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6
回覆列表
  • 1 # 雪舞風華

    我覺得不會。

    因為李白不僅有詩仙的稱謂,還有酒仙的稱謂。

    李白很多詩都是酒後寫出來的,喝酒可以助興,酒就是他的靈感源。

    沒有酒李白的詩可能就沒有這麼多韻味了。得意時飲酒作詩,失意之時也要飲酒作詩,詩酒風流唯我李太白。

  • 2 # 漢子詩人

    別光一一逮著一一人家一一李白一一酒仙說事

    闊覽一一古今一一文人一一從一一未見一一與酒一一勢不兩立一一之士……

    我一一非一一酒徒一一但一一不與一一滴酒一一不沾一一男人一一深交

    離開了酒,李白還會是詩仙???

    依一一我一一之一一寡見一一懸……

    自古有一一不酒非文客;無酒不成席;絕酒非君子;坦心須借酒一一之說……

    特別是一一唐盛年間一一哪個一一文人墨客一一不是一一酒助一一其才一一酒行一一天下呀……

    且看

    唐詩壇一一日不離酒一一一一賀知章一一崔宗之一一李適之一一李璡一一張旭一一蘇晉一一焦遂一一李白一一即為一一酒文一一八仙一一之徒……

    杜甫晚年一一即便是一一窮困潦倒一一也在一一那條小破船上一一每日酒氣熏天……

    杜甫為了一一拉人下水一一壯大一一酒徒一一隊伍一一還一一恬不知恥地一一為一一八大一一酒徒一一賦詩……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李白酒中一一佳絕之作一一《將進酒》更是一一酒人一一文人一一百讀不厭一一膾炙人口一一之物……

    別走!!!我一一替一一李白一一再給一一你一一來一遍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雖為一一李白沽酒之作一一確一一豪情沖天一一氣象萬千一一耳貫古今一一音韻飲醉……

    此賦一一猶如一一滄桑繁會一一使讀者一一每每回讀一一必一一百感交集一一禪淚一一人生……

    《頌*李白*》

    唐詩宋詞絕凌空 李白豪氣千古鳴

    如今詩詞滔天賦 難染狂仙杯中情

    《李恭覺~2019年2月10日*正月初六*11時O6分於北京〉

    《醉曲》

    青天碧水著文

    秋歌苦雨做衣

    萬亙千古月鎏

    殘史嵌年歲醇

    金石縱橫壘山

    蒼穹漫步星丈

    烹詞煮曲詩鋪

    文曲不狂稱老

    (李恭覺~2018年7月7日於北京朝陽)

    《六兮*善哉天下一一詩人*》

    蒼穹吾擦日月新

    登高吾陪玉皇巡

    葫瓢吾盛天下水

    寰宇吾捧山巒翠

    舉杯吾飲人間恨

    昂首吾詩古今人

    〈2019元月17日*臘月十二日*7點17分於北京〉

    《八兮*拜友*》

    我乘八方       闊雄風

    我攜天涯       上天穹

    我說華夏       正復興

    李杜舉杯       詩我情

    我述中華       正好夢

    蘇軾清照       伴我頌

    我飲天庭       三缸酒

    我揖玉皇       大歌喉

    〈李恭覺~2019年3月11日*二月初五*9點19分於北京〉

    ***《六兮一一大秋風歌》

    我乘凌風八萬

    裡,千峰萬壑

    我昂藏。

    我梳江河姿韻

    妙,我歌天高

    地幽香。

    四季唯我大將

    軍,天公遇我

    避路旁。

    <李恭覺~2018年10月29日於北京>

  • 3 # 宋宵因

    李白詩寫得好,李白愛喝酒,李白寫詩愛寫喝酒。那不喝酒李白就不會寫詩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不信大家喝酒試試,頭腦是更靈活還是更遲鈍。

    沒有時光機,我們回不到從前,不能親眼見證李白到底是不是喝酒了就更會寫詩。但是從故事裡可以看出他喝酒後自制力差,膽子變大倒是有的。

    我的看法是,如果沒有酒,李白寫詩的素材少了一種。但他會有更多時間去旅遊,去讀書,去感悟人生,去體驗民間百態,去思考自己的仕途。離開了酒,李白可能成為更為偉大的詩人!

