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抒發了作者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及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的悲痛與憤慨。
《水龍呤·登建康賞心亭》作於孝宗二年,作者辛棄疾歸還南宋的第十二個春秋。
此時此刻的他飽受仕途傾軋之苦,知音難覓,壯士心中蟄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時得酬!
此詞是辛棄疾最負盛名的早期作品。賞心亭是當時建康城的遊覽勝地。然而這裡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筆下動人心絃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夢死的歌舞昇平畫面,卻是滿目“獻愁供恨”,是紅巾翠袖難以揮去的英雄之淚。
作者的胸懷,作者的志氣,作者的無奈,作者的執著,這一切一切在詞中表露無為。
詞的上片寫景抒情。前三句是實寫作者的登樓所見。開篇以山水起勢,一個“秋”字直貫全景,雖然不失雄渾清麗,但充滿了感傷,從而為全詞定下了基調。這種馭情於景的寫法與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作者心目中,國恥一日不雪,美景給他的只是也只能是憂鬱,傷愁。這種感情在“獻愁供恨”一句中可見一斑。作者心懷的不是統治者苟安的半壁江山,更是昔日的廣大失土,那裡有他的故鄉,有他的同胞,有他的祖國的種種氣息。自小就飽受金人壓迫的他,沒有比“還我河山”更強烈的願望。然而他的《美芹十論》《九列》等力陳復國的方略在“談戰色變”的年月裡無一倖免地被駁回了一次又一次……但見“落日樓頭”上,“斷鴻聲裡”,形影孑立著這位“江南遊子”。此句中在落日的結束,孤鴻的斷聲反襯之下,在作者心目中怕遠不止於獻愁供恨,而是直接引起孤獨的悲慨了。
到此為止我們不仿來領略一下詞人非凡的大家手筆:從遠景“楚天”到近景“遙岑”“落日”“斷鴻”這一系列景物本是作者登樓遠眺的實物,它們籠罩全詞,正是寫盡了登樓題意之際,作者在此時巧妙地逆筆倒入“遊子”,剎時峰迴路轉,使這一切的景物成為了全詞主人公出場的大背景,焦點一下由物定格於人身上,讓人品起來意猶未盡,於是段末“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顯得力透紙背,表現出非凡的感染力量,令人讀後不由為之動容。一個滿腹悲憤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生動到了極致。
前人有詩云:“百歲如流,富貴冷灰。大道日喪,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司空圖《詩品悲慨》),正是此時此地作者心情的最佳寫照。
辛棄疾之祖父辛贊早年不得已在金國任官,每引兒輩“登高望遠,指劃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憤。”因此辛棄疾早年便立志抗金報國。
紹興三十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之際,辛棄疾聚眾二千樹起抗金義幟,是年他二十一歲。
率軍投耿京,諫義軍歸宋,妥建奇功,是年他二十二歲。張安國殺耿京叛變,他率五十騎奇襲金兵大營,生擒叛將。為此,“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是年,他二十三歲。
血液中只有悲壯沒有悲哀,這就是稼軒,一個名副其實的壯士!
詞的下片寫情作結。國家風雨飄零內憂外患,自己備受貶斥壯志難酬控訴無門,不是有引退避世的忍者嗎?不是有醉生夢死計程車大夫嗎?首句“休說”一詞統領下面兩句,透過反用張翰棄官南歸的典故,孔武有力地表明瞭作者的態度:不要跟我說此刻家鄉的好,我絕不能一走了之!次句正取劉備斥許的故事,抨擊了只顧苟安一隅尋歡作樂,無心為國家戰鬥熱衷為個人謀利的當權派。字裡行間透出作者對“劉郎才氣”的欽佩與推崇。我們可以感受到壯士在一片悲涼中仍豪氣沖天地堅持著一份對國家民族的執著的熱忱!這種熾烈的愛國激情,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次,即便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也是永遠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可惜”一句透露出作者內心的焦灼。光陰一天天似水流逝,眼見已到壯年,如此蹉跎,何時才能拜表出師收拾山河啊!段末再次用典,並採用歇後的手法,在前半句縮住,後半句“人何以堪”含而不露卻更加鮮明有力。達到“單句旋折,愈是激昂”的境界(俞陛雲)。縱觀全段,作者雖然內心鬱悶之極但並沒有直筆抒壯志空懷之悲,而連用三個故實,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嘆的手法出之,令這種壯志難酬的悲,執著抗爭的壯愈加蕩氣迴腸催人淚下。結處嘆無人喚取紅巾“搵英雄淚”,遙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抒慷慨嗚咽之情。其實任紅巾再紅翠袖再翠歌女再美,又如何能輕易安撫作者對國家淪喪凌雲之志久久難酬之痛?”倩何人”?這個不也不可能得到。國難當前,沒有人有如此本事喚出如此一個“紅巾翠袖”輕而易舉地化苦為甜化悲為樂。作者傳達出的是一絲絲難言的孤獨一陣陣難堪的悲憤。
本詞采用六朝駢文做法,縱觀全詞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眩目的修辭,但鑄造語言多樣。“遙目遠岑”應看作遠目遙岑,“供愁獻恨”應放在句未看。“江南遊子”是“把吳鉤看了……”兩句的主語。下片“樹猶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詞“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賙濟),感人至深。
一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讀罷,掩卷沉思。辛稼軒,一個真正的壯士,偏又生於一個悲劇時代,於是歷史又成全一個悲劇人物。稼軒為光復故土孜孜不倦奮鬥終生,卒後卻被彈劾犯“為逆臣開邊之罪”!稼軒泉下有知又該當如何?如果歷史是一塊塊功過碑,那麼碑上就絕不會遺下這個人這首詞,絕不會的。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原文: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舎,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答:抒發了作者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及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的悲痛與憤慨。
《水龍呤·登建康賞心亭》作於孝宗二年,作者辛棄疾歸還南宋的第十二個春秋。
此時此刻的他飽受仕途傾軋之苦,知音難覓,壯士心中蟄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時得酬!
