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8
回覆列表
  • 1 # 潘不安講究史

    戰爭有是有往往就是找出對方的錯誤,然後克敵制勝,這便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鄧艾偷渡陰平,道路雖然艱難,但卻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只是因為劉禪的昏庸,以及益州官僚集團早已心存降意,最後加上鄧艾的智謀勇略,最後偷渡陰平,並一舉滅蜀。

    陰平古道起於甘肅隴南文縣的鵠衣壩,翻越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直達平武縣江油關,全長700裡。歷史上魏國名將張郃戰死的木門道,便是陰平的起點。

    注:漢代以360步,即415.8米為一里。

    陰平道最早由秦漢時期的先民開拓出來,是十三氐道之一,在漢朝也曾被修整過,在《漢書·地理志》中也能找到記載:

    白水,剛氐道,涪水出徼外,南至墊江入漢,過郡二,行千六十九里,陰平道。

    《讀史方輿紀要》將他與峽江道、金牛道並稱為入蜀三道之一,“用兵者不可不識”。不過這條路一般並不能稱為“正道”,而是一條“邪徑”。

    何為正道呢?簡單說就是現在的高速公路,古代秦始皇建造的直道、馳道。士兵、戰馬、戰車、運糧能輕鬆的透過,古代打仗行軍一般都是走這類路。

    而邪徑呢?就是一般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山村小路,當地人知道,外地人可能就並不知道了。陰平道雖然有記載,但是時間久遠,到三國時期,基本上都是當地的羌氐少數民族平時走走,大軍很難透過。意思也就是人能走,帶著裝備兵器就不好走,戰馬糧車一類就更別指望了。

    正道和邪徑的區別,是最能分辨出良將和庸才的。劉備佔據益州後便非常的重視陰平道這類的小道,裴注《三國志》援引《典略》中寫道:

    備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

    同時在陰平道上長期駐守有三校人馬。

    當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發起滅蜀之戰時,姜維也很快看出了魏國的戰略意圖,馬上上表給劉禪:

    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結果劉禪將這件事和黃皓商量,然後黃皓就找了個巫師算了一掛,對劉禪說魏軍不會來的。劉禪竟然就聽信了,也沒有把這件事和其他大臣商量。一直到魏軍真的打進來了,才慌忙派出廖化、張翼等人前去支援姜維。

    但走到半路,姜維就被鄧艾所敗,漢、樂兩城也被鍾會佔據,只能合兵退往劍閣堅守。而外圍的據點也被鍾會所掃除,《三國志·鍾會傳》: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這才導致了鄧艾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透過陰平道長驅直入。其實偷渡陰平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樣兇險,如果劉禪再重視一下陰平的話,這麼長的距離不可能不被發現,只要把出口一堵,鄧艾就會困死在裡面。

    或者說如果江油守將馬邈不要一看到魏兵就投降,只要稍稍堅守,鄧艾也會面臨關門打狗的局面。

    可是沒有那麼多如果,鄧艾一路可以說除了地形的阻礙,沒有遇到任何阻力,《三國志·鄧艾傳》: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

    鄧艾就這樣,把一條邪徑遇水搭橋,逢山開路,改造成一條可以供大軍透過的“正道”,並在沿途建立兵站,解決糧食運輸困難的問題。最後一萬左右的“天兵天將”突然出現在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

    這個時候的劉禪,又想起了諸葛亮,東拼西湊估計一萬多的兵力交給了從未打過仗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當時鄧艾的兵力大概也在一萬到兩萬之間。毫無經驗的諸葛瞻很快就被百戰老將鄧艾擊敗,父子殉國,鄧艾順利進入成都平原。

    當姜維知道成都被圍後,馬上帶領剩餘的四五萬人從廣漢、郪道回撤,半路卻得到了劉禪投降的命令,季漢滅亡。

    其實一個國家在即將滅亡的時候,各種錯誤都有可能出現,墨菲定理無處不在。這正應了孟子的那句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 2 # 暮雲齋主

