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車站
-
2 # 以史為鑑
諸葛亮?最大的政治錯誤?還怎麼看?
這個問題我研究了這麼多年的三國可以說是第一次見,諸葛亮從三國時期的名相、天下奇才(司馬懿評價),一直到明清時期被歷朝歷代各種大家學者稱讚不已,甚至一度稱諸葛亮為千古完人。
但是這近2000年曆史當中,對於諸葛亮的負面評價也不少,有“將略應變非其所長”(陳壽評價),也有人指責諸葛亮忠於劉備而不是忠於漢室(俞文龍評價),更有人指責諸葛亮勸劉備佔領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璋地盤益州太不道義(程頤評價)……
這些負面評價中,唯一能扯上“政治錯誤”的恐怕只有指責諸葛亮不忠於漢室了。可是這個指責真的能站得住腳嗎?
其實不要說看過《三國志》這種史書記載,但凡翻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不會這麼說。
一、漢室何在?經過董卓之亂後,漢室威信已經掃地,不僅僅董卓這種掌握朝政大權的權臣可以隨便廢立皇帝,甚至河內太守王匡、遼東太守公孫瓚這樣的地方諸侯都想廢立皇帝。更不用說自己稱帝的袁術和想稱帝的袁紹等人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普通人如何忠於漢室?要麼直接幫助漢獻帝,給漢獻帝供吃供喝供地盤,這件事情曹操已經幹了,但是大家都在罵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要麼投靠真心實意幫助漢獻帝的地方勢力,那麼這些勢力都有誰呢?想自己稱帝袁紹、袁術兄弟首先排除;想另立皇帝的公孫瓚也被排除;庸碌無能的劉表、劉璋、陶謙、張魯也被排除;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呂布、孫策也被排除。
請問這個時候如何匡扶漢室?漢室又何在?
二、忠於劉備還是忠於漢室?諸葛亮經過深度考察,最終選擇了劉備。一來劉備屢敗屢戰,具有百折不撓能成大事的品質。二來劉備是漢室宗親之後,在名義上具有極大的合法性。
最重要的是,劉備有為漢室復興獻出一切的理想。
在天下群雄紛紛打算自立為帝的時候,只有曹操和劉備具有正統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選擇劉備,輔佐性格、才能、毅力、出身都能成大事的劉備一點問題都沒有。
諸葛亮選擇劉備併為建立季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恰恰是證明諸葛亮忠於漢室。
因為明眼人都看出漢獻帝從董卓到曹操,一直是傀儡,根本沒有能復興漢室的能力。普天之下能復興漢室的只有曹操和劉備。
而俞文龍如此評價諸葛亮,只不過是後世為了彰顯皇帝的正統,而故意發表的奇葩言論。
如果這種腐儒之見也能當做政治問題,那就政治問題吧,反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三、諸葛亮有問題嗎?真實的諸葛亮不是完人,更沒有呼風喚雨的本事,他也會犯錯。
比如有人評價諸葛亮太過於注重益州而忽視荊州;還有人評價諸葛亮事必躬親,沒有給蜀漢培養一個好的接班人;還有人說諸葛亮獨攬朝政大權,不放權給劉禪,是貪圖權力……
這些問題的確存在,但是根本不影響諸葛亮雄才大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純臣精神,反倒是給民間幾乎神話的諸葛亮形象增加了許多鮮活的人物色彩。
-
3 # 歸去來150479629
最後劉關都敗給孫吳,最大的錯誤就是孫劉聯盟,就算死了也應該讓東吳墊背的,劉備應該和孫策一樣佔據四川說服馬超張魯三路伐曹才有出路。
-
4 # 瘋馬哥
諸葛亮最大政治錯誤就是選擇了蜀漢政權,但也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存在,才使得劉備集團夷陵之戰雖被打得只剩內褲,但還是頑強的掙扎著緩過氣來,諸葛亮演義誇大得智多近妖,但是歷史上諸葛亮治國確實很厲害,而且第一次北伐其戰略目標,戰術拿捏都是很成功的,差一點就達成了戰略目標,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被敵人尊敬且推崇的人,諸葛亮確實為三國時期最有能力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兼具品德非常優秀的人物,不是現代人可以隨便拿來黑的。
-
5 # 三國逐鹿
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毫無疑問是極其獨特的存在。他可以說是智謀超群,常自比管仲樂毅。蜀軍打仗的場面一度是這樣的:諸葛亮戰前給各位將軍分發錦囊,下令到某處開啟第一個錦囊、某處開啟第二個錦囊。蜀軍開啟錦囊取得大勝,眾將嘆曰:丞相真乃神人也……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一生卻有這樣的政治錯誤,就是堅持不懈的北伐。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其實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並不擅長軍事計謀。《三國志》如是記載諸葛亮的才能: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這說明正好諸葛亮擅長的是內政而非軍事計謀,文章的大概意思就是說諸葛亮治理內政是一把好手。
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作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也有著自己的政治失誤。而在我看來諸葛亮最大的一次政治失誤毫無疑問就是六次北伐魏國的戰爭了。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在諸葛亮看來魏國毫無疑問是危害天下的奸人。但是從我們後世看來,這實在是一次戰略的巨大失誤。
我們先來分析一波蜀國和魏國的實力對比。魏國佔據中原,單從地盤來看比吳國和蜀國加起來還大。而軍事潛力更是遠遠強於兩國,然而諸葛亮還是選擇北伐魏國這實在是沒有必要。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蜀國的發展方向:蜀地多山,可以說是山中之國。這些山地在給蜀軍帶來了防守便利的同時也影響了蜀軍的糧道運輸。從這一方面來看往北進攻曹魏和向東攻打東吳都是一樣的。在我看來攻取東吳明顯要好於曹魏,這又怎麼說呢?
