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hushouchang

    杜甫生活的年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轉衰和政治腐敗的歷史時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杜甫,表示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所以他的一些作品中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但由於杜甫長期困頓失意,看到奸臣當道,民不聊生,至安史之亂前後生活的對比,他感受頗多,寫了不少安史之亂前後社會生活的詩篇,成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歌,內容十分豐富,有抨擊統治集團的荒淫無恥,驕奢淫逸的生活,有深刻反映勞動人民苦難深重,極其悲慘的生活,有的痛斥安史之亂,感時憂國。這些都是杜甫詩歌中的精華,大放異彩。杜甫的詩是"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更是"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杜甫的詩,可以說是眾體兼備,又有所再創造,形成人獨特的"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寫了不少"無復依傍","即事名篇 "的詩。同時,杜甫運用五言,七言古體這種傳統的詩歌形勢,鋪陳展敘,抒懷議論,氣 勢雄偉。杜甫的詩歌,流傳下來的有1400多首,被後人編撰為《杜少陵集》。

  • 2 # 秋閣一憑欄

    由於杜甫詩的富有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他的作品意境闊大,情感深沉,將抒情詩推向新的高峰,許多抒情詩的共同的特色,不只是寫一己的哀愁,而是和政治和人民聯絡在一起。在藝術的造詣上,由於他的進步的思想,多難一而豐富的生活,終生嚴肅不苟的創作態度,以及向過去的和當時的優秀詩人虛心學的的精神,這許多因素匯在一起使他取得偉大的成就,詩人元稹為杜甫寫的墓誌銘上,認為他是個集大成而又有新創造的詩人,這已經成為定評,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他的確起了先啟後的重大作用他一面吸取了《詩經》《楚辭》真到六朝以來詩歌的優點,將詩歌藝朮水平提高到新的階段,一面從內容到形式(包括各體)都有新的創造,為後來詩歌發展開闢了道路,不過杜甫的儒家思想往往和忠君結合在一起,他的詩集裡也寫了一些投贈達官貴人的詩,內容庸俗,顯示他思想上的侷限性,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只須看中,晚唐詩人對他的尊重和歷代研究,箋註杜詩的人很多,就可以瞭解他的影響的巨大

  • 3 # 家國子華心經教育

    杜甫的詩偉大了一個時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高地位。由於杜甫的詩歌,揹負著對於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使詩歌深入地走向現實生活,走向人民。他的詩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由盛而衰這一轉變關頭的苦難歲月,內容博大精深,風格沉鬱頓挫。從詩歌的表現物件到藝術方法,從體裁到修辭,都對前人遺產進行了全面的繼承和發展,是古典詩歌史上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同時,他以富有開創性的創作不僅標誌了唐詩內容與風格的重大轉折,也對中唐以後直至宋代詩歌的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方面,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出身於世代“奉儒守官”(《進雕賦表》)的家庭,先祖杜預人稱“杜武庫”,祖父杜審言乃“文章四友”之一。他的一生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遊時期(712—745)。杜甫從小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薰陶,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歲南遊吳越、二十三歲到洛陽應舉落第,後北遊齊趙,與李白相遇。這是他創作的準備時期,代表作有《望嶽》、《房兵曹胡馬》、《畫鷹》等,詩風浪漫豪放,與盛唐氣象合拍。

    二、困守長安時期(746一755)

    天寶五載(746)杜甫入長安求仕,次年,玄宗詔令天下“通一藝以上者”到京城應試,結果李林甫搞了一個“野無遺賢”的騙局,使應試者全部落選。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個轉折,也是他創作的一個轉機。“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開始透過社會表面的繁榮認識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於此時。在屢遭挫折之後,直到天寶十四載(755)他才得到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職位。這一時期杜甫既周旋於上層,又接觸下層,開始用詩歌反映現實,富有特色的現實主義創作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的。代表作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

