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one2896
-
2 # 王榮聯1
儘管李世民創造了“貞觀盛世”的千古偉業,被後人譽為大唐帝國虛懷納諫的千古一帝,但無論如何,李世民稱帝前的“玄武門之變”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玄武門之變”,看上去是李家皇二代兄弟二人之間的糾葛與博殺,其實背後與他倆的皇帝老子李淵脫不了干係。我們知道,老子李淵的大唐天下,有一半是兒子李世民打下來的。玩軍事,李世民玩遍天下無敵手,是老爸李淵的左膀右臂。然而到了論功行賞立太子時,卻讓兄弟李建成佔盡了便宜。其實,明白人都清楚,李淵對這二個兒子的那點心思早就心知肚明,他是儘量在二個兒子之間玩平衡,有些事也只好裝糊塗,他隱居山湖便是最好的明證。我們也知道,李世民絕不是盞省油的燈,他明裡暗裡逼迫父皇退位也足以說明一切。因此,要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沒有一點思想準備,這很難說得過去。
-
3 # 零點_HAN
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但對著名的歷史事件很有興趣,也粗略談一下。
對於三兄弟的相殘,高祖應該沒有想到。秦王與太子兩派水火不容,李淵也是很無奈的,一方是按祖制選定且無大過的太子,一方是軍功顯赫攻無不克的秦王,所謂手心手背都是肉,因此剛開始的時候,作父親的也不好太過明顯的去偏袒哪方。況且唐高祖本就不是一個心狠手辣唯我獨尊的主兒,比起努爾哈赤朱元璋這些隔時空的同行們差的不是一星半點,甚至連最初的起兵也是被兒子們和謀士們使計逼迫的。所以儘管三兒子明爭暗鬥,李淵還是寄希望於他們,盼他們握手言和共同治理天下。
後來事情演變的超出了李淵的想象,太子和秦王兩派不僅是心不合,雙方開始在高祖跟前詆譭對方,相互挖對方牆腳,相互安插眼線,以至於兵戎相見。鑑於此,為了能夠把太子順利扶上馬,太祖開始偏向太子,透過或這或那的原因把秦王的謀士武將調離秦王府(注意,只是調離,並未大開殺戒),以此削弱秦王實力。在我看來,李淵這樣做就是一種準備,一種避免太子秦王兩派你死我活的準備。唐高祖說到底還是希望他的兒子們能夠和平相處,因此雖然已經明顯的偏袒太子,也只是把秦王的文臣武將調離而不是殺掉。
秦王的實力在被削弱,讓李世民和跟著他的文臣武將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索性就背水一戰,於是便有了玄武門之變。
政變之後,尉遲恭穿著帶血的盔甲拿著武器去見李淵,告知太子齊王謀反,被秦王斬殺。古時任何人不允許帶著兵器見皇帝,否則即是謀反,但此時為何沒人攔著呢?皇宮裡的禁軍呢?
在起兵過程中,唐高祖對於李世民的依賴還是很大的,一路過關斬將中招降納叛的文臣武將與其說是投降了大唐,還不如說是投降了秦王,這才逐漸形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尾大不掉,最後和太子集團相抗衡的局面。
想想看,秦王李世民的手下都是些什麼人?戰爭中磨礪出來的精兵悍將。太子和皇帝身邊呢?大都是一些招募上來的禁軍衛隊,就算裝備再精良,拼得過戰爭中滾出來的軍隊嗎?再者,秦王李世民發動政變,是經過長時間的準備的,玄武門首領的倒戈是太子集團失敗的最最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皇宮中禁軍首領到底在為誰服務也不可知。即便是禁軍效忠皇帝,在聞名天下的武將尉遲恭面前,估計也是小菜一碟。
到底什麼狀況,我們誰也不知,結果就是李世民趴在李淵跟前一頓哭,唐高祖連罵都沒罵一句就默認了李世民的做法,並下詔誅殺太子齊王后代,改封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便禪讓。
-
4 # 史論縱橫
玄武門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李淵篡隋稱帝后,定國號為唐,並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導致了二子李世民的不滿,最終,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且逼迫李淵奪得皇位。
按照道理來講,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關於李淵起兵時,卻存在一些問題,根據《唐創業起居注》來講,晉陽起兵是李淵深謀久慮的結果。這樣的情況下,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完全是合法合情合理,但是在唐書中稱,晉陽起兵造反是李世民的策略,並且在起兵的過程中,李淵曾經說過如果大事可成,則傳位給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在反隋戰爭中積極表現,立下汗馬功勞。可是結果,李淵卻立李建成為太子,這直接為玄武門之變留下了伏筆。
那就說到,玄武門之變前,為什麼李淵一點準備都沒有!