此詞是辛棄疾最負盛名的早期作品。賞心亭是當時建康城的遊覽勝地。然而這裡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筆下動人心絃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夢死的歌舞昇平畫面,卻是滿目“獻愁供恨”,是紅巾翠袖難以揮去的英雄之淚。
作者的胸懷,作者的志氣,作者的無奈,作者的執著,這一切一切在詞中表露無為。
詞的上片寫景抒情。前三句是實寫作者的登樓所見。開篇以山水起勢,一個“秋”字直貫全景,雖然不失雄渾清麗,但充滿了感傷,從而為全詞定下了基調。這種馭情於景的寫法與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作者心目中,國恥一日不雪,美景給他的只是也只能是憂鬱,傷愁。這種感情在“獻愁供恨”一句中可見一斑。作者心懷的不是統治者苟安的半壁江山,更是昔日的廣大失土,那裡有他的故鄉,有他的同胞,有他的祖國的種種氣息。自小就飽受金人壓迫的他,沒有比“還我河山”更強烈的願望。然而他的《美芹十論》《九列》等力陳復國的方略在“談戰色變”的年月裡無一倖免地被駁回了一次又一次……但見“落日樓頭”上,“斷鴻聲裡”,形影孑立著這位“江南遊子”。此句中在落日的結束,孤鴻的斷聲反襯之下,在作者心目中怕遠不止於獻愁供恨,而是直接引起孤獨的悲慨了。
到此為止我們不仿來領略一下詞人非凡的大家手筆:從遠景“楚天”到近景“遙岑”“落日”“斷鴻”這一系列景物本是作者登樓遠眺的實物,它們籠罩全詞,正是寫盡了登樓題意之際,作者在此時巧妙地逆筆倒入“遊子”,剎時峰迴路轉,使這一切的景物成為了全詞主人公出場的大背景,焦點一下由物定格於人身上,讓人品起來意猶未盡,於是段末“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顯得力透紙背,表現出非凡的感染力量,令人讀後不由為之動容。一個滿腹悲憤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生動到了極致。
前人有詩云:“百歲如流,富貴冷灰。大道日喪,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司空圖《詩品悲慨》),正是此時此地作者心情的最佳寫照。
辛棄疾之祖父辛贊早年不得已在金國任官,每引兒輩“登高望遠,指劃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憤。”因此辛棄疾早年便立志抗金報國。
紹興三十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之際,辛棄疾聚眾二千樹起抗金義幟,是年他二十一歲。
率軍投耿京,諫義軍歸宋,妥建奇功,是年他二十二歲。張安國殺耿京叛變,他率五十騎奇襲金兵大營,生擒叛將。為此,“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是年,他二十三歲。
血液中只有悲壯沒有悲哀,這就是稼軒,一個名副其實的壯士!
詞的下片寫情作結。國家風雨飄零內憂外患,自己備受貶斥壯志難酬控訴無門,不是有引退避世的忍者嗎?不是有醉生夢死計程車大夫嗎?首句“休說”一詞統領下面兩句,透過反用張翰棄官南歸的典故,孔武有力地表明瞭作者的態度:不要跟我說此刻家鄉的好,我絕不能一走了之!次句正取劉備斥許的故事,抨擊了只顧苟安一隅尋歡作樂,無心為國家戰鬥熱衷為個人謀利的當權派。字裡行間透出作者對“劉郎才氣”的欽佩與推崇。我們可以感受到壯士在一片悲涼中仍豪氣沖天地堅持著一份對國家民族的執著的熱忱!這種熾烈的愛國激情,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次,即便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也是永遠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可惜”一句透露出作者內心的焦灼。光陰一天天似水流逝,眼見已到壯年,如此蹉跎,何時才能拜表出師收拾山河啊!段末再次用典,並採用歇後的手法,在前半句縮住,後半句“人何以堪”含而不露卻更加鮮明有力。達到“單句旋折,愈是激昂”的境界(俞陛雲)。縱觀全段,作者雖然內心鬱悶之極但並沒有直筆抒壯志空懷之悲,而連用三個故實,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嘆的手法出之,令這種壯志難酬的悲,執著抗爭的壯愈加蕩氣迴腸催人淚下。結處嘆無人喚取紅巾“搵英雄淚”,遙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抒慷慨嗚咽之情。其實任紅巾再紅翠袖再翠歌女再美,又如何能輕易安撫作者對國家淪喪凌雲之志久久難酬之痛?”倩何人”?這個不也不可能得到。國難當前,沒有人有如此本事喚出如此一個“紅巾翠袖”輕而易舉地化苦為甜化悲為樂。作者傳達出的是一絲絲難言的孤獨一陣陣難堪的悲憤。
本詞采用六朝駢文做法,縱觀全詞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眩目的修辭,但鑄造語言多樣。“遙目遠岑”應看作遠目遙岑,“供愁獻恨”應放在句未看。“江南遊子”是“把吳鉤看了……”兩句的主語。下片“樹猶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詞“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賙濟),感人至深。
一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讀罷,掩卷沉思。辛稼軒,一個真正的壯士,偏又生於一個悲劇時代,於是歷史又成全一個悲劇人物。稼軒為光復故土孜孜不倦奮鬥終生,卒後卻被彈劾犯“為逆臣開邊之罪”!稼軒泉下有知又該當如何?如果歷史是一塊塊功過碑,那麼碑上就絕不會遺下這個人這首詞,絕不會的。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原文: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舎,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