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州小小

    古人也是要分貧富貴賤的:

    1.窮人:

    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下,以農耕社會為主,主要的職業是種地,工具非常原始落後,也沒有農藥化肥,那可真是粒粒皆辛苦,起早貪黑的在田地裡侍弄莊稼,基本上沒有休息時間,所以也就不存在打發時間一說了。我就是從農村長大的,父母都是農民,我基本上沒見過他們閒下來過。

    農民也的確是存在農閒時節,但是除了懶漢,一般人家都是要有事情做的,修繕房子,曬糧食,返修農具等等,總是有事情做的。就這在古代重視勞作能吃飽飯就算不錯了。

    由於白天的勞作體力消耗很大,再加上夜裡也沒有燈,基本上天黑就睡覺了,這樣也可以儲存體力,節約糧食。

    2.讀書人

    自然是頭懸樑,錐刺股,讀書應考了。不要以為讀書人就是花田月下,吟詩作對。作詩是有錢有閒的讀書人做的事情,科考是不考作詩的,普通人沒這個功夫,也沒這份文雅。

    3,官員,商人,官紳

    首先,大家都有正事做的,業餘時間當然也有,但是古代和現代都一樣,有身份的人業餘時間大多有用在官場,職場和商場的禮儀交際上了。

    至於私人時間,首先要處理家庭事物,教育子孫,其次業餘時間聽聽戲,逛逛街,喝點小酒就可以了。

  • 2 # 離開後各自走i

    古人不僅沒有手機,電腦,電視,電影,還沒有滴滴、火車、飛機。就像那首歌,從前的日子很慢,車馬郵件都慢,朋友之間見一面就要走一天,買賣個東西也要翻山越嶺。所以私以為古時候的人大部分時間不是娛樂而是趕路,哈哈。

    不過其實任何一個年代人都需要娛樂,古時候的人其實也有很多娛樂專案。大眾點的娛樂專案包括:蹴鞠、摔跤、鬥雞、鬥蛐蛐、擲骰子、打馬吊、放紙鳶、釣魚、放花燈、聽先生說書、皮影戲、戲劇;文藝點的娛樂專案包括:吟詩作對、畫畫、寫文章、練書法、象棋、雕刻、吹簫、古箏、舞蹈。技術型娛樂包括:打拳、武術、舞劍、舞龍燈、舞獅、各種發明等等。

  • 3 # 強慢慢

    一、聽曲識意,好生悠閒

    中國古代戲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戲曲便已萌芽。隨後的戲曲文化便是百家齊放,崑曲、越劇、京劇、黃梅戲等各種劇種應有盡有。完善的戲曲文化豐富了古代人民的空閒時間,古代戲樓頗多,空閒時約上三兩友人,點上幾盤點心,看戲談談人生理想,和樂而不為之,真是好生愜意呢!但是看戲需要擁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古代人,如果是一個平常老百姓,看戲這種娛樂方式在他們的生活中則少之又少。

    二、對酒當歌,吟詩作對

    古代文人的娛樂方式就更加的詩情畫意了,很多文人也會約上幾個朋友,一起去遊山玩水,然後根據所看到的景象有感而發。特別是在唐宋期間,唐詩宋詞可是十分流行,李白、杜甫、陸游等等好多高產量的詩人詞人們都憑藉著自身的經歷,做出了流傳千古的佳作。李白的一首《望廬山瀑布》便是遊玩時期的佳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短短一句,便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感嘆瀑布之壯觀。若不是他們當時的心境,我們現在又怎麼能從他們的詩詞中看到當時的盛景呢?文人遊玩真是無比風雅呢!

    三、打牌下棋,愜意無比

    說到娛樂,自然得說一說中國一個悠久的娛樂方式了。中國麻將,還被列為了世界智力運動專案呢。麻將也是歷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麻將最初在宮廷內比較流行,隨著時間的演變,漸漸的流傳到了民間。除了麻將,華人的娛樂方式還有其他很多,打牌九、下象棋、下圍棋等等棋牌遊戲。棋牌遊戲除了可以打發空閒時間,還可以感受到博弈的樂趣,更能鍛鍊智力與才智,我們在很多宮廷劇中都可以看到無論皇帝妃嬪、達官貴族都在玩棋牌遊戲,這可是一個很適合又很健康的娛樂方式!

