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祖國一份子

    中學生的抑鬱基本來自於幾個方面,第一就是家長對孩子的不理解,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能從先成人後成才角度考慮問題,第二就是學校,對孩子的差異化教育,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冷落,第三就是孩子自己,承受力太弱導致

  • 2 # 戒禪定慧

    也許大家可能還在感嘆今天的初高中生很多都是泡在蜜罐中,不缺吃、不缺喝的,要錢給錢,要啥給買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時候,卻不知有多少青少年根本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他們不得不默默地忍受著各種精神性挫折、失敗的折磨,揹負著難以承受的重壓蹣跚而行。從某中意義上說現代人正在為他們的優越富足的物質生活付出心理健康的代價。這些孩子可能是留守兒童,打小缺少父母的關愛與陪伴,而一個從小缺少愛的孩子多半會表現出自卑、自閉等性格缺陷,還有可能就是父母家人不知道如何跟他們互動交流,只知道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孩子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需要的還有陪伴與悉心地呵護、關愛等精神層面的交流。還有的孩子可能遭遇一些意外傷害而不被老師和家長知曉,這樣他們就不能得到必要的安慰和宣洩,久而久之負面情緒就不斷積壓和疊加導致抑鬱……心理學的理論認為,成人身上表現出來的種種心理疾患,多多少少總會與其童年時期的“不適宜”和“負性生活事件”有關,即與其小時候的不良境遇和體驗有關,這些不良境遇和體驗會印刻在腦子裡,對成人以後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給予他們多的陪伴與精神上的悉心關愛。

  • 3 # 愚人拙見

    對於學生的抑鬱症,其實他們都還是一個孩子,而抑鬱的根源是有問題的父母或者學校。可悲的是孩子沒有任何錯誤,而犯錯的父母卻毫不自知,自以為是的父母強勢的把自己的錯誤怪罪到孩子身上。最後,世俗神經的父母把天真健康的孩子逼成了抑鬱症,扼殺了孩子的天賦,還洋洋自得。自以為為孩子好,各種道德綁架,強勢安排孩子的人生,把孩子變成傀儡。

    有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有抑鬱症的孩子,他們以後的人生是灰暗的,他們可能一輩子逃脫不了童年帶來的枷鎖和陰影,一輩子都在治癒自己的童年,也許有一天,他們承受不了,他們就崩潰了,甚至會自殺死亡;或者也有可能,被世俗洗腦同化,一生傀儡般的活著,沒有自己,在世俗中輪迴。

    最後希望所有的父母們能夠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給孩子多一些包容和理解,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希望孩子的一生都能被童年治癒,讓孩子童年學會愛和包容,用愛的力量和包容的心態對待未來的人生!

  • 4 # 霍體清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初高中學生得抑鬱症?

    獨生子女時代,一個孩子出問題,直接威脅或毀掉一個家庭。我們瞭解一下中學生患上抑鬱症有哪些因素,才有可能治療或預防。中學生出現抑鬱症,多數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以後形成,並且患上抑鬱症的學生往往都是成績比較好的。

    這些成績不錯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以後,就覺得自己不行,周圍同學很厲害,自己跟不上、學不會,就很焦慮,這是因為他們過去成績好的光環下,形成了怕失敗、容易焦慮的個性特徵,雖然以前成績很好,但他們並不自信,出現問題不能客觀分析,而是盲目自責,認為都是自己的問題。

    很多家長在教育方面出現問題,孩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他們的本意想讓孩子更好,並不及時鼓勵認可,而是想鞭打快牛,總說出他們的不足,讓孩子感到自己有問題,擔心不行,害怕失敗,越怕失敗,焦慮越高,焦慮越高,學習狀態越差,形成惡性迴圈。

    像西方家長學習,懂得尊重孩子,認可孩子,讓孩提升自信,增強安全感,才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

  • 5 # 科學教育法

    多是遊戲惹的禍。

    家和子貴訪談:如何療愈抑鬱症

    主持人: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網上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家和子貴的李幸福老師為大家講解抑鬱症療愈的相關知識。

    李老師,你好,據目前情況來看,全國抑鬱症的發病趨勢非常嚴重。對此,您是怎麼看的?