  • 4 # 蘇黃米

    離開了酒,李白未必是詩仙。

    李白留下了很多與酒相關的詩歌。

    自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杜甫也說他“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鬱悶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得意時,“高歌取酒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有錢時,“千金買一醉,取樂不求餘。”

    窮困史,“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

    李白與就有關的詩句不勝列舉。

    下面,我們來談談酒,酒有一定的麻痺作用,酒精對血管有明顯的升壓作用,喝酒有時讓人興奮,有時讓人昏昏欲睡。

    “酒壯熊人膽”“藉著酒勁兒可勁兒吹”

    微醺的狀態,及其歡樂,甚至像通靈一樣。

    現代科學研究顯示,長期飲酒或吸菸是會影響大腦的。

    李白的大腦,很可能是受了酒精影響的,沒有酒,他可能沒有那麼興奮,也沒有那麼多靈感。

  • 5 # 張小生讀史

    離開酒,李白還會是是詩仙的。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這是李白自己寫給內人的信,雖說有點誇張,但也足可看出李白是非常善飲的。要說李白離開了酒不會是“酒仙”那我是信的。

    通常來說酒是用來喝的,但用在詩句裡就是兩種不同作用了。凡是在詩句中帶有酒字的,都是為了烘托一種意境,表達一種情感,因為有的感覺只有靠酒才能表達出那種感覺。比如說李清照的詞裡也出現很多關於酒的,“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等等,這不能說都是李清照喝過酒做的吧。

    所以說酒出現在詩詞裡只是為了表達一種情感和意境,並不一定是非要喝過酒才去作詩的。

  • 6 # 木鐸人

    當然還是詩仙啊!才情是不可能變的,李白能成為詩仙可不是靠喝酒喝出來的啊,是真才實學來的。酒只是他的一個引子,就好比許多文人寫作很耗煙一樣,只能說是一個習慣。

    當然在酒精的作用下也有可能會對他造成一些影響,比如在微醺狀態下放浪形骸自然心情得到了施展,然後李白就把它在詩中表達出來。也就會造就一些神來之筆,畢竟創作的人都得找一些狀態之類的,很難說平白無故就來一些靈感,那就很多無病呻吟了。再者,李白喝酒作詩只能說是一個個人愛好,不能說酒造就他詩仙,應該說詩仙李白愛酒。其實李白很多詩作都是來自他的經歷,和懷才不遇那種心理來的,而酒成了聊以自慰的一個東西。

  • 7 # 夏被子吧

    感謝邀請,我覺得性情各異,絕大多數人喝多了就是一灘怪味熏天的爛泥,李白可能六七成時思維真的活躍,酒量大,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李白一斗詩百篇",杜崇拜李白,免不了誇張,李白一輩子不上三千首,照杜說怕沒喝上三十鬥。其實寫詩都是感情集中貫注才能,酒適度真的激發思維,過度了大概不行,李白寫蠻書前,不也"我欲醉眠君且去”?哪裡還能寫詩?我認為沒有酒,李白也能成詩仙,只不過有了酒,李白更具個人色彩罷了。

  • 8 # 塵世曉書僮

    首先可以很肯定地說確實如此,我們從李白的詩作中,便是可以看得出來,他的詩作中處處可以看到酒,例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等等那都是出現了酒的身影,所以說酒對於李白來說,那就是靈感的源泉,如果離開了酒,那麼李白也不可能會成為詩仙。

    其次酒也的確是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只要適當地喝一點酒,對於寫作的人來說,肯定是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像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他也正是由於酒後,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而且他大部分的作品傳遞出一種酒香之味。也正是有了酒,李白才有了靈感,從而寫下了無數感人的優美詩篇。

    再次酒對於人的身體也是有益,只要適當地喝一些酒,對於身體的血液迴圈是可以起到作用,只要身體好了,那自然就會有靈感。李白也正是由於喜愛喝酒,他的靈感也比別的詩人更為豐富,而他在喝過了酒之後,所寫下的詩也更加的氣勢磅礴。這也正是李白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可以很肯定地說李白也正是酒成就了他的詩歌。

