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者倪好

    人都有私心,試問皇位唾手可得,誰不想登基坐殿?

    分別就在於有人能夠控制自己的野心,壓制自己的慾望,甘心當個臣子;有人願意拋棄一切,死不旋踵,就是要當皇帝。前者是曹操,後者是袁術。

    曹操肯定有稱帝的心,他不相信儒家的倫理體系,也不是那種沽名釣譽的人,但與皇位相比,他更希望終結亂世。曹操早年忠於漢室,年輕時就跟宦官硬剛,被屢次打擊後才放棄對漢室幻想,後來天下大亂,他剿滅黃巾,後來又起兵反董,最後成為北方霸主。雖然在進位魏公的問題上跟荀彧撕破臉,但他還是剋制了自己,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綜上所述,曹操肯定有稱帝之心,只不過他最終剋制了自己。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2 # 青石5340

    曹操一直自稱漢臣,不但有稱帝之心還有稱帝之膽,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鄴城之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制度九州,這樣冀州的範圍擴大,能威服天下,但謀臣荀彧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做地方勢力會反彈,天下更加不安,曹操聽從意見擱置原計劃,建安十八年五月,漢獻上帝以冀州河東等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七月䢖魏社稷宗廟,府內設尚書,侍中,六卿等建制,實際上已成為漢朝的國中之國,國家權利的最高機構,荀彧是傾向漢朝的臣子,與曹操的政治立場不同,對於朝廷不利的事情他都勸阻,被曹操送空飯盒賜死,蜀有劉備,東吳孫權,天下人心未服,一但改朝換代,受人之柄,會遭來不惻之禍,如果曹操再活十年,漢朝衰亡加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自然黃袍加身。

  • 3 # 不沉的經遠

    曹操早年肯定是沒有篡漢之心,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裡提到:“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此時他的志向,還是作為一個漢臣而揚名留史。

    到了後來,曹操的勢力逐步強大,此時要說他沒有篡漢的慾望,顯然也不大可能。不過曹操以周文王自比,也是自己知道,篡漢之事是必然結果,只是不想自己動手而已,表明自己不願意違背做漢臣的初衷,盡最後一點臣子之道。

  • 4 # 譚小龍29

    要說曹操一點篡漢自立的心思都沒有,恐怕有點說不過去,想肯定是想過的,比如:帶劍著履上殿、逼封王爵等等,其實要說的話都是曹操在試探天子和朝臣的反應,只是令曹操沒想到的是荀彧,荀彧的反對讓他沮喪,最終他逼死了荀彧,也正是荀彧得死讓他知道沒可能,他畢竟是漢臣出身,逼迫君上對他兒子沒多大的壓力,但是對他造成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從他起兵以來就支援他的荀彧,屢次助他克服困難的荀彧,替他平復多次反曹事件的荀彧,放對他稱王!那麼其他人呢?荀彧的死,讓曹操從對荀彧反對的憤怒中清醒過來,他舉孝廉出身,他矯召反董,他孤身追殺董卓,他迎漢帝獲得大義名分,如今這大義成了他的包袱,所以他也只能想一想,而不敢做。

    所謂“孤為周文王足以”其實他和姬昌一樣,不是不能篡位,而是心裡實在過不去。所以,他會有這種想法,可是曹操始終不會真的去篡漢自立!

  • 5 # bindong1

    江東孫權因取荊州.殺關羽而與蜀國反目,為自保,遣使勸曹操稱帝。

    曹曰:"是兒欲居吾於爐火之上也″

    蓋因劉姓西漢東漢,垂400年,羽翼未盡也,

    隨著曹操的地位日漸鞏固,臣下勸進者時有之,曹操自捋鬍鬚曰:"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臣下心領神會。

    於是:

    曹死,子丕繼,旋及廢漢獻帝:曹魏登臺,為司馬晉暖場。

  • 6 # 桃花一簇開無主

    曹操自稱漢臣,實際也是漢臣。說到是否有稱帝之心,各種說法都有,竊以為曹操並無自己稱帝之心,原因有三。

    曹操是漢朝之能臣

    曹操年輕的時候人看相,名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而曹操自己年輕的時候確實是以匡扶漢室為目標