    四、運動蹴鞠,強健體魄

    運動也是古代人一種消磨時間的方式,最出名的運動莫過於蹴鞠了。蹴鞠就是中國古代的足球,在漢唐兩代蹴鞠發展最為昌盛,不僅是男子,女子也可以加入蹴鞠運動中來。民間宮廷都十分喜愛這項運動,即可強身健體又能消磨時間,何樂而不為?除了蹴鞠,古代人還有其他的運動方式,爬山踏青都是十分健康的,等到山花爛漫時,出門遊玩,可以感受溫暖的Sunny,一起唱歌跳舞迎接春天,想想都是美美的。踏青這種民俗活動也一直延續到今天,如今很多家庭都會趁著春天出門遊玩,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踏青爬山都是十分健康的娛樂方式。

    古代雖然沒有網路,沒有電,交通也不方便,但是古代人的娛樂方式仍然是多種多樣的。吟詩下棋、爬山踏青、運動蹴鞠都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娛樂方式。古人有此雅興,也難怪在歷史悠久的長河中,古人可以產出數量豐富、質量高、文化底蘊足的許多文化作品了。

  • 4 # 暢享唯美人生

    沒有手機,有志同道合朋友

    沒有電腦,有志同道合朋友

    沒有電視,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沒有電影,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現在也經常回憶自己的童年,因為我童年過得很美好。我們跟自己小夥伴抓麻雀,釣魚最燒烤,撿西紅柿辣子做冷盤配拼吃,打棒球,玩跳皮筋,到了晚上還去沒出來的朋友家門口,呼喚TA出來跟我們一起玩,玩捉迷藏玩到晚上十點多,那時候大家一起也不怕黑的。

    我覺得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生活方式,如果現在的我們,放下手機,去找自己好友,不管事去旅行還是出去吃飯,感覺肯定很欣慰的,不信每天放下手機一個小時,跟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聊,出去玩玩試試。

    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的生活過得開心,幸福

  • 5 # 雪中宴

    我挺想感受一下古代的生活的,正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社會在不斷地演變和進步,每個年代都有各自的好吧,生產決定消費,古代那時候並沒有手機、電腦、電視、電影這些玩意,所以也不會想的太多,但並不代表古代就是很無聊的,看電視劇就知道有些地方比我們現代生活還豐富,自己可以腦補一下,哈哈

  • 6 # 岸芷汀蘭

    沒有手機,有茶館聽說書

    沒有電腦,有書社

    沒有電影,有畫社

    沒有電視,有鬼故事

    古時候,沒有娛樂節目,一樣有琴棋書畫,閒暇之餘可以打獵,可以去書社和書友切磋書法,去畫舫吟詩做畫。

    傍晚可以倚在樹下聽老人講講鬼故事,聽完就可以上床睡覺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又是一種境界

  • 7 # 鍥而不捨and金石可鏤

    喝酒,賦詩,聽曲,感覺古人才藝很多的,還有鬥雞,鬥蛐蛐兒啥的,經過各種宮鬥戲的洗腦,感覺後宮的女人更沒啥業餘時間了,都忙著玩宮心計爭寵爭權利呢。

  • 8 # Rq80後

    別說古代了,我80後,小時候家裡的電也不是24小時都有的,平時基本就是晚上七八點來電到晚上十點就斷電,現在條件比那時候好太多了,可是很懷念那時候的生活,現在的日子過得才沒意思呢,小時候下學到家趕緊寫作業,當然是趁著天還亮趕緊寫,寫完了跑出去跟小夥伴們玩,彈玻璃球,玩黃膠泥,下河洗澡打撲騰,要不去小水溝摸魚,爬樹折根直溜的樹枝做寶劍,樹杈做彈弓,弄根破三角帶點著了去麥地裡抓大金豆(別的地方可能叫別的名字,還有那種混黑的)餵雞,跳皮筋,打沙包,爬棗樹去偷棗吃,抓螞蚱烤著吃,冬天就下河滑冰,弄點樹枝子找個沒人偏僻的溝子裡烤紅薯等等……寫都寫不過來,現在生活條件生活環境都變了,跟以前沒法比了,換成現在停電斷網沒手機沒電話的話真不知道還能幹點什麼

