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鹹魚閒聊
-
2 # 劉一千五
白起是秦昭王時期的大將。他是在昭王繼位後,跟著穰侯一路升遷上來的。因為軍功卓著,穰侯,宣太后等被範睢奸說秦昭王而被逐回封國的時候,也沒受到影響。當時在穰侯主持下的領土擴張,己使山東六國坐臥不安。秦昭王任用白起屢建奇功,讓六國聞名驚慌而膽寒。
秦昭王四十五年至四十九年間的秦趙戰爭,白起的軍事藝術和才能發揮到極致,一舉摧毀趙國的軍隊主力,踢開了秦國統一戰爭道路上的一塊大石頭,從自以後,秦兵所到之處,再無強力抵抗。
上黨戰役,本不關趙國的事。但上黨郡守馮亭把禍水引向趙國,而趙王和"賢公子"趙勝平原君,居然接受下來,並且一個不漏全盤接受。秦國打南韓本是在修"高速路",透過這"跳板"樣的高速快捷地進兵其他五國。秦國已經把上黨從南韓分離出來,並即將拿下。趙國一接過去,秦國就白忙了。所以,秦昭王大怒,發兵轉掉矛頭殺向趙國,兩軍在長平對打。打了兩年多,不見勝負,成了相持階段。
秦兵客場作戰,後方供給線太長,不利久持,只利速戰。所從,百般挑戰,廉將軍就是不出。秦軍沒法,只能築寨等時機。
秦相應侯範睢,用反間計離間趙王與前線總指揮的關係。反間成功。趙王換將讓趙括當元帥,廉將軍辛苦,回去釣魚去了。秦昭王聽到確切情報後,暗中起用白起,並嚴密封鎖白起赴戰場的訊息。
趙括馬上就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同秦幹起來。雄心可嘉,智謀乏絕。被白起殺得大敗,被殺被俘四十五萬之巨。趙括戰死,趙軍參戰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趙王沒想到結果如此恐怖。只得讓蘇代去找應侯范雎,談了一夜。應侯建議昭王撤回乘勝攻打邯鄲的軍隊,接受趙國割地賠禮。秦昭王就下令白起回國。白起正要攻破邯鄲,進而滅了趙國。接此文書,嘆息一聲,回來後聽說是應侯下的"藥",心裡就有陰影了。
第二年,又戰。秦兵不順利,損兵折將。甚至連應侯的好友鄭安平被迫帶二萬秦軍投降了趙國。戰況越來越惡劣。
昭王就調白起去,白起不去。範睢也去請白起,他還是不去,還說風涼話,說早聽他的話不至有今日敗績。秦昭王就下令不準白起居住在咸陽,馬上出城。白起這時實在有病,就抱病上路。逶迤到了杜郵縣,後路追上秦王使者,封了一口劍,白起明白,大家都明白。白起對周圍的人說,對不起長平被坑殺的趙華人。現在扯水平了。就刎劍而死。一代名將到底還是死了!冤不冤?
