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騰沐浴陽光

    之所以現在沒有了,並不是真的沒有了,而是現在人們文化底蘊的缺失,很多好的思想等都被現代追星,搞笑,惡搞所替代,只有透過各個方面渠道去正確引導民眾才能將這些本應發光發熱的學者漸漸浮出水面,繼續我們文化傳承。

  • 2 # 走肖傳媒

    你在跟人吟春有百花秋有月

    這邊人跟你來一句,我們一起學貓叫

    還有這個韻味嗎?

    你想吟大風起兮雲飛揚

    這邊人跟你來一句,怎麼會愛上了她

    ……

    為何沒有百家爭鳴的場面?

  • 3 # 滑翔1號

    這個應該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裡去看。春秋承接周,後接秦。當時,周朝採用的是分封制,即把土地人口分封出去,後來的秦國贏氏一族也是當時分封的一派諸侯。

    春秋初期,一百多個諸侯國,有徵戰有聯盟,有吞併,有分裂,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從經濟上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

    其次,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學術開始下移,私學開始出現,平民開始接受教育。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所謂的知識分子,他們評析時事,抨擊朝局,並提出了各種觀點,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比較有名的有法家三巨頭,分別是商鞅、慎到和申不害,其中商鞅最為有名,就是他住持秦國變法,亂世用重典,給秦國奠定了深厚基礎。

    還有當時四處求職而不得的儒家。

    兼愛非攻,敬天明鬼的墨家,據「大秦帝國」裡寫的,墨家弟子玄奇還和秦孝公有過一段。一段那個啥…

    巧舌如簧的名家學派,總愛搞辯論,辯題一般都是「白馬非馬」之類的。

    一心做生意的計然學派,這個可能也算我們國家比較早的數學家了吧。

    陰陽家,秦末出海尋仙山仙藥的就是他們,後期秦皇迷戀方術,基本都是他們門人。

    追求「無為」的道家。 出函谷關的一位騎牛老者不就寫了一本書嘛。

    同時期的還有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但是隨著大秦統一疆土,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天下一統,中央集權了,那些以治國理政也目標的流派自然就改道或者乾脆消失不見了。

    還有一點,天下太平了,儒尊禮,施仁政,是更利於統治階級的,所以漢以後,獨尊儒術了,更沒有其他學派的位置了。

    而計然學之類的,恐怕早就融入市井商販群體裡了。

    不管怎麼說,那段歷史依然影響著現在。或者說,兩千年來,我們沒變過。

  • 4 # 字遠山君

    百家爭鳴出現的客觀因素,是社會出現嚴重問題,需要解決。所以只有當社會動盪,或者社會進步時期,才會有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爭吵不休。如果社會安定富裕,人民幸福,誰去爭鳴個什麼?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重大的百家爭鳴,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二是秦始皇時期的百家爭鳴,三是清朝之後的百家爭鳴,四是新文化運動後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天子失威,諸侯互相侵略,百姓悽苦,盜賊風起。應該怎麼辦?這時候一些自以為有幾分本事的人就開始出謀劃策了。

    孔子說,這都怪禮崩樂壞,要克己復禮,趕緊恢復周初的舊禮,維護嚴格的等級制度,每個等級裡的人,都遵守自己的等級標準,不僭越,不逾矩,這樣天下就會太平。

    老子說,這都怪當官的瞎折騰,勞民傷財,禍害百姓。當官的應該無為,百姓自然幸福。

    墨子說,這都怪人人都愛自己,不愛別人。人人都應該兼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天下無不美好。

    韓非子說,這都怪法律不嚴。應該嚴刑峻法,我看誰還敢搗亂?

    ……

    各家整天爭論不休,都覺得自己有道理,別人是臭狗屎。大家可以想一想盲人摸象的爭論。

    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認為分封制不好,是引起動亂的禍根,他主張實行郡縣制。不能不說,他的主張是進步的,現在世界都實行的是他的辦法。

    但是進步的東西,好東西,並不一定會被大眾接受。

    當時,秦朝的王公貴族都想分封,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塊地盤,做逍遙王,並且能傳給子孫;在統一六國中立功的將軍、謀士,也希望自己能分到一塊地。

    還有儒家,一以貫之的觀點就是復古尊古。《孝經》裡說:“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當然儒家不會同意郡縣制,當時他們認為先王的制度都是最好的,一絲一毫都不能動,郡縣制違背祖規,肯定禍國殃民。

    這三股勢力就組成了反郡縣制的陣營,是保守派。

    支援郡縣制的是秦始皇和李斯一少部分人,是進步派,但是勢單力薄。

    當時兩派整天爭論,不分勝敗,你也說服不了我,我也說服不了你。

    我高中的時候,學過《呂氏春秋》裡的一篇文章,叫《察今》,我還清楚記得第一句話就是:上胡不法先王之法?當年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突然就來這一句話。後來才知道,原來這篇文章是當時支援郡縣制的人寫的批駁保守派的,《呂氏春秋》把它收錄了進去。由這篇文章可見當年辯論的激烈。都說秦始皇獨裁專治,由此也可見他不獨裁專治,不然他是不允許爭論的。

