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昨日之我非我

    袁崇煥歷時10個月審理,欺君,資敵,謀款殺帥,與後金私自議和,縱敵入寇,消極避戰,罪行確鑿且條條都是死罪。罪行公佈全國,袁崇煥被憤怒的老百姓分而食之!

    滿清時,為了詆譭明朝,為滿清竊明找到法理依據,編造所謂的反間計,崇禎冤殺忠臣的戲碼,以混淆歷史,愚弄漢人。袁崇煥女兒嫁給皇太極長子豪格為敏妃乃滿族皇室姻親,袁崇煥子孫世代皆為滿清高官且袁氏族人皆封官授爵。

    現在,滿族後人及包衣奴為了維護滿清的替代明朝的正統性,也是拿袁案作文章,欺瞞天下,為袁崇煥翻案。

  • 2 # 大馬哈魚12

    沒有錯,對於嘴上沒有毛,辦事不牢。信口雌黃就該殺。皇帝對於他的信任,建立在一個承諾之上(三年收復關外評定女真)。有的領導喜歡讓下面的官員打包票。而有些人就投其所好。明朝有鐵骨錚錚的忠臣。但是很多人是投機取巧,刻薄鑽營。在這種保證下,整個大明人,人皆知的騙局就出現了。歷史上的錯殺,連莫須有都有。他這個可以有。最起碼告訴後世,沒有金剛鑽。莫攬瓷器活。

  • 3 # 胡說怪談

    如果當時大明王朝是強勝的繁榮的,崇禎殺袁崇煥是一點沒錯,為什麼呢?可以殺一儆百,告誡邊疆將領不要跟敵人眉來眼去不要幻想亂七八糟的事情,而袁崇煥被殺到底是什麼罪恐怕史料裡面也是牽強附會罷了。

    其實錯就錯在崇禎殺袁崇煥是在邊關危機的情況下,導致邊關將士士氣低落對大明王朝寒了心,很多官員在前線不敢用奇招保守。袁崇煥的故事非常多,至於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現在誰也說不清楚,至少吳三桂是他的部下。

  • 4 # 諸事不順的羊

    我認為錯了,有人說說袁崇煥賣國。

    我只能呵呵!兩聲!

    我就想問在明代後期,能打仗的將領還有幾位,能活著幾位,不是被敵人殺了,就是被自己人殺了。

    那些這說袁崇煥賣國的人,我真的無言以對了,如果賣國,那他打什麼勝仗,直接投降就是了,還囉嗦什麼,就像吳三桂一樣,好歹還封王了。

    沒有對錯,君讓臣死,不得不死。

    只是太狠了,凌遲處死,這就是功臣的後果嗎?

    抄了他的家,發現一貧如洗!!這是賣國嗎?

    我想到這就是替他感覺不值,原本不該能勝的仗,竟然打贏了,而且還是缺糧缺響的情況下!

    然後一封聖旨,讓他回京,他還高興的以為朝廷終於籌到糧了,結果,竟然是凌遲處死!

    以上的內容是我透過百家講壇,聽來的可信度高。

    現在講正題,明朝的體系有問題就算是不殺袁崇煥也會滅亡,殺了只能說加速明朝滅亡的時間而已,體系太腐敗了,上層的吃肉,下層的湯都喝不找!

    這樣的王朝存在著還有什麼意義!!

  • 5 # 超人歸來7

    明朝自崇禎帝即位,誅滅客、魏,一時頗有意于振興朝政,挽救危亡。但魏忠賢敗後,長期延續的黨爭並沒有消除。崇禎帝對文臣多所疑忌,對武將任意殺戮,屢逐朝臣,屢斬敗將。統治集團長期動盪,上下官員貪賄風行,軍事力量日益虛潰。崇禎帝對臣下疑忌甚多,責罰甚嚴。大臣武將遭彈劾,立即殺、逐。在位十七年間,任相者(內閣大學士)前後更換五十人,被處死和流放的各二人。刑部尚書先後更換十七人。祟禎帝專擅自用,臣下多求避禍自保,不願出來承擔責任。明朝的統治,日益陷於土崩瓦解之中。明朝將領在對滿清作戰和鎮壓流寇擾亂中,稍有失誤,即被崇禎帝逮捕,以至處死。兵部尚書王洽頗負時望。清兵陷遵化,崇禎帝責王洽事先偵探不明,下獄死。大將自袁崇煥以下,前後被處死八人。巡撫被處死十一人。《明史·流寇傳》上說崇禎帝“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官。責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於不能制”,確是真實的情況。明軍作戰屢敗,名將或戰死或被處死。增兵日多,而善戰的將領日少。崇禎帝末年,能臣宿將已被殺逐殆盡。內外交困的明朝,終於無法振作。明朝的滅亡,並非崇禎皇帝一人造成,但他也是有相當責任的。

