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盜帥夜留香YE
-
2 # 終南高揚
統一不了。
1、趙國當時並不具備大國治理能力,至少是他們社會法治化不健全。
2、趙國的經濟狀況無法同時跟多國交戰。
-
3 # 香茗史館長平之戰的戰果
長平之戰即使趙國擊敗秦國,但至少會存在三種戰果:趙國大勝、趙國慘勝、秦國退兵。我們分別來探討一下:
1、趙國大勝。在雙方都是以舉國之力出征的情況下,如果趙國取得大勝,秦國損失慘重,那麼即使秦國恢復力再強,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再對六國形成進攻態勢,而必須進行戰略收縮休養生息。這種情況下,趙國將會迎來難得的崛起機會,從而積累統一天下的資本,但想要短時間內吃掉秦國,仍然比較困難。
2、趙國慘勝。我們以歷史上的秦國為例,秦國即使擊敗了趙國,但因在長平之戰包括後續戰爭中損失過大,也足足休養生息十餘年,這才發動統一戰爭。如果是這種局面,戰國末期的兩大強國無疑都將進行戰略收縮,從而恢復國力。而秦國的恢復能力無疑是要強於趙國的,因此最終的局面仍然是秦趙爭霸,短時間內誰也無法獲得壓倒性優勢。
3、秦國退兵。雖然同樣是趙國取勝,但秦趙兩國的戰力卻均得以儲存,趙國則取得上黨郡獲得擴張。這種局面下,就得看雙方之後的博弈了。
雖然以上三種情況都是以趙國取勝為結局,但戰果的不同將會極大影響後續歷史走向。
趙國是否有統一天下的資本這是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即使趙國擊敗了秦國,但也不過是讓已經凌駕於六國之上的秦國國力得以削弱,將秦國重新拉回均線。
趙國在歷經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軍隊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隨即開始向北部擴張,國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不過,此時的趙國與秦國仍然存在差距,趙國正處於蒸蒸日上的上升階段,而秦國作為自商鞅變法以來的老牌強國,憑藉半個多世紀以來積累的家底,即使秦國戰敗,趙國仍然很難凌駕於秦國之上。
此外,更為重要的一點因素在於其他五國的態度,秦國即使戰敗,也可以退守崤山以西,憑藉函谷關,很難遭受毀滅性打擊,完全可以重新積聚實力,再圖東出。而趙國不一樣,趙國與燕國、齊國、南韓、魏國全部接壤,要據守的要地實在太多,一旦面臨他國“合縱”,能否抵禦實在難以預料。
毫無疑問,擊敗秦國之後的趙國將會再度迎來崛起的時機,但同樣也會遭受到其他五國的聯手對抗,這也是長平之戰中其他國家不援救趙國,而在長平之戰後伸出援手的原因所在,因為其他五國並不願意再看到一個崛起的強國。這種局面下,趙國能否完成最終的飛躍,實在難以預料。
統一天下需要數代人的積累這是趙國是否能夠完成統一大業的最根本所在,從前文可知,即使趙國擊敗秦國,想要凌駕於六國之上同樣極為困難,需要不斷建立優勢,而這種優勢的積累,無疑需要數代人的努力。即使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統一天下同樣歷經了數代國君的勵精圖治,這才最終打下了統一天下的資本。如果僅憑一場戰役,就說趙國擁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顯然是不夠客觀的。
為此,除去其他五國不談,我們不妨來比較一下,此後秦趙兩國的君王:
1、秦國方面:長平之戰後的幾代君王分別是“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主持長平之戰的是秦昭襄王,這毫無疑問是秦國統一大業中雄才大略的一位雄主,在位五十六年,於公元前451年去世。秦昭襄王之後是秦孝文王,可惜繼位三天就去世了。秦孝文王之後則是秦莊襄王,在位期間滅東周、繼續蠶食三晉,在位三年去世。秦莊襄王之後則是秦始皇,又是一位雄主,秦國正是在他手中統一天下。
△秦始皇將成為趙國頭號強敵
2、趙國方面:長平之戰後的幾代君王分別是“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幽繆王”。主持長平之戰的是趙孝成王,趙孝成王的能力其實並不差,即使是在長平之戰戰敗的情況下,在他國配合下不但取得了邯鄲之戰的勝利,之後又在反擊中擊敗燕國。趙孝成王之後是趙悼襄王,趙悼襄王也並不弱,雖然被秦國擊敗,但卻多次擊敗燕國,奪取大片領土,同時又取得了魏國的鄴地。趙悼襄王在位九年後去世,接替他的是趙幽繆王,這位就比不上之前的幾位趙王了,不僅多次被秦國擊敗,丟失大片領土,更是殺死李牧,罷免司馬尚,堪稱自毀長城。
△趙孝成王
長平之戰後,趙國方面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能力還算不錯,趙國在他們手中或許會得到一定發展,但趙幽繆王的能力則實在不敢恭維。而秦國方面雖然此後歷經兩王,但在位總共也就三年時間,趙國的主要對手將是秦始皇。
至於武將方面,長平之戰後,趙國名將主要是廉頗、樂乘、李牧,秦國名將則主要是王賁、王翦、蒙武、蒙恬、蒙毅,這方面雙方差距實際上並不大。
綜合來看,趙國即使在長平之戰取勝,雖然會迎來一個發展和統一天下的契機,但想要統一六國仍然是任重而道遠。同時,如果無法短時間內完成統一,匈奴的崛起,對於趙國的後續發展來說,同樣是有著致命影響的。
-
4 # 社會的憤青
我認為不可以,即使長平之戰趙國大勝趙國已經沒有實力繼續攻打秦國了因為趙軍已經斷糧了!趙軍等上半年秦軍軍隊的調速已經完成!函谷關易守難攻不是那麼功破的,再加上列國互不信任趙國也不會合力功秦三年後秦軍又會出現一支實力將全部回覆!趙國功秦只有一年時間一年後國力開始恢復會越來越難!三年後秦軍兵力將恢復!還有一點就是秦人好戰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秦人會被逼起來!秦功趙秦都大敗奈何趙乎!還是那句話趙國要想亡秦就必須亡其秦法商鞅變法團結了秦人的鬥志!
