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昌芙蕖

    一、陪孩子寫作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要瓦解好習慣,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陪孩子寫作業,現在已成了許多家長的“功課”。

    孩子上小學後,整個家庭生活方式都會發生變化。孩子的生活中開始有了一種叫“作業”的東西,它彷彿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能帶來此後一連串的變化——作業事關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事關未來的升學,升學又決定了事業前途……每個對孩子負責的家長,怎麼能不在意這件事呢。於是很多家長放棄自己的一些活動,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他們希望以此培養出孩子愛學習,規規矩矩寫作業的好習慣。

    家長們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寫作業時搬個凳子坐在旁邊盯著,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時地過來,先了解一下要寫什麼,再不時地過來看看寫得怎樣,最後還要細心地檢查。無論何種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全程參與,從頭關照到尾。

    孩子需要“陪”嗎?

    圓圓剛上學時,學校給新生家長開會,提出家長應該經常陪著孩子做功課,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等要求。但我們沒那樣做。我們只是在最初幾天,當孩子對學校生活、寫作業這些事都還比較陌生時,在旁邊給予她一些指導和提醒,讓她儘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規則和做法。這個時間只有一週,後來就沒再管她——既不陪寫,也不刻意檢查她的作業,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該寫作業了。這不是家長不作為,而是意在培養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剛上學的一段時間裡,圓圓對寫作業感到很新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寫作業,那神情就像對待剛買回來的一個洋娃娃似的。時間稍長,她就失去新鮮感了。回家就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一直磨蹭著不去寫作業。當我們發現已經有好幾天,圓圓都是需要我們提醒才去做作業時,就決定以後連提醒這句話也省了。我和她爸爸達成默契,我們裝作完全忘掉寫作業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憑她玩夠了再去寫作業。

    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亂了。有一天回家後,她一直沒寫作業。先看動畫片,飯後玩了一會兒玩具,然後又看書,又看會兒電視。到了已洗臉刷牙,躺床上要睡覺時,才想起今天忘了寫作業,急得哭起來。我和她爸爸其實早就著急了,但我們一直裝著沒注意她的作業問題。這時我們才做出和她一樣著急的神情,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

    我們說這話時,只是表示了微微的驚訝,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怪啊,她哭,就說明她已經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壞了。家長如果再帶著抱怨和批評的口氣說“你怎麼能忘記寫作業呢,現在著急了吧!”孩子就能從中聽出“你真不像話”、“活該”的意味,她就會忘記自責,開始對抗家長的批評。我們親親她的小臉蛋,語氣平和而友好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麼辦吧。聽我們這樣說,圓圓停止了哭泣。父母這樣理解她,可能給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緒平靜了不少。

    她爸爸心裡早就著急了,這時不由自主地說,那就晚睡一會兒,趕快寫吧。看得出圓圓當時已困了,她聽爸爸這樣說,有些不情願,表現出發愁的樣子。

    家長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願,他會更願意去執行。

    我趕快對圓圓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圓圓當時面臨的不外乎這幾種選擇。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後一種選擇不合適,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剛上小學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學前班或幼兒園佈置作業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損害,他是不會同意不寫作業的。每個學齡兒童心中都有對作業的責任意識;還有自尊和對老師批評的懼怕,這些讓他不會隨便放棄作業。

    圓圓當時雖然想睡覺,但可能是她覺得不寫完心裡總有個事,不舒服,就說要現在寫。我們說好,那就現在寫吧。她無可奈何地下床,從書包中掏出書本,說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寫,要到客廳寫,可能是覺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覺的願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沒說什麼,只給她找個小凳,讓她到茶几上寫,我們就各自幹各自的事去了。

    過了一小會兒我們也該睡了,洗漱完後,我過來看了一下圓圓。她剛剛寫完語文和英語,數學還沒寫。我說:媽媽爸爸去睡覺了,你寫完了自己回房間睡覺吧。

    平時她睡得早,都是我們送她進房間。這時,她抬起頭,有些嫉妒地說,為什麼你們大人就沒有作業,就是小孩有作業!我們被逗笑了,說我們其實也有作業,爸爸要畫那麼多圖紙,媽媽要寫那麼多文章,這都是我們的作業,也必須要按時完成。並說我們可不願意沒作業,沒作業就下崗了。寫作業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實也明白,就不用給她講了。我們又親親她的小臉蛋,像平時一樣愉快地跟她打過招呼,就回自己房間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廳寫作業。

