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勃牛溲
-
2 # 水木木馬
自古文人多中醫,比如,蘇東坡就是。所以說自學中醫肯定能學好,當然你是不是能學好就不知道了,學好中醫主要有以下原因:1.你有沒強大的記憶能力,中醫有許多需要背誦的經典和案例,藥名,藥性等;2.你有沒有好的悟性,沒有好的悟性,你只能靠經驗或案例來給人看病,很難上一定的高度,有人就說你要是弄懂內經一句話就夠你用半輩子的;3.看你有沒有這個毅力,能不能堅持,學中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自學,學習很長時間也不會見到效果,然後你就會失去興趣,堅持不下去了。
建議:學習中醫最好是先找一個好的老師,跟師學習,會少走很多彎路,而且他會交給你很多經驗,讓你慢慢掌握一些小的治病技巧過技術,這樣你學起來就更有自信,然後再配合經典和案例好好學習思考,同時結合他們給自己和他人看一些小病,一方面可以驗證自己學的,另一方面可以不斷獲得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習的信心。祝你能在學習中醫的路上一路順利。
-
3 # 平陽府中醫
公將取之,必先與之。要想學好中醫必須要付出行動,空有想法是沒有意義的。
什麼?不夠具體?我們略舉幾例來看看。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四十歲之前一直致力於經學研究,那年母親胃病,請了很多郎中都收效甚微,孝心驅使下,朱丹溪開始日夜研讀《素問》,後於43歲時拜當時名醫羅知悌為師,終成一代名醫。
清末民初的著名醫家張錫純,自幼專於功名科舉,懂得岐黃之術的父親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二試不第,之後在父親的影響下他開始轉而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典籍。自成一派,成為中西匯通學派著名醫家,並著有《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流傳後世。
古代的國醫聖手出師前大都有自學的經歷。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想要學好中醫在物質基礎和資源方面要明顯優於過去。原因如下:一、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整理出版了大量的中醫典籍。而且網路時代,網上有各種名家的講解影片。足不出戶便可坐擁海量資源。比如《王洪圖講黃帝內經》、《郝萬山講傷寒論》、《鄧中甲方劑學》、《張廷模中藥學》等等。只要你想學總有一款適合你。
二、義務教育的普及讓我們在識文斷字的水平上明顯高於過去。“秀才改醫,籠中捉雞”,新時代的秀才們要想學習中醫在閱讀方面並不存在多大障礙,即便古漢語功底不好,市面也有帶註解翻譯的醫籍可供閱讀。比如《全譯全注黃帝內經》、《傷寒論講稿》、《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等等。而且建議手頭常備《古漢語詞典》,方便隨時查詢。
想要學好中醫外在條件具備了,內因才是最關鍵的因素資訊多元化和物質文明發達同時也意味著誘惑更多。想要有所得,必須先沉下來。在學習中獲得經驗,然後付諸實踐檢驗,檢驗之後再次總結,只有這樣千錘百煉才能提升水平。
同時,還要有容人的寬廣胸襟,各行各業都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醫也是,流派眾多,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夜郎自大,相反要破除門第之見,走出去多交流,訪名師,集百家之長為己所用。
再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悟”。初學中醫那會,跟的第一個師父曾經告訴我,學中醫不是師父教的,而是自己“偷”來的。做中醫的有心人,這點很重要。
對於初學中醫不知道該如何入手的同仁,我推薦幾本書供參考《醫學三字經》、《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訣》、《瀕湖脈學》。
