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水1107
-
2 # 梧桐雨128888271
生於亂世,又為帝王,李煜的一生註定不會安穩,亡國之君,帝王詞人,這就是李煜,家破國滅,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多愁善感的性格。在李煜留下的詩詞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人生軌跡與心路歷程。李煜的人生是不幸福的,尤其是生命最後的時光裡,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些句中,我們都能明白幾分。
-
3 # 雲子落
李煜曾是我最愛的文人,最初迷戀的是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在我眼裡那是可以“甲宋詞”的極品!後來又有《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的痴迷,再就是《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憶江南•多少恨》、《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等陶醉,幾乎令我達到“只見李煜,不知唐宋”的地步!天天背詠,夜夜把玩!後來遇到開會或培訓,我便是恣意默寫李煜詞句,打發多少寂寞與無聊的時間!
讀久了,我慢慢理解那感人詞句背後涼颼颼的人生警戒!有意無意疏遠李煜,遠離文字,儘管依然醉心他的詩詞,但也不得不忍痛割愛,因為我終於看懂李煜華麗辭藻背後的血淋淋的詮釋,有點類似“香水有毒”!李煜堪稱古今聞名的不務正業、貪玩文字,造成國破家亡的典範!或者說,李後主的悲慘教訓是,人生不可貪玩任性!
李煜接手南唐時,雖然山河呈現漸衰,但是經濟實力仍然排在諸國的前列。理論上講,有個英明的皇帝,鹿死誰手難說!可惜李後主太愛玩流行音樂,太痴心風花雪月,擅長填詞作曲編舞,荒涼國事,僅將振興的希望寄託在和尚尼姑的晨鐘暮鼓上!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玩吧,歌舞昇平,詞賦瀰漫,誰會去在意宋軍的鐵蹄還有多遠!
李煜驚豔於大小周後的纏綿繾倦裡,執迷在詩詞歌賦的春花秋月間。可憐的後主,總以為保家衛國是那些拿他薪水的大臣與將帥們的事,何況還有那香火旺盛的僧侶的祈禱,繼續笙歌醉夢,一晌貪歡。長期不務正業,令他在國事上近乎白痴,錯殺僅有忠臣大將,抽掉國防最後的脊樑!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獨自暮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能把亡國哀傷寫如此委婉動人,也算是你李後主的能耐!但是,國君將不君,妻子被辱,豔詞終將誤國,難怪後人譽之亡國之音!終因那首“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惹禍,被宋太宗賜死。
當年有人在宋太祖前誇李煜有才,太祖不屑:“若以作詞功夫治理國家,豈為吾所俘也。”有人說歸為臣虜後,李後主詞風陡變,意境開闊!你這是拿人痛苦說事,你以為李後主願意這麼轉變,他依然喜歡豔詞情歌,但是眼看著自己所愛被別的男人摟在懷裡流淚,你讓他如何再唱愛情!
越是讀到李後主類似“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的追悔,越是明白,大多數人是玩不起文字的,不是想玩就能玩,除非你的社會角色,本身就是賣字謀生!最好不要將愛好當做夢想去任性!李煜玩詞喪志,不僅亡國,最後連愛情都捍衛不了,徹底喪失男人尊嚴!對於渴望愛情,期待愛情的人們,文藝愛好僅限於助助興,調調氣氛!該做啥還做啥,切不可隨意任性自我切換社會角色!李後主就是角色衝突處理不好,導致了角色失敗!
魯迅的偉大,就在於能把深奧的道理用簡單的語言說透,譬如:“人必須活著,愛才能附麗”!
-
4 # 張秉榮
李煜的人生可以說是悲慘的,經歷是曲折的,為人是正直的,藝術水平是高尚的。只是他不該生於帝王家,其性格軟弱,沒有治國的雄材偉略。也沒有揮戈指點江山的霸氣,其性格造就了他只能在詩詞歌賦裡尋求慰藉罷了。叢觀歷代有作為的帝王,那一個在尋覓那些多愁善感的詞句,有誰在詩作裡有憂愁二字的。就連劉邦沒讀多少書的也能作出《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邁詩句來。而他卻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正是他的憂愁而最終是真的象一江春綿綿無絕期了。
如果他不是生於帝王之家,如果他不身背江山。生於普通的豪門之家,以他的才藝叢情山水那將是何等的快樂。也不至於身背千古罵名,而是位多才多藝的少年才俊。不過他的詩詞歷來還是大家公認的好,造詣是非常`高的。是無人可極的,詩友們還有什麼不同觀點來點評,點評!
