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擁全文

    30年來,中國農村的改革經歷了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規模經營現代農業三個階段,從形式上完成了哲學意義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毫無疑問,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驅動農村改革的兩大輪子即體制變革和技術進步又構成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兩個關鍵。 一、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問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第一輪承包,是我黨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始改革開放後的重大決策。這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改變了人民公社僵化的官僚體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使農業得到空前發展,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農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從實踐來看,15年的農村第一輪承包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勞動人口和生產條件相適應的。 跨入新世紀後,為期30年的第二輪承包又開始了。而這時的農業面臨的內外環境與以前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表現得尤為嚴峻。一方面,國內農業要面臨“入世”後劇烈的國際競爭,要迎接發達國家的挑戰;另一方面,還要面臨國內二、三產業的強力競爭,尤其是人才和勞動力資源的競爭。 面對日益嚴峻的農業工作,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關於“三農”問題的五個“一號檔案”。陸續把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作為突出工作來抓。尤其是2007年,中央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但是據我們調查,目前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一些制約問題。 (一)發展現代農業主體缺位 現代農業,是一種“大農業”。它不僅包括傳統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等,還包括產前的農業機械、農藥、化肥、水利和地膜,產後的加工、儲藏、運輸、營銷以及進出口貿易等,實際上貫穿了產前、產中、產後三個領域,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龐大產業群體。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有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可謂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但現在很多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不僅素質不合要求,而且數量嚴重不夠。清溪場鎮百花村四社,地屬淺丘,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農民的社會意識、文化程度以及水源等自然條件都具有一般性。這裡的農民很勤奮,熱愛農業,經商意識淡薄,近年透過大力發展黃花產業,人均收入高於其它一般村社,這裡的勞動力分佈情況見下表 表一:百花村四社人口分佈結構狀況可以看出農村主要勞動力佔總人口的52.3%已外出。留在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兒童,佔總人口的41.6%,在18歲——54歲的16人中,佔6.1%,智力、視力殘疾各1人,擔任支書1人,廚師2人,其餘11人,均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只好留在農村務農,沒有一個人出於自願留在農村務農。百花村四社的人口狀況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們隨機選擇的巨光鄉、望江鄉、定遠鄉的三個社的人口結構狀況。表二:農村人口分佈結構狀況(三個社,總人口551人) 從表中可看出,外出人口,主要是勞動力,占人口總數的一半,留下人口雖然也近一半,但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齡段在18歲——54歲的佔6.3%,其中還包括殘疾人,勞動力所佔比例更低。 農村勞動力狀況堪憂,在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農村人口多,勞動力也多。現在農村的主要勞動力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他們勤勞,大多是生命不息,勞作不止,晚年生活過得充實而不溫馨,更多是淒涼。他們是當前農業的基本勞動力,他們中大多數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於學習,缺少市場經濟意識,不懂經營,生產方面能不投入儘量不投入,其產出不計多少,收一點是一點;耕作方式很難更新,多憑習慣生產;很難掌握新技術,勞動技能原始,勞動的體力也逐年遞減。 