這就充分印證了那句:槍桿子裡出政權。
不管李世民是不是主持了晉陽起兵,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就是李世民一直在前線打仗,屬於軍方中的重要人物,而李建成一直身處後方,管理後勤工作,所以,李世民手中是有權力的,而李世民的個性,絕非影視劇中表現的明辨是非,和藹可親的人,絕對是一個脾氣特別火爆的人(能帶兵打仗的,沒有點火爆的脾氣根本就不行,仁義之師,從來都是倒在血泊裡面的部隊)。
面對這樣一個能帶兵打仗,又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的兒子,又脾氣火爆的兒子,李淵大概是又愛又恨吧!能打下李唐江山,李世民肯定是功不可沒,但是,這個兒子卻不是自己希望成為的繼承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就是想有準備,也不敢表現出來啊!所以,後期李淵就有點破罐子破摔了。
而李世民的穩、準、狠,很可能是超過了李淵,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想象,,前一天李世民想好對策,第二天就發動玄武門之變,直接帶著兵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到李淵處,尉遲恭說:“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
李淵看著尉遲恭手中李建成、李元吉的腦袋,再加上身邊大臣建議李淵封李世民為太子,李淵就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所以,李淵並不是沒有準備,而是隻給自己準備了退路!
-
5 # 美麗青春您真痘
玄武門事變發生的背景:
李淵篡隋稱帝后,定國號為唐,形成了以太子為首的文官集團和以李世民為中心的武將集團,兩個人為了爭奪皇位,矛盾日益尖銳,最終釀成了一場流血政變,李世民逼迫李淵奪得皇位。
那麼玄武門之變前,李淵為什麼一點準備都沒有?原因如下:
一、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和李世民明爭暗鬥,各自積蓄力量,都想除掉對方,都沒有公開。李淵對三個兒子的矛盾,雖然有所察覺,但是估計不足。換句話說,玄武門之變前李淵肯定想不到李世民會武力殺太子。李建成更沒想李世民會先動手殺他,否則他就不會去玄武門。
二、李世民的玄武門暗殺計劃部署的緊急而周密,李淵沒有時間反應,我們看一下大致過程:
1、公元626年6月29日,突厥進犯中原,太子李建成建議給李淵派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並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猛將以及秦王府精兵都歸李元吉指揮,相機除掉秦王府的有生力量。並趁機將李世民擊殺。這個情報被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臥底得知,立馬報告給了李世民。
2、626年7月1日夜,李世民因昆明池擺宴被下毒而跑到李淵告李建成、李元吉令人慾毒殺自己,並說太子李建成與李淵的尹德妃有染,這一招激怒了李淵,同時造成李淵對李建成產生了懷疑,放鬆了對李世民的警惕,李淵傳旨:兄弟三人明早一起進宮對質。
3、7月2日早,世民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常何,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各帶了精兵,埋伏在玄武門兩側,守株待兔。李世民先將李建成先射死!尉遲敬德一箭射死李元吉。
4、太子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聽到玄武門出事,全部出動,猛攻秦王府李世民的兵士。李世民方面一邊抵抗,一面派尉遲敬德進宮。尉遲敬德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兩顆血淋淋的腦袋按照事先謀劃好的李淵說道::“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於是,李淵只好派遣宇文士及和裴矩分別去傳令,把軍權交由秦王李世民,尤其是派遣裴矩直接去了東宮,進行了傳達,東宮本來還在頑強抵抗的將卒一看是皇帝李淵的親信傳達的手諭,立刻放棄抵抗。李世民隨即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