    李白作為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一生寫過很多經典的詩歌,而他的這些詩歌大部分也都流傳了下來。雖然他在現實的生活中並沒有受到重用,這也使得他開始遊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時常是在喝了酒之後,創作出了千古名篇。

    酒之於李白,正如魚兒離不開水,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絡,要是沒有酒,李白大概也是寫不出那些感人的優美詩篇。而也正是有了酒,才使得李白的詩更加的灑脫,也更加的大氣。讀他的詩作,最是能夠感受到那種酒香味。

    所以最後總結起來,如果沒有酒的話,李白大概可能成為不了詩仙,因為他寫不出那些優美的詩篇來,所以他的詩仙的位置可能要易主。

  • 9 # 唐風宋月

    我們知道,人類從矇昧步入文明的同時,詩與酒也誕生了,只是沒有人能說得清楚究竟是先有的詩,還是先有的酒。與高大上的詩不同,酒在當今社會只是一種尋常可見的飲料而已,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古今中外,飲酒都是一種文化現象。

    眾所周知,詩歌是李唐時期最為盛行的一種文化現象,如果非要海選一個代言人的話,我想非詩仙李太白莫屬了。被後世人譽為詩仙的李白,卻似乎志不在此,他不承認自己是詩仙,而給自己的定位是“臣是酒中仙”。沒有喝酒他是李白,喝了酒他是李太白,喝醉了酒他就是詩仙太白了。

    李白究竟是酒仙,還是詩仙,同樣是筆糊塗賬,但說是酒成就了李白,甚至說成就了他江湖傳奇、崇高文壇地位大概不會有人反對的。簡言之,沒有酒,就沒有李白膾炙人口的詩,更不會有什麼詩仙太白了。

    或者有人問,既然說酒與詩是幾乎同步出現的,那麼李白之前的詩人為何那麼遜,沒有一個詩人的詩歌成就可以比肩李白呢?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個遍地充斥吃貨的國度,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象華人一樣在意吃、講究吃,搞明白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就算是全方位的瞭解了華夏文明。

    既稱飲食,望文生義則知中國的飲食傳統文化中,“飲”在“食”前,就連說孩童也明白“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酒在菜前)的道理。

    最早的喝酒不是為了醉,而是為了“禮”。簡單地講,喝酒是一種教化。所以如此,是因為從前的釀酒技術原始單一,不但產量低而且浪費糧食。酒完全是糧食所釀,而非工業酒精勾兌而成。在上古時期先民辛苦勞作,一年收穫的糧食吃飽尚且不能,自然沒有多餘的糧食來釀酒。酒是一種類似現代愛瑪仕、LV這類的奢侈品,只有王室和貴族方能消費得起。就是他們也不能隨意喝酒,只有“在祀與戎”的重要場合淺嘗輒止。

    奴隸們鑄了那麼多的青銅酒具,並不是供奴隸主一門心思擺開來觀賞的。那些青銅酒具看上去很巨,並非是王室和貴族酒量大,而是因為最早的酒精度數太低的緣故。

    分析幾個與酒相關的字眼,就可以對上古先民飲酒有個大概齊的瞭解。比如說與醉相對的“醒”字,醒在《說文》中的意思是:“醉解也!”廣大百姓是餓醒的,想要體會酒醒的感覺只能是造反了;再比如“酬”字的本意是宴席間主人向客人勸酒,你來我往叫“應酬”。窮人想要玩味一把“酬”,惟有吃大戶一途了’;又如“酷”字,現代殺馬特將頭髮染個五顏六色就以為是炫翻酷斃屌炸天,殊不知“酷”原來是指酒味厚重濃郁,《說文》雲:“酷,酒厚味也。”,失去文化底蘊的酷,完全就是一種自卑與不自信。

    喝酒既然是敬天法祖,自然不宜多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夫子雖然有“百觚之量”,但也知道節制,諄諄教導弟子飲酒“不及亂”。

