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東航1688

    自古以來剩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兵敗,無顏見江東父老,雖然有人勸說他過江,東山再起,可是時不我待,即便過江他真的能東山再起嗎?出來的弟兄都死了,他回去怎麼抬起頭。老話說的,劉邦屬於大丈夫的,能屈能伸啊!所以項羽只能敗一次,做個英雄。劉邦可以成功,做個大丈夫!

  • 2 # 雯雯聊熱劇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個人覺得,劉邦和項羽的成敗,其實就是背後兩種國家體制的較量。為什麼這麼說?從秦國開始商鞅變法,就廢除了分封制,世襲制,等落後舊制度,開啟了以軍工製為主體的大一統集權制。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咸陽,作為諸侯聯軍總司令,他尊奉楚懷王為義帝,而自封西楚霸王,掌握天下征伐,禮儀,外交等大權,而他自己也把天下分為十八塊,分別封給十八路諸侯。於是大一統的秦帝國,又被拆的分崩離析。

    劉邦備項羽封為漢王,但他半年以後就登壇拜將,準備與項羽爭天下,隨後出兵陳倉,定三秦,拿下整個關中,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此時,劉邦不僅僅繼承了秦國的根據地,而是把秦國的軍功爵,郡縣制,大一統的制度,思想全部繼承。正是因為權力集中,劉邦才能調動所有資源,與項羽拼消耗;正是因為軍功爵制,才有那麼多出身不高的將士,拼命去爭戰功;正是因為費分封,開阡陌,蕭何才能隨時隨地的徵集糧草,支援前線;正是因為官府直接管理人口,才能在劉備屢次戰敗後,還能有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在戰爭資源的整合上,劉邦是完勝項羽的。

    而項羽呢,他在根據地有什麼建設行為?沒有安置流民,沒有建立基層政府,沒有合理的稅收體系,沒後穩固的官僚隊伍,十八路諸侯各懷心思,項羽的手段簡單粗暴,沒有軍糧,去農民哪裡徵集,士兵不夠,抓壯丁,他治下的千里江山,還是按照春秋戰國以來的舊規律運轉。

    所以即使劉邦戰敗,只要蕭何能從關中派士兵,派糧草,就能在戰,而項羽打勝仗完全靠自己橫行天下的軍事能力,一旦有人能過在戰場上打敗他,就在也沒有翻盤的機會,劉邦戰勝項羽,不僅僅是劉備會用人,張良會謀劃,蕭何會治理,韓信會打仗,而是秦國的體制在支撐著他們的努力和夢想。

  • 3 # 秋夜如歌

    一個人領導者必須有永不言敗的精神!劉邦別說輸100次,別說就項羽一個對手,來100個項羽,輸一萬次也不會認輸!人可以輸但不可以認輸!你以為路上有幾十個妖怪就能擋住唐僧取經???就算吧全世界妖怪都排在路上,只要唐僧不死也是擋不住唐僧取經的。

  • 4 # 飄飄e族

    自從劉邦起兵後,敗多勝少,但每次都不傷元氣,而項羽準確的說敗了兩次,就徹底玩完。

    第一次:項羽派龍且攻打韓信,被韓信設計,水淹七軍,龍且戰死,數十萬大軍覆滅,項羽主力被滅,對楚漢來說是一次轉折點。楚河漢界也就在那一次戰役後,正式形成。

    第二次:垓下之戰,也是項羽的滑鐵盧之戰。韓信設下十面埋伏,只留一道缺口,(如果沒有缺口,項羽將會第二次背水一戰),楚軍無心戀戰,只能逃亡,一路死傷無數。往往逃亡和撤退時比戰鬥死的還多。

    最後跟隨項羽活著出來的只有數十人,項羽不肯渡烏江,自刎而死。

    那項羽為何不肯渡江呢?首先,就算過了江,也無法東山再起,因為追兵時刻都在。

    所以說,項羽敗了兩次,一次是楚漢相爭的轉折點,另一次是項羽的滑鐵盧之戰。

  • 5 # 噩夢魚兒

    《孟子·離婁上》有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意思就是要想取得天下,獲得民眾的擁護就行了。要想獲得民眾的擁護,贏得民心就可以了。要想贏得民心,就給予他們所需要的,不給他們所反對的。

