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雲耳岡
-
2 # 走馬中原
而且假若這本書是我特別喜歡的,我甚至會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的看。因為這些的好書可以說能讓我悟出對自己有益的道理。即便是街上遇到一本快餐類的小說,如果上面有我自認為有益的內容,我也會把它當成好書,買回來,慢慢品味。因為它們多多少少總能悟出一些人生道理,這些人生大道理就像指路明燈一樣指引著我前時的方向。
上中學時我喜歡看一些詩詞和精典散文,因為他們這些書裡有些書句子非常優美,讓人看了就像喝了一杯沁人心脾的茶水,讓人永遠回味無窮,我當時把這類書當作好書來購買賣。比如像王國楨的詩還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詩,都讀著可美。還有王國維的《人間詩話》等等。
畢業後,走上社會,又喜歡上了很多雞湯類的雜誌,比如幾年前社會上特別流行的《特別關注》,《意林》等等,每期必看必買。因為這些書可以彌補我下班後的空虛和寂寞,當時我把這些書當作好書來看待。
後來過了幾年,我又愛上了看小說,比如《十月》,《小說月報》等,這些小說讓我看到了社會上的各種有趣或者醜陋的社會現象,讓我能在這些小說或隱諱灰諧幽默的語言當中,認識這個社會。
現在又喜歡上的各種經濟類、政治類、明清小說和精典古文和歷史書籍。反正隨著歲數的增加,看到的書也越來越雜,只要自己喜歡的書,就認為是好的,我就會把它們買下來,細細品讀。
總而言之,讀的書多了,感覺自己修養和品味也明顯提高了,認識社會的角度也多樣化了,不會非黑即白地去認識事物了,這就是讀好書給我好處。
-
3 # 松柏家
茫茫書海,有的書,在你迷惘彷徨時,成為你的航標燈,指引著你前行的方向;有的書,在你受挫時,成為你的避風港,撫慰你心靈的創傷;有的書,在你頹廢時,成為你的策馬鞭,激發你奮起的勇氣;有的書,在你得意忘形時,成為清醒劑,驅除你思想的迷障…………書,確確實實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夥伴。那麼到底那一本書才是遇到的一本就好的呢?我想,這個問題是個性的,要因人而異,要看一個人追求的是什麼。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一個小故事足以能回答這個問題。故事發生在我小學時的一個同桌身上,她叫王蘭花,她過生日時,一個表姐送給了她一本書,書名叫《哎呀疼醫生》那個年代得到一本書不容易,她高興得嘴都合不攏,以往愛玩的她,從此下課也不出去了,就一個人坐在教室裡看書,有時值日生硬把她攆出去,她還是拿著那本書站在牆根下看,記得有兩次因為上課時偷偷看這本書,還被老師批評了。班級同學都想借來看,可她總是瑤瑤頭,就連我這個同桌,也照樣不給面子,為了滿足同學們的好奇心,她竟然把這本書背下來了,以後無論是上學還是放學路上,都能聽到她給同學們背這本書,透過她的背誦,我才瞭解了這本書的故事情節,是敘述一位非常有愛心的醫生,給一些小動物治病,拯救一些小動物的生命,小動物們都非常的喜歡他,和他做好朋友。她每次都把每一個故事情節講的很生動,她還說長大後,也要做一名給小動物看病的醫生,拯救更多的小動物。後來才聽說,在中學的一次演講比賽中,她講的竟然是(我和我的《哎呀疼醫生》)還獲得了一等獎。
正值文革時期,她沒有實現去高等院校學習獸醫的夢想,可她的追求卻始終沒變,她拜了一名老獸醫為師,學了三年。
十年前,我退休了,在一次同學聚會時看到了她,她還沒有退休,在一家寵物醫院裡當領導。
她還約了我們幾位老同學去家裡做客,在她的床頭櫃上,擺著兩本書,讓我驚訝的是,其中一本紙張已經泛了黃的竟然是就是當年的《哎呀疼醫生》。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當時感動的竟然掉下了眼淚。我想正是這本不起眼,不出名的小故事書,啟迪了她的人生追求,成就了她一生的非凡。也許這就是她遇到的一本好書吧!
