好鬥,在一起就要打架。湘西南苗鄉沒有鬥牛的習慣,這裡的人極其愛護耕牛。平時儘量避免讓牛打架,尤其禁止牽牛打架。當然,在農村牛要打架,不可避免,也是防不勝防,湘西南苗鄉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如果,牛打架硬是避免不了的話,在牛打架的過程中,只要當場有牛因打架而身亡,或者打殘後不治身亡,取得勝利牛後活著的牛的主人要承擔責任,賠償死去牛的主人一半的損失。
六、祭牛
祭牛是湘西南地區苗鄉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是苗族巫儺文化的一部分。每年秋收稻穀入倉後,村寨要擇吉日祭祀牛神。祭祀的那天,村寨人家把牛屋打掃乾淨,牽牛到小溪或是河裡,為其淨身,喂米酒和稻穀。祭祀儀式由專人主持,和祭祀祖先相同,莊重而熱鬧。儀式結束後,村民載歌載舞,慶賀豐收。
隨著農村機械化的推廣,現在我家鄉湘西南地區的水稻生產,牛耕已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絕大多數的農村家庭已不再用牛犁田,村寨也很少有人家喂耕牛了。耕牛對現在的農村家庭來說,不但不重要,反而是一種累贅(要勞動力看養),因此,以上說到的習俗已經或者正在消失。
本文參與文章
《綏寧苗族牛崇拜》(楊煥禮)
《記憶深處:一種沿用了幾千年的農耕方式正逐漸在消失》(楊煥禮)
回覆列表
我感覺消失最嚴重的習俗就是家鄉那種互幫互助的習俗,例如家鄉以前如果有那家幹房子,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甚至於在我家2000年,那時候如果是一個村裡蓋房子,全村的人都幫忙,而且是出義務工,幹個幾天,然後等你家有事的時候,我再幫忙幹幾天!家鄉稱為幫工,老一輩人蓋房子,人家會記得你幫工的那幾天,這種恩情會記得一輩子!但是現在以金錢計算的社會,這種現象再也沒有了。現在如果蓋房子,就得付工錢了,大工得付錢,小工也得付錢,甚至於幫忙溼水也得算一下錢!
以前大年初一拜年開始,最先就是拜同村的長輩,然後到每家每戶,現在這種現象也消失了!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種年味了,雖然物質條件豐富了!但是沒有傳統那樣的文化,比舞龍燈,舞獅子,搞綵船,唱大戲,現在傳統文化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