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滔家嶺小唐
-
2 # 無狀態ing
魚雷作為重要的海戰武器,可以在水下打擊水面上的艦艇,雖然因為反艦導彈的出現,讓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軍事意義還是不可動搖的。其中重型魚雷是指魚類中體型和重量較大、射程較遠、戰鬥部威力較大的魚雷,不過研製的國家卻非常少,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首先重型魚雷要求的技術高。要知道同時滿足深潛、航速、機動性這三方面就已經很困難了,還要威力大,隱蔽性好,無疑讓研究更難了一步。這十分考驗發動機的效能,還對制導方式有嚴苛的要求,像輕型魚雷一般無需導線或是有聲自導,這讓它靈敏性等不理想。
之前美國在重型魚雷上一家獨大,花了大量的精力與資金,將聲自導和先導技術結合到一起,先造出了MK37,後來經過各方面改進,造出了MK48型魚雷。它主要有兩種型號,第一種是原始型,第二種是先進能力型,它們的服役也陸續取代了原始型。MK48型魚雷是美國海軍的主力重型魚雷,可以潛深到800米處追蹤並攻擊目標。
其次就是研製成本昂貴。美國研製時就投入了鉅額的資金,才奠定了在重型魚雷製造上的地位。很多北約國家也曾嘗試研製重型魚雷,但因為成本太高,技術又難,難以負擔單獨研製,所以就和其他國家合作研製,已分擔成本。法國德國義大利三國就曾合作研製過。但是更多的國家還是不想負擔這筆鉅額的研製費用,選擇直接購買他國的重型魚雷或是直接不用。美國的MK48就是不少國家的採購物件。
而一枚重型魚雷的製造成本也不菲。例如1998年時,一枚MK48-6魚雷就要350萬美元。到了現在一枚重型魚雷的價格更是不敢估量,就算富如美國,也不得不去開發衍生型,以節約成本。可以說重型魚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科技狀況。
-
3 # 劍指
就目前來說是這樣的,我簡單從三個方面例舉:
魚雷工作環境更復雜、苛刻。導彈在大氣層和外層空間飛行,歸根結底仍在我們熟悉的空間中,我們在最底層而已。相關的大氣環境、氣動外形、動力、飛控、制導等航空航天技術,我們有長期積累和交叉研究,技術比較成熟。
魚雷在水下,我們的研究積累少。海水特性和空氣相差很大,密度是空氣的800多倍,阻力非常大,就像頂著十級大風前行。空氣易壓縮,水的壓縮性卻忽略不計。所以魚雷威力大,攻擊艦艇水下部分,大部分能量被船身吸收,一發重型魚雷就能讓3000噸艦船攔腰折斷。
發動機、零部件更復雜,工藝更加精密導彈使用火箭發動機、噴氣發動機(渦噴/渦扇)以及衝壓發動機等等。這些發動機在飛機、火箭上大量使用,基礎材料、結構設計經驗豐富,相關技術可以很方便的移植到導彈上。
魚雷發動機要單獨研發。魚雷發動機要動力強、冷卻好、嗓音低、排氣少,才能滿足大航程、高航速和隱蔽性需求。深度越大,阻力越大,背壓越大,為了攻擊深海潛艇,高階重型魚雷要潛到水下800~900米,發動機壓力極大,工作溫度上千度,如何控制是個難題,需要大量實驗總結(積累少)。零部件製造等級非常高!機械部分的製造是繞不過去坎,據說:研磨用的砂片就幾十個規格和“細度目數”,拋光用的“布砂輪”對於棉絲的粗細都有很高的要求!完全是手工製作高階機械錶的等級。唯有長期的工業化積累和工藝沉澱才能製造出來!並且它所使用的材質要普遍高於導彈,畢竟要到水下1000米去打擊敵人,材質不好經受不住海水壓力自己就“粉身碎骨”了!
制導困難。魚雷和導彈制導原理相似。導彈的制導方式多,有雷達、紅外、毫米波、可見光、鐳射等等,電磁波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快,損耗還小。導彈有空基、陸基、海基多平臺提供中繼和資料鏈支援。魚雷在漆黑的大海中,電磁波、可見光、紅外、鐳射通通用不上,只有線導、主被動聲自導和尾流制導,干擾大,衰減大、定位誤差大,距離短。
-
4 # 阿魚裁剪
確實很難造,可以造導彈的一大堆國家。。能自己獨立設計製造魚雷的用不了十個手指頭就數完了,美,俄,英,法,日,德,瑞,意,奧(奧匈帝國的繼承者是誰?)。中國不客氣的說算半個,應為現役魚雷不是毛系就是美系或意系的衍生品完全獨立設計製造的好像沒有。總之一戰前那幾個老牌海軍大國的圈子。
-
5 # 狼煙火燎重型魚雷真的比導彈研發更困難、科技成分更高很多嗎?