-
5 # 歷史哨聲
嗯,這是一條關於趙國如何才能夠一統的問題。相信會有很多答主會說趙國的胡服騎射只是軍事改革,沒有秦國商鞅變法那樣的全面和深入,因此趙國不可能一統天下!
拜託,這是從秦國角度看趙國一統,而非從趙國角度看趙國一統,因為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
人家趙國社會經濟執行得非常好,你為什麼硬要說人家趙國只進行軍事改革而不進行社會改革因此不能一統呢?!
趙國社會經濟系統主要是學習魏國、齊國,因此不需要做什麼改革,執行狀態良好;秦國是以西戎部落為基礎,不進行社會改革,如何能夠強盛?這是秦國和趙國在變法上根本就存在國情的不同——執行得好好的社會經濟制度,你非要別人改?!
至於說,趙國在長平之戰時經濟國力不如秦國,原因很簡單:
1、趙國有一部分土地是遊牧經濟,這部分經濟能力,並沒有算入以糧食為標準的農業定居者的經濟指標中。人們是是剔除趙國的遊牧經濟後,單獨以農業定居者的經濟和秦國進行比較,統計範疇就存在問題;
2、秦趙鄰國環境不同:秦國雖然經常進行戰爭,但它的關中、上郡、隴西、巴蜀等地都沒有遭受戰火,農業生產和經濟生活完全沒有收到破壞,秦國因此始終要比其他國家在國力上強盛;趙國和魏國一樣都是四戰之地:戰國早期和南方的魏國激戰、西方有秦國,東方有齊國,東北有燕國,北方有匈奴。秦、齊、燕、匈奴,輪番進攻,趙國那裡還有什麼地方不受戰火的影響?趙國因此經濟國力比秦國差也是有道理的。
從趙國四戰之地的處境來說,趙國在戰國時期非常缺乏戰略眼光:
1、齊國兩次滅燕,趙國一心扶持和自己作對的燕國,拖自己的後腿,而非和齊國共同瓜分燕國。瓜分燕國,是齊國和趙國雙贏的事情。
2、放棄雲中,或者同意匈奴居住,將匈奴的騷亂引向秦國的上郡;或者合縱在秦國西部的月氏等西戎,讓他們成為秦國後方的威脅,給秦國無法保持安寧的環境,牽制秦國東出的能力。
趙國一統天下的策略戰國時的趙國,包括趙武靈王在內,都沒有找到趙國一統天下的策略。但是在秦末漢初時,卻有人找到了趙國統一的策略,他就是廣武君李左車。
他在給韓信的建議中,給出了趙國一統天下的策略:
“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李左車聯盟齊燕而一統天下的基礎是劉邦和項羽不分勝負。即李左車要韓信避免出現“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的局面。
那麼李左車的策略可以在戰國實施嗎?或者說什麼時候是最佳呢?
李左車的策略就在於有兩個強力對手相抗衡。但由於趙齊燕三國聯盟必須是要趙國主導,因此必須是在五國破齊之後,這個策略才可以實施,否則就是齊國主導,變成了蒯通版的齊趙燕聯盟了。即所謂“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的被動和跟隨。
無論是李左車的趙齊燕聯盟,還是蒯通的齊趙燕聯盟,都點出了趙國和齊國一統的關鍵——解決燕國這個後患。這也是上文我為什麼說趙國沒有和齊國瓜分燕國是極大的戰略錯誤。
瓜分燕國後,無論是五國破齊前的齊國,還是長平之戰前的趙國,都可以一心一意的南下或西進。趙國一心用燕國來牽制齊國,最後也成為了自己的苦果——燕國成為了第二個中山國。
瓜分燕國,齊趙聯盟,就是戰國時期趙國和齊國兩國最大的根本利益。趙國可以集中對付西方的秦國,齊國可以集中對付南方的楚國。如此一來,有資格統一的只有趙國和齊國。
另外,在事實上,燕國從秦惠王時就一直是秦國的盟國,成為牽制趙國和齊國的重要力量。因而,無論是齊,還是趙,都難以和燕國保持長久聯盟。瓜分燕國才是最可靠和最長期的辦法。
結論如果趙國在長平之戰取勝,如果趙國採取趙齊聯盟瓜分燕國的策略,是可以一統天下的。長平之戰前,齊國因為五國破齊而需要休養生息,如何能夠趙國結成長期聯盟而共同瓜分燕國,自然是非常樂意的事情。當然為了免除魏國、楚國、秦國等的反對,可以讓燕國保持都城這一小塊直接統治的地方,如同衛國一樣。
如果沒有采取聯齊滅燕的策略,即便趙國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往小的來說,趙國能夠保住上黨,和秦國以太行山為界;往大的來說,趙國奪取河東地區而擁有山西,和秦國以黃河為界。但有一點是明確的:
趙國只能和秦國割據,不能統一。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三晉的主角光環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殲滅戰。此戰中,趙國最終失敗,前後所亡45萬人,自此難以阻擋秦軍東出。由於秦國最終統一了華夏,推行秦法,終結了貴族封建制度,華夏政治制度的風向成為郡縣制下的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奉行2000多年的圭臬,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作為一戰而決天下歸屬的長平之戰的另一個主角,如果趙國在戰爭中獲勝,會不會借勢如秦國一樣統一華夏,趙國會不會開啟如同秦國一樣的主角光環,自古以來就被人津津樂道。