    我的文章裡有一篇是《摩天嶺奇襲鄧艾破蜀,劍門關對峙姜維兩難》,講的就是鍾會鄧艾罰蜀,鄧艾奇襲入蜀的事。

    當時的情況是鍾會、諸葛緒、鄧艾三路進軍,鄧艾襲擊姜維,諸葛緒負責截斷姜維,而鍾會作為罰蜀主力進攻劍閣。這一戰體現了姜維軍事才能。在與鄧艾交戰之時,知道鍾會已經進軍漢中,擺脫掉鄧艾,接著聲東擊西,甩掉諸葛緒的圍堵,據守劍閣。擋住了鍾會大軍的前進路線。

    本來,鄧艾想與諸葛緒合兵一處,繼續進軍。但是諸葛緒沒有從命,而是與鍾會匯合。但此時鐘會已有篡逆之意,誣告了諸葛緒,解掉了他的兵權據為己有。到了劍閣,與姜維形成對峙之勢。

    劍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鄧艾知道,如果從劍閣正面進攻,很難攻進蜀地。想滅蜀就必須出其不意,只有從陰平偷進蜀國腹地,與鍾會形成裡應外合之勢,另姜維裡外不能相顧,才能破蜀。但此舉依然十分冒險,因為鄧艾軍隊人數不多,而且糧草即將用盡。摩天嶺下面雖然只有幾座小城,但是隻要蜀軍守而不戰,拖延一段時間,鄧艾沒有糧草供應,進退兩難,必然不戰而敗。

    這就是一場豪賭,但是鄧艾敢賭。於是命軍隊從陰平郡直接進山,從摩天嶺山谷開路而下。摩天嶺山勢陡峭,崎嶇難行,鄧艾帶著士兵裹著毛毯順山滾下,直達江油。江油江油距成都不過兩座小城,一日即可到達。

    此時,姜維更是進退兩難,如果回防,則劍閣失守,鍾會大軍便長驅直入,蜀國必亡。據守劍閣,只能寄希望與國內守軍能拖延到鄧艾糧草用盡。對於姜維,這也是一場賭博,不得不做的賭博。

    成都方面這時候非常害怕,派出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前去據敵。可惜諸葛亮天縱奇才,兒子卻空有一腔熱血。

    當時有個尚書郎叫黃崇,他爹是當年荊州投降魏國的黃權,所以不太受待見。但是他的建議非常中肯。他勸諸葛瞻將鄧艾軍堵在山地裡,據險而殲,不讓他進到平原,但諸葛瞻不聽,結果被打的大敗。應該說即便如此,蜀國還有希望,只要堅守不出,再拖上幾日,鄧艾糧草用盡,沒有後援,沒有退路,只是孤軍一支,依然必敗無疑。但是諸葛瞻再次犯下大錯,被鄧艾一句話就給激怒,跑出去決戰,結果兵敗被殺。

    這下整個蜀國已是一馬平川,再無逆轉可能。

    這場豪賭,鄧艾賭贏了,但是姜維賭輸了。

  • 3 # 史海尋蹤

    鄧艾原本是荊州人,曹操佔荊州後,將其民遷往汝南(今河南上蔡)屯墾。在汝南屯田民中,有學問的很少,鄧艾雖有才學,但因口吃,而未受重用,被任命為看守稻草的下級官吏。

    很幸運的,鄧艾遇到他一生的貴人——司馬懿。因為當時曹魏疆域已經大為擴充套件,每次南征,還從原來的糧草基地許昌調糧,因為路遠,南征時負責運糧的兵力就要佔去一半。因此他建議,在陳蔡之間的廣大肥沃土地上,屯墾種糧,以作為新的糧草基地,結果收效甚好,司馬懿越發賞識鄧艾。

    後鄧艾調任甘隴邊境,長期與姜維帶領的蜀軍對峙,並屢敗姜維,把邊境地區守的鐵桶一般,鄧艾也因功累升為徵西將軍。公元263年,魏分三路伐蜀。鄧艾率軍三萬,由甘肅臨洮進軍,牽制姜維主力。諸葛緒領軍三萬,進軍甘肅成縣地區,切斷姜維退路。而另一路由鍾會帶領十萬主力,欲取漢中,進軍成都。