請看大事件時間列表: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發生,當天李建成李元吉被誅殺,李世民軟禁李淵,並取得軍權。
六月初七日,李世民正式成為皇太子。
六月十六日,李淵給了裴寂一個手詔,表示自己“朕當加尊號太上皇”。
七月份,秦王府的主要人馬全面接管軍政關鍵崗位,太子黨和李淵親信被排除出重要崗位,李世民牢牢掌控了行政大權。
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正的說李淵也是文武雙全的開國皇帝,李建成、李世民都是人之蛟龍,誰當皇帝都不會差,只不過李世民更厲害而已,李淵和李建成輸得不冤,也才有盛唐之世。
-
6 # 史學達人
因為事情發生的太突然了,他根本想不到會在自己身邊發生兄弟相殘的事情。
當時,太子李建成已經覺察到李世民是他最大的政治威脅了,他開始有步驟,有計劃的打擊李世民了。
李建成用的是釜底抽薪之計,他想一步一步把李世民身邊的智囊給撤走。
李世民的文人智囊集團有杜如晦,房玄齡。
這兩個人是李建忠重點打擊的物件,所以,李建成利用老爹把杜如晦,房玄齡調離了李世民的身邊。
他們兩人一離開李世民,對於李世民來說,就像少了左膀右臂一樣,這時候李世民的武將開始告訴他,你趕緊要小心了,若是李建成把我們也調開的話,那時候即將是你的末日。
所以,為了活命你必須先下手為強,否則,你必然會死在李建成手裡。
李世民想來想去,不得不發動政變了,他先是買通了玄武門的守衛,然後悄悄的帶著自己最寵幸的幾個武將,在玄武門埋伏起來,然後,他在假傳聖旨,讓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來見李淵。
結果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相信了,他們兩人騎著馬就向李淵的住所靠近。就在他們走到玄武門的時候,李世民帶著不足十人的隊伍殺了出來。
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大事不好了,可是這時候為時已晚了,因為李世民的箭已經射向了太子李建成的身上,李建成應聲落馬,死於非命。
李元吉調轉馬頭就想跑,李世民在追他的時候,還被大樹給絆倒了,這時候幸好有尉遲敬德在,尉遲敬德二話沒說,就把要逃跑的李元吉的人頭給剁了下來。
可以說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是在電光石火之間,雖說當時李淵有聽到外面的喊打聲,但是,他沒有想到事情會嚴重到如此的地步。
李世民帶著自己的隨從就來李淵這裡請罪了,他說他的哥哥李建成要謀反,所以不得已才殺了他。至於李元吉那也是一個幫兇,他也是死有餘辜。
當時的李淵也是孤家寡人,他知道現在的形勢對自己不利,即使他明知是李世民要謀反,太子李建成是被冤殺的,但是,他也不敢這樣說。
畢竟李世民的手下,尤其是尉遲敬德的手裡,還拿著剛殺過人的刀,尉遲敬德敢對太子李建成下手,他也敢對他這個老皇帝下手。
只要他稍有疏忽,就會死於非命。
所以,李淵不得不宣佈李建成謀反,罪該萬死,最後大大的誇獎了李世民,還把他立為了太子,畢竟李世民斬殺謀反的李建成有功。
李世民在被老爹立為太子之後,沒多少天,他就被李世民給逼下了位。李世民開始掌控大唐,把大唐這艘大船,開向了歷史最輝煌的時期。
-
7 # 一般明月
事實上,爾虞我詐與栽贓陷害的能力是一個傑出的皇帝的基本品格。
李淵集團當初只是一支名聲不響的隋朝起義軍,實力遠在李家父子之前的有李密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洛陽的隋軍王世充,隋煬帝在江夏的禁軍。其他跟李淵實力相當的簡直不計其數。
而李淵最終在各地軍閥割據一方的群狼中脫穎而出,除了李淵的高瞻遠矚之外,手下一幫諸如劉文靜、裴寂等大臣的輔佐也深有關係,特別是李建成、李世民即李元吉三兄弟的精誠合作,智勇雙全更是如虎添翼。
李淵攻克長安後,特別是稱帝以後,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為了培養太子的執政能力,李建成很少親自領兵出門。後面為大唐統一天下作出最大功勳的當然是李世民,在李密瓦解後,他攻下了東都洛陽,王世充、竇建德都在他陣前投降。
於此同時,李世民的慾望也在逐漸放大,論軍功遠在李建成之上,只是因為晚生了幾年,眼看皇位遙遙無期,對於蓋世英雄難免心生不滿。
而平定所有武裝後,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差不多公開化了。此後,雙方各自用手段籠絡對方的人員,互相設計陷害,層出不窮。
當然好多記錄是被李世民塗改過了,據說,確實不大可信,李建成與李元吉密謀除掉李世民,而此事被李世民的耳目通知了李世民。
