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
2 # 書房記
搔首問天摩巨闕,平生有恨何時雪?
讀此詩句,讓人倍感豪氣沖天,同時又有一份難以抑制的憤慨。作此詩者,正是明末著名將領盧象升。由此詩作,也可看出盧象升,不僅才華卓絕,而且又有期望武功雪恥的將才氣概。
盧象升(1600—1639),字建鬥,號九臺,江蘇宜興人。幼年時即胸懷壯志。據說他面相天生白淨,雖然身板有些消瘦但卻有著過人的臂力。1622年,中得進士,歷任戶部主事等。1629年,即崇禎二年時,京師危急,盧象升即刻招募萬人入衛。第二年,他整頓大名、廣平、順德兵紀,因其軍紀嚴明而得天雄軍的讚譽。
盧象升雖然為文人出身,但更精通兵法,一生曾經歷無數戰事。崇禎六年時,山西農民起義軍攻陷京師地區,象升率軍身先士卒,與對方冰刃血戰,即就是自己的坐騎倒下,他仍然衝殺不已,並多次挫敗敵軍。此後多年,為清繳各地農民起義雲,盧象升率部四處征戰。京師解圍後,出任兵部左侍郎。崇禎十年,滿洲兵從青口山等出來犯。恰在此時盧象升正在家為父服喪,接到令其增援的命令後,他連孝服沒來得及換下就趕往京師郊區。但當帶兵出擊時,卻又遭到楊嗣昌等人的阻撓。為擺脫楊嗣昌的阻撓,盧象升主動上書朝廷,後來雖然如願,但最終由他掌控的兵力尚不足兩萬。
後來滿洲兵力分三路南下。盧象升分兵進擊。後來他又被削去兵部尚書之職,甚至在戰事吃緊時斷絕了他的糧草。在此形勢下,盧象升只帶著僅剩的五千來號人馬駐守於郊野。當地百姓見此,紛紛送上家中僅剩的一點糧食。這年年底,盧象升的部隊在蒿水橋與敵軍對陣,當日夜晚的戰事極為慘烈,而且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傍晚,這時盧象升已盡兵窮彈盡,但他仍然喊殺震天。最後,還是寡不敵眾,盧象升也在這次戰事中悲壯死去。一同戰鬥計程車兵為保護他的遺體,不斷以身體為盾牌阻擋四面刀箭,最終五千人全部戰死沙場。
當他戰死的訊息傳開後,各地百姓爭相拜服在他的靈柩前祭拜。朝廷因其功績追贈盧象升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等。
-
3 # 泰山7001
盧象升,字建鬥,常州宜興人。為人忠肝義膽,驍勇善戰,有于謙之志,岳飛之難,是明朝末年值得大書特書的傑出人物。
盧象升萬曆年生人,天啟年中進士,死於崇禎年。相較於標準的文人士大夫,盧象升有很強的帶兵打仗能力。他從崇禎二年自募軍隊抵抗清軍入關開始,便率軍與八旗兵、蒙古軍、內地起義軍連年作戰,直至最後為國捐軀。
盧象升作戰勇敢,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他靠自已的言傳身教訓練出了一隻精銳部隊—天雄軍,成為明末朝廷最為倚仗的作戰力量之一。盧象升治軍嚴明,能夠與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每次大戰前都慷慨激昂的鼓舞軍隊計程車氣,因而屢戰屢勝,官職也越升越高。
這不是我畫的,看著還有那麼點意思。
但盧象升性格耿直,他的對敵策略就是以剿為主,因而遭到朝廷高層內部的猜忌和排擠。崇禎十一年,清軍再次入關,盧象升奉命率宣府、大同、山西三鎮邊軍馳援京師,與清軍主力對峙於鉅鹿地區。在此之前,有名的逃跑將軍大同總兵王樸藉口河北有敵軍進犯,已先期撤離戰場。而太監高起潛統帥的關寧鐵騎數萬人距離不到五十里地,卻拒絕了盧象升的增援請求。當戰鬥打響後,宣府總兵楊國柱、山西總兵虎大威又臨陣脫逃,只剩下盧象升所部不過幾千人而已,最終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鬥中,盧象升以身殉國。