    李興福老師:是的,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青少年的抑鬱症發病率達到8%點多,還有人統計,成年的抑鬱症據說能到2個億多。所以說,抑鬱症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它已影響了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學習。

    主持人:李老師,您認為華人之所以大面積地患抑鬱症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李興福老師:我想是這樣的,抑鬱症的產生,我認為和我們文化有關係。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民族它是一個有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個民族,這種文化掩藏在我們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基因裡邊。但是,近一百多年來,我們學了很多西方的文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灌輸,就沒有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於是,那麼西方的文化和我們血液基因裡邊的文化相牴觸,實際上是價值觀念相牴觸。比方說,現在大城市那些培訓的,場面搞得熱熱鬧鬧,都是美國的心理學行為科學改頭換面的那一套,實際上不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心理諮詢解決不了抑鬱問題,而現實社會發展的速度又那麼快,舊的問題沒有消除,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於是,她就心裡發生衝突。這樣,有心理問題者的人際關係、事業發展、婚姻、教育等等問題就越來越嚴重,時間久了,持續下去,於是就抑鬱了,基本上是這樣的。這是成人方面的情況。

    那麼,兒童這部分,也是說明傳統文化沒有普及,他沒有得到很好教化,因此產生抑鬱,我是這樣理解的。這和剛才講的成人是一樣。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如果得了抑鬱症,或者有抑鬱情緒,你會看到這個家庭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從小到大和孩子說的話都是比較錯誤荒謬的,換句話說就是孩子沒有聽到幾句正確的話。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弱,家長說的話假如是錯誤的,他就不能及時辨別。他用自己的價值判斷對家長說的話進行一個自我的解釋定義,於是,把這樣的語言句子定義完之後就儲存到大腦,大腦有個機制,一般儲存好之後就不易刪除了。如果類似這樣錯謬的資訊,在孩子大腦裡邊存了200條,咱們假設了,我們的孩子帶著這些不健康的信念,然後闖入到成人的社會里邊和人溝通,和同學老師溝通起來,就會相互矛盾就會產生激烈地衝突,無法互相接納融合,這個衝突,有的孩子會用暴力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孩子卻不說,然後藏在內心裡邊,時間久了,然後,他就會抑鬱。

    換句話說,按理說他們大多是大孩子了,但是他有時也知道什麼對什麼錯,因為他小時候定義的這些錯誤信念時時會干擾他,讓他無法來接受正確的資訊或者是新鮮的事物,它無法在心裡頭來規範這些個信念,於是,就和周圍的人無法進行思想的那種融合,繼而發生衝突。那種自然的行為一旦跟不上,就會大大地落伍,然後,他在班裡那麼就會被邊緣化,回到家裡,家長又不懂他,回家還是抑鬱,學校家裡都抑鬱,時間久了,他就會輟學。這是李老師我對青少年抑鬱研究的一個基本的認知觀點。

    主持人:那麼,李老師,現今社會,抑鬱症問題已經是令社會家庭極其頭疼的一件事情,它的發病率高,涉及人群廣。現在社會,由於人們的生存壓力大,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小抑鬱。那麼,對於抑鬱症的治療方面,可以說手段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嚴重的有時甚至要使用藥物。那麼,您認為目前社會上的這些抑鬱治療方法,它真的能夠起到作用嗎?

    李興福老師: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如果得了抑鬱症,特別是比較躁狂這種,他肯定是要用藥物。年齡大的患者砸傢俱,還會傷人,那你不用藥物來控制就不行。但是,用藥物它只能起個緩解作用。就是說,這個藥物服進去了之後,它起個舒緩的作用,暫時就把它那種躁狂的情緒,那種不開心感覺消除了,但是他的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再說,廠家在研究這些藥的時候,就沒有向你保證說這個能根治抑鬱症。所以說,我們會發現很多抑鬱患者就是在醫院住的時間長,回來要長期服藥但卻不能根治,而這藥物對人體還有害,這是一方面。還有一個就是心理諮詢,這個已經沒有什麼希望治癒。我剛才前面講了,心理諮詢師學的都是歐美的那一套,我們華人的骨子裡是排斥的,但是他們不知道他排斥,因為他你看他諮詢完了,他沒有改變,它改變不了,實際上他內心是在排斥這些的,不接受他的文化體系。這樣,心理諮詢還是幫不到抑鬱症患者,以前我就知道這個事情是這樣的。

    主持人:那麼,李老師您認為怎樣才能真正地解決這個抑鬱症的問題?

