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科掃地僧
-
2 # 中華醫學科普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糖尿病 發病率逐漸增高,老百姓對糖尿病的認識也逐漸重視起來,從以前經常小區看到的糖尿病足到大家到社群醫院去監測血糖。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 作用低下引起慢性高血糖的代謝性疾病 ,糖尿病本身不一定造 成危害 ,但長期血糖增高 ,大血管 、微血管受損並危及心 、腦 、腎 、周圍神經 、眼睛 、足等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 ,糖尿病併發症高達 100 多種 ,是目前已知併發症最多的一種疾 病。
2型糖尿病要如何診斷呢?首先有典型糖尿病症狀包括,任意時間血糖高11.1mmol/L。或者查空腹血糖時,兩次或兩次以上高於7.8mmol/L。或者空腹血糖超過7.8mmol/L,懷疑為糖尿病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服糖後2小時血糖超過11.1mmol/L。若無糖尿病症狀,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過11.1mmol/L。上述血糖值為靜脈血漿葡萄糖濃度。
既然糖尿病有那麼多可怕的併發症,哪些人群該考慮篩查2型糖尿病呢?
應考慮在無症狀的成年人用風險因素評估或已認證的工具篩查2型糖尿病。 對於超重或肥胖(BMI≥25kg/m2)並有一項或以上其他糖尿病危險因素的無症狀成人,不論年齡,應該考慮篩查2型糖尿病。對所有病人,應從45歲開始篩查。如果檢查結果正常,至少每3年重複篩查一次是合理的。使用空腹血糖、75g 無水葡萄糖進行OGTT2h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A1C篩查糖尿病均是合適的。對於糖尿病患者,評估並治療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超重或肥胖且伴有其他糖尿病危險因素的兒童和青少年,應該考慮篩查2型糖尿病。
-
3 # 跳動的視野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現在青少年也有),佔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只是胰島素的作用效果差而已。
2型糖尿病具體確定得到正規的醫院內分泌科作檢查,由醫生根據檢查結果作出診斷。
-
4 # 段醫生答疑線上
段醫生講科普☞帶你一起漲知識!擔心得了糖尿病,於是檢查血糖,拿到檢查單,卻不知道夠不夠糖尿病的標準。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一、檢查血糖是發現糖尿病的首選方法
達到以下標準考慮診斷糖尿病①空腹血糖(8小時以上未進食)≥7.0mmol/L;或②隨機血糖(一天中任意時間,不用考慮飲食的問題)≥11.1mmol/L;
一部分患者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水多、尿得多,體重卻減輕。但是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早期沒有典型症狀,容易被忽略。或是在體檢時發現。
對於沒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患者,需要重複監測一次,以排除某些特殊情況下導致的血糖升高,如急性受傷、手術、飲食等影響。
二、對於血糖比正常血糖升高,但達不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的人,需檢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以免漏診。①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餐後2小時<7.8。
②空腹血糖受損:空腹血糖6.1~7.0,餐後2小時<7.8。
④糖尿病:空腹血糖≥7.0,餐後2小時≥11.1。
三、確診糖尿病診斷後,還需要檢查有無併發症。併發症包括:心電圖(心血管)、眼底(視網膜)、尿(腎)、動脈硬化及斑塊形成(頸動脈或下肢動脈)等。
合併其他危險因素:血壓、血脂、同型半胱氨酸、體重等。
四、糖尿病必需終生治療,當診斷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就必須進行干預。運動、飲食治療和血糖監測必須堅持在治療的全過程。若運動和飲食仍不能控制血糖,或者第一次發現血糖升高,考慮透過飲食和運動不能完全控制時,必須藥物治療需要。
糖尿病是一個不斷進展的疾病,早發現、終生治療、綜合治療、根據情況選擇個體化治療措施,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關鍵。☞關注段醫生,健康又養生! -
5 # 悠然41853
2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佔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較差,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是一種相對缺乏,可以透過某些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但到後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
一、病因
1.遺傳因素
與1型糖尿病一樣,2型糖尿病有較為明顯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確定,有些尚處於研究階段。
2.環境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及增齡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因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3.年齡因素
大多數2型糖尿病於30歲以後發病。在半數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發病時年齡為55歲以上。
4.種族因素
與白種人及亞洲人比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發生。
5.生活方式
