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心遊遊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晉文公與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被迫逃難,逃亡外國。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連站也站不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動的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回到國內做了國君,也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等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恩人卻反被自己害死,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這邊是介子推與清明節的故事。

  • 2 # 香茗史館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清明節的形成應當與寒食節有關。相傳是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介子推所設。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因討伐驪戎得到了一個美女,此女被稱為驪姬,很得晉獻公的寵幸。尤其是驪姬為晉獻公生下兒子奚齊後,更是被寵幸的無以復加。驪姬為了讓兒子奚齊稱為儲君,於是對晉獻公的其他三個兒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展開了陰謀,尤其是已經被立為儲君的申生。

    在驪姬的枕邊風攻勢之下,晉獻公先後將申生三兄弟分封到了外地,驪姬又向晉獻公各種進讒言,陷害儲君申生。申生被逼無奈之下最終選擇了自殺,公子重耳和夷吾眼見大哥被逼死,深知驪姬根本不會放過自己兩人,於是不等驪姬下手,二人便逃離了晉國。

    流亡途中的生活可想而知,重耳帶領著家臣跑到了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的重耳再也沒有力氣繼續跑了,於是家臣跑去找吃的,可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任何能吃的東西。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家臣介子推默默走到僻靜之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重耳喝了下去,重耳這才漸漸恢復了精神。

    後來,重耳知道了這塊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的,深受感動。

    十九年後,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援下回晉國殺了晉懷公而自立,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繼位之後的重耳重重獎賞了當年伴隨他流亡在外的功臣,卻忘記了當年割肉救命的介子推。於是很多人便為介子推鳴不平,然而介子推卻並沒有爭功討賞的意思,他再次默默收拾好行裝,帶著自己的老母親跑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追悔莫及,親自帶人去綿山搜尋介子推,然而茫茫樹海,談何容易。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必可逼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燒遍了綿山,卻仍然沒有見到介子推。後來,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經坐在一棵枯死的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大悲,命人將介子推母子予以收殮,從而在介子推身旁的樹洞中發現一封血書,上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 3 # 霦舞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追殺,到處流亡。在途中又累又餓又找不到吃的,有個叫介子推的忠臣,偷偷割了腿上的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重耳喝完發現這是介子推腿上的肉,十分感動。

    後來重耳歸國後,成為了晉文公,重賞當初陪他一起流亡的忠臣,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他鳴不平,勸他去面君領賞,介子推不願去,帶著老母親歸山隱居。

    晉文公知道後,羞愧萬分,親自去請介子推,可介子推已經躲避到綿山裡。為了逼他露面,晉文公下令防火燒山,只燒三面留一面,結果火都燒變了整個綿山也沒見他出來。

    後來火熄滅後,大家去找,才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親坐在一棵柳樹下死了,只在樹洞裡面留下了一封血書,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寒食節,禁止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再去祭奠介子推的時候,發現當初燒死的那顆柳樹又活了,就把那顆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 4 # 志在千里2020

    介之推,跟隨公子重耳流亡的隨從之一。在最困難的時候,把大腿的肉割下來熬肉湯給主公喝。公子重耳回國即為,為晉文公。因為忘記冊封介,介和母親避居深山。晉文公後悔莫及,請他出山,故意放火燒山,讓他出來,沒想到燒死了。就設立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這一天不能燒火。

  • 5 # 海闊天空詩酒花

    但前面的回答已經很全面了。概括一下吧:

    1.清明是24節氣中唯一一個演變成節日的。單從節令來說,清明世界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清爽,萬物明朗,“清明”應該是物候的一種描述。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明主要是反映季節變遷的一個節日,清明的習俗之一是踏青,也是一種跟大自然結合緊密的活動;

    2.如果說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估計是把清明節理解為寒食節了。現在清明節跟寒食節可以說合二為一,“寒食”,即不生火,只吃生冷食物,也成了清明習俗之一。但實際上,古時的寒食節並不是跟清明節重合的,只是時間接近。至於寒食節的起源,前面很多人都回答了,就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晉國大臣介子推。晉文公重耳在當公子的時候,曾經有過一段流亡生活,當時介子推跟隨左右,不離不棄,在困難的時候甚至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重耳吃,這就是著名的“割股奉君”。晉文公即位之後忘了介子推的付出,介子推也不介意,就和老母親一起隱居在老家山西綿山。後來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想請他出山,但介子推堅決推辭,哪怕晉文公放火燒山也不肯出來,最後和母親一起被燒死在綿山一顆柳樹下。晉文公悲痛之餘下令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全華人民都要吃冷食紀念這位富有氣節的大臣介子推。

    可以參看我之前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

    1.清明節為什麼就在新曆的四月4或5號呢?