    到了漢代,中國農業雖然有了長足之發展,但由於統治者獨尊儒術,孔夫子的話自然等同於聖旨了,人們喝酒也得遵循“溫良恭儉讓”的老規矩適而可止。當然,漢高祖劉邦是個例外,他喝大了寫了一首《大風歌》,開創了一種滿嘴跑火車流毒甚廣的帝王體詩風。

    歷史發展到東漢末年,隨著黃老思潮的泛濫,儒家地位受到挑戰,知識分子社會地位高漲,也不再象司馬相如、東方朔那樣只是被視為俳優,酒也開始融入文人雅士的日常,個人意識的覺醒和文學創作激情的迸發,酒與詩的碰撞由生疏變得親密起來。

    喝了酒的文人開始變得有了思想,文學創作中多了人生短暫的慨嘆與探索人生真諦的思考。如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再到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不再理會儒家的說教,大膽吐露心聲,慷慨悲歌直承喝酒就是為短暫的人生增加樂趣,驅除心底的煩惱,在思想禁錮的年代不喝酒,如何麻醉滴血的心靈……金谷宴集、蘭亭修禊都有曲水流觴推波助瀾,醒了就喝,喝了就醉,醉了就長歌當哭,兩晉南北朝數百年間的詩中雖有酒,卻多是酸辛與愁苦。

    終於,歷史進入了煌煌盛唐,結束了數百年戰亂的李唐王朝虎虎有生氣,他積極向上,他揚眉吐氣,他銳意進取,他英姿勃發,他熱情奔放……而展現盛唐氣象的不是帝王將相,不是權貴豪門,而是燦若星辰的詩人。準確的說,是無酒不歡的大唐詩人。盛唐不缺詩人,更不缺美酒佳釀,只是唐代詩人的好酒與前詩人喜歡喝悶酒不同,他們不再頹唐,他們激昂文字;他們不再苦悶彷徨,他們狂放張揚;

    躬逢其盛的李白,更是無酒不歡,無酒不詩,將詩酒推向了登峰造極。在李白存世詩篇中,與酒相關作於酒席間或者自斟自飲的詩作就超過了半數。“斗酒詩百篇”開啟的李白模式還真不是蓋的,更不用說“天子呼來不上船,自雲臣是酒中仙”的飄然出塵風度為他圈粉無數,傾倒了芸芸眾生。

    早期的李白詩尚俠任氣,帶著一股旁若無人的霸蠻之氣:“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御》);“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白馬篇》);“笑盡一杯酒,殺人入市中”(《結客少年場行》),此時的李白心雄萬夫,渴望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情躍然紙間。在他的字裡行間,大唐武功赫赫,完全是一副“虎視何雄哉”的威武氣象。

    表面上,李白標榜“事了拂衣去,深葳功與名”,實則他渴望“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送羽林陶將軍》),理想是積極用世的。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李白好劍任俠自許,可惜現實卻令他四處碰壁。親手將王朝推向輝煌的玄宗皇帝志得意滿,每日醇酒美人不思進取,他欣賞李白的詩,也願意為他提供飲之不竭的瓊漿,但他不願意給李白廣闊的政治舞臺令他大展身手,只將他視為花瓶來點綴盛唐。感覺人生到達高潮的李白很快跌落低谷,被賜金放還山林。苦悶之下,李白更加狂放不羈,迷醉於酒鄉之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不能自拔。

    李白無盡的悲憤與感慨無法宣洩,最終醞釀出了不朽名篇《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下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錢少,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不知飲了多少佳釀,詩興大發、激情澎湃的李白終於吐出了滿腔的鬱悶之情。試想,如果沒有三百杯的豪情,如何寫得出如黃河之不天下來、一瀉千里的磅礴詩歌?沒有跌宕起伏的奇思妙想,如何寫得出令人擊節讚歎的醉人篇章?不是苦悶異常,如何寫得出如此恣溢汪洋、張狂豪放的華章?