(趙國大軍奔赴前線)
歷史是一門人文科學,雖然有科學的發展規律,但同時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我們常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歷史上發生的很多的事件,如果單從民心向背、生產力發展水平、文明發展程度等方面來說,結局常常會讓後世學者陷入虛無主義陷阱,認為一切都只是上帝在擲骰子。
社會整體的發展演化,並不會特別在意個體的幸福感。所以,中國有句古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同樣,以人類歷史數百萬年的維度來看,一個歷史時期甚至一個朝代,都只能算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片段。以有限的人生來參詳歷史事件的意義的角度來說,作為當局者,需要思考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普遍性和適用性,以此鑑古知今,而不至迷失道路。
對於公元前356年的衛鞅和秦孝公而言,他們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局。秦國地處西隅,偏僻閉塞,文化落後,經濟不振,是中原諸夏不屑與之為伍的介乎蠻夷與文明開化國家之間的部落國家。春秋時期,晉國獨霸100多年,秦國被壓制在華山以西,土地日蹙,生存艱難。晉國在春秋末年,因為分封制度玩脫而解體,秦國東面如泰山仰止一般的壓力一朝消失,壓力頓減。然而很快,秦國就發現它想的有點多。
(三家分晉使得秦國的戰略環境好轉)
魏文侯禮賢下士,以“仁義”之名自詡,中原多出才俊,都在魏國朝堂供職。趙候和韓候都紛紛折服,往朝魏國。自此三晉一體,爭霸諸夏。單單一個魏國,就已經讓秦國大有泰山壓頂,喘不過氣來了。後來,直到秦國後來居上,在面對三晉時,仍然對這一段屈辱的經歷念念不忘,無時無刻不想復仇雪恥,可想而知當初秦國受到的屈辱有多深重。
衛鞅:秦國國運的轉折點公元前356年,秦華人都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同鄉。秦國全國被分成了31個縣,縣令和縣丞都由國王親自任命,如果做的不好,還要被撤職處罰。衛鞅把原本分散於各地封建貴族的權利都收歸了中央,改封建世襲為流官治理,隨後就涉及到了民政、經濟、軍事領域的改革。民戶不再隸屬於某個封建主或奴隸主,而是以保甲法互幫互助,互相監視,因此秦人又有了一個名詞:鄉黨。同鄉為黨,利益均沾,禍福同享。經濟上衛鞅實行了最早的土地革命,廢除貴族的井田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秦法甚至規定了何時耕田、翻土多深、播種多少等等,可謂事無鉅細。軍事上廢除了傳統的國野之別,實行軍功爵制度,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廢奴運動”。
因此,衛鞅是為秦國設計一整套國家管理體系,涉及社會經濟、民生、軍事等各個方面。如不是在大爭之世,弱秦面臨亡國危機,非常之法當行非常之法,衛鞅的變法絕不會如此順利。實際上,這種破天荒的廢除封建制、奴隸制的改革,在秦國也招致了大量的既得利益群體的反對,最終衛鞅也以死護法,代價也不可謂不高。
(秦國的土地革命)
衛鞅變法20年後,秦國國力厚積薄發,終於成長為西方大國,收復了河西之地,諸夏國家再也不能隨意侵凌。須知,就在公元前330年,六國中最弱的南韓,尚有與秦國一戰之力而主動伐秦。世人皆謂秦國為虎狼之國,卻不知虎狼只是秦國之表,秦國最核心的財富是衛鞅當初為秦國設計的一整套社會管理體系。這些,都被寫入了秦法,融入了秦人的社會生活。
秦國的“獎勵耕戰”的國策,使得秦國的國力逐漸增強。在制度上,秦國以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領先於東方六國混雜著貴族封建的各種社會改革制度。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南韓的申不害變法,因為在貴族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諸夏國家中,阻撓勢力的強大,而不得不對這些貴族們妥協,使得這些國家中既有封君,也有平民,社會制度處於從貴族封建到平民社會的過渡期。這種制度的危害性,在晉國解體和吳攻楚之戰的事件中展露無遺。
