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兒之正面管教
-
2 # 撓撓兔
一歲半的孩子會發脾氣其實是自我意識形成的一種表現,也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
動不動就出手,這其實是手欲期的一種表現!手欲期的寶寶喜歡摸人,可是力度不容易控制,很容易讓人誤會為打人。
而上面說的這些幾乎是所有孩子都必經的一個階段,只是有的孩子表現明顯有的孩子表現的不明顯罷了!
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呢?1、沉著冷靜
當孩子發脾氣,把玩具摔到地上甚至伸出小手打你時,我們應該冷靜的對孩子說,爸爸知道你現在心情不好,想要發脾氣,可是你不應該把玩具丟在地上,它們也會感到疼的,而且地上都是灰塵,玩具也會變髒!
如果孩子不聽,我們就多說幾遍,但是千萬不可以和孩子對著發脾氣,更不能打孩子。因為這時你如果打了她,她很有可能會發展為大哭大鬧,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2、不理會
有時孩子大哭大鬧,我們越是在旁邊,她就越是哭鬧的厲害。而我們此時要做的,是置之不理,或者先走開一邊,讓她自己哭一會!等她平靜下來點再過去進行開導,和她說講道理!
3、以身作則
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很多事情都不懂,她們唯一擁有的就是超強的學習能力,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你的所有缺點都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孩子摔玩具,我們要第一時間阻止,而且當我們百般說教也不管用的時候,切記不要以暴制暴,把東西摔在地上去嚇孩子,可能她們當時服從了,甚至不哭了,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會在她們內心留下深深地印記!
4、轉移注意力
大多數孩子發脾氣都是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東西位置不對了,衣服穿不上了,水杯夠不著了,像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去解決。
小孩子往往在哭的時候,因為我們講了個笑話,或者拿出一個新玩具,再或者會因為你的一個問題而停止苦鬧,等她不哭了,你可以再去給她分析這些問題,讓她懂得以後她就可以做到了。
不管怎麼說,孩子始終是孩子,而她們以後變成什麼樣和我們現在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有著極其緊密的關聯。我們要用更多的愛和包容去接納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以暴制暴,那樣孩子的脾氣只會越來越差!
育兒路上,困難多多,希望我們一同前行!
-
3 # 麥子媽媽說育兒
一歲半的孩子脾氣很大,是因為他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且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動不動就動手,只是孩子與人打招呼的方式,不要給孩子貼上暴力的標籤。更不要過於強化他的這種行為。《你的一歲孩子》一書中指出:一歲三個月到一歲九個月這段時間裡,孩子處於不穩定時期。這段時間裡,他會對很多東西產生需要,但他自己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滿足這些需要,所以會因此而感到鬱悶和壓抑。當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家裡可能會被他鬧個天翻地覆、雞犬不寧。一、一歲半孩子的特點
❖呈現逆反心理
孩子在一週歲之前,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不願意,基本上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隨著年齡增長,一歲半左右,逆反心理開始呈現出來,“不願意”開始比“願意”多了起來。你會發現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會比以前多出來許多困難。大人大可不必為此苦惱或煩躁,孩子的變化正標誌著他像個正常的孩子一樣在慢慢地長大,你應該為此感到欣慰和快樂。
