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張遼在三國時期,是魏國赫赫有名的止將,曾經殺得東吳人膽戰心驚,小孩子夜哭,只要一提張文遠來了,立馬止住哭聲。但現在人家對他的認知度卻不是很高。是什麼原因?
19
回覆列表
  • 1 # 人心之光

    將領的名氣是基於無數具屍體堆積而起的。戰爭對於很多常人來說,更多的是故事。常人瞭解將領只有透過民間傳說或者小說,而為了一些真實和考據的需要會進一步從史書中瞭解。

    張遼在三國志中,功績確實比關羽張飛趙雲更加顯赫。但是廣為人知的“三國”非三國志的三國,而且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的三國。《三國演義》是一部臉譜化非常嚴重的小說,它基於史實,在七分真三分假的基礎上,以劉備方的角度寫成的傳奇小說。自然它為藝術所塑造的劉關張趙等更容易獲得讀者的瞭解和支援。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張遼的戰功是內戰,並非對外的民族戰爭,並不是正義的。像岳飛,他能夠名垂千古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精忠報國的精神和為國為民的抗金事業嗎?

    張遼雖然戰功顯赫但名氣不大,應該是基於這些原因。

  • 2 # 大漢破虜

    張遼被三國演義黑慘了,三國演義裡張遼和徐晃兩人打不過文丑,還被丁奉射死。最輝煌的逍遙津之戰張遼800破吳十萬也被刪除了,只保留了逍遙津追擊孫權。要知道三國演義拔高了呂布,趙雲,顏良文丑和夏侯惇。按照正史裡的記載只有張遼才有相當於演義呂布的武藝。逍遙津之戰殺的吳軍喪膽,只有虎牢關的呂布有這水準。顏良和文丑泊正史水準也就和淳于瓊半徑八兩,兩個一起上也不是張遼的對手。按照早期文藝作品,張遼是曹操的從軍軍師,姜子牙的角色。可惜一世英名毀於三國演義。

  • 3 # 潤心和風語

    小說《三國演義》是以傳統的楊劉仰曹的觀點來刻畫人物的,關羽、張飛、趙雲……等深入人心,而曹操這邊典韋、許褚、張遼、徐晃……等用墨不多,因此民間傳說就知劉(部將)多而知曹(部將)。

  • 4 # Andaylee

    任何一個人都有“歷史面貌”和“藝術面貌”。“歷史面貌”就是真實的人物,但如果這個人比較久遠,歷史面貌就不會完整,甚至缺失。而“藝術面貌”就比較豐富,包括傳說、野史、私史、小說、評書、甚至人們未經證實的口耳相傳的都屬於“藝術面貌”。關張的藝術面貌遠高於張遼得益於宋元時期三國話題的評書、話本的爆發式發展和以此為重要依據之一而成書的《三國演義》。因為宋元時期當時的時代背景,普通人民更傾慕作為代表“漢”文化的“帝胄”劉備陣營,所以其中的主要人物劉、諸葛、關、張、趙就成為了傳頌度最高的人物。三人成虎古已有之。

  • 5 # 掌心記

    張遼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有將領,無論是《三國志》這樣的正史,還是《三國演義》裡的描述,張遼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出道時,雖然和呂布一樣,先後跟隨過丁原、董卓,但最後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曹操,投到曹操軍中,成就了一翻偉業。

    張遼投奔曹操後,開啟了他的開掛人生,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戰功累累。解白馬之圍,降昌、平袁尚、斬烏桓單于,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等,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

    張遼最為出彩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以七千之眾大破孫權的十萬大軍,率800將士沖沖到孫權帳下,差點活捉孫權,令吳軍聞風喪膽,潰敗而逃。張遼由此威震江東,聲名大噪,成為孫權的頭號剋星。由此,孫權也兩度向曹操稱臣,在民間更留下了“張遼止啼”的傳奇故事。

    張遼生前戰功卓著,死後也備受推崇,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唐德宗時期,被追封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三國時期只有張遼,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8 2人入選,張遼排在這八之首。北宋年間的七十二位名將中,張遼名列其中。

    從以上正史記載來看,張遼在三國時期軍功,不亞於關羽,甚至超過了關羽,張飛、趙雲更無法與之相比。

    張遼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關羽是劉備的”五虎將“之首,曹操隊顯然比劉備更兵多將廣,從這意義上說,張遼比關羽厲害。另外張遼的”合肥之戰“也不亞於關羽的”襄樊之戰",而關羽更是最後丟了荊州。而且張遼率軍對外作戰,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打出了華夏威名,這一點更是比只有內戰的關羽強多了。

    但是能力再強,也得跟對領導。在民間,張遼再厲害,其知名度,美譽度,顯然也是無法與關羽、張飛、趙雲比擬的。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受《三國演義》政治取向的影響,劉備代表著正統,其陣營必然受到吹捧,曹操是奸賊,在民間歷史形象不佳,其陣營必然受到打壓,所以功高蓋世的張遼也難免受到影響了。