-
5 # 愛做夢65348985
假如李煜不為君皇,而是民間才子;假如李煜不被毒殺,而順其終老。琴棋書畫精通的他,留給後人會有更多的詞畫。李煜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並不是他的一國之君,而是他的文學藝術成就。只可惜,天地悠悠,一江春水向東流……
-
6 # 物道
公元975年,宋太祖開寶八年,臘月。
即使是江南,也已經千里冰雪、風刀霜劍。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凌冽寒冬,唯一“熱鬧”的是金陵城外的十萬大軍。他們擠擠攘攘地在看一個千載難逢的笑話。
南唐小朝廷的國君,那個本應高高在上的人,如今脫光了衣裳,讓人把自己綁縛起來,插上荊條,帶著棺槨,挨著雪花,一步一回頭地鑽進了他們宋軍的囚車。
他們知道這個亡國之君名叫李煜,他們不知道的是:李煜,正是從脫下龍袍那一刻開始,成為了真正的帝王。
/
鳳閣 龍 樓 連 霄 漢,
玉 樹 瓊 枝 作 煙 蘿。
幾 曾 識 幹 戈?
/
李煜,初名從嘉,從心順意、萬世清嘉。
李從嘉天生一副“廣額駢齒、一目重瞳子”的帝王相,但只是父親李璟的第六子,在“立長不立幼”的封建社會,這個排序與江山無緣。為了避免兄長的猜忌,他從小不問政事,只潛心於經籍樂律,用詩詞歌賦潤澤著那些似乎永遠不會改變的歲月,樂得富貴,更樂得自由。
但就在李從嘉準備一輩子吟風詠月逍遙人間的時候,命運跟他開了個大玩笑:太子病逝了。
這時候的南唐被李璟折騰得內憂外患,這個不靠譜的中主大筆一揮,把皇位傳給了從嘉,併為他更名為李煜。“煜”是照耀的意思,李璟希望兒子的異相能像舜帝那樣光耀千古,照亮南唐晦暗的前程……他真是想太多了。
▲ 戴敦邦老師所作
從未了解過民生疾苦、政局變化的李煜,懵懂地接過南唐憔悴的山河,懦弱的他只能想到逃避。於是風雨飄搖之際,他躲了起來,躲在只屬於他的詞界,擁著虛幻的快樂,任外面刀光劍影,烽火狼煙。“幾曾識干戈”,不是不曾,只是不想。
因而他確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昏君”,日日聽歌賞舞,吟詩作畫,寫下了大量旖旎輕浮的詩詞,記錄著作為帝王的奢靡生活,如: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鳳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他沒有反省,沒有節制,沒有覺悟到處在這樣的地位,就不應該再說這樣的話,不應該再寫這樣的詞。不但是破國亡家以後沒有節制,亡國前的享樂也是沒有節制的。但作為一個詞人,從他的真純的深摯的這種無所掩飾的投注和流露來說,他有他可愛的地方。”
▲ 李煜
寫這些詞的李煜,在龍袍之下不過是個任性的孩子,喜歡就拍手叫好,不喜歡就一溜煙逃開。你見他的樣子難免有氣,卻真真恨不起來——又有誰忍心責怪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呢?