目前研發重型魚雷的國家用手指頭也能數過來,無法就是美國、俄羅斯,還有歐洲的英、法、德、義大利、西班牙,還有亞洲的中國、日本,可能還有2個漏網之魚吧,暫時我能想到的就這麼多。但是所有國家基本都能研發導彈,從這一方面來說確實重型魚雷非常難,研製難、生產難、成本還非常的高,遠比戰斧導彈高,而戰斧能打擊2500公里意外的目標,而重型魚雷只能打擊50~100公里外的目標,這再次說明了研發重型魚雷的艱難!
重型魚雷的艱難體現在技術和成本兩方面,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1、技術上,首先就是魚雷在水下使用,甚至幾百米、上千米水下,需要承受幾十上百個大氣壓壓力,想象潛艇的下潛就像走鋼絲,魚雷雖然小要好一點,但是對材料的要求同樣比導彈高得多很多!
2、推進方式,導彈推進使用火箭發動機、渦噴發動機等,其實這些在火箭、飛機的應用上非常普遍,而且那些裝備遠比導彈的發動機複雜,應用在導彈上的發動機有借鑑的物件,只要進行簡化、小型化,研發難度小很多。
但是魚雷採用潛艇一樣的螺旋槳方式驅動,重型魚雷一般採用燃料推進器,水下還得自帶氧化劑,包活液氧、過氧化氫、硝酸等,這些都必須保證安定性,否者像庫爾斯克的悲劇就會重演。而且重型魚雷還要跑得快,一般重型魚雷的速度都在50節以上,這需要發動機提供很大的能量密度,這也是一個較大的難題。
還有推進器的螺旋槳加工問題,這個耶要求非常高的精度,就像潛艇螺旋槳精度越高,效能越好一個道理。精度越高產生的噪音就會越小,就越難被對方聲納兵聽到魚雷的行蹤,精度越高魚雷才不會跑偏,才能更精準的控制,畢竟水下的洋流對魚類的影響可比空氣對導彈的影響大多了!螺旋槳的加工自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從材料到各種加工工序都異常複雜!
3、制導方式,這個比之導彈就更困難了,導彈在大氣中有各種制導,雷達電磁波、紅外、鐳射、電視、光電等等,還有GPS定位,甚至多種組合模式,這也是導彈決戰千里之外還如此高精度的原因所在。
但是在水下這些都不管用了,甚至聲納制導都不是那麼管用了,魚雷的體積畢竟還是太小了,不能像潛艇那樣安裝如此完善的聲納陣列以及異常優秀的電腦精確計算,而且大洋背景噪音,加上海洋不同區域水溫不同造成聲音傳播折射等等影響,即使是重型魚雷要分辨目標聲納訊號也非常困難,只能在靠近幾公里範圍方能準確採用聲納定位,而之前的幾十公里目前還是採用線導,以前採用銅絲,現在採用光纖,幾十上百公里長的光纖一旦被洋流拉短,魚雷也就失去眼睛和耳朵。因此保障魚雷內能纏上百公里細光纖而且不被拉斷想象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目前還有一種制導利用追蹤尾流氣泡製導方式,這樣的制導對感測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成本同樣不可小覷!
