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92突擊步槍
-
2 # 亮話歷史
一、曹操需不需要?
話說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曹操已經完成了從“創業構想期”→“創業實踐期”→“創業實現期”的轉變,且正朝“創業擴大期”的方向轉變,從人力資源隊伍來看,文有郭嘉、程昱、荀彧……武有典韋、許褚、龐德、張遼、夏侯惇……可謂謀臣猛將如雲。這個班底是非常強大的,對於曹操南征北戰、開創基業來說,已經足夠用了。而且他們已經幫助曹操打下了一個大大的地盤。當然,曹操愛才,對於人才,他不會嫌多,哪怕自己不迫切需要,至少也不會歸於對手,這一點,從他對關羽和徐庶的態度可以看出來,但是,關羽走了,徐庶被迫離開劉備歸於曹操後未獻一計,對曹操有影響嗎?有,但肯定不大。因為他現有的人才隊伍已經夠強大了,夠用了,或者說飽和了,對於諸葛亮,曹操並不是那麼需要。有諸葛亮更好,沒有諸葛亮,他也便這麼過。所以他不會刻意去請諸葛亮,更不會屈尊去三顧茅廬。
二、諸葛亮願不願意?首先,經過苦心的人脈經營、廣告投放和品牌打造,諸葛亮很明顯的營銷目標就是劉備,而非曹操和孫權。這很好理解,因為曹操和孫權那邊的人已經招滿了 ,第一謀士的編制和崗位沒有了,已經被人佔了,即使諸葛亮去了,也只能排在一個不重要的崗位上,想做到出類拔萃、建功立業、名垂青史是不大可能的。對於諸葛亮來說,這樣的結果無異於“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沒意思,想想都沒勁,還不如不出山呢!而劉備就不一樣了,他的事業和前途尚不明朗,還是一隻潛力股,手下猛將倒是不少,如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但像樣的謀士還真是沒有,投了劉備,那還不把自己當個寶貝一樣。所以,即使曹操屈尊來請諸葛亮,他也不會願意去,並有一萬個理由不去,他只專等劉備來請,然後在釣足劉備的胃口,讓劉備給足面子的情況下欣然出山。
三、外界條件具不具備?很顯然,無論是從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來說,都不具備。天時,在曹操最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謀士的時候,諸葛亮的名聲還沒有傳出去,曹操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諸葛亮的聲望還沒出來。地利,曹操一直在北方活動,創業打天下,而諸葛亮隱居在南陽,躬耕於壟畝,兩人相隔幾千裡,太遠了,別說請了,兩人的人脈圈根本交不上邊。再說人和,兩人根本沒有接觸的機緣,諸葛亮肯定知道劉備,而這種知道是單向的,根本沒有人像在劉備面前那樣向曹操宣傳諸葛亮。所以說,曹操不會去請諸葛亮,諸葛亮也不願意侍奉曹操,更關鍵的是,歷史不能改寫。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其實諸葛亮在三國前期,至少在赤壁之戰前,並不出名,不僅不出名,而且簡直是默默無聞,不僅曹操不知道,除了荊州少數人,如龐德公、龐統、司馬徽、徐庶等人,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諸葛亮,甚至於劉備知道諸葛亮也是司馬徽和徐庶推薦的。
諸葛亮未出山前隱居在襄陽隆中,平常也就是耕耕田、讀讀書,跟圈內好友聊聊天,喝喝酒,偶爾出去雲遊一番,是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諸葛亮其人。
諸葛亮的臥龍稱號,是龐德公提出的,龐德公是荊州襄陽人,是當時荊州的名士,當時的荊州刺史劉表數次請龐德公出士,龐德公因劉表的為人,都有同意,過著半隱居的生活,而諸葛亮是龐德公的學生,當時小有名氣的龐統是龐德公的次子。
司馬徽是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的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
司馬徽因戰亂流亡到荊州襄陽等地,與龐德公相識,並且關係密切,因此結識了諸葛亮,而龐統的出名來自司馬徽,龐統曾步行上千公里親自拜訪司馬徽,與之交談,然後得到司馬徽的稱讚,於龐統就出名了,可見司馬徽當時名氣很大。
司馬徽結識劉備後,也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與龐統,認為他們有經世之才。
當時的人才出仕,基本上是靠名人推薦的。如荀彧向曹操推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等 ,大多得到曹操的重用。
而曹操手下計程車人大多是潁川和汝南士人,並沒有荊州方面計程車人出士曹操,所以就沒有向曹操推薦過諸葛亮,況且諸葛亮的活動範圍是在荊州的襄陽地區,襄陽當時是荊州的治所,是劉表主政,劉表與曹操不合,屬於敵對勢力。
而曹操直到公元208年才南下,此時的諸葛亮也在劉備的三顧茅廬下跟隨劉備了,故曹操不可能諸葛亮出山。說諸葛亮神機妙算都只有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也沒有那麼神,諸葛亮的出名都在劉備死後,主政蜀漢軍政大權,五出祁山,北伐曹魏、依法治家、鞠躬盡萃、死而後已。
-
4 # 老鄭說世界
三國中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有經天緯地之才。“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向劉備推薦時說過一句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見諸葛亮有平定天下之才能;還有一個情節,當曹操諮詢徐庶,諸葛亮與他本人對比如何,徐庶回答“庶之才,何能與臥龍相比,如螢火蟲之光比皓月之明也”,這句話同樣側面反應了諸葛亮的才能非比尋常!