探究農村勞動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鄉鎮企業就地吸納農村勞動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業引發的“民工潮”。在人民公社體制下,留於形式的集體勞動浪費了大量的勞動力。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農村出現了剩餘農產品,也出現了剩餘勞動力。與此同時,沿海城市工業的迅猛發展急需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民意願來看,進城當工人是許多年輕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業的收入遠遠高於農村。1992年,在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有了體制保證。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形成高潮。截止現在,按我們調研的資料算,全國有不少於3億農民工活躍在工礦企業、商貿服務的各個領域。 “民工潮”的出現被稱為中國農民的第二次偉大創舉。農民工的形成,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是順應潮流、符合民心的好事。問題在於傳統農業儘管產出低,但也需要大量勞動力。在傳統的耕作和經營方式下,儘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但仍然難以扭轉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人才缺乏勞動力缺乏的局面。 因此,現代農業在與第二、三產業爭奪人才和勞動力的市場競爭中落敗。更為嚴重的情況是,即使農村缺乏勞動力,農村長大的孩子,接受完義務教育後,若不能繼續升學,仍選擇進城當農民工,沒有年輕人自願選擇務農,農業生產已是後繼無人,隨著現在農村五、六十歲的老人勞動能力逐年下降,傳統農業想維持下去也沒有可能,所以,發展現代農業面對的首要課題是如何建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二)農業的科技服務不到位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因素,農業的發展對科學技術的依靠程度越來越高。現在農民對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認識,他們自覺運用已掌握的科學技術知識,在採用良種,使用化肥、農藥方面,已明顯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是,在防病蟲害,更新種植技術,改變耕作方式,發展新的產品時,他們渴望獲得具體的指導,具體服務農業生產是很不夠,總的來看是有組織、有經費、缺服務。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與農民的要求相差太遠。 涉農的科技人員並不少,農業、農機、林業、水利、畜牧在縣有局機構,在鄉鎮有相關專業站所,有部門,有人員。農業局下設14個部門:農能辦、土肥站、植保站、經作站、 蠶種站、蠶桑站、農技中心,種子站、良種站、茶果站、農技站、農業執法大隊等部門,在編財政供養人員479人。農機局下設2個部門:管理站、推廣站;在編168人,水利局下設10個部門:水政大隊、防洪辦、水保辦、設計大隊、水產站、魚種站、冷水河管理所、柏林水庫管理所、龍潭管理所、鄉政供水公司,在編270人。林業局下設 5個部門:森林公安分局、農樂林場、龍潭林場、林業工作站、林業技術推廣站 ;在編363人。畜牧局下設6個部門:動物防疫監督站、動物疫病監測中心、畜牧技術推廣站、飼料監測站、畜禽良種站;在編財政供養人員312人。從數量看,農業科學技術人員遠遠高於西歐發達國家,可是開展的科技服務與其龐大的機構和隊伍極不相稱,不少人員不幹本行,分片鄉管人員主要在鄉政府當聽用,這部份人在崗工作,只是使用方式不對,是管理不當造成。業務部門主管,派駐鄉鎮這部份人,一年之中能開展幾次培訓,下鄉指導幾個地方農村工作就是最稱職的了,許多人,許多時候並不在崗,農業科技服務不到位就不難理解了。 農業科技服務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有: 從組織結構看,機構設定不科學,分工過細,又分頭管理缺乏統一領導,很難發揮統籌協調、綜合服務的功能。表三:巨光鄉農業服務中心在編幹部情況一覽表從在職人員結構看,受過專業教育的人少,不少人員是為了就業,找飯碗,透過各個途經進入這些部門,這些人不論用什麼辦法,最大限度只能讓他們工作時在崗,但他們不具備從事本職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很難開展業務工作。 如表三所示:該鄉農業服務中心共有7人,雖然全部具有農學中專學歷,但只有最年輕的2人才是正規中專學校畢業的,並且都在鄉政府辦公室聽用;其它年紀較大的5人都屬農村招聘幹部,透過在職短期培訓獲得文憑的,所以實際的專業人員只佔28.6%。並且這支隊伍也不穩定,由於文筆較好,有1人已有跳槽意向。7人當中,只有1人在就讀黨校函授本科,但與農學無關,其他6人均無進一步“充電”打算。 從管理方式看,這些部門是財政供養單位,吃大鍋飯,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不與農業收成發生直接聯絡。改革的春風不渡“玉門關”,不能從事專業工作者理所當然不工作,能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者又何苦要工作,沒有激勵機制,其工作效能也就可想而知了。從社會發展看,農業在這之前,在家庭承包體制下,年老的農業勞動者重複昨天的故事,對科技要求並不主動,為這部份人的休閒提供了可能。 (三)政府的財政投資不到位 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從近幾年的連續五個“中央1號”檔案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決“三農”問題上,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總的體現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當代農民從財政獲益是前所未有。我縣2007年,就農口發給的各種補助、補貼就是十分驚人的一大筆資金:種糧直補6300多萬,玉米種植補貼1200多萬,油菜種植補貼185萬,小麥種植補貼300多萬,生態林建設補貼1000多萬,建設標準糧田和相關專案1200多萬,建設村級公路投資3100萬元。其支出總額已相當我縣全年的財政收入。農業方面的支出主要體現為政策性支出,已不是哪一個或幾個部門能改變。從社會的角度看,這種方式的財政支出在全國是普遍存在,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可探討: 一是補貼分散激勵作用消減。在農業方面大量發放各種補貼、補助,出於糧食供給的安全保障,各國如此。從量上看,由於我們的經濟實力不如發達國家,我們所發補助金額數量也少些,因此,加大補助的呼籲不少。就我們在農村調查的情況,農民獲取的補助,田地較多的地方補助也多一些,最多也只有不到300元,田地少些的地方補助更少。就一般家庭來說,一年多幾百元,少幾百元,對生活無實質性影響,發補助款既不能讓農民富裕,不發補助費農民也不因此就貧窮,即農業補助費發放對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我們把相當全縣全年的財政收入投向了農業,分散到千家萬戶,只是非常有限地改善了農民眼前的生活,而無法集中資金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只是促使農民年復一年地重複著低效農業的生產。 二是補貼錯位積極性下降。發種糧補貼,免徵農業稅,十分明顯,是出於糧食安全的需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在發放補貼的操作中,出於防範腐敗,機械地按1984年前後承包地發放到人頭,現在農村實際耕作田地與當初承包關係已有很大變化。這就意味著,有承包地的農村人就有補貼,現在種地的人可能並無補貼,即所發放的種植補助並沒有起到調動勞動生產者積極性的作用,這樣發放的補貼,起的只是社會福利的作用。 三是投入太少基礎改善乏力。國家下撥的資金有限,投入種植補貼後,能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就必然少了,根據我縣2007年的財政投資分析,在1億元的投入中,用於基礎建設的只有3000萬元,只佔30%。農業基礎設施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決定以後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它不但決定現在農民的生活,也決定未來農業的發展。就一個農業大縣來講,一年3000萬元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並不多,更何況很多時候這種投入和使用並不科學。從基層幹部和群眾對財政投資的評價看,財政投資管理混亂,人情專案、關係專案隨處可見,確立專案不論證、審批專案不公開、投資運用不監督、結項之後不評估的現象依然存在,整個財政投資還缺乏管理程式。 (四)發展需要的體制不到位 現在農村,統一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即土地承包到家庭,生產自主,收益自己得。這是農村改革最先建立起來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經過了第一輪承包十五年期限後,現在進入第二輪為期30年的承包期限中,在我縣農村考察承包責任制執行情況,有以下問題值得深思和重視: 一是安於現狀的思想惰性。這種體制深受當前務農的農民喜歡,在200多村民中問卷調查,100%認為現在的承包責任制好,在30多個鄉村幹部中調查,絕大多數也贊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這是因為:第一,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對社會管理水平要求最低。與我們現在的管理現狀相適宜,農民自己決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鄉村幹部多管少管、不管均可以,農民自由,鄉村幹部自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認為這種制度有何不妥。第二、家庭自主種植、養殖,調整方便靈活,容易適應市場變化,經過近30年的運作,農民已基本適應了這種經營模式。第三、生產分散,品種多樣,有利於充實市場,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生活的要求,全社會對承包責任制認同者居多。新一輪深化農村改革還缺乏廣泛社會基礎。要建立發展現代農業相適宜的體制還要做大量的社會宣傳。尤其是要教育廣大農民和鄉村基層幹部,為建立現代農業做思想準備。 二是應對市場的被動性。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農業參與國際競爭是不可避免。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到2006年,已經渡過了五年的保護期,農業將要面對來自發達國家先進的農業挑戰,當前的農村,全國是同一種體制,家庭承包、分散經營,沒有規模效應,缺乏競爭力。從我縣縣城菜市場的變化,足以說明現在的農業經營是多麼不能與規模經營競爭。供給我縣居民生活所需蔬菜原來主要由本地菜農提供,近年來全部靠外地輸入供應,本地菜農業迫於成本壓力,不得不放棄蔬菜生產。現代農業要建立有規模的經濟實體,降低生產成本,發展有競爭能力的農業企業,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製度是不能承載現代農業的。 三是生產方式的落後性。