    鍾會主力拿下漢中後,被退守劍閣(於今四川廣元,川陝甘交界處)的姜維所阻,無法前進。此時鄧艾上書建議經陰平小道,經江油奇襲成都。“陰平小道”在當時並沒有路,連鄧艾都稱其為“邪徑”。大致路線由甘肅文縣出發,經廣元青川境內,由今平武縣境進入江油。如今的名勝九寨溝就在平武境內,去過的朋友都知道路有多險,全長大概265公里。

    入成都平原後,一路克綿竹、廣漢進逼成都。被嚇破膽的劉禪自縛、抬棺到鄧艾軍中投降,還命令劍閣的姜維自去投降鍾會。

    得勝後的鄧艾擅自任命大批蜀地官員,建築高臺景觀宣揚,還非常得意的自誇:‘’姜維自是一時英雄,但遇上我,只能是窮途末路了。‘’還對投降的西蜀官員稱:“諸位還好遇上我,要是遇到別人,性命不保也”。所有這些,都成了日後鍾會置其死地的證據,終被滅族,下場悽慘。

  • 4 # 雲子落

    鄧艾翻越陰平,滅掉蜀國的成功,實屬機緣巧合!主要原因有三:

    一、蜀國腐朽

    司馬昭重要幕僚杜預是這樣評價伐蜀必勝的!“偽漢舉國之庶民皆為軍戶官奴,終身服事苦役而不休,皓首瀝血而不止,供國家無盡之索求,而己身僅留存一毫之纖利,可謂苦不堪言!”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不能重用賢臣,治國更加荒誕!導致蜀國民心流失,文官貪財,武官怕死!鄧艾區區三萬人,遠途跋涉,而且後無糧草供給,屬於“孤軍深入”,實乃兵家大忌!如果不是蜀軍叛變,及百姓離心,即便成功翻越陰平古道,也是死路一條!

    鄧艾計策奇險,從軍事戰術上講,屬於“小機率”的賭博!但是,蜀國軍政的腐朽,卻給了這條“自殺式”偷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與生存空間!蜀軍涪城守將馬邈投降,使鄧艾奇蹟般擁有人員糧草的補給基地。就像圍棋中一條孤軍深入的大龍,對方的失誤,意外使這條龍做成雙眼,從死地中成功做活了,直接演變為直搗黃龍的勝負手!

    這時的鄧艾牛逼起來,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兵力得到迅速補充,戰力成倍復甦,加之學習當年偷襲荊州的呂蒙,愛民有方,便足足擁有進取成都實力。如果涪城死守,鄧艾的偷襲必成軍事笑料。

    二、內奸策應

    司馬家族擅長的就是間諜戰!司馬師曾言:“建安初年,司馬防就帶著八千死士進入曹操手下;到建安十三年,司馬家族已有三百死士潛入曹氏各州各郡為官!”英明的曹操,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偉大的大魏,在它誕生的那一天,就混進了司馬家族的DNA!

    早在很久之前,司馬師就派一個叫聶勝的間諜,潛伏到屬地經商,花大價錢去收買蜀國文武官員!像黃皓這樣愛財的,直接給錢辦事,將姜維由漢中撤職到後方沓中屯田,魏軍便利用這次機會,輕而易舉得到漢中!就這一招,就勝過千軍萬馬之力!

    聶勝花錢讓新近發展的間諜文立當上蜀國五兵尚書,偷得絕密的諸葛亮繪製的《西蜀全境軍事地圖》!鄧艾能夠想到且成功“偷越陰平”,皆是有這份地圖所賜!身為中散大夫,光祿大夫的譙周,直接變成奸細,策動劉禪投降,讓鄧艾兵不血刃滅了蜀國!

    聶勝還大量收買很多郡縣文武官員,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涪城守將馬邈的投降,是不是早就被策反為內應,屬於臨陣“起義”!或許,所謂鄧艾冒險翻越陰平,也不過是鄧艾與聶勝事先籌劃好的“有驚無險”!沒有這些大量蜀國內奸,鄧艾本事再大,也不免一番血戰,孰勝孰負,還真難料!