進階書籍:《全譯全注黃帝內經》、《陳亦人傷寒論講稿》、《醫學衷中參西錄》。
-
4 # 老忠叔侃球
自學中醫能不能學,能不能學好,這算是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說能不能學,當然能學!現在是檢索知識時代,只要需要的東西,網路上大部分都有,中醫典籍更是比比皆是,自古便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只要能讀懂便可自學。
其次,能不能學好,這個就得看個人的努力和機會了,說努力,是因為中醫博大精深,從四大診法,到五運六氣,從經絡辯證到天地陰陽,短期的自學是根本不見成效的。如果不能堅持,不可能學好。然後,古時大醫又有很多成於自學,所以重點看個人的努力成都。至於機會,因為中醫屬於經驗醫學,紙上談兵決不可行,這就需要你遇到的病人是否能給你進步的機會,你遇到的前輩是否提攜,這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自學不易,如果條件允許,還是應拜師學藝,這樣學的既快,記憶也深刻,還能少走很多彎路。
-
5 # F雙月
自學中醫,可以說能學好一部分。自學中醫,先學《中醫理論》,如果感興趣,就有可能學進去。如果感覺很吃力,有點點厭煩心理,就不容易學進去。“興趣是第一成功基礎”。第二,在《中醫基礎》的引導下,學習《方劑學》,裡面有很多常見病的症狀判斷,病狀,病情表現,該用什麼處方,以及處方藥物的分析等,也提到中藥藥物的歸經和藥理特徵,加減用法等。再結合《中藥學》書籍查證藥物的治療特徵,常用量,禁忌。有的中藥學書籍還將中藥成分用西醫的分析方法介紹了藥物的成分,抗菌作用等。在這三本書的指導下,對自己的“當前病”進行試驗性治療,開始時計量用少一點,如果有醫院的檢查資料證明自己所患病症的準確診斷,那麼,就照《方劑學》中的計量使用。體徵較明顯者可以用湯劑(熬藥),如冠心病。如果是輕微的,有慢性特徵的病,症狀不明顯者,可以用“散劑”(把藥物打成細粉,開水沖泡)服用,如淺表性胃炎。這樣很容易確定成功,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對中醫知識的追求感。另外,吃自己尋找的方藥之前,最好先準備一些“自制解藥粉”,生甘草和生綠豆各半,打成細粉,需要時,如吃藥後一小時左右。發現有不舒服的時候,用這個粉10~20克左右,用涼開水沖服(別加熱),可以解除藥物的不良成分。有一位自學中醫的朋友一開始就是這樣學習使用的,效果不錯。選擇處方比較重要,如冠心病,方劑學中有五六個處方,看症狀,仔細比較症狀表現,再確定先用哪一個後用哪一個。“仔細推敲”是一個重要環節。前面提到能學好一部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自己或家人所患疾病和治療過程畢竟是一部分病症,很多病不易遇見,更沒有試驗經過。而且,只研究幾個或十來個病種容易記住,多了,反而都忘了。再說一個重要點,不要給別人治病!!只能給自己或你家裡人治病。不然,有“無照行醫之嫌”,恐難辯解!如果所學者年齡條件許可,還可以去正規學校進修,獲得資格證書。
-
6 # 杞縣遊子
最好還是有人帶著,中醫理論十分深奧,沒有人指點,靠自學很難全部明白,中藥材也有很多種,靠自學要掌握住這麼多的中藥,也不容易。另外,學會了中醫理論後,還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就需要跟著人學習開方、辯證,這也不是靠自學能搞定的。
-
7 # 無極152491362
中醫還是得按中基,中診,中藥,方劑,這順序才能有收穫,網紅的三劍客的方式試過效果不好。
潘毅的中基講得真好,中診朱文鋒或馬維騏,中藥學張廷模,方劑學鄧甲中。傷寒論郝萬山,劉渡舟,胡希恕。溫病學劉景源。內科,婦科,兒科等,也得學。有基礎後看原版古籍醫書更好。網紅的臺灣三劍客的東西廣告做得最好但不推薦。內容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醫高等院教材公認是第五版的最全面!但中藥學除外。現在用的是第九版和第十版!缺點內容有調整但有爭議!優點是後發優勢有影片有錄音,概念原理好象解釋更為清晰,學起來事半功倍容易上手!這些都是最基礎的!
網上那些建議直接讀傷寒內經的就不好!沒基礎那是浪費時間!有人直接讀內經十年後才發現上當!沒基礎你也不會懂!