❖情緒不穩定這個階段,雖然他已經開始有表現或發洩自己情緒的行為能力,但他在情緒方面的表現還不穩定,有時候會突然大發脾氣,甚至走極端。當遇到他認為不開心的事情時,他會用大聲哭鬧去宣洩。在這個時候,你要給他足夠的理解和耐心,千萬不要因為他亂髮脾氣而鬱悶或生氣。❖固執一歲半的孩子不會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想法,但是會透過肢體動作和表情向你傳達出非要按他的意思來做事的資訊。他對一些東西的佔有慾也會表現得非常強烈,誰都不許拿走。他的想法是什麼東西都要歸他所有,他見不得別人手裡拿著他想要的東西。❖肢體活動在所有活動中佔的比例最高其實,一歲半的孩子動不動就動手,只是和別人打招呼的一種方式。因為孩子處在這個年齡階段,肢體活動在所有活動中佔的比例最高。就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上就是靠四肢活動來表達自己的意願的。孩子的人際交往也基本上是這樣的。他經常會伸出手去摸摸對方,他認為透過這樣的肢體接觸,就可以滿足他對對方的好奇心了。❖做事堅持要結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還不懂事,但有一樣特徵,就是他們做事堅持要結果。比如說他必須堅持把某個屋子的門關上,堅持把放在餐桌上的盤子或杯子交到你手裡,等等。有時候,他也會無意識地去做一些與你的指令相反的事情。比如你剛剛把廢紙丟到垃圾桶裡,他可能會跑過去把廢紙倒出來;你好不容易給他穿上衣服,他可能會努力地想要脫掉……這不是他有意為之,而是這個年齡段所特有的一種表現行為。❖遇到困難與挫折大聲尖叫或哭鬧 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這個年齡的孩子處理的方式是大聲尖叫,或是到大人那裡去哭鬧,而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他自己能夠想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不過是覺得椅子或玩具“不聽話”時,把這些東西踢倒罷了。二、對於一歲半的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有耐心地包容大部分時間裡,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是很少安靜下來的。他總要不停地拽這個,拉那個,好奇地想要知道盒子裡藏著什麼東西,甚至會把裡面的東西全部倒出來,還要學大人修理這個修理那個。遇上什麼事不順他的心,他會突然不高興,發脾氣。但是,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等不到你跑來哄他,他就早把那些不開心的事忘了。 假如大人要他玩的正好是他自己喜歡的,他就會按大人說的做;要是他對你說的不感興趣,那肯定是不會聽你的。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正好一歲半,請記住,你最應該做的,是耐心地包容他。因為此時的他,每天都經歷著挫折和困難,他小小年紀,要千方百計地做自己的力量所不能達到的事情。你的耐心包容可以培養他一生的信賴感和幸福感。 -
4 # 桂花有話
由於父母過分的寵溺,無論妹妹打得對不對,作為父母沒有正確去引導方向。一歲半基本上都能懂簡單的對與錯。
至於怎麼會有這樣的暴力行為,還是父母自身的問題。你沒有給兩個孩子創造愛的平衡感。姐姐也不能過分的包容妹妹的錯。這樣讓妹妹失去了對與錯的認識能力。
我的建議:你給孩子定時看巧虎動畫片,這裡面有關生活方面,學習方面等等都能幫助到你老二。老大也得看。
透過你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我特別反對。孩子聽不懂你說的是什麼。畢竟孩子。當要對孩子說話之前,一定要考慮讓孩子聽懂孩子的話最好不過了。這樣避免不必要出現重複同樣犯錯誤的地方。
孩子需要你認真的聽,哪怕一分鐘也好。別當面老二,對老大過分的好。孩子嗎,對於父母給予的愛是很自私的。
父母關係相處的怎麼樣,你平時交流怎麼樣?是不是脾氣很暴躁的?潛移默化,起到了作用。孩子模仿能力強哦。以為用這個才能好使,無論想得到什麼東西,都用暴力行為得到滿足。你們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嗎?
還是好好想想,然後做好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新的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
-
5 # 自然樹國際教育集團
孩子處理憤怒的方式,往往就是父母處理憤怒的方式,榜樣的力量總是大的嚇人。為什麼一個小時候被父母的打罵蹂躪,並下定決心自己長大了絕對不做打罵孩子的人的小孩子,長大了會發現自己變成了父母的翻版呢?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的自己,為了生存就要學習強者的生存方式,父母是強者,父母解決問題的方式,自己無意識中就模仿了,甚至能模仿到惟妙惟俏的地步。嗯嗯,我們像父母一樣,這不是我們的錯,你的孩子也會和你一樣,這是一個宿命!
建議你去看看,《自然樹蒙特梭利教師培訓學院家長課堂正面管教》
https://www.toutiao.com/i6716731293507256844/
-
6 # 漫畫速遞
常成卡通致力於為小朋友們提供健康樂活的網路體驗;始終堅持為小朋友提供全正版、多元化、積極正向的內容。
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如果它沒錯,那麼是否意味著寶寶們都是善良可愛的呢?