    在洛陽擔任令時,曹操嚴格刑法

    董卓亂世的時候,曹操又發起檄文,合十八路諸侯一同西進虎牢關

    最後,袁紹無能之時,曹操獨自率領手下進發,和董卓兵大戰

    之後曹操在許昌作為根據地,囤積力量,又迎接漢獻帝到許昌

    此時的曹操是以漢朝中興的理想出現的

    按照曹操的設想,他就是霍光

    但是,歷史並不一樣

    三國割據的實際局面已經使得漢王朝陷入了實際割據狀態

    不管承認不承認,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沒幾個聽他的

    袁紹、孫策、袁術、劉表不會聽他的,馬騰、劉備也不會聽他的

    總之,不管這些人是不是忠於漢獻帝,總之都不會聽他曹操的

    不管曹操以什麼名義

    這就是軍閥割據

    曹操逐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他明白,

    漢朝已經不可能中興了

    民心向往哪裡

    民心所向,並不是漢室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窺到

    漢獻帝當了三十幾年皇帝,

    老百姓只知曹操,不知劉協

    天下的心已經轉移了

    總是曹操不稱帝

    此時的曹操也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了

    進魏王,加九錫

    曹操已經不能左右了

    此時的漢室,可有可無

    就如,你已經站在了珠穆朗瑪峰峰之上,你還會自謙的說你沒有攀登成功麼?

    曹操對荀彧說,我就當周文王吧

    此時的曹操還是以漢臣自居,所以他不會接受禪讓,更不會鴆殺漢獻帝

    總而言之,曹操,是一個英雄!

    沒有他,漢朝早已經滅亡於董卓之後,抑或袁紹之後,總之是早早沒有了的!

  • 7 # 棍哥觀史

    曹操在演義裡,被刻畫為奸詐狡猾的形象,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令人心生膽寒。演義裡逢人便罵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包括《後漢書》不與曹操立傳,《世說新語》更是將曹操的反面形象定了性。可歷史上曹操真的如此?也許《三國志》是晉朝官史編寫,必須以魏國為正統來修史,顯得也沒有那麼具有說服力。那我們不妨透過一些真實的歷史事件來加以推斷曹操是否有廢漢稱帝之心。

    首先,曹操為宦官之後,曹操自己曾對先皇重臣說過“彼皆視吾為異類”,同樣,董卓面對袁紹召集諸侯討伐時問過曹操是否與袁紹相熟,曹操的回答是“自幼相熟,然紹尊臣卑,不屑與臣為伍”。由此可見,曹操是對這些三公九卿的大漢重臣心存不滿的,也是對漢室不抱有希望的,刺殺董卓也不一定就是為了除暴安良,匡扶漢室。而是為了達到一種政治目的,這種政治目的的方向應該是自立。

    到了官渡之戰,戰勝袁紹後對已經投降的袁氏兄弟趕盡殺絕,甚至不惜一直征伐至烏丸。當然,這裡是曹操對整個戰局的戰略部署,也是為了平定北方的大戰略而做出的決定,但不難看出的是,曹操要為自己的宏圖大業掃除一切後患。這裡的目的就已經不單純了,而進駐鄴城之後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擇日南征的舉動,更是應證了曹操的野性。畢竟此時的劉表還是忠於漢室的,也是皇親國戚,經營荊州之地三世有餘,百姓安居樂業,曹操將劉表定位南征第一目標,多少暴露了狼子野心。

    對於反對自己進位的心腹之臣荀彧,曹操的不滿可能在於荀彧跟隨自己多年,卻始終心向漢室,而非一心為了曹操的大業,但不得否認的是曹操已有僭越之心,否則為什麼在意一個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的阻撓。曹操曾言“若非孤,不知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若從字面理解,此話的含義是曹操在為自己歌功頌德,暗諷天下諸侯的野心;但要深層理解,是否可以認為天下大亂,曹操自己是帝王才算是正統?才算天下太平?

