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德經》為萬經之王,版本眾多,如何選擇為好?
9
回覆列表
  • 1 # 問本

    馬王堆帛書版相對靠近,通行版歷經數代注水,已經打扮成了“儒家思想”!現代人讀古經典要有兩個要素:1、當時歷史大背景,經典的誕生首先依託歷史背景,著述當時問題!不能用現代視角閱讀學習古代經典!《道德經》所處歷史正處於華夏社會文明以“多氏族融合的“國”早期,百家爭鳴所論都是“如何治理國這個複雜的社會組織”,墨、法、道、儒...都是治世學術!其中“道家”是很高等級的君王術、“墨家”為俠義術、“法家”為吏術、“儒家”最低,為民術!2、絕對不能用簡漢字理解古經典字詞,連繁漢都差別很大!唯有“象形”能摸門徑!《老子》(道德經)確實相當牛逼,格局視野宏大、人性規律洞察深刻,後世弟子成就也說明道德經是一部治戰縱橫的治世韜略,而不是倫理道德範本!莊子降低了《老子》思想,把深刻的道融匯到寓言和故事裡!

  • 2 # 農村時光

    個人認為,無論是哪個版本,只不過是文字的數量和注評者的翻譯有所差異,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讀也有所差異,如果我們都向正能量的方向去讀去理解,能夠做到不缺德,不失道,就夠了,我想這也是老子寫此書所想達到的願望吧。

  • 3 # 談者無語

    提問首先就不正確。在老子和道家哲學的觀點中,不存在“最好”這樣的說辭。萬事萬物是相對的,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所以凡是說最好的、最高的、最厲害的,都違背道家哲學的本意。

    我們列舉下國內的的《道德經》版本:

    通行版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這是流傳最廣泛的版本,為其作註釋的是大名鼎鼎的晉朝學者王弼,王弼在《周易》、《道德經》的註解方面頗有心得,是魏晉時代的著名玄學家。

    帛書版

    馬王堆帛書版,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

    帛書《老子》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恆”都保持原貌,乙本中的“邦”改成了“國”,而“恆”則保持了原貌,這也是歷史學家推測其抄寫年代的重要依據。

    如目前通行本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帛書《老子》甲本、乙本中均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如第四十章中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句話在帛書《老子》乙本上寫的是“大方無隅,大器免成”,甲本因為殘損無法考證,但是一個“晚成”,一個“免成”,意思的差別也是非常大的。

    河上公版

    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河上公版本的特點是由河上公作註釋,其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無人能知。《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據說漢文帝開闢的文景之治與河上公的教誨有很大關係。河上公傳漢文帝《道德經》的典故記載於《神仙傳》:

    河上公傳《老子道德章句》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也。"帝即賀(駕)幸詣之,公在庵中不出,帝使人謂之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民。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子雖有道,猶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能使民富貴貧賤。"須臾,公即拊掌坐躍,冉冉在空虛之中,去地百餘尺而止於虛空。良久,俯而答曰:"餘上不至於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焉!君宜能令餘富貴貧賤乎?"帝大驚悟,知是神人,方下輦稽首禮謝曰:"朕以不能忝承先業,才小任大,憂於不堪,而志奉道德,直以闇昧,多所不了。唯願道君垂愍,有以教之。"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章句》二卷,謂帝曰:"熟研究之,所疑自解。餘著此經以來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

    漢文帝求取《道德經》的真義,找到了河上公,但是漢文帝態度還是不夠恭敬,甚至對河上公說“天大地大王亦大,你也是我的臣民,怎麼態度這麼傲慢?”,結果被河上公教訓了一頓,然後就恭敬得不得了,將河上公所注的《道德經》捧回去仔細研讀了,甚至手不釋卷。

    從這一故事透露出道教創立前期,道士蔑視專制君權、嚮往個人自由的情操,超脫君權羈絆,故有此河上公的形象。這也是《周易》之“蠱卦”所描繪的:“高尚其事,不事王侯”的典型事蹟。

    小結

    通行本廣為人知;帛書本獨特;河上公版更符合漢代黃老道家思想。我們引用《莊子》曾經說過的一個寓言:

    《莊子·天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著名的匠人輪扁在堂下砍削木材製作車輪。輪扁問齊桓公所讀何書,答曰:“聖人之書。”輪扁說:“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齊桓公不以為然。輪扁解釋說:“我是從我做的事情看出來的。製作輪子,輪孔寬舒則滑脫不堅固,輪孔緊縮則輪輻滯澀難入。只有不寬舒不緊縮,才能製作出質量最好的車輪。這裡面有規律,但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明白地告訴我的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裡得到,所以我已七十歲了,還在做車輪。古人和他們所不能言傳的東西都死去了,那麼您讀的書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讀書如果不思考,不也一樣把古人的糟粕都讀進去了嗎?