    三是,鄧艾有謀

    鄧艾是放牛娃出身,所以對翻山越嶺有著天然的偏好!所以他看到《西蜀全境軍事地圖》,所以不顧年近七十,頓生親率三萬大軍“偷渡陰平”!他不似鍾會,正宗科班出身,瞧不上那種“雞鳴狗盜”的戰術!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與鄧艾出身相似的魏延,也提出相似的戰術,奇襲子午谷,但是遭到學院派諸葛亮的嚴斥!假使諸葛亮心眼活一點,或許歷史也會在此掉個頭!

    鄧艾除了敢想,而且乾的也不錯!七十歲高齡,還身先士卒,帶頭裹革跳崖;為了穩定軍心,直接要斬主張撤軍的兒子與學生!緊密配合聶勝的諜戰,抓住戰機,勇往直前!

    他充分利用蜀國軍民對劉禪黃皓等當政不滿,採取愛民與撫民多種手段,迅速建立敵後根據地,成功做到使根據地資源,迅速轉化為戰鬥力,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並且緊密配合諜戰,“自作主張”對降將“因地制宜”封官加爵,迅速穩定歸降後的蜀國,達到進攻與治理同步效應!

    至於成功後,三個月內被殺,實是草民出身的武將的固有悲劇!靠戰功迅速提升的草根武官,官職升到一定位置,不講政治的弱點,暴露無遺,終究被那個官場所扼殺所拋棄!另外,偶爾的一次成功,不能自我膨脹,或許,這一次成功的經驗,會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人有時候真的要有自知之明,錢不是越多越好,官也不是越大越妙,一旦超越你的自身的駕馭能力,就會帶來殺身之禍!

  • 5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那是四川人民打了幾十年,欺負了魏國幾十年,打累了,也不想欺負魏華人了。

    才讓鄧艾贏一次……哈哈哈哈哈哈

  • 6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那為什麼鄧艾能翻越蜀道,從而突襲成都幹掉蜀漢呢?小編以為可以這樣理解。首先,蜀漢的大軍被鍾會拖在劍閣

    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命令鍾會率領十八萬大軍伐蜀,劉禪亦命令姜維以蜀漢幾乎所有的兵力共十萬阻擋,雙方在劍閣相持,然而劉禪並沒想到鄧艾敢於孤軍直入,以三萬軍隊偷渡陰平,成都被圍後姜維被鍾會咬住無法回防成都,這才導致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其次,蜀漢未在陰平設卡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唐朝時期蜀道的艱難就讓李白感嘆不已,更別說600年前的三國時期了,如果蜀漢能在陰平古道的摩天嶺上派軍駐守,絕對可以依據地利,以少勝多。可惜蜀漢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有種說法是諸葛亮曾於此處設立軍營,只是後來劉禪廢除了。

  • 7 # 傲視蒼穹39

    “歷史上為什麼鄧艾能翻越蜀道,並滅掉蜀漢呢?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鄧艾雖有軍事才能,卻有韓信般的天生幸運,遇到了一個好老闆。一直讓他有獨立帶兵作戰的機會,讓他有便宜行事的權力。所以他能成功!

    如果他的老闆不是司馬昭,而是諸葛亮;那麼,鄧艾的成績不會比魏延大,下場不會比魏延更好!千古口碑會和魏延不相上下。千古爭論的話題會多了一個“陰平道奇謀”到底能不能成功?而且,可以肯定是;絕大部分人都會說;鄧艾絕對不會成功,所以諸葛亮是對的!僅此而已!

  • 8 # 亭殿閣

    “錯守諸圍”指的是在漢中各圍戍內留重兵抵抗、禦敵於漢中之外。漢中形成了以秦嶺的外圍為一線,以漢城樂城為二線,以南鄭為三線的完整防禦體系。蜀漢依靠這個防禦策略成功抵禦了曹真,曹爽的攻擊。

    然而姜維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漢中防禦新策略。姜維說:“漢中現在外圍有很多咱們的據點屯守著重兵,雖能自保沒有問題,但也無法對魏軍造成大的殺傷。如果我們放棄這些據點,把敵人引入漢中平原,依靠漢城、樂城堅守,再把陽安關關住,敵人攻關不克,糧草跟不上必然要退軍,這時候我們派機動兵力,可以一舉消滅敵人。”姜維這套防禦體系史稱“斂兵聚谷”

    【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人。及興勢之役,王平扞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扞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三國志】

    蜀漢滅亡是否歸咎於漢中防禦體系的改變?