  • 9 # 南京美食i

    一個時代一個消磨時間的辦法,現代也就是網路發達,過去估計天一黑就躺著了,具體我也不知道,建議穿越過去體驗一下

  • 10 # 電臺娛樂圈

    事實上,在中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當代,華人從來就有追求這種自由輕鬆愉悅生活狀態的強烈願望,也透過他們幾千年不間斷的休閒行為實踐形成了極富中國特色的休閒文化。中國古代的休閒行為或表現為皇家的狩獵、行宮、園林避暑消閒,或表現為遊賞山水、寺廟、園林;或放鬆於市場、茶館、酒樓、戲院、賭場、妓院之間,或隱居泉林、閉門讀書、習字作畫、下棋彈琴、玩賞古玩珍寶;或宴集宅第,吟詩作賦,或參加放風箏、打馬球、滑 冰、賽馬、鬥蟋蟀等民間遊藝競技體育活動……總之,他們的休閒行為體現了休閒的精神感受,也從中尋找和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快樂。中國有著漫長的休閒娛樂發展史,休閒活動普遍存在於從貴族、商人、文人到最下層的手工業者和農民各階層,而且每個時代的休閒活動常有著不同的特點,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古代、近代貴族和平民休閒文化。休閒作為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位置,形成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對中國傳統休閒文化進行系統的考察和評述,對今天充分認識休閒的整體文化功能,建設健康文明的現代休閒方式,具有重要借鑑和啟示意義”。在中國,休閒活動在古代的文獻中更是有著生動的描繪。這從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包括詩、詞、歌賦、曲、戲劇、說唱、民謠、音樂作品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印象。比如:《東塘處士墓誌銘》:“既苦志不酬,右書左琴以善娛樂。”《北史·齊紀中·文宣帝》:“或聚棘為馬,紐草為索,逼遣乘騎,牽引來去,流血灑 地,以為娛樂。”《蘇州織造局志》:“吳俗每歲交秋,聚鬥蟋蟀。” 《論語·八佾》: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王羲之《蘭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劉禹錫《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清照《點絳唇·蹴罷鞦韆》: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而《詩經》305篇,其中還儲存了諸如狩獵、射箭、釣魚、游泳、樂舞等許多體育娛樂專案。比如《詩經·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聊齋志異》更是記載: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其實古人對於玩樂消遣,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也正是因為這種熱情,才使得有關玩樂的發明層出不窮。琴棋書畫歌舞昇平自然不在話下,此外許多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玩法,填補著我們祖先們的業餘時光。以下姑且列舉一些古代著名的文娛活動:

    一:球類運動。中國古代的球類運動是比較豐富的,最具有娛樂特色的球類運動蹴鞠、馬球和捶丸。還有十五柱球、板球、曲棍球等等。主要談談蹴鞠、馬球爭捶丸三種主要的球類運動。蹴鞠:先秦時期已經產生,漢魏和唐宋時期得到極大發展,一種典型的球類遊戲形式。漢代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臺。較為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十二名隊員參加,以踢進球門之球數的多少決定勝負。當然一般平民百姓的蹴鞠活動就沒有那麼好的條件了,他們大多是兩三個人自己隨便踢踢玩玩,而且也只能是在路旁小巷中進行。桓寬《鹽鐵論》中提到的"康莊馳逐,窮巷蹴鞠",指的就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蹴鞠活動。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變,蹴鞠的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據一些古籍記載,唐宋時的蹴鞠有家庭中二三人玩的小型蹴鞠比賽,也有皇室宮廷中玩的數百人參加的大型蹴鞠活動。如宋代每逢天寧節時,朝廷中的宰相、親王和百官們都要給徽宗趙佶上壽,此時宮廷中奏起音樂,雙方隊員穿紅、黑兩色錦衣入場,進行踢球比賽。在經過了一番較量以後,分出輸贏,贏者獲金獎,輸者受鞭打,或以黃白粉塗臉。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馬球:一種十分典型的球類遊戲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遊戲者必須乘坐在騎乘上擊球,這就要求遊戲者不但要有過人的擊球本領,而且還要有過人的騎乘本領,這樣才能在遊戲時戰勝對方。球場、球具和玩法上也都與蹴鞠有所不同。其球場形制一般是在一端立雙桓置板,下開一孔為門,門上掛有網囊,也有的是在兩端各立一門。遊戲者分成兩隊,每人手中拿一根頭部彎曲如偃月的球杖,騎在馬上用球杖爭球,搶得球后還要把球擊入球門中的網囊中,誰擊入網內的球多誰便算贏。到了宋代時,馬球常常被用於宮廷表演。《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宮廷中經常舉行擊鞠比賽,賽時還有"小打"、"大打"之分。遊戲時先在殿前設立一個用花彩結紮起來的小球門,百餘名男子分成兩隊,一隊穿紅,一隊著綠,兩隊都騎在雕鞍結綵的驢子上。每隊中都有一個首領,手中拿著一條彩畫球枚。首領將球擊起,兩隊人馬便開始爭奪,一隊力圖將球擊入網內,一隊則儘量將球擊出,這稱為"小打"。也有騎馬而比賽的,則稱為"大打"。這種遊戲方式由於具有很強的競技性,因此頗受皇帝、貴族的賞識,被經常運用到節慶宴席中去作為一檔助興節目。捶丸:來源於唐代的“步打球”,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非對抗性比賽,取消了球門,該用球穴,球進穴得一分。競賽形式變了,名稱也隨之改變了,叫“捶丸”。“捶”即擊,“丸”即球。 捶丸場上最顯著的特點是設球穴,以杖擊球,而且場地要有地形變化、凹凸不平,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為標記:捶丸所用杖,有著不同的類形,有"擦棒"、"杓棒"、"樸棒"、"單手"等,供人在不同條件下選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贅木製成,這種贅木即指樹身上結成絞瘤的部分。此類木質生長不規則,樹纖維絞結緊密,十分牢固,久擊而不壞。

    二:歌舞音樂:當最早的人類開始製造原始的工具和集體進行勞動的時候,原始的音樂便在他們的勞動節奏和勞動呼聲中萌發了幼芽。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緩慢發展,原始的音樂也逐漸地成長起來。在奴隸社會中,音樂文化曾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當時宮廷的樂舞,從參加演出的舞隊行列、編懸樂器的編制、樂隊和歌隊的人數等來看,其規模是相當盛大的。所演出的樂舞作品,也多屬宏偉而複雜的巨構。以周代著名的樂舞《武》為例,就其表演情節的豐富和節奏層次的多變來看,都已達到相當發展的程度。我們從《詩經》中儲存下來的300多首周代歌詞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歌曲創作既深刻地表現了豐富多樣的思想感情內容,音樂風格和曲式結構也極富於變化。音樂藝術已經遠遠離開原始的狀態而顯示出古代文化的光輝。孔子提出的“禮樂”思想,充分體現了周代音樂的影響力之強盛。先秦時期,即公元前207年以前,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音樂上,則是以音樂的萌生雅樂的興盛為標誌,具體表現為:以打擊樂器為主的多種樂曲陸續產生;大型宮廷樂隊初步形成;詩歌同楚辭問世;音樂美學和律制理論初步確立。所有這些,都為古代音樂文化奠定了全面的基礎。漢唐時期,即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60年。在這110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文化經歷了兩漢、魏普、南北朝的發展規律與轉折,到了唐代,出現了一個全盛時期。在音樂上,則是一漢族與外族的頻繁交流和宮廷燕樂的繁榮為標誌。具體表現為:民歌蓬勃發展:詩歌廣為流傳;西域、被秋、阿拉伯樂器和樂舞大量內傳;以琵琶音樂為代表的器樂高度民主發展:唐代歌舞大面博大精深;多種記譜法陸續產生並廣泛運用;許多樂器和音樂東傳日本、北韓等國。明代中期出現可資本主義經濟的因素,對思想和文化的活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著音樂上,則是一曲藝、戲曲的速度發展?標誌。具體表現為:時調小曲和詞調廣泛流行;曲藝音樂成為城鎮市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朱載十二平均律的誕生;音樂美學大進一步發展。這些都為中國古代音樂注入了新的生機。總之,古代的音樂文化豐富燦爛,不僅出現過俞伯牙師曠這樣的音樂家,而且出現了《高山流水》《陽春白雪》這樣的名曲,而且還創造了宮商角徵羽這樣的宮調五聲十二律。舞蹈:古代皇室貴族的消遣之一就是觀舞。可以說,中國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從最矇昧的上古時代開始,中國傳統舞蹈經過了多個階段的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具中國獨特形態和神韻的東方舞蹈藝術。原始舞蹈主要形式與狩獵、勞動有關,形成了特定的圖騰舞。到了周代,統治階級已經充分地認識到樂舞用於政治的社會作用,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制定出禮樂制度。自周代開始,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重視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人們迷信鬼神,舞蹈主要用於祭祀和巫術。後來,中國古代的舞蹈在宮廷和民間發展,逐漸成為宮廷和民間的消遣方式之一,比如論語中孔子描述的“八佾舞於庭”體現了貴族舞蹈場面的繁盛。漢代樂舞廣收並蓄,融合眾技,舞蹈受雜技、幻術、角抵、俳優的影響向高難度發展,豐富了傳情達意的手段,擴大了舞蹈的表現能力,從《盤鼓舞》這一節目體現出來。它既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飄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騰累跪,跗蹋摩跌”高超複雜的技巧。《盤鼓舞》不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講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現內在的詩意,對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眾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戲的出現。 至唐代,樂舞機構有太常寺、教坊、梨園、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藝高超的樂舞伎人,重視舞蹈技巧的培養和訓練。唐代繼承了隋朝大一統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樂舞,又有北朝的西涼、龜茲、高麗、天竺、康國、安國、疏勒等東、西方樂舞,特別是接受了西域各族樂舞的影響,舊樂新聲,漢胡交融,促進了唐代樂舞的發展。宋代在唐代隊舞的基礎上發展為小兒隊舞和女弟子隊舞。元代舞蹈則主要和元曲有關。明清時代的舞蹈大致可分為3類:宮廷隊舞、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總之,舞蹈在古代宮廷中在民間都是一種重要的娛樂消遣方式。