王國維把李煜歸為“主觀之詩人”,認為這樣的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真性情,就是這種兒童般“天真與崇高的單純”,是最真實、最寶貴的初心與本我,是讓最美好的自己不被環境動搖。
這是李煜的一顆“赤子之心”,血淋淋地捧出來給世人看。
▲ 左圖:曾宓老師所作李煜詞意圖;右圖:季羨林老師所書
/
無 言 獨 上 西 樓 ,
月 如 鉤 。
寂 寞 梧 桐 深 院 鎖 清 秋 。
/
離開金陵後的那個正月,對李煜來說更加寒冷。山河春又好,奈何已是他人天下。在開封,在宋朝的國都,他以“違命侯”這樣一個屈辱的名字,開始了囚徒生涯。
現在他已不再是眾人擁捧的皇帝,只能孤獨地與自己對話,以詞的形式。
幸運的是,這時候他突然發現:詞,讓他原先漂浮著的靈魂落到了實處。他終於找到了安放心靈的淨土,找到了繼續活下去的理由——以一個文人而非帝王的身份重生。
既然是文人,就有一種本能的衝動:碰到痛苦,就想把它統統變成文字,盡數傾倒出來。但是,作為亡國之君,恰是這種衝動最為致命。
▲ 左圖:鄭午昌老師所作李煜詞意圖;右圖:陳佩秋老師所書
在那個重門深鎖,梧桐蕭疏的小院,李煜不知剋制地寫“多少恨,昨夜夢魂中”,寫“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寫“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他完全沒想過要掩飾自己的鄉愁——他不知道這是一種家國層面的愁,是旁人學不得的苦恨,也是一步步領他接近死亡的前奏。
宋太宗趙光義自然聽不得這樣的聲音。他派南唐舊臣徐鉉前去“探望”李煜。這時候李煜早被軟禁,不被允許與任何人相見,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舊臣,他卻一點都沒有意外和懷疑,拉著對方的手大放悲聲,該說的,不該說的,都倒了出來,像個孩子一樣哭訴著。毫無防範,也沒有保留。
▲ 左圖:沈道鴻老師所作李煜詞意圖;右圖:武中奇老師所書
徐鉉對舊主是有同情的,如果可以,他寧可自己沒有聽到這些話。但他畢竟已是宋臣,既然聽了,就只得如實稟報給趙光義。
這時我們可以轉過頭看看另一位後主,陳叔寶。陳叔寶亡國後也寫詩,寫一些歌功頌德的東西:“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他整日酗酒,喝得爛醉如泥,還主動向隋文帝討要官爵,因而隋文帝說:“陳叔寶全無心肝”。
我們很難再考證陳叔寶是否真的全無心肝,我們只知道,他活了下來,而李煜卻死了。
▲ 鄭建國老師所作
/
獨 自 莫 憑 欄 ,
無 限 江 山 ,
別 時 容 易 見 時 難 。
流 水 落 花 春 去 也 ,
天 上 人 間 。
/
公元978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七夕。銀漢迢迢,家家乞巧,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在人間,四十二歲的南唐後主李煜,全身抽搐,口吐白沫而死,頭足相抵,狀似牽機。
這一天本是他的生日。在金陵的那些年,每逢七夕,他必命人用紅、白色絲羅百餘匹,作月宮天河之狀,整夜吟唱作樂,天明才撤去。
念如今物不是、人已非,幾盞淡酒下肚,李煜便醉了。他讓樂工們為自己演唱了一首新填的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一次,亡國之痛被提升到了更高的層面,它觸及了人生最基本的真理,表達著人類共有的悲哀,可謂“把天下人全都‘一網打盡’了”。這樣的詞,不能不說是神品。
詞句很快傳到了趙光義的耳朵裡。有人說這首詞懷著復國之意,讓皇帝起了殺心,所以“歌聲未畢,牽機遂至”。私以為太過牽強:趙光義很清楚,這個懦弱無能的後主根本已無力迴天。
但趙光義不是粗人,他也曉詞。他一聽見這首詞就意識到,自己的那些附庸風雅的東西,在李煜面前簡直狗屁不通。作為一個皇帝,他也許只能成為歷史長河裡一個蒼白的年號,但作為他的階下囚,李煜勢必會在文學史上永生,活成一個真正的帝王。
這才是趙光義真正忍無可忍的原因。既然這首詞註定要成為千古流傳的悲劇,那麼他就要做這個悲劇的始作俑者,哪怕是以惡人的身份,他也要人們永遠記得。
於是,一切都像是命運的有意安排。李煜未能照亮南唐,卻用一首絕命之作燃燒了自己,照亮了詞壇。這首詞要了他的命,也給了他永恆的生。
▲ 陶冷月老師所作《素月清霜》區域性
回看李煜這一生,作為帝王不能勵精圖治,淪為囚徒又不知自保,沒有任何一個身份他能把握得好。但我們還是愛他,還是被他詞中流淌著的感情深深打動,想來想去,最是葉嘉瑩先生想得最明白:
李後主的詞
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體驗,
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
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間。
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
既沒有好好的體會過快樂,
也沒有好好的體驗過悲哀,
因為他從來沒有
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
