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哈關愛

    白話譯文: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出處:“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出自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原文:上樞密韓太尉書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白話譯文:我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裡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裡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原文:遊褒禪山記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白話譯文: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援,也不能到達。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上樞密韓太尉書》: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蘇洵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嘉祐二年,十九歲的蘇轍與兄蘇軾同中進士。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這是一篇干謁文,文章著重闡釋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者氣之所形”,同時表達了對韓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見之意,但在表現仰慕韓琦時,蘇轍行文中沒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 官的意思,只是將求見高人心切。盼望高人指點以達養氣目的的內心表露出來了,文辭懇切,才華畢顯。《遊褒禪山記》:從文章後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字樣,據此可知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寫的。當年4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縣)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探親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作者敘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所見到的景物,以及遊山經過,並以此為喻,說明要實現這大理想,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我們知道,王安石是主張變法的,青年時他就有志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但他也認識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遇到重重阻礙,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與“力”不可強求,一個人要想為社會有所貢獻,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吾志”。“盡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後來百折不撓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也是他文章應“有補於世”、“以適用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胡蘿蔔對眼睛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