-
3 # 風鈴中的濤聲
不請自來。我以為秦朝名將白起表面看起來是自殺,實際上是死於殘酷的權利鬥爭。
有一句話說“欲使其死亡,先使其輝煌“,白起最後的命運似乎應了這句話。眾所周知,白起最輝煌的一戰就是發生在秦趙兩國之間著名的”長平之戰“,這一戰使白起獲得了一個”殺神“的稱號。這場戰役趙國死亡人數並不多,只有5萬多人,而有40萬趙軍最後在被圍斷糧40多天後投降。然而白起這個殺神設騙局把投降的40萬趙軍全部活埋殺死。
這一戰主要有兩個方面影響:
1. 趙國方面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同秦國對抗;
2. 秦國的白起將軍立下大功,其麾下軍隊也是士氣高昂。
有人建立功勳自然就有人會嫉妒,嫉妒會造成分裂,分裂會導致失敗。這個嫉妒的人就是應侯範睢。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應侯範睢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建議南韓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請和,秦昭襄王同意。趙孝成王準備按和約割讓六城時,大臣虞卿認為割地給秦國,秦國勢必更強,這樣趙將加速滅亡。 虞卿建議以六城賄賂齊國,聯齊抗秦。趙孝成王用其謀,派虞卿東見齊王建,商討合縱抗秦計劃,並藉著魏國使者來趙國聯絡合縱的機會,與魏國訂立盟約。同時,將靈丘封給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並對韓、燕亦極力交好。在國內則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進行抗秦準備 。
秦昭襄王見趙國不但違約不割六城給秦,反而聯合諸國對付秦國。於是大怒,在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這就是歷史上的”邯鄲保衛戰“。
自公元前260年9月到公元前259年10月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秦國採納範睢的建議談判割讓城池的事,貽誤了最佳戰機。果不其然,秦國打到邯鄲城下久攻不下的情況下,白起心中比較鬱悶的,憤憤的說,”大王不聽我的建議,現在怎麼辦?“秦王聽到此話,惱羞成怒,強令白起前去統兵,白起不領情,自稱病重,不肯起身。十月,秦王免除白起官爵,貶為士兵,把他遷到陰密。
這是,趙國的聯盟國援軍向秦國進攻,秦軍幾次敗退,告急使者往返於秦國,秦王羞惱,於是派人驅趕白起,不讓他在滯留咸陽城中。白起起身出了咸陽城西十里,到達杜郵。應侯範睢等群臣又議論說”白起遷走時,怏怏不服,還說過抱怨的話。“秦王聽說後便動了殺心,派使者前去賜給白起寶劍,示意讓他自殺。於是白起橫劍自刎。
還是那句話“欲使其死亡,先使其輝煌”,也許是長平之戰殺孽太重,落個這樣的下場。
-
4 # 大秦鐵鷹劍士
白起是自殺而死的,死於秦昭襄王賜的鎮秦劍之下。秦昭襄王殺白起,是因為白起拒不領命出戰山東六國;秦昭襄王先是把白起由大良造爵上將軍職貶為無爵無職計程車兵,並從咸陽遷至陰密;聽說白起對被貶不服氣,於是派使者給白起賜鎮秦劍,讓白起自裁而死。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白起被迫自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白起忠於秦國,忠於兵家,但是不忠於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想讓白起變成一隻狗,讓他咬誰就咬誰;但是白起偏偏要當一頭虎,他想咬誰就咬誰,不聽秦王的瞎指揮。
長平之戰後,白起就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因此長平大戰後趙國虛弱不堪,還沒有組織起軍隊守衛邯鄲;其它五國更是沒有回過神來,或者更加畏懼秦軍;此時伐趙必勝。但是范雎認為此時不該滅趙,以免五國來攻,於是秦王讓白起回師。
白起搬師回國後,秦王又認為應當滅趙,要白起領兵出征。白起認為戰機已失,再攻趙必敗,於是不同意出戰。秦王就派別的大將領兵伐趙,結果戰敗了,又引得五國合縱伐秦,直逼函谷關。秦王讓白起領兵拒敵於關外;白起說守函谷關用不著我,一大將足矣。果然蒙鶩將軍(蒙恬的爺爺)守住了函谷關,但秦王認為白起不聽話不好駕馭,就賜死了白起。