這是人生的遺憾。
認真地快樂,認真地痛苦,認真地感受,認真地活過,不留遺憾。這是李煜之所以為能成為“千古詞帝”的原因,也應該是我們之所以能成為我們自己的理由。
▲ 陶冷月老師所作《明月寒松圖》區域性
-
7 # 趣談國史
李煜的一生,當然是悲劇的一生。最大的悲劇,就是入錯了行。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李煜當然是才華橫溢的,渾身的藝術細胞。他寫的詞,可以進入婉約派的前三甲。可惜,一個藝術家硬是被放在了政治家的位子上,於是,就只能悲劇了。
亡國之君的日子肯定不是不好過的,關鍵是,他又沒有劉禪“樂不思蜀”的強大心理素質和裝瘋賣傻的大智慧,因此,只能受到宋太宗的猜忌,最終命喪毒酒。
李煜的一生,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愛情生活。可以說,李煜的愛情生活是很圓滿的。
大家知道,李煜的後宮有一對姐妹花,分別是大周后和小周後。
大周后首先入宮。她不僅貌美,而且很有才華,與李煜相知相愛,琴瑟和諧,度過了一大段非常快活的時光。
平日裡,兩人讀書、填詞,夫唱婦隨,是一對令人羨慕的神仙眷侶。
可惜,後來大周后染病,李煜失去了這個紅顏知己。
但是上天眷顧,在大周后染病期間,她的妹妹小周後入宮了。和大周后相比,小周後在各方面都毫不遜色。
大周后死後,小周後便取代了姐姐的位子。
一直到南唐被北宋所滅,李煜與小周後的愛情生活都堪稱完美。可是當了北宋的俘虜後,李煜的好運就結束了。
宋太宗趙光義看上了小周後,時常把小周後召進宮裡,一住就是數日。
李煜無可奈何。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年裡,其實已經是行屍走肉,生不如死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宋太宗毒死他,算是幫他解脫了。
李煜死後的同年,小周後也因悲傷過度而亡。可見,小周後對李煜是真愛。
能得到大小周後一對姐妹花的真愛,李煜也算不枉此生了。
-
8 # 靜靜時光
七夕,天上織女和牛郎相見,人間男女也相會。在公元937年的這中國傳統的浪漫佳節,南唐後主李煜誕生了,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他是南唐皇帝李璟的第六個兒子,他文學方面的造詣極高,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本來皇位與他無緣,他也不想去爭奪這個皇位。只想做個風流快活的風流才子。但歷史的戲劇性,偏偏讓他繼承了南唐的帝位。
南唐後主李煜
他本身一個文人,骨子裡的都是文人氣質,卻生在帝王之家,要擔當帝王之職。他是不得已承擔國家的重擔,卻難以擔此重任,最終導致亡國,淪為階下囚,在這方面他是一個懦弱的君王。
他在藝術方面的造詣,他精通書法,善於繪畫,通曉音律,在詩文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他的詞風格細膩婉約,千百年來一直傳誦不衰,他被稱為“千古詞帝”。
宋太宗趙光義
他在詞《虞美人》這樣寫到: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這首詞中李煜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了對故國的思念和亡國之痛,此時他的內心是複雜的,也可以說是李煜對目前處境的一種吶喊、也是一種無奈。這首詞也是他的絕命詞,不久後的公元978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李煜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於汴京,結束了他的悲情多彩的一生,生於七夕死於七夕這也許也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吧。
莊子說:“死生存亡、窮達富貴、賢與不肖、譭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歷史選擇了皇帝李煜,歷史也造就了詩人李煜。
-
9 # 歷史有妖氣
從少年的風流才子,到貴至九五之尊的皇帝,再到亡國的階下囚,且看後主李煜短短的一生,見過多少明月滋味?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玉樓春》寫在李煜主政江山之初,風流倜儻的後主意氣風發,繪就此篇。前六句寫盡夜宴繁華,歌聲婉轉,歌闌酒散,情滿歡極的場面。“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妙筆一轉,寫到偃燭熄火、騎馬踏月的清涼世界。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作《相見歡》時,李煜已是亡國之君、階下囚,帝王江山毀於一旦,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缺月“如鉤”,不僅寫出月形點明時令,而且那如鉤的殘月,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勾起了李後主的離愁別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以《虞美人》這首絕命詞完成了對月亮的詠歎!異地的明月,照耀著故國的江山,面對良辰美景,他毫無心情欣賞,不耐煩的發出“春花秋月何時了”的責問。傳說宋太宗就是看了這首詞,才命人下了牽機藥,李後主在42歲命喪異國他鄉。
