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興華視野

    這是一個好現象,努力堅持下去~~

    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慢慢能懂的時候,你之前所有的所謂淺薄都是值得的,因為學習是一個過程,在書的海洋裡學習,你接觸的越廣你對事物的見解與看法立足點才會越高,你才能越理解和看清本質。

  • 2 # 使用者2454906646148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感覺自己淺薄?這樣的感覺其實好多人都有。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就曾經說過:“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

    好書讀多了會讓人感覺到原來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知識我不知道。就會越發感覺到自己的淺薄。

    想起曾經看到過的一個比喻。把人讀書增加知識看作吹氣球。當你讀書獲得知識很少的時候看作是氣球吹的很小的時候。這時氣球的表面積也小,與外界的接觸面也就很小。當氣球越吹越大時,隨著氣球的表面積越大,與外界的接觸面也越來越大。氣球裡面的代表你讀書獲得的知識,氣球外面的代表未知世界的未知知識。隨著你與外界的接觸面越大,說明你對外面的未知世界的未知知識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再有就是當你的知識越多,就會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反而覺得自己遠遠達不到了。

    在《論語》中說:善五美屏四惡;君子三種美。我在讀了後覺得自己遠遠不夠君子。   善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恭而不侮;威而不猛。我好象沒有一樣做到啊!更別談:如心為恕了!前幾天還牢騷滿腹,不滿一大堆啊!真是慚愧啊!

  • 3 # 亦也秋

    事物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書籍是精神層面的導向。讀書讀的越多。才發現人作為個體,在萬事萬物面前都是孤單渺小的。讀不同的書籍,就是與不同的人在思想方面交集。不同的人,經歷不一樣,對事物的感受與認知不一樣,自然會有不同的人生觀點。包括書籍的作者也是這樣。而讀書只是自己不斷認知的過程。各種思想的吸收與雜糅才使得自己認為自己越來越淺薄

  • 4 # 易行8

    讀書越多越覺得自己淺薄,這才是對讀書的興趣及人“世“的感悟。自己初讀《易》、及一些命理書籍。初試五行””八字”預測,感覺不錯,有成就感。再讀《皇極經“世書》,《鐵板神數》,《命理探源》,再論命理,自認深諧命理,覺悟之準。一讀,又讀,再、讀一些命理占筮,《梅花易數》《金口六壬》及《周易研究》後,瞭解自身知識膚淺,瞭解周易、命理的九牛一毛,理論、覺悟、實戰,多多不足。方恨讀書太晚。

  • 5 # 阿海58047748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用眼睛暢遊無限的世界,用雙腳遊歷有限疆界。愛讀書,更愛生活。感謝閱讀,讓我發現自己的淺薄,為我打開了更多的窗戶,激發我的對未知的渴望

  • 6 # 淺淺新緑

    這才是正常現象,書讀的越多越自省,茫茫宇宙,未知未懂的事太多太多,隨時都有新的發現,新的問題,新的探索,新的……有時想都想不起,因為太無知,有知一些才知知道的多麼渺小,才更進一步感覺自己的無知和淺薄。

  • 7 # 胡楮智

    宇宙無限 ,學海無涯,

    人的認知就像不斷變大的球 ,

    讀書越多,接觸面越大,面對的未知越多,

    所以越懂得自己的淺薄。

  • 8 # 明月入懷618

    讓我們先來做個簡單的比方。

    我們先畫一個圓。

    這個圓指的是我們很懂的事情。比如初等數學;比如普通的聽說讀寫的漢語的知識;比如我們賴以為生的專業知識等……

    這是我們最熟知的知識,是知識的核心圈。假設這個核心圈的半徑為1。

    那麼,我們再想想,除了這些特別懂的與熟悉的知識,還有一些僅僅是比較知道的知識,我稱之為“視野”。也就是說,這部分東西,是我們知道的,但是並不是很熟悉的。比如說,我知道量子物理,知道上帝擲骰子,但是這些也只是知道而已。

    讀過幾本相關的書,知道了幾個專業術語,一些奇聞逸事,也就這樣了。我知道的事情比我懂得的事情多,如果我們也用一個圓形表示的話,我想是這個樣子的:

    也就是說,知識分了四類:

    (1)在最中間的,就是那些你很懂的東西。我們給這個圓起名為M吧。我們熟知的知識的半徑,叫它r吧,假設r=1。

    那麼,我們熟知知識的面積:

    M=π(1)=π

    (2)外面的這個大圓,就是你所有的知識,我們給這個圓起名為A吧。我們所有的知識的半徑,叫它為R吧,假設R=3。

    那麼,我們所有的知識的面積:

    A=π(3)=9π

    (3)在A之外,還有一些我們壓根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什麼連一些名詞都沒有聽過。所以,這部分,暫時不管它。

    (4)中間的圓環,就是那些你知道的但是不熟知的知識,我們給這個圓環起名為K吧。這個K很有意思。我稱之為我們的無知之環。

    薛定諤的貓

    這篇文章又激起了自己的興趣。於是進行了一番百度,知道了更多的東西。哦,原來它說的是量子物理中的不確定性。

    這才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呢。

    相當於自己從A之外又得到了一點東西,拿到了A之內,也就是A與M之間的地方。但是這個東西,是自己不那麼瞭解的,不是那麼懂得的,也就是知道而已,這就造成自己的無知感。