4、使用量小。像戰斧導彈,全世界每年大約使用200枚作用,美國自己就得使用150枚左右,加上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巨大消耗,現在恐怕已經生產了好幾萬枚有餘吧!巨大的使用量本身就是推動導彈發展的動力所在,也能攤銷成本讓其更便宜。
但與導彈打擊目標不同的是,各國無論是水面軍艦還是潛艇,數量其實都是非常少的,能有幾十上百艘的大型軍艦的國家都是世界響噹噹的大國了,因此重型魚雷對付的目標本身就小,再加上和平時期大家都用“操雷”訓練,反覆使用,即使演習或者試驗,一個國家的一型重型魚雷恐怕不會消耗超過5枚,生產頂多也就幾百枚數量,這樣小的用量自然無法推動魚雷的迅速發展,攤銷在每一枚導彈上的研發成本也是相當驚人的,這是重型魚雷如此之貴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前美國的MK48重型魚雷1990年代末的時候就是350萬美元一枚,現在估計物價上漲得500萬一枚,而戰斧海灣戰爭時100萬一枚,現在成本還略有下降,這就是根本區別1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重型魚雷的研製那麼難的原因,因為需要考慮到的東西太多了,除了技術還得考慮經濟上的高投入,不僅僅對材料的要求很高,各種技術的整合也不能簡單地以陸地武器的思維去考慮,裡面的各種小型裝置尤其令人頭疼!相比魚雷,中小國家更願意把有限經費投在導彈上,使用範圍廣,效費比更佳。
綜合來說,重型魚雷的所有問題都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得出資料,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大量投入,門都沒有,但是海量的投入使用量卻不是非常大,尤其在和平時期的需求量尤其小,巨大的投入得不到攤銷自然成本就居高不下。但重型魚雷的威力非常大,一枚就能讓一艘8000噸大艦攔腰斬斷,這也是大國如此高成本下也要追求重型魚雷的原因!
個人並不覺得重型魚雷的科技水平就真的比導彈高,相反導彈發展已經進行相當高的高度,如果有一天重型魚雷的使用面也有導彈這麼廣,相信魚雷也會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和導彈一樣非常先進,但是這樣的局面絕對出現不了! -
6 # 軍武資料庫
目前,所謂的重型魚雷包括:
美國的MK-48型魚雷
中國的魚-6型魚雷
義大利的 A184魚雷
法國的L3魚雷:
或者俄羅斯的53型魚雷
這些魚雷的一個特點就是口徑大(530mm左右)、裝藥多、航程遠。有一些魚雷帶有自導裝置。
但是實際上從技術上大口徑魚雷並沒有太多的技術難點。都是一些中小國家都可以克服掉的問題。如果說研製一型魚雷比研製一型導彈或者研究一個型號的潛艇困難,那麼就是胡說了。
而且——魚雷由於本身體量相對於潛艇來說很小,因此同等厚度的抗壓外殼實際上對魚雷本身起到的抗壓效果更好,所以一枚魚雷可以攻擊水下1000米的目標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裡沒啥玄機。
定深、起爆什麼的技術其實也並不是一個特別複雜的事情。
其實以魚雷本身的技術水準來說大多數國家也都是可以生產的。
可是話說回來——魚雷不同於導彈。導彈的用途比魚雷廣泛的多,因此軍方的需求也多得多。而這種一發就可以重創一艘5000噸級以上戰艦的魚雷則需求很小。
重型魚雷少這主要還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
以印尼為例:這是一個海軍排名20的國家,其最強的作戰艦艇為“拉登·艾迪·瑪爾塔迪納塔級巡防艦”,下圖
排水量只有2365噸,上面裝備的魚雷系統是B515魚雷發射器,在美國叫做MK32發射器。
發射的魚雷也是更小型的MK-46輕型魚雷。有多小呢,直徑只有328毫米。由於輕型魚雷小,並且容易在艦艇上安置,所以輕型魚雷其實才是世界上主流的魚雷。裝備了90%的作戰艦艇。
輕型魚雷要打擊的目標也就是3000噸以內的艦艇。同樣,這些3000噸左右的睡眠艦艇也是目前世界範圍內主流海軍的主要裝備。
如果使用重型魚雷去攻擊這些艦艇,第一、大材小用;第二、自身艦艇需要騰出更大的空間安放魚雷。
因此,其實重型魚雷和洲際導彈一樣是沒有幾個國家在使用的。並且,即便是裝備重型魚雷的國家,對重型魚雷的採購數量也是很低的。
由於需求少,採購數量少,因此,重型魚雷的單價就相當高了。例如MK-48,在2001年美國庫存有1046枚。這些魚雷一直沒有參與採購,直至2017年,在美國的採購清單上才出現了50枚新的MK-48魚雷。研發成本都集中在為數不多的幾十枚魚雷上了,因此才能看到380萬美元一枚的魚雷——單從採購單價上看的確是比戰斧導彈要貴。對比下同期,美國採購了2611枚BGM-109戰斧導彈,採購單價才135萬美金。這價格的確是要比魚雷便宜,但是訂單總價要注意一下,2611枚導彈可是35億的訂單,對比魚雷的1.9億的採購合同來看,魚雷單價必然是高了很多。