其二、白起是宣太后餘黨,功高蓋主。白起平民出身,從士兵做起成為千夫長,遇到宣太后與魏冉後開始受到重用。魏冉一直把白起當弟弟,大小事務都帶著白起,因此白起成長十分的快,到宣太后去逝,魏冉引退時,白起已經成了秦軍統帥。秦昭襄王因為有了范雎,才能親政,親政後最反感的就是宣太后餘黨,還怕他們居功自傲。白起儘管十分有用,但是比起聽話的范雎明顯不好使用。能力再強,但是不聽話,也得死,誅殺白起是秦王真正成熟的標誌。
-
5 # 毛劍傑
長平之戰勝利後,秦軍為了乘勝擴大戰果,復定上黨郡,攻取皮牢(今山西河津),定太原,將河東大片土地都收入囊中。
同時,在秦國內部,秦昭王在范雎的幫助下,已經將朝政大權從母親宣太后和舅舅穰侯魏冉手裡奪過來了,而白起正是宣太后和穰侯信任重用的武將。
眼見秦軍日盛,趙國使出反間計,趙國使者蘇代重金賄賂秦國相國范雎,遊說范雎說:“趙國要是滅亡,武安君(白起)必然以軍功受封三公,相國您就得屈居下位。不如趁著現在南韓、趙國驚恐之際,讓他們割讓土地,不要再讓武安君建立功勳了。”
范雎於是向秦昭王進言:“秦國士兵疲憊,希望陛下接受南韓和趙國割地議和的請求,讓士兵們修整一番。”秦昭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正月雙方停戰,作為軍事統帥的白起是最後才知道停戰訊息的,自然與范雎產生了嫌隙。
當年九月,秦國再次出征,而白起正好生病,不能出征。秦昭王派王陵攻打邯鄲,趙國都城軍民堅守,秦國反而損失了五個軍營的兵力,到正月白起病好了,秦昭王打算派白起去替代王陵,但是白起卻進言道:“雖然長平之戰消滅了趙國四十萬趙軍,但是秦國士兵也損失過半,國內兵力空虛,還遠行千里去攻打別國的都城,攻下邯鄲著實不易,而且他國的救兵源源不斷地馳援邯鄲,各國對秦國積怨已久,趙軍在城內,他國援軍在城外,裡應外合,內外夾擊秦軍,秦軍必敗。所以,王上,這個仗還是別打了。”
秦昭王自然不肯聽,屢次催促白起出徵,白起不肯,又稱病不起。
秦昭王只好派王王齕代替王陵,繼續圍攻邯鄲,到了次年九月還是沒有攻下來,而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率軍十萬救援,秦軍傷亡慘重。正好與白起預言的一樣,白起直言道:“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昭王聽了大怒,再派白起上前線,白起就繼續稱病不去,丞相范雎去請,還是不去。秦王就罷免了白起的官爵,讓他離開咸陽去陰密,就是發配了。
白起稱病拖了三個月,才啟程,然而白起剛出了咸陽西門十里,到了杜郵。范雎就像秦昭王說:“王上下令白起遷出咸陽,他好像很不滿的樣子,有怨言。”秦昭王於是就派使者追上白起,賜劍,令他自殺。
白起臨死前仰天長嘆:“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白起是個卓越的軍事家,他對戰事的判斷犀利而準確,長平之戰白起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忽視了秦國政局的變化,朝政大權已經從宣太后和穰侯手中轉回到秦昭王手上,白起作為“前朝舊臣”不僅不趁機表示忠心,反而屢次違抗秦昭王的命令,單從軍事角度直言,而且還與丞相范雎交惡,將自己置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功高震主又蔑視君主,秦昭王必然將之賜死。
-
6 # 一個人的歷史
首先說答案:白起是被秦昭襄王嬴駟賜死的。
在戰國後期,任何人在戰場上都不能戰勝白起,白起攻三晉伐楚,建立了戰無不勝的赫赫戰功,但在多方面的原因推動下,白起一步步走向了深淵。
白起之死有幾下幾方面原因:
一、和應侯範睢之間的矛盾白起是從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長為秦國戰無不勝的戰神的。在這個過程中對他幫助最大的就是魏冉,而魏冉是宣太后一脈。宣太后則是被應侯範睢水所推翻。可以說白起是範睢的眼中釘、肉中刺,況且白起的戰功直接威脅到了範睢在秦國的地位。
二、白起的性格白起性格執拗,對於自己認定的事情從不妥協,就算是秦王也不能讓他改變初衷和立場。在秦王朝命他去征戰時,他堅決拒絕不去,就算應侯範睢親自來請,他也堅稱有病,這就犯了為臣的大忌。
