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陳元光隨其父陳政赴泉潮之間平亂,並因此建立漳州郡,且開立陳氏“將軍派”,對於閩南來說,陳元光居功至偉,但對全國來說,似乎並沒什麼可書寫的偉績,是這樣嗎?
4
回覆列表
  • 1 # 仙邑紫葉

    陳元光的一生偉績,在唐朝以後的每個朝代對他的評價是越來越高,但在唐朝時來說確實是很少記載,最主要是最後一次去潮汕平亂是戰死了,也就是任務失敗了,以至於當時的朝廷並沒有給他一個功名,反而是後來的漳州本地的鄉民認可了他的功勞,不斷的去弘揚他的事蹟,才得到後來幾個朝代對他的認可,所以說一些政事的事實真相只能等到一定的歷史以後才能真相大白

  • 2 # 溫長卿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首先,唐代記載中出現有陳元光的名字筆者只見到兩處。一是張鷟的筆記小說《朝野僉載》中記載了武周時期的“嶺南首領”陳元光的一則駭人軼事。陳元光請人吃飯,不知怎麼生氣起來,把侍酒的僕人殺了,還當場把僕人的肉煮熟,裝成菜餚請客人們吃。吃了之後才把僕人的雙手端上來,害得客人們都用手摳喉嚨想要嘔吐。

    周嶺南首領陳元光設客,令一袍褲行酒。光怒,令曳出,遂殺之。須臾爛煮,以食諸客。後呈其二手,客懼,攫喉而吐。

    顯然,《朝野僉載》中的陳元光身為嶺南土著居民的首領,被視為未脫食人習氣的野蠻人。

    (河南固始縣“開漳聖王陳元光”塑像)

    另一處是林寶《元和姓纂》中,在以河東為郡望的陳氏下記錄了“右鷹揚將軍陳元光”之名。此陳元光為府兵系統中的武將,未知是否與張鷟所記嶺南將軍為一人。

    而在宋代的記載中,陳元光是一位祖籍河東郡(唐代的蒲州)、此前已遷居漳州的地方豪強,起兵鎮壓潮州一帶的“盜”。後又因唐廷開設漳州,擔任漳州守將,在此戰死。(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引朱翌《威惠廟記》)。

    陳元光,河東人。家於漳之溪口。唐儀風中,廣之崖山盜起,潮泉響應。王以布衣乞兵,遂平潮州。以泉之雲霄為漳州,命王為左郎將守之。後以戰歿,漳人哭之慟,立祠於徑山。有紀功碑、靈應錄見於廟雲。

    後來,受到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的影響,福建宗族多以光州固始後裔自居,陳元光的籍貫,從此既不是河東、也不是嶺南,也成了潁川郡望的光州固始人了。

    (2007年電視劇《大唐儒將開漳聖王》中的陳元光形象,嚴屹寬飾)

    那麼,歷史上陳元光到底做了什麼呢?按唐代的漳州設於垂拱二年(686),此前一段時間潮州地區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亂,但小的動亂還是有可能。假如身為嶺南土著首領的陳元光,響應唐廷的號召,帶領族人鎮壓了潮州的小規模“叛亂”,後來被任命為漳州的官員,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也可能希望更加接近朝廷,像同為嶺南酋長的陳集原一樣,給自己編排了靠攏唐朝龍興之地太原的河東郡望,把自己打扮成門閥中人。但這件事並沒有重大到不容遺忘,或為史官所摒棄,或漏載於史,都是很合理的。

    但戰死將軍陳元光的祭祀,以“威惠廟”的形式存留下來。隨著漳州地方文化的發達,陳元光逐漸被塑造成一位從中原前來鎮守邊疆、平定土著叛亂的大英雄,海內外漳州後裔所共同敬仰的“開漳聖王”。在陳元光的傳奇中,信仰與認同的光芒可能已經超越了史實的作用。

  • 3 # 楚邾

    首先,新舊唐書雖沒有記載,但並不意味著其他史料沒有記載,如陳元光同時代的張鷟(音:zuo)的《朝野僉載》,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另外《全唐文》也收錄其兩篇文章,唐以後的諸如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等宋元明清文集、方誌記載漸多。而且,加之移民因素,閩南族譜中均對其有所記載,所以其名聲不僅限於閩南,在河南等地也有其傳說,清代部分河南方誌也有其記載。

    其次,陳元光的主要功績在閩南,所以在閩南的影響力很大,這也很符合歷史特點,即地區性人物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遠大於其他地區。並且,也並不是沒有影響,至少目前來說,很多閩南地區的陳姓甚至其他姓尋根都會提及陳元光以及河南固始。

    陳政、陳元光父子雕像

    加一句題外話,學術界對於陳元光父子的祖籍存在多種說法,以溫丹銘、周賢成、張海坤、王大良、黃超雲、錢文忠等為代表,認為籍貫為河東;以謝重光、楊際平、林建東為代表,堅持陳元光為廣東土著或者揭陽人;還有潁川說、固始說、光州說等。

  • 4 # qf28322

    早在陳政、陳元光入閩之前,曾鎮府與丁儒鎮守該地區,而後定居於漳州。

    據《白石丁氏古譜》記載:曾鎮府及女婿丁儒曾經開屯九龍江,在今萬松關、倒馬城等地方屯兵。由於兵力有限,曾鎮府在長達六年(664—669)的平定畲民的反抗過程中,只守在九龍江岸,在萬松關至天柱山古道上層層設關防止“蠻獠”繼續北上。