  • 4 # 林屋公子

    目前市面流傳的有四大系統的版本: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本、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乙本、北大漢簡本、傳世經典版本。這四大系統的版本,最早的當然是戰國時期的郭店楚簡本,但最早的不代表就是最好。因為《老子》並非老子本人所作,形成有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將不同的版本進行比較,才能研究不同時代人的思想差異。所以三個版本都很重要。而郭店楚簡本只有1700多字,僅有傳世經典本的三分之一,證明其他部分可能是戰國後期到西漢前期的增飾。

    關於這四大系統的版本選擇,市面上有不少讀物。郭店楚簡《老子》的權威版本是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相關釋讀讀物有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等;馬王堆帛書《老子》的權威版本是文物出版社2000年出版是《馬王堆帛書·老子》,相關釋讀讀物有高明《帛書老子校注》等;北大漢簡的權威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二·老子)》;傳世版本釋讀讀物有朱謙之《老子校釋》和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等。

  • 5 # 過眼凝眸

    哪個版本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靜下心來看進去,重要的是能真正領悟其中的道理。"大道至簡",但須"心領神會"。讀書之要,"用志不紛,乃凝於神"。

  • 6 # 泰和道安

    老子先生《道德經》一書,是老子被迫辭去周“守藏室之史”之後,西出函谷關之時,受關令尹喜之所請而作, 分上、下兩卷,分別為《德經》和《道經》,共五千餘言。從老子先生的生平來看,《道德經》成書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485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2500年以降,《道德經》屢經人手,口口相傳,因此版本眾多,據說數百種,注《道德經》的人,不知幾千幾萬人了。

    要問《道德經》哪個版本最好,要看您閱讀的目的,看看是否有探究原本的必要。經過2500年的流傳,《道德經》的正本已無從可考,僅能透過現有可看到的版本進行推斷和猜測,這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要時光倒流,思想回歸到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就當前已知版本來說,我們主要有兩大類抉擇:一是最流行的,著述之人甚多,容易讀得懂;二是最古老的,最接近於原貌。而最合理的,就是對照著讀。

    先說最流行的。當下最流行的,當屬三國魏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經》,市場上遍地都是,學者研究的資料也非常豐富,對於一般的讀者,已經足夠了。但是,有一點,讀者心裡要清楚,那就是注者經過了好多代的師承,從春秋、戰國、西漢、東漢直到三國,很多內容已經發生了變化。舉例來說,到了漢高祖劉邦之時,“邦”字就變成了“國”,以避劉邦諱;到了漢惠帝劉盈,“盈”字就變成了“滿”;到了漢文帝劉恆,“恆”字就變成了“常”;到了漢景帝劉啟,“啟”字就變成了“開”。如此下來,經過了西漢、東漢直至三國,原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最容易獲得的,也就可能是最偏離原貌的。

    再說最古老的。1972-1974年,長沙馬王堆發現了3座西漢古墓,內有帛書版《老子》,此時,馬王堆帛書版便最接近原貌。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發現了楚墓(春秋時期),此時,郭店楚墓竹簡本又是最接近原貌。也許未來某一天,又發現了春秋時期別的古墓,離老子先生時代更近的,就更接近於原貌,更便於理解老子先生著述的本義。就目前來說,郭店楚墓竹簡本《老子》,就是最古老的版本了。

    就一般的讀者來說,建議以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經》為主,郭店楚墓竹簡本(不全)和馬王堆帛書版為輔就夠了,實在必要時,再透過河上公本和傅奕本進行印證,就能基本推斷老子《道德經》的原貌了。這也正是本人正在做的工作:以工科的自然科學背景和嚴密的工科邏輯,以春秋時期文化背景,去還原老子《道德經》的原貌。

  • 7 # 泰和道安

    根據老子的生平推斷,老子西出函谷關,受關令尹喜之請,著述《道德經》(或稱《老子》)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485年。由此推斷,《道德經》的成書,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

    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

    《道德經》究乎天地之道,以及人君之道,是經書中的王者,人稱“萬經之王”,受到了上至帝王、諸侯,下至卿大夫、士等各個階層的追捧,因此流傳極廣。2500年以來,由於傳抄、印刷、避諱等眾多原因,導致《道德經》版本眾多,注本更多,蔚為大觀。據不完全統計,清末有《道德經》版本一百餘種,注本一千餘種,由此可見一斑。

    那麼,如何看待這麼多的《道德經》版本呢?這裡提供三個視角,分別針對普通學習者、學術研究者和格局宏大者。

    一是對於普通學習者,關注通行本。歷史上最流行的版本,莫過於三國魏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經》。王弼注流行最廣,貢獻最大,很多習語已經約定俗成,成為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但是由於春秋至三國,時間較久,由於傳抄、印刷、避諱等諸多原因,內容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為避諱漢高祖,諱“邦”曰“國”;為避諱漢惠帝,諱“盈”曰“滿”;為避諱漢文帝,諱“恆”曰“常”;為避諱漢景帝,諱“啟”曰“開”。於是乎,“道可道,非恆道”,就變成了“道可道,非常道”。對這點,心裡要清楚。