    兩派的爭論曠日持久,而且保守派依仗人多勢眾,鬧騰得很厲害,在秦始皇舉辦的宴會上,兩派又爭論起來,保守派的人居然都把桌子掀了。

    由於兩派誰都說服不了誰,無論是分封制和郡縣制都實行不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所以秦始皇一怒之下殺了幾百個儒生,才把郡縣制實施下去。現在看來,這個生意太划算了。

    秦代之後,之所以沒有較大爭鳴,一是因為獨裁,儒家獨大;二是因為社會沒有進步需求,不需要爭論。期間雖然爭論很多,例如王安石變法就引起了爭論,但是這些爭論的意義都不大,就排不上名次了。

    到了清末,中國有了進步的需求,是繼續維持帝制,還是實行總統制?這就產生了很大的爭鳴,保守派和革命派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後來以總統制勝利為終結,還是槍桿子起的作用。不過比殺了幾百個儒生的代價要大多了。

    馬列主義傳人中國,又產生了繼續維持私有制還是實行公有制的爭鳴。這次爭鳴的時間很長,從馬列傳到中國,一直到現在還沒終結。

    社會進步越大,受到的阻力就會越大,也就越困難。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帝制到總統制的進步都是小進步,阻力也是比較小的。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進步,才是最大的進步,是天翻地覆,脫胎換骨的進步,所以註定受到的阻力最大,也最困難,時間最長。

  • 5 # 老袁說

    提到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得不說說幾乎同一時期在地球的另一邊、在地中海東北部的希臘也出現了一場奠定整個西方文化基礎的思想啟蒙。出現了諸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的一大批思想家、哲學家。

    這兩次東西方文明各自的突然爆發看似毫無關聯,實則可以從其發生地的政治經濟環境窺探出一定的聯絡與其發生的必然性。

    彼時的古希臘是一種鬆散的城邦制度,溫暖的地中海沿岸與愛琴海諸島事宜居住卻大部分是岩石沙地並不適合種植糧食,於是地理位置優越的希臘人發展起了商業。富裕且無需耕種的希臘人有大量的時間研究文化與藝術。而寬鬆的政治環境使得人們對於哲學文化的探討不受束縛。而商業發達的希臘同時有了更大人員流動性,這就使得各種文化得以加速傳播和交流。

    在當時的中國也基本處於這樣一個環境。由於鐵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農民耕種的效率大大提高,於是民眾有了時間去研究學問。而周王朝室微,諸侯國處在一個誰都不能吞併彼此建立權威的相對平衡狀態,這對文化的束縛大大降低。同時各諸侯國需要大量人才為自己效力,探討哲學與治世方針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時當時的學府從官辦變為民間辦學,士這個階層也就誕生了。

    至於後來的封建王朝,逐漸在思想上吸取了秦漢的外儒內法有了統一的治理方針自然不會讓其他的思想文化得以發展。而諸如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亂世則戰爭過多,民眾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得不到保障又怎麼會去探討文化呢?

  • 6 # 一葉知秋靈雲子

    這麼說吧 我們的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相反我們的老對手日本卻完整的傳承了漢唐文明的皮毛卻令人驚歎。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是現代社會只會看重金錢利益,寒門難出貴子。況且哪些連寒門都不算的平民,他們只想活下去就行現在哪有人會因為你有好思想而看重你。

  • 7 # 旅行顧問招財貓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思想大爆發,都與社會失序有關。

    既有的規則被打破,新的秩序未能建立。

    而社會出現混沌無序的狀態,主要原因是兩方面:

    一、科技進步,生產力提升。帶來人口增長,原有生產關係被打破。

    二、原有大一統的政權消亡後,社會陷入分裂和動盪。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逐漸取代青銅器,鐵器更堅硬,鐵礦比銅礦容易獲得。

    首先應用於武器,戰爭規模擴大了。

    鐵器應用於農業,原來不能開墾的土地,現在不是技術問題了。原來的奴隸大批逃亡,在遠離城市的地方拓荒。所以各國諸侯開始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獎勵耕織,吸引更多人口

    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越來越衰弱,孔子嘆息著"禮崩樂壞",懷念堯舜禹夏商周(西周),老子也希望"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

    人們對社會混沌無序是很恐慌的和絕望的,所有人都在思考,其中一部分聖人,整理出一套理論體系來解釋世界,描繪"理想國"的樣子。逐漸形成各種思想和宗教。

    到漢代中期,社會歸於穩定,就不需要這麼多思想體系了,所以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古希臘文明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代,也是鐵器廣泛應用的時代。