    我們假裝關燈睡了,靜靜地聽著她的動靜。圓圓大約又寫了十幾分鍾,自己收拾書包去睡了,我們才把懸著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沒提這事,就當什麼也沒發生過。

    在這裡我想提醒家長們,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早早把作業寫完帶來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體會到,這個道理一點就透,即使對小孩子,也毋須多說。但她畢竟是孩子,時間稍長,就又開始在寫作業方面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記寫作業大約十天,圓圓又一次忘了寫作業。

    本來那天準備睡覺的時間就比平時晚,她想起來作業忘了寫,說今天的作業還留得多,得寫好長時間,說著又愁得要哭。我們還是採取和前一次大體相同的方法,寬慰過她,就把她一人留在書桌前,我們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會不忍心,覺得自己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會有安慰,會寫得更快更好。但那樣會有幾個壞處,一是孩子會在家長面前刻意表現他的痛苦,博得家長同情,這既影響他寫作業的專心,又影響速度;二是家長陪寫,會讓他覺得不完成作業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他和家長共同的事,時間長了,會在心理上對家長形成綁架,養成依賴心,這特別不利於他自我責任意識的形成;三是家長坐在旁邊多半會忍不住嘮叨一句,不論是略有不滿地說“趕緊寫吧,誰讓你又忘了呢”,還是善意地提醒“以後回家好好記著寫作業,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開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點寫,你看都幾點了”。所有這些話對當時的孩子來說都沒有意義,還弄得孩子煩。所以即使你有時間,也不要陪他,即使你當時還不想睡覺,也要假裝去睡,情緒上要和平時沒有兩樣,千萬不要指責孩子。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可沒有你那麼好的脾氣,我一看見孩子沒寫作業,火氣就上來了。那麼,我要說,如果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從不去虔誠地思考,不去理性地處理,只是憑性情做事,一遇到問題就著急,一著急就發脾氣,這隻能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麼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圓圓確實寫得比較晚了,我們一直豎起耳朵聽她的動靜,到她睡覺時都快十二點了。很心疼她睡這麼晚,明天還得早起。但這也是她成長中應該體驗的“功課”,她從中一定能學到東西。我們並不覺得她忘了寫作業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圓圓自覺意識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確實,在我們的印象中,圓圓自那以後,再沒發生過臨睡覺時才想起寫作業的事。她很快就學會了安排,有時在學校就能抓緊時間完成不少作業,回家也一般寫得很快。

    家長應該記住這一條: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什麼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才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出什麼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掉。可以說,致使兒童無法養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兒童所有頑固性的壞習慣,幾乎都是小問題沒得到合理的疏導解決,長期和家長或教師摩擦衝突形成的。陪孩子寫作業就是特別容易養成兒童壞習慣的一種做法。

    家長陪的目的是希望有兩個提高——效率高、質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認真,就會告訴他要應該抓緊時間,應該認真寫。天天陪,這些話差不多就會天天說,因為孩子幾乎不可能那麼安安靜靜地長時間地坐著,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把作業寫得那麼完善。開始時孩子還會在意家長的話,時間長了也就不在意了,這惹得家長說話時就會有些不耐煩,孩子就在情緒上開始和家長對立,事情於是開始走向惡性迴圈。

    那天圓圓確實寫得比較晚了,我們一直豎起耳朵聽她的動靜,到她睡覺時都快十二點了。很心疼她睡這麼晚,明天還得早起。但這也是她成長中應該體驗的“功課”,她從中一定能學到東西。我們並不覺得她忘了寫作業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圓圓自覺意識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確實,在我們的印象中,圓圓自那以後,再沒發生過臨睡覺時才想起寫作業的事。她很快就學會了安排,有時在學校就能抓緊時間完成不少作業,回家也一般寫得很快。

    家長應該記住這一條: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什麼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才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出什麼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掉。可以說,致使兒童無法養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兒童所有頑固性的壞習慣,幾乎都是小問題沒得到合理的疏導解決,長期和家長或教師摩擦衝突形成的。陪孩子寫作業就是特別容易養成兒童壞習慣的一種做法。