三、群臣的妒忌白起的功勞太大,他建立的功勳在秦國無人能及,正所謂曲高和寡。因此在最後,大家在秦王面前都說:“白起被貶官,他一直心懷不滿,而且還說三道四。”這直接促成了秦王派使者賜劍,命武安君白起自殺。
四、秦王的天威對於君王來講,最注重的就是君權不可侵犯。如果有誰公然蔑視君權,就算他功勞再大,能力再強,也絕不能姑息養奸。因為這樣會觸動王權,令自己國運不穩國勢難安。
五、殺伐太重白起在臨死之前曾經說:“我什麼地方得罪了天而要遭受這樣的報應?”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給自己找到了理由,“我確實該死,長平一戰趙軍投降計程車兵幾十萬人,我用詐術將他們全部坑殺,這件事足以致死。”
-
7 # 衝仔學歷史
簡單回答:憋屈死的。和長平之戰有直接關係,再加上性格太剛直,寧折不彎。下面在詳細說說。
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坑殺。此時,趙國門戶大開,離敗亡不遠了。如果趁勢追擊一定能夠滅趙。
公元前259年。就在白起要發動總攻的時候。趙國名嘴蘇旦,帶著豐厚的禮物入秦。對著秦相範睢就是一頓激情演講。生生把範睢給說動了。演講的大概內容就是:如果白起滅了趙國,功勞必定在丞相之上,以後丞相在朝堂上就得看白起臉色了......。範睢馬上找秦昭王建議與趙國和談。結果,秦昭王收了厚禮愉快的和談了。這一下,讓氣勢正盛的前方將士和白起大失所望,心灰意冷。
一年後。不懂軍事的秦昭王終於想明白了:那些禮物沒有趙國這片領土值錢啊!還是把趙國滅了利大於弊。但是,戰機已失。長平之戰時,兩國拼盡全力。雖然秦軍勝,但也是自損八百(秦軍戰死四十多萬士卒)。當時一鼓作氣也就你拿下來了,可現在都過去一年多了,趙國已在重創中緩過來了。再打就是錯上加錯。可是秦昭王執意要打。讓白起出兵。白起斷然拒絕,還實事求是的分析了當前形勢:如果攻趙,秦軍會受到多國聯軍的合力進攻,失敗的機率很大。
可秦昭王不這麼想,他認為,我大秦離開你白起就不能打勝仗了?於是,強行派其他將領出戰。戰鬥結果,秦軍遭到趙楚魏三國聯軍夾擊,大敗。
這時,白起犯了他一生之中最大的一個錯誤,沒管住自己的嘴。和朋友閒聊時,有意無意的帶出來:“大王沒聽我的話吧?你看,結果大敗吧”幸災樂禍的意思。這話就傳到了秦昭王的耳朵裡。可把秦昭王氣壞了。:你白起不是能嗎?好,那你上。並讓範睢親自去請白起出山。但是白起太倔,性格太鋼,死不從命。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可當時白起身體不太好,走不了。就在咸陽暫住三個月。也許是天意,在這三個月內,秦軍節節敗退。秦昭王面子掛不住了,認為白起又在笑話自己,在加上範睢從中挑撥。一氣之下,秦昭王賜死白起。
史書記載。白起在自刎前,面對蒼天大聲問道:“我白起犯了什麼彌天大罪,何至如此啊?”說完,大秦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
8 # WarOH協虎
人有時候真的無法左右命運。形勢的發展永遠超過自己的想象。曾經的輝煌最終換來的只是淒涼。白起可能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為何會被秦王逼得自殺。
公元前257年,秦王派使者送來一柄劍,此情此景,也許諸多感慨。最終,白起拿起了那把劍,在名叫杜郵的地方,自刎而死。一代名將的結局不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或者是平安度過餘生,而是以這樣的方式結局,不免讓人欷歔。為何會被賜死?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說殺戮太多,僅長平一戰中,就用欺騙等手段坑殺了40萬趙軍,憑這一點,就足以死了。
當然這只是他自己的解釋。至於被賜死的原因,還有錯綜複雜的關係。但值得肯定的是,他透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為秦國的崛起和發展發揮了幾乎無人能匹敵的作用。
白起與魏冉的私交很好,因為這層關係,他被舉薦。進入秦國之後,他便開始展現了自己不平凡的能力。前293年,伊闕一戰中,就滅掉韓魏聯軍24萬人,並取得了南韓的大片土地,自己一戰成名。在升任大良造之後,又開始伐魏、伐趙,這些國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從公元前282年到前279年,白起又對楚國發起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楚國被迫遷都,秦國也贏得了大片面積,自此,楚國再也無力與秦國對抗。