眾所周知荊州與東吳接壤,是可以作為進攻東吳的橋頭堡的。而且到了荊州地界已經屬於丘陵地帶了,山勢已經不那麼的陡峭。有了從點對點作戰,向面對面作戰的轉換條件。東吳與蜀國國力相仿,與其去在漢中等地與魏國點對點作戰,不如藉助蜀地多山,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魏軍。
以主力軍隊再加上幾員大將,沿著與東吳邊界直接東進。一無雄關阻隔,二者兩國實力相當,三來沒有長江天險。而且東吳水師多為長江沿線,在內地根本無從防守。這樣先統一南方,再借助長江天險和蜀地山丘與魏國對峙,趁機消化新佔領區。
再借機與魏國交戰,最後統一天下。假設東吳戰略成功,魏國蜀國國力相仿,而諸葛亮擅長內政,再加上招降來東吳將領文臣,假以時日並不是沒有機會的。
其次說完了東進的好處,咱們再來說一說諸葛亮北伐的壞處。
從歷史記載來看,諸葛亮北伐六次,只兩次兵出祁山。這毫無疑問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其北伐的錯誤。
魏國實力強於蜀國是不爭的事實,而漢中一線仍舊是山地居多,可以行軍的就那幾條路。只要魏國把道路掐死就萬事無憂,這種點對點的作戰完全就是拼國力,拼士兵數量。魏華人口至少是蜀國的三倍以上,就算是諸葛亮能夠治理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也無法改變其兵力遠遠遜色魏國的無奈情況。
再者說,《三國志》記載了:“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擅長軍事謀略。北伐他也沒什麼奇謀可以出,完全就是靠自己的內政才華,用蜀國的國力跟魏國硬拼,那蜀國根本就沒什麼勝算的。
那為什麼諸葛亮非北伐不可呢?這在我看來就是蜀國的定位問題。在蜀國看來,其主上劉備是漢室宗親。而曹魏勢力挾天子以令諸侯,顯然就是權臣弄朝。作為漢室親貴,北伐也是理所應當。更重要的是,吳國蜀國屬於盟友,當年赤壁之戰情義尚存。但是沒想到吳國在荊州動了一刀子,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北防東進。
這從諸葛亮北伐六次,兩出祁山,全都失敗,最後身死五丈原,可以看出其北伐的失敗。而在我看來這毫無疑問是諸葛亮最大的政治失誤。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
6 # 我愛祖國美166
諸葛亮功績不小,但到後來,軍事力量簿弱,他比較保守,持與閉門造車的戰略,忽視外交力量,想打勝仗又不能長驅直入,如草船借箭,木牛流馬來掩飾他的不足之處。
諸葛亮除了幾員猛,打了幾場勝仗,但損失巨大,幾乎是兩敗俱傷,打仗將領和他從不靠前,使的軍兵傷亡殘重。
三國中,除了曹操能保持軍隊實力,組織嚴密,裡應外合火速的戰略本能,南到東吳,西到蜀漢,北到許昌,曹操可以長驅真入,節節勝利,但對於司馬懿,諸葛亮等人,要拿下這麼大地盤,去用多大的膽量敢驅除比他們還硬的諸候,是曹操先除了諸候,才顯示諸葛亮、司馬懿的才能,就這樣沒了曹操,他們恐怕除了昂首興嘆,再不見多少功績可誇!
回覆列表
諸葛亮已經被作者朔造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完人了!我去評論他的政治缺陷就等同於評價古人的政治缺陷,分別談到蜀國的建國和發展兩個過程他政策。1在建立蜀國中他主導了聯吳抗魏的政策使得弱小的實力能有空間和時間發展。但該政策忽略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導致大將關羽被放到吳國邊境鎮守導致聯吳方案受阻!2在發展中由於受地理約束不得不採用於攻代守的方式守住蜀國但卻忽略培養人才導致快速沒落!總結一下就兩點1,對政策實施具體方案沒進行分化程序表,2,不建立人才培養系統。這些都是歷史儒家的客觀侷限性決定的。諸葛亮該做的都做了已經做️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