然而事實上,許多娃都不是個“好惹的主”,尤其是能自由使用四肢後,彷彿逐漸變得有些小暴力,動不動就愛打人、咬人。
對這個問題:家長如果看得太輕,每次都一笑而過說這是寶寶在玩呢,那麼孩子過幾年可能就會從“小惡魔”變成不受管控的“大魔王”;相反地,如果懲罰措施太重,每次都狠狠地呵斥孩子,寶寶可能會變得不敢和旁人互動,越來越內向。
怎麼辦?孩子愛打人家長應該怎麼管?育姐跟大家分享治理秘籍,其實要找出解決辦法,就先得確定寶寶為什麼會打人的,“對症下藥”。
一、寶寶為什麼愛打人
其實兩三歲(學齡前)之前的寶寶,雖然會說話,但是語言表達的方式並不成熟。因此每當寶寶試圖和別人溝通時,就可能因為一時著急,直接採用原始的肢體語言,而且往往不知道掌握力度。於是在家長看來,寶寶就在“拍、打、踢、咬”,一點都不友好,還十分暴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打人只不過是寶寶心智發展中,會出現的的正常行為。至於後續如何引導,關鍵就看家長怎麼做了。
不過隨著現代手機、平板的普及,寶寶們接觸電子螢幕的年齡越來越小,時間越來越長,因此會模仿看到一些攻擊性畫面。他們缺乏認知還無從分辨,只認為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當然,還不能排除孩子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如果一個寶寶經常看到家裡的大人起衝突打架,那麼難免他也會對外人實施相同的動作。
二、孩子打人,家長應該怎麼辦?
第一步,先預防
搞清楚了孩子愛打人的原因之後,家長就可以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首先就是避免孩子接觸到一些含有暴力性的畫面。寶寶在使用電子產品時,家長最好在一旁陪伴,以便及時篩除那些不適合寶寶觀看的影片。
第二可以給利用一些繪本,引導孩子做出友好和善的舉動。同時還能增強親子關係,拉近距離,鍛鍊說話,寶寶也就不需要利用拍打的方式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第三在和孩子玩耍,逗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假裝打孩子或者咬他。因為一般在這樣歡樂的氣氛中,寶寶會以為打人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甚至可以用來表達喜愛之情。“爸爸媽媽都可以做,我也可以做”,一旦這種想法紮根在寶寶的腦海裡,他就會在與其他同伴的交往過程中,繼續使用肢體語言表達感情。
然而其他小朋友可不會這樣認為,get不到你家寶寶的點,還以為自己被打了,於是反擊,兩個小朋友就這樣扭打在一起。
第四、平時和孩子玩耍時,要有意識地教導孩子正確表達喜愛和友好。比如在遇到其他小朋友時,喊寶寶去拉拉手、揮揮手甚至親親寶寶等,這樣他就會逐漸學習到正確的動作啦。
第二步,冷靜處理
如果寶寶已經出現了打人的行為,家長不要置之不理,最關鍵的就是要第一時間上前干預。不能使用“抱抱你怎麼打我呀?那你去打爸爸,爸爸壞”這樣的語言去調侃孩子,這樣就是默許了寶寶的下一次“暴力行為”。
當然狠狠揍他也不可取,因為學齡前的孩子會因為被打感到害怕,卻不能把這點理解成“懲罰”。況且孩子還有可能從家長的行為中,再次領略到“動手打人的風采”,認為這麼做是沒問題的。
制止孩子的行為後,可以暫時把孩子挪到另一邊,用平靜的語言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你這樣做別的小朋友不開心,會痛痛,你也不喜歡痛痛對吧?別的小朋友也不喜歡呀”。
如果孩子不能平靜情緒,家長可以先抓住寶寶的手,再引導他說出感受何和原因:寶寶是不是很生氣啊?有多生氣啊你告訴我?為什麼你不開心呢?是你想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嗎?