    當然,一個人再怎麼強大,他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得天下民心。因此,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就相當重要。可以這麼說,在自己的根據地得民心是奪取天下的必要條件,是起步。中國歷史上能打下一片基業的帝王莫不是有一個穩固的後方。

    具體到楚漢戰爭劉邦的勝利,三國荀彧有這麼一段話:“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魏武帝曹操深以為然。

    而反觀項羽呢?他兇狠殘暴,動則屠城。本身他在楚地的名聲僅比同為楚華人的劉邦高那麼區區一籌,卻不管不顧殺掉了義帝熊心,導致聲望大跌。他連年征戰,卻沒有采取相應的經濟政策,自己的封地民眾日子都不好過。他連范增這樣在楚地聲望甚隆的人都排擠走,更別說韓信英布這樣的小字輩。他連自己的基本盤都穩不住,對外還談什麼“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正是由於他一味強調武力,不重視民心,讓別人都害怕仇恨他,所以他在軍事上不能有失敗。因為他一旦失敗,不但外部的敵人會獲得信心,就連內部也會造成首領威望下降導致凝聚力缺失,進而連鎖反應一發不可收拾。

    (注)逆取順守:背叛國君奪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國家。

  • 6 # 唐人聊歷史

    一、劉邦得佔地利人和

    我們都知道,劉邦和項羽領導各路義軍經歷了許多戰鬥,推翻了暴秦,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劉邦和項羽都想爭天下。後來他們以鴻溝為分界線,鴻溝以西歸劉邦,東面歸項羽。這裡項羽犯了一個大錯,我們知道鴻溝以西也包括了秦國,秦國在當時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不但如此,秦人尚武,秦軍戰鬥力不用多說,這些人在劉邦手下效力簡直是如虎添翼。

    二、項羽為人剛愎自用

    項羽性格豪爽,不過過於偏執。對於別人的建議,他有很多都聽不進去,就比方說當初范增向項羽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可是項羽不聽從,喪失了得天下的最好良機。正是因為這樣,許多高瞻遠矚的謀士看到了項羽必敗,紛紛離開了項羽,這裡面就包括了項羽亞父范增。再者,項羽在烏江本有機會逃回江東,休養生息重頭來過也不是不可能,可是項羽偏偏選擇了不歸路,真是令人惋惜。

  • 7 # 伊斯旦丁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劉邦這個人,劉邦出身社會底層,從小混跡市井,飽經風霜,早已看透,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也養成了他的氣度心胸,所以其臉皮特別厚,人們常說:臉皮薄吃不著,臉皮厚吃個夠,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劉邦做事為達目的,往往不擇手段,為了逃命可以推女下車,為不受威脅,敢言與項羽分吃父肉。

    後來,劉邦走上造反的路,其才華雖然不見得有多高,但他卻很會籠絡人心,其身邊聚集了一大幫人才,像張良、蕭何、韓信、陳平,都是獨當一面的大才,而且劉邦知人善用,從善如流,在用人方面堪稱大家。

    所以說:項羽對付不是劉邦一個,而是一幫天才,而且劉邦有眼光有格局,軍紀嚴明,深得民心。而且其勝不驕敗不餒,所以其失敗之後往往能夠很快東山再起。

    我們再說一下項羽,項羽出身貴族名門之後,一生征戰四方,歷經七十餘戰,敗者不過一二,這也養成了他膨脹的信心,和驕傲自滿的性格。

    且項羽做事,剛愎自用,意忌信讒,用人唯親。在籠絡人心方面,和劉邦相差太遠。如韓信陳平,原先都是其手下,後來都投到了劉邦麾下。

    而且項羽沒有眼光,沒有戰略格局。有人曾勸諫項羽說:關中這塊地,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可以建都成就霸業。 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道?從這一句話,我們可以出,項羽的眼光有多淺薄。所謂:思想決定一切,眼光決定高度。後來項羽兵敗逃至烏江邊上,有亭長搖船等待,本來可渡江以圖後勢,但項羽卻言:此天亡我也!我渡何為?況乎,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來,而今卻是無一人而歸,縱是江東父老憐我而王,我也無顏相見,縱其不言,我也心中有愧。