    這首《將進酒》完全可以視為李白的巔峰之作,如果沒有喝酒,李白是斷然不會有此佳構的。是酒成就了李白,成就了大唐。沒有了李白,世間從此惟餘太白遺風。

    李白,當劃過天際的這顆最亮的星墜入夜的深淵,歷史從此再無盛唐。最後,借用臺灣詩人余光中《尋李白》做為短文的結束語: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 10 # 樊虛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是杜甫禮讚李白的兩節詩,詩中指示了構成李白生命的三要素:詩,仙,酒。

    李白自負詩劍雙修、文采風流。在《與韓荊州書》中說:“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可能太狂,廣傳好提攜賢能的韓荊州未作迴應。此前二十七歲時,聞渝州刺史李邕愛才,李白前去拜見,鋒芒畢露,不為溫恭敦厚的儒流李邕所喜,被教訓一通,李白也不客氣,事後投詩《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少年。”

    李白的劍術水平不好說,文才果是真金白銀,屢次干謁不就,繼續漫遊各地,交友賦詩,文名更盛。終於在四十二歲時,上達天聽,逗留南陵的李白應詔入京,不禁欣喜若狂、得意忘形:“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在等候召見期間,當朝高官、“四明狂客”賀知章垂見,李白出示《蜀道難》等詩篇,賀知章驚為天工神筆,贊李白是天仙歷塵。二人性情放曠,臭味相投,相攜至酒肆,高談暢飲;老賀忽覺不妙,忘了帶錢,也罷,解下金龜資酒,酒逢知己千杯少,不醉不休。

    這一次知遇,李白感念銘心,後來賀知章告老致仕,李白賦詩三首贈別,長亭短亭相送五十里。再後來賀知章駕鶴仙鄉,李白經年難忘,對酒憶往:

    對酒憶賀監二首並序

    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歿後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

    其一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其二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是就其詩藝脫俗、詩意超塵來說的。李白創造非凡詩篇,固然由於博學高才,也與他的神仙思想相關。李白在蜀中的青少年時期,與隱士道家多有交往,加上唐朝崇道,時風個性交合,心胸早已紫氣氤氳,“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出蜀遠遊第二年,是二十五歲,在江陵,遇見備受皇室恩隆的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觀李白風姿神異、文章華彩,讚美道:“君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受鼓舞,會晤後奮書《大鵬遇希有鳥賦》,自比大鵬,司馬比作希有鳥,比翼翱翔:“跨躡地絡,周旋天綱;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

    捋一捋,李白少年時起仙心,青年時得道學大家測定有仙根,中年時當朝高官贊他有仙狀。內心體認,外部評價,李白確信自己是仙人下凡,對“謫仙人”的身份深以為然;一路走來,遍訪名山,採藥石煉丹,寫下大量遊仙詩,如“雨後煙景綠,晴天散餘霞。……願遊名山去,學道飛丹砂。”四十四歲時,在山東齊州紫極宮受道籙,正式成為道士;李白從意識到實踐不斷自我仙化,又因字太白,自認是太白金星轉世,迴天是歸位,本該如此,故而慕仙不媚仙,平視眾仙:

    懷仙歌

    一鶴東飛過滄海,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來,應攀玉樹長相待。

    堯舜之事不足驚,自餘囂囂直可輕。

    巨鰲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

    與追仙遺世相伴,並行建功立業的入世訴求,後者在李白心中可能更渴望。然而他長於文章,短於經濟,又脾性率真狂傲,不諳人情世故,不適合混官場,兩次短暫入仕都結局不妙;四十二歲時當翰林待詔,得罪權貴,被“賜金放還”,五十六歲時當反王李璘的幕僚,差點丟命。仙途渺茫,世道難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李白好酒,源自生理特性,有一類人嗜酒如命,同時也是心理補償和精神煥發要求,靈與肉無酒不歡。酒可消愁,微醺時忘卻苟且;酒是致幻劑,酒是通天橋,沉醉中飄臨仙鄉;酒是詩情催化劑,酒是想象力倍增器,李白那些出人意表的修辭和奇詭瑰麗的意境,非一般思維可以抵達,須藉助酒氣蒸騰出彩。

    群飲悟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對飲忘俗世:“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獨飲生幻象,與仙靈締約: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才思受醇酒培育與激發,筆端生花。李白最為膾炙人口的詩篇,多與酒有關。無酒,李白還是大詩人;還是詩仙嗎?值得懷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1500左右有?哪些手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