明末,朝廷機器已經陷入運轉不暢的局面中,文臣各有主張,武將擁兵自重,無法做到上下一心,內患與外亂如何才能平定下來呢?如果人人都能像盧象升那樣,忠心赤膽,恪盡職守,也許大明朝還會出現一絲轉機。
-
4 # 頭上朗月
其一,其人生不逢時,明末崇禎年間可謂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即使湧現像盧象升這樣的精英臣子幹華人才,在直面"大廈將傾"的頹勢時也是獨木難支,明知前方"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還要橫下心來,逆勢而行,的確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其二,他的言行舉止表明其受儒家思想薰陶之久底蘊深厚,就在上下一片"議和"的喧囂聲浪中,還是毅然主戰慷慨激昂奔赴征程,足見其是性情中人,真可謂義薄雲天;其三,盧的"愚忠"堪比南宋時期的嶽武穆,不顧自身榮辱,心懷江山社稷;所以,在每況愈下的嚴峻形勢下,他絕不會卑躬屈膝和明哲保身,可謂"自古聖賢皆寂寞",曲高和寡,堪為封建士大夫之"表率";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5 # 濁酒燕然
抗力清朝的大明忠臣,農民起義軍的冷酷殺手。
天雄軍天雄軍是為了護衛京師組建的一隻隊伍,歷史還要回到1629年十月,狡猾皇太極避開了袁大帥守衛的寧錦防線,從內蒙借道突入關內,京師震恐,召集各地地方軍隊進京勤王,盧象升招募自己的老鄉、朋友、兄弟、家人一共一萬兵馬進京抗清。
盧象升戰場上身先士卒,現場下與士兵同甘共苦。“軍中嘗絕三日餉,象升亦水漿不入口,以是得將士心,戰輒有功。“有這樣的主帥何愁戰鬥能力不強大呢,由於這隻部隊作戰勇敢戰績彪炳而被人們稱道之“天雄軍”。
力主抗清1636年,盧象升升為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的軍事。盧象升於是大興屯田,谷熟以後,儲存了二十多萬石穀米,解決了邊疆將士的糧餉問題,宣府、大同漸漸穩定下來。
1637年,皇帝詔令已經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升,率領宣、大、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京師,並以盧象升賜尚方劍,總理天下救援兵馬。由於朝廷內部勾心鬥角,盧象升手上只有極少兵馬,1638年十二月,盧象升在鉅鹿的賈莊戰死,死的極其慘烈,甲下尚著麻衣白網。三郡之民聞之,莫不痛哭失聲,聲震天地,懷念這位抗力清朝的大帥。
農民起義軍殺手1633年,山西一群賊兵起義湧入北京郊區,佔領了臨城的西山不肯走,窺視京師,盧象升與總兵梁甫、參議寇從化接連出兵,穩準狠幾套組合拳,完全將賊兵打回原形,徹底殲滅。
1634年,盧象升以右僉都御史前去撫治鄖陽。兇狠的四川賊兵就駐紮在鄖陽的黃龍灘,虎視眈眈,盧象升和總督陳奇瑜分路夾擊,一路奇襲突擊不斷,先後在烏林關、乜家溝、石泉壩、康寧坪、獅子山、太平河、竹木砭、箐口等地重創敵軍,從此鄖陽得以安定下來。
1635年五月,盧象升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絞殺叛軍。八月,崇禎任命他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五地軍務,兼湖廣巡撫,穩定了大明的整個東南部。在任期間,盧象升破汝州30萬農民軍,光州大敗高迎祥、李自成部,解救滁州,此戰賊兵的死屍填滿了溝壑,滁水都因此無法流動,七頂山把賊兵把李自成精銳騎兵給殲滅殆盡。盧象升大帥在,湖北、河南的李自成、高迎祥等人只能躲在陝西、湖北、四川交界地帶的群山之中,瑟瑟發抖不能自保。