-
8 # 煙波鶴349
能,世上無難事只怕恆心人。本山野續過2年半1年級,聽奇醫談些治癌自然之理實覺奇妙遂細問,原來把症象迴歸自然情態之中,從而尋到其對宮便是藥象……可惜今之院校醫理皆陷鄭人買鞋境況……
-
9 # 夢雲山人1
其實,我們現在的人說自學中醫藥都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自學,因為書本就是老師,只是使用文字教學的老師,而不是使用語言教學的老師罷了。
學習中醫藥一點也不難,因為你只要學會治療一種疾病之後,你就是醫生;一個人如果下定決心去學習,不可能學不會治療一種疾病,這只是快慢的問題。
至於[能不能學好],那就要看這個“好”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包含多少內容。在疾病中,單就所謂的感冒就有好幾種,要學到所有的感冒都會治,也有一點困難;假如又要學會治療跌打損傷的話,就又更加的難。不過,只要能夠堅持學到老,而且具備一定的天賦的話,是可以學到一定的程度的。
-
10 # 鄭國柱
自學中醫能不能學好?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歷史上一些名醫就是自學成才,金代著名醫學家劉完素,年輕時閱讀過大量醫書, 25歲開始讀《素問》,他把《素問》作為“終身誦讀”之書,一直讀到60歲,日日不輟,成為中醫“寒涼派”的創始人。明代醫學家繆希雍,17歲患瘧疾,自查醫書治癒。從此搜求醫方,研究藥道,鑽研《神農本草經》30餘年,逐條註疏,著作有《神農本草經疏》和《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等。古代這樣自學成才的例子很多。所以說,只要刻苦鑽研,就能學好中醫。
作為現在已經從事醫務工作或已在醫學院校學醫者學習中醫,是有一定的醫學基礎的,所處的環境也有很多有利條件,自學中醫會進步更快,經過刻苦鑽研和實踐,在中醫方面會有所作為,有的人可能還會成為名醫。
對於非醫務工作者想學習中醫,對其本人是有益處的,中醫內容博大精深,會從中體會出很多奧妙,眼界大開,思維也會縝密全面,會學到很多中國古典文化方面的內容。因為古代中醫理論中所包涵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好學習中醫會開啟一個全新的領域。當然,學好中醫並非易事,除具備基本的醫學理論外,還要精通古文,懂得哲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作為非醫務工作者,學習中醫應是一種愛好,是提高自身學問和修養的一條路徑。在現實的條件下,非醫務工作者學習中醫,還不具備行醫的資格,更不是謀利的本領,沒有行醫資質的診所都在取締之列。有的人沒有資質但已行醫多年,遠近聞名,依然是非法行醫,有的接受大醫院都治不了的重症患者來治療,患者死後家屬起訴,非法行醫者自然敗訴,因為,他的行醫就是犯法!
還是那句話,學中醫可以,也能學好,但應記住,沒有行醫資質時,不能行醫,救死扶傷是醫院和醫生的事!
我說的是北京的情況,你們那裡的事我就不清楚了,也許你還有更好的辦法。
回覆列表
美華人的中醫頭皮針技術,已經超越中國;德華人的中醫耳穴、耳針技術,也超越了中國;日本人把《傷寒論》中的方子,製作成中成藥,經常供不應求……華人要學習中醫黑魯迅先生——開眼看世界。
不才在下,也是從自學開始的,也是半路出家。
學習中醫,最大的障礙是思維問題。學習中醫不能太唯物,需要唯心一點。
學習中醫入門很困難,需要不斷挑戰自我的思想、思維。能不能突破自我,很關鍵。
學習中醫,需要非常強大的毅力和決心。沒有這個為支撐,很多人都半途而廢。
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天時、地理、人和。自己具不具備,把控中醫知識的素質,這是天時;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能得到多少學習資料,這是地理;自己的朋友,能給自己提供多少幫助,這是人和。
當然,這只是客觀的認識自己,預估困難。自己的貴人,只在自己前進的道路上等待自己。只要自己肯努力,在前進的道路上會有無數的貴人等待自己。也肯定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那一天。
自己的努力,會給自己帶來很多想象不到的福利。
中醫,這條路,風險和效果並存,艱辛和收穫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