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時期發生的主要歷史事件有文成公主進藏、唐滅東突厥之戰、渭水之盟、貞觀之治、唐滅薛延陀之戰等。
1、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
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儲存著他倆結婚房間的遺蹟,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
2、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
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
此戰過後,突厥對中原的襲擾得到了遏制,還對周圍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唐朝此後極少收到來自其他民族的襲擾,而且突厥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削弱,從而保障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給後來的開元盛世創造了安定的環境;
同時增廣了唐的北方統治面積,為後來的北庭都護府的建立提供了條件,也為後來的殲滅西突厥創造了機會。
3、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4、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
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
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5、唐滅薛延陀之戰
唐滅薛延陀之戰,是唐太宗時期滅亡漠北薛延陀的戰爭。貞觀前期,唐朝曾與薛延陀結盟,對付強大的東突厥汗國,630年擊滅東突厥。
東突厥失敗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於唐,暗中在擴大自己的力量。
隨後,高句麗尋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鬥。645年,夷男死後,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
646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貞觀時期發生的主要歷史事件有文成公主進藏、唐滅東突厥之戰、渭水之盟、貞觀之治、唐滅薛延陀之戰等。
1、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
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儲存著他倆結婚房間的遺蹟,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
2、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
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
此戰過後,突厥對中原的襲擾得到了遏制,還對周圍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唐朝此後極少收到來自其他民族的襲擾,而且突厥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削弱,從而保障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給後來的開元盛世創造了安定的環境;
同時增廣了唐的北方統治面積,為後來的北庭都護府的建立提供了條件,也為後來的殲滅西突厥創造了機會。
3、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4、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
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
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5、唐滅薛延陀之戰
唐滅薛延陀之戰,是唐太宗時期滅亡漠北薛延陀的戰爭。貞觀前期,唐朝曾與薛延陀結盟,對付強大的東突厥汗國,630年擊滅東突厥。
東突厥失敗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於唐,暗中在擴大自己的力量。
隨後,高句麗尋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鬥。645年,夷男死後,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
646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