    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也是這一時期。

    文藝復興運動和14世紀末的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有關。

    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蒸汽機的使用有關。

    而這之後的科學飛速發展,社會民主化,經濟全球化,知識不再為貴族壟斷,所以近兩百年各種思想和理論更加豐富了。

  • 8 # 周凌雲LEO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強秦一統,楚漢相爭,文景之治,直到劉徹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中間既有各國分裂,也有合併一統,既有集權高壓,也有寬鬆氛圍,既有戰亂荼毒,也有天下太平。為何僅僅早期的春秋就有、僅有如此輝煌,絲毫不亞於同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組合。如果當初延續下去,那現在…

  • 9 # 節度使95

    先秦的諸子百家,是從孔子起開民智,以孔子授決策思維為首起步的。注意,儒以道導民,道用於為治,從屬於儒。這個關鍵點不搞清楚,你根本沒法給諸子思維衍變順序歸類,這也是所以錢穆想統一諸子體系沒辦法完成的原因。錢穆認為百家歸於道,後面就歸不攏來了。又說儒原於故史,史是什麼?求治,論管理。

    儒以道導民,意味著儒是有世界觀的,天人合一是孔子的世界觀,完整的世界觀能指導人生,這叫哲學。孔子是人道為治,是人道大同的決策思維,哲學體系完備,對各層戰略實施人員均有指點提升的作用,能穩持決策思維和行為。

    孔子從沒說過自己是儒,倒是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孟子也不承認自己是儒,自張師道,威權。只有荀子說自己是儒,但儒一直是貴族為治的藝業學習,六藝失傳以後漢附會六藝為六本儒籍。

    孔子以下先是墨子出來,墨是受刑的名字,不是墨子姓墨。墨尚農,以奴隸為物件唱墨學,給了奴隸們和手藝人們心靈安慰。墨子受教於孔子的弟子,然後判出師門說孔子的弟子是儒家。墨子是技術流,合不上決策思維需要的仁心。列子裡有篇文章說兩個箭術高明的人師徒相敵不分上下,後兩人相約誰也不傳了,有意思吧?技術再高明,沒有好的決策思維也是白搭。你聯絡一下諾基亞就懂了,技術再好決策思維不對也完蛋了。荀子說墨子是個渣渣,因為兼愛他自己就做不到,慫恿民眾慾望發散來博自己的名聲。

    農歸於墨,也重技巧。農因觀天也談陰陽,這不是說農為墨道作介,而是農就是這麼用知識的。小農思想不如說是墨子影響的,但聖人之道能解決這問題,從國家大政上實施:更改資源配置,全民平權,工人參與利潤分配取消剝削。

    名家是墨家支裔,這簡直是赤裸裸地宣告墨家是巧言亂德。名家爭的名詞含義,無非心地不同,價值觀不同。能爭出個名家來,要不是當時民智不開,要不就是爭這些的人腦子進水了。小說家是名家的別派。

    法導於儒,因為聖人說德政並行、禮法並用,求治為用,沒有誰好不好!只是說決策者要注意兩分為用,不要單腿走路。荀子起自認儒家。後來說法家獨大的,無非是應勢為治,哪有誰大不大?

    陰陽家為儒道通囿,“儒,通天地之人”!亂世亂邦不入,人總要乾點啥吧?這也是個人愛好興趣發展出來的,因時為用,其實還是儒家。聖人只有孔子!

    諸子百家從屬於儒,用於為治,管理國家。百家歸治!之後有什麼好爭的?孔子完勝,歷代皇帝又不是傻子。至於王朝更替,有當時資源限制,也有思維限制,還有大勢是每個人如是造成的。背鍋的是皇帝,但是當時代的每個人都有責任。

    我看了眼其它答主的回答,還有什麼其它時期也能算爭鳴?真配不上與先秦時相提並論。如果李斯那算爭,那只是爭權,不是什麼思想綻放。民國五四那完全是否定文明傳承,傳承太多,其時的人沒有歸源的能力所以一個勁踹祖宗,我能說是那些人想一鳴驚人成大師想顛了嗎?

    還有,儒黑們如果沒耐心不想讀書就不要隨聲附和詆譭傳承文明,現代人比民國所謂大師進步一點,還是可以的吧?正確解讀中華文明傳承,是解決目前改革難題的關鍵,也是中華復興的關鍵。歷史是每一個人造就的,歷史是共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補充:原問答是問諸子百家怎麼來的,為什麼爭鳴。

    就現問答回答主題:所謂諸子百家只是以求治為目的的儒門下衍生的各小分支,所謂的百家爭鳴就是內部矛盾。各種術衍生來衍生去,終歸以聖人之道為決策思維總持,之下再行術。其它時期的思想衍變並不脫出聖人之道的框架,怎麼可能再出現當時那樣的狀況?

  • 10 # 長風浩蕩

    因為他們是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真誠純粹。後人若不能明心見性、立意誠摯純粹,根本不可能達到他們的高度。

    他們已經化為高山。對後人來說,他們是方向指引,同時也是障礙,若不能登上山頂,必然會被高山攔住視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一碗燉魚湯才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