  • 6 # 創投菁英匯

    袁崇煥之所心會被殺主要還是要歸咎於他之前所犯的錯,而且這個錯誤不小,足以讓他死。孫承宗當時曾經看中了五位軍事能力極高的將領,袁崇煥是其中之一,而另一位就是毛文龍。袁崇煥和毛文龍的這個梗就足以要了袁崇煥的命,為什麼?因為袁崇煥未經批准就自己擅自殺人。毛文龍當時駐守的是關寧錦地區的重地皮島,他和袁崇煥素來就不和,之後更是被袁崇煥以吃空餉、畏戰不戰、私通滿清等罪責,沒有經過皇帝的旨意更沒有得到司法部門的批准擅自將毛文龍處決,就這樣殺死了一個國家重臣還未經許可,袁崇煥這不就是想挑戰權威嗎?除了擅殺毛文龍之外,袁崇煥和滿桂之間不和也為他之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說起來在這些事情發生之後崇禎皇帝還算能忍的了,畢竟當時明朝實在是無將可用作為皇帝的他又怎麼會不知道呢?崇禎皇帝最終殺了袁崇煥一定也是經過他自己深思熟慮而做出的結果,我們已經無從得知。袁崇煥雖然因為這些過錯慘死,但他的功勞卻不會被人忘記的!

  • 7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崇禎帝殺袁崇煥不僅是錯,而是大錯特錯,被後世人稱為一一自毀長城!

    崇禎十八年的皇帝當的很辛苦。對內面臨幾路起義大軍,對外還要抵禦來自東北方向後金政權的侵襲。可謂五更起,三更睡。但這遮不住導致他吊死煤山的致命缺陷一一生性好疑!

    想當初,他對袁崇煥的信任無人能及。封薊遼督師,賜尚方寶劍,還信誓旦旦地承諾,要袁崇煥放手去幹,不要有顧及,聯永不負卿。

    袁崇煥任薊遼督師期間,盡心盡責,邊關三城互為犄角,防衛固若金湯。後金的幾次大戰,均損兵折將,大敗而退,己無計可施。

    皇太極一即位,調整策略,不正面交戰,巧使反間計、聲東擊西等一套連環計。

    他繞過正面明軍,幾百裡西部大迂迴,來到北京城下。還派細作混入京城,散佈謠言,袁督師已與後金聯手,推翻大明。袁崇煥聞言大驚,忙回師以拱衛京畿。沒有旨意調動大軍,也是袁崇煥被冤殺的重要原因之一。

    崇禎帝見狀,更堅信袁崇煥己叛國投敵,僅放袁一人進城,不由分說,立刻下獄。不容申辯就處於剮刑。

    袁崇煥臨刑前口占一絕: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直到清代撰寫明史時,在秘檔中發現,這都是當初皇太極的離間計。真相大白,人們開始在北京龍潭湖附近及廣東會館修建袁崇祠,以表達對他的敬仰和緬懷。他那:仗策只為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的精神,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

  • 8 # 小胖子侃球

    我個人認為沒殺錯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 [1] )。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卒於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6歲。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透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袁崇煥雖為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我先說說幾個必殺的理由,第一領導面前吹牛,五年平遼犯大忌,對形勢的錯估,致使遼東戰侷限於被動,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有通敵的嫌疑,但是我想默契戰肯定是有的

    第二擅殺毛文龍,寧遠是袁崇煥的地盤,在現在葫蘆島附近,現在叫“興城”,在山海關和錦州之間,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那個皮島是毛文龍的地盤,大家可以看看,正好對後金形成一個夾擊狀態,事實上袁崇煥的成名之戰,寧遠大捷,後金後來為啥不打了回去了,就是因為這個皮島上的毛文龍部隊衝出來抄了後金大本營,後金趕緊撤了。