    三:琴棋書畫在古代,彈琴、弈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也是他們娛樂消遣的重要方式。 “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便有兩項在琴棋書畫之中的,琴棋書畫其實便是古人對六藝的精簡和提煉,於是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琴棋書畫便成了士大夫們的鐘愛。知識分子或權貴上層人士,在自己的學習中發展興趣愛好以為娛樂,這也是古人所謂“琴棋書畫詩酒茶”的精神享受,他們藉助對這些東西的研習充實單調的生活,詩意般的棲居。琴:主要是古琴。琴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於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於屏風後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閒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臺前,面對賓客。瑟在臺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開彈前,先有鼓點聲,以示引導。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劉禹錫《陋室銘》就有“可以調素琴”。棋:據文獻記載,堯舜發明圍棋,推測起源時間為大約公元前6世紀。圍棋古稱“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稱“圍棋”的含義是“一種以包圍和反包圍戰術決出勝負的棋戲”。《孟子-告子章句上》記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 ,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 然也。”圍棋為策略性二人棋類遊戲,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圍棋博大精深,玄妙無窮,絕非人的智慧所能參透。千年以來,多少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樂此不疲,也演繹出多少傳奇佳話、美文詩賦、乃至兵書演演算法、治國方略,成為中華文明史上一朵絢麗的奇葩。六博棋是中國古代棋戲的一種,象棋的前身。這種棋由兩人玩,雙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當於王的棋子叫“梟”,另有5枚相當於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盤局上進行,用投箸的方法決定行棋的步數。春秋戰國時期,“六博棋”是人們十分喜愛的娛樂活動,如漢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很喜愛博戲。西漢時朝廷裡設有博侍詔官,善博的人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地位並受到人們的尊敬。漢代還出現了專門研究博術的人和著作。南越王博物館有一副“六博棋”的藏品。書: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畫:“畫”指中國畫,一般用毛筆以水溶性顏料在宣紙上作畫,以描繪山水、器物、花鳥、人物為主,色調單純明快、畫風寫意抽象。