    現在很多人認為蜀漢滅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姜維改變漢中防禦體系。認為姜維改變改變漢中防禦體系直接導致漢中失守,蜀漢經營數十年的漢中防線土崩瓦解。然而實際上漢中並未真正失守。漢中是一個地區不是一座具體的城池,讓魏軍深入漢中平原以“誘敵深入”本身就在姜維的計劃之中,而魏軍至始至終沒有攻克漢中境內的漢城、樂城。怎麼能說在姜維手上漢中失守了呢?唯一出現問題的是姜維沒想到的是作為“漢中門戶”的陽平關的迅速失守。陽平關守將傅僉想開門迎敵,可是部將蔣舒卻建議堅守陽平關,傅僉不聽。蔣舒因而投降,傅僉憤而戰死。

    【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會攻樂城,不能克。——三國志】

    即使陽平關失守,姜維還是立刻做出了補救措施。姜維擺脫鄧艾封鎖,晃過諸葛緒渡過陰平橋頭,死守劍閣。“劍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把這裡當成陽平關的替代。而實際上斂兵聚谷戰略差一點就成功了,鍾會15萬魏軍居然攻破不了漢,樂二城,劍閣也久攻不克。姜維又不接受鍾會的勸降,而10多萬大軍糧草消耗巨大,鍾會都準備撤退了。眼看魏國的徵西計劃都被姜維毀了大半。

    【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三國志】

    而實際上直接讓蜀漢滅亡的原因,是鄧艾的偷渡陰平:

    【而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諸葛瞻於綿竹。後主請降於艾,艾前據成都。——三國志】

    不管是錯守諸圍還是斂兵聚谷,顯然都無法阻止鄧艾的偷渡奇謀。實際上鄧艾本來是不可能偷渡成功的: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故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國志】

    姜維早就提醒後主設定陰平防線,這本來也是漢中防禦戰略的一部分,可是後主被黃皓迷惑,沒有聽從,才讓鄧艾得以長驅直入。這並不能歸咎於姜維。所以說蜀漢滅亡歸咎於漢中防禦體系的改變是毫無道理的。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9 # 謝峰聊影視

    鄧艾滅蜀,純屬僥倖

    首先,要理清一些網友的臆斷言論,對我們瞭解這段歷史也有輔助作用。

    歷史沒有記載蜀國朝局有大的動盪,這比曹魏好很多,諸葛亮執政中後期到蜀國滅亡,蜀國沒有農民起義或地方勢力反叛。

    蜀國並不腐朽,至少比起東吳要好很多。劉禪雖寵信宦官,但諸葛亮留下的治國方針,他幾乎沒有改變。

    在蜀國滅亡的時候,統計出來蜀國政府倉有米四十餘萬斛,差不多有六千萬斤糧食。由於蜀國的部隊繼承了諸葛亮的屯田制度,所以這些儲備糧大多是用於救災、救荒,平抑物價,可見蜀國的國力還基本合格。鄧艾能滅蜀,和蜀國的腐朽,搭不上界。

    鄧艾40多歲的時候,受到司馬懿的賞識,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從一個下級官吏,一躍成為參與國家政事的尚書郎。46歲參與軍事,顯示出軍事天賦。有多年與蜀國作戰的經驗,是不是意味著鄧艾就能滅蜀呢?我認為理由不充分。我個人認為,鄧艾滅蜀有僥倖的成分,並非他有多麼好的軍事才能。

    陰平奇襲的目標是涪縣,不是成都

    從鄧艾的奏疏中可以看到他的軍事計劃:晉軍奪取涪縣,配合鍾會的主力部隊入蜀。

    以鄧艾的設想,當姜維知道晉軍要奪涪縣,姜維必救援涪縣,鍾會趁機進入劍門關;如果姜維不救,涪縣守軍人少,那鄧艾就趁勢奪取涪縣,那樣就可以威脅成都的安全,也可以威脅姜維的後方。