歷史辣評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盧象升在莊烈帝(崇禎)時,豈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義激發,危不顧身,若劉之綸、邱民仰之徒,又相與俱盡,則天意可知矣總督各路援兵兵部尚書盧象升,宜興人,有勇略,先後治兵十餘年,身經百數十戰,親冒矢石,未嘗挫衄,為楊嗣昌輩所尼,屢起屢躓,崇禎十一年,大兵臨蒿水橋,象升督師拒戰,以孤軍無援,炮盡矢竭,徒手格鬥,身被四矢三刃而死,僕顧顯殉。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
6 # D之守護
真正能打仗,敢打仗,而且打勝仗的人才。比起袁崇煥,盧象升才是文武雙全的儒將。可惜黨派之爭讓他做了犧牲品。太可惜了。
-
7 # 一個人的歷史
盧象升,字建鬥,號九臺,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末將領,民族英雄。自崇禎六年起,盧象升開始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升任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的部隊,崇禎八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的農民軍。崇禎十一年,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連捷,但是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了尚書的職務,以侍郎的身份事事。崇禎十二年,盧象升率領部隊在鉅鹿賈莊被清軍主力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導致盧象升的部隊把炮彈和箭矢全都用完後戰死疆場,年僅三十九歲。
進士及第,文武兼備萬曆二十八年,盧象升出生,他面板白皙、身形消瘦,但力氣極大。天啟二年,盧象升考中了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後升遷為員外郎,後又升遷為大名知府。從這裡我們會發現盧象升是個文人,不是個舞刀弄棒的人。崇禎二年十月,皇太極繞開袁崇煥重兵設防的寧錦防線,從喜峰口突入關內,直接威脅京師。盧象升招募了一萬兵馬,進京協助防衛。
崇禎三年,盧象升升任右參政兼副使,外出在大名、廣平、順德三府整頓軍備,組建了“天雄軍”。
崇禎四年,盧象升因政績、軍事突出,被升為按察使,仍然執掌軍務。農民軍流竄到京師南部和河南北部,盧象升率軍將其擊潰。
奇謀武勇,激勵人心盧象升在對付農民軍上很有辦法,知道農民軍儘管人數眾多,但是大多人不過是跟從之人,真正有戰鬥力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因此在戰鬥中總是能集中兵力消滅對方的精銳,挫其銳氣後一舉擊潰。
且在戰鬥中,盧象升能身先士卒,自己衝鋒在前。有一次自己頭部中箭,還是繼續作戰,直到把敵人消滅乾淨,農民軍都叫他“盧閻王”,看到他不戰自潰。由於盧象升是進士出身,因此口才極佳,每次戰鬥前都會給大家做思想動員,激勵大家的愛國熱情。盧象升能和手下將士同甘共苦,一次部隊三天沒有糧食,盧象升就三天沒有喝水,因此得到大家的愛戴,人人願意為其效死命,每每作戰皆能獲勝是有道理的。