    曹操在生前稱異姓王就已經觸犯了大漢律例,又何必在乎稱帝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獻帝還沒死,在手裡還能用作“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己手裡有政治工具,也能遏制天下諸侯自立,倘若曹操自己稱帝,不僅手裡的獻帝沒用了,天下諸侯都可以自立稱帝,此消彼長間曹操的政治優勢就幾乎沒有了。

    所以綜上所述,曹操是有稱帝之心的,只是身前未能做大天下一統,不便於廢漢自立,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曹操贏了赤壁之戰進而滅了吳國和劉備,五年之內在攻下益州劉璋、漢中張魯,他能不廢了獻帝自立嗎?

  • 8 # 瀟湘夜雨l

    曹操是肯定想稱帝的,曹操從丞相升到公爵,升到王爵,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

    何況曹操勁升的時候多次僭越,還使用天子之禮。

    說他沒有稱帝的野心,恐怕難以服眾!

    《資治通鑑》:夏,四月,語魏王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六月,魏以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 冬,十月,命魏王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曹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已經做的這麼明顯了!

    只是因為曹操年紀大了,身體一直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拖著。

    而且稱帝是大事,又豈能草率成事,所以曹操一直在升職,就差最後一步漢帝禪位了。

    可惜啊,大功告成卻一命嗚呼,皇位落到了他兒子手上。

  • 9 # 亭殿閣

    漢室的影響力依然很大

    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三國志注引零陵先賢傳

    作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劉備,稱帝之時,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上有記載的勸阻劉備稱帝的就有三個,費詩、雍茂、劉巴,要知道劉巴可是劉備死纏爛打才收擾到的大人才,連他都反對劉備稱帝!當然,劉備最終還是一意孤行選擇了登基為帝,但是這樣一來卻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劉備原本以為,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是篡位之舉,而自己稱帝,是繼承漢室正統,這樣一來,反對曹丕忠於漢室的四面八當的人才就會都來了。可劉備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想法與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曹丕稱帝以後,很多忠於漢室的人才都準備投靠漢中王劉備,可是當劉備接著稱帝,並且還貶斥費詩,殺死雍茂,逼死劉巴之時,四面八方的人才卻不再去投靠“漢帝”劉備了。曹操僅僅是受封魏王,輔佐曹操多年的荀彧尚且都如此激動,甚至最後自盡而死,假如曹操要稱帝,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肯定是荀彧,在漢室影響力依舊強大的情況下,選擇稱帝是最愚蠢的選擇。

    根本沒必要稱帝

    十三年春,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三國志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就徹底廢除了之前東漢實行的三權制衡的三公執政制度,恢復西漢丞相制度。目的在於一個人獨立掌控東漢朝廷,曹操作為丞相,大權獨攬。“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罷,曹操地位已經相當於皇帝,這種情況下,曹操根本沒有稱帝的必要,皇帝只是一個虛名,作為實際上的君主曹操,自然稱不稱帝無所謂了。

    為了漢臣的名聲

    這種自己不篡位留給後代篡位的事件歷史上並不少,曹操沒有篡位,但是他已經統一了天下大部分地區,整個大漢朝廷大多數文臣武將都成了曹操的黨羽,軍政大權都牢牢掌握在曹操手上,此時曹操要廢帝自力,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他還是決定保留漢臣的名聲,堅持不稱帝。他已經為自己兒子鋪平了道路,在他去世以後,他兒子曹丕再無顧忌,稱帝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劉備孫權的威脅

    劉備一直宣傳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賊,周瑜也說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此時如果稱帝,正中劉備、孫權的下懷。劉備、孫權對抗曹操說的最多的口號就是“興復漢室”,如果曹操稱帝,劉備、孫權更加師出有名了。當初袁術,兵多將廣,實力遠遠強於曹操,看看袁術稱帝以後發生了啥?連自己的哥哥袁紹都與袁術劃清界限,起兵討伐袁術,自己的部將孫堅也宣佈與袁術劃清界限。袁術稱帝以後,眾叛親離。曹操如果在劉備和孫權還沒有除去的情況下去稱帝,袁術就是前車之鑑。

    所以說,曹操即使還活著,也不會稱帝的。

  • 10 # 天命神相

    每個有才華與高能力的人,都不會甘居人下,孫權,曹操,劉備都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否則漢朝興盛之時就是他們斷頭之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恆大跳槽有沒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