    從項羽所言,可以看出,項羽這個人是經不起失敗的,其人臉皮特別的薄,顯然黑厚學,沒有劉邦學的到家。【開句玩笑啊】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項羽和劉邦性格,是恰恰相反的,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項羽最後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 8 # 拭血論茶

    電視劇《楚漢傳奇》劇終的時候,劉邦說了一句話:人啊,可以輸一百次,但一定要贏最後一次。

    這句話令我極受鼓舞。劉邦輸了無數次但最終贏了,項羽只輸了一次就自刎於烏江,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分析。

    1、兩個人出身於不同的階級

    我認為這是個主要因素,不同的階級導致觀念的不同。劉邦出身貧寒,沒有什麼背景,所以在造反時只能以赤帝之子作為旗幟。劉邦造反目的很簡單,他無非是為了追求榮華富貴,只要還有一條命在就去奮鬥,所以他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而最終成就帝業。

    項羽則完全不同,他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出身尊貴顯赫,他的理想不是單純的榮華富貴,而是要滅掉秦朝,重新建立楚國,沒有大一統的觀念,階級不同,觀念不同是導致兩人命運不同的決定性因素。

    2、劉邦、項羽二人戎馬生涯經歷大相徑庭

    劉邦、項羽都是秦末亂世中崛起的。但二者的戰績卻不可同日而語,劉邦能拿得出手的戰績實在是少的可憐,就連率先攻入關中也是有極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反觀項羽,滅秦時的主要戰役都是他打下來的,比如鉅鹿一戰消滅秦軍主力,打服章邯,殺掉王離……

    後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也是敗多勝少,彭城之戰,項羽3萬人馬打的劉邦60萬大軍抱頭鼠竄。正是項羽贏得太多了,所以他接受不了失敗,而劉邦恰恰相反,他輸得太多,相信只要能活著就有翻盤的機會。二人戎馬生涯經歷的不同也導致了不同的命運

    劉邦真帝王,項羽真英雄。

  • 9 # 瀉爐下人

    《白骨哀》

    半座秀峰嶺,

    一片青山竹。

    當年熱血歸何處?

    空剩下,

    森森兩行白骨。

    縱然絕世清風度,

    繁華褪盡,

    唯三抔黃土。

    玉面少年郎,

    金刀霸王楚。

    千秋一曲美人賦,

    直唱得,

    離離江東暮鼓。

    棄他功名如糞土,

    空山寂寂,

    問英雄誰屬?

  • 10 # 憤怒野虎

    這是兩者性質變化的不同過程,實際上不能比較。那些斷章取義作比較的,實為糊弄讀者。

    劉邦的變化,是從一個無知的地痞無賴,變成一個會籠絡人心的老艱鉅滑者,並最後使想利用他的人,都統統掃進歷史垃圾堆裡,成就一代漢王朝開拓者。

    劉邦從沛縣的一個亭長起事,到鴻門宴前懵懂者,使那些不甘於屈從於項羽之下,想借助劉邦勢力成事者“看到希望”,於是聚在一起,共反霸王,從而使劉邦獲得不斷成長,並變得奸滑。

    項羽的變化,則是從一個傳統世家開始,起事時聚集大批猛將謀士。盛氣迂腐,錯過了鴻門宴格殺對手的機會,因為氣傲,使身邊文臣猛將,紛紛投向敵對者劉邦陣營。

    項羽在垓下之圍脫身時,逃到江邊,才悔然清醒。當初江東起事,父老鄉村寄予很大希望,到頭來,紛紛失望而去。當初的江東“生死兄弟”英布、彭越等,已到劉邦裡稱王封國。自從起事以來,“兄弟們”一個個脫離背叛。

    當時環境,項羽已經無路可退。即使渡過了江,還是孤單一人,自殺以謝舊日兄弟。至於後來記載,多為篡改嫌疑成分,看他眾叛親離,就知結果。所以,劉邦的多次失敗,實是他成長成熟且圓滑變化過程。項羽的一次失敗,是他徹底的眾叛親離,孤單寡人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女人味?