    李興福老師:我想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如果一個家庭有了抑鬱症患者,比方說孩子中學抑鬱了,首先我們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個孩子是怎麼抑鬱的,問問我們的家庭環境或者夫妻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平時對他的價值觀的教育是否正確,這個你要徹底分析。要知道,他是由於錯誤的資訊太多導致的。你要能這樣這點的話,我想這個問題就已解決一大半了。現在很多得抑鬱症的青少年不從家庭根源上來解決是沒辦法治癒的。也就是說它是怎麼得病,我不知道,我們就怪罪他,不學習就怪罪他;不上學就怪罪他;砸傢俱,就怪罪他;玩手機,就怪罪他。這樣就只能是停留在抱怨這個層面上,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嚴重的還是把孩子或者成人送到醫院,醫院也是這樣一個情況,醫院他也不解決你信念的問題,他只解決你抑鬱舒緩問題,讓你不發作而已。

    依我之見,孩子之所得抑鬱症,成年人之所以得抑鬱症,是他大腦的信念體系出了問題,也就是它容納的信念和社會格格不入,無法來接軌,溝通不了,於是他就會抑鬱。當然了,還有一些是突發事件引起的,比方說女孩遭到性侵,類似這樣的惡性突發的事件,也算一種,但大多數就是孩子大腦儲存了太多的不健康的信念,而且這些信念已經定義在大腦裡邊,換句話說,它已經儲存到細胞的記憶當中。我們家長首先要下來把孩子送到課堂上來學習。當然了,有的孩子是不樂意的,十個抑鬱症患者當中可能有兩三個需要動員,只要他能來學習,消除細胞中的有害記憶,我想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 6 # 沒有人叫的名字

    不管是哪個群體,患上抑鬱症的人都越來越多,歸根結底我認為還是現代人活得太壓抑。

    成年人面臨多種壓力,而學生也一點不輕鬆。

    學生的壓力無外乎學校、家庭、學業

    我們都上過學,國內的學校真心太過壓抑了,孩子的很多天性都被妖魔化,但凡活潑點,老師就要批評你淘氣!多動!不安分,不是成才的料,而內向了,又要說你蔫,不開朗,不大方,不是成才的料,稍微打扮下自己就要被說成愛臭美,浪,重心不在學習上。而且但凡有點問題就要請家長,孩子心理壓力自然大。

    老師,比起學生本身,更加在意的是自己的績效,對待學習好的總是很嚴苛,對於學習差的,簡直不當人,言語侮辱甚至動手都不在話下,這樣學生心理怎麼能好受呢。

    家庭,很多家長對孩子要求很嚴苛,但自己卻又不怎麼關心孩子,總是言語苛責甚至體罰,青春期的孩子正是敏感多慮的年紀,家長只在乎一些外在的,比如學習成績或者老師口中表現好不好等事,而常常忽略孩子的內心,孩子快不快樂,甚至很多家長整天忙工作,根本一點也不管孩子,孩子很少能得到父母的關懷,心理自然處在情感缺失狀態。

    學業,在國內教育資源匿乏的社會背景之下,應試教育成了學生們必走的一條路,但人與人不同,很多孩子根本不擅長這種為了考試而奮鬥的學習,也許一個孩子天生適合搞音樂,也許天生適合搞舞蹈,也許天生適合搞寫作,但在應試教育裡,這些也許都被統統抹殺,只有極少部分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或許得以發展,這就造就了很多孩子在應試教育中長期處在內心壓抑的狀態,明明自己更擅長別的而不是考試,可是卻被要求一定只能比考試,於是孩子總是連連失敗,被貼上了差、不行、將來沒出息等標籤,長期處在自卑和自我否定中,這樣不抑鬱也很難