    三國魏 有王弼

    二是對於學術研究者,關注最古本。當前可以看到的最古老的版本,都是從古墓裡發掘出來的。首推郭店竹簡本,是1993年10月,從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發掘出來的,為竹質墨跡,楚系篆書,主要是道家學派和儒家學派的著作,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世紀中期至公元前3世紀初,距離《道德經》成書(公元前485年),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時間,因此最接近於老子著作的原貌。其次是長沙馬王堆帛書本,是1972-1974年發掘的漢墓,墓主人為西漢初年長沙國丞相、軑侯利倉(夫妻和兒子,一家三口),入葬時間在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前後,出土了《易》、《老子》等大量帛書本著作,以道家著作為主。其中,帛書《老子》包括甲本、乙本,乙本晚於甲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次於與王弼注通行本不同。

    郭店楚簡 可觀最古(公元前四世紀-公元前三世紀初)

    三是對於格局宏大者,結合起來看。真正高明的研究,是讓時空倒轉,讓心靈回到作者原來生存的時空,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闡釋。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系統研究先秦思想,從伏羲到春秋,研究當時經濟、政治、文化、文字,要系統地閱讀諸子百家的典籍。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要深入研究郭店楚墓、長沙馬王堆同時出土的各種道家學派、儒家學派等著作。同時,研究春秋時期的古文字,特別是楚國的文字,是極其重要的。

    帛書甲乙本 長沙馬王堆(公元前186年前後)

  • 8 # 心智玩家

    根據我們的研究,《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就是老子在函谷關寫下的原文。所以,建議大家選擇由荊門博物館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

    這是本影印本,一頁一簡,並分成三段放大,所以,大家能很清晰地看到原文字形。

    上面的字,大家估計都看不懂,因為在老子寫完的當時,也沒有幾個人能看懂,於是,就用通假、衍文、缺字等校注方法,重新進行了校注,這就是後來的《道德經》或者《德道經》的由來。

    所以,《道德經》或者《德道經》與《老子真經》的內容,完全不同。

    那麼,為什麼當時的人都看不懂老子寫的字呢?

    這是因為老子用的是一種特種圖示:源頭甲骨文。

    “源頭甲骨文”與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甲骨文並不是一回事。

    “源頭甲骨文”是黃帝時代創造的,用來向後世人類傳承“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特種圖示。

    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上圖

    上圖,左邊的甲骨文「人」字與中間的甲骨文「身」字分別表示「重疊結構人體」中的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但是,這兩個處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體僅僅是「真正的人」的載體,「真正的人」是被承載於「隱性人體」中的元神本體。

    上圖右邊金文「怠」字的外框結構是個反向的「人」字表示「隱性人體」的意思,在金文「怠」字中間位置的「厶」字,就表示「真正的人:元神本體」。

    也就是說「完整人體」包含有三層人體,更為複雜的是,這三層人體各自都帶有意識,「完整人體」有三層意識。

    第一層人體是顯性人體,用慧能大師的說法就是「化身」。第一層意識,借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概念來說是「本我意識」,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產生「六識」的「遍計執性」,用道家的語言來說,就是「欲神」。

    沒有經過「心智系統」訓練的人,主要是以第一層意識主導整個「重疊結構人體」的思維與行為。

    第二層人體是隱性人體,用慧能大師的說法就是「報身」。第二層意識,借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概念來說是「自我意識」,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產生第七識「末那識」的「依他起性」,用道家的語言來說,就是「識神」。

    第三層人體是元神本體,用慧能大師的說法就是「法身」。第三層意識,借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概念來說是「超我意識」,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產生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也就是「真如自性」、「如來藏」,用道家的語言來說,就是「元神」或者「穀神」。

    《老子真經》與「重疊結構人體」的關係

    《老子真經》的內涵是什麼?我們先從佛教的修行說起,佛教修行的目的在於,讓「元神本體」從「重疊結構的人體」中解脫出來,解脫出來了,釋迦摩尼佛所傳授的佛教修行就圓滿了。「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對於佛教修行來說都是需要拋棄的東西。

    而《老子真經》對「重疊結構的人體」來說,不僅要讓「元神本體」解脫,而且還要讓「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跟著「元神本體」一起解脫。這就是道家文化中「長生不老」的來源,只是「顯性人體」不是在「顯性世界」中長生不老,而是跟著元神本體回到隱性世界中長生不老。