當前的農村,社會管理是鄉政府的事,農業的生產勞動則是管理的盲區。考察現在農村的勞動手段,基本停滯在30年前,手工工具,一個農業勞動力最多的種了10畝田地,一般種幾畝田地。少則種幾分地的蔬菜,勞動效率低下,農民的收入怎麼能不低?現代農業要求運用新的農業技術,要求擴大經營規模,要求科學嚴格的管理,要求提高生產效率。現在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家一戶分散生產,既不利於科技的推廣,也不利於規模化的經營。因此這種舊的生產方式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生產手段和方法。 中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近30年。在這種分散的生產經營模式下,30年裡,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停滯不前,沒有新修一口塘堰。在農村隨處可見淤塞的水塘,病險的水庫。在我們走訪中,不論是農民,還是鄉村幹部,都認為:農業的基礎設施在這30年中沒變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適應農民小生產者心理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私有觀念,鄉村幹部都說現在農村公益事業很難開展,現在要希望農民出錢出力修農田水利基本不現實,沒有基礎設施做保障,現代農業不可能建立。 農民已習慣和接受了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不相適應,低下的勞動生產率,簡陋的農業設施都決定了改革這種體制的必然性。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 現代農業要用現代社會已建立的市場經濟理念經營農業,用當代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大力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當前在中國農村普遍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體制,這種體制在建立之初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30年過去了,到今天,它已面對難以逾越的障礙。建立現代農業相適應的體制,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一)創新經營體制 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的佔有、勞動產品的分配、在勞動生產中人的地位,農村30年的改革開放,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僅僅改革了勞動產品的分配一個方面,所以,農村的改革滯後於城市,農業的改革滯後於工業。建立現代農業的過程,也是深化農村的改革過程,建立新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重新確立在生產勞動中人的地位,是深化農村改革的基本內容,是發展現代農業必然涉及的領域。 1、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中國關於農村土地的政策始終堅持集體所有,“中國農業必須堅持兩個長期不變:社會主義集體道路、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不變,集體經濟要建立責任制不變。”(1982年中共中央1號檔案)長期以來,誰代表集體行使權力,是模糊的,土地都承包到戶了,誰是發包主體,縣、鄉、村、社各說不一,有說是鄉政府,也有說是村委會,還有說是社長,實際上在改革之初,農民自發地把當時的生產隊的地按當時的人口平分承包了,後來有些做了調整。土地所有權長期模糊,沒有法人行使保護權,但也沒有人能夠輕易處置農業用地,客觀上也起到了保護農用地的作用。我們認為,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但要明確由哪一級組織代表集體行使用權力。為發展現代農業集中使用生產資料提供操作上的方便。 2、農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僅靠承包土地獲取了經營權和收益處置權。發展現代農業,投資主體,只有透過經營權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取得經營的權利,才能建立起有一定規模的農場、農業特產公司、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組織。土地產權不確定不明晰,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作為農民唯一把持的實際權利,無法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轉化為實際資本,無法轉化為農民的巨大收益。因此,土地在發展新型農業建設新農村中的作用遠沒挖掘和發揮出來。 3、土地經營權的流轉過程,實質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組織從農民手中收購農業經營權的過程,這是發展現代農業最為複雜的環節。如果讓沒有文化、沒有技術,甚至還沒有完全適應市場的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擁入城市,形成貧民窟,那這樣的改革是失敗的,反之,如果為了保證農民利益,無視開發農業者的收益,也沒有法人去經營農業。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的實際情況為解決經營權順利流轉提供了可能性,根據農民的生活來源,分為四類,第一類,對土地高度依靠,即全家的生活來源主要靠農業收入,沒有其它收入;第二類,對土地中度依靠,即農業收入養活了部分家庭成員;第三類,對土地低度依靠,即從農業生產獲取一定的收入,但已不是生活的主要來源,失去農業不會影響基本生活,第四類,對土地不依靠,即全家從戶口說是農村人,但早已脫離了農村,舉家外遷,農村有空房子,有承包地。