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哪位199941053

    首先謝謝邀請!剛開始能聊得來如是陌生人剛認識,雙方有好多未知的東西需彼此熟悉瞭解,所以貌似聊得來。一旦熟悉了某些方面可能不所達成共識甚至相悖,就會迴歸陌生;還有的人熟悉後會扯上利益關係,讓人防不勝防自然避而遠之;最其次有的人互熟之後成為一方的情緒垃圾桶,負能量過多,也致不想聊下去。當然也有本是同學,朋友剛開始聊得來後來疏了,可能是各自忙,不打擾,從不提起但永不會忘記。

  • 2 # 一葦渡心

    為什麼有的人剛開始能聊得來,後來不知不覺的就陌生了?這個話題我覺得蠻有意思,值得我們一起來探討,因為它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

    一、剖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想無非有三種情況會導致這樣的現象出現。第一種:在人際關係中,兩個人是從遠到近,像《道德經》裡面講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是這個世界的規律。人際關係也是這樣,從一開始彼此不認識到認識;認識當然就是通常說的相遇;相遇之後要交往,交往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要有相知;相知之後呢,就是有相交;相交這個時候才能說是有交情了。所以一開始兩個人在一條道路上相遇了,這就是叫“道不同不相為謀”,道相同了我們就一起。我們平常所謂的同志、同學都有一個“同”字,這個同我們也說“同道”。人和人之間,朋友之間他一定是有“同”的地方,才會相遇;然後從相遇到相知、相交,再到相伴、相守、相戀等更高的層次。最後,我們就會變成同志、同道,一起同行,相攜前往。

    你要知道,人際關係這些發展的歷程,層次會越來越高,深度會越來越深。這個時候,一個人內心的人格、價值觀、情緒情感的模式都會在另一個人面前暴露出來。當我們可能在人際關係裡暴露出自己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一種本能——就是自我保護。

    比如說:我和一個朋友認識了,一開始挺好的,我們在一起談心,要相交了。這個時候我跟他朝夕相處或一起做生意、一起合作,那麼我的一些人格的東西都會暴露出來。我們沒有那麼深的交情,沒有那麼深層次的互動時,有一些不好的東西我會掩飾掉。一旦交往深了之後,是掩飾不住的。

    就像我們在心理諮詢中,在團體心理輔導裡,我經常會對我的團體心理輔導的成員們說:“在這裡,無論你怎樣表現、怎樣偽裝,你穿著什麼樣的‘馬甲’,你的人格、你的行為模式、你的情緒特點都會一覽無餘。因為我們已經在三米之內,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了。這種親密的關係,‘馬甲’都脫掉了,完全可以你看到我,我看到你。”

    所以交往一旦深入,我們的人格特點,我們試圖掩蓋的那個部分,以前‘馬甲’保護的那個部分,都會暴露出來。

    於是你就會發現:有一類人,一旦進入到可能暴露自己的時段,他就會選擇放棄這段關係,或逃避這個關係,就不往前走了。這種現象不單是在朋友裡會出現,夫妻關係裡也會出現的。比如說,有的夫妻為什麼他們過了二十年、三十年了,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在生活層面都彼此瞭解,但是他們的心靈卻沒有完全碰撞在一起,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因為他們都帶著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方式,就是沒有走到“心心相印”的那個水平階段。關係到了一定階段時,他為了保護自己人格里一些不完善的部分或者是他不想被人知道、看見的部分,就不往前走了。以前我談兩地分居的時候談過這個話題,我們這個教室裡也有這個內容。

    所以說,人人都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即便是在親密關係裡,在人際關係裡。一些人相處一開始很聊得來,後來不知不覺就陌生了,第一個原因就是:有一部分人,他們和別人相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他就開始把自己保護起來,不能再往前走。如果再往前走的話,他人格里面的東西都會一覽無餘。這就好比脫衣服,脫到最後還剩兩三件了,不能再脫了,再脫就進了洗澡堂子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這是第一種原因。

    第二種原因,那就是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既是主動方又是被動方。也就是別人在選擇我們的時候,我們害怕別人如果看見我們,就可能會離開我們,所以我們就不往前走了。同樣我們也會選擇別人,我們跟別人交往的時候發現對方和自己不匹配。因為在現實中,確實還有很多的人是表面化的。

    我記得之前有一個女孩子來找我做心理輔導。她說,她每一次戀愛,一開始別人對她很好,因為她長得漂亮,看起來又很乖巧。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別人就主動離開她了,或者對她就沒有那麼殷勤了。她因為這個就很苦惱,甚至得上了抑鬱症。

    這是因為什麼呢?有一些人他其實是沒有內涵的,就是我們說的經不起推敲。人如果是一本書,有的書看一遍就永遠不願再看第二遍了。但有的書,你看完一遍之後還可以再看、還想再看,每看一次都會有新的意思。就好比說這個人他有味道。你跟他越相處越覺得這個人有內涵,越相處越覺得這個人好。