於是,最殘仁的事情出現了。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因為前一天,李世民在父皇李淵面前栽贓李建成與後宮有淫亂,李淵等三個兒子當堂對質。而此前晚上,李世民早已透過老早爭取過來的玄武門守將,把八百精兵埋伏於此。
等李建成與李元吉帶領少量親兵進入玄武門前,李世民帶領尉遲恭等衝出去,李世民一箭射穿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恭射殺。同時,尉遲恭割下了兩人的首級,掛與玄武門上,瓦解了李建成的救兵。
李淵此時與幾個大臣在湖上泛舟,他此前一再竭盡全力的爭取兒子間的和睦相處,儘管收效甚微,但絕不敢想到兒子會互相殘殺。
等到尉遲恭一身血漬的帶著兵器闖進求見時,他知道無力迴天了。
於是李淵被架空,兩個月後,宣佈退位,李世民繼位。
-
8 # 書房記
玄武門之變前李淵沒有準備,我以為:
第一,李淵已經老矣,與他當年一起打江山的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再還有就是當年李淵登記時,肯定也在無形中消解遣散了最大的威脅,那就是那些得力干將。所以想準備也沒有合適的親信和得力的干將。
第二,李淵能無數次聽信許多嬪妃的言語,說明李淵沉迷於酒色,從李淵孩子的多少就能推演出後宮的奢靡與糜爛。再者,年紀也大了,判斷是非的能力和掌握國家政權的能力皆在下降,加之有少數民族的不斷侵襲外擾,根本無暇顧及、屯兵。
第三,李世民當時主要消解外患,得力干將大部分在他麾下,要出去打仗,實在的兵權就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李淵就是再有兵權,也不過是花架子,難以從內心上征服。
第四,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李淵早已知曉這一切,看出李元吉、李建成的無能及格局的狹小,為了大唐發展,礙於太子位置的原因,不能直接廢除,就這樣拖延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他們三人鬥,他能收得漁翁之利或就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在政權面前,父子親情皆不過是一層虛偽無用的外衣,最好成為可以利用之順利奪取皇位的便利條件。
第五,李淵就算有準備,在面對這樣的政變面前也無能為力,雞蛋碰石頭樣的軟弱無力,或者他覺得李世民不會做這樣大逆不道有礙觀瞻的事情,我們從史料看出,李世民能下定決心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也是身邊的人逼迫和威脅才促成的,不然猶豫不止的結果只會是不了了之。
-
9 # 獨行山人
玄武門政變前夕,老皇帝李淵不僅僅是沒有準備,而在他的心裡壓根兒就沒有想到李世民會發動政變。
老皇帝李淵是個老好人,性情比較寬厚,對待家庭內部矛盾總想雨露均霑的處理,實際上得到了適得其反的結果。
李淵的家庭矛盾由來已久,他在晉陽起兵的時候是在二兒子李世民的勸說下才行動的,並且李淵當時答應,如果打下天下,將立李世民為太子。當然這是口頭許諾,沒有形成書面字據。但當打下天下後,李淵卻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這樣的行為已經在李世民心裡埋下了禍根。我是這樣臆測老皇帝李淵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兒子都覺得親,所以就來一個大兒子監國,二兒子領兵,這老李家的江山就會萬代千秋。這是李淵一廂情願的,並不能代表胸懷宇宙、囊括天下的二兒子李世民,李世民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推翻隋朝後,接著平定薛舉、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割據勢力,已使得李世民的威望和能力急劇提升,手下武將如雲,加之手握重兵。他的內心就像一條大河,水漲就要船高,他的目標是劍指皇帝寶座,可不是什麼兵馬大元帥。因為他有這個能力,因為他也具備這個條件,任何妄想阻擋他的腳步的做法勢必會受到他無情的打擊。李淵自己種下的禍根,終於開花並且結了果,不過是一枚苦果。
玄武門血淋淋的現場還沒有收拾,大將尉遲恭頂盔摜甲通報李淵,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謀反,已被秦王殺死,李淵無奈的吞下了這枚苦果。
-
10 # 東吳周郎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不妨反問一下:李淵能提前做什麼準備呢?