    三、陷賊與為官時期(756——759)。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攜家與百姓一道流亡。寄家鄜州,隻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軍擄入長安,寫下《月夜》、《哀王孫》、《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留下了反映“安史之亂”的第一手最珍貴的資料,進入他一生中創作最活躍的時期,密切注視時局發展,及時反映重大事件。次年冒險逃出長安,到陝西鳳翔“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述懷》),任左拾遺(從八品上),為營救房琯,觸怒肅宗,後終因房琯事件牽累,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別”等作品,標誌著他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759——770)。乾元二年(759)杜甫棄官去秦州,從此遠離朝廷,走上與人民接近的路。是年末,入蜀,於成都市郊築草堂定居,過了幾年相對安定的生活。其間因軍閥混戰避難至梓州、閬州等地。大曆三年(768)攜家出蜀,沿途飄泊轉徙,最後病死在長沙到岳陽的舟中。這一時期,他寄身田園而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藝術上也更為成熟。《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秋興八首》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第二個方面,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憂國憂民。杜甫的詩歌,反映了天寶末到大曆年間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變,在揭露封建當權勢力的腐敗、貧富的對立、表現民生疾苦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意義,被譽為“詩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廣泛而深刻地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如《兵車行》反映了天寶年間統治者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麗人行》揭露並嘲諷了楊國忠兄妹的荒淫奢侈、驕縱跋扈的醜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統治集團的腐朽和政治的昏暗;《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更運用強烈對比,揭露了上層統治集團醉生夢死、窮奢極欲、橫徵暴斂的罪惡,高度概括了貧富對立的嚴酷現實。

    二、真實反映了廣大人民深受戰亂和各種不合理制度剝削壓榨的痛苦。作於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組詩“三吏”、“三別”便真切反映了由於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其中既有已過兵役年齡的老漢,也有不及兵役年齡的中男,甚至連根本沒有服兵役義務的老婦也被捉去。在《又呈吳郎》中,透過“無食無兒一婦人”撲棗,說明百姓“徵求貧到骨”的悲慘處境。而所有這類詩,無不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刻同情。

    三、抒發關心國家命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如作於陷賊時期的《春望》,透過眺望淪陷後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工穩的對仗、擬人的手法生動表達了對祖國危難的深刻憂慮,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現了作者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大亂將平訊息後的欣喜若狂,表達出渴望祖國復興統一的強烈愛國感情及對和平生活的渴望,被稱為“生平第一快詩”。

    第三個方面,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杜甫的詩歌不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典範。現實主義是杜甫創作方法上的最大特色,沉鬱頓挫是杜詩的基本風格。所謂“沉鬱頓挫”,指的是深沉鬱積的感情透過委婉曲折的手法表現出來。如《登高》一詩透過重九登高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大江邊深遠空曠的秋景,抒發了詩人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離他鄉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事事感慨,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尤其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寫久客思鄉的感慨和遲暮之悲,十四字中含有多重意思,更鮮明體現了杜詩的特色。

    杜甫善於透過典型事件、人物及警策凝鍊的語言,對現實生活作高度的藝術概括,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願望。如《兵車行》中借“行人”之口說出了千萬個征夫戍卒相同或相似的遭遇;《石壕吏》透過老嫗一家的慘狀,概括了安史之亂後廣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慘現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兩句詩高度概括了社會矛盾的尖銳程度。

    杜詩語言蒼勁凝鍊,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現最豐富的內容。如《石壕吏》中差吏與老婦的對話,採用藏問於答、以實帶虛的寫法,省略不少筆墨。杜詩用典如鹽著水,不露痕跡,同時又善於吸收口語和方言入詩.如《兵車行》中“耶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前出塞》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等,都極通俗生動。

    在詩體運用上,杜甫眾體兼長,並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尤以古體和律體為佳,七律在他手中日臻於純熟,並使題材大為開擴,如《秋興八首》便表現了深沉博大的歷史和現實內容。

    時代和獨特而豐富的生活經歷成全了杜甫,加之具有深厚而廣泛的藝術修養,“別裁偽體”、“轉益多師”的對待古代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精益求精的錘鍊技巧,這一切使杜甫成為古典詩歌史上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對此做了高度評價,說:“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如果說李白是將詩歌的浪漫主義推進到一個高峰,杜甫則是繼承《詩經》、漢樂府的傳統,把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提高到一個自覺的、成熟的階段,使詩歌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並直接開啟了中唐新樂府詩的創作。在藝術上,杜甫掌握運用了當時所有的一切詩體,充分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各種詩體樹立了典範,同時在語言運用和藝術表現方面也為後人開了無數法門。