平亂有謀,治國有術崇禎九年正月,盧象升在鳳陽大會諸將,然後上書朝廷,闡述自己的滅寇方略:“鞏固國本,各自為戰,專糧專響,剿堵並用,攻守兼備”。同時盧象升還積極組織軍民進行農耕生產,恢復國力穩定民心,人心思定則四海昇平。
鉅鹿賈莊,英雄末路因為力主抗清,後朝廷的主和派矛盾很大,崇禎帝此時又聽信主和派的建議,因此盧象升儘管被委任總督天下軍馬,實際上能聽從指揮的人不到兩萬。在鉅鹿賈莊,盧象升迎來了英雄末路,兩個總兵逃跑了,太監高起潛儘管手裡有號稱天下第一雄兵的關寧鐵騎,但是拒不發兵援救盧象升。因此盧象升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清軍,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最後自己力戰而死。
護國有功,青史有名盧象升死後,三郡之民痛苦失聲,聲音震天,順德知府將情況上報朝廷。但是楊嗣昌一直想網路盧象升的罪名,因此拒不上報。盧象升死後八十天才被安葬,明政府一直都不承認盧象升的功績,直到主和派楊嗣昌在剿滅張獻忠失敗自殺後,才追封盧象升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
-
8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不堪,但仍然湧現出許多的忠臣良將,證明我們漢民族還是有英雄的,但是上有昏君,下有奸佞,使英雄無用武之地。令人悲憤,令人惋惜。
盧象升綽號“盧閻王”,曾被崇禎皇帝欽封為“總督天下兵”的一位名將。
盧象升,江蘇宜興人,天啟二年進士。崇禎二年十月,後金軍繞過關錦防線,從喜峰口越過長城,進而圍困京師。大名府知府盧象升率一萬多名團練,趕到北京勤王,是唯一一支入京勤王的人馬。當然,我們瞭解明朝歷史的都知道,只要你來勤王,崇禎就肯定會安排你的後事,絕不肯讓你白跑。
崇禎三年,盧象升被委任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他採用戚繼光練兵的方法練出了一支天雄軍。他與士兵同甘共苦,衝鋒陷陣,深受愛戴。有一次軍中斷糧三日,盧象升也和普通士兵一起不吃不喝。
崇禎六年,農民軍襲擾京郊,盧象升受命率軍鎮壓,在冷水村大破敵軍數萬人。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被箭射中額頭,滿臉是血地衝鋒在前,最終擊潰敵軍。戰後,農民軍叫他“盧閻王”,又恨又怕。
盧象升率領天雄軍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歷大小陣戰數百起。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吃過他的大虧。
崇禎帝就升盧象升為兵部侍郎,節制七省軍務,授了尚方寶劍,負責東南平賊事務。明朝授了你尚方寶劍,就說明要倒大黴了,敢拿明朝的尚方寶劍,一般都活不成。
崇禎九年,盧象升上書,論天下義軍四起的原因,“賊橫而後調兵,賊多而後增兵,是為後局;兵至而後議餉,兵集而後請餉,是為危形。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說這些肯定沒用。崇禎要能聽進去才怪了。反而被疑心是妄論朝政,朝中權臣還想著你要奪權呢?
崇禎十年,多爾袞率八萬後金軍入關,意圖京師,崇禎帝急召盧象升馳援,委任他“總督天下兵”,保衛京師。
兵部尚書楊嗣昌卻主張與後金議和,為此聯合監軍太監高起潛一起陷害盧象升。 盧象升名義上“總督天下兵”,節制全國援兵,可實際上他真正能指揮的卻只有兩萬人。盧象升率領這兩萬人馬在鉅鹿的嵩水橋與八萬清軍接戰。
盧象升派人向監軍高起潛求援,可高起潛因與楊嗣昌早有密約,坐視不理,他率領數萬關寧鐵騎駐守50裡外的雞澤,按兵不動。
盧象升率部孤軍奮戰,深入重圍。