  • 6 # 劉一千五

    《三國演義》,比《三國志》的影響更大,尤其在民間。這就出現問題來了。

    曹操劉備孫權三方人員,就影響力而言。劉備及其左右,要比曹操孫權兩個集團更大。就政權形式及"正統"而言,人們更傾向於漢朝及其後來重建漢朝(無論大小)的人物。這就註定正面形象在蜀漢。其次,歷代的人們崇義尚仁,追求正義,憎恨篡逆。劉備以前者身份出現,曹操是黑臉,欺負皇帝一輩子,是以權臣出現的。後曹丕又逼漢獻帝,生生奪了漢朝江山,為後世痛恨。

    如此看來,劉備及其追隨者就得到褒揚,關羽,張飛,趙雲就是正義的維護者,得到人們的頌揚和喜愛。而這一行人,尤其是關羽,歷代加封修廟傳唱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反觀曹操,他厲害,統一北方,手下戰將如雲,文臣不絕如練。一路掃除,只剩下劉備孫權。他手下的大將如張遼更是智勇兼備,追隨曹操立下功勳,是淮南獨擋一方的方面大員。他名聲也驚人,勇猛得小兒聞之不敢哭。但是,他主子是個”仁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反派人物。所以,就被淡化了,不被罵也是不易,出大名就算了。但人們在演義中還是折服張遼的智勇兼備和與關羽的一段可點可圈的友誼。

  • 7 # 盜帥夜留香YE

    張遼威震逍遙津,殺得江東諸將聞風喪膽,可止東吳小兒夜啼。

    這樣一個人物,可以說確實算得上一位名將。

    可是他為什麼在民間的知名度不高,完全趕不上關、張、趙這些蜀國名將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

    一個人的出名,一定他的事蹟透過某些途徑,被大眾所熟知,並且津津樂道。

    而三華人物之所以能過出名。

    一來是透過民間傳說,二來是透過戲曲評書演繹,三來就是透過古典名著《三國演義》。

    那麼在這三個途徑之中你就會發現。

    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講蜀國的將領,魏國和吳國的人物事蹟,如果不是在一些重要的節點,不得不出現,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能不提就不提。

    而更多的篇幅,都在描繪蜀國的人物。

    關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

    張飛大鬧長坂坡,義釋嚴顏,智取瓦口隘。

    趙雲單騎救主、截江救阿斗。

    這些典故現在基本上人們都耳熟能祥,而魏國、吳國兩華人物的典故,流傳並不很廣。

    就好比張遼威震逍遙津。

    至少要把《三國演義》這本書仔細看上幾遍,才能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回目名稱。

    在宣傳三國故事的過程中,這些故事的編纂者,傳播者,他們希望我們看到的都是蜀國的人物事蹟,於是我們就只能接受蜀國的人物事蹟。

    所以相應的,蜀華人物就在我們當中越發出名。

    其實說句實話。

    現在走在大街上,隨機抓過來十個人。

    知道關羽的,一定有八九個,甚至全都知道。

    但知道張遼的,或許也就只要三四個而已。

  • 8 # 韶華傾夢

    其一,降將的身份。古人注重名和分,我們不能否認張遼的才能,也不能掩蓋張遼出仕後的一系列彪悍的戰績。但是,張遼有一個不能掩蓋的事實,那就是降將的身份,從事呂布到曹操(或者名義上從屬丁原——董卓——曹操)。

    雖然歷史上不缺乏降將是名將,更能保一朝的平安,但是現在題目說的是張遼為什麼比不上關羽有名。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定了張遼和關羽比不上。

    可是,關羽也是降將,從劉備“降”曹操,雖然和曹操有約法三章,甚至是降漢不降曹,但這實際上和投降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個名義問題,但關鍵是關羽有個老大,而張遼的老大沒有多大的用處。

    其二,關羽的神化。歷代歷朝,因為特殊的原因,需要一個標榜,而關羽儘管沒有後來的小說渲染,但其本身就有一層特殊的“政治”因素,並且關羽是儒將,忠義雙全,所以歷來的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把他拎了出來,並逐漸神化,而張遼卻因為有關羽在前,所以被關羽的光芒掩蓋了。

    其三,羅貫中的演義版本擴充套件。三國時代,被傳的最厲害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而書裡“尊劉貶曹”的主旨,自然會放大劉備集團的人,而張遼跟著曹操,被曹操的名聲所影響,自然在名聲程度上比不上關羽。

  • 9 # 雄觀歷史

    在民間有一個現象,那就是相對於正史,老百姓更喜歡傳奇和演義這類講歷史故事的小說,因為這些小說通俗易懂,並且在民間以說書和影視等形式供老百姓消遣娛樂。因此在民間《三國演義》的知名度要遠遠大於《三國志》,人們瞭解三國那段歷史也大多是透過《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明顯的是褒劉抑曹,對蜀漢陣營的人物著墨比較多,並且寫的他們也比較傳奇。比如關羽的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刮骨療毒等故事,諸葛亮的隆中對,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故事,老百姓是耳熟能詳。曹操的智囊團不比諸葛亮差,將領的忠勇也不比關張趙差,只是由於《三國演義》的揚劉抑曹,讓曹魏陣營的文臣武將相比於蜀漢就暗淡了許多。