楚國疆域廣闊,國力雄強,卻在與秦國的百年戰爭中落敗,其根源也在於楚王集權程度低,難以調動起所有的國力進行作戰。戰國有四君子,都為各國國君所忌,以至於上下離心,而秦國的封君,國王卻可一言而決。
所以,在制度設計上,秦國領先了山東六國一個時代。這種內在的優勢,使得命運女神站在了秦國一邊。
(開明董事長和最強CEO的聯手變法)
秦國的治國理念,在商鞅與秦孝公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孝公擔心魏國國力強大,衛鞅以魏國兵革雖強不足懼,秦國國力更勝一籌寬解之。衛鞅認為國力的魂魄在廟堂,根基在庶民。庶民的根基,則在土地,則在耕種。
山東六國無一不追求兵革之利,秦國卻將珍貴的鐵器用於耕作,更是普及了畜力。所以,世人皆言秦乃軍國主義,孰不知秦人更重農事?這在當時,是相當於機械化的農業生產。長平之戰前的趙國君臣對策中,就曾提起秦趙國力差距,其重要的一條就在於秦國耕牛的普及程度遠高於山東六國。
胡服騎射:一場倉促的救亡運動與秦國的商鞅變法相類似,趙國也在公元前310年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之所以把商鞅變法稱作革命,而把趙武靈王變法稱作改革,其根本原因在於趙武靈王的改革,只涉及軍事,而無關政治和經濟。趙武靈王做出這樣的舉措,與趙國的現實處境相關。
梁啟超曾盛讚趙武靈王是華夏曆史上黃帝以降三千年第一人,其變法圖強,一雪趙國之恥,而使趙國躋身雄強之國。這與梁啟超身處清末時期,武力不振,外患頻頻,而清朝政府卻故步自封,不願變革的做法,使得梁氏對趙武靈王大膽的大開大合的改革魄力推崇備至。
趙國有晉陽、太原、代地三個政治中心,貴族政治是其根深蒂固的傳統,也是趙國能處於四戰之地而能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根本——貴族即使不為國王作戰,也要為自己的世族領地而戰。所以,趙王的統治根基,相較於其他國家,更加依賴貴族大臣的忠誠。趙國在戰國前中期,一直受魏國的欺負,甚至邯鄲都曾被魏國攻佔。國土又被中山國一分為二,彼此之間聯絡頗為不便。其他國家暗中算計趙國,往往都勾連中山。趙國內政尚且不暇,堪堪可以自衛,根本無法在大爭之世全力以赴。
(趙國都城邯鄲都曾被魏國攻破)
趙肅候在位時,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魏國與秦國連番作戰而國力大損,楚國被秦國打擊而撤出了黃河流域,齊國與燕國發生擴日持久的大戰,周邊各國各有各的麻煩事,趙國趁此時機,在狼煙四起的戰國兼併戰爭中,連年征戰,穩住了國際局勢,基本保全趙國的基業。當齊、楚、秦對三晉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時,魏國的百年霸業日漸衰落時,趙國已經開始崛起,為各大國所忌恨。在趙肅候去世後,五國派兵1萬人名為弔唁,實為聯軍滅趙。
時年15歲的趙武靈王充分施展外交手腕,度過了這場亡國危機。然而趙國在四周鄰國虎視眈眈的壓力下,始終以國內穩定為第一要務,因此趙國的任何舉動都被視為違反祖宗家法,包括變法。
趙武靈王為了緩解外部軍事壓力,希望在軍事上進行改革,因地制宜,進行胡服騎射。趙國地跨遊牧和農耕兩個產業地域,國內融合做的並不好。趙國代地的人不被中原地區的人所看重,宮廷鬥爭失勢的人往往都被髮配到代地任職。
所以趙武靈王這種自絕於華夏禮儀的做法,遭到了以華夏文化為正統的守舊貴族的反對。趙武靈王的改革,只好走走停停,甚至有一次,趙武靈王為了獲得更廣泛的民意支援,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軍事行動。那一次,趙武靈王帶領新軍,對宿敵中山國進行了穿心一戰,縱橫中山國土。這是一次騎兵閃電戰,更是一場為改革進行的政治秀。當趙華人看到自己的騎兵隊伍在宿敵的土地上縱橫馳騁時,禮儀之爭就漸漸淡化了。
(被梁啟超認為三千年第一人的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這次的武力偵查,為趙國滅掉中山國埋下了伏筆。同樣的偵查活動,還出現在趙武靈王對秦國的情報刺探上。這一次趙武靈王化妝成了樓緩的隨從,深入考察了秦國的政治和權利運作,沿途瞭解了秦國的關隘形勢。等秦昭王和宣太后起了疑心派兵追趕時,趙武靈王已經回到了趙國。
趙武靈王回國後就表示自己只想當一個大將軍,組織實施滅亡秦國的大計,把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公子何,即是趙惠文王。只是後來趙國發生內亂,趙武靈王也在內亂中被餓死,滅秦之謀再也無人提起了。以當時的趙國軍力之強悍,如實施一次遠端奔襲,短時間內確實有可能攻破秦國。