    這就讓我們看到,人際關係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上而下,一種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人,他的人際關係模式是:一開始就把自己包裝得非常好。但是你跟他相處時間長了,他裡邊包裹的那個部分就會被你發現了,他其實沒有那麼好。就是分數慢慢、慢慢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開始想要離開他。還有一種是,一開始他沒有什麼包裝,你看上去他不起眼。像那個“非誠勿擾”電視節目,一上來一看這個人不起眼,然後“嘣嘣嘣”……那個燈都滅掉了。等到放他的短片一介紹,哇!中科院博士,高階人才啊!大家“譁”一下眼睛都亮了。

    就像我們做心理學的課,我看到很多老師講課風格不一樣。有的是在出場之前做得非常非常的好,包括會場的佈置、前面的主持人串場,再隆重請出,他就從上面下來了。他是要帶著很好的光環下來的。但是講幾分鐘後大家就覺得不過如此,再聽他幾回課以後,就不想聽了。別人說:“你聽過誰誰的課嗎?”“唉呀!他的課我都會講……”還有一種老師就是:一開始你到會場找不到這個老師在哪裡。他不起眼地坐在某個角落,沒有藏在那個舞臺後邊等著隆重歡迎,永遠沒有那種鮮花光環。但是他由下而上,越講越有味道,越講越好,你發現他的人格、學識各方面都好。從我們講師的角度來說就這兩種。但大部分人都選擇第一種。

    人際關係的交往其實也是這兩種。大部分人都選擇一上來就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所以一開始你們聊得來,聊得不錯。再不怎麼地的人,只要用心地把他所有的優點,所有華麗的詞語,所有學問都用在第一次交流上,那還有問題嗎?但是你經過幾次交流之後發現:這個人肚子裡就那點貨。再聊下去沒意思了。他覺得沒意思了他就提前跑了,你覺得沒意思你就離開他了。所以我們說第二種情況往往就是“華而不實”的這種人或者人際交往模式,往往最後會使我們發現了他。那反過來同樣,別人發現了我們這樣子,別人也會離開。

    因此,一開始很聊得來,聊到最後不知不覺就……什麼叫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很微妙的,第一種不知不覺就是在人際關係中,有一個人感覺到可能要碰觸到自己人格的那個陰暗的部分,那個不願意被別人知道的特點。所以他就逃避開了。第二種不知不覺就是我們被對方發現或者我們發現對方實際上是華而不實,交朋友當然就要賞心悅目,要安全啊!這是很重要的。價值其實還是排在後邊的,這是第二種不知不覺的就陌生了。

    第三種就是我們常見的不具備深交的能力。它和第二種還是不一樣的,第二種是他的交往模式已經固定了,就是華而不實的。第三種人際交往能力屬於技巧不行,能力不夠,這個人本身並沒有很多的套路。比如跟有的人說話,你說一句他就回一句。如果用打拳擊來形容,先打一個刺拳,再來一個後直拳,再來一個擺拳,最後來一個勾拳,勾拳之後再來一個直拳,他這種是組合拳。人際交往也是這樣,你跟我說一句話,我可以回答,也可以問一些話,也可以反問你的話。我可以傾聽,可以表明態度,可以很多方式。比如有人問:“韋老師,您給我們講講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這有什麼好講的呢?”有的人就沒招了,他就只能出一招,他尷尬了,因為他只會一招。向別人詢問,別人不回答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他的人際交往不具有深交的這種技能,這一類的人一開始談得來,後來就不知道怎麼進行下去了。

    好的銷售人員有這樣的說法“生意不成,言語沒到。”就是生意沒做成,是因為話沒說到。有些做生意的很會與人互動,別人說什麼,他都有話回答,而有些人就是別人問什麼就回答什麼,說賣貴了,就沒辦法回答了。

    我們說,零對零的溝通,是沒有溝通;一對零的溝通,是溝通過去了,回不來了;一對一的溝通,溝通過去了,又回來了;一對二的溝通,二對二的溝通就是我說一句,你回一句,我再回一句,你再回一句;五對五,十對十,越聊越投機。像我這樣的人可以跟別人聊一夜,聊一天,什麼話都可以聊。但是有的人你真的沒辦法跟他聊,怎麼啟發都沒有話。我有一個同鄉就是這種型別,我用什麼高招,他都說不上來,這就屬於人際交往當中溝通能力的欠缺。剛開始的時候,聊的還不錯。他是賣饅頭的,你跟他聊饅頭,他可以跟你聊,說其他的事,他就沒有話說了,不知不覺就沒話說了。

    二、我們如何處理背後的三個問題

    三個原因的本質其實是三個問題。

    第一種不知不覺,是個人人格方面的東西欠缺,是需要成長與自我完善的。其實第一種是最可怕的,他不成長。跟別人交往,肯定往前走,一走就走到他那個地方,就不進行下去了,觸碰他個性的那個部分,他還要給出一套合理的解釋,對外面的解釋和對自己的解釋,對外解釋就是往外歸因,找出別人的不好,還在微博或微信發:不要和尖酸刻薄的人在一起,不要和負能量的人在一起,不要和總是挑你毛病的人在一起。找出這樣合理的理由,這是不知不覺喪失了成長的機會。