之前說的MK46型魚雷,由於使用國家多,裝備數量大,因此一直是白菜價。一枚最新型號的MK-46魚雷才不到80萬美元。連重型魚雷的零頭都不夠。
所以,重型魚雷貴,主要貴在了低產量低需求上了,而對於高科技部分來說——真不貴,對研發來說——真不難,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真沒用。
-
7 # 吃甜筒的樹懶
樓主提到的問題,那要看是什麼樣子的導彈。
導彈種類辣麼多,簡單的和複雜的差距大的令人髮指。
以海軍武器來說,如果是一般的戰術導彈,還真的沒有魚雷複雜。
魚雷工作環境比戰術導彈複雜和惡劣的多。複雜的水聲環境,使得導引頭的成本大大上升,狹小的空間裡塞進去一整套內燃機加一整套機械傳動變速機構,它們還要應付高排氣背壓的挑戰。為了獲得更大面積的感測器尺寸,現在的魚雷已經流行共型陣列聲吶了,算上與之配套的軟體,複雜程度繼續上升。
最後,技術難度與開發成本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高……
回覆列表
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確實非常大,不過是不是一定就比研製導彈更難這個不好說,因為不同型別的導彈其研製難度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洲際彈道彈道,這玩意同樣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弄出來的,三哥的“烈火”好不容易弄出來了,結果在射程和精度上卻還是十分感人,更是被網友戲稱為“布朗運動彈”,至於重型魚雷也一樣,現在有能力研製的國家不會很多,下圖是北約國家現役的部分533毫米口徑重型魚雷:
▲北約部分重型魚雷
分別是義大利的“黑鯊”(跟法國一起研製)、美國的MK48、英國BAE公司的MK24、義大利的“白頭”公司的A.184以及德國的SUT和SST4,除了以上這些國家的重型魚雷之外,還有我們國家的“魚6”、俄羅斯的53型、65型、日本的89型(G-RX2),至於五常中的法國,則是和義大利一起研製了“黑鯊”重型魚雷,本來是法意德三個國家一起研製的(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大、研發成本高,合作研製更加划算),不過後來德國自己跳出來單幹了,法國也由於經濟的問題也曾推出一段時間,不過後來又重新加入了,最終和義大利弄出來了“黑鯊”,從上面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隱藏的資訊,比如:
1、能研製重型魚雷的基本上都是工業化底子很厚的國家,比如美俄中英德意日法;
2、獨立研發重型魚雷的成本很高,除了技術因素外,經濟上的投入也非常大,從德意法三國抱團研發重型魚雷就能大概看出來!
所以,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確實很大,並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能造出來的,沒有雄厚的工業體系支撐,根本就沒有資格涉足這個領域,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上能造重型魚雷的國家就那麼幾個了,因為就這幾個國家的科技和工業實力,基本上就代表了人類目前的科技發達程度了,言歸正傳,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通常體現在那幾個方面呢?個人認為大概有這幾點:
1、體積不大;說是重型魚雷,其實直徑也不過半米多,長度在六七米左右,但是裡面卻需要裝進很多東西,比如燃料、動力系統、戰鬥部、制導系統等,還要爆炸起碼幾十公里的射程以及四五十節以上的速度,也許我們可以直接把重型魚雷想象成一艘小型潛艇,各種配件小型化後裝進魚雷裡面!
2、工作環境更加惡劣,魚雷通常需要在幾百米深的水下巡航或者打擊目標,而這種深度下的水壓是非常大的,所以對用來製造魚雷的材料要求特別高,這個大家可以參考潛艇,瞭解一下潛艇的製造難度有多大!
4、水下的通訊難度更大,在空氣中可以直接使用電磁波通訊,但是尋常電磁波能量在水中的衰減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水下對目標的探測、定位通常使用聲吶,但是其難度卻比陸地上使用雷達、紅外等導航手段更高!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重型魚雷的研製那麼難的原因,因為需要考慮到的東西太多了,不僅僅對材料的要求很高,各種技術的整合也不能簡單地以陸地武器的思維去考慮,也許我們可以把重型魚雷的研製難度理解成研發一艘微型潛艇,單單是裡面各種裝置的小型化就夠人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