制度:生產關係的革命然而,趙國的改革,只能到此了。在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尤其是土地方面,趙國無法做出更多的改革,依然保持著貴族主政的傳統。我們經常看到秦國有客卿名傳於史冊,趙國卻沒有客卿。這說明秦國的人才觀更為務實,也更為國際化,這是政治態度上開放的一個表現。趙奢曾經做過邯鄲的稅務官,在徵稅的時候就遇到過平原君趙勝的家奴,拒絕繳納稅款,結果被趙奢打殺。這事也就攤上趙奢了,如果換做他人,可能也就敷衍了事了。可見,趙國的改革很不徹底。
同時,趙地百姓任俠使性,慣於走南闖北而較少注重農事,因此趙國經常出現鉅商富賈。商業可以短時間求富,卻因為沒有土地物產作為根基,在面臨國運抉擇時就易受制於人。這在長平之戰中,趙國使者帶著重金往六國卻買不到糧,最終造成趙國國力不支,龐大的軍事機器轟然倒地。
(趙國七賢是趙國立國基石)
秦趙兩國在長平之戰時內政情形即是如此,這是一場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與封建貴族制度的對決,代表著兩種生產關係的優劣,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未來的政治走向。
以秦國之強,長平之戰中猶有傷亡過半。所以,趙國如果在長平之戰中獲勝,必然也不會是大勝,而是慘勝。慘勝如敗,趙國國力折損,東方六國極有可能趁機聯軍圖趙。即使趙國以一戰之威而懾群雄,以趙國國內的政治形勢,只能是貴族政治的勢力繼續得到加強。
說到底,趙國始終不能形成在制度上的領先優勢,以軍事力量為後盾,以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為基礎統一六國,此是趙國不能統一六國的關鍵因素。
即使趙國存在這樣的基礎,秦帝國一統中國之後不過15年就滅亡的故事,也說明如何管理和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是一個極富挑戰的事業。趙國地處四戰之地,更多的可能是建立起一套類似於春秋時期的霸主模式。中國沿著這條道路演進下去,會出現類似歐洲一樣的版圖碎片化的情形,數百年的貴族世家,成為各個地區的統治中堅力量,進而形成民族國家。
(趙國即使勝了也不能統一天下)
尾聲:趙國最終滅亡至於秦國,如果在長平之戰中被擊敗,短時間內會有亡國之虞,但是五國伐秦之戰,秦國已經經歷過不少。秦地四塞,防守綽綽有餘。有巴蜀之地的財富和關中地區的老秦人的風骨,以秦法錘鍊的中央集權制的秦國,再度崛起也只需要10年的時間。至於可能出現的趙國約縱聯軍伐秦之戰,關東諸侯從來不是一條心,秦國也可從容進行外交戰。所以,即使長平之戰秦國失敗了,也只是將統一的時間往後延遲10年。
制度上的革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最大體現。在戰國時期,只有秦國實現了徹底的制度革命,在制度建設上領先了其他國家一個時代。其實趙國在長平之戰後與秦軍的對壘中,也經常取得勝績。秦國是透過步步為營,逐步蠶食,逼迫趙國進行消耗戰,並且使用了反間計,才把趙國最終滅掉。
-
7 # 大相無形
此題有個常識性錯誤:戰國亂世,誰能憑藉一戰而定天下?連白起都做不到一戰定天下,趙括就想一戰定天下?
長平之戰確實是戰國時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並不意味著秦國憑藉此戰就徹底決定天下歸秦了,長平之後緊接著的邯鄲之戰,秦不是輸的很慘嗎?只能說,此戰改變了秦趙雙方命運走向和彼此的實力消漲、為由秦統一奠定了一個堅實基礎,但距離統一天下還存在一定差距、天下仍有變數可談。
這個“可談的變數”存在三個方面:
一、假設,趙括在長平打敗了白起,但未必可以重創白起、更別妄想全殲白起!
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戰力獲得巨大提升,但這個提升並不意味著趙軍戰力可以天下無敵,比如趙武靈王在位時,曾連同韓魏兩國一起攻秦結果接連慘敗!憂憤之餘趙武靈王發出“無其實敢處其名乎”的慨嘆,並決定從此再不稱王。趙括比起趙武靈王如何?即使在長平打敗白起,但絕無可能重創、更莫提殲滅白起!
因此,趙括在長平即使是勝了,也僅能為趙國贏得重新奮發的機會,如果不能從這一戰中看到趙國的各種不足繼而沾沾自喜(六國在此方面具有普遍性),無疑又會走回老路。
二、長平之後,六國總兵力尚在百餘萬左右、且在秦軍圍攻邯鄲時顯示了空前團結,甚至出現了“竊符救趙”的大義之舉!這在理論上為六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歷史契機:合縱抗秦!可是,六國明知各自均不能獨自抗秦、卻又不願相互聯合,貌合神離、各自盤算。唉,其心不聚、其力必散,其力無形、其運必竭!
三、秦國的實力除了國家實力和戰力外,連續六代雄主迭出、且無一犯錯,六國不但無法與此相比、且重大錯誤接連不斷!而與此鮮明對應的是,作為國家最高決策者,尤其趙王自己昏庸無能是趙國致命硬傷!