    2.清明節為什麼吃雞蛋?

  • 6 # 無筆

    清明節以前並不叫清明節,而是叫寒食節,而寒食節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下面小史官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故事。

    春秋年間,晉國是個大國,在晉獻公的經營下,晉國地盤日益擴大,實力不斷增強,然而晉獻公晚年,發生了驪姬亂晉的事件。

    事件具體就不多說了,驪姬深得晉獻公的喜愛,尤其在給晉獻公生下奚齊後。於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鋪路,她設計逼走了晉獻公其他的兒子,重耳就是其中之一。

    遭此事故,重耳帶領親信幾人出走,這一走,就是十幾年,在兩千多年以前,遊歷各地實在是艱苦卓絕,更何況重耳從小生活在深宮大院。

    他們一路艱辛,四處碰壁。有一次,一行人飢餓難耐,卻沒有吃食,這時候,重耳的跟隨者介子推趁大家在破屋裡休息,一個人跑到角落裡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拿給重耳,煮了肉湯後,大家才有了力氣。

    後來,重耳得知後,甚為感動。

    彩虹總在風雨後,十九年過去了,重耳終於回到了晉國,並且成為春秋霸主之一晉文公,當年跟著他共患難的人都已經錦衣玉食,唯獨不見介子推。

    後來,得知介子推和母親隱居山上,於是晉文公率眾上山,卻找不到介子推,於是下令燒山,打算逼出介子推,令人沒想到的是,介子推揹著母親死在了一棵柳樹下。

    拿著寫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血書,晉文公痛苦萬分,於是,下令這一天為寒食節,以此紀念介子推!

    一年後,晉文公率眾祭奠介子推,卻發現老柳樹復活,於是賜名“清明柳”,後來,人們就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叫做清明節!

    看完故事,你是否對清明節的來歷有所瞭解呢!

    【我是潁州小史官,喜歡文史野趣可以關注哦!】

  • 7 # 易珩君

    人們容易將清明節與寒食節搞混,其實,清明一開始只是一個節氣,而寒食節是民俗節日。只是隨著歷史演變,二者的逐漸合二為一,人們漸漸淡忘了寒食節,而只記得清明節。

    寒食節,又稱冷食節、禁火節。相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逃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的肉救活他,後來幫助重耳取得霸業,但晉文公聽信讒言,冷落了介子推,介子推就隱居綿山不出,後來晉文公知道自己錯怪了介子推,就親自來尋找,介子推不肯出山,晉文公就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最後和母親抱樹而死,也不肯出山,還留給晉文公一張血書,要他做個明君。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就下令在這一天禁菸火,只吃冷食。

    由於寒食節只在清明前一兩天,前者為了悼亡,禁菸冷食讓很多人吃不消,就漸漸以清明節為重,清明節不但承載了寒食節的祭祀功能,還有換舊迎新的意思,因而清明節人們踏青、插柳、放風箏、沐浴、祈福,不但掃墓,也求新生。清明節是一個悲與喜結合的節日,漸漸取代了寒食節。

  • 8 # 秀才啃詩詞

    此問題不夠嚴謹,有點瑕疵。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才比較合情合理。清明節則是農曆廿四節氣之一。是春夏交界的一個重要界點。這時天地清朗,山明水秀,萬物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煥發無限生機。人們信步在綠地野花叢中,盡享大自然的恩賜,體現人與自然歷來就是和諧共處,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故清明節也稱“踏青節”。

    寒食節始於春秋時期,有典故為證:

    相傳晉獻公因征服一個叫儷戎的小國,獲得不菲的戰利品。其中包括一名叫儷姬的美女,長得花容月貌,生得出水芙蓉一般。晉獻公便納為妃。因為非常寵幸,不久便生一子。自古紅顏多禍水,不久禍起蕭牆。於是儷姬為自己的孩子打起了儲君太子的主意,在枕邊風的扇動下,昏君晉獻公將三子全部封分外地,然而惡毒的儷姬並不甘心就此善罷甘休。用莫須有的罪名挑撥離間,逼得太子申自盡。重耳也只有逼迫外逃避禍長達19年之久。

    卻說在重耳逃難途中,因為所帶的盤纏有限,半途中就花的一乾二淨。重耳因心情鬱悶和日夜奔波,勞累過度,飢寒交迫而一病不起。體質十分虛弱,身邊家臣也未曾找到可以為公子重耳強身健體的飲食,於是忠心耿耿的介子推悄悄地將自己大胯上的肉活生生的割下一大塊,燉了一碗人肉湯讓重耳喝上,不久重耳便恢復了體力,繼續過逃亡生活。後來重耳得知此事後,感動不己,心想得我東山再起復國之日一定要好好報達這個大思人。

    重耳在外整整過了19年之久的亡命天涯生活,終於有幸回來重新登上君主地位,成為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且說晉文公即位後,大宴群臣,分賞有功之人。所有該封賞的臣子都封賞完了,唯獨忘記了在生死垂危時的救命恩人介子推。但介子推是個深明大義,不慕榮華富貴之人。因而帶上自己年邁的母親選擇了隱居綿山的閒雲野鶴生活。晉文公知道後,自感對不住這位曾經的救命恩人,於是親自帶領群臣上山尋找,可最終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的蹤跡。於是令人將此山三面放火,留一面讓介子推逃出,逼其出山跟自己共享富貴。誰知事與願違,介子推母子最終沒有選擇出山,二人活活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晉文公見狀愧疚不已,仰天失聲痛哭:“當年若非你深明大義“割股奉君”,安有寡人之今日乎?”。於是命人將母子兩人厚葬。把那一天定為“寒食節”命令天下人在那一天不準燒火做飯,只能吃前兩天準備的的食物。當然是冷食了,可不是吃生的。故名“寒食節”。歷史上慣例將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又令天下萬民家家戶戶在門上插上柳枝以示紀念。

    關於和“寒食節”相關的話題還有一個典故。卻說晉文公為了永運懷念恩人介子推。命人將那棵柳樹砍掉做成木鞋,想他的時候就拿出來吊念一番曰:“哀哉,足下,痛哉,足下”。因而“足下”一詞也應運而生,一直用來表示對他人的敬稱。

  • 9 # 帶你看遍世界美好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

    掃墓是清明的一項主要活動,除此之外,還有豐富的民俗活動。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 10 # 四維9835073

    清明——天清地明。

    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時正是春意盎然,萬物復甦,生機勃勃,大地一遍綠意,天清地明。此時節是最佳的遊春賞春踏春的好時光,所以清明節亦可稱之為"踏青節″。清明節不是純粹的節氣,而是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且藉此日子對逝去的先人進行紀念,寄託哀思。按照習俗,人們要帶上果品食物和紙錢等物品,且果品食物等供祭於親人墓前,之後焚化紙錢,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將所帶食物食之。

    按現在來說:清明節就是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節日。

    塞食節又稱”禁菸節”。“冷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為紀 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相傳介子推是當年晉晉國的賢臣,在晉文公逃, 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後,漸漸淡忘了介 子推,介子推和年邁的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後來晉文公 親自到隱居的山中尋找。介子推不想為官。文公令手 下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 母親燒死在深山之中。 大家為紀意介子推。各家都禁 禁菸。,以吃吃塞食為主,與寒食食品包 括寒食粥、寒食麵、各種熱食製品。

    據說,介子推和母親死後,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並在山上建立祠堂。晉文公還命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以示紀念。 後來,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以祭奠介子推。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姜文當年真的打算出演陳凱歌電影《霸王別姬》裡的程蝶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