1、【曹操自身方面】——諸葛亮出生於181年,出山時候大約26歲,那時是207年,曹操當時已經雄踞北方,以他當時的勢力,肯定是知道諸葛亮這個人了,但是為什麼請不動,我覺得更多可能是曹操當時實力強大了,帳下謀士如雲,所以即使去請,也只是把諸葛亮當作普通謀士一樣的,委派手下去請,而不是自己親自去請,一次二次被拒絕後,也不了了之了。
2、【曹操內部方面】——前面也說到曹操當時實力很強大,帳下謀士很多,站在這些謀士角度思考,如果請諸葛亮出山到自家陣營,這無疑是給自己樹立一個強大政敵,直接危險到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們即使知道諸葛亮能力強大,但是也不會很熱心的向曹操推薦,反而更多可能是假裝呆萌樣,知道又不知道這樣的樣子,這樣曹操對諸葛亮形象可能就漸漸淡化了,也不上心了。
3、【諸葛亮本身方面】——小編之前在其他有關諸葛亮的回答中也說過諸葛亮的事。諸葛亮,平日常以管仲、樂毅自比,這是諸葛亮平生之志,要成為輔佐君王的第一輔丞,而如果去勢力已經成熟的曹操體系,他可能無法展現他內心抱負了。所以大人才在君王選擇他們的時候,他們也在選擇君王,哪個更適合,哪個地方舞臺更大,所以綜合考慮下,選擇劉皇叔劉備最適合諸葛亮本身的發展!
-
5 # 甬城阿斌
諸葛亮未被曹操引用,首先,當然是因為曹家班底已經齊備,人才濟濟,位置已經坐滿了,後來者再要擠進去,除非你能用事實證明你的"神機妙算",否則無望。
"臥龍“的名氣很大,既有人推薦給劉備,不可能無人向曹操介紹,說他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世人皆知曹操愛才,卻忽略了一件重要事情:曹操不是什麼人才都愛,他也有自己的選擇。他最愛的是軍事人才,能幫他出謀劃策,克敵制勝的,對這樣的人才,其他地方有再大的毛病,他也會容忍,只要別謀反就行,他在"求賢令"中就說:"得無有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而有治國治兵之術?各舉所知,毋使有遺。"他不但重用郭嘉、程昱、荀彧、荀攸,而且,明知司馬懿很不可靠,但還是任用他(因為曹操自信可以控制住他),這些人也確實為他立下了大功。
但是對其他方面人才,他不是很重視了,如外交、文學方面,他認為是輔助性的次要人才,有,更好;沒有也不要緊。你們看:赤壁大戰時,劉備派遣出使東吳的是諸葛亮,但曹操派去東吳的使者,卻連姓名也沒留下來,說明級別很低!一般人只知道"弱國無外交",卻不知道"強國外交不重要",反正我兵強馬壯,說話誰敢不聽!外交僅僅是大軍的配角!而且,他對"口舌之徒"也很厭惡,楊修被殺,固然是他愛耍小聰明,觸犯了曹操,但是他畢竟只是小聰明,沒有治國治兵的雄才大略,否則曹操也會包容:一隻狗不會抓野兔子,卻老是對主人吠叫,煩不煩啊?還是殺了乾淨!對彌衡、孔融也是這樣,創業初期,為表示大度包容,對他們兼收幷蓄,即使恨彌衡恨得入骨,也不殺,送給黃祖去殺;政權一旦鞏固,連孔融也殺了!