    家長陪的目的是希望有兩個提高——效率高、質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認真,就會告訴他要應該抓緊時間,應該認真寫。天天陪,這些話差不多就會天天說,因為孩子幾乎不可能那麼安安靜靜地長時間地坐著,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把作業寫得那麼完善。開始時孩子還會在意家長的話,時間長了也就不在意了,這惹得家長說話時就會有些不耐煩,孩子就在情緒上開始和家長對立,事情於是開始走向惡性迴圈。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為兒童所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活計,讓人感到不自由時,其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家長陪著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上,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二、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

    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繼而孩子出現學..

    孩子成績差怎麼辦,大多數家長都不知道,孩子學習成績差...

    家長是孩子的老師,這樣的家長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不少藝術課堂及普通學校的文化私課老師,經常抱怨遇到的這樣一些奇葩家長:1、不守信。說好上課,說好參加活動,說好幾點開始幾號到,然後無特殊原因放老師鴿子,浪費別人的時間和整體安排,甚至影響了其它課堂的後續學生;2、不勤奮。遇上小雨小雪小風小冷小熱小情緒,“孩子,咱們不去上課了吧”,好一點的提前一小時給老師打個電話通報一下,不是請假,更不是等老師批准,只是報備,老師在那兒乾等,飯還沒吃,通知其它學生…