  • 4 # 筆墨流長

    說到讀詩,杜甫、李白、李商隱等的詩詞事多多的了,也是能夠經常隨口道來的。如:

    [唐]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更是老少都郎朗上口的詩句。

    說到杜甫,我的印象是一個比較悲苦老人形象。這也是沒辦法,杜甫生於唐朝盛轉衰的不平年代,人生坎坷,幾度沉浮,我們每個人都不能選擇出生的年代,生於戰亂時代風雨一生,悲歌憫人;生於盛世,風花雪夜,談笑風生。這都得認,得過。

    所以他的詩句很多都是描寫壯麗山河、國破山河的景象、滿腔報國情懷等,抒發自己的愛國、報國、愛民、為民的偉大情懷。但也有他放蕩不羈的一面,雖是遲暮之年,但抱負不減,豪情不變,所以寫出了《飲中八仙歌》,也因為其才華橫溢,與李白共稱為“李杜”,他的詩詞和思想對中國文學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我對杜甫詩詞的特點的理解,有不同之處還請不靈賜教!

    但我是很喜歡杜甫的,先不說他的才華,我對杜甫的深刻印象是在初二的時候。語文老師安排給我們寫的一篇作文,是關於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後感,寫一篇作文,那時候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並在全班同學面前唸了出來,那時候自豪了好幾天呢。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具體內容不太記得了,但大概的內容還是記得的。大概是寫一位老人,住著破舊的茅草屋,每天傍晚時分都作者一張就凳子,就在家門前,在夕陽的餘暉之下,望著遠方,很淒涼。但是,人雖貧困潦倒,卻是心繫天下,希望國家早日太平,人們早日過著安定的生活,也相信會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一天。

    大概就是此類的內容,描寫了很多景物和心裡的活動,來是誇我想象力豐富,哈哈。

  • 5 # 古城漁樵

    我只知道杜甫有句名言:“為人孤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杜甫在文學方面的功底深厚。本人才疏學淺,不敢評價偉大詩人。我覺得:喜、樂、憂、愁,應是詩人的靈魂吧?。

    謝大家釜正!

  • 6 # 文蹤旅跡

    說唐代詩歌,杜甫的確是一個高度。我們完全可以說他是最有名的詩人之一。他把目光放在社會生活的細微之處,切中複雜的社會現象,往往寥寥數語揭示本質。其詩堪稱“詩史”,其人被尊為“詩聖”。

    他對社會現實藝術概括。讀他《兵車行》,“車轔轔、馬嘯嘯,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那種場景把連年征戰,百姓悽苦的現狀寫得入木三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情形讓人心如刀劃過一樣。

    他從細處寫大意。詩言志,杜甫關注細緻之處,卻能寫出脫俗的境界。這種寫法正如春雨入骨入心,抵達人心中的塊壘。“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這樣的景象一出來,誰心裡都是一緊。“逾牆”“出門”把老百姓的悽苦全倒出來了。“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廣廈千萬間,願天下大批寒士俱歡顏”……在這些詩句中看見的是人民的災痛和詩人的企盼。

    他從生活場景出發寫出壯闊勝境。“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從不同角度出發,寫泰山之勝,寫人生極目,氣象大美。

    杜甫詩風平實質樸,但很有穿透力,不愧“詩聖”之稱。

  • 7 # 抱庸詩書

    天寶年間,李白與杜甫齊名。真正把杜甫推上詩聖高位的,是元稹和白居易。元稹說:“李白放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言:“杜詩貫穿今古,盡工盡善,殆過於李”。杜詩忠君憂國,傷時念亂,喜樂悲憤,好賢惡惡,是真情懷。言下之意,李白多顯鋪縭文彩、空泛而脫實。

    抱庸認為,杜甫的詩,貴在很科學。民間雖極贊李白,然後世詩學大多崇杜抑李,不是沒有原因的。杜詩可學,李詩不可學,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杜甫的詩更科學。