    四、青樓青樓一詞,原來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飾之樓。它起初所指並非妓院,而是一般比較華麗的屋宇,有時作為豪門高戶的代稱。《太平御覽》、《晉書》和魏晉南北朝的許多詩文中都是這樣使用青樓的。但由於華麗的屋宇與豔麗奢華的生活有關,不知不覺間,青樓的意思發生了偏指,開始與娼妓發生關聯。唐代以後,偏指之意後來居上,青樓成了煙花之地的專指,與平康、北里、行院、章臺等詞相比,不過多了一點形象感,和一絲風雅的氣息。而作為古代娛樂的特殊場所,青樓也同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靑樓妓女一開始,就是以藝術工作者的身份出現的,她們的主要服務物件,就是作為統治階級的基本力量和人才來源計程車。士人一般具有中等以上的經濟實力,但妓女喜歡與士人交往,並不是看中其經濟實力,而是因為士人比起其他階層的人來,要風流倜儻,不僅能十分內行地欣賞妓女的色與藝,而且他們自身的色與藝也反過來使妓女產生審美愉悅。這便是自古以來,才子須配佳人的道理。另外,與士人交往,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削弱了自卑感,士人的吟詩作賦,又可成為自己的廣告。從士人一面來看,詩作能被妓女傳唱,自然也聲名遠播。可見,士與妓是互有所需,互相欣賞,互相依賴的。功利目的之外,士與妓之間還能產生真正的友誼和愛情,互相理解,互相同情,互相尊重,彼此找到人生的慰藉。士與妓,可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對雙璧,他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留下了數不清的美麗動人的故事。士與妓的關係最密切的時代,也就是中華民族最強盛、最繁榮的時代。唐代的名妓薛濤和魚玄機,都同時是著名詩人,她們交往的都是當時的一流士人。宋徽宗趙佶去結交名妓李師師時,是以風流士人的身份,但還是輸給了大詞人周邦彥。名垂青史的妓女都不是依靠單純的姿色,而是依靠她們的藝術才華和與重要士人的交往,比如明末的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幾位,不僅與自己愛慕計程車人建立了堅貞的愛情,還能在民族危亡之際,表現出大義凜然的操守氣節。這應當是青樓文化最為奪目的閃光點。

    五、弄蟲蟻古代的飛禽走獸,昆蟲鱗介,統稱為“蟲蟻”。所謂 “弄”者,乃是寓調教、娛情之意,“弄蟲蟻”即養馴動物之術。 古代中國的蟲蟻千種萬樣,小到螞蟻,大到虎豹,許多看上去簡直不能調教的動物,卻完全可以調教得悉如人意。最有名的就是鬥雞、鬥蛐蛐。 古代,王公貴族為消遣享樂弄蟲蟻。比如春秋戰國的衛懿公養馴的仙鶴,還有明朝著名的“蛐蛐皇帝”朱高熾。秦漢宮廷流行《黃公故事》,黃公是一位以上演馴服老虎的驚險節目而聞名的藝人。《聊齋志異》更是記載:宣德間,宮中尚促織(蛐蛐)之戲,歲徵民間。清代宮廷中,為歡迎西方人而舉行的宴會上,就用經過訓練的老鼠表演:兩隻用細鏈條拴在一起的老鼠,按主人的命令把鏈子纏結起來,然後解開。這種『特技老鼠』的確出乎人的意料,使觀看的俄華人伊臺斯勃蘭德由衷讚歎:『這些卑微的動物的表演是我看過的表演中最驚人的。』 老鼠所能表演的遠不止這些。在民間同樣也透過“弄蟲蟻”來消遣。百戲伎藝中的調教老鼠,其成就更是驚人: 如清代在蘇州玄妙觀,有一山東人表演的『鼠戲』:將一高約兩米,形如傘蓋的木架安放在地上,架內有一似戲場之地,十餘只鼠盤踞,還掛著圓圈及各式槍刀耍物。鑼一響,這些老鼠便上演各劇,有《李三娘挑水》、《孫悟空大鬧天宮》等,它們還能用爪抓住竹刀木槍,旋轉而舞。 將老鼠調教得上演戲劇,這是為了勾起人們的欣賞興趣,但也確實不易。如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記有一隻大青蛙教八隻小青蛙學唸書一樣,清代袁枚在《子不語》中又記述了一乞丐所調教的這樣的『蛤蟆戲』:場上設一小木椅,大蛤蟆從乞丐身上所佩的布袋中躍出,坐在小木椅上,接著八隻小蛤蟆從口袋中躍出落地,環對著大蛤蟆,寂然無聲。乞丐喝道:『教書!』大蛤蟆便『閣閣』叫,八隻小蛤蟆都跟著大蛤蟆『閣閣』叫,大蛤蟆叫幾聲,小蛤蟆就叫幾聲,如同先生教學生。乞丐突然說『止!』這『蝦蟆教書』當即絕聲…… 