攝入高熱量及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會導致肥胖,隨著體重的增加及缺乏體育運動,胰島素抵抗會進行性加重,進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
二、臨床表現
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島素抵抗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島素增高以補償其胰島素抵抗,但相對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島素分泌仍相對不足。此類病人早期症狀不明顯,僅有輕度乏力、口渴,常在明確診斷之前就可發生大血管和微血管併發症。飲食治療和口服降糖藥多可有效。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島素分泌缺陷為主,臨床上需要補充外源性胰島素。
三、檢查
2型糖尿病是胰島素不能有效發揮作用(與受體結合含量少)所致,因此不僅要檢查空腹血糖,而且要觀察餐後2小時血糖,特別應做胰島功能檢查。
具體數值如下: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在7.8毫摩爾/升以下。如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就可診斷糖尿病。如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為糖調節受損,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現。而尿糖檢查僅供參考,不能診斷糖尿病及用藥的依據。
胰島功能檢查:驗者口服75克葡萄糖水300毫升後觀察血糖、胰島素、C肽變化。
四、2010年ADA糖尿病診斷標準:
1.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
2.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義為至少8小時內無熱量攝入。
3.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小時血糖≥11.1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mmol/L。
在無明確高血糖時,應透過重複檢測來證實標準1~3。
五、治療包括五大方面:教育、飲食、運動、藥物療法和血糖監測。五者不能相互取代。教育是根本,飲食和運動是基礎,在這些基礎上,藥物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1.病人的教育應包括:何謂糖尿病,血糖的產生和利用,尿糖的生成;維持血糖相對穩定的重要性;糖尿病的症狀分型;糖尿病的損害;急、慢性併發症;血糖、尿糖、尿酮監測;治療方法以及相互關係等。
2.飲食治療:建議採用低鹽低脂糖尿病飲食,具體建議如下:
(1)控制總熱量:首先強調對每天總熱量的限制,以維持理想體重或標準體重為原則。如一箇中等活動量的成年人,平均每日每千克體重急需熱量25千卡。不過具體要視每個患者的情況和活動量靈活掌握,對勞動強度大,處於成長期的青少年、孕婦、乳母或合併有其他消耗性疾病的人適當提高熱量。而對超重和肥胖的人則應減少熱量才能達到減量和治療的目的。總之,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2)三大營養物質比例要合理:糖尿病患者實際上與健康人一樣,攝入的主要三大營養物質脂肪、蛋白質和糖比例要合理,否則會在肝臟這個化工廠互相轉化,會耗費很多的能量,就象北煤南運、南糧北調一樣耗費運輸能力,實在不划算。所以現在規定總熱量是脂肪佔30%,蛋白質佔16%,糖佔55~60%,甚至有人主張可達65%。蛋白質過多對糖尿病並無好處,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高蛋白質飲食可引起患者腎小球濾過壓增高,而有濾過壓增高的患者容易發生糖尿病腎病,因此現在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限制在每公斤體重0.8克。 目前中國一些糖尿病腎病的患者也有少吃糧食多吃高蛋白的片面認識和要求,特別是對那些已有糖尿病腎病的人,這種觀點應予糾正。但對發育成長期的青少年、孕婦、乳母和老年人則要適當放寬對蛋白質的限制。
(3)脂肪和膽固醇的限制:目前美國對糖尿病患者脂肪攝入量的限制與美國心臟病學會推薦的一致,即每日脂肪數量不能超過每日總熱量的30%,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每日膽固醇的入量不能超過300mg。無論年輕、年老的糖尿患者都不要選擇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黃油、甲殼類魚和動物內臟(特別是心、腎、肝、腸、腦)。室溫下為固體的油,象牛、豬、羊油含飽和脂肪酸多,應少吃;不飽和脂肪酸為植物油、硬果和禽類脂肪。
(4)限制鈉鹽的攝入:糖尿病患者和其他人一樣,要避免進鹽過多,鈉鹽攝入過多容易引起高血壓,因此美國心臟病學會建議每日鈉鹽的攝入不超過3g。如有高血壓,鈉鹽應每日少於2g。目前中國居民包括糖尿病患者大多進鹽過多(平均每日10g左右),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特別是已合併高血壓者應嚴格限制鹽量。
(5)忌食容易吸收的糖和多吃高纖維食品:蔗糖、蜜糖、各種糖果、甜點心、餅乾、冰淇淋、軟飲料等,因為吸收快,造成血糖高峰明顯,對糖尿病患者不利。而豆類、塊根類、綠色蔬菜、穀物(稻米、大麥、小麥、燕麥、黑麥、玉米)和生果等高纖維素食品中的纖維素能明顯改善高血糖,減少胰島素和口服藥劑量,減慢糖的吸收,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
(6)少食多餐,增加餐次:這樣可降低餐後的血糖高峰值,對高血糖控制極為有利。有時用單純藥物調整效果不佳者,透過分餐即可控制病情。
3.運動療法:運動量系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的乘積,運動療法的方案制訂程式為:日常生活行為調查→一天總耗能計算→約其10%耗熱量的運動→適合病人運動的三種類型及時間→調整。以每天消耗2000kcal,該個體初定每天運動耗能可為2000kcal。可選擇輕度運動,如步行每分鐘每千克體重耗能0.06kcal,廣播體操每分鐘每千克體重為0.05kcal,腳踏車為0.065kcal;中度運動,如上樓梯每分鐘每千克體重0.13kal,腳踏車(坡道)0.147kcal,爬山0.1~0.15kcal;重度運動,如跳繩每分鐘每千克體重0.267kcal,游泳0.197kcal。運動實施每次不宜少於20分鐘,每週不少於4天,要循序漸進,宜在餐後1小時期間進行,並注意預防低血糖反應等。