四類人情況不同,在收購經營權時也應分別對待。表四:農村人對土地的依靠程度統計表(抽樣127戶)對高度、中度依靠農業生存的家庭,要考慮以土地入股分紅,有勞動能力的要吸收他們成為農業工人,保證有可靠的生活來源;對低度和不依靠農業生存的家庭,要考慮以城市戶口和最低社會保障換出家中土地承包權,特別是那些在農村空戶(在農村有房,有承包地,有農村戶口,多年已無人在農村居住)只要在城市改革中,把農民工一同拿入,不再堅持城市、農村界線,就解決了28%的農村人轉移,如果進一步做好低度依靠農業的24%的這部分人的工作,就解決了多數人的問題,其實,完全以農為生,只有20%左右的人。透過經營權流轉,實現土地集中經營是完全有條件。 (二)創新組織管理方式 農村的改革,在30年前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在適應市場經濟方面沒有實質性的改革,現代農業是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的農業,建立現代農業,必然要求對農村進行適應市場經濟的改革,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組織管理方式。 1、政府管理農業的機構設定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現政府管理農業、農村的機構太多,有農業局、農機局、林業局、畜牧局、水利局和相關的一些機構,共有十來個部門。在工作上分工不十分明確,又經常出臺一些這樣那樣的規定,常有這樣那樣的檢查,給鄉村工作帶來許多麻煩。從這些部門的工作可分為三類,一是服務農業;二是管理,包括執法;三是經營。從服務農業的政府部門看,可以建立一個統一的部門,把農業、農機、畜牧、水利合併為一個大農業局,下轄所有服務農業的機構;從部分管理職能看,可以交縣鄉政府,把部門執法歸到統一的司法機構執行;從工作內容看,有經營性質的,迴歸市場如種子站、蠶種站、蠶桑站等。 2、成立農業行會組織,可以根據品種、特色產業,成立農民自己的行業協會。發揮中介組織作用,從事市場營銷,宣傳產品,採購生產的原材料,接納新技術,推出新產品,成為農民聯絡市場的橋樑。政府要幫助組建,但不參與運作,當好監督人,若行業協會違背服務“三農”的宗旨,政府要依法處罰,甚至解散該協會。我縣望江鄉成立的富民黃花合作社,其成功運作,幫助了黃花產業發展。是發揮中介組織服務三農的成功範例。 3、成立各級農民協會,農民協會對農民、農業就相當工會對工人和工廠,主要代表農民,處理好社會、政府與農民的關係,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三)創新財政投入的方式 進入新世紀,中央確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免徵農業稅,廢除各種不合理的費用,還發放一些補助,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很大,但對發展農業起到的作用又很小,這主要是財政投入的方式不科學造成。在發展現代農業時,必須創新財政投入的方式,實現發展農業的真實目的。 1、在清理農村承包地的基礎上,保證財政發放的各種補貼落實到種地、造林、養殖禽畜的農民或經營農業的組織,取消那些雖有農民身份,但已脫離農業生產的人獲取補助。按照袁隆平院士的建議,就是取消現有以耕地面積為準的補貼方式,改為以賣給國家商品糧為準的補貼辦法。這種新辦法,既可改變以前種地得不到補貼、得到補貼不種地的弊病,又可鼓勵農民自覺運用科技,提高糧食產量。 2、鼓勵多渠道投資發展現代農業組織,現在投資主體單一,要收購農民的經營權,建立農場、農業園區,僅有財政投入不夠,要發揮社會團體,有實力的企業投入農業的積極性,從政策、稅收、服務等方面加大對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 3、發展農業的專案投資要建立投資的程式和制度,減少隨意性。現在農村基層對財政隨意投資意見大,該投入的拿不到錢,一些地方錢又多得用不完,更有盲目投資,一些投資很大,收益又很小,花了國家冤枉錢,目前的財政投資混亂,專案缺少科學論證,實施過程無監督,驗收不公開,事後無效益分析,發展現代農業不能離開資金的投入,這種投入不改變,現代農業難以建立。 (四)、創新農業科技服務的方式 現代農業要用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沒有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現代農業就很難形成。在現代農業的初創階段,轉變農業科技服務方式,是為了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1、在傳統農業大量存在,現代農業實體還沒有形成的時候,農業市場對農業科技的催化力量不夠,政府要做好過渡時期的工作:廣泛發動高校、農科所、實驗場站進行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大力鼓勵轉化為實用技術,政府直截了當購買專利技術,服務農業。 2、改革分配製度,建立激勵機制,調動眾多涉農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變農民要我服務為我要為農業服務,主動工作。對不稱職人員,要限時學習達到一定水平。對農科人員也要實行資格認證,不具備服務農業的科學知識者要及時淘汰。 3、拓展農業科技服務的範疇,不僅傳導新技術,還要傳導新的耕作方式,推廣農業機械,宣傳先進的管理理念。在農村勞動力缺少,既不可能出一道政策讓農民工回到農村,也不可能要第二、三產業主動讓出勞動力,現代農業要走出傳統農業的困境,就必須依靠大量使用科學技術,廣泛使用機械,改精耕細作為粗耕的新的耕作方式,科學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用較少的勞動力實現農業的發展。