    六、行酒令酒令是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宴飲和郊遊中助興取樂的遊戲,酒令除能助歡愉暢飲令氣氛和增添融洽友誼外,還是古代禮儀教化的方式之一,因此盛行於各個朝代,形式多種多樣 :春秋戰國的投壺 ;魏晉的曲水流觴;抑或歐陽修的“觥籌交錯”等等。酒令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是筵宴上一種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投壺: 投壺因其最具封建禮儀教仁意義,所以沿襲最久。在《禮記》中慎重地寫著《投壺》專章。《禮記·投壺經》曰:“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鬥五升。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矢以柘若棘,長二尺八寸,無去其皮,取其堅而重。投之勝者飲不勝者,以為優劣也。 投壺在戰國時得到相當發展,當時的文者傾向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秦漢以後,它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在流傳過程中,遊戲的難度增加了,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名目,還有人別出心裁在壺外設定屏風盲投,或背坐反投。流觴曲水:文人飲酒時的一種遊戲活動。參與者坐於彎曲的流水兩旁,酒杯放在船形的載體上,隨水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必須取杯飲酒並賦詩一首。 文人則將此俗發展成名士雅集——酒杯停在誰的面前,還得賦詩一首。魏晉時,文人雅士喜襲古風之尚,整日飲酒作樂,縱情山水,清淡老莊,遊心翰墨,作流觴曲水之舉。這種有如“陽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僅是一種罰酒手段,還因被罰作詩這種高逸雅緻的精神活動的參與,使之不同凡響。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大書法家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人宴集於浙江山陰(今紹興)蘭亭修禊事也,作流觴曲水之戲,所謂“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些吟詠之作被編成《蘭亭集》,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乘興而書,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聖”。四書令: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的句子組合而成的一種酒令,在明清兩代的文人宴上,四書令大行其時,用以檢測文人的學識與機敏程度。通令:主要擲骰、抽籤、划拳、猜數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熱鬧的氣氛,因此較流行。但通令擄拳奮臂,叫號喧爭,有失風度,顯得粗俗、單調、嘈雜。

    七、飲茶飲茶是中國古代流行的休閒消遣方式,因而歷代大城市茶館是必不可少的休閒娛樂場所。“元代城市中遍佈茶坊、茶樓、茶肆。大都‘茶樓酒館照晨光,京邑舟車會萬方。’[9]43散曲作家李德載的‘贈茶肆’小令也以大都茶肆為場景。大都路李總管到樞密院東算命,‘座中一千戶,邀李入茶坊’。可見出入茶坊者包括高 官和平民。”[10]99 元代關漢卿雜劇《錢大尹智堪緋衣夢》 中茶坊主人自稱“茶博士”,“自家茶博士,開了這茶 坊”。[11]35在大都的還經常在寺院中開展僧眾均可參加 的茶會,耶律楚材、趙孟頫還專為茶會題寫茶榜(即茶會公告)。歷代帝王也逐步接受了漢族飲茶的習慣。當然,古代的娛樂活動遠不止這些。還有賽馬、鞦韆、跳繩、踢踺子、賽龍舟、賽花燈、放燈、狩獵、看戲、習武、六藝、對詩、泡溫泉、遊山玩水等等等等。比如:田忌與齊國諸公子賽馬時採用孫臏的建議而以弱勝強的故事流傳至今。“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反映了古代放燈的娛樂方式。李清照《點絳唇·蹴罷鞦韆》描述的就是鞦韆活動。明清時期湧現了大量的文人戲曲作家,看戲成為明清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一項最流行和風靡的事。唐朝的華清宮就是皇帝和楊貴妃專門泡溫泉沐浴的勝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使用OBV指標選股戰法選出黑馬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