但即使到了這時候,他對軍事人才還是十分重視,聽說徐庶能幹,千方百計地挖過來,哪怕他一言不發,也用高官厚俸養著他,決不留給敵人用。那麼,他為何不用諸葛亮呢?那我們就要看看諸葛亮的表現是否足以吸引曹操了:
據"三國演義"所寫,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大破夏侯惇,其實正史裡沒有這回事,這一仗是劉備打的,羅貫中移花接木,套到諸葛亮身上去了,其實,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沒有單獨領兵的機會,他只管些後勤的事,這樣的人,曹操手下一抓一大把,要你幹嗎?至於後來諸葛亮幾次北伐,屢次戰勝,打得司馬懿"畏蜀如虎",不敢出戰,當時曹操怎麼知道?也沒人向他介紹,在他心中,以為諸葛亮只會搞搞後勤,耍耍嘴皮子,和彌衡、楊修差不多,令人頭疼還來不及呢!事實上,諸葛亮在劉備集團裡,也並非所有人都看好他,史載關羽、張飛就不高興看到他和劉備好,也就是說關張都不重視他,曹操怎會想到他是另一個徐庶,甚至比徐庶還能幹呢?再說,自己手下這麼多人才,也夠用了,當然不會想到諸葛亮了。
-
6 # 上將噯福斯
曹操肯定是不知道諸葛亮。即便是知道了,也不會重用諸葛亮。第一,諸葛亮的名聲有限。
名聲都是炒作出來的。
現在是這樣,三國同樣如此。
諸葛亮的名聲主要侷限在荊州地區。他本來就是荊州士族集團年輕一代的代表人物。這幫人有自己的小圈子,相互提攜,相互推薦,以此維護他們及其家族的利益。
在荊州,他們的影響力是無比巨大的。但是荊州之外,影響力就微乎其微了。甚至會受到當地士族的排擠。
河南河北河東關西,都有自己計程車族集團。曹操要管理這些地區,必然要依靠當地計程車族,用他們的子弟。這幫人當然是宣揚他們自己的名聲,怎麼會幫諸葛亮揚名呢?
第二,曹操不需要諸葛亮。諸葛亮是荊州士族的後起之秀,年紀很小,在曹操組建謀士集團的時候,諸葛亮只有十來歲,還是個小小小朋友。
等到諸葛亮27歲才高八斗的時候,曹操的手下早就是謀士如雲了,他的軍隊和地盤已經強大到只要正面硬剛就能獲勝,不需要太多謀略的地步。
所以這個階段,曹操對謀士人才的渴望,遠遠沒有前期那麼強烈。
一個山野村夫諸葛亮,也許曹操還真就沒有看在眼裡。
-
7 # 朵朵佬爺
曹操要的是奴才,或是奴才加人才。從曹操殺楊修看,曹操把奴才看的比人才更重要。諸葛亮是一個人格獨立的人,決不會去做奴才的。
-
8 # 大飛熊騎士
這其實並不複雜,我們看看曹操的五大謀士是怎麼來。荀攸,郭嘉是被荀彧推薦的,荀彧推薦的人選不止這兩個,還有戲志才,鍾繇等等,都是一時之選。賈詡是有勸張繡投降的資本,對曹操雪中送炭,主動進入曹營的。程昱更有意思,就是不理兗州刺史劉岱幾次徵辟請求,但是曹操一來兗州,頓時就加入了,可見程昱對曹操是認同的。所以,在曹操還沒釋出“唯才是舉令”前,人才流入曹營的特點,有推薦的,收編的,主動加入的等等。那麼諸葛亮既不認識荀彧等人,又不會主動加入陣營,還不在曹操的領地裡,近水樓臺先得月,只能說二人本身就沒有緣分。
通常情況下,一個梟雄建立功業之初,必然要求才若渴,主動出擊,不放過一個可能溜走的人才。到了政權有了一定的基礎,很多人才會自動加入,這時候,作為領袖就比較主動了,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比如說,曹操最重要的人才荀彧,也是在曹操擁有東郡根據地後,離開袁紹來投奔的。曹操從191年進入東郡,擔任太守以來,到208年荊州投降時,曹操已經奮鬥了近20年了。此時,諸葛亮才出山不久,年富力強,雖然有一定名氣,才能卻還沒展現。所以,即使曹操聽過諸葛亮,也不可能如劉備一樣三顧茅廬,這也是情理之中了。