    三、如何教育孩子養成認真寫作業的好習慣

    “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上,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陪孩子寫作業,現在已成了許多家長的“功課”。孩子上小學後,整個家庭生活方式都會發生變化。孩子的生活中開始有了一種叫“作業”的東西,它彷彿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能帶來此後一連串的變化——作業事關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事關未來的升學,升學又決定了事業前途……每個對孩子負責的家長,怎麼能不在意這件事呢。於是很多家長放棄自己的一些活動,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他們希望以此培養出孩子愛學習,規規矩矩寫作業的好習慣。 家長們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寫作業時搬個凳子坐在旁邊盯著,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時地過來,先了解一下要寫什麼,再不時地過來看看寫得怎樣,最後還要細心地檢查。無論何種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全程參與,從頭關照到尾。 孩子需要“陪”嗎?我認為不需要。明明剛上學時,學校給新生家長開會,提出家長應該經常陪著孩子做功課,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等要求。但我們沒那樣做。我們只是在最初幾天,當孩子對學校生活、寫作業這些事都還比較陌生時,在旁邊給予她一些指導和提醒,讓她儘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規則和做法。這個時間只有一週,後來就沒再管她——既不陪寫,也不刻意檢查她的作業,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該寫作業了。這不是家長不作為,而是意在培養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剛上學的一段時間裡,明明對寫作業感到很新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寫作業,那神情就像對待剛買回來的一個洋娃娃似的。時間稍長,她就失去新鮮感了。回家就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一直磨蹭著不去寫作業。當我們發現已經有好幾天,明明都是需要我們提醒才去做作業時,就決定以後連提醒這句話也省了。我和她爸爸達成默契,我們裝作完全忘掉寫作業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憑她玩夠了再去寫作業。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亂了。有一天回家後,她一直沒寫作業。先看動畫片,飯後玩了一會兒玩具,然後又看書,又看會兒電視。到了已洗臉刷牙,躺床上要睡覺時,才想起今天忘了寫作業,急得哭起來。我和她爸爸其實早就著急了,但我們一直裝著沒注意她的作業問題。這時我們才做出和她一樣著急的神情,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 我們說這話時,只是表示了微微的驚訝,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怪啊,她哭,就說明她已經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壞了。家長如果再帶著抱怨和批評的口氣說“你怎麼能忘記寫作業呢,現在著急了吧!”孩子就能從中聽出“你真不像話”、“活該”的意味,她就會忘記自責,開始對抗家長的批評。我們親親她的小臉蛋,語氣平和而友好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麼辦吧。聽我們這樣說,明明停止了哭泣。父母這樣理解她,可能給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緒平靜了不少。 她爸爸心裡早就著急了,這時不由自主地說,那就晚睡一會兒,趕快寫吧。看得出明明當時已困了,她聽爸爸這樣說,有些不情願,表現出發愁的樣子。 家長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願,他會更願意去執行。我趕快對明明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明明當時面臨的不外乎這幾種選擇。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後一種選擇不合適,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剛上小學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學前班或幼兒園佈置作業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損害,他是不會同意不寫作業的。每個學齡兒童心中都有對作業的責任意識;還有自尊和對老師批評的懼怕,這些讓他不會隨便放棄作業。明明當時雖然想睡覺,但可能是她覺得不寫完心裡總有個事,不舒服,就說要現在寫。我們說好,那就現在寫吧。她無可奈何地下床,從書包中掏出書本,說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寫,要到客廳寫,可能是覺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覺的願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沒說什麼,只給她找個小凳,讓她到茶几上寫,我們就各自幹各自的事去了。 過了一小會兒我們也該睡了,洗漱完後,我過來看了一下明明。她剛剛寫完語文和英語,數學還沒寫。我說:媽媽爸爸去睡覺了,你寫完了自己回房間睡覺吧。 平時她睡得早,都是我們送她進房間。這時,她抬起頭,有些嫉妒地說,為什麼你們大人就沒有作業,就是小孩有作業!我們被逗笑了,說我們其實也有作業,爸爸要畫那麼多圖紙,媽媽要寫那麼多文章,這都是我們的作業,也必須要按時完成。並說我們可不願意沒作業,沒作業就下崗了。寫作業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實也明白,就不用給她講了。我們又親親她的小臉蛋,像平時一樣愉快地跟她打過招呼,就回自己房間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廳寫作業。 我們假裝關燈睡了,靜靜地聽著她的動靜。明明大約又寫了十幾分鍾,自己收拾書包去睡了,我們才把懸著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沒提這事,就當什麼也沒發生過。 在這裡我想提醒家長們,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接下來幾天,明明回家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我們心裡很高興,但沒有很誇張地表揚她,只是淡淡地告訴她每天都這樣做是個好習慣,應該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對她的滿意。早早把作業寫完帶來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體會到,這個道理一點就透,即使對小孩子,也毋須多說。但她畢竟是孩子,時間稍長,就又開始在寫作業方面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記寫作業大約十天,明明又一次忘了寫作業。 本來那天準備睡覺的時間就比平時晚,她想起來作業忘了寫,說今天的作業還留得多,得寫好長時間,說著又愁得要哭。我們還是採取和前一次大體相同的方法,寬慰過她,就把她一人留在書桌前,我們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會不忍心,覺得自己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會有安慰,會寫得更快更好。但那樣會有幾個壞處,一是孩子會在家長面前刻意表現他的痛苦,博得家長同情,這既影響他寫作業的專心,又影響速度;二是家長陪寫,會讓他覺得不完成作業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他和家長共同的事,時間長了,會在心理上對家長形成綁架,養成依賴心,這特別不利於他自我責任意識的形成;三是家長坐在旁邊多半會忍不住嘮叨一句,不論是略有不滿地說“趕緊寫吧,誰讓你又忘了呢”,還是善意地提醒“以後回家好好記著寫作業,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開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點寫,你看都幾點了”。所有這些話對當時的孩子來說都沒有意義,還弄得孩子煩。所以即使你有時間,也不要陪他,即使你當時還不想睡覺,也要假裝去睡,情緒上要和平時沒有兩樣,千萬不要指責孩子。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可沒有你那麼好的脾氣,我一看見孩子沒寫作業,火氣就上來了。那麼,我要說,如果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從不去虔誠地思考,不去理性地處理,只是憑性情做事,一遇到問題就著急,一著急就發脾氣,這隻能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麼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明明確實寫得比較晚了,我們一直豎起耳朵聽她的動靜,到她睡覺時都快十二點了。很心疼她睡這麼晚,明天還得早起。但這也是她成長中應該體驗的“功課”,她從中一定能學到東西。我們並不覺得她忘了寫作業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明明自覺意識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確實,在我們的印象中,明明自那以後,再沒發生過臨睡覺時才想起寫作業的事。她很快就學會了安排,有時在學校就能抓緊時間完成不少作業,回家也一般寫得很快。家長應該記住這一條: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什麼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才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出什麼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掉。可以說,致使兒童無法養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兒童所有頑固性的壞習慣,幾乎都是小問題沒得到合理的疏導解決,長期和家長或教師摩擦衝突形成的。陪孩子寫作業就是特別容易養成兒童壞習慣的一種做法。 家長陪的目的是希望有兩個提高——效率高、質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認真,就會告訴他要應該抓緊時間,應該認真寫。天天陪,這些話差不多就會天天說,因為孩子幾乎不可能那麼安安靜靜地長時間地坐著,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把作業寫得那麼完善。開始時孩子還會在意家長的話,時間長了也就不在意了,這惹得家長說話時就會有些不耐煩,孩子就在情緒上開始和家長對立,事情於是開始走向惡性迴圈。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為兒童所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活計,讓人感到不自由時,其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家長陪著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上,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對她要求太嚴,怕思想上有壓力,太鬆又成壞習慣,該怎麼辦才好? 寬和嚴,獎和罰都需要尺度,更需要標準!這裡面最忌諱感情用事和朝令夕改。例如你今天高興,孩子犯點小錯也不批評,過一會兒你特別高興還小小的獎勵孩子。再例如你要是今天不高興,孩子有點進步也沒看到,過一會兒更加煩惱莫民企秒地翻舊帳把孩子批一頓這都是不可取的,會嚴重損害你的威信,更會損害孩子的是非標準。

