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亞哥的海灘
-
2 # 解憂讀書鋪
簡明扼要地說,主要是因為中小學升學考不涉及對聯的平仄考點,很多語文教師在講解對聯的知識點時,都會忽視平仄而只講解字數以及詞性對稱。
平仄是教學難點,甚至有的語文教師都亂不清,及時講得清楚,學生也記不住,即使記住了,也考不到。現在教學時間那麼緊,教學壓力那麼大,沒有幾個老師會負責地講解和分數無關的知識點。
當然,就目前而言,科技的普及,讓對聯也失去了原有的重要的應用價值。搭建門庭,往往在大門口貼上應有對聯的瓷磚,數十年一換,自然少有人看。
還有,貼對聯一般是春節,喜慶之日或喪事所用,而現如今,春節味淡化,不管喜事喪事,都是喜事,以前年輕人還可以對對子,比比才華,比如《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就和師爺對對子,直到師爺口吐鮮血。甚至,還有女子應用對聯招親諸如蘇小妹。現在,即使群賢畢至,三五成群,也只是做低頭族,偶爾侃侃大山,也就說說王者榮耀,說說NBA,說說花邊緋聞,誰還會出對子考考彼此;更不用說對聯招親。
我甚至見過,有活動方為了做宣傳,春節時張掛燈謎,結果,三五分鐘,全靠度娘,揭了謎面的事情呢……
-
3 # 赤江散人95767146
現代人,特別是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的人們,沒幾個喜好傳統文化。硏究的都是網路、遊戲。詩詞歌賦在他們心目中根本就沒有映相,更談不上硏究了。家中有喜事,在網上下載幾副枯燥無味的、毫無意義的、門不對意的對聯,胡亂塗鴉,貼在門口就算完事,誰硏究什麼平仄呢?
-
4 # 60380944
其實,用南方方言都很容易作對,尤其粵語更輕鬆,因粵語完整保留傳統漢語平、上、去、入並完全對應《大宋重修廣韻》,因此,粵語人士只須知到粵語聲調劃分即自帶吟詩作對的功夫,如粵音之詩、史、試、時、市、事六個調加色、石、食三個入聲共九聲,其中第一調“詩”與第四調“時”為平聲,其餘均為仄聲,按此寫詩作對,即完全符合古律音韻美學。
-
5 # 凌子看世界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的問題。首先,我要說,不是所有的現代人都不懂春聯的平仄,只能說一部分,或者很大一部分人不懂。我相信,還是有一部分現代人是懂春聯的平仄的。 這個春節,我是在陝西過的。跟往年一樣,也很關注春節的各種元素,當然也包括春聯。現在各家各戶貼在門上的春聯一般都是買現成的,或者請有一定文化功底的人代寫。所以,你會看到大家貼的春聯還是比較講究平仄的,但其中有一部分春聯,確實談不上平仄。當然,即使不平仄,很多人也看不出來,因為這些人也不懂平仄。 但古人對對子,是很講究平仄的。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們村有一個老秀才,走到一戶人家門前,便駐足而唸唸有詞,“平平仄仄仄平平”地嘮叨個沒完,然後提醒人家,春聯寫得不對。 當然,沒人聽他的,只把他的說詞當成笑話。這是因為,新文化運動後,傳統文化被打入冷宮,中小學教科書也不再講平仄,因為考試不考這個,大家都認為這東西過時了。 現在,我們重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開始倡導文化自信。但我們忽然發現,老祖宗留下來的很多東西,我們看不懂了!這其中就包括春聯的平仄。
平仄,是中國詩詞(包括春聯)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古人的詩詞是嚴格按照格律寫成的,如果我們不懂格律,不懂平仄,也就無從全面地欣賞古人留給我們的詩詞之美。 從這個角度說,平仄並非古懂,我們現代人應該學習一下格律知識,掌握與古人對話的工具。
-
6 # 開心一刻183012809
這與國家提倡的教育有關,十年浩劫時,老師上課是不準講古詩詞的,誰講了,誰就受到批評,致使傳統文化出現斷層,即便現在的高中語文老師,也有很多是不知道的。近兩年,央視及各電視臺經常播放詩詞大賽,大家又開始喜歡古詩詞。可是大部分人由於沒有這方面的知識,連最普通的春聯也不知怎麼貼,貼錯春聯的比比皆是。如果再不大力普及古詩詞知識,下一代人就更加不知道了。
-
7 # 廣結善緣148923423
為什麼不懂?答案很清楚,無教材,無人教。建國初期,有民國留下的知識分子教詩詞,用吟唱的方法,學生哼哼呀呀、搖頭晃腦跟著學,倒也蠻好的。
可以推想,古人歌詞詩賦是相當講究韻律的。因為不但要寫在紙上,而且配音樂吟頌,如平仄不分,一定是不合格的作品。
當下不同,人們關注的是意境,至於韻律和對偶大體相符就可以了,只讀不吟唱。不是當代人笨,若玩手機,三歲小孩也可稱師傅,只是未鑽研而已。