  • 2 # 寶叔視野

    在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村會長期存在下去。農業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在中國不可或缺,但是,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除了保留觀賞性的田園農業生產之外,中國的農業必定會向集約化方向發展。作為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農民面臨著轉型的問題,一部分農民經過培訓成為工業化生產中的流水線操作工,而另一部分農民則成為觀賞型農業中的園丁。

    當前,中國的農業問題已經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減少農民,似乎成了解決中國農業問題的根本辦法。更有學者認為,中國的三農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如何減少中國的農民的問題。這樣的學術共識不但不利於中國農業的發展,反而有可能引導中國農業走入誤區。所以,我們在討論中國農業問題時,必須正本清源。

    以往我們在討論三農問題時,往往把農業、農村和農民並列,這是不對的。在當代文明社會,農村的出現是一個事實。農村是和城市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不可能實現完全的城市化。相對城市的組織結構和發展特徵,農村有自己的組織形式和發展模式。如果以城市化來改造農村,必然會犯左傾的錯誤。農村和城市一樣,都是現代文明的載體,只不過由於它們的功能不同,所以它們應該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農村是沒有辦法消滅的,也不能被消滅。中國的發展模式應該是:城市和農村長期並存,城鄉之間良性互動。

    三農問題其根本就在於農業問題。農民只是在農業這一古老產業中就業的員工而已。如果從農業產業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許多想法是不切實際的。首先,我們不承認農業的比較劣勢,試圖透過發展農業來解決農民福利問題。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中國的農業缺乏基本的競爭優勢,在國外農產品的不斷衝擊下,中國的農業生產只會收縮,而不會擴大。這是因為,中國的農業自然資源稟賦不好,組織結構也不合理,後期積累的技術也很不夠,與國外規模化生產的農業企業相比,中國的農業不可能佔有優勢。當前,中國的農民絕大多數還處在自然經濟狀態下,種田養人仍然是中國農村的常態。少部分進入市場的糧食僅僅是為了換取農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國的農業商品化程度並不高。從這個角度來看,希望透過減少農民來發展中國的農業無疑是緣木求魚。即使中國的農民減少了,其他資源稟賦仍然無法改變,中國的農業仍然處在劣勢的地位。但是,放棄農業是絕對不可行的。即使在發達的國家,農業仍然是國家重點關照的行業。這是因為,在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中,我們還沒有找到替代農產品的完全辦法,農業仍然是人們免於飢餓和恐懼的最基本的行業。不論國家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必須保證農業的生存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農業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要不要穩定的問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的農業應該扮演者穩定的角色。只有農業穩定,中國的現代化才會有希望。穩定的農業不一定是擴張的農業,相反的,穩定的農業應當是適當收縮的農業。只有將中國的農業準確的定位,中國的農業政策和農業制度設計才會具有科學性。