如果孩子沒有惡意,僅僅是在表達友好的過程中下手較重,家長則可以告訴他:你是想和其他小朋友玩對嗎?那你這麼做小朋友才能明白哦。說的同時拉著孩子的手,做出揮手並開口問好的動作。
或許一兩次寶寶還不能完全改掉下手太重的習慣,但經過家長的不斷引導,孩子總會學會利用語言或者友好的動作表達交流的意願。
如果進行了情緒梳理後,孩子還繼續有打人的意向,那就可以說,“如果你繼續打人,我只能讓你去其他地方玩了。”這是很清晰地和孩子表達了,對於不被鼓勵的行為,他是需要負責後果的。
第三步,道歉和鼓勵
在孩子打人甚至和其他小朋友起衝突後,家長教育完孩子,不要忘記還有一招“強化效果”的道歉法。
家長不要替孩子道歉,而是告訴他這麼做,其他小朋友會難過會痛。讓孩子自己上前去擁抱或者握手,表達歉意並說出對不起三個字,這樣他們才會懂得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此外,如果孩子懂得使用語言親切地和別人交談、表達意願,家長也可以適當獎勵孩子,比如貼個小紅花或者給張卡片。這麼做就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下一次也願意繼續這麼做。
以上是我為您的回答,關注常成卡通,陪伴孩子成長~
常成卡通,用漫畫傳遞教育~————————END————————
-
7 # 寶媽的快樂很簡單
寶寶一歲半了,心理活動已經很豐富。這是孩子第一個心理逆反期。一旦寶寶發脾氣,大人就去哄是不對的。按照教育的要求,一是轉移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他感興趣的東西上;二是寶寶脾氣暴的,應該是看看寶寶為什麼發脾氣,無緣由沒道理的不予理睬。例如寶寶用摔東西的方式發洩不滿,就是想看看大人對她會怎樣,結果大人馬上過去哄,助長了寶寶壞習慣。其實寶寶兩歲時沒有是非觀念,不順心摔東西不是先天就會的,因為屢次大人哄寵,讓她覺得自己這樣發脾氣摔東西,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漸漸脾氣見長,成為習慣。
-
8 # 小葵花媽媽日記
其實孩子在一歲半開始有自我意識了 但是還不會太懂的表達,但是孩子已經瞭解我們平時在說什麼 做什麼 小孩子的暴脾氣 打人 砸東西 其一 可能就覺得很好玩兒 其二 或許潛意識她就是想用這種方式去呼喚你,想引起你的注意。
一、寶寶為什麼愛打人
其實兩三歲(學齡前)之前的寶寶,雖然會說話,但是語言表達的方式並不成熟。因此每當寶寶試圖和別人溝通時,就可能因為一時著急,直接採用原始的肢體語言,而且往往不知道掌握力度。於是在家長看來,寶寶就在“拍、打、踢、咬”,一點都不友好,還十分暴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打人只不過是寶寶心智發展中,會出現的的正常行為。至於後續如何引導,關鍵就看家長怎麼做了。
不過隨著現代手機、平板的普及,寶寶們接觸電子螢幕的年齡越來越小,時間越來越長,因此會模仿看到一些攻擊性畫面。他們缺乏認知還無從分辨,只認為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當然,還不能排除孩子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如果一個寶寶經常看到家裡的大人起衝突打架,那麼難免他也會對外人實施相同的動作。
二、有哪些方法可以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呢?
1、沉著冷靜
當孩子發脾氣,把玩具摔到地上甚至伸出小手打你時,我們應該冷靜的對孩子說,爸爸知道你現在心情不好,想要發脾氣,可是你不應該把玩具丟在地上,它們也會感到疼的,而且地上都是灰塵,玩具也會變髒!
如果孩子不聽,我們就多說幾遍,但是千萬不可以和孩子對著發脾氣,更不能打孩子。因為這時你如果打了她,她很有可能會發展為大哭大鬧,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2、不理會
有時孩子大哭大鬧,我們越是在旁邊,她就越是哭鬧的厲害。而我們此時要做的,是置之不理,或者先走開一邊,讓她自己哭一會!等她平靜下來點再過去進行開導,和她說講道理!
3、以身作則
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很多事情都不懂,她們唯一擁有的就是超強的學習能力,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你的所有缺點都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孩子摔玩具,我們要第一時間阻止,而且當我們百般說教也不管用的時候,切記不要以暴制暴,把東西摔在地上去嚇孩子,可能她們當時服從了,甚至不哭了,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會在她們內心留下深深地印記!
4、轉移注意力
大多數孩子發脾氣都是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東西位置不對了,衣服穿不上了,水杯夠不著了,像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去解決。
小孩子往往在哭的時候,因為我們講了個笑話,或者拿出一個新玩具,再或者會因為你的一個問題而停止苦鬧,等她不哭了,你可以再去給她分析這些問題,讓她懂得以後她就可以做到了。
不管怎麼說,孩子始終是孩子,而她們以後變成什麼樣和我們現在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有著極其緊密的關聯。
我們要用更多的愛和包容去接納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以暴制暴,那樣孩子的脾氣只會越來越差!