    曾鎮府因未能平定畲民的反抗鬥爭而解甲歸田。後來,唐政府於總章二年(669年),派陳政率府兵3600名入閩替代曾鎮府平定畲民的反抗。在“蠻獠”武裝大規模反擊下,陳政“比至鎮,百凡草創,備極勞瘁,群蠻來侵,自以眾寡不敵,退保山,奏請益兵”

  • 5 # 夏目歷史君

    前年我到漳州旅遊,在漳江兩岸看到有很多“聖王廟”,參觀後才知道原來這些廟宇都是為了紀念陳政陳元光父子及其部下開漳而興建的, 漳江有廟祀將軍。

    唐初,由於北方常年戰亂,大批北人被迫遷移到閩南這片南蠻之地。總章二年(669年),由於北方移民與當地蠻人人地矛盾升級,遂爆發了蠻獠之亂。

    這一年,陳元光之父——歸德將軍陳政被唐高宗封為嶺南行軍總管,前往閩南平亂。至今在漳州將軍山上,還能看到一塊刻有唐高宗詔書的御碑——《詔陳政鎮故綏安縣地》。時年僅13歲的陳元光也跟隨唐軍約3600人浩浩蕩蕩地就從光州固始出發了。

    唐軍跋山涉水終於進去福建地界後,由於蠻人數量遠超唐軍,加上蠻荒之地悶熱潮溼的奇怪氣候,唐軍一時之間有些水土不服,很多府兵更是一病不起,唐軍將領一籌莫展,只能作困獸鬥,請求朝廷增援。

    總章三年(670年),在朝廷增援府兵及軍眷共5000人馬的情況下,困守九龍山的唐軍一時鬥志昂揚,連挫蠻獠,最終取得了平亂勝利。

    陳政死於儀鳳二年(677年),將軍山上就有他的將軍冢。是年,21歲的陳元光從父親手上接過帥印,繼續帶領陳家軍開發南蠻之地。 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批准了陳元光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立漳州的建議。陳元光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首位漳州刺史,開始了對漳州長達30多年的統治,直到景雲二年(711年)戰死。

    陳元光治下的漳州大力引進中原文化,實行“漢蠻合婚”,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同時,陳元光還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漳州的經濟和軍事。經過近40年的和平穩定發展,漳州慢慢從一個蠻荒之地蛻變成為與中原地區同呼吸的新興地區。

    而陳元光本人也被後來的歷代君王追贈褒揚,乾隆帝追封其為“開漳聖王”更是一舉就將陳元光捧上了神壇。

    “唐史無人修列傳”是針對陳元光來說的,並不是唐史沒有列傳。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列傳的重要性都是比較小的。列傳中也有提到蕃將,但我看了下都是高級別的武官。陳元光在世時,官做到最大也還只是個 一州刺史,而且漳州還是個剛成立不久的下州,推算一下陳元光官職級別最高不過三品,本人覺得這是他沒有被寫進唐史的硬傷所在。

    作為陳元光的轄地,漳州當時是蠻荒之地,偏於一隅的漳州破敗不堪,與中原地區交流幾乎為零,這樣的一個地方哪能進京城達官貴人的法眼?所以漳州本身的政治級別和知名度就沒給陳元光加分。

    還有比較隱晦的一點是,陳元光的父親陳政,祖父陳果仁原本都是隋朝將領。在唐朝開國功臣的鮮衣之下,讓他們尷尬的另一層身份是“前朝降將”,我想這層身份也可能對陳元光進入唐史產生了一些阻力。

  • 6 #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一. 失去閩南粵東聚居區。標誌: 陳元光奏請設立《漳州》。 唐朝前期,封建統治不斷加強,畲族先民生存空間遭受侵佔。為了爭取保住生存空間,爆發【蠻獠嘯亂】事件,陳謙連結苗自成、雷萬興領導的抗唐起義軍攻陷潮陽(古潮州治所)。唐朝派陳政帶府兵入粵東圍剿,"俘虜以萬計",始遭屠殺。後從潮州等地析出部分,新設《漳州》。但隨著第二代首領藍奉高在九龍江畲區遭府兵偷襲被捕就義於綏安(今漳州漳浦),經過兩代人 近半個世紀的對峙,以放棄美好家園告終。對平民報復性屠殺後,最終失去粵東聚居地。 二. 失去贛西南聚居區。標誌: 王陽明奏請設立《崇義縣》。 明代中葉,封建統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官逼民反,【“猺寇大起江、廣、湖L郴之間,騷然且四三年”】。其中實力最強的農民起義軍是謝志珊、藍天鳳。明朝派王陽明率三省八府兵力進剿謝志珊、藍天鳳畲漢(可能是客家人)起義軍。對江西南部的畲族進行大屠殺,平民畲族基本殺光。畲瑤民族在江西基本消失。剿滅藍天鳳桶岡起義軍後,王陽明在桶岡(江西崇義縣境內)茶寮山巨石上留下:“處處山田盡人畲,可憐黎庶半無家。”的詩句,說明當時桶岡四周(今江西省贛州西南部靠近湘南)畲族人口還有一定優勢的。今天住在這裡有近千萬的漢人。

  • 7 # 小彬紀勝

    有學者提出可能是他所處的時代有關,當時是武則天當政,後來反對武則天人把武則天的許多功績刪掉,建置漳州時剛好是這個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婚不幸,是為何?二婚還能期待有個完美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