假若能趁趙軍勝利之際,惕勵自省、奮發有為,尊重國內老臣名士的意見,博採眾長、聯合齊楚,或許可以讓趙屹立更長久時間。
但從後續事實來看,六國的合縱更像一種類似“行不行先幹一錘子”聽天由命的應付之舉,並非彼此抱團、死心塌命的堅持長策。難怪杜牧感慨“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這,也正是非趙括一人之力、或一戰之功所能扭轉命運的必然結論!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8 # 七師兄2
首先在回答誰來戰之前,看看這個長平這個地方。長平位於上黨地區,上黨地區是一分為二,一邊是趙國,一邊是南韓,且南韓這邊上黨的位置非常好,當然韓趙是自家兄弟,誰佔都不會作出威脅對方的動作來,現在問題是秦國要佔這個地方,那問題就來了,一旦落於秦手,向東可以俯衝威脅邯鄲和大梁,向南可以一舉蕩平南韓,如果趙國佔了,可以完整的擁有上黨地區,這防務工作就完美了,秦想東出那可是猴年馬月了,所以這仗必須得打,秦昭襄王和趙孝成王都看到了這點,所以雙方都賭上了全部的家當和國運。
打仗得有大局觀,只盯著一個點來打,容易成死棋,所以大家都在這個點弄得很難受,畢竟都半斤八兩。但問題是秦國此時已解決了義渠這個釘子戶,無需塞防,專心打你就成了,趙國不同,北邊還有匈奴搞事,東邊的燕國這把神經刀啥時候捅刀子也不好說,所以趙國應做好周邊的外交工作,你可以不幫忙,但別添亂,做好這一系列工作後,在北部聯合匈奴和未完全臣服的義渠,對秦國進行持續的騷擾,迫使秦分兵,最終導致秦受不了折騰退兵,然後持續與匈奴義渠月氏合作騷擾秦國,迫使秦南遷,進而佔領秦北部,將秦國的馬場給收了。秦退守巴蜀後就對北防禦,在南方跟楚國慢慢耗了,沒了馬的秦兵跟楚軍可以說區別不大,到這時候趙國就可以解決了西面的邊患,當然也得耗好多年。
魏楚可是出了名的冤家,等秦南遷後,秦楚魏三家肯定會打得不可開交,秦楚都成了四戰之地,趙可以透過外交手段挑撥離間這三家,南方三國慢慢折騰和削弱,趙在北方可先後吃掉韓燕兩個小朋友,齊國自從復國後也是不大管事,可以放一放,接著就是聯魏滅楚,搞定後再滅秦,齊國看到大家都這樣了,也不會為難趙國,舉手投降算了。到了最後剩下趙魏兩家了,大家組成合眾國,魏國不會不識趣了,甘當小弟吧,中國也就統一了。
-
9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假如在長平之戰中,趙括打敗了戰神白起,那麼趙括就是新一代戰神了,至於趙國統一天下麼。。。還是稍安勿躁。
長平之戰並不是秦趙兩國爭奪天下的大決戰,無論誰贏,都不會立刻取得天下。
如果趙國贏了,秦國則在此戰中損耗過甚,必定縮回關內,重整旗鼓。使得秦國所佔優勢縮小,六國得以喘息。如果六國能趁此機會合縱攻打函谷關,秦國應該會割地求和。
而趙國打贏此戰,雖也付出不小代價,但怎樣都好過長平之戰被白起坑殺40萬趙卒那一場,那時候趙國可謂舉國無壯男啊,不得不說,白起一戰滅了趙國的生機。
趙國實力仍在,則可繼續在一定程度上扼制秦國。
能否統一天下要看多方面因素,政治軍事外交一樣不可缺,打敗了秦國,使趙國也有了這樣的機會,畢竟不到最後,不知鹿死誰手。
一統天下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幾代的努力,長平之戰戰果若是逆轉,則天下還要多亂上許多年。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趙國損失了45萬大軍,而秦國測獲得大勝,此戰之後東方六國再也沒有能力抵抗秦國的東進,秦國一統天下也只是遲早的事了。
長平之戰作為戰國的轉折點,影響了不只是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的命運,秦國和趙國。還影響了整個戰國的走勢。長平之戰雖然秦國派出了六十萬大軍,也損失了很多,但是畢竟是戰勝國,秦國獲得了上黨地區,擁有此地之後東進,西退,南下都有優勢。
首先來說趙國想取勝長平之戰的可能性非常小,趙國和秦國雖然是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但是趙國和秦國的實力差距也是存在的,就相當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一樣,雖然在軍事上蘇聯和美國可以一比,但是在別的方面,比如就說綜合國力,經濟方面蘇聯就完全比不上美國了,趙國也是一樣的,在軍事上和秦國有一比,但是在經濟上綜合國力上還是和秦國不能比的。
即使秦國不能戰勝趙國,但是趙國想像秦國一樣滅掉秦國的全部主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趙國一開始也沒有想能夠取勝秦國,他們一開始的目的就是逼退秦軍,廉頗一直堅守的目的就是想秦軍能夠主動撤退,而不是把秦軍打退或者打敗。所以說不管是實力方面,還是趙國全國上下的決心方面都是沒辦法和秦國相比的。
所以說長平之戰即使秦國敗了對於整個戰國的影響是非常小的,秦國即使敗了他完全可以撤退到河西之地,後來的邯鄲之戰秦國戰敗,一路退到河西那麼六國就沒有什麼辦法了。
七國之中秦國的地理的優勢是其他國家不能相比的,當然這個優勢也是秦國自己打出來的,擁有巴蜀之地之後就更加的凸顯出他的優勢了,有巴蜀之地作為後盾,有函谷關作為前沿,還有八百里秦川。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時間裡,六國一共攻進函谷關幾次呢?而且我們要知道秦國一直以來都是對抗至少好幾個國家的。這樣的背景下都沒有把秦國滅掉。
再看趙國呢?可以說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北方就是胡地,趙國也一直和胡人在打仗,北方的駐軍基本上都是沒有下過十萬,牽扯了趙國很大的精力來對抗。東北就是燕國,燕國可以說趙國打了幾百年,特別是在戰國中後期這兩個國家就一直打不停。公元前251年,燕國派遣六十萬大軍伐趙,結果大敗。東邊就是齊國,齊國在戰國中前期,特別是中期的一段時間那就是和秦國一樣強大的國家,南北呢就是魏國,南韓,南韓就不說了一直就是打醬油的,但是魏國呢,在戰國初期稱霸近百年,在戰國初期魏國就是巨無霸一樣的存在,趙國沒有被魏國滅掉就已經算是萬幸了。西邊就是秦國了,虎狼之師。可以看到趙國的四周都是強國,大國,在這樣的局勢下,趙國想像秦國一樣把經濟,農業發展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連年征戰,能怎麼發展呢?