-
9 # 皮皮兔小姐756337
首先要反思自己或家人平時有沒有脾氣暴躁,教育孩子上手就打的習慣。
其次,一歲半有的剛會說話,有的還只會說幾個字,有時急了,表達不出來,就會亂扔東西。做家長的首先不是急於糾正這種不好的行為,而是要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勵她用語言表達出來,每次她能說出來都及時給予鼓勵,讓她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可以給她看砸壞的玩具,說砸成這樣,玩具好可憐,它受傷了,以後就沒法陪你玩了。樹立她的同理心,長大後也會體貼人,為他人著想。
最後,教育是長期的過程,哪怕她十幾歲、成人,做父母的還是會操心。一歲多的時候,重點是陪伴,一些小毛病、壞習慣,告訴她,讓她知道這樣不對,以身作則引導她怎樣是對的、允許的,就可以了,時間長了,自然能改正。有些大道理,等她長大了再慢慢講給她聽吧。
-
10 # 肯定式教養
你要明白2歲以下孩子的行為準則,你就不會對孩子喜歡打人有所疑問了。
確切的說2歲以下的孩子,你與其說他是人,還不如說他是動物,因為比起人來,他更接近動物。你看他跟養的小貓小狗有啥區別,除了吃就是睡,你說人話他也聽不懂。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行為跟動物沒有任何區別,就是追求快樂,以滿足自己的慾望為最大追求。餓了、冷了、疼了就會哇哇大哭,目的就是讓父母趕緊滿足他們的慾望;他們看到喜歡的東西就一把抓過來,才不會管他是誰的呢。慾望得不到滿足就哭個沒完,才不管是在哪裡,有沒有丟人呢。
此外,這個時期是孩子的手的敏感期,就是多活動手,透過手跟環境的互動來感知世界,認知世界,因此他們這階段喜歡用手做出各種動作,當然也包括打人。但是因為他們沒有基本的規則認知,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他們只是遵循原始的本能用手探索。
明白這些,父母就應該知道:
首先,孩子打人是正常的行為,不是他們有意識到,故意的,只是他們探索環境的一種方式,在他們看來,跟打人跟抓玩具沒有任何區別。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運用獎勵、懲罰的方式教育他們。
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沒有思維能力,不懂規則,比起像人來,他們更像動物,所以講道理是無用的。
訓練動物如何訓練?看看馬戲團裡的怎樣訓練的就知道里。
做對裡就給予獎勵,做錯裡就皮鞭子打。當然,我們對孩子不能這麼嚴厲,但是道理是一樣的。當孩子下次再打人時,就打他的屁股或者他的小手,注意一定是嚴肅的,讓他知道這是懲罰,做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可別是當開玩笑似的,孩子還以為你再逗他玩呢。那下一次還會打人。
-
11 # 哈嘍_你好
同樣的方式還回去,讓他感覺到疼,並且告訴他,你這樣打我我很不舒服,你打我我疼,我打你你疼不疼,他說疼 讓他感受一下他就知道了
-
12 # 小美脾氣
孩子還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家長去引導他們,首先我們要明確告訴他們,亂髮脾氣,打人都是不對的,然後趕緊的轉移注意力,慢慢的孩子發脾氣就會變少了!
-
13 # 慢慢地
說一說我不成熟的個人看法。首先可能需要了解孩子脾氣大的原因、動手的原因,她是針對什麼事情脾氣大,又是到什麼情況就動手的。其次,家長朋友們應該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在有意無意中刺激到了孩子。然後,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表現吧,她接觸的人和事物,比如看的動畫片什麼的可能也會有影響。小孩子思維都還不成熟,大部分行為是靠模仿的,所以我覺得可能應該先以反思為主,然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別太著急,慢慢來,孩子能感受到的。
-
14 # Lisa115885126
是不是孩子的需求情緒通常被寶媽寶爸忽略,所以寶寶要動手才能引起注意。其實一歲多是孩子慢慢有自我意識的時候,要適度的關注和引導,教他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既不要忽略也不要要什麼給什麼,這樣容易養成孩子的壞習慣,當然不同意的時候,不要大聲呵斥,要慢慢的講道理,寶寶還是很“講理”的。
-
15 # 成熟冰淇淋la
我家妹妹目前1歲5個月 對 脾氣也很暴躁 姐姐就是她發洩的物件 經常動不動就打姐姐 對著姐姐啊啊啊啊大叫 姐姐呢 我從來不會說 你是姐姐要讓妹妹 我會說 如果你覺得疼 你覺得不舒服 你也可以拍妹妹 可是姐姐回答我 就很暖心 不行 妹妹是寶貝 不能打 我說 你也是爸爸媽媽的寶貝 爸爸媽媽也不喜歡妹妹打你 然後姐姐就特別高興 更加的愛❤️妹妹。
其實 1歲半的時候 是開始有自我意識了 但是還不會太懂的表達 很明顯 妹妹已經瞭解我們平時在說什麼 做什麼 小孩子的暴脾氣 打人 砸東西 其一 可能就覺得很好玩兒 其二 或許潛意識她就是想用這種方式去呼喚你 想引起你的注意 又或者是 長牙齒特別難受 我不相信 ⚠️1歲半的小孩 真的就是品行不端 要打人。