關鍵時刻,盧象升左右兩翼的總兵虎大威與楊國柱又丟下盧象升逃跑了,盧象升只得孤軍奮戰。親手擊殺數十敵兵,他身中4箭3刀,戰死沙場。親兵楊陸凱伏在盧象升身上,保護其遺體,身中24箭而死。
而高起潛在聽到盧象升戰敗的訊息後,慌忙率軍逃跑,遇到清兵埋伏,大敗。
盧象升戰死以後,楊嗣昌怕他沒死,擔心回來報復,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檢視。其中一人叫俞振龍,告訴楊嗣昌,盧象升真的戰死了。楊嗣昌不信,令人鞭打。俞振龍非常硬氣,被打了三天三夜,奄奄一息,仍然說:“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順德知府上奏盧象升的死狀,楊嗣昌故意刁難,八十天後盧象升的屍體才得以收殮。
楊嗣昌和高起潛在朝堂禁言,沒人敢說盧象升一句好話。這就是所謂的大明王朝的骨氣。
第二年,盧象升的妻子王氏請恤,第三年,盧象升的弟弟象晉、象觀又請,楊嗣昌都不允許。直到楊嗣昌死後,朝廷才追封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
這就是明朝特色,你盡忠而死,就千方百計地侮辱你的家人。如果你投降了,才肯開表彰大會。
後來清兵南下,盧象升的弟弟盧象同起兵抗清,兵敗投水而死,盧象晉出家為僧,盧家抗清殉難的有百餘人。確實是滿門忠烈。
大明朝什麼都缺,就是不缺昏君和小人。
這一點上明朝遠遠不如清朝的胸懷,即便作為敵人,清朝也很敬重和佩服盧象升,對他的忠烈大加褒揚。
盧象升死後,天下震動,自與後金開戰以來,雖損兵折將,但大明尚未有督師戰死的先例。
盧象升的枉死使得天下大勢更加難以收拾,西北和中原的義軍再無忌憚,清軍也屢次放膽入關,如無人之境。
昏君刻薄寡恩,朝中奸佞當道,宦官弄權監軍,諸藩欺凌百姓,官場腐敗無能,縱有再多再勇的絕世良將,焉能建功?
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包括洪承疇,大明王朝就是這樣,一副好牌打得稀爛,在夕陽下,慢慢走向了煤山那顆歪脖子樹。
-
9 # 風林火山
盧象升屬於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物,只可惜因與楊嗣昌政見不合,被楊嗣昌與高起潛設計,憑寡兵與八旗軍決戰,力戰而死。
明末將領作戰多少都會有戚繼光的影子,而盧象升的打法絕對是獨樹一幟,靠著一群老鄉,朋友,親戚組成了一隻凝聚力極強的部隊--天雄軍,後來有個人也用他的辦法建立了一隻軍隊,在清朝力挽狂瀾,那個人叫曾國藩。
大多數一流的明將偏好火器,比如孫傳庭的炮車,袁崇煥的大炮,而盧象升絕對是很有個性的一個,天雄軍擅長用連弩。據我所看到的資料目前沒有天雄軍對火藥武器大規模使用的記載。
盧象升最擅長的戰術就是長途奔襲,依靠祖寬的三千關寧軍與幾千天雄軍經常追著高迎祥幾十萬打,騎步混合作戰搞得很有心得。
明末文人帶兵打仗的不少,但是帶兵打仗喜歡衝在前頭的不多,盧象升自身武藝高強,不喜歡軍老爺那種弟兄們給我上的官僚主義作風,更習慣同志們跟我衝的良好品格,所以他的天雄軍不需要督戰隊,領導指哪打哪,由此可見領導的模範帶頭作用是多麼的重要,連一貫驕橫的祖寬都對盧象升另眼相看。
應該說盧象升是一個時代的殉道者,他與務實的孫承宗和袁崇煥不同,他堅信聖賢書中的一切,並一直實踐著,甚至願為此付出生命,當冰冷的現實已經殘酷到令人絕望的時候,盧象升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慷慨赴死。其實在當時與滿清議和是大明朝唯一的出路,盧象升用他的生命斷絕了這次議和的機會,大明朝沒能贏得喘息之機。但是這一仗打出了我漢家英雄的氣概,使得韃子不敢小視我中華,看到一個熱血男兒為民族脊樑而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我們只能無限感慨。