    四、如何培養孩子寫作業的好習慣?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遇到這幾種情況,你會怎麼辦?80%的東北家長都做錯了!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既怕打擾又怕家長的不理會,當孩子問問題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細心思考,沒準因為你的一句話會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以下這些大家可以看一下?? 家長的每一個做法都會影響孩子的心情,或者是說學習,或許是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讓孩子記恨了,所以家長在說每句話、每一個動作的時候,都要細心思考,不要火氣上來,不管不顧的對孩子大吼,即使過後你說對不起,但是還是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陰影! 當老師向你告狀的時候,你不要回家就對孩子一頓吼叫,要聽聽孩子的說法,聽聽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只有知道前因後果,才能夠更好的與孩子交流,讓孩子避免這個問題! 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面,一定要保護好寶寶的心靈,讓他覺得你是愛他的,他說的每一句話你都會記住,不僅能讓親子關係更好,也會讓寶寶更快樂的成長。

    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有些孩子平時在校能認真完成課堂作業,回家後往往是敷衍了事。面對著一塌糊塗的家庭作業,家長和老師都是苦悶不堪。在減負的今天,即使老師儘量少佈置作業,家長也不會讓孩子過多的玩樂的。家庭作業其實是一種鞏固和吸收的作業,猶如牛之反芻,精化了孩子對課堂的掌握和進一步的轉化。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他們調皮任性,一般主要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所以很多孩子在學習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會有許多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比如:作業不按時完成,作業馬虎、錯別字多、數學錯題多,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十一、二歲年齡斷正是孩子愛玩的階段,也是第一個叛逆期開始的階段。我和孩子們也聊過,大多數孩子反應,如果家長過於管束,孩子會嫌煩,經常看到孩子在作文中寫道:“我的愛嘮叨的媽媽”……他們把家長的一腔愛當作嘮叨,把老師的關心當作“喋喋不休”,把家長的約束當作“剝奪我的自由”……諸如種種,其實都是令家長和教師頭疼的問題。 其實如果從孩子心理分析,他們的一切反叛皆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如果換位思考一下,就能理解孩子,學習壓力過重,過早的經受了課業的負擔,沒有玩樂的時間,所有的假期都被這班那班的填滿……想想我們小時候,就能感受他們的童年的壓力了。 講了這麼多廢話,今天我只想對家長講講如何讓孩子養成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的好習慣。 許多孩子為了匆忙完成作業,往往亂七八糟的做完就完事了,不檢查,作業質量差,寫得龍飛鳳舞……其實這不是小問題,這是學習態度的問題,不能讓孩子養成習慣。