  • 10 # 萊駒為右

    張遼確實是名將,在唐代的武成王古今六十四名將中,三國入選的名將有左列: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右列: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唐宋以左為尊,所以從唐代武成王古今六十四名將排序中可以看出唐朝時認為張遼乃三國第一名將,到宋太祖趙匡胤改列七十二將時,三國名將仍然按此排列。那什麼原因讓關羽張飛趙雲的知名度超越了張遼呢,這與宋以後關羽崇拜有關,用時下的話說官方與民間絕對是同頻共振,共同助推關羽成神,一路成為三界伏魔大帝、武聖,知名度豈是張遼所能及的。

    弱宋思強 忠義節烈崇關羽

    經歷了唐及五代的節度使藩鎮割據以及武臣作亂後,本身也是靠武力竊取別人江山的宋家皇帝開始崇尚文治,並且把臣子的忠心作為考核的第一要務,程朱理學應運而生,“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這些人們提出來的。

    到後來遼、金、西夏環顧四周,宋朝只剩半壁江山,怎麼樣號召人民與統治者一起共度時艱,抵抗外辱呢?於是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成了參照物件,在理學家的眼裡蜀漢有“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積極進取,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丞相,有“忠義節烈”的關羽。

    於是,宋朝的統治者開始有意識的利用關羽,宋朝皇帝一路把關羽從“公”封到“王”。哲宗紹聖二年賜關羽祠“顯烈”二字,徽宗崇寧元年封“忠惠公”,大觀二年又進封為“武安王”,宋高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宋孝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宋朝對關羽的追封成為關羽崇拜的第一波官方操作。

    三國演義 民間評話論正統

    有了官方的推崇後,民間信仰也很快跟了上來,民間傳說對關羽史記廣泛傳播。到了元代,以關羽為變現物件的話本和雜劇層出不窮。使關羽開始由戰場走向民間,由歷史走向現實。於是在元代便形成了關羽文化及三國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大傳播大普及的浪潮。書場、酒肆、茶館、舞臺等民眾活動的場所均為關羽文化及三國故事大普及的最佳處所。元朝官方也配合民間信仰,認為關羽的忠義武勇有益於約束子民,於是給關羽的封號與宋朝平齊,都是王。

    至元末明初,羅貫中以史料為依據,吸收民間傳說及話本和雜劇等民間文學作品的營養,以蜀漢為正統重新書寫了三國故事《三國演義》。塑造了奸雄曹操、仁君劉備、明相諸葛亮、仁義關羽等形象。民間話本及小說形成助推關羽形象的第一波民間操作。

    神宗樹神 三界伏魔關帝君

    到了明代三國故事已經非常流行,蜀漢的正統形象深入人心,以關羽為代表的蜀漢名將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明朝皇帝對關羽不太感興趣,反而喜歡岳飛,關羽被剝奪王號恢復原來的封號壽亭候。但是到了萬曆皇帝,這位神神叨叨明神宗信奉道教開始造神,把關羽封到了“三屆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把岳飛封到了“三界靖魔大帝”。成為方關羽崇拜的第二波官方操作

    毛氏父子 演義當史塑義絕

    到了明末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進行批註、修改。毛宗崗本《三國演義》在情節上變動很大,不僅有增刪,還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與原著比較,尊劉抑曹的正統觀念和天命思想明顯加強,在表現技巧、文字修飾方面也有提高。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就是毛氏父子修改後的版本。

    毛氏版本中塑造了三絕形象:義絕關雲長,智絕諸葛亮,奸絕曹孟德。

    至此蜀漢正統地位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忠義節烈的關羽、仁德的君主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諸多形象更加豐滿力,蜀漢的五虎上將的故事膾炙人口,在民間廣為流傳。毛氏版本《三國演義》成為助推關羽形象的又一波民間操作。

    滿清入關 追封武聖溯三代

    滿清入關後為了防止漢人崇拜岳飛,把岳飛請下神祗,關羽成為武聖人。歷代皇帝除康熙外都繼續追封關羽,最後,其封號居然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除了關羽本人,他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

    另外崑曲、京劇裡的老爺戲不斷,忠義、勇武、節烈受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層次人群的喜愛。

    經過官方與民間幾波操作後,關羽成為武聖人,封號都超過了萬世師表的孔子。至此,不要說關羽、以及與關羽同列五虎上將的張飛趙雲比張遼名聲大,恐怕連關羽的馬童周倉、兒子關平也比張遼名聲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物業與無物業管理的小區差別在哪裡?你花錢繳納物業費有被服務的感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