    如果是身邊的人,我們就要抓住他,讓他跑不掉。如果是我們自己,就要反省,為什麼我們不能深交下去?為什麼不能相遇、相識、相交、相戀、相守,不能一直下去?下去再回來就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就是老子《道德經》說的大自然的規律,當然也包括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律。

    第二種就是在社會中的相處之道。我個人的觀點,是希望不論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要內外統一。不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土得掉渣,但是我講的東西大家受用”,不賞心悅目,別人接受的程度也會打折扣。即使你是自下而上的,是靠實力的,但是還是要考慮到包裝。同樣的,人人都喜歡交厲害的朋友,交出色的朋友,要搞好光環,但是不要離譜。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可以綜合一下。

    第三種問題的解決,就是有針對性的提高自己的技能。人格層面的問題,我們就成長自己;模式層面的問題,我們就要把模式調整到健康模式;技術層面的問題,就提高一下技術水平,爭取和別人說話有來有回,慢慢就提高了。

    作者簡介:

    韋志中,民盟盟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督導師。從事心理諮詢與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學著作17本,發表論文60多篇。中國環保大學、廣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等。曾先後被人民日報、南風窗等上百家媒體採訪報道。現擔任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韋志中心理學網路學校校長等職務,其創辦的心理學網校有2萬多學員。

  • 3 # 仲順

    有的朋友突然聯絡你了很正常,突然不聯絡你了也很正常,也許認識了一段時間你們無話不談,甚至掏了八層的心思去建立友情,但是相處長了,矛盾與磨合就來了,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緣

  • 4 # 就是一個夢

    人與人要麼是生人要麼熟人,再加個不生不熟吧。不生不熟是進入熟人的通道,聊的好就成熟人。感不好,就會關係停滯,滿滿忘記那個人,以後也許還會交流。熟人間陌生,彼此瞭解,發現價值觀,世界觀都不在一個頻道上,就少交流,自然也就陌生了。

  • 5 # 三天二影

    誠邀!

    為何有的人剛開始聊得葚歡,後來就在不知覺中彼此變得陌生呢?我想大多因為時間。我們浮沉人世間不過百載,我們在時間的沖刷中變得面目全非,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困迫,社會現狀的扭曲等等,我們大多數都是在青年後帶有目的性,功利性的聊天,即使不是帶有目的和功利,我們也會因為社會中別人的壓迫而慢慢地忙著事情,逐漸著,逐漸著,在時間不斷地衝刷著,彼此的關係也會變得陌生,因為時間已讓彼此瞭解得並不像以前那麼多,陌生感多了,彼此的關係也變得陌生了。

    “好久不見,葚是想念。”希望彼此的友好關係不因時間而被沖刷得體無完膚,反而變得歷久彌新。

  • 6 # 睛點開始

    各取所需,沒得取,沒能需。

    自此是路人,下一位。

    開始相互吸引,雙方交流就跟挖寶藏一樣。

    後來寶藏變成空盤,沒了可持續吸引的點,變成陌路也就遲早了。

    電視上套路都是一點點逐漸的展示自己,不會一上來啥都說完,沒有吸引你的內容,你會看第二集?

    生活在重複又有嶄新的內容,聊天也一樣,相互吸引能衍生出更多更深層的話題進行關係升級。

    不進則退,關係不升級,陌生遲早的。

  • 7 # 細解松風意

    不熟悉是最好的傾訴物件:不擔心洩露,不擔心交集,更不擔心利益的衝突。當你聊到一定程度,不知不覺有點熟了。熟人說話的口氣和不熟之人真的不一樣。無意間會有索求答案的問話,或涉及根本的分析。原本的你,或許只是需要傾訴,而不求解決方案,或者你本身知道此題無解。因而,隨著關係的拉進,你已開始設防。基礎本就陌生,也就重返陌生了,這很正常。

  • 8 # 小芋崽講電影

    有一個聊得來的人什麼感受呢?大概就是聊天的時候廢話超多,談天說地,我丟擲的問題他都能回答,他的梗你都懂,你大概會想,怎麼會有想法這麼一致的人!啊,簡直就是伯牙和子期呀!但是這樣的知己,往往都是少之又少。有的人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變得越來越熟悉,而有的人則變得越來越陌生。

    其實,這類的情況每個人身邊都有。還記得曾經有一個陪伴了好幾年朋友,都是以閨蜜相稱的,初中生無話不談,好得就跟一條褲子長大的,還曾經說過出社會了要住一起。高中三年分別在不同的學校讀書,見面少之又少,但我認為,距離與時間並不能改變什麼,高考後一起出去玩,才發現兩個人思維方式,做事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差異。所以,不要小看了地域時間的改變,即使曾經玩得再好的朋友也能從新變得陌生。

  • 9 # 閨蜜夜談

    開始的時候,我們都展現我們美好的一面。因為初交,也很新鮮,只要能聊上幾句,便感覺一見如故。

    時間漸漸拉長,由於再沒有新故事,自然也就慢慢淡了。

  • 10 # 旅行青年說

    我也不知道,明明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可後來,卻漸漸冷淡,也不知,未來是否有機會再見,不知是因為學歷,家境的差距,還是心的改變。真希望有機會,能再續前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斑馬萬年青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