所以說即使長平之戰趙國勝利了,首先從結果來說趙國只能是小勝,或者說只能是把秦國逼退,不可能把秦國打退。即使趙國勝利了,對於整個戰國的局勢影響不會很大,只是會推遲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而已。
-
11 # 江湖小曉生
長平之戰中,趙國即使擊敗了秦國,也不具備統一天下的資本。什麼是統一天下的資本呢?我們看看秦國和趙國的對比就能得知了。
一、秦國無後顧之憂,趙國處於四戰之地。
秦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其實歷代君主們,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第一,秦惠文王時期,拿下了蜀地。
秦國名將司馬錯提出建議:得蜀即得楚。當時張儀強烈反對,他支援先打南韓。而司馬錯卻表示,打下蜀地,既能夠得到人力物力,而且還能佔據楚國的上游,將來攻打楚國事半功倍。最關鍵的是,可以徹底消除西南地區的後顧之憂。
因此秦惠文王支援司馬錯的主張,並且派遣司馬錯攻打蜀地。當時蜀國和巴國正在內訌,司馬錯大軍順利平定蜀地,將這裡變成了秦國的大糧倉。
第二,宣太后滅義渠國。
義渠國一直在秦國的西北部,是秦國的心腹大患。每次秦國大軍東出函谷關時,義渠國的軍隊就殺到秦國腹地,導致秦國首尾不能相顧。
為此秦孝公都不得不選擇遷都咸陽,以此避免和義渠等北方遊牧集團抗衡。到了秦宣太后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宣太后與義渠王主動結合,還生了2個兒子。
這使得義渠王絲毫沒有了防備,結果宣太后將義渠王引誘到宮中斬殺,再派兵消滅了義渠國。自此秦國就沒了西北地區的後顧之憂。
由此可見,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道路上,是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的。他們打贏了就繼續進軍,打輸了只要退守函谷關,誰也進不來。
反觀趙國,它的後顧之憂可就太多了。別的不說,三家分晉以後,魏國和南韓,其實也十分覬覦趙國的領土。大家有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一旦趙國擊敗秦國,變得強大了,魏國和南韓,哪怕出於自保,也得背後偷襲趙國。
除此以外,趙國的東北部還有燕國正虎視眈眈地盯著趙國的背後。只要趙國長驅直入地攻打秦國,燕國一定會果斷出手偷襲趙國背後。
此外,趙國的東部還有強大的齊國。齊國可不是吃素的,趙國擊敗秦國變得強大起來,那齊國肯定不能坐視不理啊!
這幾個國家一旦合起夥來收拾趙國,你說趙國還能扛得住嗎?
二、秦國綜合國力強盛,趙國單純強於軍事。
秦國坐擁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渭水、漢水、長江,這3條母親河,足以支撐秦國養育大量百姓。而且秦國拿下巴蜀之地以後,又增加了一個天然大糧倉。
由此可見,秦國的自然條件是非常優越的。除了自然條件,再加上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那秦國就更厲害了。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在軍事、經濟、文化層面,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軍事上採用軍功制,老百姓們踴躍參軍,積極殺敵,戰鬥力與日俱增。經濟上採用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等政策,鼓勵生產,使得秦國的糧食產量越來越多,足以支撐後續的戰爭。所以說,秦國在長平之戰時的綜合國力是非常強的。當時趙國與秦國的大軍,在此地對峙了3年之久。趙國已經完全扛不住了,可秦國卻依舊遊刃有餘,這就是綜合國力的差距。
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軍事能力的確很強。可趙國巔峰時期,只有2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生產能力上沒有較大的突破,因此經濟上完全無法和強大的秦國相比較。
如果長平之戰中,趙國擊敗了秦國。那麼秦國龜縮進了函谷關,趙國一時半會兒啃不下函谷關,這個時候趙國的尷尬局面就出現了。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後續力量支撐繼續作戰,要麼被秦軍反撲,要麼就是退守自己的國土。本質上改變不了什麼。
三、秦國奮六世之餘烈,趙國昏君層出不窮。
秦國自從秦孝公以來,君主是一個比一個英明,這可真是老天幫助秦國啊!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變得強大。
秦惠文王任用司馬錯,拿下蜀地,任用張儀,分裂六國。秦武王攻佔南韓的宜陽,使得秦國有了東出的根據地。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消滅義渠國,任用白起,先後多次擊敗趙魏韓燕楚等國的聯軍,任用范雎,遠交近攻,定下統一六國的國策。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的確差了點,不過也不是昏君。秦莊襄王時代,也曾任用呂不韋滅掉東周。所以說,秦國這幾代君主,全都是英明神武之輩,趙國拿什麼去跟秦國比較呢?