    而且,《老子真經》的內涵與佛教、道教修行所不同的是,並不需要回避世俗社會,在《老子真經》的邏輯看來,一個元神本體穿上覆蓋全身的隱性人體,本身就是到顯性世界的出家,所以,不需要在顯性世界中再次出家,顯性世界中的世俗社會環境,就是訓練「心智系統」的最好環境。

    所以,隨著「心智系統」訓練的層次提升,練習者還要主動提升生活、工作更為複雜的環境,比如,去給諸侯國君主管理國家……

    ---------------------

    大家都知道老子是周朝管理天下典籍的最高官員,而“源頭甲骨文”是作為周天子能成為天子的權威所在,所以,老子是精通“源頭甲骨文”內涵的,他不僅精通,自己還按照“源頭甲骨文”的內涵,練成了“心智系統轉換”。

    老子在函谷關就是用“源頭甲骨文”字義寫的《老子真經》。

    在《郭店楚簡·老子甲》中,非常詳細地講述了,元神本體、隱性人體、顯性人體一起從顯性世界解脫,迴歸隱性世界的練習方法。

    整個練習方法包含著兩大程序。

    在第一大程序中,又包含了兩個小的程序:

    第一個小程序是:從由第一層意識主導「重疊結構人體」,轉換到由第二層意識主導「重疊結構人體」。

    第二個小程序是:再由第二層意識主導「重疊結構人體」,轉換到由第三層意識,也就是元神本體意識主導「重疊結構人體」。

    在第二大程序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的練習:

    第一個方面的練習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元神意識要感應「重疊結構人體」所處系統中的「系統自動力」,在感應到的同時,讓隱性人體順應這種「系統自動力」。這種練習其實就是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第二個方面的練習是:感知、回收流散在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中的元神本體的「能量」,把這種「能量」回收乾淨了,元神本體就能帶著隱性人體與顯性人體一起迴歸隱性世界,在隱性世界中恢復生命的原本狀態。

    如果大家能夠讀到《老子真經》,就會發現《老子真經》就像是一本教科書,從原理、結構、過程、方法、結果都講得非常的清晰,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一點都沒有被後世校注過的《道德經》那樣的玄乎感覺。

    《郭店楚簡·老子甲》的章節分析

    從上圖《郭店楚簡·老子甲》與《道德經》的章節序列對比,我們是否發現:《郭店楚簡·老子甲》按照《道德經》章序劃分的21章,零散地分散在了《道德經》中,那麼,《郭店楚簡·老子甲》本身章節序列是不是也是打散的呢?

    《郭店楚簡·老子甲》的章節序列是非常完整的,《郭店楚簡·老子甲》(荊門博物館出版的影印本)總體上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共17章,下篇共4章、

    上篇的17章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正式開始練習之前的準備,共四章,其中,第一章老子提出了訓練「心智系統轉換」的總體策略:先強化第二層意識,在第二層意識強化的基礎上再強化第三層意識。第二章老子打了一個比方,用來說明「強化第三層意識」對在現實社會中面對競爭關係的幫助,這是在給初學者鼓勁、打氣,第三章老子說了普通人練習《老子真經》需要解決的三大根本性問題,第四章老子說,為了練好《老子真經》需要不斷提升練習環境的難度,要為國君去管理國家。

    第二部分是《老子真經》的核心部分,是訓練的總體框架以及基本功的所在,共七章,從第五章到第十一章。除了第五章是訓練的總體框架以及基本功,在其他章節中,還包含了「內思(一種很高的思考方法)」的運用方法、精通技藝的運用方法、以及初學者與練習資深者如何避免在不同練習過程中會犯的錯誤。

    第三部分是老子對自己練習《老子真經》的全景式描述,共五章,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其中既有全景式的描述,也有類似如何打坐、如何強化元神意識的掌控、如何回收能量的分享。

    第四部分是老子對推廣《老子真經》的建議,只有一章,第十七章。

    下篇的4章,只有一個內容

    是老子專門對感知、回收元神本體「能量」的論述,這部分很像是一個專題論述,所以,被獨立拿了出來,成為下篇。在下篇中,老子對感知、回收能量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論述,提出了在回收能量的過程中,「系統自動力」在其中的作用。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的電子書:老子真經,已經上架。

    建議大家選擇這本書看,可以看到真正老子寫的內容。

  • 9 # 國學是小孩

    選擇王弼本便可。對於多數人而言,若非學術研究,則不需要太過糾纏於版本。中華書局出的王弼注便可。可以先看中華書局出的譯註本,同時參看王弼注。

  • 10 # 天邊的一團雲

    首推清朝高道黃元吉真人的《道德經講義》,他的句子,是半古文半現代文,需要一點古文基礎,如果讀不懂,其次推民國時期道門名宿蕭天石的《道德經聖解》。

    這兩本皆匯聚道門內部傳承而作解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頻發的森林山地火災,除了被動製造隔離區,消防員主動飛機救火,還有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