但是,這些不代表曹操不重視人才,要不是劉備或者如果曹操的動作再快一步,還真有可能得到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二姐夫龐山民,堂弟諸葛誕等人都在曹操陣營裡任職。諸葛四友,徐庶,石韜,孟建三人也在曹操陣營任職。就連諸葛亮,龐統的推薦人,拒絕過劉表的徵辟的水鏡先生司馬徽,都差點加入曹操陣營,只是不巧生病而亡。所以,司馬徽如果早一步加入曹操,諸葛亮和龐統未必是劉備所有了。但是,即便曹操得到諸葛亮,也不能人盡其才了。曹操陣營優秀還有資歷的人才太多,而且,諸葛亮的嚮往和曹操也格格不入。
諸葛亮有多大的才能,這裡不作定論,但是有才華是肯定的,否則劉備也不會因為《隆中對》而翻身,建立政權。關鍵就在這裡,諸葛亮至少是有看透天下形勢的戰略眼光的。諸葛亮之所以不選曹操或者孫權,《隆中對》裡已經說得很清楚。曹操挾天子又擁有百萬大軍,進入高峰期,發揮空間又有多大?東吳經歷三世了,統治也穩固,諸葛亮加入,也沒多大的空間發揮。至於統一天下,此時是不存在的,曹孫兩家已經從客觀條件允許下,取得最大的果實了。
而劉備不同了,被曹操追著打,差點就要被趕入交州,諸葛亮能讓他“鹹魚翻身”,這才是能傲視天下的功業。否則的話,諸葛亮還不如學龐德公,一如既往的隱居,做隱士界的老大,一樣青史留名,只是沒有那麼傳奇了。
-
9 # 蝶戀花全銀
諸葛亮是後起之秀,曹操不但不認識,都沒聽說過。劉備在荊襄大賢只在眼前都不識,好在司馬微.徐庶舉薦,才...
-
10 # 一半秋色
曹操是個求賢若渴的人,他主張唯才是舉,以才為先,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出身貴族還是貧民,道德上有無瑕疵,名節上有無汙點,都可以納為己用。
曹操曾三次廣發求賢令,英雄不問出身,只要有才,盡數攏來。後來,曹操手下的能臣強將越來越多,有推薦過來的,有主動應聘的,還有敵方投降的,可謂是人才如雲。謀士有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司馬懿等,武將有典韋、許諸、張遼、徐晃、張郃等。
以曹操對待人才的態度,如果比劉備早先一步知道諸葛亮,或許會捷足先登,將他籠絡至自己的麾下。
只是諸葛亮出道較晚,他比曹操小了二十六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諸葛亮還是還是個小孩子。等諸葛亮待在隆中待價而沽的時候,曹操文臣武將的治理結構已經非常穩定了。
諸葛亮雖然自比管仲樂毅,其實有自我營銷的成分,他擅長的領域是搞政治,搞國家治理,他的軍事才能其實一般般,不一定能強過郭嘉、荀彧或者賈詡。
還有諸葛亮遠在荊州,那是劉表的地盤,而劉表和曹操是敵對關係,曹操大老遠的跑到敵方陣營挖人,怕是不易吧!
回覆列表
三國第一大笨蛋是諸葛亮,只會誇誇其談,七渡祁山一次未果,赤壁大戰是周瑜指揮打的,草船借箭是孫權乾的,與諸葛亮沒有一分錢的關係,“借東風”是後人胡編亂造滴,選了個二百五“接班人”,葬送了蜀國,三國最聰明的人是阿斗,啥也不管舒舒服服地過了幾十年,是三國各路“英雄”在位最長,阿斗最“聰明”的一句話是“此間樂,不思蜀”,裝瘋扮傻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