    毛文龍佔據的皮島地理位置很好,離大陸很近,而且清朝的水軍不行,所以進可攻退可守,只有冰封的時候可以登陸也被毛擊退,所以這是個戰略支援要地。

    1.崇禎皇帝登基後,其實很重用了袁崇煥,袁崇煥為了得到崇禎皇帝的寵信,吹牛說用五年時間把滿清給滅了收復東北。

    2.袁崇煥上任之後利用崇禎的信任,獅子大張口大量索要錢財。崇禎皇帝傾盡全國財力、人力、兵力、物力都給了袁崇煥。然而他卻皇太極進行了議和!他是想囤積糧草,兵馬後再戰,其實這部棋錯的太大了。因為皇太極此時卻率領兵馬趁機平定北韓,北韓當時是明朝藩屬國,滿清的大後方。當時北韓告急求救,崇禎皇帝命令去援助,袁崇煥陽奉陰違出工不出力,他只想固守,最終就這樣失去了北韓。想想滿清沒有了後顧之憂。還不是要攻打你。

    3.袁崇煥不經審判,當場處死了毛文龍!雖說毛有錯,但作為大明王朝一品大將,也算大明忠心耿耿。貢獻巨大,沒經過皇帝同意,臨時處死毛文龍。導致毛文龍的部將紛紛投靠了滿清,最出名的是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史書記載當崇禎皇帝聽到這個訊息時,驚得大汗淋漓!

    4.此時的滿清已經如虎狼之師,然袁崇煥竟然沒有認識到錯誤。為了當初對皇帝的承諾,他竟然用錢向皇太極贖買土地,甚至在滿清遭遇了災荒後,他還主動提供糧食!這個可以說說致命的錯誤。此時的皇太極征服了蒙古部落!可以說如虎添翼。

    5.皇太極率領大軍繞蒙古一路只逼北京時,袁崇煥得到情報,卻未在半路伏擊。而是沒有皇帝的命令,私自調動大軍進京。此時皇太極的大軍也到了北京城下,就造成了很多人懷疑袁崇煥帶來了清軍。事實證明袁崇煥並不擅長野戰。清軍在北京城周圍洗劫一空,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燒殺搶奪,所有當時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都對他恨之入骨。

  • 9 # 三維看歷史

    對於袁崇煥的質疑,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眾說紛紜之後,又開始了對岳飛的質疑。一個千年的民族英雄,一個歷史的定論,在今天的輿論中變得模糊不清,這種現象值得我們警惕。

    對於今天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反問一下,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如果你是崇禎皇帝,你會殺袁崇煥嗎?我想不能,因為大敵當前,袁崇煥的軍功擺在那裡,能力擺在那裡,關寧鐵騎的實力擺在那裡,無論從軍心、民心還是皇帝個人利益方面考慮,一個神經正常的人都不會那麼做。

    但為什麼最後崇禎還是殺了袁崇煥呢?傳統的說法是,皇帝昏庸,自毀長城。而近來,人們不斷分析,總結出如下幾大罪狀,1,說五年平遼,欺君。2,擅殺毛文龍,3,經商資敵,4,引敵入寇,危害京師。我們不妨逐一分析,第一,以當時的形勢,五年能否平遼,皇帝內心未必不清楚,既使治了袁的欺君罪,還有其它更合適的人選來替代他嗎?第二,殺了毛文龍,清軍的後患解除了,這時再殺袁崇煥,豈不是前方的威脅也沒有了嗎?第三,貿易的問題,當時的寧遠城孤懸關外,軍民數十萬,以當時朝廷的財力,無與援助,而前線抗敵,又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不貿易,寧錦一線連自身的生存都無法保證,如何堅守。第四更是荒唐,袁崇煥率關寧鐵騎在北京城外血戰,有目共睹,浴血的拼殺,換來引敵的罪名,有這樣的邏輯嗎?

    而且,就算這些罪名都成立,敗軍之將,不過一死而已,如楊鎬、熊廷弼等等,但袁崇煥之死,不是太慘了嗎?凌遲處死,還要傳首九邊。這是多大的罪,多大的恨。這麼大的動作,不覺得崇禎這場戲,演的有點過了嗎?