白起,最為人稱讚的則是長平之戰。他利用反間計,讓趙國換將,最終坑殺趙國幾十萬軍隊。
這場戰役雖然為自己贏來了榮譽,但物極必反。長平一戰之後,也為白起的死亡埋下了伏筆。這一場戰役給秦國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為了平息眾怒,只能殺掉白起作為代價。
這或許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些原因就是君主對臣下的猜忌,以及為將者與為相者的不合。長平之戰後,白起曾經想一鼓作氣解決趙國,但此時有人向範睢說到,如果滅了趙國,白起將一人獨佔功勞,範睢怕此,因此建議暫緩進攻趙國。白起忿忿不平。過了一段時間,秦國又想起進攻趙國,但此時趙國已逐漸恢復元氣,白起認為時機已過,不能進攻,其結果是必敗。但秦王不聽,強命令他出徵,但他卻拒不出徵。結果完全如他所料,此時的白起放言說到,當初不聽自己的,結果如何,言語中頗具諷刺意味。面對失敗,秦王只好重新起用白起,並令他立刻動身,他只好帶病強行。就這樣君臣之間的猜忌加大了。此刻的秦王與範睢商量,認為白起“怏怏不服,有餘言”,所以叫人將他賜死。
白起的死是自身原因和君臣猜忌、將相不和和自己功高震主造成的。
-
9 # 劉家五叔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有這麼一位將士,他的一生攻城70餘座,殺敵上百萬,最後卻自殺而亡而不是戰死沙場,他就是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另外三個分別是秦國的將領王剪,趙國將領廉頗,趙國將領李牧)秦國名將,人稱“戰神”——白起。
丞相范雎這個人可以說是膽識過人,學富五車,總之能力很強,也經常代替秦昭王出使東方的國家,而在他的遊說之下,就算東方、南方各國之間訂立的合縱策略再怎麼堅定,也被他的口才輕鬆瓦解掉了。
范雎當時官居丞相,地位不可謂不高,可以說他是除了秦王之外,秦國的第二號人物,只不過是人就有缺點,而范雎身上的一個致命缺點就是妒忌,范雎身為丞相,但是他卻對其他的功臣妒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范雎與白起,這兩人的關係就好比趙國的藺相如和廉頗,一文一武輔佐秦王。但他倆之間就沒有那麼和睦了。在長平之戰之後,白起的功勞最為顯著,這一次的戰鬥可以說是讓東方的六國一度失去了想要繼續抵抗下去的念頭。而趙國和南韓對白起更是非常忌憚,所以就派出使者,拿著重金想要賄賂范雎,並且和范雎說,到時候秦國統一了,秦王肯定是要稱帝的,那個時候白起一定是在三公之位上,難道你就甘心呆在他的下面嗎?
長平之戰中一舉坑殺40萬趙國將士後,白起就立即制定了攻佔邯鄲的計劃,可以想象,如此大手筆所造成的震撼,是趙國軍民最為絕望,信心以及凝聚力最低潮的時期,趙國上下魂飛魄散、君心蕩漾、就是其他5國也是惴惴不安,擔心惹禍上身,滅趙可說是易如反掌。
當時的秦王也拿不定主意,是否讓白起去滅掉趙國?
就在這個時候秦王就去問丞相范雎,范雎的想法就如趙國使者說的那樣,一旦白起把趙國給滅掉,那白起的功勞將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秦王肯定也會對他格外的加以讚賞的,到時候白起的地位,肯定在我之上,故一定要阻止白起繼續進軍。
這是范雎不想看到的,所以,他建議秦王不要急著讓白起去滅趙國。
范雎不讓白起去滅秦國的緣由:秦國將士,剛結束長平之戰,損失也相當慘重,已經是疲勞之師了,若是這時候,在派這些人去打趙國,那勝算的把握還是不好說的,還不如儲存實力,先回來,休整幾個月,然後再去滅趙國也不遲。
一個繼續進攻,一鼓作氣。一個阻止進攻,心懷鬼胎,兩者矛盾就此產生,就這樣白起被秦王召回。
在這短短几個月,趙國雖然損失慘重,對外卻非常積極,以六座城池賄賂齊國,交好燕國和南韓,聯合魏國和楚國共同抗秦。對內則積極備戰,趙國多悲歌之士,此時全國百姓同仇敵愾。