故此,我便提筆為她寫下了一首小詩。
自幼情深影相隨,成長途中啟智慧,
恍然數載讀不厭,夜深掩卷枕邊陪。
-
4 # 化凡居
我們已經過了填鴨式學習的時代,然而在社會生存角度來看,我們上學時學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用的,無論是哪個行業,無論是哪個人生階段,人情往來、事業發展、婚姻擇偶、培育子女等等,我們隨著生活而前進,每天都是生命新的開始,也要接觸到各種新生事物,所以我們掌握的知識量也在隨時代進步而拉昇,當我們缺乏某一領域的知識,必然會形成相應的困難問題,書是非常好的學習提升工具,書本身雖然不是真理,但卻是指向真理的箭頭,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領悟提升,所以一本好書,一定是補足你短板的,讓你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實用的知識,每個人的“短板”和“需求”都不同,所以沒有任何一本書對於所有人來說都稱“好書”的,而是適合每個人取用的那一本書,對於自己來說,它就是最好的。
-
5 # 詩少書累幾反顧爛熟多
怎樣算是一本好書?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多元的,就看你看問題的角度。
從一本書的物理質量看,封面設計合理(如漂亮大方,或活潑輕鬆等)、紙張好,開本合適,那就是好書,商務印書館的詞典系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各種統編教材,都是這個意義上的好書。
但是很多人看一本書是否“好書”,往往是從內容層面來說的。
比如一本書如果內容組織合理,或傳承既有知識(如上海辭書出版社的“賞析系列”),或傳播新知識(如九十年代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哲學黑皮書”系列,三聯書店的“文化生活譯叢”,以及當下中信出版社的很多經濟管理類書籍),都是好書。
以上兩種好書的標準,對書店和圖書館選購書目是非常實用的,強調的書籍普通意義上的質量。
如果是根據個人的要求來說,“好書”則首先是內容上滿足自己之所好。如果是喜歡詩詞的人,一本好的詩詞指導書籍(如王力先生詩詞講授著作)、詩詞選本(如《唐詩三百首》等)就是好書;一個做研究的人,找到了正在研究的課題的前沿專案的資料,如研究創新的人看到《天才地理學》一書,就會認為是好書。個人的需求第一是內容層面的“就好這一口”。
滿足內容之後,如果書籍的版式設計、印裝質量等等方面能更如人意一些,那當然就被視為值得放在架上的“讀本”。
這當然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的。
個人以為,書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非常人文的問題。
但這些條件不能滿足,對有的人來說,自然會退而求其次,就是一個手抄本,也會當“好書”珍藏。
舉一個真實的事例。
本人認識一位詩人,在七十年代從朋友那裡借了一本《唐詩三百首》,花三天時間手抄了一本,從此打下了他青年時代的傳統詩詞基礎。這個手抄本就是他心中的“上等好書”。
這種“好書”也不是偷換概念,因為從書的定義來說,用紙張記錄下記錄了一定內容的物質產品,就是書。
現在書籍是非常豐富了,一般意義上的“好書”自然很多。到新華書店去,裡面堆滿了各種“國學”“四大名著”以及各類政策性資料,以及各種“我就是叫你混社會”的厚黑書籍。
從物理層面,或者從內容層面,我們似乎也不能說那不是好書。但是因為這些書的內容我們已經比較熟悉了,或則有些內容不是你愛的那道菜(如厚黑和成功學),或者學習和工作不需要了,或者家裡已有此類書籍原配,所以在這些“好書”面前,我們往往就感情麻木,激情不再。
要問這類書好不好,我們只能說聲“也好”。
我想,好書應是那種我們踏破鐵鞋而令我們兩眼放光的書。眾裡尋他千百度,此身最愛書一本,那這本書,一定是你心中的好書了。想當年電子書不發達的時候,有多少人是在舊書市場,情緒激動地尋找到那些曾經流落風塵的最愛。
因為這本書,一定記錄著你或學習,或工作,或情感,或旅行等某個人生階段的故事,此書因有你而受珍愛,而你,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
6 # 南山樹下lisong
首先看到簡介,就有一種親切感,等看下去,突然發現,這本書就是為自己量身定做。
說白了就是看了這本書,會感動,會凡思,會激勵自己。
-
7 # 黃灣吳先生
薄薄的一本《人生》,我看得有一種替位的感覺。
高加林屬於有文化的農民,畢業後不能繼續深造,又不甘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這種失落和迷茫的心情,深深地勾起有這種經歷的讀者的共鳴。
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情,一廂情願的成分多一些。巧珍的世界很小,但高加林不同,他見過世面,有心有不甘而要向上的願望。在失落和迷茫的時候,巧珍的愛意撫慰了高加林的心。
在那個年代,跳出農門做個吃商品糧的城裡人是農民最高階的夢想,高加林做到了。雖然經歷曲折後仍然回到了原點,但是高加林的故事卻讓一代人的心理獲得了一種代入感,似乎主人公就是自己。
還有餘華的《兄弟》,李光頭和宋剛的苦難童年,是六零後、七零後乃至八零後這幾代人的故事,或多或少地留下過烙印。這樣的印記會時時想起,特別看到小說之後,許多情節似乎有自己的影子,看了熱淚盈眶。李光頭後來的發跡,離不開聰明的頭腦、不怕苦累的強大內心,這種精神也把讀者的心情引入亢奮的狀態,讓人有種尋求價值的動力。
所以,一本好書的標準,應該是讓讀者產生共鳴的同時,還能讓人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
8 # 過橋米線z
怎樣算遇上一本好書?