    抑鬱是一個綜合因素導致的,對於中學生來說,除了我上面講的幾條,人際交往和感情問題也很容易導致心理出現問題,別小看了小孩子的情感世界,那也是一部瓊瑤大戲。

  • 7 # 虹色金星1698

    在現在現實生活中,抑鬱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感成分,初中高中學生更比較常見。當一些學生遇到精神的壓力、生活的挫折、痛苦的境遇或其親人生老病死等等情況時,就會很自然的產生情緒變化,特別是抑鬱情緒。哪麼抑鬱症也是以情緒抑鬱為主的一種精神疾病,是一種病理性的抑鬱障礙。一般情況下分症狀、嚴重程度和病程三個標準。其抑鬱症有的三大症狀: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抑制。

    初高中學生抑鬱症的表現按分類為以下7種形式:1、內源性抑鬱症 (懶、呆、變、憂、慮五大徵狀),大腦內生物胺相對或絕對不充足。2、反應性抑鬱症 (由各種精神刺激、挫折)打擊所導致的抑鬱症。3、隱匿性抑鬱症 。情緒低下和憂鬱症狀並不明顯,常常表現為各種軀體不適症狀,如心悸、胸悶、中上腹不適、氣短、出汗、消瘦、失眠等。4,學習困難這類抑鬱症,可導致初高中學生產生學習困難,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成績全面下降或突然下降,厭學,恐學,逃學或拒學。5、藥物繼發性抑鬱症 。導致情緒持續憂鬱、消沉。6、軀體疾病繼發性抑鬱症 。象心、肺部疾病甚至重感冒、高熱等,都可引抑鬱症。7、抑鬱性神經症, 又稱抑鬱型神經官能症。它的表現為持續的情緒低落狀態,經常伴有神經衰弱的等症狀。

    抑鬱發作後的治療一定要達到三個預期的目標:一是要提高臨床治癒率,最大限度減少病殘率和自殺率,必須徹底消除臨床症狀;二是提高生存的質量,幫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三是必須預防再復發。

    藥物治療是針對中度以上抑鬱發作的中學生患者。常用藥物主要選擇,如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藥等。

    而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抑鬱發作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需要結合心理的治療。

    @虹色金星 @陳天哲

  • 8 # 醫護有約

    主要是來自家人、學習、社交等等方面的壓力過大,再加上孩子心理比較脆弱才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初中生得抑鬱症。

      國外研究者經過調查給,給出了一組資料,抑鬱症在兒童中的發病率為0.4%-0.25%,在青少年時期發病率為5%-10%。這一資料令人大吃一驚,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抑鬱的可能變得如此之大,一不小心我家孩子就會得抑鬱症了嗎?

      從臨床上看,孩子的抑鬱症識別率比較低,病情難發現,就不好治癒,所以家長們還應從生活中著手,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孩子或者是青少年,他們的壓力或者說是負面情緒的影響主要是來自於家庭,準確的說是父母!12~18歲: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更多表現是衝動、魯莽、易怒、學習成績下降和拒絕上學等行為。

      如果是這時期的孩子有抑鬱的傾向,家長應及時就醫,聽從醫生的指導,來幫助孩子走出抑鬱。你可以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理解失敗和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必可免的。還可以引導孩子傾訴,多多和你交流,把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都分享出來,讓孩子學會分享和發洩。還可以試著找些同齡的朋友,讓孩子在同齡人的帶領下漸漸走出陰霾,重新找回快樂的時光。

  • 9 # 陪娃的媽媽

    越來越多初高中生得抑鬱症,其實分析起來,原因不外乎這幾個方面。

    1.從生長髮育方面。

    初高中生正是荷爾蒙激素爆發的年齡段。

    按照生長髮育的階段來說,這個時候的孩子精力旺盛。

    但由於在教育階段初高中生學業負擔中,其他用於舒緩學習壓力的各項興趣,體力活動相對比較少,就造成了一些孩子身體激素消耗不平衡的產生。

    因為只動用腦力去用於學習,並沒有讓他有發洩體力的機會,這種不平衡在某種刺激的作用下,可能就會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2.從家庭關係方面。