    從詩境來看,李詩連天浩渺,詩罷令人拍案一籲,而杜詩更見血肉,讀完令人掩卷欲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氣吞山嶽、豪氣干雲,然除去鏗鏘之勢氣,又似無一物可堪味噱;而杜甫三吏三別,雖悲憤愁說,讀來餘音繞樑、三日不絕,詩境之高下立見。

    就詩情來看,李白多為仙行鬼語,而杜甫在說人話。王安石說李白其詩汙下,十句有九句言婦人、酒耳。而杜詩的科學之處,在於說陳世情,民生疾苦。孰者更為可取、更應推崇,我想也是很清楚的。

    杜甫詩的科學,還體現在對近體格律詩的整合臻善、推而廣之。杜甫之後,世詩多依近體,也就是五言七言格律詩,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杜詩的科學性。

  • 8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我對唐宋明清詩人,尤為敬重的兩位偉大詩人,一個是詩仙李白,他給予我們的是放浪形駭,超脫自然的美,是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者詩人,非常受大家的歡迎和愛戴。再一個就是我們非常敬重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者詩人杜甫。我讀杜甫的詩,尤感詩人之胸懷,一方面關心民眾疾苦,另一方面牽掛國家興亡;不難看出一個詩人的無奈之舉,悲催戚涼,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之壯歌。有人說:杜甫的詩,過於嚴謹枸律;不笑言和,其實這正是詩人的內心寫照。縱觀杜甫一生之坎坷,詩人不得志;但杜甫的詩猶似洶湧澎湃的大海,寫出了波瀾壯闊的偉大詩章,不能不令人汗顏和敬仰;象《前出塞》《月夜》《春望》《石豪吏》《新婚別》《春夜喜雨》《客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贈花卿》《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詠懷古蹟》《登高》等這些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又有幾人侃能比肩呢?毛主席說:詩言志。詩人就是用詩表達的豪情壯志;用華麗的詞澡寫出的詩,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讀杜甫的詩,猶如溫泉之甘,親民心感也。詩之膚切,沁心甘肺;"李杜文章在,光輝萬丈長”。杜甫的詩,猶如他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的藝術造詣令我們學習和深造,也影響著整個世界詩壇,他是一位偉大的詩壇巨人,也是偉大的詩聖。願詩人不死,精神永存!