    也就是說,鄧艾的作戰目標是奪取涪縣,並不是滅蜀。只是後來隨著情勢變化,鄧艾也沒有想到襲擊涪縣會這麼順利,他由此建立起信心,才有了滅蜀的企圖。

    鄧艾的沿陰平偷襲涪縣的計劃非常冒險,幾乎是可能導致全軍覆沒的軍事計劃。姜維早就注意到了陰平方向的入川通道,如果不是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沒有采納姜維的建議,鍾會和鄧艾將會都被阻擋在劍門到陰平一線。

    諸葛瞻決策錯誤,加速了蜀漢滅亡

    鄧艾的部隊到達江油時候,遭遇蜀軍幾千人的埋伏,還是鍾會派的田章率部隊擊敗了伏兵,如果不是蜀國伏擊戰能力太差,鄧艾也許就可能和龐統一樣的下場。

    在鄧艾開始出兵陰平的時候,諸葛瞻已經率軍北援了,按時間推算,諸葛瞻完全可以搶先增兵江油,那麼鄧艾的部隊將全部被擋在易守難攻的山區進退不得。

    關鍵時刻諸葛瞻卻猶豫不決,尚書郎黃崇多次催促諸葛瞻支援江油,不能縱敵到平原作戰,但是諸葛瞻選擇了嚴重戰略錯誤的決策,他屯兵涪縣不前,竟然坐等鄧艾的到來。歷史記載,當時黃崇失聲痛哭,他已預感到蜀國大勢已去。諸葛瞻的不作為致使孤立無援的江油蜀將投降,讓晉軍有了一個軍事支點。

    諸葛瞻志大才疏,指揮無能。面對鄧艾殺來,如果此時諸葛瞻堅守不出,等待後續部隊支援,遠道而來的晉軍孤軍深入,不會支撐太久。可他不堅守城池而選擇與晉軍決戰,導致慘敗,諸葛瞻先丟了涪縣,又丟了綿竹,最後賠上了自己和兒子的性命,成都的北大門從此洞開。

    劉禪莫名其妙的投降

    即使到了此時,西蜀還有一半以上的國土掌握在劉禪手中。如果劉禪抱有堅決抵抗的決心,或據守成都與敵死戰,或遷都東撤,都會讓鄧艾這支孤軍無力滅蜀。

    看看南宋歷史,四川守軍連續抵抗了橫掃世界的蒙軍三次大的進攻,即使在蒙古已滅亡南宋之後,還獨自抗戰了很多年,可見四川的地理環境有利於防守。

    但劉禪偏偏選擇了投降,這才讓鄧艾就此成名。

    我們回顧一下,蜀國本來不會被這麼輕鬆消滅的。整個陰平方向的防線是這樣的:陰平前端有高築城池(其實當時已經有了城池)作為第一道防線;陰平古道末端還有三千蜀軍防守,屬於第二道防線;出了陰平古道還有江油,是禦敵與山區的第三道防線。江油的背後有涪縣作為後勤補給要塞,這麼完備的防守陣型,按理說是很難突破的。但因為蜀國方面一連串的錯誤,導致了鄧艾襲擊成功。

    雖然鄧艾成功了,但分析當時的戰局,大家就會發現,鄧艾是靠著對方不斷錯誤成功的,他的賭博式軍事冒險並不值得稱道。

  • 10 # 鯤鵬國學

    軍事就是出其不意,你做別人想不到的!如天降奇兵,給敵人一種極大的震懾力和威懾力!

    對敵人的心理上有很大的打擊!這個時候你的勝利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就像孫臏的圍魏救趙,馬陵桂陵之戰,幹掉了魏國的霸權!射殺龐涓於“龐涓死於此”的那顆樹下!

    也像韓信幾千人馬打敗趙軍一樣,置之死地而後生,趙國軍隊都以為漢軍是傻子!轟潮而出,結果被韓信的奇兵佔了老巢,城牆之上都是漢軍旗幟並大喊,城已被漢軍佔領了,趙軍大亂,崩潰,被韓信擊敗!

    曹操幾千輕騎兵兵發烏巢,燒了袁紹糧草,袁紹沒有想到,兵敗致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毆打20年前班主任案,如何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