    原來在這個領域,自己是那麼無知。還有這些東西呢,它們的內涵是那麼豐富,可是我只知道個大概。這就是所謂的“知道自己不知道”。

    這個看得到但是看不懂的區域的半徑,我們稱之為u吧。也就是u=R-r=2。所有的這種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的集合,就是K。

    如果我們定量的表示一下,那麼,K的面積:

    K=A-M=9π-π=8π

    這就是一種用定量的方式來定性分析。這個8π就是自己無知感的大小。

    於是,這種無知感會促進自己的學習。於是,我就買了好幾本書研究一下這個“薛定諤的貓”到底有什麼稀奇。

    當我可以對別人很好地講述這個貓到底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假定,自己的核心知識有所增加。也是就是說,r變成了r’。

    也就是說,當我們認真地學習了之後,自己熟知的知識的半徑或者面積在增大。此時,即,r在變大。

    為了好計算,假設我們新學習了1的知識,那麼,新的r’=1+r=2。

    此時

    M’=π(2)=4π

    那麼,我們的無知之環K’的面積:

    K’=A-M’=9π-4π=5π

    此時

    K=8π>K’=5π

    這麼說,透過學習,人們的無知之環是應該減小的啊,怎麼越是哪些知識淵博的人還越是會說自己越無知呢?

    這和我們的感覺不符啊?

    彆著急,讓我們再看看。

    哦,找到問題了。原來,我們錯誤的假設了A不變!其實,在r變成r’的時候,同時R也變成了R’!

    那,再來計算一下:

    新的總體知識的面積

    A’=(u+r’)π=16π

    我們的無知之環K’的真實的面積:

    K’=A’-M’=16π-4π=12π

    此時,

    K=8π<K’=12π

    也就是說,無知之環的面積是在增加的!僅僅是r增加了1而K就增加了4!

    所以,這不是他們在謙虛,而是真的這麼感覺的!而實際上,他們的感覺更加強烈!

    這又是為什麼?

    還是用那個貓的例子。當我去研究這個貓的時候,又發現了惠勒的龍、平行宇宙、愛因斯坦的光箱還有什麼退相干理論……,媽呀,越來越不懂了……

    也就是說,當自己的熟知半徑r在增加的過程中,u增加的更快!也就是說,每增加1點r的時候,可能會有2點u增加進來!

    這時,在這個新的狀態下,我們再看看:

    當我們透過學習,使得自己的r有所增加,變成了r’=2的時候,

    M’=2π=4π

    此時,u增加得更多,變成了u’=2+u=4,也就是說,我們的知識總量的增加不是r’-r=1,而是還需要加上u’-u=2,也就是總體增加了3!

    這時,我們再算算面積:

    知識總量:

    A’=(u’+r’)=(4+2)π=36π

    核心知識:

    M’=(2)π=4π

    此時,我們的無知之環的面積:

    K’=A’-M’=36π-4π=32π

    K’-K=32π-8π=24π

    OK,到這裡聰明如你肯定早就明白了:感覺上,知識的增加是線性的,但是那種無知感的增加是平方關係。這也就是那些知識的大師們,為什麼那麼謙虛的原因了吧。

    總結

    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提升了我們的核心知識範圍(r),而且,同時提高了我們的視野(u)的範圍,而且,這種提高比核心知識的提高更快!

    正所謂,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怠矣!

    所以,想進步,我們就去提升自己的r好了,提升r 的同時,u自然而然的會得到提升。但是,同時我們要知道,K也會隨之增加。

  • 9 # 河洛國學館

    讀書這個事情就像涉水,剛開始讀的時候,你就像在一個小池塘裡走一走,覺得這個小池塘也不怎麼深,自己能夠暢遊來暢遊去,毫不費力。再讀下去就好像慢慢的進到了水庫。這水深了些。但是努力一下還是能遊刃有餘,結果再讀下去就好像進河流,覺得左右難以看到盡頭,也感覺到水越來越深,很難看到底。但是憑藉一些儀器和工具的幫助,諸多的問題還是能解決。但是再讀下去,你就進入了大海,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深不可測,才知道自己所能夠做的非常的有限,面對大海的廣闊才知自己是那麼的微乎其微。

  • 10 # 獨立守神

    喜歡讀書的人都有這種感覺:讀書越多,越感覺自己無知;讀書時間越長,越覺得時間不夠用。

    讀書是一個認識物理世界、認知人情世界的過程,同時也是重新整理對自身的認知的過程。

    讀書就像成長,從小在家裡的時候,就會覺得世界只有家這麼大,自己是家的中心;在村裡上學的時候,走的更遠,認識了更多的不一樣的小朋友,有的小朋友比自己聰明,有的小朋友比自己淘氣,這時就會感覺到世界變大了,自己變小了;讀中學,上大學、工作,走的越來越遠,看到了天外之天,見到了人外之人,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普通和無知,就會感覺世界很大,自己很小。走向太空之後 ,又覺得地球也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

    蘇格拉底說過: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知道的越少,圓的半徑就越小,與外界接觸的未知世界也更小,這時就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懂;知道的越多,這個圓就越大,接觸到的未知也更大,自己也會覺得自己更淺薄無知。

    讀書越多,視野就會越開闊,雖然見的更多了,可是相對於更加開闊的視野,自己就變得相對無知淺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乎上線直播功能,直播行業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