  • 9 # 芸浦瀟

    杜甫在公元712年出生,比李白小十一歲。公元770年去世,共活了五十八歲。他一生坎坷不幸,仕途不順。杜甫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出身於名門望族,祖上曾有多人做過宰相,到杜甫這裡家道中落。但是杜甫小時候還是有很好的教育環境,過著富足的生活。據說他自小就很好學,七歲能作詩文,十五歲因詩歌揚名。二十歲左右遊歷齊魯、吳越各地,增長眼界。二十四歲在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可惜落榜了。然後開始自己獨自到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遊歷,遊歷到了山東的泰山,被泰山的雄偉壯麗而吸引,創作了他最早的名篇《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十二歲時在洛陽第一次遇見了李白,從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天寶六年唐玄宗想求天下賢能之士,因此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三十五歲的杜甫也參加了此次的考試。但是因為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更好的排除異己,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因此所有計程車子全都落選。杜甫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不得不他透過寫干謁詩去幹謁那些大臣尋求官職,他在長安待了十年毫無結果,生活的十分貧苦。天寶十年杜甫把自己剛寫好的《大禮賦》,並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被列入了“參列選序”的資格,也就是說等待被選官。但是又因為李林甫從中作梗,所以沒有獲得任何官職。直到天寶十四年,杜甫才被授予了河西尉,因為看不慣官場的黑暗及百姓的疾苦,因此辭了官。後又被封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主要看管兵器的庫房。此年杜甫已經四十四歲了,除了寫了些優秀的詩歌,例如《兵車行》《麗人行》等,其他一事無成。學無所用也是人生一大不幸。我們可以想象到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去看管庫房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此年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縣即今天的陝西蒲城回家探親,剛到家就聽到家中有哭泣聲,進門一看是自己年幼的兒子被餓死了。也就在此時他寫出了那首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下了這十年的見聞和感受,寫出了對自己坎坷命運的感慨。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長安被安祿山攻破。唐玄宗西逃不久後去世,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繼位。杜甫為了投靠肅宗動身前往靈武,途中被叛軍逮捕,又被押回來長安。同時被逮捕的還有王維等文人和官員。這時長安一片慌亂和破敗,因此杜甫有感而發寫下了他那首名篇《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至德二年杜甫逃出了長安城,前往鳳翔即今天的陝西寶雞去投靠唐肅宗,當年被肅宗授為左拾遺,主要負責皇帝及大臣們的工作的遺漏和不足,主要是向皇帝和朝廷諫言。後來房琯因兵敗被罷了宰相之職,杜甫在皇帝面前幫其美言幾句,因此杜甫也受到了牽連,被貶到了陝西的華州任司功參軍,主要負責教育和祭祀相關的工作。這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爆發了有三年多了,連年戰亂不斷,百姓生靈塗炭。杜甫在去往華洲的路上,經過了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因此杜甫在此期間寫下了他的不朽名篇“三吏”“三別”,表達了對苦難中百姓的同情。“三吏”即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即為《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三吏”“三別”主要是以安史之亂為大背景,唐軍不斷敗退,需要大量計程車兵,因此開始大量的抓壯丁,造成了人們的極大的疾苦。“三吏”主要寫抓壯丁過程的悲慘故事及對兵敗的感嘆。“三別”是因抓壯丁造成了新婚夫妻的分別、老年夫妻的分別及一個兵敗回鄉無家可歸的老兵又重新被應徵的故事。同時他的名篇《北征》也寫在這個時期。我們分享一下《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這首詩是杜甫所寫的五言古詩,主要反映了當時為了平叛安史之亂而乘夜抓壯丁的故事。詩中描述了作者在前往華洲上任的途中,天黑了要投宿石壕村。剛進村就看到了強行抓捕壯丁的場面。一位老翁翻牆跑了,老翁的妻子開門去應徵,並哭哭啼啼的說:“我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家中也沒有其他人了,只有一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小孫子在兒媳婦還在。老婦我雖然年老力衰了,但情願去前線,能為將士們最早餐”這首詩主要反映了戰爭及徵兵給百姓造成的苦難。

    杜甫到華州任職不到兩年,被迫辭官,為了生計帶著一家妻兒,移居到了秦州即甘肅省天水市附近,在哪裡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並在此期間創作了名篇《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此詩描寫了一個佳人被丈夫遺棄的故事。全詩分為三段,第一段八句描寫了佳人的家庭遭遇不幸。第二段八句描寫了佳人遭到丈夫的拋棄。第三段八句描寫讚美佳人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作者同時也是在借用佳人的人生經歷來比喻自己坎坷的人生。第一,作者自身也出生名門望族,官宦之後。第二,作者又頻頻遭到皇帝的遺棄,不得重用。第三,雖然作者沒有獲得朝廷的重用,甚至過著貧苦流浪的生活,但仍然能以高尚的節操存活於世。杜甫在秦州沒過多久,又幾經輾轉到了成都,在成都尹嚴武等友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並在此居住了下來。此草堂就是後來非常出名的“杜甫草堂”,又稱“浣花草堂”。因為杜甫在此居住過,浣花溪也成了著名的旅遊勝地。杜甫在此也寫了眾多名篇,例如他的那首千古名篇《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在浣花溪畔居住時心情還算比較舒暢,在這裡沒有了宮廷黑暗的政治,隨後被嚴武推薦到自己的手下做檢校工部員外郎,算是一個參謀的職位。後人又因此稱杜甫為“杜工部”。