    為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培養學習自覺性 1、也許您很忙,也許您應酬多,但是,在您忙碌的時候,您忽視了孩子,孩子也養成了不認真的習慣。陪孩子,並不是要家長每天放學跟著孩子,只是在開始的時候關注孩子,給他列個學習計劃,特別是小的孩子,更應該讓他們有良好的作息和學習習慣,當他們的學習、作息習慣養成後,您會發覺您省心的多,不用每天在他們身邊嘮叨了,他們自覺地去針對學習計劃完成。自覺地學習,是學得好的關鍵。當然,萬事開頭難,這需要您和孩子的堅持。 2、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許多孩子回家後就開啟冰箱找吃的,您必須要讓孩子明白,專心做事的原則,吃東西就不寫作業,吃好後再寫,不能一心兩用;其次,對於作業應該規定時間,不給孩子拖沓的理由,養成認真做事的習慣,不能一百道口算做個半小時,拖沓的習慣養成會嚴重妨礙孩子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習慣,而且養成他們在生活中的皮皮踏踏的習性。

    誇獎您的孩子 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個誇當然不是無原則的誇,而是在恰當時刻,恰如其分的誇,給孩子自信的誇,按孩子性格的誇。當你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請別吝嗇你的讚美,告訴他:“這些字寫得真漂亮”“你今天的作業很認真,這才是你的本色”;“你真令我驕傲”“這道題還可以這麼解麼?你真棒!”……

    家庭的學習氛圍很重要 孩子的自制力還不夠好的時候,希望家長能陪著孩子學習。陪著孩子的爸爸、媽媽是最令孩子感動的。當然這種陪,不是讓家長在旁邊絮絮叨叨,不停地指手畫腳。你可以做自己的事請,只是在他旁邊坐著,可以看書,可以學習,可以縫縫補補,而不是他寫作業你看電視或者玩電腦或者麻將……給孩子一個學習的空間,當他養成習慣後,你可以不用一直陪著,但開始必須陪著孩子學習……而且家庭的學習氛圍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一個學習型的家長必定能培養出愛學習的子女。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檢查孩子的作業 1、欣賞自己的作業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告訴他“寫完後用欣賞的眼光看完後再給家長看”。我經常讓孩子自己欣賞自己的作業:你滿意嗎?對錯姑且不論,你認為你的作業清楚嗎?有美感嗎?你自己都不願意看的作業怎麼交給家長和老師呢?長此以往,孩子也會慢慢認真起來,而且透過欣賞他們自己也能檢查到一些缺漏和小的錯誤之處。當然,持之以恆很重要。 2、讀題目 一篇短文,一道數學題,請他認真讀題至少三遍,等到完全理解題目意思後再下筆。 很多孩子錯在不認真仔細讀題,不理解題意就下筆,養成了馬虎的習慣,也是學習無法提高的一個原因。“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話很有道理,很多東西不去理解就很難完成。 3、認真檢查,不放過哪怕一個標點 您檢查孩子的作業時,請您用上“顯微鏡”,稱讚他的每一個寫得漂亮的字,抓住每一個遺漏的地方,哪怕一個標點也要讓他改正。看到家長的嚴格和仔細,他一定會再接再厲地認真完成,爭取得到更多的讚美。當然,錯的地方請一定要注意方式,切忌粗魯,請用朋友一樣的方式對待子女,他也會回報你朋友一樣的親切。 教無定法,學也無定法。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他們如一團麵粉,您的揉捏很重要,給他方法,給他自信,給他關注。學習有了樂趣,他才會學得快樂;學習有了方法,他們才會學得輕鬆;養成良好的習慣,他們才會多了許多娛樂的時間……節約了他們許多不必要的浪費時間,也讓孩子有了更多的遊戲時間。猶如那些學習好的孩子,總是比學習吃力的孩子更多玩樂的時間,關鍵就是他們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懂得學得好學得快的竅門……