    歸根到底,問題在於,之前在戰場上如何的失敗,清軍對於百姓的如何燒殺,畢竟都還遠離京城,政治的影響還不算太大。可是這一次不一樣,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在京師百姓的眾目睽睽之下,清軍劫掠縱火,九門重地,一片狼藉。皇帝沒了面子,百姓損失慘重,總要有人負責,而且這個負責,還不能僅僅是人頭落地那麼簡單,要搞得轟轟烈烈,讓百姓的氣有地方去撒,讓所有的矛頭,都有一個具體的指向。這樣,皇帝大臣都脫了干係,於是,北京的菜市口,就上演了一出凌遲袁督師,百姓還要搶著吃肉這一出大戲。

    崇禎的這場戲,導演策劃的很仔細,也達到預定的效果。只不過,公道自在人心,這種把戲一再上演的結果,就是最後失去了軍心、臣心、民心,一切算計,只給自己掙來了一根上吊的繩索。

    問題是,今天的人們無視這個歷史的邏輯,還要把一盆盆髒水潑在袁崇煥的身上,真不知道是什麼居心。所謂“歷史沒有真相”,但人要有起碼的良知。

    寧遠古城

    凌遲的囚徒(劇照)

  • 10 # 叢林威武堂

    崇禎不但殺了袁崇煥,還是最慘忍的凌遲處死。據說割了3000多刀,才讓斷氣。這得多大的仇恨呀。而且百姓們也不僅僅是吃瓜群眾,還踴躍參與,不但一路丟臭雞蛋和爛葉子,最後還爭搶他的肉吃。又是何等的憤怒和仇恨?再蠢的皇帝和百姓,也不至於這麼無事生非,就這麼看不順眼袁崇煥。肯定是有一定原因。至於說理由是否屬實或過分了,就不好說了。結合到後面平反的時候又那麼的理直氣壯的情形,說明就很有可能,有冤枉有過分的成分。查了一下資料,我略做整理,袁崇煥該死的理由可能如下:1、忽悠過皇帝。比如說跟崇禎誇海口,5年之內掃除關外清軍。結果,5年之後清軍繞過山海關打到了京城周圍。除了形勢嚴峻,崇禎生氣。更主要的,“忽悠皇帝”這一條,根據大清法律,“欺君之罪”就足夠拉出去砍了。況且,崇禎本身就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怕被覺得自己懦弱無能,魏忠賢讓他不爽他都拉出去剁了,更何況其它人了。也是崇禎自我人設的需要吧。所以,他下狠手,當他判斷,袁崇煥忽悠了他的時候,把他當傻子似的的時候。至於,清軍繞道殺到京城嚇到了他,或這些年花了那麼多資源供養袁崇煥,倒可能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2、袁崇煥對他的手下,據說也比較跋扈。更別說得理不饒人的風格了,把事情做的很絕超狠。佔領絕對優勢的時候,毫不客氣的選擇“碾壓”他人。比如說毛文龍,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就濫用崇禎給他的尚方寶劍使用權,就把人家殺了。說不定,就是冤枉。等等。崇禎等人,估計心裡也有“報應”兩個字罵出來,聽到袁崇煥慘死之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3、袁崇煥缺乏情商,挑戰百姓的輿情。全民恨清軍的時候,袁崇煥卻在方法上選擇跟金人擅自私下戰略和好。也許真沒想投降,只是策略性和好,有利於明軍和大明安危。可是,百姓不願意了。更間接的讓崇禎背了黑鍋。懦弱昏庸無道的大黑鍋。袁崇煥拿著他的尚方寶劍在那自作主張,自然就代表了皇帝。讓愛民想幹事的崇禎在民眾心裡這麼來一下子,崇禎自然不願意了。愛惜名氣的崇禎,口碑被袁崇煥這麼一弄黑,比聽到袁崇煥打了敗仗更加生氣。綜合以上幾個原因,袁崇煥後來的悲慘結局,也就沒有那麼難理解了。也許,真的不是因為他叛國投敵了,皇帝也清楚,但結合上面的那些原因,最後就讓袁崇煥有了那種結局。至於說平反的事情,都是後面的政權,出於拉攏民心,達到某些政治目的的需要吧。比如清朝庭這麼幹,就是表明明朝已經腐敗到了極致,皇帝昏庸到了骨子裡,導致忠臣和英雄被殺,證明自己的取而代之是順應民心和天意,政權的合理權威性。包括,鼓勵廣大將士們要忠君愛國。等等。所以說,說殺錯了,從對整個大明王朝的元氣和軍事實力而言,的確是有傷害的。尤其是給袁崇煥定的罪也說不一定說得過去,經不住推敲。說沒殺錯,在某些特定環境下,也不能說就殺錯了。其實,很多歷史問題,都是這麼個節奏,站在後人的角度,很難用“非黑即白”的方式去回答。也錯了也沒錯,也許就是答案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學試劑主要有哪些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