↑李淵萬萬沒想到會發生玄武門之變↑
實際上,唐朝武德六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發生的那一天,李淵心裡其實是有了打算的,他不能再坐視兩個兒子爭來鬥去了。
因此,李淵在招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入殿之前,就已經把當朝重臣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召集起來,“(建成、元吉)乃俱入,趣玄武門。上時已召裴寂、蕭瑀、陳叔達等,欲按其事。”
此處,欲按其事是指的準備當面和李建成,李世民對質一件事情,同時讓重要的大臣們列席旁聽旁觀,李淵這個舉動很有政治意味,要知道,這件要被對質的事情可不光彩——事關整個李唐皇族的臉面。
什麼事情呢?——“世民密奏建成、元吉與尹德妃、張婕妤淫亂後宮,且曰:“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上省之,愕然,報曰:“明當鞫問,汝宜早參。””
↑李世民和心腹幕僚設計了一盤大棋↑
也就是說,李世民在前一天告訴自己老爹:你被自己的兩個兒子綠了,後宮立有一片大草原呢。
當然,這類傳聞李淵不會輕信的,於是李世民又把王世充和竇建德拿出來說事,李建成當然不會替這兩個人報仇,但李世民這番話暗示:如果李建成借李淵之手殺了李世民,其實質相當於為敵人們(王世充和竇建德等人)報仇了。
李世民說的生動感人:我如果這種死法,到地底下都沒臉見到王世充和竇建德,他們會笑話我死在自己親兄弟親爹手裡。
所以,李淵經過一天的思量,要在六月初四這天決定一件事:徹底了斷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皇位之爭。
毫無疑問,這也是李淵提早把裴寂,蕭瑀和陳叔達等重臣招進宮裡的理由,他們一邊泛舟,一邊商量如何處置這件事。
↑李淵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已經打算徹底了斷皇位之爭↑
讓我們站到李淵角度考慮一下:如果李世民所說是實錘,李建成和李元吉確實做出大逆不道的亂倫之事,這就表明李建成根本不把李淵放在眼裡,這樣的太子萬萬留不得,只好找個理由免掉李建成太子之位,那麼,找什麼理由呢?這或許是李淵和重臣們商議的重點可能之一。
那如果李世民純屬汙衊造謠,怎麼辦?
這說明李世民為了奪得太子之位,竟然不顧父皇的面子和尊嚴,做到這種程度,完全是過火的行為,一旦查實李世民說謊,只好徹底讓他遠離皇位之爭,採取什麼辦法呢?除了殺掉李世民,有沒有什麼其他更好的辦法呢。這或許也是李淵和重臣們商議的重點。
可見,李淵在玄武門之變這一天,做好了一個準備——讓李建成或者李世民其中一方徹底出局!
如此看來,李世民精心編造的“淫亂後宮”這個謊言,真是太妙了,看似漏洞百出,但偏偏事關體大,同時又給了李淵一個虛幻的設想,讓李淵以為能夠藉此事件徹底做個了結,由此拴住了李淵和重臣們的注意力,他們萬萬想不到,李世民背後真正的用意竟然是動用武力先發制人。
↑論手段,李世民技高一籌↑
至於其他準備,題主可能考慮到李淵所在皇宮的守衛力量,其實李世民早已設想到這個情況,他也早早佈局,收買了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
這個常何,早先是太子李建成的親信,被李世民暗中買通,成了玄武門之變當天最重要的一個角色。
李元吉曾在玄武門之變前一天告誡太子李建成,建議他按兵不動,不要入宮,可李建成對宮中侍衛非常有自信,覺得都是自己人,進宮無憂,還可以趁機逼李淵表態。
總的來說,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下了一大盤好棋,把李建成,李元吉,李淵以及裴寂等重臣都騙了,戰術戰略堪稱一流。
不能怪李淵不防備,實在想不到李世民太狡猾。
回覆列表
歷史是屬於勝利者書寫的,玄武門之變背後的故事恐怕早已被時間掩埋,無人知道真正的經過了。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李世民的功勞過大,已達到無官可封的地步。李世民與李建成背後代表著兩大集團的利益之分,水火不容,政變的發生是必然的。唐高祖李淵的問題在於明知二虎相鬥,必有一傷,卻一直難以下定決心,過於優柔寡斷,客觀上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秦王黨和太子黨在暗地裡都做了充分的準備,都準備好給予對方致命一擊。作為唐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李淵沒有做好準備恐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秦王與太子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李淵也沒想到兩人的最後一戰來的如此之快;另一方面,李世民身經百戰,集智慧與謀略於一身,李淵實際上可能已經被李世民完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