    五、怎樣才能使孩子養成仔細l認真學習的好習慣

    這是一個在當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這個壞習慣要及早糾正,否則對孩子的學習影響很大。要改掉這個壞習慣,關鍵要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推薦閱讀: 父母疑惑:孩子為什麼總是寫錯字?)  如何才能讓孩子寫作業不粗心的方法一:讓孩子養成認真仔細做作業的習慣。在平時做作業的時,就讓孩子養成認真細心的好習慣,把錯的題目的用一個本子記起來,同時要經常總結分析。只要每天堅持,一定有所改觀。另外也可以培養孩子專心的好習慣。在平時娛樂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下下象棋或者一些益智的遊戲,也可以培養孩子專心的好習慣。   如何才能讓孩子寫作業不粗心的方法二:提高學習認識。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多次犯錯了,不要嘮叨,不要責罵。編一些你身邊、工作上因粗心而造成的損失的事情在飯桌上漫不經心地說,也不問他,只當閒聊。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就瞭解了仔細的重要性。要求孩子在做題前認真讀題,每題必須在心中朗讀,圈出一兩個關鍵詞。完成後自己檢查一次,修正後,你在檢查。   如何才能讓孩子寫作業不粗心的方法四:讓孩子獨立。在孩子做作業事,遇見稍稍難一點的題,總會向父母提問。父母不要經常去教孩子,這樣會使他有依賴感。久而久之他就會有一種習慣,遇見不懂的問題就找父母,不會自己動腦筋。也可以平時在家裡也可以讓他做一點家務活,養成好的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做,這樣他自己可也獨立,時間久了,他的自身的毛病自己就能找出來,粗心也就少了。   綜上提了一些方法,其實方法很多,關鍵是對孩子這些壞習慣不能打和責罵,這樣不但沒有好處還會使孩子滋生叛逆情緒導致不想學習。從小處著手,慢慢的一點點的把他這個壞習慣抹去。

    六、怎樣培養孩子寫作業的好習慣小學生作業習慣現狀 據有關資料統計:89.6%的同學認為自己作業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業時沒看清題目要求就開始解答了。還有3.2%的同學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這些不良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我的教學實踐中也經常聽到家長反映這樣的事例:學生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一邊吃東西,一邊做作業。除了自己的作業沒有注意,其他風吹草動都在他的眼裡。一心不能二用,更何況注意力分配還沒有完善的小學生呢?這樣的作業質量可想而知。有的不到十分鐘的作業磨磨蹭蹭要二個小時,由此影響到學校裡,作業不能及時完成。

    認真作業的意義 對學生來說,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每天都得做作業,所做作業可謂不計其數。做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聽完課後,如果不做一定量的作業題,這和軍事上講的紙上談兵沒有什麼兩樣。有關專家做過測試,光靠聽覺得到的知識,三小時後只能記住65%,三天後只能記住15%。就是說,光靠聽課不及時動手做題,知識就會很快遺忘掉。因此,堅持每天課後讓學生做適當量的作業題,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條件。只有讓學生做適量的作業題,才能檢查當天的學習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彌補缺漏,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防止遺忘,併為今後複習積累資料;只有讓學生做適量的作業題,才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把易錯易混淆的知識搞清楚,把知識間的聯絡溝通起來,把公式、法則、定律、定理等運用靈活;只有讓學生做適量的作業題,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真作業的習慣培養 作業作為學生知識鞏固的有益補充,在消化、吸收、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沒有哪一位教師沒佈置過作業、沒有哪一位學生沒做過作業。不知大家想過沒有?就是這麼平常得的象吃飯、睡覺一樣的事情,卻並不象吃飯、睡覺那樣輕鬆。有的同學把作業當成了沉重的負擔,一提起作業眉頭就皺成了一大把,因此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不僅是教育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需要,也是幫助學生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措施,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1、重視環境 “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對事物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情感。大量實踐也證明:當堂完成的作業和拖堂趕就的作業是無法比較的,當堂完成的作業書寫工整、作業整潔、正確率高;拖堂趕就的,潦草、馬虎、正確率低,這就是環境因素作用於心態的結果,拖堂趕就作業導致作業環境惡劣和學生的心境不良,使學生產生心態異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作為老師、家長都有責任去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作業習慣。我透過守紀教育、認識習慣的重要性等手段,在班級中營造一個靜心作業的氛圍。同時要求家長創造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家庭環境,讓孩子養成放學後及時做作業,按規定時間完成作業之後再做其他事情的好習慣。 2、明確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確立具體的行為規範,把好的作業習慣內容具體化為日常行為是非常必要的。我要求學生做作業時做到: (1)先複習後作業,做作業時要專心、細心,不三心二意,不少做漏做,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 (2)作業要書寫工整、卷面潔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日之後》最初始的CG宣傳片被咬的紅衣女孩,有沒有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