這更加印證了李後主用自己的血淚伴著明月春花傳遞出的無限愁思。
-
10 # 古風散人
李煜,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南唐後主”這個稱呼和他詞人的身份。
但就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是兒女,是父母,是XX的員工,我們有很多身份,李煜也一樣。他是位君主,同時也是個不幸的末代皇帝。他還是個詞人,他身上具有濃厚的文藝細胞,使得年紀輕輕的他成為優秀的書法家、金石研究者。同時,他也是一位居士,一位精通佛法並且在自己詩作中展現和提煉了不少佛學昇華之思想。如此看來,李煜可謂是個多才多藝的皇帝。
李煜受到生活環境的薰陶影響夾雜著趨利避害的天性和醉生夢死的習性。還不是南唐皇帝的李煜,看起來無疑是個放蕩不羈的才子。他早年寫作的《喜遷鶯·曉月墜》中有一句“夢迴芳草思依依”。而這其中的“依依”,是李煜當時寵愛的一位女子的名字。我們如今通常把李煜的詩詞創作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的大多數作品,都是這種帶有絲絲荒淫風氣的。儘管在我們看來,這些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不高,但他們卻能深刻反映早年的李煜放飛自我。
然而,年輕的李煜並不只有滿腔才華和精力。還有智謀和胸襟。
據說,李煜一目重瞳。在古代,據說一目重瞳的人會成為聖人。他外表的奇特使他遭長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為避禍,醉心經籍、不問政事,自號“鍾隱”、“鍾峰隱者”、“蓮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這份放得下,實在不是肚量一般的人能有的。
而後來的李煜,那位君王,那位後主,則更令人動容。不僅是他詞作的豐富內容感染人,還有他的政績。一個弱國,在宋的壓迫下,在李煜手中,活了十五年。李煜的謀略可見一斑。同時,這位居士,還把慈悲心腸帶進政壇。不僅禮賢下士廣納人才,還重情重義。身在帝王家,能為兄弟放輕尊嚴向宋請求。這樣的帝王,只有李煜一人!
李煜的一生,是父輩加給他的,也是他自己選擇的。梧桐深院鎖得住李煜,卻鎖不住一位賢人吶!
李煜,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蓬居士,五代時南唐的最後一個君主,世稱李後主。在位共十五年,後宋滅南唐,李煜被俘,過了兩年多的囚徒生活,最終又被宋太宗賜藥毒死。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回覆列表
往事慢隨流水,算來浮夢一生。
李煜的一生若從政治色彩看,他是敗國的昏君、亡國之君。若從情感、詩詞方面他是成功的詩人、詞人。他用生命和血淚譜寫的那些華美詩詞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傳承力,流傳千古。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代詩詞人。後人對他的評判也是褒貶不一,各執一詞。
李煜一生簡單卻具有傳奇色彩,從小過著被大哥猜忌的生活,隨時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只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活。所以他選擇逃避,過著紙醉金迷、詩詞歌賦、縱情聲色的生活。心中志向被消滅在萌芽,且膽小怕事,最後無奈被推上皇帝的寶座,成為千古的笑柄。最終在一首詞中結束悲苦的一生。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在國難當頭,作為一個皇帝,卻沒有挺身而出,卻沉醉詩詞歌賦,文學創作,無關國家安慰,放縱聲色,情慾,從而走上忘國之路。但李煜在情感詩詞中卻綻放出自己的色彩和光芒,然而最後一首絕命詩又使自己走上亡命之路。可以說這位南唐後主一生都在情感、詩詞中沉醉、徘徊,最後創作的一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把對古國的思念,往事的追味、懷念、留戀清巢而出,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在文學方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內心情懷是史上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出於內心最深處的“赤子之心”而寫出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也許人只有在境遇裡、意境中才能由心而發出最美詩詞。有些不朽的詩詞是純粹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