    其次,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農業成了中國最大的資源供給者。農業中的就業者不僅為工業化生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材料,而且為城市的現代化不斷地提供人才。農業的這種“出血”現象,在各國現代化發展中具有普遍性。正是因為這種農業發展中的“外部性”,決定了各國必須以分配或者再分配的方式對農業進行補貼。在農業領域,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始終是相伴而生的。如果不承認農業的“出血”現象,不承認農業在現代化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片面的將農業的現代化與其他的現代化等量齊觀,必然會出現決策的失誤。其實,農業的現代化有其自身的含義,除了耕作技術的現代化之外,資源配置和管理水平的現代化才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追求目標。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即使花費再多的代價,也難以實現財富的增值。在有些國家,工業化的車間生產已經代替了田間耕作,傳統的農業已經由生產型向觀賞型過渡,農業已經成為博物館行業。

    第三,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城市的擴張是沒有止境的。不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城市正在一步步地擴大,而農村正在一步步地縮小。這種城鄉之間的此消彼長,充分反映了農業在現代化中所扮演的尷尬角色。農業並非不重要,而是因為這個行業太古老,它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的要求,各國不得不透過各種形式將農業的發展置於一種特殊的優先地位,防止因為農業的落後而導致現代化的列車無法正常啟動。坦率地說,農業在各國的經濟結構中,就像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在乘車時必須優先將其推到車廂之中,否則,其他人無法及時登車。城市的擴充套件,是一個國家年輕和充滿活力的標誌。農業的發展需要城市化的滋補。在當今中國,凡是農村發展好的地方,不是因為農業有所進步,而是因為在這些地區有著許許多多的鄉鎮工業。正是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帶動了城鎮化的發展,才使周圍的一些農業有了穩定的市場。這種依賴於工業和城鎮化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幾乎成了江南農業的普遍模式。隨著工業和城鎮化的不斷擴大,農業會失去其基本的資源——土地。在一些地區,農業的消亡不是神話而是現實。

    第四,我們必須承認,面對上述這些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的制度設計缺乏創新精神。在農業土地資源的運用上,我們堅守土地承包制,將土地資源和農民牢牢地束縛在一起,防止土地資源和農民的自由流動。事實上,農業的發展有賴於土地資源和農民的自由流動。土地承包製作為解決國家與農民、集體與農民關係的制度設計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土地承包制只能是一種過渡階段的權宜之計。土地承包制既不符合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也限制了農民自主發展的訴求。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太拘泥於已有的改革成果,而沒有用創新的眼光來看待中國農業發展中所湧現出來的新的資源組合模式和農民自發的組織管理結構。

  • 3 # 婉雲助農

    目前農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現代化水平低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農業經濟,無論在速度上、規模上、還是在效益上,與世界現代農業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還十分漫長。

    2、勞動力素質低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已有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但目前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剩餘數量高達1.7億之多。這些剩餘勞動力能否成功轉移,直接影響到城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關係到中國現代化的成敗。

    3、產業結構不合理

    當前,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佔有很大的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從而無法在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聯產承包之後,中國家庭農業生產經營分散、規模小。

  • 4 # 依然麗音

    謝謝邀請:農業問題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關係到國計民生衣食住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的的發展;卻一直走不出困境。隨著農村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工業與農業結構的矛盾和落差顯得越來越大;面臨的的形勢不容樂觀。農業問題關係到十三億華人吃飯問題,也關係到農民朋友能否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的現實問題,因此值得大家探討。