趙武靈王的確很強,胡服騎射,滅亡中山國,但他也是以悲劇收場。趙惠文王,繼承了父親的遺志,使得趙國蓬勃發展。此後趙國的君主就一個比一個混賬了。
趙孝成王在位期間,侵吞上黨郡,結果爆發長平之戰。趙國最終因為國力不濟,貿然出兵,從而導致45萬大軍全軍覆沒。趙悼襄王在位期間,放棄任用廉頗、李牧等名將,在攻打燕國的時候,被秦國偷襲,奪走了鄴地的9座城池。趙王遷就別提了,聽信讒言,殺害名將李牧,罷免司馬尙,任用宗室為將,結果導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國攻破,趙國滅亡。由此可見,除了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以外,趙國實在是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君主。這和秦國完全無法形成對比。
因此,其實長平之戰中,趙國取勝,由於他們的國君昏庸無能,也不可能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
總結:統一六國,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人和。
秦始皇恰好具備了這一切。六國闇弱,君主昏庸,這給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天時。秦國國力強盛,奮六世之餘烈,佔據有利的地勢,這給了秦始皇良好的地利。
至於人和,秦華人上下一心,為了爭取軍功,士兵們都很努力。秦國高層們的目標也十分一致,文臣有李斯、呂不韋、蒙毅,武將有王翦、王賁、李信、王齕、蒙驁、蒙恬等,這些人全都有統一六國的心願。
很明顯,這些趙國都不具備。所以說,即使長平之戰讓趙國僥倖獲勝,也只是延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而已,並不能真正改變什麼。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問題
請讓我強勢分析一波
如果說
長平一戰在趙括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的情況下,依然擊潰了白起率領了秦軍,並且一一破解了白起針對趙軍的種種部署。
或者說
趙括到前線接管了趙軍之後,並沒有貿然進攻秦軍,而是與白起進行了一番博弈之後,料白起於先,最終在戰略戰術上成功擊敗白起,使趙國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並且成功接管了整個上黨。
那麼
如果這件事情真的發生了
首先,殺神白起,威名播於六國,自依闕一戰揚名立萬以來,縱橫天下,未嘗敗績,殺得山東六國早已喪膽。
而趙括作為馬服君趙奢之子,初臨戰爭,首掌兵權,又是在這麼一個關乎國運的場合,居然一舉擊敗了成名已久的老牌名將白起!
從此之後
白起的鋒芒與榮耀必將被趙括所掩蓋
趙括也必定順勢取代白起,成為戰國七雄之中,最閃耀的一顆明星
並且
趙括初出茅廬就能擊敗白起,說明趙括天資之高,其用兵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地步,此戰初露鋒芒之後,再日後的戰爭中,必能錘鍊自己的用兵之法,讓自己的用兵之道再攀上一個高峰。
到那時
趙括作為趙國新生代將領,必將拯救趙國軍中青黃不接的局面,成為趙軍的中流砥柱,繼承父親封號,官拜趙國大將軍什麼的,根本就不在話下。
有了趙括這麼個妖孽之後
再加上尚有二十餘年壽數的老將廉頗、眼下還在代郡“放馬”的名將李牧,以及中生代將領樂乘、司馬尚,只要趙王不腦抽,就憑這些人物,必可保趙國至少四十年無憂。
到這裡肯定有人說了,趙國大王自孝成王趙丹之後,有一個算一個,都是腦殘,就算有這些名將也是白給。
這裡我就要說一下
雖然我也感覺悼襄王、幽繆王之流,確實有些智障,但那也是當時趙國的國力決定。
但如果這些趙國國力空前的強大,那自然又是一番景象。
首先
秦國聚集傾國之兵於長平,打勝了還好,一旦輸了,後果絕對不是秦國能夠承受的了的。
要知道,白起坑殺數十萬趙軍降卒之後,邯鄲城內頓時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基本上是人人戴孝,個個哭喪。
如果秦趙易地而處,趙括雖然不見得會坑殺秦軍士兵,但秦軍士兵損失慘重是必不可免的了。
如此一來,秦軍必將受到重創,號稱的天下無敵的老秦人,也定會損失大半。這一波秦國想要緩過來,那可就要有些日子了。
而就在這段日子裡
趙國完全可以順追擊秦國,並且故技重施,上演一場信陵君竊符伐齊,毛遂說楚王攻秦。
三國只要能聯合起來,趁他病,要他命!
就算不能深入秦國腹地,但各自收復曾經被秦國佔領的地盤,應該是不再話下。
由此一來,秦國三代君王為秦國發展起來的優勢不復存在。
各國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到那時,戰國七雄該是何等走向,就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趙國必將取代秦國,成為七國的最強者
至於能否一統天下,那就看孝成王趙丹能活多久了。
畢竟趙王丹雖庸但並不昏。
至於趙王丹的兒子趙偃,孫子趙遷,就算是趙國實力強大,但想要指著這倆貨統一天下,似乎有點困難。
只求趙丹可將家底發展的厚一點,可以在兒子、孫子的敗壞,撐到自己重孫即位。
所不定重孫是個英名之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