盧象升死的極為壯烈,史載:天下震動,時年三十九歲。
-
10 # 夜月下鳴蟬
怎麼評價呢?文武雙全,勇謀俱佳,肝膽照日月,英烈泣鬼神。這樣的評價不過分。
盧象升自己力抗滿清而死,盧氏家族也是堅持抗清,約有百人戰死,可謂滿門忠烈。
盧象升是進士出身,要知道盧象升是在江蘇進學,在那樣的文學昌明之地能夠中得秀才舉人再得以在全國中進士,可以說盧象升功底紮實,文采斐然。而且,盧象升少年時期就非常喜歡讀兵書,好騎射,也因此常常習武,有一身武藝在身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了。另外盧象升胳膊生有粗骨,因此力氣非常大,能夠輕易舞動140斤的大刀。這樣一個人,簡直就是上天派下來拯救大明的,可惜英雄總被小人暗害。
崇禎二年,滿清繞過了袁崇煥一手打造的寧錦防線,從內蒙古借道直逼京師,情形危急之下,盧象升以一介區區知府,招募萬人進京保衛京師和皇帝。次年升任右參政,並整治大名,廣平等地方的軍備,並在此期間一手打造了一支晚明十分耀眼的軍隊――天雄軍。
崇禎十一年冬月,滿清分三路大軍南侵,盧象升堅決抵抗,但是因為主將楊嗣昌一意主和,也經常讓天雄軍陷入到沒有援軍,孤軍作戰的境地。宋朝的三百年經驗告訴我們,一意求和,最終仍然不會有好結果,不過是自欺欺人。
一個月後,盧象升在得不到援軍的支援下,仍然以五千老弱傷殘的明兵與數萬滿清鐵騎決戰,最後身中四箭三刀,力竭而亡。之後,盧象升麾下掌陸楊陸凱擔心滿清軍隊會殘虐盧象升屍首,於是用自己的身體保護盧象升屍身,結果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盧象升死後,因為太監高起潛和主將楊嗣昌擔心自己怯戰而導致盧象升戰死的事情敗露,於是聲稱盧象升未死,還將堅稱盧象升已死的人施以私刑,其中負責偵察戰爭現場的偵察兵俞振龍被鞭打三天,但始終如一。千總楊國棟因為不願意篡改塘報而被處以極刑。經過楊嗣昌的多方阻撓,盧象升的遺體停屍八十多天後才被收斂。可謂一片公心被全拋!
正義總是遲遲到來,但至少從不缺席!楊嗣昌死後,盧象升被追贈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南明時又被追諡為忠烈,至此盧象升總算得以正名。
回覆列表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在戰場上經常出現書生們的身影,他們帶著千軍萬馬在縱橫馳騁,而武將們卻謙卑的在底下聽命令。王越、譚綸、王崇古、胡宗憲、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都是明朝“書生領兵”的傑出代表。
而在這群人傑中,盧象升又是最與眾不同的一個。
其他的儒將,基本都是穩坐中軍帳,屬於腦力勞動者。而盧象升在考中進士前,是練過武術的,他可以提著130斤的大刀衝鋒陷陣,估計關二爺在他面前也不敢太囂張。
文武雙全,是盧象升的第一個典型特徵。
1629年,滿清從喜峰口南下,北京城危在旦夕,史稱“己巳之變”。
這個時候,袁崇煥也在回援的路上,但是崇禎非常心慌:“要是城破了,朕的詩和遠方去哪裡找?”於是趕緊發了一支穿雲箭,只等千軍萬馬來京城相見了。
諸位大佬們,收到崇禎發射的穿雲箭,慢吞吞的來了,誰也不敢去跟清兵掰掰腕子。盧象升沒收到崇禎的穿雲箭,但這個知府臨時招募了一萬士兵,主動前來救駕。
沒有加班工資、沒有出差補助、沒有績效考核,盧象升都不在乎,他來了。但他沒機會打仗了,因為清兵搶了一票就撤了。