    初高中生處於青春期,而此時的家長,大部分是處於事業、家庭壓力非常重的階段。

    上有老下有小,全靠中年人在中間承上啟下。

    而青春期的孩子越來越趨向自己做主,有時的行為會給家長造很多困擾。

    家長呢?由於自己沒有和孩子良好溝通的能力,經常會發生直接訓斥、發怒抱怨的情緒宣洩。

    而且家長們,通常都會把自己的一些意願強加給孩子,並不與孩子達成某一個方面的共識。

    如果孩子相對力量較弱,就會造成內心糾結,但又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想法,慢慢抑鬱情緒越來越多,也會造成抑鬱症的發生。

    3.從心理健康方面。

    初高中生處於青少年階段,慢慢接近成人。

    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很多資訊並沒有像青少年設定限制!青少年獲得同等社會資訊的能力並不比成年人少。

    但青少年的自控能力相對於成年人來說,就顯得非常單薄。

    情緒控制方面,並不能相對自如的控制負面情緒、調節負面情緒、緩解負面情緒。

    如果再遇到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可能就會導致他抑鬱症發生。

    其實抑鬱症的防治,已經在很多幹擾手段後顯示出非常好的效果。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抑鬱傾向的人,那麼就可以去用相應的手段去幫助他。

    希望每個抑鬱症患者都能早日走出困境。

  • 10 # 劍客談教育

    張老師在教育局工作,每天都樂呵呵的。原因是她女兒十分爭氣,在縣一中理科實驗A班獨佔鰲頭,非但把第二名甩得很遠,而且,高一統考時,各科(含文科)的成績都是第一!真正是文理兼優的全才。

    學校對張老師的女兒也非常器重,把她當作清華的苗子來重點培養。畢竟,這麼出色出眾的尖子,好幾年都沒有出現過了。市一中的中考掐尖政策都快把縣裡的初中尖子掐完了!毫不容易出現了一條“漏網之魚”,學校領導還不樂瘋了?指示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師都要盡最大可能向張老師女兒傾斜,這些年縣一中高考成績一直不理想,頂級名校無人問津,現在清華的苗子冒出來了,全校上下都指著她“翻盤”呢!

    張老師結婚遲,又一直懷不上。直到三十七八歲上才有了這麼一個寶貝千金。真是把萬千寵愛都傾注到這孩子身上了。所以,小丫頭小的時候特別淘氣,跟男孩似的,鬧得很。在藝術方面挺有天賦,少兒剪紙大賽全省一等獎。但學習成績一直不上不下,是要強的張老師的一塊心病。

    沒成想,小姑娘到了初二,忽然發力,成績噌噌往上漲,到了初三,在實驗學校一舉升到年級前列,更是搭上了縣一中自主招生的班車,成了高中尖子班的一員。這之後,又一發不可收拾,竟從全校前二十躥升到第一,成了尖子中的尖子,這怎麼不讓張老師樂開了懷?

    不出意外,這孩子將是縣一中低迷了幾年後的扛鼎大將,是天命之年的張老師的最大驕傲!然而,高一下學期的分科破滅了所有人的希望!張老師的女兒突然決定去學文科,按說也沒什麼不可以,她文科也是全校第一。但由於提前進的理科自招班,學校、家長也都重理輕文,女孩最終在校領導、班主任、張老師夫婦、家裡親戚等人的聯合“勸說”,連番“工作”下,放棄了自己的決定,繼續學理。

    大家剛鬆了口氣,就覺得女孩不一樣了。愛發呆、不說話、好生病了。但去醫院體檢又沒有身體上的毛病。到了高二上學期過了一半,女孩經常不來學校上課,張老師對外解釋說孩子身體出了毛病,其實大家都知道,女孩抑鬱了。高二下學期,女孩開始休學。一學期後,轉讀高二文科,仍然時來時不來。跟她同學的都考上大學了,女孩才上高三,而且選擇了藝考,去學了美術。

    張老師是我的熟人,她女兒跟我兒子從幼兒園就同班,包括兒子他們同學在內,我們每一個人談到這個女孩,都是扼腕嘆息。

    前兩天,我和妻子散步,看到張老師騎車送女兒去學校上晚自習,想上前打招呼,張老師轉開了頭。不過,我看除了瘦,女孩兒表情還挺輕鬆的,看來,她的抑鬱應該是痊癒了。

    祝願女孩在今年的高考中正常發揮,考上藝術類名校,青春無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把你自己活成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