    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大部分停留在傳統的小農思想,效益和附加值基本上還是停留在自供自給狀態;集團經營和高附加值產業少之又少,在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比較顯得好尷尬。現代農業首先必須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透過土地流轉集團化規模化經營,形成一種專業的產業,如美國的大豆產業,加拿大的油菜籽產業等等,像這種方式可以將農業產業效益最大化;在市場上也有一定的定價話語權,也容易吸引社會資金積極參與農業發展,對農業產業的可持續性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意義;

    農產品深加工方面也是值得探討。農民的農產品基本上都是一賣了事,賣完來年再種,這種方式永遠也發展不起來的;如果是集團規模化經營,就有條件有資金和技術進行農產品一條龍進行深加工,將農產品工業化,產值和效益自然翻倍。

    另外現代農業必須高度把握市場資訊,充分調研市場需求別盲目跟風;華人習慣性一窩蜂而上,造成農產品市場過剩價低傷農,也影響了農業生產積極性。

    現代農業轉型刻不容緩,也是農業生存和中國農村能否實現小康的重要指標;廣大農民朋友們大家集思廣益,開闊思維吧,中國的農業產業現代化一定能夠成功轉型,農民朋友們的幸福感也會大大提升;現代農業大有可為。

  • 5 # 曉瑩生活

    我們這裡在城鎮化的英雄下農業缺乏新鮮血液,在家種地的大多數都是老年人,還存在農業種植單一和跟風種植沒有特色經濟效益低,缺乏市場引導和調研和及預鑑,出現農副產品脫銷滯銷現象,出現鄉村人氣低迷人懶地不勤的風氣!即便是有中型面積的土地流轉種植戶無非是種植蔬菜,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很少(大蒜辣椒菸葉花生水果)都嫌投資管理大麻煩!

  • 6 # 煙臺雷豐農業隋光升

    農業現代化顧名思義就是要把當前世界上最新最前端的科技手段用在農業產供銷方面的前中後。使農業種植以及銷售更便利、更高效。借用高精尖的現代技術服務農業實現中國目前的農業現代化困難很多,舉例說明幾點。

    高精尖的現代化設施裝置金額不是一個小數目,有誰來買單?

    第二,設施裝置由誰來管理使用及維護?

    配備齊全了現代化的高精尖設施裝置後有誰來管理使用?全能型的職業農業經理人必定需要一個過程。

  • 7 # 願不負卿

    第一 傳統農業的種植方式如果不改變,將很難得到效率和產量的提升。第二 農業機械發展速度比較緩慢,農民得不到種植收割機械的幫助,導致收穫種植技術全靠人工,這樣要大量投入人力資源。第三 農業的發展還得政府的扶持,政府應當出臺一些好的政策,使農民農作更加好!

  • 8 # 享樂之鮮

    我覺得現代農業最主要問題就是 規模化 標準化 區域化 科技化沒有實現,沒有去合理規劃好,還有老齡化嚴重,需要年輕人下鄉接班

  • 9 # 農人啊韋

    1、農業機械化水平低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優質成績,但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的農業經濟,無論在速度上、規模上、還是在效益上,與世界現代農業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的農業機械化建設道路很漫長。

    2、勞動素質低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已有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但目前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剩餘數量高達1.7億之多。這些剩餘勞動力能否成功轉移,直接影響到城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關係到中國現代化的成敗。

    3、農業結構不合理

    當前,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佔有很大的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從而無法在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聯產承包之後,中國家庭農業生產經營分散、規模

  • 10 # 陝北山地農家

    當前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土地流轉還在探討,面前還沒有一套切合實際的完整的流轉方案。所以專業化,集約化,機械化很難全面實現。

    2,科技意識差,特別是農業企業,老闆們多數不懂得農業科技,也不重視農業科技,往往只憑個人主觀想象而違背自然規律。

    3,缺乏裝備現代農業的資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倉管出入庫表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