這時候家長怎麼做呢?是我 先觀察下 妹妹如果持續一直打姐姐 那我就會假裝生氣了 跟妹妹說 不可以 姐姐是愛你的 不可以打姐姐。你再這樣 媽媽也要打你小屁屁了 這樣 姐姐心裡舒服 妹妹也能在引導中明白 不可以打人。 如果是 兩個人爭吵是玩具引起的 對 她們兩個經常因為玩具過來找我 姐姐理直氣壯 妹妹呢就稍弱 只會用大哭大叫跟打姐姐來宣洩 其實這個時候 我都不理她們 只是在暗中默默關注 然後隨口一句 媽媽不管 你們自己解決吧 果然 沒兩分鐘 兩個人又高高興興 玩一塊了。
總結 孩子是很天真單純的 她們有時候打人跟暴躁 都是因為心裡有需求沒有滿足。她們是特別需要關愛的寶貝 是小天使 這個階段的寶寶 所有的一切行為 都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這是她們的方式 大人要做的就是耐心 細心 平和。
㊗️好
-
16 # 小菲老師說育兒
1歲半的孩子正處於手敏感期,所以他會嘗試用手去接觸外界,包括父母眼中的“動手”很多時候可能只是孩子在嘗試溝通或者在嘗試去感知。
加上孩子可能只是不會表達,不會正確去觸碰別人,這種時候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正確的動手, 比如拿起孩子的手輕輕的觸碰自己,當孩子動手的時候透過情緒和麵表情告訴孩子痛,慢慢的孩子就能從中體會原來動手會讓別人痛。
這時候父母切忌使用暴力以暴制暴,結果只能是加劇孩子的動手行為。而且還會給孩子心理留下陰影,認為暴力就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這會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和社交
-
17 # futurebyte
要解決這個問題,得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在一歲半左右,會經歷一個複雜的過渡期,經常會表現得非常固執。她雖然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會透過肢體動作和表情傳達她的情緒。並且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肢體活動在所有活動中佔的比例最高,簡單來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上就是靠四肢活動來表達自己的意願的。
並且在這個階段,雖然孩子已經開始有表現或發洩自己情緒行為的能力,但在情緒控制方面的表現很不穩定,有時候會突然大發脾氣,甚至走極端。當遇到她認為不開心的事情時,很可能會極力放大自己的情緒,比如大聲哭鬧,甚至動手打人、砸玩具。這可能並非孩子的本意,只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她自己都無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這個年齡段都出現過一樣的現象,一歲半的孩子可愛又難纏。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請記住:
你最應該做的,是耐心地包容她,千萬不要因為「你眼中的她」亂髮脾氣而鬱悶或生氣,因為此時的她,每天都經歷著挫折和困難,她小小年紀就要千方百計地做自己的力量所不能達到的事情,你的耐心包容可以培養她一生的信賴感和幸福感。
切忌給孩子加上「脾氣大」「不聽話」的標籤,當你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心裡默默告訴自己,這是孩子這個階段的正常現象,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
充分發揮想象力去理解孩子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去認同她的感受,幫助她解決問題。請不要問孩子你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她根本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
這個階段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所以,請利用好這個特點,當無法處理的時候,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她忘記剛才遇到的挫折。
總之,不要期望孩子能對你「唯命是從」,請用最大的力量幫助她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才是你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回覆列表
首先,家長應該反省自己,是否有動手打孩子的情況,或者是其它孩子是否有打過自己的孩子。通常一歲的孩子並不知道“打人”,大多數情況是在模仿。所以,家長應該杜絕讓孩子看見“打人”這個動作。如果孩子一直“打人”,可以耐心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聲音可以嚴肅點但是不至於吼孩子。同時如果孩子情緒暴躁的話,觀察一下是否肝火旺,睡眠和飲食是否正常,可以適當去找醫生開一些七星茶煲水給孩子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