大概十歲左右吧 一天上課 老師說今天給大家讀一本書 (課外讀物)邊說邊翻開了一本連環畫圖書的扉頁 聲情並茂的朗讀起來 全班同學漸漸被故事吸引 教室裡鴉雀無聲 罕見的安靜
那天老師所讀的書是根據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繪製的連環畫之一的《童年》幾十年如白駒過隙 而書中善良 樂觀 勇敢的外祖母 寡情薄義 略微狡黠的外祖父
兩個不著調的舅舅 愛惡作劇的表兄 被表兄陷害而被外祖父一頓狠揍 十天半月只能趴在床上的莎莎(作者本人)染坊的青年工人 因揹負沉重十字架 不堪重負被壓趴在雪地上重傷而死 而起因是源自兩位不著調的舅舅 老年的格利戈裡最終完全失明流落街頭 ……
時至今日 書中人物歷歷在目 呼之欲出。
講了這許多 說明什麼呢 我想說 我在一個適時的年紀 遇上了一個智慧的師 長 她同時給幾十個孩子讀了一本連環畫小人書 由此開啟了這幫孩子的矇昧
不知這於你算不算遇上了好書
-
9 # 蛻變的zp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一本書好於不好,沒有人可以判斷,就像是讓我們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好人一樣,答案當然是因人而異,各有不同。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思想差異都會影響這個人對事物,對人的判斷差異。
一本書就像一個故事,有的人聽得津津有味,猶如身臨其境。而有的人覺得無聊至極,乾枯乏味。有人認為經典名著就一定是世人認為的好書,所以也有很多人爭相效仿的去閱讀。包括本人也是購買了大量的網紅書籍如《墨菲定律》《厚黑學》《鬼谷子》之類的一大堆,真正認真翻閱的少之又少。因為有的書剛剛精神奕奕的開啟,看到不到20分鐘就睡眼朦朧丟到一旁再也不想拿起。相反有的書就算是晚上開啟,看了幾個小時也不捨得放下,巴不得通宵看完。所以個人認為一本書好不好,主要是根據讀者對書的理解和喜愛程度。看了這本書能不能讓讀者的思想發生變化,對生活帶來好的影響。或者是否提高了讀者的知識面,教會他某種新的技能。相信書都是好的,只是看看書的人,是不是讀懂了它。
-
10 # 知書幾
一本好書一定要對你有所啟發。
可以是小說,小說的主要目的是娛樂,你藉著閱讀可以擁有或分享小說的裡經驗,好的小說可以帶你一種享受。同時,你也可以從小說在你想象中所創造出來的經驗中學習,比如看完《紅樓夢》,你明白了榮華富貴也不過是一場夢,看完《三國演義》,你發現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完《西遊記》,你懂得了想要取得真經,必須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看完《水滸傳》,你知道哪裡有欺壓,哪裡就有反抗。
可以是歷史,讀史使人明智,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你可以考察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思考避免重犯歷史錯誤的途徑和方法。看完《萬曆十五年》,你就明白“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可以是科學,你可以瞭解世界的執行規律,可以運用這些規律為自己和人類服務。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你可以瞭解到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解釋太陽系的行星、月球和彗星的執行,以及地球上海洋潮汐的成因。
可以是哲學,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看完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你可以瞭解什麼是善,什麼是幸福。
當然還可以是經濟、心理等等各方面的書籍。
許多書只能當作娛樂消遣,只有少部分的書籍可以讓你學習,但不用讀第二遍,還有更少的一些書,你讀得再通,也不能盡其究竟,每次讀都會有新的發現與新的理解。
總之,只能當作娛樂消遣的書不能算好書,能讓你學習或反覆學習的書才能算真正的好書。
回覆列表
如何與一本適合自己的好書相遇呢,這也許是每個愛書之人在自己漫長的私人閱讀史中所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有的人讀書,像無頭蒼蠅一樣逮著什麼看什麼;有的人跟隨主流,排行榜上火什麼看什麼;有的人跟著書評走,時不時的就會被書託忽悠一下。我自己是一個讀書少,藏書也很少的人,所以每次挑書,總是會比別人多一份謹慎。買錯了書,固然也浪費不了幾個錢,但是看到它大而無當地在房子裡佔地方,總是強迫症似的覺得礙眼。也許正是因為有這個毛病,所以就讓我自己總結出了一套挑書的心得,用這些方法,一般挑中自己喜歡的書的機率是90%以上。
比如我自己最喜歡的是追根溯源法。就是如果你遇到一本你喜歡的書裡反覆提到、引用另外一本書的時候,不妨就去讀一讀這本被引用的書。這在讀一些理論書籍的時候尤其見效。比如我讀吳曉東老師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因為他不斷引用了一本叫做《想象中的人》的書,於是我就去找這本書來讀,一讀就發現,這本書整個是基於卡倫·霍尼的心理學理論來寫的。於是就又去找卡倫·霍妮來看。由此幸運地遇到了這位影響自己一生的學者。如果不是理論叢書,而是文學作品,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就是追溯一個你喜歡的作家的師承,比如馬爾克斯師承的胡安·馬爾福,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鼻祖,如果你喜歡馬爾克斯,基本上喜歡胡安·馬爾福就是八九不離十的事。當然了,我說的是作家自己親口承認的師承,而不是他們在腰封上隆重推薦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