4.藥物治療
口服降糖藥
(1)雙胍類(如二甲雙胍) 這類藥物具有減少肝臟輸出葡萄糖的能力,並能幫助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和肝臟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2)磺脲類(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齊特和格列喹酮) 這類口服降糖藥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島釋放更多胰島素。
(3)噻唑烷二酮類(如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此類藥物可以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幫助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和肝臟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不過羅格列酮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4)苯甲酸衍生物類(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與磺脲類藥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產生更多胰島素來降低血糖。
(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這類降糖藥能抑制人體消化道對糖類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後血糖。
胰島素類藥物
若是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藥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藥物會給你帶來不良影響時,醫生可能就會建議你使用胰島素。目前,胰島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島素筆等裝置透過皮下注射。
不同胰島素製劑的起效時間和作用持續時間也不同。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適合自身當前病情的胰島素型別,並制定適當的胰島素注射時間。
為了達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時也可能將多種胰島素預混後進行注射。通常,胰島素注射的頻率為1~4次/天。
透過減輕體重和加強運動鍛鍊,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自己可以不再需要藥物。因為他們在體重達到理想範圍時,透過自身的分泌胰島素和飲食調節就能控制住血糖。
目前還不清楚孕婦口服低血糖藥物是否安全。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口服降糖藥而注射胰島素。
血液中的葡萄糖稱為血糖,體內各組織細胞活動所需的能量大部分來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須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維持體內各器官和組織的需要。正常人在空腹血糖濃度為4.4-6.1mmol/L。空腹血糖濃度超過6.1mmol/L稱為高血糖。血糖濃度低於3.61mmol/L稱為低血糖。測空腹血糖要求空腹8~12小時,測血漿血糖。
-
6 # 愛康管家
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具體有
1.有糖尿病症狀。
具備下列任何一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a、空腹血糖≥7.8mmol/L;
b、一天中任何時間血糖≥11.1mmol/L;
c、空腹血糖〈7.8mmol/L,但口服75%葡萄糖耐量試驗二小時血糖≥11.1mmol/L。〉
2.無糖尿病症狀。
具備下列任何一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a、兩次空腹血糖≥7.8mmol/L;
b、第一次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試驗的1及2小時血糖均≥11.1mmol/L,重複一次葡萄糖耐量試驗二小時血糖≥11.1mmol/L或重複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
3.糖耐量減低。
空腹血糖〈7.8mmol/L,口服75g葡萄糖後二小時血糖在7.8-11.1mmol/L之間者
-
7 # 釆風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個常見病,主要症狀表現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然而相當一部分病人主訴的症狀並不典型,而以糖尿病急慢性併發症為首診症狀收住院,包括最常見的昏迷,以及反覆感染、糖尿病足、糖尿病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等等,或者是因為體檢、各種其他疾病住院時發現並被確診。
那麼應該如何確診2型糖尿病呢?
首先,糖尿病症狀加隨機血糖≥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OGTT2小時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糖尿病。
其次,鑑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病年齡多>40歲(一般60-65歲),進展緩慢隱匿,多肥胖,三多一少症狀不典型或者無症狀,OGTT試驗(即“四次抽血試驗”)提示胰島素釋放峰值延遲或不足,此型易併發腦血管病,併發心血管病的機率>70% 也是其主要死因。而1型糖尿病多<30歲(一般12-14歲),起病急,多消瘦,三多一少症狀典型,易發生酮症酸中毒或者昏迷,胰島素釋放低平或缺乏,必須終身依賴外源性胰島素治療。
那麼如何積極發現呢?