長平之戰後,原本可以趁著趙國恐慌之時一舉攻破邯鄲,可是被秦王召回,已經貽誤最佳戰機。再想滅趙國,只能等待新的機會。之後的軍事行動也驗證了白起的遠見,不論是王陵,還是王齕,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是依然攻破不了邯鄲城,最後還慘敗收場。
秦昭襄王計劃換帥,但被白起拒絕(犯了第一大忌,自己性格使然),《史記》載當時白起親口說出三條理由:
理由一:趙國遊說的諸侯各國救兵隨時可能趕到,它們怨恨秦國久已,不會看著趙國就此被滅。
理由二:秦國雖然在長平大勝趙國,但秦軍陣亡士兵超過半數,後備兵源不足。
理由三:勞師遠遁去攻打別人的國都,容易受到趙軍和諸侯軍內外夾擊,裡應外合之下必敗無疑。
但秦昭襄王親自下令後,白起就繼續稱病不去(犯了第二大忌,秦王的天威),丞相范雎去請,還是不去。秦王一怒一下罷免了白起的官位,讓他離開咸陽,此時的丞相范雎正是抓住這個機會,在秦王面前開始煽風點火,並且組織其它人,在秦王面前說白起的壞話:“白起被貶官,他一直心懷不滿,而且還說三道四。”(犯了第三大忌,群臣與范雎的妒忌)當白起行至杜郵的時候,秦王一怒之下,把白起貶為了庶民,就這還不解氣,他又賜了一把寶劍,讓白起自裁了。
呵呵,一代“戰神”白起就這樣死在了自己人手裡,一生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結果........
好了 今天就說到這裡
-
10 # 萬卷縱橫眼欲枯
白起一生最著名的戰役當然是“長平之戰”。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白起率軍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打敗了趙括帶領的趙國軍隊,共斬首坑殺趙軍四十五萬人。這是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爭,趙國的四十多萬大軍只有年紀最小的二百四十個人被白起放了回去,趙國國內的青壯年為之一空。白起覺得這是滅亡趙國的最佳時機。
但是白起立下的大功卻引發了秦相應侯范雎的嫉妒。范雎是最受秦昭王寵幸的大臣,在秦國位高權重。趙國的使者蘇代對范雎說:“白起要是滅了趙國,他的功勞就會比周公、呂望(姜子牙)更高了,他回到秦國,一定會被封為三公的,您能甘心處於他的下面嗎?”范雎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不願意白起成了大功,就對秦王說:“秦兵非常疲勞了,不如和趙國講和,先讓士兵得以休息。”秦王聽了他的話,答應了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
白起知道了這個情況,自然對范雎產生了怨恨。
過了一段時間,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正趕上白起病了,就派王陵帶兵。王陵打了敗仗,白起的病也好了,秦王就想讓白起去代替王陵。白起說:“邯鄲是不容易攻打的,各國諸侯的救兵快到了,裡應外合,秦兵一定會打敗仗,不如退兵。”秦王以為白起是對前面的事情有怨氣,並不是說的心裡話,就親自下命令讓他去,白起不答應。秦王又讓范雎去請他,白起更加不肯答應,推辭自己病還沒有好。秦王沒有辦法,就派王齕去代替王陵,結果被楚國和魏國的救兵打得大敗。
這時,白起說:“不聽我的意見,才有了這樣的結果。”秦王聽了這話,非常生氣,就強迫白起去軍中赴任,白起不去,說自己病得很重。秦王再次派范雎去請他,白起還是堅決不去。秦王徹底憤怒了,免掉了白起的官爵,把他降為士兵,讓他離開咸陽到陰密去。白起以生病為由沒有前去。過了三個月,諸侯聯軍攻打秦軍,秦軍連連受挫,秦王遷怒於白起,就派人把他趕出咸陽。
白起離開咸陽十幾裡,到了杜郵。秦王和范雎商量說:“白起離開咸陽,好像很不滿意,還有怨言。”於是就派使者帶著一把劍,命令白起自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回覆列表
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一代戰神白起被秦昭襄王下詔令其自盡後,於公元前257年在杜郵亭(今陝西省咸陽市東)自刎而死,很多人認為白起之死實在是兔死狗烹的典型,因為白起征戰沙場三十多年,先後大破韓,魏,楚,趙四國,坑殺四國兵卒一百多萬,雖然使得這四國一蹶不振,從此不敢再與秦國爭霸天下,但也引來了天下人的指責,所以在白起失去利用價值後,秦昭襄王便將其殺掉以平息天下人的怒火,以免秦國成為眾矢之的。