    不久後杜甫有辭官成為了布衣。上元二年八月某天狂風大雨,風雨將自己的茅屋吹破,杜甫又有感而發寫出了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此詩講述了作者的茅屋遭受秋天狂風暴雨的襲擊而全家淋雨的場景,並藉此抒發這幾年艱苦的生活及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態。猶如作者在詩中所說,一下雨屋頂就漏雨,屋裡沒有一點乾燥的地方。家中的被子蓋了好多年,又冷又硬,一點都不保暖。還時而有一群兒童來欺負他,並公然的搶他家的東西。安史之亂後作者因為擔心國家的命運、讀書人的前途、百姓遭受的苦難就徹夜難眠。因此在慢慢雨夜,作者只能坐在漏雨的屋中、潮溼的床上,獨自一個人苦思冥想到天亮。又如他在詩中所說,如果能有千萬間寬敞明亮的房子就好了,可以讓天下貧寒的讀書人都能來這裡避難。可見,杜甫在這期間的生活很貧苦,但仍然沒有妨礙他憂國憂民。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平息,失地全部收復,杜甫聽到這個好訊息十分激動,隨口唱出了那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詩不僅寫出了作者對叛亂平息而感到高興,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意思為劍門外突然傳來收復冀北的訊息,一聽到此事我感動的淚水都沾溼了衣服。“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意為回頭看妻子和孩子憂愁頓時就消散了,隨便地收拾起詩書內心十分的欣喜若狂,收拾好詩書可以隨時動身返回家鄉洛陽。“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白天Sunny普照放聲歌唱痛快的喝酒,Sunny明媚春天好陪伴我返回家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意思為快速的動身起程,到達巴峽在穿過巫峽,我穿過襄陽後又直奔洛陽回到家鄉。可見作者回鄉的心情十分急切。公元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開始動身回鄉,途中重病纏身,到了夔州即重慶的奉節縣,因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極好的照顧,並因此在夔州暫住了近三年,以種地為生。

    據說杜甫在這三年之內寫了四百三四多首詩,約佔今天留存杜甫詩歌的三分之一,此時期也是杜甫詩歌創作的高峰期。例如他在此時期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是杜甫在夔州登白帝城外的高臺,臨高遠望時所作,前四句描寫了登高所見秋天蕭瑟寂寥的景色。後四句寫了自己流落他鄉、年老多病等悲傷之情。此詩也受到了後人不斷地推崇,也有人評價說此詩是:“七律之冠”。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三年,因為歸鄉心切,公元768年杜甫乘舟出三峽,途徑江陵、公安、岳陽、潭州、衡州等地。公元770年因叛軍作亂,杜甫乘舟從潭州到衡州,後又乘舟去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途中遇江水暴漲,只能將船停靠在耒陽的方田驛,五天五夜沒吃到東西,差點餓死。幸虧當地縣令送來食物才得救。隨後又從耒陽出發到郴州,因江水暴漲只好順流而下返回潭州。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又乘舟從潭州返回岳陽,便在一條小舟上去世,享年五十九歲,從此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一顆偉大的詩星落幕。

    杜甫和李白被稱為“李杜”,他們兩人生前是極好的朋友。他喜歡寫百姓的疾苦,社會的黑暗等,他的詩歌多是反應社會的現狀。因此有人稱他的詩為"詩史",後人稱他為“詩聖”。 他一生遵循仁愛主義,心繫蒼生、關心國家前途,讀他的詩我們就知道他是會因為百姓疾苦而流淚的人。據說杜甫一生寫有四千多首詩,但有幸儲存下來了近一千五百首。他的古體詩和律詩成就最高,尤其是他使得七言律詩達到了成熟。他的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猶如後人評價他的詩歌風格是“沉鬱頓挫”。杜甫見證了唐朝由強盛轉向衰敗的過程,他看到了社會的動盪不安和人間疾苦,因此他的詩歌中多出現政治的黑暗、百姓的苦難、戰爭及徵兵等,極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他不愧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代表作眾多,例如“三吏”即《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即《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還有《麗人行》《兵車行》《北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望嶽》《春望》《登高》等等。杜甫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他的人品和詩歌都受到了後代文人的讚揚和推崇。他是中國文學史和詩歌史上璀璨的明星,照耀著後世千秋萬代。

  • 10 # 山水悅客

    杜甫 字子美,唐朝比較有建樹的詩人,與李白齊名,合稱“李杜”一生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也只做過小官而已。他留給後人的的詩有一千多首,由於自身的經歷,一生所著詩篇自始至終圍繞憂國憂民的思想,他的詩作具有豐富的現實社會內容,強烈時代氣息和明浪的政治傾向思潮。用詩批評鞭韃腐敗的社會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骨頭湯怎麼熬才更白,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