這次表現,讓崇禎認識了這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小知府。
愛國忠義,是盧象升的第二個典型特徵。
鑑於盧象升在京城的突出表現,崇禎決定給他一個獎勵——升官。
1630年,盧象升任右參政兼副使,外出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並建立了一支特殊的軍隊——天雄軍。
天雄軍的將士們,沒有特別的訓練、裝備、口號,但他們是一支拖不誇打不爛的部隊。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親戚。
只要有人犧牲和受傷,所有人都義憤填膺。因為那個人打八杆子就跟自己有關係了,不是表叔就是老舅,能不生氣嘛。所以壓根不用盧象升開動員會,這支部隊計程車氣旺的很。
有一次,由於軍隊斷糧3天,士兵們鬧起了譁變,要求盧象升給一個說法。但是到中軍帳,他們就乖乖的回去了。因為,他們看到盧象升跟他們一樣,已經3天水米未盡了。
官兵一致,是盧象升的第三個典型特徵。
盧象升每次上戰場從來不擺架子,永遠衝鋒在戰鬥第一線。
有一次,他在跟敵人展開白刃戰時,敵人的刀都砍到他的馬鞍了。盧象升看都不看一眼,還在奮勇殺敵,這架勢頗有千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勢。戰馬犧牲了,就下馬步戰,他就一個念頭:我必勝。
突然,一支冷箭射來。
冷箭正中盧象升的額頭,這個時候他肯定想起了夏侯惇的勵志往事,於是伸手把冷箭拔下來,繼續作戰。真是牛,被爆頭都沒死。
將領都這麼拼命了,士兵自然勇往直前。農民軍看到這群不要命的瘋子,嚇得頭也不回的跑了。於是,盧象升獲得了“盧閻王”的稱呼。
戰場肉搏,是盧象升的第四個典型特徵。
由於打仗勇猛,所以屢戰屢勝,盧象升也一路升官。
原本已經總理東南五省平叛事宜了,卻因為滿清又來串門了,所以盧象升又成了宣大總督,去跟那個強壯的鄰居打架了。
當時東北的山海關防線很牢固,宣府、大同一代的安全性還是挺高的。所以盧象升就抓住這個有利的機會,在那裡開展屯田運動,為以後的防禦戰做準備。
事實證明,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
文可安邦,是盧象升的第五個典型特徵。
盧象升的命運,是早已註定的。
在崇禎皇帝的領導下,明朝的人才就是用來殺的。不是上戰場被殺,就是上菜市口被殺。盧象升有幸,趕上了第一種。
1639年,清兵南下劫掠河北。盧象升奉命帶領宣大部隊去阻擊,並且節制天下援軍。好大的威風,但是他能調動的只有自己麾下的2萬人。
關寧軍的監軍太監高起潛不願意受他指揮,當盧象升在前線抗敵的時候,他卻命令麾下的5萬大軍按兵不動。而盧象升手下的兩個總兵全部臨陣脫逃,於是他只能帶著5000人馬去跟清兵決戰,最終壯烈犧牲。
方苞:明之亡,始於孫高陽之退休,成於盧忠烈之死敗。
蔡東藩:至清軍入塞,勤王詔下,張鳳翼、梁廷棟輩,毫無經濟,徒事畏縮,各鎮又多觀望,入援者惟一義士盧象升,及一奇女秦良玉。象升固忠,並世尚有之,獨如良玉者實難多得,特筆加褒,為女界吐氣,即為男子示愧,有心人下筆,固自不苟也。
乾隆帝:總督各路援兵兵部尚書盧象升,宜興人,有勇略,先後治兵十餘年,身經百數十戰,親冒矢石,未嘗挫衄,為楊嗣昌輩所尼,屢起屢躓,崇禎十一年,大兵臨蒿水橋,象升督師拒戰,以孤軍無援,炮盡矢竭,徒手格鬥,身被四矢三刃而死,僕顧顯殉。盧象升材優軍旅,志竭股肱,坎坷遭時,艱難就義,今諡忠肅。
這個把全部熱血忠心獻給國家、獻給君王的男人,終究沒有辜負自己的信仰。憑藉自己的努力與拼搏,贏得了敵人的尊重,並與嶽武穆、於少保這些先賢站在了一起,共同守護著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