雖然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長平之戰後,白起殘忍的坑殺40萬趙國降卒確實給他自己乃至整個秦國都帶來了很深的負面影響,從此東方六國更加仇視秦國,而秦國東出的道路也將更加艱難,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因為各國軍民都知道既然投降秦國的下場也是死,倒不如捨命抵抗也許尚能苟且!所以殺掉白起刻不容緩。
但是持這種想法的人都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從長平之戰到秦滅六國,這中間又過去了40年,如果長平之戰後真的沒有任何勢力可以阻擋秦國統一步伐的話,那為何秦國這一走又是四十年?所以長平之戰後秦國雖然實力確實已經傲視群雄,但還是不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事實上在長平之戰中,秦軍雖然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但自身也損失了20萬兵馬,而之後的邯鄲之戰中,面對趙,魏,楚三國聯軍,秦軍久攻邯鄲不下,最終以折損近30萬兵馬的代價慘敗而回!所以不到五年的時間折損如此多的兵馬,即便是秦國也承受不住,根本無力東出,事實上,邯鄲之戰十年後,秦國自以為恢復了實力,再次進攻魏國,卻被信陵君率領的五國聯軍打的不敢再出函谷關!由此可見,秦國雖然強,但還沒強到能以一國之力盡滅六國的地步,所以秦國在戰略上還是很需要白起這種名將來繼續削弱其餘六國實力的。
既然秦國依然需要白起,那秦昭襄王又為何執意要賜死他?在我看來原因可以歸結為“君臣猜忌,將相失和”,秦昭襄王和白起之間的這種猜忌並不複雜,起因是將相不和,將是白起,相是範睢,成語“睚眥必報”說的就是這個範睢,範睢確實有才,他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賞識,但也因為遠交近攻的思想與最初的秦國權臣,昭襄王的舅舅穰侯魏冉進攻齊國的思想相違背,所以範睢受到了魏冉的打壓,但秦昭襄王一心想要除掉把持朝政的魏冉,於是重用範睢,最終將魏冉逐出朝堂,從此範睢得勢,最終被拜為相國,魏冉雖然走了,但與魏冉交好,深受魏冉提拔的白起還在,因為戰事秦國不得不繼續依靠白起,但睚眥必報的範睢已經將白起視為政敵,而白起也很不買範睢的帳,兩人之間逐漸產生了很大的隔閡,長平之戰後,白起向秦昭襄王提出趁機進攻邯鄲,滅趙國的策略受到範睢的阻撓因而沒能實現,在停滯了一年後,秦國圍攻邯鄲,但此時趙國得到了喘息時間再加上魏,楚等國的援軍,使得秦軍損兵折將,久攻不下,於是秦昭襄王令白起重新掛帥出征,但白起認為戰機已過,此時攻趙定會無功而返,因此拒不出徵,後秦王派範睢親自登門,白起依舊不從,還放言“當初秦王不聽我言,結果如何?”,諷刺意味不言而喻,後秦昭襄王大怒,再加上前方邯鄲戰事連連失敗,秦王更加不想讓白起留在咸陽看自己的笑話,於是便驅逐了白起,此時範睢趁機向秦王進言:“白起雖被驅逐了,卻是怏怏不樂,很不服氣,這對秦國很是不利。”這些話也刺激了秦昭襄王最脆弱的那根弦,於是秦昭襄王派人送了一柄長劍給白起,令其自裁,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其實不難看出,白起之死是秦昭襄王,範睢和白起自身共同引發的,範睢當年怕白起趁機滅了趙國,獨吞天大的功勞,因而不遺餘力的阻止長平之戰後戰事的擴大,導致趙國有了喘息時間,贏得了後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而秦昭襄王雖然很需要名將為他打天下,但他更需要的是完全聽命於他的將領,如果名將總是違背自己的詔令,這是對君王最大的威脅,那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能放過一個,以免自己的統治受到威脅。而白起自己也有很大問題,將領領兵外出作戰,還與守在君主身邊的文臣之首有矛盾,不僅與文臣有矛盾,還總是很固執的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惜頂撞君王,這種性格上的缺陷導致白起這種結局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