再說對聯,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興。達官貴人,大家閨秀,那可有講究,若文質彬彬,又琴棋書畫、歌詞詩賦精通,身價倍增,用現在話講高大上,因此,千金配偶,用對子考你胸中墨水深淺。關於對聯貼法,右邊為上聯。上聯最後一個字一定是仄聲。什麼叫平仄聲?用現代漢語拼音,一二聲平聲,三四聲仄聲。
-
8 # 瓣雨花
現代人,太現代了吧。有時候想想也不願年輕人。現在的學校,基本上考什麼就教什麼,不考的基本PASS。幼兒園小學化就是個例子。你看看附近的小學有重視思品,科學的嗎?高考不考平仄把,那就不去研究,不去教。
既然不學,當然不懂。所以放假了,堂堂一個高中生,相當於古時候的秀才,卻把對聯的上下聯貼反了。
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有個語文老師就比較系統的教了我們平仄對仗的有關知識。當現代改受益匪淺。
很多老祖宗優秀的文化,我們沒有繼承下來,連毛筆字都不會寫。人就飄起來了。
現在是工業化時代了。春節前大街上賣春聯的比比皆是。大街兩旁紅紅火火。但是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春聯基本上都是印刷品。我總覺得過年不寫春聯,真的缺少了不少年味。缺少了很多春節文化。
你還會平仄對仗嗎?
你還有其他理由嗎?
-
9 # 詩詞對聯李說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試著來分析一下。
其次,為什麼受教育、有文化的現代人數量多了,但是我們卻感覺懂對聯平仄要求的人反而少了呢?應該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對聯平仄、詩詞創作對古代文人而言,是基本功和入門課,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可以作出很好的詩詞對聯,而到了現代,對於對聯詩詞方面的重視不夠,相關的教育培訓少了,也沒有什麼硬性的要求,詩詞對聯的佳作就少多了,所以就容易產生現代人不如古代人懂對聯平仄的人多的這種感覺。
二、古語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怎麼顯示出讀過書呢,在古時候透過吟詩作對就可以看出人的文化品味、人格修養,詩作得好、聯對得好,是值得被讚揚、被傳誦的,所以古代有這個吟詩作對的良好氛圍,讀書人也願意研究、願意參與。但是到了現代,百無一用是書生更深入人心,能寫會畫、吟詩作對遠不如豪車豪宅能獲得認可,甚至如果沉迷於詩詞對聯,還會被人認為是不務正業,不如打工掙錢更實在、更實惠。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少了吟詩作對的良好氛圍,所以懂對聯平仄的人感覺上是少了。
三、題主的感慨更多的是基於在悟空問答中對聯的質量不盡人意,實際上悟空問答也正在發展中,很多楹聯高手大師並未參與進來,出對應對的多是草根愛好者,未受過正規系統的對聯知識培訓,所以難免良莠不齊。但在我看來,這已是一大進步,說明還有人愛好對聯、還有人在關注對聯、這一傳統文化還有成長髮展的土壤和條件。如果在這個平臺上出對應對的僅僅是十數個專家大師,雖然出對應對水平提高了,看起來嚴格遵守平仄格律了,但是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和關注,那麼這一傳統文化可能也就快要消亡了。
所以說,即便看起來現代人懂平仄的少了,但是如果有人還在喜歡著對聯、還在關注著對聯、還在想著對對聯,那就很好,那就說明它消亡不了,它還活著。吾等愛好者,實應慶幸。
不知如此作答,題主可滿意?
-
10 # 歷史於是說
寫律詩是古代讀書人的必修課,對聯是起步,不學不行,不然在學堂裡有點難混。今天的學校對學生基本沒有這個要求,縱然有,也不會重視。
-
11 # 懷如天際2
我們壯人的讀書方法,古時候叫唱書,不象現在一句還一句,但是哪個
一結論什麼讀法叫平仄,平是什麼音,仄是什麼聲,沒見哪個決定,平仄的讀法與含意法,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提的好,作為初學者的我來說,認為對聯還是要按平仄來對,詩必須要按格律來,只是水平高低導致了大家出詩的好壞。按格律有平仄、詩詞就美,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古人研究平仄也不是吃飽了沒事幹的,聲音的"平上入去"確實會給對聯帶來節奏感,有節奏才有韻律嘛。——為什麼有些人寫歌就很美,唱起來很通暢,而有些人的歌就很拗口,狗屁不通?這就是韻律的問題,詩歌詩歌,古代詩是能唱的,這是一種語言藝術,一定要有講究,這樣才美,詞少意濃、朗朗上口才是詩才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