DM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年齡>45歲;超重或者肥胖;有巨大生產史或者妊娠糖尿病病史;多囊卵巢綜合徵;長期接受抗抑鬱症藥物治療;一級親屬為2型糖尿病。
-
8 # 營養百事通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學習的專業課裡面明確的寫著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而如今糖尿病逐年高發,出現典型症狀的人並不多,大部分都是沒有什麼明顯的不適,而是體檢發現了血糖升高。
正常人空腹血糖範圍是在3.9~6.1mmol/L之間,如果超過6.1mmol/L就是空腹血糖受損,如果≥7.0mmol/L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了。 除了空腹血糖還可以測餐後血糖,臨床上常做的糖耐量試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OGTT試驗,正常情況下OGTT2小時血糖要小於7.8mmol/L,超過這個值稱為糖耐量異常,如果達到和超過11.1mmol/L也是可以診斷為糖尿病的。
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異常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現,不要以為不是糖尿病就不在意了,早期進行干預是可以恢復正常的,如果不重視繼續進展那可就是真正的糖尿病了。
-
9 # 藥事健康
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對糖尿病確診的描述,目前國際通用的診斷標準是WHO(1999年)標準。糖代謝狀態分類:1、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糖負荷後2h血糖<7.8 mmol/l/;2、空腹血糖受損:空腹血糖≥6.1 mmol/l,<7.0 mmol/l/;3、糖耐量異常:空腹血糖小於7.0,糖負荷後2h血糖≥7.8 mmol/l,<11.1 mmol/l/;4、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糖負荷後2h血糖≥11.1mmol/l。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1、典型糖尿病症狀(煩渴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加上隨機血糖≥11.1mmol/l;2、空腹血糖≥7.0 mmol/l;3、葡萄糖負荷後2h血糖無典型糖尿病症狀者,需改日複查確認隨機血糖≥11.1mmol/l。這裡的空腹狀態指至少8h沒有進食熱量,隨機血糖指的是不考慮上次用餐時間,一天中任意時間的血糖,不能用來診斷空腹血糖異常或糖耐量異常。
以上就是糖尿病診斷的指南標準,確診糖尿病以後血糖到底多高才算高,這個也是根據患者情況而制定的個體化的控制標準。正常成年人的血糖如果超出了指南中的規定,也就是空腹≥7.0 mmol/l,隨機血糖≥11.1mmol/l,一般就視為高血糖。但如果是妊娠期5.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8.5 mmol/l≤葡萄糖負荷後2h血糖≤11.1 mmol/l,只要其中一點則可認為是高血糖。
-
10 # 快樂的小大夫
首先空腹血糖是指頭天晚上吃完飯之後再無進食,當然晚上也別大吃大喝,正常進食即可,可飲水,一般至少8——10小時空腹後,早上沒喝水沒進食時測的血糖。正常人<6.1mmol/l。
餐後兩小時血糖。拿起飯碗吃第一口開始算,正常人<7.8mmol/l。標準餐後兩小時血糖指進食75g葡萄糖後2小時的血糖。
超過了這兩個數字,說明血糖異常。這裡宣告一下,這個血糖指醫院儀器測的,家裡快速血糖儀僅供參考。
診斷糖尿病方法很多,但是目前普遍認同就是符合以下幾點則診斷糖尿病。
1,空腹血糖大於或者等於7.0mmol/l,空腹指停止攝入熱量8小時以上。
2,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5%
3,糖耐量實驗中餐後血糖大於11.1mmol/l
4,有糖尿病症狀+隨機血糖高於11.1mmol/l
上面四條佔一條表示你已患糖尿病,還沒達到上述四條標準但是高於正常人稱糖尿病前期,通俗話說你已經一隻腳踏入糖尿病了。
回覆列表
2型糖尿病是中國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加快、人口老齡化和肥胖人群的增加,以及中國人群的遺傳易感性,近年來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群正逐年增加,我們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2型糖尿病的診斷有賴於靜脈血漿血糖而不是指尖血糖,主要是基於空腹血糖(空腹是指至少8小時沒有進食)、隨機血糖(一天中任意時間)或OGTT試驗(喝75g糖水後測血糖)中2小時血糖進行診斷。糖尿病的診斷需符合以下任意一條:①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多食、多飲、多尿、消瘦)加上隨機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OGTT後2小時血糖≥11.1mmol/L;②對於無明顯糖尿病症狀的人群來說,如果血糖指標達到上述標準,需在另一天覆查上述任一指標,如仍達到上述血糖標準,方可診斷。(參見下表)(本表摘自2017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我們正常人群的空腹血糖應<6.1mmol/L、OGTT後2小時血糖應<7.8mmol/L。對於空腹血糖受損(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OGTT後2小時血糖<7.8mmol/L)和糖耐量異常(空腹血糖血糖<7.0mmol/L,OGTT後2小時血糖≥7.8mmol/L但<11.1mmol/L)的患者統稱為糖調節受損(參見下表),是糖尿病前期,我們需要引起重視,積極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合理膳食、控制體重、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並定期複查,以免病情進展為糖尿病階段。(本表摘自2017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